胡必江:瑏瑡其他:血液中找到狼瘡細胞,類風濕因子陽性,血沉增快,抗“O”、粘蛋白增高等。
顏氏從癥狀、體征、病史、實驗室檢查等4個方面歸納疑難病證的瘀血表現(xiàn),并指出,臨床凡具有2方 ..?(2012-07-06 10:02)?700)this.width=700;" >
例1:陳某,男,42歲,1983年12月12日入院。住院號:140598。
雙下肢反復腫脹一年余,近三月來加重。1982年6月左下肢紅腫熱痛,曾診斷為“深靜脈炎”。同年9月,右眼視物不明,診斷“
虹膜睫狀體炎”。1983年9月又有類似發(fā)作,伴發(fā)熱,予抗炎治療后,體溫正常,但下肢腫脹疼痛不除,虹膜炎及口腔潰瘍發(fā)作,注射部位出現(xiàn)潰爛膿腫,以“深靜脈炎”、“白塞氏病”而入院。檢查:兩手背可見3×4cm紅斑,兩下肢脛骨處搔破血痕,右下肢腓腸肌處有2×2cm色素沉著,生殖器未見潰瘍,兩臀部注射部位潰爛。
辨證:常年游泳,水濕之邪外侵。形體豐腴,肥人多濕,兩濕相合,郁而化熱。濕熱下注而見下肢腫脹疼痛,熱毒蘊于肌膚而見手臂、臀部潰爛,久病入絡為瘀,痹阻于氣血,而見眶周黧黑,鞏膜脂肪沉著,先以化瘀利濕解毒。
水紅花子12克、紫草9克、丹皮9克、赤芍9克、生
鱉甲15克(先煎)、生槐米9克、丹參15克、生苡仁30克、川牛膝9克、黃柏9克、水蛭粉15克(吞)、水
牛角30克(先煎)、制大黃9克。
方取犀角地黃湯(
水牛角代犀角)清熱涼血散血;加黃柏、牛膝以冀濕熱下趨;另取水紅花子、生鱉甲、生槐米等活血化瘀;尤妙在水蛭一味,破血消癥,取其較強抗血凝作用。全方融活血化瘀、利濕解毒于一爐。服上劑后,兩足腫脹、口腔潰瘍均減,兩手臂疼痛同前,后再加蜂房、金雀根、徐長卿、
乳沒活血定痛。如是調治一月,兩手臂靜脈穿刺點及結節(jié)已消,紅斑亦退,注射部位潰爛及灼熱感均除,兩眼視力增進,病情緩解出院。
例2:嚴某,男,33歲,1988年5月19日入院。住院號:161897。
左眼脹痛2年,加。粗。1986年出現(xiàn)左眼脹痛,華山醫(yī)院明確診斷為“白塞氏病”,予激素治療,病情反復。初起左眼色紅,以后逐漸腫脹,疼痛流淚,并伴有下肢散在性紅色斑疹。
1987年9月曾住本科,服用清熱化瘀、健脾利濕及補益肝腎等中藥,間用激素,病情好轉出院。
近4周來左眼瞼腫脹加劇,眵多,目不能睜,但無潰瘍。一周前下肢出現(xiàn)散在性紅色丘疹,伴全身骨節(jié)酸痛,以“白塞氏病”入院。檢查:左眼瞼腫脹,右眼瞼色素沉著,兩下肢散在紅色丘疹,下頜散在紅色斑片狀皮疹,生殖器未見潰瘍。
辨證:前醫(yī)辨證認為,脾腎本虧,脾虛失運,水濕內停,而見目赤腫痛,羞明流淚,濕熱郁于肌膚而見下頜及下肢斑疹;迭經清熱除濕解毒之治,而見陽氣虛損;病久瘀血內阻,而見白睛瘀絲,舌質紫暗,此屬陰損及陽,主以陰陽并調,
二仙湯合三蛇合劑加味圖治。服上方10余劑,癥第四卷209情改善不顯。復請顏氏會診,左目脹痛不減,眼瞼浮腫,視物不清,兩下肢皮疹可見搔破血痕,伴頭痛心煩,口干不欲飲,納可便調,夜寐不酣,脈細數(shù),苔薄膩。脈癥合參,屬肝經有熱,肝家濕熱之候,當以平肝清熱、瀉火解毒,芩連解毒湯與赤小豆當歸散加味,再入羚羊角粉以清血熱、平肝火。
羚羊角粉03克(吞)、土茯苓60克、
蚤休15克、赤芍9克、
銀花12克、丹皮9克、
胡黃連45克、黃柏9克、赤小豆30克、當歸9克、紫草9克、山梔9克。
