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石燕子、大石燕、燕子石 |
漢語拼音 | shi yan |
英文名 | Fossil shell of Spirifer |
藥材基原 | 為古生代腕足類石燕子科動物中華弓石燕及近緣動物的化石。 |
動植物形態(tài) | |
資源分布 | 主產(chǎn)于湖南、廣西、四川、山西、江西;浙江亦產(chǎn)。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
藥用植物栽培 | 本品為天然化石。 |
采收和儲藏 | 采得后洗凈泥土。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本品似完整的瓦楞子狀。長2-4cm,寬1.5-3.5cm,厚1.5-2cm。青灰色至土棕色。兩面均有從后端至前緣的放射狀紋理,基中一面凸度低于另一面,中部有似三角形隆起;另面有與隆起相應(yīng)形狀的凹槽,槽的紋理較細密,槽的前端向下略彎曲,呈半圓弧形突出。質(zhì)堅硬,可砸碎,斷面較粗糙,土黃色或青白色,對光照之具閃星樣光澤。氣微,味淡。以狀如蚶、色青黑、質(zhì)堅硬無雜石者為佳。 |
中藥化學成分 | 主要為碳酸鈣(CaCO3),尚含少量磷及二氧化硅(SiO2)等。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1)取本品粉末約1g,滴加稀鹽酸5ml,即泡沸,發(fā)生二氧化碳氣;將此氣體通入氫氧化鈣試液中,即產(chǎn)生白色沉淀。(檢查碳酸鹽) (2)取上述反應(yīng)后的液體,滴加氫氧化鈉試液中和后,濾過,濾液加草酸銨試液,即發(fā)生白色沉淀。(檢查鈣鹽)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1.洗凈泥土,曬干,搗碎或水飛,也有煅后敲碎或水飛用。 2.《醫(yī)學入門》:石燕,火煅醋淬七次,另研。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清熱、利尿作用。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配桑白皮:利尿通淋;配蔥白:溫陽通氣。 |
藥性 | 甘;咸;涼;無毒 |
歸經(jīng) | 腎;肝;膀胱經(jīng) |
功效 | 除濕熱;利小便;退目翳 |
功效分類 | 利水藥;滲濕利尿藥 |
主治 | 淋病;小便不通;帶下;尿血;小兒疳積;腸風痔漏;眼目障翳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3錢,或磨汁。外用:水磨點眼。 |
用藥禁忌 | 體虛、無濕熱及孕婦忌服。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石燕丸《三因方》:通淋止痛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綱目》:療眼目障翳。石燕性涼,乃利竅行濕熱之物。宋人修《本草》,以食鐘乳禽石燕,混收入此石燕下,故世俗誤傳此石能助陽,不知其正相反也。 2.《唐本草》:以水煮汁飲之,主淋。 3.《本草拾遺》:主消渴,取水牛鼻和煮飲之。 4.《醫(yī)學入門》;偏治年久腸風痔漏,煮汁飲之。 5.《玉揪藥解》:利水通經(jīng),止帶,催生。治淋瀝熱澀,尿血便秘,消渴,帶下,痔漏。 6.《醫(yī)林纂要》:功同石蟹,能祛風去瘀。 |
考證 | 出自1.《唐本草》:石燕,永州祁陽縣西北百一十五里大崗上,掘丈余取之,形如蚶而堅重如石。 2.《日華子本草》:石燕,出南土穴中,凝疆似石者佳。 3.《綱目》:石燕有二:一種是此,乃石類也,狀類燕而有文,圓大者為雄,長小者為雌;一種是鐘乳穴中石燕,似蝙蝠者,食乳汁,能飛,乃禽類也,見禽部。禽石燕食乳,食之補助,與鐘乳同功,故方書助陽藥多用之。俗人不知,往往用此藥為助陽藥,刊于方冊,誤矣。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1.石燕與石鱉。皆為動物化石類藥品。均可治療目睛翳膜等疾病。 2.《醫(yī)林纂要》:石燕動同石蟹,能祛風除寒。然石燕以去濕通林為長,石蟹以清肝明目為優(yōu),二者主治各異。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Fossilia Spiriferis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
科屬分類 | 鈣化合物類 |
出處 |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