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教程 > 正文:醫(yī)學正傳 卷三 上課筆記
    

醫(yī)學正傳教程:卷三

痢論《內(nèi)經(jīng)》曰∶溲而便膿血,知氣行而血止也。愚按∶經(jīng)文溲字下,必缺一澀字。溲即尿也,溲澀而便膿血者,言病因也,蓋血因氣滯,而大小二便俱不利耳。氣行而血止者,言治法也。故河間闡明其說,所謂和氣則后重自除,而用木香、檳榔、枳殼等藥以和之,即此意也。河間曰…

《內(nèi)經(jīng)》曰∶溲而便膿血,知氣行而血止也。

愚按∶經(jīng)文溲字下,必缺一澀字。溲即尿也,溲澀而便膿血者,言病因也,蓋血因氣滯,而大小二便俱不利耳。氣行而血止者,言治法也。故河間闡明其說,所謂和氣則后重自除,而用木香、檳榔枳殼等藥以和之,即此意也。

河間曰∶行血則便膿自愈,和氣則后重自除。又曰∶后重則宜下,腹痛則宜和,身重則除濕,脈弦則去風,膿血稠粘以重藥竭之,身冷自汗以熱藥溫之,風邪外束宜汗之, 溏為痢宜溫之。又曰∶在表者發(fā)之,在里者下之,在上者涌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熱者內(nèi)疏之,小便澀者分利之。又曰∶盛者和之,去者送之,過者止之。兵法云∶避其來銳,擊其惰歸。此之謂也。夫古方以瀉痢滾同論治,朱紫混淆,殊不知瀉屬脾而痢屬腎也。丹溪曰∶先水瀉而后膿血者,此脾傳腎,賊邪難愈。先膿血而后水瀉者,此腎傳脾,微邪易愈。是皆先哲之格言,以為后學之繩墨,醫(yī)者其可不詳究乎。

脈法

《脈經(jīng)》云∶腸 下膿血,脈沉小流連者生,洪大數(shù)身熱者死。

又曰∶腸 筋攣,脈小細安靜者生,浮大而緊者死。

方法

丹溪曰∶痢赤屬血,自小腸來;白屬氣,自大腸來。

《原病式》曰∶痢為濕熱甚于腸胃怫郁而成,其病皆熱證也。俗以痢白為寒,誤也,如熱生瘡而出白膿,可以白為寒乎?陰陽水火,一高則一下,一盛則一衰。若以白為寒赤為熱,則兼赤白者,乃寒熱俱甚于腸胃之間而為病乎?況下迫窘痛小便赤澀而痢白者必多有之,為熱明矣。世有用辛熱藥而愈者,蓋辛甘發(fā)散,熱主出行,故病微者則郁結開通,氣和而愈;若病甚者,郁結不開,其病轉加而死矣。故治痢者,必用寒以勝熱,苦以燥濕,微加辛熱佐之,以為發(fā)散開通之用,如此固無不效者。

仲景治痢,可下者,悉用承氣等東加減下之。大黃之寒,其性善走,佐以濃樸之溫,善行滯氣,緩以甘草之甘,飲以湯液,灌滌腸胃,滋潤輕快,積行即止。局方用砒、丹、巴、,類聚成丸,其氣兇暴,其體重滯,積氣已行而毒瓦斯未消,猶暴賊手持兵刃,使之徘徊瞻顧于堂奧之間,縱有愈病之功,而腸胃清純之氣,寧無損傷之患乎?蓽卣,乃用附溫之。局方例用熱藥為主,澀藥為佐,用之于下利清白者猶可;其里急后重,經(jīng)所謂下迫者皆屬火熱所為,加以澀熱之劑,非殺而何。

初得一、二日間,元氣未虛,必推蕩之,此通因通用之法,用大承氣湯調(diào)胃承氣湯。下后,看氣血調(diào)理,氣用參、術,血用四物。五日后,不可下。(此亦大概言之,氣血虛者,雖一、二日亦不可下;實者,十余日后,亦有下之而安者。)
腹痛,以白芍藥、甘草為君,當歸白術為佐。惡寒者加桂,惡熱者加黃柏。

腹痛,因肺金之氣郁在大腸之間,以苦梗發(fā)之,后用痢藥。一云,實則可下,虛則以苦梗發(fā)之。

初下痢腹痛者,用溫藥姜、桂之屬,切不可驟用參、術。縱氣虛胃虛,皆不可用。

后重者,積與氣墜下之故,兼升兼消,尤當和氣,木香檳榔丸保和丸之類。

身熱挾外感者,不惡寒,用小柴胡人參;發(fā)熱惡寒,身首俱痛,此為表證,宜微汗和解,加蒼術、川芎、陳皮、芍藥、甘草、生姜,煎服。(愚每以上二方并治痢之挾外感者,亦多獲奇效也。)
發(fā)熱不止者屬陰虛,用寒涼藥必兼溫藥、升藥

大孔痛(肛門痛也),因熱流于下也,木香、檳榔、芩、連,加炒干姜。

仲景法治,大孔痛,一曰溫之,一曰清之。若久病身冷自汗脈沉小,宜溫之。暴病身熱脈洪大,宜清之。

下血者宜涼血活血,當歸、黃芩、仁之類,或用樸硝。有風邪下陷,宜升提之,蓋風傷肝、肝主血故也。有濕傷血,宜行濕清熱。

濕熱下痢,小便澀少,煩渴能食,脈洪大而緩,腹痛后重,桂苓甘露飲送下保和丸二、三十粒。

濕多熱少,脾胃不和,食少,腹痛后重,夜多利下,胃苓湯送下保和丸二、三十粒。

氣虛,面色痿黃或枯白色,人疲倦,痢頻并痛,后重不食,脈細弱,或微汗時出,黃耆建中湯送下保和丸二、三十粒。

濕熱為痢,不渴者,建中湯加蒼術、茯苓,下保和丸。

脾胃不和,食少,腹脹痛后重,脈弦緊,宜平胃散加芍藥、官桂、葛根、白術、茯苓,下保和丸。

下痢,血氣大虛,腹痛頻并后重不食,或產(chǎn)后得此證,用四君子湯加當歸、陳皮,下保和丸二、三十粒。

下痢白積者,用芍藥東加白術、陳皮、甘草、滑石、桃仁

下痢赤積,身熱,益元散木通、炒芍藥、炒陳皮、白術,煎湯送下保和丸加黃芩丸。

久下痢,已數(shù)日不能起床,不食,疲弱之甚者,用∶

人參(五分) 白術(一錢)黃耆(五分) 當歸(七分) 芍藥(一錢) 甘草(炙,三分) 御米殼(醋炒,三分) 地榆(五分) 木香(三分) 縮砂(五分) 陳皮(一錢) 升麻(三分) 白豆蔻仁(三分) 澤瀉(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如下墜異常,積中有紫黑血而又痛甚者,此為死血證,用桃仁細研及滑石行之。
血痢久不愈者,屬陰虛,四物為主。

下痢如豆汁者,濕也。蓋脾胃為水谷之海,無物不受,常兼四臟,故有如五色之相染。當先通利,此迎而奪之之義。如虛,宜審之。

古方用濃樸,專為行凝滯之氣,滯氣稍行則去之。枳殼雖少緩,亦不宜久服。只以陳皮和藥可也。
古方多用粟殼治嗽與痢,但要先出病根,乃收功后藥也。

如力倦氣少惡食,此為挾虛證,宜用白術、當歸身尾,甚者加人參、陳皮補之,虛回而痢自止。

如久痢,體虛氣弱,滑泄不止,亦當以澀藥止之,訶子肉、豆蔻、白礬半夏、牡蠣之類,擇而用之。然須以陳皮為佐,恐太澀亦能作疼。又,甚者須灸天樞、氣海(取穴法,見前霍亂門。)
如痢已減十之七、八,穢積已盡,糟粕未實,用炒芍藥、炒白術、炙甘草、陳皮、茯苓煎湯,下固腸丸二、三十粒。

此丸性多燥澀,有去濕實腸之功。若滯氣未盡除者,不可遽用。
如痢后糟粕未實,或食粥稍多,或饑甚方食,腹中作疼,以白術、陳皮二味煎湯,和之自安。
如氣行血和積少,但虛坐努責,此為無血證,倍用歸身尾、芍藥、生地黃,而以桃仁泥佐之,陳皮和之,血生自安。
如痢后腳弱,漸細小,用蒼術二兩,白芍藥、板各二兩半,黃柏五兩,粥糊丸,以四物湯加陳皮、甘草,煎湯送下。

噤口痢,胃口熱甚故也,用黃連、人參煎湯,終日呷之。如吐,則再強飲,但得一呷下咽,便好。又用田螺搗,臍中,以引下其熱。胃中熱結,當開以降之。人不知此,多用溫藥甘味,以火濟火,以滯益滯也。亦有誤服熱毒之藥犯胃者,當推明而祛其毒,用糞蛆焙干為末,清米飲調(diào)下一錢匕,其效。
多有時疫作痢,傳染相似,宜推明運氣之勝復以治之。

小兒痢疾,用黃連、黃芩、大黃、甘草煎服。赤痢加桃仁、紅花,白痢加滑石末,同煎。

一小兒八歲,下痢純血,作食積治,蒼術、白術、黃芩、白芍藥、滑石、茯苓、甘草、陳皮、神曲煎湯,下保和丸。

凡下痢純血者,如塵腐色者,如屋漏水者,大孔開如竹筒者,唇如朱紅者,俱死。如魚腦髓者,身熱脈大者,俱半死半生。經(jīng)所謂身涼脈細者生,身熱脈大者死,亦大概言之耳,不可一途而論也。