經用上方后,諸癥漸瘥。去羚羊角粉加水牛角以涼血清熱,
石燕以清利濕熱。治療一月,左眼紅腫消退,肌膚皮疹已除,癥狀好轉出院。
二、治男科疾病以“氣脈常通,腎氣有余”為指歸顏氏嘗謂:“內經有云,天癸至,陰陽和,故有子。肝氣衰,筋不能用;腎氣衰,天癸竭,精少,形體皆弱。男科已備論厥旨!敝畏ㄒ浴皻饷}常通,腎氣有余”為指歸,臨床頗有所獲,并引為辨證論治心法。
(一)宗筋所聚,肝脾沖任并相主之宗筋的概念,最早提出的是《內經》。顏氏指出,以往把宗筋說成是陰莖是不全面的,應該是男子的外生殖器,病機所涉經絡臟腑有肝、脾和沖任,其中與肝尤為密切。不僅因為足厥陰肝經環(huán)陰器,肝者筋之合,筋聚于陰器,重要的是提到了“思想無窮,所愿不得,意yin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fā)為
筋痿,及為白yin。故下經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內也”。以肝為中心的情志活動與男科疾病的病機密切相關:①
遺精:肝藏血,血舍魂,肝經血熱,相火悖動,魂不寧守,厥氣客于陰器;②早泄:腎主閉藏,肝司疏泄,疏泄太過,閉藏不及,一經交會,精已失控;③陽痿:欲用而難施,隱曲而難言,肝乃
將軍之官,筋為卒伍,將軍無能,卒伍自不聽命;④強中:欲念不已,忍精不泄,
肝氣郁結,陽事易動,舉而難倒。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陽明主潤宗筋亦其一端。精生于谷,精化為氣,故而脾胃病與精液異常關系至密:①精稠難于液化,精子活動率下降:嗜甘啖肥,濕熱下注,擾于精室,精濁混處;②血精:脾濕夾火,并客于精竅,脈絡受損,血不循經;③精少、精。耗I藏五臟化生之精,脾胃化源匱乏,精無資生之本。
沖脈為經脈之海,一名血海,其脈與任脈皆起于胞中,外應氣街,與陽明合于宗筋,循人身之前與足三陰經并行腹里,內聚精血,是天癸發(fā)源之區(qū)。沖任為病,逆氣而里急,或
陰痿,或陰疒貴,痿者莖疲垂而不起,疒貴者囊木腫而不仁。
例1.不排精案。
李某,男,38歲,大學講師;颊咂剿厣斫。夹怨δ苋毕,無性要求,同房不排精,結婚十一載無生育,檢查精子數(shù)值、形態(tài)均正常,遍用中西藥物罔效,已失去信心,經愛人及眾親友說服而來就診。初診:壯年體健,寡言少笑。脈沉澀,舌紫苔薄膩。肝郁形之于神,氣結血瘀,影響性功能。贊育
化瘀湯主之。
紫石英30克、蛇床子9克、韭菜子9克、柴胡45克、枳殼45克、桔梗45克、牛膝45克、當歸6克、生地12克、紅花9克、桃仁9克、生甘草3克、川芎24克、赤芍9克。7帖。
第四卷210二診:服藥以來性情較活躍,再疏前方7帖。
第二次7帖即排精,續(xù)服前方30帖而停藥,第二年喜得一子。
(二)腎備二氣,調攝陰陽開闔有致顏氏說:“腎備陰陽二氣。原夫人之生,本水火相守之局,具動靜開闔之機,陰陽互根,彼此遞化!痹谟谀凶,則精氣尤為至寶:精為陰之至醇,氣為陽之至剛;精乃陽之歸宿,氣乃陰之運養(yǎng);惟其陽有歸宿,故能守而不離,陰有運養(yǎng),故能生而不乏;惟精為陰之至醇,故能感陽而動,氣為陽之至剛,故能得陰而密。如是則守者自守,泄者自泄,守泄之間,以盡其妙。腎屬坎卦,坎以中陽為體、復以外陰為用。論生化則精能生氣,氣能生精;論運用則氣能御精,而精不能御氣。所以人身之陰陽,常處體用之不平衡狀態(tài)。守腎之體當用補攝,伸腎之用當于通調。葉天士提出通補兼施,實為男科疾病開了一**門,將景岳學說“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泉源不竭”,更推進了一步。
例2.陽痿早泄案。
董某,男,42歲,機關干部。曩昔傷于腰尻,瘀血內停,
腰痛不時而發(fā),年來復加早泄,腰痛腰酸,益甚于前,腳脛軟綿,亦見陽事漸衰。始爾肝血腎精受戕,繼則精氣并損。脈細,舌紫苔薄,經云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幸納谷如常,然厚味充養(yǎng)無辛不走,又慮其精關不固,取葉翁辛柔通補之法。
鹿角霜9克、韭菜子9克、蛇床子9克、熟地30克、
歸身9克、
川斷杜仲各9克、丹皮9克、澤瀉9克、
山藥9克、茯芩9克、
萸肉9克、
狗脊9克。囑慎房幃。
服藥14帖即有起色,再行14帖,癥狀基本消失。
(三)論治求本,衡法獨擅其長顏氏指出,中醫(yī)治病,基于《內經》“陰平陽秘”之觀點,發(fā)生疾病即陰陽失調,“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也即所謂“病者不平,醫(yī)者平其不平而已”。而活血化瘀療法能通過氣血來調整機體的反應性,保持內環(huán)境穩(wěn)定性,以改善全身以致改善局部,這是“衡法”治則的基本原理。男科疾病的癥狀大多有情志異于常態(tài),除與肝經有關,亦與心經關系密切。中醫(yī)認為心主血脈、主神明,肝藏血、主條達,如兩臟失去正常生理功能,臨床所表現(xiàn)為主訴復雜,而具備的瘀血指征亦較多,這類患者,常有精神刺激,或因病失治、誤治,病程一般較長,影響血氣運行,氣血乖亂而致瘀;或新瘀失宣、瘀潛脈絡著而不去。緣于氣脈布及周身,受其影響反映出現(xiàn)的癥狀大多已超越生殖與性的局限范圍,臨床多用“衡法”取效。因衡法第一能流通氣脈,使已病器官改善質量,令其恢復正常生理功能,蓋“血衰則形萎、氣敗則形壞”,凡氣脈有所不通,則必隨所在而各見其偏廢之病,“氣脈恒通、形質乃復”。第二,能調整神經的興奮和抑制功能,克服病因對正常功能的擾亂,重建內環(huán)境平衡。衡法不但有顯著的治療作用,還具備積極的預防效果,“血脈和利,精神乃居”,詢非虛語。
例3.陽痿并發(fā)情志病。
孫某,男,35歲,工人。顛沛一載,喪妻之后又遭亡母,疊經家變,悲哀悒郁,氣橫胸臆。新婚初歡,陽事偶興,成茍安之局,未幾即倒戈意懶。備投助陽起痿之品,終至罔然。五月來,莖痿之外,更加入
夜驚怖,合目汗泄,轉輾不寐,懊煩之苦,莫可名狀。神色恍惚,魂魄失寧,飲食第四卷211杳思,大便窒塞。脈弦而數(shù),舌紫,白苔厚積。亟予交通心腎、健運脾胃,陽傷取藥之氣,陰傷取藥之味,陰陽并理,氣血同疏,方得權衡微旨。
蒼白術各9克、
川樸6克、半夏9克、北
秫米9克、黃連粉15克、肉桂15克(二味和勻,分兩次吞)、磁朱丸9克(包)、茯苓9克、紅花9克、桃仁9克、川芎9克、蛇床子9克、韭菜子9克。
7帖。
二診:投藥一周來,精神漸覺爽慧,且喜白苔已化,納谷甘味,寐得小安,脈氣乍通,切忌用補,以免與氣血為難。上方去蒼術、川樸,加紫石英30克(先煎)。
事隔一月,陽事復興,寐食俱安,情緒開朗。囑諸當珍攝為貴。