一方,治熱痢血痢,用大黃、黃連、黃芩、黃柏、枳殼、白芍藥、川歸、滑石、甘草、桃仁、白術等分,神曲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白湯下。

清六丸 治血痢神效。

溫六丸 治痢及水瀉皆效。(以上二方,并見泄瀉門。)

固腸丸 治濕熱下痢,大便下血,去腸胃陳積之后,用此以燥下濕而實大腸。

樗根白皮(不拘多少,細切,略炒)
上一味,研為細末,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陳米飲送下,或用炒芍藥、炒白術、炙甘草、陳皮、茯苓煎湯下。

(以上丹溪方法凡四十二條)

芍藥湯 行血則便膿自愈,和氣則后重自除,此藥是也。

白芍藥(二錢) 當歸尾 黃連 黃芩(各一錢) 大黃(七分) 甘草 檳榔 木香 桂心(各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一盞,空心服。如初病,后重窘迫甚者,倍大黃,加芒硝一錢。如痞滿,氣不宣通,加枳實一錢。如臟毒下血,加黃柏一錢。

黃芩芍藥湯(河間) 治瀉痢腹痛,或后重身熱,久而不愈,脈洪數(shù)者,及膿血稠粘者。

黃芩 芍藥(各二錢) 甘草(一錢)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腹痛甚,加桂二分,稍熱服之。

黃連湯(河間) 治大便后下血,腹中不痛,謂之濕毒下血。

黃連 當歸(各二錢)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芍藥黃連湯(河間) 治大便后下血,腹中痛者,謂之熱毒下血。

芍藥 川歸 黃連(各一錢五分) 大黃(三分) 桂心(一錢五分) 甘草(三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大盞,煎七分,溫服。

大黃湯(河間) 治痢久不愈,膿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無度,脈沉實,人不甚困倦者,或初得腹痛甚者,窘迫不安者。

大黃(一兩)
上細切,作一服,用好酒二大盞浸半日,煎至一盞半,去渣,分作二服,頓飲之。如痢未止,再進后服。后以芍藥湯和之,又再服黃芩芍藥湯以徹其邪。此乃蕩滌邪熱之劑,用酒煎者,蓋欲其上至頂巔,外徹皮毛也。

香連丸(局方) 治下痢膿血,赤白相雜,里急后重。

黃連(二十兩,與吳茱萸十兩二味各以好酒拌濕同炒,去茱萸) 木香(四兩八錢,不見火)
上為細末,醋調(diào)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清米飲送下。一方加石蓮肉半斤,治噤口痢尤佳。

益元散(河間)謂此為治痢之圣藥也,其功不能盡述。

桂府 膩白 滑石(六兩) 粉甘草(炙,一兩)
上二味,共為極細末,每服三錢,白水調(diào),無時。

神效參香散 治痢疾日久,穢積已少,腹中不痛,或微痛,不后重窘迫,但滑溜不止,乃收功之后藥也。

粟殼(去穣蒂,醋炙,一兩二錢) 陳皮(一兩三錢) 肉豆蔻(面裹煨,四錢) 茯苓(去皮) 白扁豆(炒,各四錢) 木香 人參(各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匕,清米飲調(diào)下,食遠。

(丹溪活套)云∶痢疾乃外感兼內(nèi)傷之候之,須分表里治之,在表者,必惡寒發(fā)熱,身首俱痛,宜以小柴胡湯,去人參、棗子,加蒼術、川芎、陳皮、生芍藥,微汗以散之。在里者,必后重窘迫腹痛,下積早宜以大小承氣湯、河間酒煎大黃湯之類下之。余邪未盡,更以芍藥湯、香連丸之類以徹其邪。穢積已盡而更衣未息者,此大腸不行收令故也,宜以固腸丸、參香散之類以止?jié)。噤口者,須詳證按法調(diào)治,切不可輕用粟殼、肉豆蔻、訶子之類以試之,殺人于反掌之間也。但凡痢證不問輕重,若邪氣正盛而以粟殼之類止遏之,雖不死亦成休息痢,二、三年不能愈也。又不可輕用巴豆、牽牛等熱毒之劑攻之,蓋病因熱毒,又得熱毒之劑,以火濟火,不死何待。

(祖?zhèn)鞣?

和中飲 治痢疾,不分赤白久近,服之無有不效者。但發(fā)熱噤口不食者,不可服。

陳皮 白術 茯苓 白芍藥(各一錢) 草果仁(七分) 甘草(三分) 陳倉米(二錢) 砂糖(三錢) 粟殼(醋炙,一錢五分) 烏梅(一個)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棗一枚,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三根飲 治休息痢年久不愈者,其效如神。

五倍木根 蒼耳草根 臭樗木根(刮取白皮)
上各等分,細切,每服七錢重,加生姜三片,大棗一枚,大黑豆三十六粒,糯米四十九粒,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二防飲 治痢后不謹,感冒寒濕,或涉水履霜,以致兩足痛痹,如刀 虎咬之狀,膝臏腫大,不能行動,名鶴膝風,此藥神效。

人參 白術 黃耆(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川歸 川芎 芍藥 熟地黃(各一錢) 防風 防己 羌活 牛膝(各七分) 杜仲(姜汁拌炒) 萆 (各一錢) 附子(童子尿浸三日,去皮臍,七分,冬月一錢)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棗二枚,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空心溫服。

仁齋云∶下痢噤口不食者,雖曰脾虛,蓋亦熱氣閉隔心胸間所致也。俗用木香則失之溫,用山藥則失之閉,惟真料參苓白術散,加石菖蒲末,以道地粳米飲(多年陳倉米尤佳)溫調(diào)下;蛉藚ⅰ④蜍、石蓮子肉,入些少菖蒲,為末與之。胸次一開,自然思食。(其參苓白術散本方該有縮砂,或少入木香,見內(nèi)傷門。)

醫(yī)案

一子年將五十,夏秋間得痢疾,月余服藥而少愈,穢積已,但盡糟粕,不食,晝夜五、六次入廁,兼脫肛不安,又半月諸藥不效。予記祖?zhèn)饕环,用池塘中鱉一個,如法修事,多用生姜米 作羹,入沙糖一小塊,不用鹽熟煮,吃一、二碗,三日不登廁,大腸自此實矣,肛門亦收而不脫。夫此證蓋因脾土受虛,致肺與大腸俱失化源之所滋養(yǎng),是故大腸不行收令也,此母能令子虛耳。鱉乃介蟲屬金,而有土性溫,能補脾肺。又況肺惡寒,先得芩、連等寒涼之味已多,今用生姜之辛以補肺金,用沙糖之甘以補脾土,肺氣既實,其大腸亦隨而實,故得以行收令也,故其功效如是之驗焉。

嘔吐

《內(nèi)經(jīng)》曰∶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火。東垣曰∶夫嘔、吐、噦三者俱屬于胃,胃者 司也,以其氣血多少為異耳。嘔者陽明也,陽明多血多氣,故有聲有物,氣血俱病也。吐者太陽也,太陽多血少氣,故有物無聲,血病也。

噦者少陽也,少陽多氣少血,故有聲無物,氣病也。河間曰∶胃膈熱甚則為嘔,火氣炎上之象也。吐證有三,氣、積、寒也,皆從三焦論之。上焦在胃口,上通于天氣,主納而不出。中焦在中脘,上通天氣,下通地氣,主腐熟水谷。下焦在臍下,下通地氣,主出而不納。是故上焦吐者,皆從于氣,氣者天之陽也,其脈浮而洪,其證食已即吐,渴欲飲水,大便燥結,氣上沖胸而發(fā)痛,其治當降氣和中。中焦吐者,皆從于積,有陰有陽,食與氣相假為積而痛,其脈浮而長,其證或先痛而后吐,或先吐而后痛,治法當以毒藥去其積,檳榔、木香行其氣。下焦吐者,皆從于寒,地道也,其脈沉而遲,其證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秘而不通,治法當以毒藥通其秘塞,溫其寒氣,大便漸通,復以中焦藥和之,不令大便秘結而自愈也。外有傷寒,陽明實熱太甚而吐逆者。有內(nèi)傷飲食,填塞太陰,以致胃氣不得宣通而吐者。有胃熱而吐者。有胃寒而吐者。有久病氣虛,胃氣衰甚,聞谷氣則嘔噦者。有脾濕太甚,不能運化精微,致清痰留飲郁滯上中二焦,時時惡心吐清水者。宜各以類推而治之,不可執(zhí)一見也。

脈法

《脈經(jīng)》曰∶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

跌陽脈浮者,胃氣虛,寒氣在上,噯氣在下,二氣相爭,但出而不入,其人即嘔而不得食,恐怖即死,寬緩即瘥。

脈陽緊陰數(shù),其人食已則吐,陽浮而數(shù)亦為吐。

寸口脈緊而芤,緊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脈為陰結而遲,其人則噎,關上脈數(shù),其人則吐。

脈弦者虛也,胃氣無余,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變?yōu)榉次。寒在于上,醫(yī)反下之,令脈反弦,故名曰虛。

寸口脈微而數(shù),微則無氣,無氣則榮虛,榮虛則血不足,血不足則胸中冷,故吐。

方法

丹溪曰∶胃中有熱,膈上有痰,二陳湯加炒梔子、姜炒黃連、生姜,煎服。

凡嘔吐者,切不可下,逆之故也。

有久病吐者,胃氣虛不納谷也,生姜、人參、黃耆、白術、香附治之。凡痞滿短氣而嘔,宜補中氣,止可用調(diào)中益氣湯。

肝火出胃,逆上嘔吐,抑青丸。(方見火門。)
夏月嘔吐不止,五苓散加姜汁,入湯調(diào)服。
吐蟲而嘔,用黑錫炒成灰,檳榔末、米飲調(diào)服。
惡心吐清水者,有熱有痰有虛,皆用生姜,隨證佐藥治之。
胃中有熱者,二陳湯加姜汁制炒黃連、黃芩。挾虛者,加人參、白術。又云∶胃虛弱,嘔者,二陳湯加砂仁、藿香、白術。
痰飲為患,或因多食生冷,脾胃不和,以致嘔吐惡心,或頭眩,或胃脘懊 不快,或發(fā)寒熱,二陳湯加丁香、烏梅、生姜,煎服。心下痞而痛者,加草豆蔻仁。
痰熱惡心嘔吐氣盛者,導痰東加縮砂、姜炒黃連、竹茹。

(以上丹溪方法凡十條)

藿香安胃散(河間) 治胃氣虛弱,不能飲食,時時嘔吐惡心者。

藿香 人參 陳皮(各一錢) 丁香(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

和中桔梗(河間) 治上焦熱氣上沖,食已暴吐,脈浮而洪,宜先和中。

桔梗(一錢五分) 半夏曲(二錢) 陳皮(去白,一錢) 枳實(麩炒黃色,一錢) 白茯苓(一錢) 白術(一錢五分) 濃樸(姜汁拌炒,一錢)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取清汁調(diào)木香散二錢,空腹服。三服后,氣漸下,吐漸止,然后去木香散,加芍藥二錢,黃耆一錢半,煎服,病愈則已。如大便燥結,食不盡下,以大承氣湯去芒硝微下之,再服前藥補之。如大便復結,又依前微下之。

木香散(河間)

木香 檳榔各等分,為細末,前藥調(diào)之服。

荊黃湯(河間) 治暴吐,上焦熱氣所沖,脈浮而洪者。

荊芥穗(五錢) 人參(二錢五分) 甘草(一錢) 大黃(一錢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調(diào)檳榔散二錢,空腹服。

檳榔散(河間)

檳榔(三錢) 木香(一錢五分) 輕粉(少許)
上為細末,用前藥調(diào)服。為丸亦可,用水浸蒸餅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食后服。

清鎮(zhèn)丸(河間) 治上焦吐,頭痛發(fā)熱,有汗脈弦。

柴胡(二兩,去蘆) 黃芩(七錢五分) 甘草(五錢) 半夏(五錢) 青黛(二錢五分) 人參(五錢)
上為細末,姜汁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生姜湯送下,食后服。

白術湯(河間) 治胃中虛損及有痰而吐者。

半夏曲(五錢) 白術(二錢) 檳榔(二錢五分) 木香(一錢) 甘草(一錢) 茯苓(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生姜湯調(diào)下,食前服。

金花丸(河間) 治吐食脈弦者,肝乘于脾而吐,乃由脾胃之虛,宜治風安脾。

半夏(湯泡七次,一兩) 檳榔(二錢) 雄黃(一錢五分)
上為細末,姜汁和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小兒丸如黍米大,生姜湯送下,從少至多漸加服之,以吐止為度。無羈絆于脾,故飲食自下。

紫沉丸(河間) 治中焦吐食,由食積與寒氣相假,故吐而痛,宜服此藥。

半夏曲(二錢) 烏梅肉(二錢) 代赭石(三錢) 杏仁(去皮尖,另研,一錢) 砂仁(三錢) 丁香(二錢)沉香(一錢) 檳榔(二錢) 木香(一錢) 陳皮(五錢) 白豆蔻(五分) 白術(一錢) 巴豆霜(另研,五分)
上為細末,入巴豆霜和勻,醋面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五十丸,食后生姜湯下,吐愈則止。小兒另丸如芝麻大,治小兒食積吐食亦大妙。

小半夏湯(仲景) 治陽明傷寒,不納谷而嘔吐不已者。

半夏(湯泡七次,一兩) 生姜(二錢)
上細切,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渣,分作二服服之。

生姜汁半夏湯(活人) 治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憒憒然無奈者。

半夏(湯泡洗七次,一兩)
上細切,水一盞半,生姜自然汁半盞,同煎至一盞,溫服。仲景曰∶嘔多,雖有陽明證,慎不可下。孫思邈曰∶嘔家多服生姜,乃嘔家之圣藥也。氣逆者以辛散之,故以生姜為主治之。

藿香平胃散(東垣) 治內(nèi)傷飲食,填塞太陰,嘔吐不已。

藿香(一錢) 濃樸(姜制,一錢) 蒼術(一錢五分) 陳皮(一錢) 甘草(炙,三分) 砂仁(五分,研) 神曲(五分,炒)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五片,大棗一枚,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胃苓湯(局方) 治證同前。

平胃散加五苓散,加姜棗,水煎服之。

黃連六一湯(丹溪) 治因多食煎 燒餅熱面之類,以致胃脘當心而痛,或嘔吐不已,漸成反胃。

黃連(六錢) 甘草(炙,一錢)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渣溫服。

丁附治中湯(局方) 治胃傷寒冷之物,致心腹 痛而嘔噦不止。

人參(五分) 白術(一錢) 干姜(一錢) 甘草(炙,三分) 陳皮 青皮 丁香(各一錢) 附子(二錢)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五片,大棗二枚,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加味二陳湯(丹溪) 治胃中有伏火,膈上有稠痰,時常胃口作痛,及惡心吐清水不快。

陳皮(去白,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炮) 茯苓(一錢) 甘草(炙,三分) 梔子(炒,一錢) 黃連(姜汁拌炒,一錢五分) 川芎(一錢) 白術(一錢) 干姜(炒,五分) 蒼術(一錢) 香附(一錢) 牡荊子(炒另研,一錢半) 挾虛者加人參(一錢)
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加生姜三片,煎至一盞,稍熱服。如胃口痛甚,入生姜自然汁一合,和勻服。

丁香安胃湯(東垣) 治嘔吐噦,胃虛寒所致。

丁香(五分) 吳茱萸(一錢) 草豆蔻(一錢) 黃耆(二錢) 人參(一錢) 柴胡(五分) 甘草(炙,五分) 升麻 當歸身 陳皮(各五分) 黃柏(二分) 蒼術(一錢)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大盞,煎至七分,食前溫服。

茯苓半夏湯(東垣) 治脾胃虛弱,身重有痰,惡心欲吐。風邪羈絆于脾胃之間,當先實其脾土。

白術(一錢) 茯苓(一錢) 半夏(一錢) 神曲(炒,一錢) 橘紅(七分) 天麻(七分) 麥 面(炒黃色,一錢二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加生姜五片,煎至一盞,熱服。

(丹溪活套)云∶胃中有熱,膈中有痰,令人時常嘔吐清水,作噯氣吞酸等證,用二陳湯加姜炒黃連、梔子、蒼術、川芎、香附、砂仁、神曲、山楂,少加木香以行滯氣,加姜,水煎服。久病虛者,加人參、白術。胃寒者,加益智、草豆蔻、干姜、桂心之類,去黃連、梔子。又甚者,加丁香、附子。如脅痛或脾痛,右關脈弦,嘔吐不已,此木乘土之分也,本方加人參、白術、升麻、柴胡、青皮、芍藥、川芎、砂仁、神曲之類。如時常吐清水,或口甘不喜食,冷涎自下而涌上者,此脾熱所致也,本方加白術、芍藥、升麻、土炒黃連、梔子、神曲、麥芽、干生姜,或丸或煎皆可。如時常惡心吐清水,心胃作痛,得食則漸止,饑則甚者,此胃中有蛔也,本方加苦楝根、使君子,煎服即愈,或用黑錫灰、檳榔末等分,米飲調(diào)下。

醫(yī)案

在城黃氏婦,年將三十,產(chǎn)后困食傷,致胃虛不納谷,四十余日矣,聞谷氣則惡心而嘔,聞藥氣亦嘔,求予治。予曰∶藥不能入口,又將何法以治之乎。懇求不已,遂制一方,用人參、白術、茯苓各五錢,甘草二分,陳皮、藿香、砂仁各五分,炒神曲一錢,十年以上陳倉米一合,順流水二大白盞煎沸,泡伏龍肝研細,攪渾,放澄清,取一盞,加姜棗,同煎前藥至七分,稍冷服。此藥遂納而不吐,別以陳倉米煎湯時時與之,日進前藥二、三服,漸能吃粥而安。后以此法治十數(shù)人,皆驗。

噎膈

《內(nèi)經(jīng)》曰∶三陽結,謂之膈。子和云∶三陽者,大小腸膀胱也。結,謂熱結也。小腸熱結則血脈燥,大腸熱結則不能圊,膀胱熱結則津液涸,三陽既結則前后閉塞,下既不通必反而上行,所以噎食不下,縱下而復出也。此陽火不下降而上行也,故經(jīng)又曰少陽所至為嘔涌,溢食不下,此理明矣。又先哲論膈噎反胃,大率以血液干槁。其或咽喉窒塞,食不能下,其槁在吸門;或食下則胃脘當心而痛,須臾吐出,食出痛止,其槁在賁門,此皆上焦之膈噎也。其或食物可不,良久復出,其槁在幽門,此中焦之膈噎也。其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其槁在闌門,大小腸之間,此下焦之膈噎也。