三、再生障礙性貧血法取溫通腎氣和活血化瘀治之再生障礙性貧血(以下簡稱再障)是血液病中的一種難治病,迄今尚無特殊療法。顏氏賞識王清任氏“氣通血活,何患不除”之說,診治再障則以氣血辨證為綱,擅用溫通腎氣和活血化瘀等法治之,療效顯著。
(一)察舌按脈,詳辨氣血盛衰人之所有者,惟血與氣,一旦人體患病,氣血必礙。顏氏指出,雖然再障的證候復雜,病情多變,但其病理變化,均與氣血失常有關,因此,察舌按脈,首當辨別氣血之盛衰。
舌為心血所養(yǎng),苔乃胃氣所蒸,氣血盛衰變化,首形于舌。再障患者舌色多呈淡紅,若兼見舌邊齒痕,多屬氣血兩虛,見于病情反復,纏綿不愈者;舌色暗紅,或有紫斑、褐點者,均是瘀血之征;舌尖紅絳,并有裂紋者,為邪熱內熾氣血之象,患者多伴有高熱不退;舌體胖而潤,證屬陽氣虛弱;舌體瘦小,質紅苔少,甚至出現(xiàn)剝凈苔,證為陰血虧損。陽氣易復,故舌瘦苔少轉為舌胖而苔起者,其預后為輕為順;陰血難復,若舌胖嫩轉至舌瘦少苔者,其預后為重為逆。舌苔厚膩一般系濕邪內滯脾胃所致。然再障之脾
胃氣虛也可出現(xiàn)膩苔,其特征為舌胖質嫩而苔白膩,當從虛證而投之補脾健胃之法,若誤用消導,則犯虛虛之弊。
脈為血之府,氣貫于脈而行血,氣血變化,也現(xiàn)于脈。再障脈象多見細、弱、澀、微等。虛證見虛脈,表明患者氣血雖虛,但尚無邪熱干擾,脈靜身涼,脈證相符,預后較佳;若出現(xiàn)弦、數(shù)、洪、浮大等,虛證見實脈,提示正虛邪實,熱毒熾盛,或迫血妄行,或耗灼陰血,脈證不符為逆,多為病情惡化之兆,預后嚴重。因此,脈由實轉虛,往往是病情有緩解之機,而脈由虛轉實,則反映病情即將加劇。《難經·十七難》謂:“病若吐血,復鼽衄血者,脈當沉細,而反浮大而牢者,死也。病虛脈實,當死。”核之臨床,再障患者臨亡前多呈躁動之脈,頗符經旨。
(二)補益腎氣,當以通暢為貴再障以貧血為主要表現(xiàn),是由骨髓造血機能逐步衰竭,血液生化障礙所致。顏氏提出其病位雖波及心、肝、脾多臟,但病源根本在于
腎氣虛損。腎氣乃生化之本,人之精、神、氣、血皆賴于腎氣,五臟之陰,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非此不能發(fā)。再障多因腎氣虛憊,氣化無權,導致陽衰陰虧,生血無源,日久則出現(xiàn)形體羸瘦,精神委頓,面色蒼白,心悸氣短,食少肢軟,時寒時熱,反復出血等
虛勞證候,治療固當以補益腎氣為主,但剛燥之品,易耗陰動血,滋膩之藥,易致呆第四卷212滯。顏氏宗張仲景“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之旨,認為補益腎氣當以通暢為貴。腎氣健運不息,則氣血生化無窮,故在用藥上主張應用辛甘氣溫之劑以通補相兼,既能大補腎氣,振奮臟腑氣化,又有宣通之功,激發(fā)氣血生長,每以《世醫(yī)得效方》所載的
安腎丸(補骨脂、巴戟天、杜仲、
蓯蓉、
菟絲子、熟地、蒼白術、當歸、陳皮、茯苓、茴香)化裁治之。方以補骨脂、巴戟天、杜仲、蓯蓉、
菟絲子辛甘溫之品為君,意在溫補腎氣;臣以熟地,滋填腎精以養(yǎng)營血;取蒼白術為佐,健中氣、促脾運;使以當歸通肝氣,茯苓通心氣,陳皮通脾氣,茴香通腎氣,以求五臟元真通暢。諸藥合用,通補兼施,有益腎氣,補陰精,生血補虛之效。氣不生血,貧血明顯者,加紅參、鹿角、
阿膠,并配以飲食療法,取牛骨髓粉30克蒸服,或用鮮胎盤1只,加
紅棗10只、
肉桂粉1克煮服;氣虛發(fā)熱,纏綿不退者,加黃芪,或合
補中益氣丸同服;氣不攝血,便血崩漏者,加
炮姜、牛角腮、
伏龍肝;氣不運血,瘀血內阻者,加丹參、紅花、桃仁等。
王某,男,36歲,1975年8月28日診。低熱伴
牙齦出血、四肢紫斑8月余,入院查血紅蛋白24g/L,白細胞19×109/L,血小板22×109/L,骨髓檢查:增生極度低下,未見巨核細胞,診斷為再生障礙性貧血。證見患者低熱綿綿,精神委軟,面色蒼白,形寒肢冷,胸悶納呆,食入惡心,齒齦出血淡紅量多,下肢紫斑累累,舌淡胖苔薄白,脈細緩。證屬腎氣不足,生化無權,統(tǒng)血無力。
方用安腎丸加減:蒼白術各10克,砂仁拌熟地24克,菟絲子、續(xù)斷、杜仲各15克,補骨脂30克,黃芪、當歸、補中益氣丸(包)各12克,小茴香15克,炙甘草3克。并配合少量輸血。經治1月,低熱見退,胃納漸開,乃于上方加鹿角9克,阿膠(烊)9克,并停止輸血,配合以牛骨髓粉30克蒸服。服藥半年,患者面唇轉紅,精神漸振,
齒衄與紫斑消失,復查血紅蛋白78g/L,白細胞37×109/L,血小板92×109/L。隨訪2年,病情穩(wěn)定。
(三)活血化瘀,以求去舊生新血猶水也,盛則流暢,虛則鮮有不滯者,故再障每每兼夾瘀血,因血液耗損,血脈空枯,無余以流,則艱澀成瘀。顏氏認為,由于瘀血作祟,可使再障的病情加劇,纏綿難愈。如瘀血內踞,血難循經而妄行脈外,或流于肌膚,或溢出九竅,以致出血不止;血凝氣滯,氣化失司,則生血無源,而使貧血加重;瘀阻脈道,氣血循環(huán)受阻,臟腑經絡為之失養(yǎng),最終導致全身衰竭。臨床所見,再障患者所表現(xiàn)的皮下青紫瘀斑、眼瞼晦暗、舌質色紫等癥狀也均為瘀血體征。據此,顏氏遵唐容川“舊血不去,則新血斷然不生,而新血不生,則舊血也不能自去也”之說,對證屬腎氣不足,經治少效或罔效的患者,往往在溫補腎氣劑中加入丹參、紅花、桃仁、虎杖等活血化瘀,以促不足之血速生,而對瘀血體征明顯者,則投以桃紅四物湯。此方以熟地、白芍、當歸養(yǎng)血和營,川芎、桃仁、紅花活血祛瘀,寓祛瘀于養(yǎng)血之中,攻而不伐,補而不凝,有補血而不留瘀,活血而不傷正之效。臨床習加升麻以舉清陽之氣,虎杖以祛瘀生新。二味加入方中,有鼓舞氣血生長之功。腎氣不足,化血無力者,加補骨脂、鹿角、熟地、阿膠;脾虛濕困,生血受困者,加蒼白術、陳皮;若瘀熱熾盛,高熱煩渴者,則改熟地為
鮮生地,加黃芩、石膏,并另吞
紫雪丹15克,日2次;血熱妄行,
牙宣鼻衄者,宜去川芎,加三七、
側柏葉、茅根,并配合外敷法,如
生大黃粉調
雞子清外敷兩太陽穴,或取附子、生姜同搗敷涌泉穴。
嚴某,男,10歲,1982年7月10日診。頭暈心悸、伴牙齦出血頻發(fā)1月,本院內科診斷為再生障礙性貧血,經激素、輸血等治療,病情時輕時重而轉入中醫(yī)病房。查血紅蛋白50g/L,白細胞28×109/L,血小板22×109/L,網織紅細胞01%,骨髓檢查:增生減低,紅細胞、粒細第四卷213胞系增生均低下。患者臉唇蒼白,神委乏力,鞏膜及眶周色素明顯,齒衄色暗,頭眩目花,胸悶心悸,胃納不馨,舌淡紫、苔薄膩,脈細澀。腎氣虛弱,運血無力,瘀阻氣機,生化無權,遂致氣血日衰。方用桃紅四物湯化裁:生熟地各12克,當歸、赤芍、紅花、桃仁、蒼白術、側柏葉、牛膝各9克,升麻45克,虎杖15克。2周后胃納漸開,齒衄亦止。原方加入鹿角、黃芪各9克,黨參12克,補骨脂30克。另取牛骨髓粉30克蒸服。治療5個月,諸癥均減,血象穩(wěn)步上升:血紅蛋白83g/L,白細胞5×109/L,血小板80×109/L,網織紅細胞12%,病情緩解而出院,并參加學校各項活動,無明顯不適。