雖然,亦有斯須輕病而為醫(yī)所誤者,丹溪論之詳矣。謂夫氣之初病,其端甚微,或因些少飲食不謹,或外胃風雨,內(nèi)傷七情,或食味過濃,偏助陽氣,積成膈熱,或資稟充實,表密無汗,或性急易怒,相火上炎,以致津液不行,清濁相干,惟氣之為病,或痞或痛,或不思食,或噫腐吞酸,或嘈雜痞悶。醫(yī)者不求其本,便認為寒,遽以辛香燥熱之劑投之,時暫得快,以為神方。濃味仍前不節(jié),七情反復相侵,舊病被劫暫開,濁液易于 聚,或半月,或一月,前證復作。如此蔓延,自氣成積,自積成痰,此為痰為飲為吞酸之由也。良工未遇,謬藥又行,痰挾瘀血,遂成窠囊,此為痞為痛為嘔吐膈噎反胃之次第也。醫(yī)者猶謂虛而積寒,非尋常草木可療,竟以烏、附助佐丹劑,專意服餌。積而久也,血液俱耗,胃脘干槁。其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飲可行,食物難入,間或可入,食亦不多,名之曰噎。其槁在下,與胃為近,食雖可下,難盡入胃,良久復出,名之曰膈,亦曰反胃,大便秘,小若羊屎。然名雖不同,病出一體。又曰∶噎病生于血干,血陰也,陰主靜,內(nèi)外兩靜則臟腑之火不起,而金水二臟有養(yǎng),陰血自生,腸胃津液傳化合宜,何噎之有。醫(yī)者當知此意,不可妄以燥熱之劑,以火濟火,則何以異刺人而殺之也,慎之慎之!

脈法

《脈經(jīng)》曰∶寸緊尺澀,其人胸滿不能食而吐,吐止者為下之,故不能食。誤言未止者,此為反胃,故尺為微澀也。 (誤一作設。)
寸口脈緊而芤,緊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脈為陰結而遲,其人則噎。關上脈數(shù),其人則吐。脈弦者虛也,胃氣無余,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變?yōu)?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http://gydjdsj.org.cn/tcm/2009/20090113020326_74969.shtml" target="_blank">胃反。寒在于上,醫(yī)反下之,令脈反弦,故名曰虛。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脈澀而小,血不足;脈大而弱,氣不足。

方法

丹溪曰∶大率屬血虛、氣虛、有痰。

戴氏曰∶氣虛者,脈必緩而無力。血虛者,脈必數(shù)而無力。痰者,寸關脈必沉,或伏而大。有氣滯結者,寸關沉而澀。

張雞峰曰∶噎當是神思間病,惟內(nèi)觀以自養(yǎng)可安。此言深中病情。

屎如羊屎者,不治。(大腸無血故也。)年高者,不治。(年五十余,則不可治矣。)
戴氏曰∶氣血俱虛者,則口中多出沫。但見沫大出者,必死不治。

治法,用童便韭汁、竹瀝、姜汁、牛羊乳(一本有屎),氣虛入四君子湯,血虛入四物湯。切不可用香燥藥,宜薄滋味。

一法,用黃連三錢(姜汁炒),山楂肉二錢,保和丸二錢,同為末,糊丸麻子大,胭脂胚子為衣,人參湯入竹瀝,下五十丸。

一方,用馬匏兒燒存性,陳米湯調(diào)服。(即野田瓜,北方多有。原本書馬剝兒,誤也。)
一云,馬匏兒燒存性一錢,好棗肉四枚,平胃散二錢,溫酒調(diào)服,食即可下,然后隨病源調(diào)理。

一方,用吳茱萸、黃連、貝母、栝蔞子、牛轉草,丸服。

一方,用韭汁二兩,牛乳一盞,生姜半兩搗汁,和勻頓服,效。

有氣結者,用開導之劑。有陰火上炎者,作陰虛治。有積血者,當消息去之,韭汁能下膈上瘀血。

古方用人參以補肺,御米以解毒,竹瀝以清痰,干姜以養(yǎng)血,粟米以實胃,蜜以潤燥,姜以去穢。有治寒者,必為當時有實因于寒者用之也,挾寒者間或有之。今人悉因痰氣,久誤于醫(yī),傳變而成,其無寒也明矣。

(以上丹溪方法凡十一條)

栝蔞實丸(局方) 治膈噎,胸膈痞,痛徹背脅,喘急妨悶。

栝蔞實(去gydjdsj.org.cn/jianyan/殼別研) 枳殼(去穣麩炒) 半夏(湯泡七次) 桔梗(炒,各一兩)
上為細末,姜汁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生姜湯送下。

寬中進食丸(東垣) 滋形氣,喜飲食。(方見內(nèi)傷門。)

人參利膈丸(東垣) 治膈噎,胸中不利,大便結燥,痰嗽喘滿,脾胃壅滯。推陳致新,治膈氣之圣藥也。

木香 檳榔(各七錢五分) 人參 當歸 藿香 甘草 枳實(麩炒黃,各一兩) 大黃(酒濕蒸熟) 濃樸(姜制,一兩)
上為細末,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水下。

(丹溪活套)云∶凡膈噎反胃,悉用二陳湯加姜汁、竹瀝、童便、韭汁之類為主治。如胸中覺有熱悶,本方加土炒黃連、黃芩、栝蔞仁、桔梗之類。如血虛瘦弱之人,本方合四物湯,少加杏仁泥、紅花,童便、韭汁之類仍不可缺。如飲酒人,本方加砂糖、驢屎入內(nèi)服。如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食下須臾即吐者,此胃可容受而脾不能傳送也,或大小腸秘結不通,食返而上奔也,本方加酒蒸大黃、桃仁之類以潤之。脾不磨者,本方多加麥 面、神曲之類以助化之。如氣虛肥白人膈噎者,本方合四君子湯,亦加竹瀝、姜汁為要藥也。有因七情郁結成氣噎者,本方加香附、撫芎、木香、檳榔、栝蔞仁、砂仁之類。凡膈噎,大便燥結,用大黃,乃急則治其標之劑也。仍用四物湯加童便、韭汁,多飲牛羊乳為上策也。但不可以人乳代之,蓋人乳內(nèi)有飲食烹飪之火及七情之火存于中,故不可代服也。

(祖?zhèn)鞣?

潤腸膏 治膈噎,大便燥結,飲食良久復出,及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者,其功甚捷。

新取葳靈仙(四兩,搗汁,四、五月開花者) 生姜(四兩,搗汁) 真麻油(二兩) 白砂蜜(四兩,煎沸,掠出上沫)
上四味,同入銀石器內(nèi)攪勻,慢火煎,候如,時時以箸挑食之。一料未愈,再服一料決效。

大力奪命丸 治膈噎不下食及翻胃等證。

杵頭糠 牛轉草(各半斤) 糯米(一斤)
上為細末,取黃母?谥邢涯瓰橥,如龍眼大,入鍋中,慢火煮熟食之,加沙糖二、三兩入內(nèi)丸尤佳。

一方 治噎膈久不納谷者。

隔年炊飯干(不拘多少)
上一味,以急流順水煎煮糜爛,取濃汁時時與之。待能食后,以調(diào)脾進食、生血順氣之藥調(diào)治而安。

醫(yī)案

蘇溪金賢九里,年五十三,夏秋間得噎證,胃脘痛,食不下,或食下良久復出,大便燥結,人黑瘦殊甚,求予治。診其脈,右手關前弦滑而洪,關后略沉小,左三部俱沉弦,尺帶芤。予曰∶此中氣不足,木來侮土,上焦?jié)駸嵊艚Y成痰,下焦血少,故大便燥結。陰火上沖吸門,故食不下。用四物以生血,用四君子以補氣,用二陳以祛痰,三合成劑,加姜炒黃連、炒枳實、栝蔞仁,少加砂仁。又間服潤腸丸,或服丹溪墜痰丸。半年,服前藥百余帖,病全安。

梅林駱氏婦,予妻嬸也,年四十九,身材略瘦小,勤于女工,得膈噎證半年矣,飲食絕不進,而大便結燥不行者十數(shù)日,小腹隱隱然疼痛,求予治。診之,六脈皆沉伏。予以生桃仁七個令細嚼,杵生韭汁一盞送下。片時許,病者云∶胸中略見寬舒。以四物湯六錢,加栝蔞仁一錢,桃仁泥半錢,酒蒸大黃一錢,酒紅花一分,煎成正藥一盞,取新溫羊乳汁一盞,合而服之。半日后,下宿糞若干。明日腹中痛漸止,漸可進稀粥而少安。后以四物湯出入加減,合羊乳汁,服五、六十帖而安。