四、從瘀論治老年性癡呆老年性癡呆是指60歲以上的老人,因大腦器質性病變或持續(xù)代謝性損害而出現(xiàn)的感知、記憶、抽象概括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等的嚴重衰退的疾病。顏氏倡導從瘀論治老年性癡呆,取得較滿意療效。
(一)病因病機從老年性癡呆癥的精神異常、行為改變、記憶喪失等表現(xiàn)分析,似歸屬中醫(yī)的“癲狂”范疇。
目前,國內多宗“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之說,以養(yǎng)精填髓法補之。但臨床所及,本病并非僅見虛象,不少患者具有顏面四肢老年斑迭出,鞏膜瘀絲累累,肌膚甲錯,舌紫或見紫斑等瘀血指征,投以活血化瘀法,每獲良效。實踐表明,老年性癡呆癥的病因病機,與瘀血密切相關。
《醫(yī)參》謂:“腦髓純者靈,雜者鈍”。腦位于顱內,由精髓匯聚而成,其性純正無邪。人體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腦惟有氣血滋養(yǎng),精髓充實,才能發(fā)揮“元神之府”的功能。人至老年,“形氣雖衰,心亦自壯”,形衰則氣虛,心壯則氣郁。氣虛、氣郁均可引起血流不暢而導致血瘀。若瘀血隨經脈流行入腦,與精髓錯雜,致使清竅受蒙,靈機呆鈍,則出現(xiàn)神識不清,表情癡呆,日夜顛倒,癲狂時作等癥。同時,由于瘀血內阻,使腦氣與臟氣不接,氣血無法上注于頭,腦失所養(yǎng),日久則精髓逐漸枯萎,故而病情呈進行性加劇。近代文獻指出,老年性癡呆大腦呈彌漫性腦萎縮,腦回變窄,腦溝增寬,神經細胞內脂褐質增多,神經原纖維纏結和顆粒空泡變性,也證實本病的發(fā)生確與瘀血有關。
(二)辨瘀論治根據“雜者鈍”的病機,治療老年性癡呆癥當忌蠻補。張景岳謂:“瘀血有所留臟,病久至羸,似乎不足,不知病本未除,還當治本”,瘀血不去,
盲目進補,反招氣血壅滯,加重其害。治宜疏通脈道,祛除瘀血,俾氣血暢通,腦得其養(yǎng)。臨床辨瘀論治,主要分4個證型。
1痰瘀交阻型:表情遲鈍,呆如木雞;或易煩易怒,喃喃自語,哭笑無常,伴有頭重且痛,徘徊不眠,口流粘沫,胸脘痞滿,不知饑飽,舌紫紅,苔白膩或黃膩,脈弦滑或滑數(shù)。治以活血化瘀,豁痰開竅。方用
黃連溫膽湯合通竅活血湯出入,藥如黃連3克、枳實10克、法半夏10克、茯苓10克、川芎15克、赤芍10克、紅花10克、桃仁10克、生甘草3克。若痰瘀化熱,狂躁無知者,加
礞石滾痰丸6克,或加生大黃10克、鉤藤12克。
第四卷2142氣滯血瘀型:表情呆滯,妄思離奇,語言謇澀;或情緒躁擾,惱怒多言,行為古怪,伴有顏面晦暗,肌膚甲錯,胸脅脹悶,入夜亂夢紛紜,舌有紫氣,苔薄白,脈弦細或澀。治以行氣活血,祛瘀開竅,方用癲狂夢醒湯化裁,藥如赤芍15克、桃仁20克、柴胡10克、香附6克、法半夏6克、蘇子12克、
木通6克、青皮6克、生甘草3克。若瘀蒙心竅,晝日
嗜睡,入夜難眠者,加
遠志10克、丹參15克。