○逆

韻書∶○ 與○通,氣上逆作聲之名也。古方皆以○為咳逆,諸書又多誤以咳嗽為咳逆,孫真人又誤以噦為咳逆,亦有書為吃逆者,皆誤也!,于立切。

《內(nèi)經(jīng)》曰∶諸逆沖上,皆屬于火。丹溪曰∶○,病氣逆也,以其氣自臍下直沖,上出于口之名也。東垣謂火與元氣不兩立,又謂火為元氣之賊。古方悉以胃弱言之而不及火,且以丁香、柿蒂、竹茹、陳皮等劑治之。未審孰為降火,孰為補虛?人之陰氣依胃為養(yǎng),胃土損傷則木來侮之矣,謂之土敗木賊也。陰為火所乘不得內(nèi)守,木挾相火之勢,故其氣直沖清道而上。言胃弱者,陰弱也,虛之甚也,病者見此似為危證。依正法而治之者,尚不能保其一、二,而況誤醫(yī)者乎。雖然,亦有因實而為○者,不可不審;蛞蝻嬍程^,填塞胸中,而氣不得升降者;蛴刑甸]于上,火起于下,而氣不得伸越者。有為傷寒熱病,陽明內(nèi)實,過期而失下,清氣不得升,濁氣不得降,以致氣不宣通而發(fā)○者。凡若此者,皆實證也。醫(yī)者宜專心致意,察審虛實而調(diào)治之,不可妄為處治,以夭人之天年也,幸甚。

脈法

脈浮而緩者,易治;弦急而按之不鼓者,難治。脈結或促或微,皆可治。脈代者危。右關脈弦者,木乘土位,難治。

方法

丹溪曰∶大率有痰,有氣虛,有虛火上沖,視有余不足治之。痰與食在上者吐之,人參蘆、稀涎散之類。
不足者補之,人參、白術煎湯下大補丸。

痰用陳皮、半夏,氣虛用人參、白術,陰火用黃連、黃柏、滑石,或吐或補,隨證施治。
○逆自利,滑石、甘草、黃柏、芍藥、人參、白術、陳皮,加竹瀝服。
痢疾發(fā)○,用人參白術煎湯,調(diào)益元散頻服,自止。

(以上丹溪方法凡六條)

陳皮竹茹湯(活人) 治傷寒余熱未解,氣虛發(fā)○。

甘草(炙,一錢) 人參(二錢) 陳皮(去白,三錢) 青竹茹(四錢)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服。

橘皮半夏生姜湯 治氣虛有痰發(fā)○。

陳皮 半夏 干生姜 人參 通草(各一錢)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六君子湯(局方) 治痰挾氣虛發(fā)○。

陳皮(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茯苓(一錢) 甘草(一錢) 人參(一錢) 白術(一錢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加大棗二枚,生姜三片,新汲水煎服。

(丹溪活套)云∶凡傷寒發(fā)○有四證,不可不辨。有中氣不足,脈虛微,氣不相續(xù)而發(fā)○者,宜用補中益氣湯生脈散、黃柏以降虛火,或少加附子,服之立愈。有陽明內(nèi)實,失下而發(fā)○者,宜大承氣湯下之而愈。有渴而飲水太過,成水結胸,而又發(fā)○者,宜小陷胸湯,或用小青龍湯去麻黃,加附子,治水寒相搏發(fā)○,大妙。有傳經(jīng)傷寒熱證,醫(yī)者誤用姜、桂等熱藥,助起火邪,痰火相搏而為咳逆者,宜用黃連解毒、白虎湯及竹瀝之類治之。

祖?zhèn)鞣?/span>

灸咳逆法∶

乳根二穴,直乳下一寸六分,婦人在乳房下起肉處陷中,灸七壯即止,其效如神。

又氣海一穴,直臍下一寸半,灸三七壯,立止。

醫(yī)案

東陽李氏子,病傷寒陽明內(nèi)實,醫(yī)與補藥治而成發(fā)○,十日后召予。診其脈長而實大,與大承氣湯大下之,熱退而○亦止。

盤松周氏子,得傷寒證,七日熱退而○連聲不絕。舉家 徨,召予診其脈,六脈皆沉細無力,人倦甚。以補中益氣湯作大劑,加炮附子一錢,一日三帖,兼與灸乳根、氣海三處,當日○止,脈亦充而平安。

吞酸

《內(nèi)經(jīng)》曰∶諸嘔吐酸,皆屬于熱。惟李東垣獨以為寒,誠一偏之見也。河間原病式曰∶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則肝木自甚,故為酸也。如飲食熱,則易于酸矣,是以肝熱則口酸也;蜓詾楹,但謂傷生冷硬物,而喜噫醋吞酸,故俗醫(yī)主于溫和脾胃。豈知人之傷于寒也,則為病熱,蓋寒傷皮毛,則腠理閉密,陽氣怫郁而為熱證。

故傷寒熱在表,而以麻黃湯熱藥發(fā)散,使腠理開通,汗泄熱退而愈也。凡內(nèi)傷冷物者,或但陰勝陽而為病寒,或寒熱相搏怫郁而為病熱,亦有內(nèi)傷冷物而反病熱,得汗泄熱退身涼而病愈也;蛭⒍篂橹兴幔字^之醋心,法宜溫藥散之,亦猶傷寒解表之義。若久吞酸不已,則不宜溫,宜以寒藥治之,后以涼藥調(diào)之,結散熱去則氣和矣。所以中酸不宜食粘滑油膩者,謂能令氣郁不通暢,如食物在器復蓋,熱而自酸。宜 食菜蔬,能令氣之通利也。曰寒曰熱,于斯明矣,學人詳之。

脈法

脈弦而滑。兩寸或浮而弦,或浮而滑,或沉而遲,或緊而洪,或洪而數(shù),或沉而遲。胸中有寒飲洪數(shù)者,痰熱在膈間。時吐酸水,欲成胃反也。

方法

茱連丸

吳茱萸(去梗泡浸半日) 陳皮(去白) 黃芩(陳壁土炒,各五錢) 黃連(土炒,一錢) 蒼術(米泔浸,七錢半)
上為細末,神曲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津唾咽下。一方茱萸、連二味,隨時令寒熱,迭為佐使(寒月倍茱萸,熱月依本方),蒼術茯苓為補助,湯浸蒸餅為小丸,吞之。

治酸必用茱萸,順其性而折之。

食郁有痰,二陳湯加南星、黃芩之類。

加味平胃散,治吞酸因食郁所致,生料平胃散加炒神曲、炒麥芽、姜、棗同煎。

酸味宜節(jié)濃味,必蔬食自養(yǎng),則病易安。

吐清水,用蒼術(陳壁土炒) 茯苓 滑石(炒) 白術 陳皮 煎服。

參萸丸 上可治吞酸,下可治自利。又云∶治濕而氣滯者,濕熱甚者用之為響導。

六一散(一料) 吳茱萸(一兩,制)
上為飯丸服。

(以上丹溪方法凡七條)

藿香安胃散(東垣) 治脾胃虛弱,飲食入胃,嘔吐作酸,不待腐熟。

藿香 丁香 人參(各二錢五分) 陳皮(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加生姜,水煎溫服。

加減二陳湯(丹溪) 治痰飲為患,嘔吐頭眩心悸,或因食生冷硬物,脾胃不和,時吐酸水。

丁香(五分) 半夏 陳皮(各二錢五分) 茯苓(一錢五分) 甘草(七分半)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曲術丸(三因) 治中脘宿食留飲,酸蜇心痛,吐清水。

神曲(炒,三兩) 蒼術(米泔浸,一兩半) 砂仁(一兩) 陳皮(去白,一兩)
上為細末,生姜汁別煮神曲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姜湯送下。

祖?zhèn)鞣?/span>

治吞酸方

用黃連吳茱萸各一兩,上以黃連細切,同茱萸以井花水浸七日,去連,將茱萸焙干,每日清晨,以米湯下四十九粒。

嘈雜噯氣

《內(nèi)經(jīng)》曰;胃為水谷之海,無物不受。若夫濕面魚腥,水果生冷,以及烹飪調(diào)和,粘滑難化等物,恣食無節(jié),朝傷暮損,而成清痰稠飲,滯于中宮。故謂嘈雜噯氣,吞酸痞滿,甚則為翻胃膈噎,即此之由也。夫嘈雜之為證也,似饑不饑,似痛不痛,而有懊 不自寧之狀者是也。其證或兼噯氣,或兼痞滿,或兼惡心,漸至胃脘作痛,乃痰火之為患也。

治法以南星、半夏、橘紅之類,以消其痰。芩、連、梔子、石膏、知母之類,以降其火。蒼術、白術、芍藥之類,以健脾行濕,壯其本元。又當忌口節(jié)欲,無有不安者也。

脈法

右寸關脈緊而滑。兩寸弦滑,胸中有留飲。寸脈橫者,膈上有橫積也。

右關弦急甚者,木乘土位,欲作胃反,難治。

方法

丹溪曰∶此為食郁有熱,炒梔子、姜炒黃連,乃必用之藥也。
肥人宜二陳湯,少加撫芎、蒼術、白術、梔子。
若濕痰氣滯,不喜食,用三補丸加蒼術,倍香附。大抵嘈雜是痰因火動,令人心嘈,似饑非饑,有積有熱也,治痰為先,宜用山梔、姜汁炒黃連為君,南星、半夏、陳皮為臣,熱多加青黛。(若食郁有熱,梔子與姜炒黃連不可無。)

蔣氏子心嘈索食,以白術、黃連、陳皮為丸,白湯下七、八十丸,數(shù)服而止。
嘈雜眩遠,是火動其痰,二陳加梔子、芩、連之類。
噯氣,胃中有火有痰,用南星、半夏、軟石膏、香附作丸,或煎服之。蓋胃中有郁火,膈上有稠痰也。
噫氣吞酸,此系食郁有熱,火氣沖上,黃芩為君,南星、半夏、陳皮為佐。

(以上丹溪方法凡八條)

三圣丸 治嘈雜神效。

白術(四兩) 黃連(五錢) 橘紅(一兩)
上為細末,神曲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津唾下,或姜湯下。

術連丸 治嘈雜。

白術(四兩) 黃連(四錢五分)
上為細末,神曲糊丸,如黍米大,津唾送下。

軟石膏丸 治嘈雜噯氣。

南星(泡制) 半夏(泡洗) 軟石膏( ) 香附(童便浸透) 梔子(炒,各等分)
上為細末,粥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湯下。

曲術丸 治中脘有飲則嘈,宿食則酸。(方見吞酸門。)

痞滿

《內(nèi)經(jīng)》曰∶備化之紀,其病痞。又曰∶太陰所至,為積飲痞膈。夫痞滿之證,東垣論之詳矣。謂太陰濕土主壅塞,乃土來心下為痞滿也。傷寒下之太早,亦為痞滿,乃寒傷榮血而然。心主血,邪入于本,故為心下痞。仲景以瀉心湯,用黃連瀉心下之土邪,功效甚速。非止傷寒為然,至于酒積雜病,下之太過,亦作痞滿,蓋下多則亡陰也。亡陰者,謂脾胃水谷之陰亡也。故胸中之氣,因虛而下陷于心之分野,故心下痞。宜升胃氣,以血藥兼之。若全用利氣之藥導之,則痞尤甚。痞甚而復下之,氣愈下降,必變?yōu)橹袧M鼓脹,皆非其治也。又有虛實之異,如實痞大便秘者,濃樸、枳實主之。虛痞大便利者,芍藥、陳皮主之。如飲食所傷而為痞滿者,宜消導其胸中窒塞之氣。上逆兀兀欲吐者,則宜吐之,所謂在上者因而越之是也。學人宜詳究焉。

脈法

《脈經(jīng)》曰∶痞,脈浮緊而下之,緊反入里,因作痞。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顛,微反在上,澀反在下。微則陽氣不足,澀則無血,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反躁煩,澀則無血,厥而且寒,陽微不可下,下之則心下痞堅。
右關脈多弦,弦而遲者,必心下堅(此肝木克脾土,郁結涎閉于臟腑,氣不舒則痞。)

方法

丹溪曰∶痞滿與脹滿不同,脹滿內(nèi)脹而外亦形,痞則內(nèi)覺痞悶而外無脹急之形也。蓋由陰伏陽蓄,氣血不運而成,位乎心下之中, 痞滿塞,皆土邪之所為耳。有因誤下,里氣虛,邪乘虛而入于心之分野。有因食痰積,不能施化,郁而作痞者。有濕熱太甚,土來心下而為痞者。用黃連、黃芩、枳實之苦以泄之,濃樸、生姜、半夏之辛以散之,人參、白術之甘溫以補之,茯苓、澤瀉之咸淡以滲之,大概與濕同治,使上下分消可也。

(以上丹溪方法凡二條)

濃樸溫中湯(東垣) 治脾胃虛弱,心腹脹滿疼痛,時發(fā)時止。

濃樸(姜汁拌炒) 陳皮(去白,各一錢) 茯苓 草豆蔻 甘草 木香(各五分) 干生姜(一錢)
上細切,水煎服。

木香順氣湯(東垣) 治 脹,心腹?jié)M悶。

木香 益智 陳皮 蒼術 草豆蔻(各五分) 濃樸(姜制) 青皮(各四分) 茯苓 澤瀉 半夏(各六分) 干生姜 茱萸(各三分) 當歸 人參(各五分) 升麻 柴胡(各一錢)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痞有痰挾血成窠囊者,用桃仁、紅花、香附、大黃之類治之。

七氣湯(局方) 治七情所傷,憂思郁結,腑臟氣不和平,心腹痞悶。

半夏 茯苓(各二錢) 濃樸(姜制,一錢五分) 蘇葉(一錢)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大消痞丸(東垣) 治一切心下痞,及年久不愈者。

干生姜 神曲(炒) 甘草(炙,各二錢) 豬苓(二錢五分) 澤瀉 濃樸(姜汁拌炒) 砂仁(各三錢) 半夏(湯泡七次,去皮臍) 陳皮(去白) 人參(各四錢) 黃連(陳壁土炒,去土) 黃芩(如連制,各六錢) 枳實(五錢,去穣麩炒) 姜黃 白術(各一兩)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空心白湯下。

失 丸(一名枳實消痞丸,東垣) 治右關脈弦,心下虛痞,惡食懶倦。開胃進食。

干生姜(一錢) 甘草(炙) 麥 面(炒) 白茯苓 白術(各二錢) 半夏曲 人參(各三錢) 濃樸(姜制,四錢) 枳實(麩炒黃色) 黃連(各五錢)
上為細末,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湯下。

消痞湯(一名木香化滯湯,東垣) 治因憂氣郁結中脘,腹皮里微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

川歸 枳實(炒,各四分) 陳皮 生姜 木香(各六分) 柴胡(七分) 甘草(炙) 草豆蔻(各一錢,面包煨) 半夏(一錢五分) 紅花(一分)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二盞,煎至一盞,溫服。

黃連消痞丸(東垣) 治心下痞滿,壅滯不散,煩熱喘促不安。

澤瀉 姜黃(各一錢) 干生姜(二錢) 甘草(炙) 茯苓 白術(各三錢) 陳皮(五錢) 豬苓(去黑皮,五錢) 枳實(麩炒黃色,七錢) 半夏(湯泡七次,九錢) 黃連(一兩) 黃芩(二兩,炒)
上為細末,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黃芩利膈丸(東垣) 除胸中熱,利膈上痰。

生黃芩 炒黃芩(各一兩) 半夏 黃連 澤瀉 南星(各五錢) 枳殼(麩炒去穣) 陳皮(去白,各三錢) 白術(二錢) 白礬(一錢) 今加蘿卜子(五錢,炒) 小皂角(一錢)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忌酒、濕面、魚腥。

(丹溪活套)云∶凡心下痞滿,須用枳實、黃連。如肥人心下痞,內(nèi)有濕飲,宜蒼術、半夏、縮砂、茯苓、滑石之類。如瘦人心下痞,乃郁熱在上焦,宜枳實、黃連以導之,葛根、升麻以發(fā)之。如人飲食后,因冒風寒,飲食不消而作痞滿,宜吳茱萸、縮砂、藿香、草豆蔻之類,溫以化之。如脾氣虛弱,轉運不調(diào),飲食不化而作痞者,宜白術、山楂、神曲、麥芽之類以消之。又曰∶痞滿之證不一,有傷寒下早而作痞者,枳殼桔梗湯、小陷胸湯之類。有因飲食填塞胸中而作痞者,保和丸、東垣枳實導滯丸、木香化滯湯之類。傷寒下多則亡陰而痞者,四物湯加參、苓、白術、升麻、柴胡,少佐以陳皮、枳殼之類除之;虼蟛『螅獨馕聪亩貪M氣短者,宜補中益氣湯、陳皮枳術丸、木香枳術丸之類。

夫痞滿之證,不可執(zhí)一,全在活法,詳脈證虛實而調(diào)之可也。

醫(yī)案

山頭沈三十一丈,年三十余,身材肥盛,夏秋間因官差丈量田地辛苦,至冬間得痞滿證,兩脅氣攻,胸中飽悶,不能臥,欲成脹滿證。歷數(shù)醫(yī)者,皆與疏氣耗散之藥,皆不效。十一月初旬,召予延醫(yī),兩手關前皆浮洪而弦澀,兩關后脈皆沉伏。予曰∶此膈上有稠痰,脾土之氣敦阜,肝木郁而不伸,當用吐法,木郁達之之理也。奈何值冬月降沉之令,未可行此法,且先與豁痰疏肝氣,瀉脾胃敦阜之氣。用平胃散加半夏、茯苓、青皮、川芎、草龍膽、香附、砂仁、柴胡、黃連、栝蔞子等藥,病退之十有三四。待次年二月初旬,為行倒倉法,平安。

腫脹

《內(nèi)經(jīng)》曰∶諸濕腫滿,皆屬于脾。又曰,諸腹脹大,皆屬于熱。夫脾虛不能制水,水漬妄行,故通身面目手足皆浮而腫,名曰水腫;蚋勾笕绻,而面目四肢不腫者,名曰脹滿,又名鼓脹。皆脾土濕熱為病,腫輕而脹重也。丹溪曰∶心肺陽也,居上;腎肝陰也,居下;脾居中,亦陰也,屬土。經(jīng)曰∶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是脾具坤靜之德,而有干健之運,故能使心肺之陽降,腎肝之陰升,而成天地交之泰,是為平人。今也七情內(nèi)傷,六yin外侵,飲食不節(jié),房勞致虛,脾土之陰受傷,轉輸之官失職,胃雖受谷,不能運化,故陽自升、陰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清濁相混,隧道壅塞,濕郁為熱,熱又生濕,濕熱相生,遂成脹滿,經(jīng)曰鼓脹是也。以其外雖堅滿,中空無物,有似于鼓,膠固難治。又曰蠱者,若蟲侵蝕,有蠱之義。理宜補脾,又須養(yǎng)肺以制木,使脾無賊邪之慮,滋腎以制火,使肺得清化之令,卻鹽味以防助邪,斷妄想以保母氣,遠音樂,戒暴怒,無有不安。醫(yī)者不察,急于獲效;病者苦于脹滿,喜行利藥,以求通快。殊不知寬得一日、二日,復脹愈甚,真氣已傷,去死不遠矣。俗謂氣無補法者,以其痞滿壅塞,似難于補。不思正氣虛而不能營運,邪滯著而不出,所以為病。