3氣虛血瘀型:表情癡呆,沉默緘言,顧前忘后,失認失算,口齒含糊,言不達意,伴有神委氣短,食少納呆,口涎外溢,四肢不溫,舌胖色紫,苔薄白,脈細弱。治以益氣升陽,活血開竅,方用益氣聰明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藥如黃芪15克、黨參10克、白術10克、升麻6克、葛根1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紅花10克、蔓荊子10克。若
氣血虛弱,頭暈失聰者,加
天麻6克、
棗仁10克。
4髓空血瘀型:表情呆板,雙目無神,懈惰思臥,記憶衰退,思維喪失,伴有腦轉耳鳴,腰酸膝軟,四肢震顫,步履不穩(wěn),舌嫩而淡紫,苔薄白,脈沉細而弱。治以補腎填精,活血化瘀,方用自擬醒腦益智湯,藥如人參3克、熟地15克、
龜板15克、杞子10克、
益智仁10克、遠志10克、丹參15克、紅花10克、桃仁10克。若腎虛不納,二便自遺者,加補骨脂10克、
桑螵蛸10克。
(三)用藥心得在辨瘀論治的基礎上,顏氏習加一些行之有效的藥對,以求事半功倍之效。
1菖蒲配蒲黃:菖蒲稟天地清氣而生,氣味芳香,功能怡心情,舒肝氣,化脾濁,寧腦神,《本經》謂久服之能“不忘,不迷惑”,為治邪蒙清竅所致
神昏、健忘等癥要藥;蒲黃即香蒲之
花粉,其氣亦香,主入血分,生用善于活血化瘀,與菖蒲合用,則能祛瘀濁以通腦絡,醒心腦以復神明,而奏開竅安神,醒腦復智之功。
2水蛭配通天草:水蛭為噬血之物,寄居陰濕之處,味咸性寒,專入血分而藥力遲緩,入血分則長于逐瘀,性遲緩則不傷正氣,借其破瘀而不傷氣血之力,以祛沉痼瘀積,自有利而無弊;通天草乃
荸薺之苗,其性輕清上逸,與水蛭相配,則能引其藥性入腦,剔除腦絡新久瘀血,俾瘀化絡通,祛雜致純,腦竅復開。水蛭宜生用,每。保怠晨,研末吞服,若加熱炮制,則藥效大減。
3黃芪配川芎:乃取補陽還五湯之意,以益氣活血。近賢丁甘仁謂:“精藏于腎而主于心,精生于氣而役于神,補精必安其神,安神必益其氣”,故健腦養(yǎng)神當須益氣。黃芪功長補氣升陽,為補氣諸藥之最,且氣味俱輕,具有升發(fā)之性,凡腦氣不足,九竅不通者,黃芪實為上品;川芎功擅祛風活血,其性升浮,上行頭巔,為治腦部瘀血證良藥。惟其辛溫香竄,久服每易耗氣,若與黃芪同用,則活血而不傷正,補氣而不留邪,益氣以安神,活血以醒腦,有標本兼治之功。
(四)典型病例徐某,女,71歲,1994年11月2日就診。始而頭暈頭痛,失眠健忘,繼之表情淡漠,反應遲鈍,舉止乖違1年,近日病情逐漸加重,失認失算,時有幻覺,二便失禁,或緘默不語,不進飲食,或語無倫次,晝夜不分。診見患者消瘦,神志呆滯,顏面及手背部老年斑累累,舌紫暗苔薄黃白膩,脈沉細而弱,BP22/14kPa,腦電圖示輕度彌漫性異常,顱腦CT掃描示腦萎縮。證屬老年氣虛血滯,瘀血內阻腦絡,神明失養(yǎng)而為癡呆。藥用黃芪15克、川芎10克、益智仁10克、蒼白術第四卷215各10克、石菖蒲15克、生蒲黃15克、丹參15克、赤芍10克、葛根10克、黃連3克、遠志10克、通天草10克。服藥15天,神志漸清,惟頭暈陣作,入夜難寐,上方加天麻6克、棗仁10克。連續(xù)治療2月,患者神志基本恢復正常,記憶力有所改善,二便失禁消失,其他癥狀均減,生活亦能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