經(jīng)曰∶壯者氣行則愈,怯者著而成病。氣虛不補,邪由何退,病何由安。且此病之起,固非一年,根深蒂固,欲取速效,自取禍耳,知王道者,可與語此。其或受病之淺,脾胃尚壯,積滯不固者,惟可略與疏導,而不可峻與利藥也。

愚按∶先生此論,詳明殆盡,誠千古不易之定議也。及視東垣脹滿論,又以臟寒生滿病立說,引脈經(jīng)胃中寒則脹滿之語以為之證。愚恐南北風土寒熱不同,難以一途而論。雖然,愚嘗以丹溪法活人多矣,是以東垣之論,不與吻合,故不敢采取其言,以為后人之惑也。

脈法

《針經(jīng)》曰∶其脈大堅以澀者,脹也。

《脈經(jīng)》曰∶關上脈虛則內(nèi)脹。遲而滑者脹。脈盛而緊者脹。虛而緊澀者脹;蛳叶t,或浮而數(shù),皆脹也。

丹溪曰∶水腫脈多沉伏。病陽水兼陽證,脈必沉數(shù)。病陰水兼陰證,脈必沉遲。煩渴,小便赤澀,大便秘結,此為陽水。不煩渴,大便溏,小便少而不赤澀,此為陰水。脈沉而滑,為風水。脈浮而遲,弦而緊,皆為腫也。

水病,腹大如鼓,脈實者生,虛者死,洪大者生,微細者死。腹脹便血,脈大時絕,劇;脈小疾者,死。中惡,腹大四肢腫,脈大而緩者生,浮而緊者死。緊而榮衛(wèi)俱絕,面浮腫者死。唇腫齒焦者死。卒唇腫、面蒼黑者死。掌腫無紋者死。臍腫凸出者死。缺盆平者死。陰囊莖俱腫者死。脈絕口張足腫者死。足趺腫、膝如斗者死。

方法

丹溪曰∶古方惟禹余糧丸,制肝補脾,殊為切當,然亦須隨時隨證加減。一友人得脹疾,自制此藥服之。予曰∶溫熱藥多,且 煉之火尚存,宜自加減。彼不聽,服之一月,口鼻出血,骨立而死。

朝寬暮急,血虛;暮寬朝急,氣虛;朝暮急,氣血俱虛。

治腫脹,大法宜補中行濕利小便,以人參、白術為君,蒼術、陳皮、茯苓為臣,黃芩、麥門冬為使以制肝木,少加濃樸以消腹脹,氣不運加木香、木通,氣下陷加升麻、柴胡提之,血虛加補血藥,痰盛加利痰藥,隨證加減用之,無不效者。

《盧氏醫(yī)鏡》以水腫隸于腎肝胃而不及脾,又肺金盛而生水,水溢妄行,豈理也哉。夫脾土受病,肺為之子,固不能自盛而生水。然肺金氣清而能生水,則滋長腎陰,奉行降令,為生化之源,何病腫之有。今為腫之水,乃腐濁之氣,滲透經(jīng)絡,流注溪谷,灌入隧道,血亦因之而化水。欲借脾土以制之,通腎氣以利之,殊不知脾病則金氣衰,木寡于畏而來侮土,脾欲不病不可得矣。治法宜清心經(jīng)之火,補養(yǎng)脾土,全運化之職,肺氣下降,滲道開通,其精氣之稍清者,復回而為氣為血為津液,其敗濁之甚者,在上為汗,在下而為溺,以漸而分消矣。

腰以上腫者宜發(fā)汗,腰以下腫者宜利小便,此仲景之法。

東垣曰∶宜以辛散之,以苦瀉之,以淡滲利之,使上下分消其濕,正所謂開鬼門、潔凈府。開鬼門者,謂發(fā)汗也;潔凈府者,利小便也。

產(chǎn)后浮腫,必大補氣血,少佐以蒼術、茯苓,使水自降,大劑白術補脾。壅滿者,用半夏、陳皮、香附監(jiān)之。有熱,當清肺金,麥門冬、黃芩之屬。

熱水腫,用山梔子仁炒為末,米飲調(diào)下三、五錢。若胃脘熱、病在上者,連殼用。

(以上丹溪方法凡八條)

禹余糧丸(局方) 治中滿氣脹喘滿及水氣脹。

蛇含石(三兩, ) 針砂(五錢) 禹余糧(三兩,同針砂炒)
以上三味為主,其次量人虛實,入下項藥。

木香 牛膝 蓬莪術 白蒺 桂心 川芎 茴香 白豆蔻 三棱 羌活 茯苓 干姜 青皮 陳皮 附子(炮)當歸(各五錢)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下。

矩三和湯(局方)

陳皮(去白) 紫蘇 甘草(炙,各七分) 濃樸(姜制) 檳榔 白術(各一錢) 海金砂(四分) 木通(二分)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蘇子(濟生)

專治優(yōu)慮過度,致傷脾肺,心腹脹滿喘促。治腸鳴氣走,漉漉有聲,大小便不利,脈虛而紫澀。

紫蘇子(一錢,研) 白術(二錢) 人參(一錢) 大腹皮(酒洗凈) 草果仁 半夏 濃樸 木香 陳皮 枳殼(麩炒黃色) 甘草(炙,各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溫服。

木香順氣湯(東垣) 治濁氣在上,則生 脹。

木香(三分) 濃樸(四分) 青皮 陳皮 益智 茯苓 澤瀉 干生姜 半夏(各二分) 吳茱萸(湯泡二分) 川歸(五分) 升麻 柴胡(各一分) 草豆蔻(三分) 蒼術(五分) 白術(一錢)
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溫服。

中滿分消丸(東垣) 治中滿,鼓脹氣脹,水脹熱脹。

黃芩(去朽,細切。酒拌炒二次,六錢) 黃連 枳實(麩炒黃色) 半夏(湯炮七次,去皮臍,各五錢) 姜黃 白術 人參(各二錢五分) 甘草(炙) 豬苓(去黑皮,各一錢) 干生姜 白茯苓 砂仁(各二錢) 濃樸(姜制,五錢) 知母(去毛,酒炒) 澤瀉 陳皮(去白,各三錢)
上為細末,蒸餅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焙熱,白湯或淡姜湯下。

廣術潰堅湯(東垣) 治中滿腹脹,內(nèi)有積塊堅硬如石,令人坐臥不寧,二便澀滯,上氣喘促或通身虛腫。

濃樸(姜制) 黃芩 黃連 益智 草豆蔻 當歸(各五分) 半夏(七分) 廣術 升麻 紅花 吳茱萸(各二分) 生甘草 柴胡 澤瀉 神曲(炒) 青皮 陳皮(各三分) 渴加干葛(四分)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二盞,煎七分,溫服食遠。忌酒、醋、濕面。二服之后,中滿減半,止有積塊未消,再服后藥。

半夏濃樸湯

紅花 蘇木(各半分) 木香 青皮(各二分) 吳茱萸 干生姜 黃連(各一分) 肉桂 蒼術 白茯苓 澤瀉 柴胡 陳皮 生黃芩 草豆蔻(面裹煨) 生甘草(各三分) 京三棱 當歸梢 豬苓 升麻(各四分) 神曲(炒,六分) 濃樸(姜制八分) 半夏(湯泡,三錢) 桃仁(七個,去皮尖,研如泥) 昆布(五分) 如渴加干葛(三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三盞,煎至一盞,稍熱服。服此藥二帖之后,前證又減一半,卻于前藥中加減服之。

破滯氣湯(一名木香化滯散。東垣) 破滯氣,心腹?jié)M悶。

甘草(炙一分) 白檀香 藿香 陳皮 大腹子 白豆蔻 白茯苓 桔梗(各二分) 砂仁 人參 青皮 檳榔 木香 姜黃 白術(各四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不拘時候。

草豆蔻湯(東垣) 治腹中虛脹。

澤瀉(一分) 木香(三分) 神曲(四分) 半夏(泡) 枳實(麩炒) 草豆蔻 黃耆 (春夏不用) 益智 甘草(各五分) 青皮 陳皮(各六分) 茯苓 當歸(各七分)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二大盞,煎至一盞,溫服。冬月加黃 五、七分,春夏止服正藥,食遠溫服。

葶藶木香散(河間) 治濕熱內(nèi)外甚,水腫腹脹,小便赤澀,大便滑泄。此藥,下水濕、消腫脹、止瀉、利小便之圣藥也。

葶藶子 茯苓(去皮) 豬苓(去白) 白術(各二錢五分) 木香(五分) 澤瀉 木通 甘草(各五錢) 辣桂(二錢五分) 白滑石(三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白湯調(diào)下,食前服。

白術木香散(河間) 治喘嗽腫滿,欲變成水病者,不能臥,不敢多食,小便閉而不通者。

白術 木豬苓(去皮) 甘草 澤瀉 木通 赤茯苓(各五分) 木香 檳榔(各三分) 陳皮(去白,二錢) 官桂(二分) 滑石(二錢)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二氣散(河間) 治水氣蠱脹滿悶。

白丑 黑丑(各二錢)
上為細末,外用大麥面四兩,同一處拌勻做燒餅,臨臥用茶清一盞下,降氣為驗。

牽牛丸(河間) 治一切濕熱腫滿等證。

大黃 黑丑 椒目 黃芩 滑石(各等分)
上為細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生姜湯下,食后服,看虛實加減丸數(shù)。

三花神 丸(河間) 治中滿腹脹,喘嗽淋,一切水濕腫滿、濕熱腸垢、陳積變生諸疾,久病不已,黃瘦困倦,氣血壅滯,不得宣通,或風熱燥郁,肢體麻痹,走注疼痛,風痰涎嗽,頭目眩運,瘧疾不已, 瘕積聚,堅滿痞悶,酒積食積,一切痰飲嘔逆,及婦人經(jīng)病不快,帶下淋瀝,無問赤白,并男婦傷寒濕熱,腹?jié)M實痛,久新瘦弱,俗不能辨,兼治新舊腰痛,并一切下痢,及小兒驚疳積熱,乳癖腹?jié)M,并宜服之。

甘遂 大戟 芫花(醋拌濕炒,各五錢) 黑丑(二兩,取頭末一兩凈) 大黃(一兩) 輕粉(一錢,另包不研)
上為細末,同輕粉拌勻,滴水為丸,如小豆大,初服五丸,每服加五丸,溫水下,日三服,加至快利為度。利后卻又常服,病去乃止。設病愈后,惟老弱久病虛人勿服,平人常服保養(yǎng),宜通氣血,消進飲食。病痞悶極甚者,便多服則頓攻不開,轉加痛悶,宜初服二丸,每服加二丸,至快利為度,以意消息。小兒丸如麻子大,隨強弱大小,增減丸數(shù),三、四歲者三、四丸,依前法服。

宣明雞屎醴飲(詞出《素問》腹中論。河間) 治鼓脹,旦食則不能暮食,痞滿壅塞難當。

大黃 桃仁(去皮) 干雞屎
上各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姜三片,煎湯調(diào)下,食遠臨臥服。

(丹溪活套)云∶凡腹脹,須用姜制濃樸。肥人腹脹,必用利濕,蒼術、茯苓、滑石、海金砂之類。色白人腹脹,必是氣虛,用人參、白術、白茯苓之類。瘦人腹脹是熱,必用黃連、黃芩、梔子、濃樸之類。如因有故蓄血而腹脹者,用桃仁、紅花,甚者用抵當湯丸之類。如因食積而腹脹者,保和丸加木香、檳榔、阿魏之類。有熱郁而脹者,木香檳榔丸之類下之。有寒積郁結而脹者,局方丁香脾積丸、東垣三棱消積丸之類。如因外寒郁內(nèi)熱而腹脹者,用藿香、官桂、升麻、干葛之類。如因多怒郁氣而脹者,宜用蒼術、撫芎、香附、青皮、芍藥、柴胡,及龍薈丸之類。凡腹脹,初得是氣脹,宜行氣疏導之劑,木香、檳榔、枳殼、青皮、陳皮、濃樸之類。久則成水脹,宜行濕利水之劑。

(祖?zhèn)鞣?

雞屎醴 治鼓脹、氣脹、水脹等證。

羯雞屎(一升)
上一味,研細炒焦色,地上出火毒,再研極細,百沸湯三升淋汁,每服一大盞,調(diào)木香、檳榔末各一錢,日三服,空腹服,以平為期。

又方 治腫脹,或通身水腫,或腹大堅滿。

三棱 莪術(各用醋炒) 陳皮(去白) 青皮 砂仁 羌活 防己 澤瀉 連翹 檳榔(各三錢) 甘遂(二錢五分) 椒目 木香 干漆(炒煙盡,各一錢) 白丑 黑丑(各二兩,取頭末九錢) 大黃(八錢) 雙頭連(三錢)
上研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錢重,空心溫酒送下,以利為度,病退即止藥。忌甘草、菘菜、鹽醬。

桃奴 治婦人或室女月經(jīng)不通,漸成脹滿,及男子墜馬,跌撲損傷,以致瘀血停積,成血蠱病,皆能治之。

桃奴(桃樹上干朽嫩桃也。十二月收用) 玄胡索 鼠糞(兩頭尖者是雄鼠糞也) 香附子 官桂 靈脂 砂仁 桃仁(去皮尖,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溫酒調(diào)下。

醫(yī)案

予族八一兄,素能飲酒,年五十,得腫脹病,通身水腫,腹脹尤甚,小便澀而不利,大便滑泄,召予治。予曰∶若戒酒色鹽醬,此病可保無危,不然去生漸遠。兄曰∶自今日戒起。予以丹溪之法,而以參術為君,加利水道、制肝木、清肺金等藥。十帖而小水長,大便實,腫退而安。又半月,有二從弟平日同飲酒者曰∶天民弟素不飲酒,山中之鹿耳。

我與兄,水中之魚也。鹿可無水,魚亦可無水乎。三人遂痛飲,沉醉而止。次日病作甚于前,復來求治。予曰∶不可為矣。挨過一月而逝。

梅林妻侄孫駱智二,得腫脹證,亦令戒前四事,用前法服藥四五十帖而愈,頗安五年。一日嘆曰∶人不吃鹽醬,與死何異。遂開鹽,十數(shù)日后,舊病大作,再來求治,不許。又告欲行倒倉法,予曰∶脾虛之甚,此法不可行于今日也。

逾月,膨脹而死。予用丹溪之法治腫脹,愈者多矣,不能盡述,特書此二人不守禁忌者,以為后人病此者之戒云。

積聚

《內(nèi)經(jīng)》曰∶積聚留飲,痞膈中滿,濕積霍亂吐下, 瘕堅硬腹?jié)M,皆太陰濕土。乃脾胃之氣,積聚之根也!峨y經(jīng)》曰∶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故陰沉而伏,陽浮而動。血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故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夫所謂積者陰氣也,其始發(fā)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謂聚者陽氣也,其始發(fā)無根本,其痛或隱或見,上下無所留止,痛發(fā)無所定位。是故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復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fā)咳逆 瘧連歲不已。心之積名曰伏粱,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煩心。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右側,復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fā)黃膽,飲食不為肌膚。肺之積名曰息奔,在右脅下,大如復杯,久不愈,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fā)肺。腎之積名曰奔豚,在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久不愈,令人喘逆骨痿少氣。東垣曰∶《針經(jīng)》云∶其成積者,蓋厥氣生足,足 生脛寒,脛寒則血脈凝澀,故寒氣上入腸胃,所以腹脹,腹脹則腸外之汁沫迫聚而不得散,日以成積矣;蚴⑹扯囡媱t脾傷,或起居不節(jié)、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陽絡脈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脈傷則血內(nèi)溢,血內(nèi)溢則便血,腸胃之絡脈傷則血溢于腸外,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搏,則凝聚而成積矣;蛲庵杏诤、內(nèi)傷于憂怒則氣上逆,氣逆則六 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裹不散,津液凝澀,滲著不去而成積矣。

又曰∶生于陰者,蓋憂思傷心。重寒傷肺,忿怒傷肝,醉以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用力過度、入浴則傷腎,此內(nèi)外三部之所生病也。故《難經(jīng)》中說五積各有其名,如肝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杯,而臍左有動氣,按之牢若痛者是;無是,非也。余積皆然,治者當察其所痛,以知其應,有余不足,可補則補,可瀉則瀉,毋逆天時,詳臟腑之高下,如寒者熱之,結者散之,客者除之,留者行之,堅者削之,按之摩之,咸以軟之,苦以瀉之,全其真氣而補益之,隨其所利而行之,節(jié)飲食,慎起居,和其中外,可使必已。不然,徒以大毒之劑攻之,積不能除,反傷正氣,終難復也,可不慎歟。

脈法

《脈經(jīng)》曰∶脈來細而附骨者,積也。在寸口,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在關上,積在臍傍。在關中,積在心下。微下關,積在少腹。尺,積在氣沖。脈出在右,積在右。脈出在左,積在左。脈兩出,積在中央。各以其部處之也。(在關中,一作上關上。)
脈來小沉而實者,胃中有積聚,不下食,食則吐。
肺積,脈浮而毛,按之辟易。
心積,脈沉而芤,上下無常處。
脾積,脈浮大而長。
肝積,脈弦而細。
腎積,脈沉而急。
脈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積。
脈左轉而沉重者,氣癥積在胸中。
脈右轉出不至寸口者,內(nèi)有肉癥也。

方法

丹溪曰∶塊乃有形之物,氣不能成形,痰與食積、死血也。在中為痰飲,在右為食積,在左為死血。大法咸以軟之,堅以削之,行氣開痰為主。

治積塊方,用海石、三棱、莪術、香附(以上俱用醋煮)、桃仁、紅花、五靈脂之類為丸,石 白術湯下。

蜀葵根煎湯,入人參、白術、青皮、陳皮、甘草梢、牛膝,煎成膏,入細研桃仁、玄明粉各少許,熱飲之,二服當見塊下。病重者,須補接之后,加減再行。

石,去痰積食積,洗滌垢膩有功。
瓦壟子,能消血塊,次消痰。(瓦壟子,即殼也。盧尚書移鎮(zhèn)嶺南,改蚶名瓦壟子,以其殼上有棱如瓦屋,故名之耳。出領表異錄。)
積塊不可專用下藥,徒損其氣,病亦不去,當消導使之熔化,其死血塊去,須大補。

(以上丹溪方法凡六條)

三圣膏 貼積塊。

用未化鍛石半斤為末,瓦上炒微紅,提出候熱稍減,入大黃末一兩,炒熱仍提出,入桂心末五錢,略炒,以米醋熬成膏,濃攤烘熱貼之。

琥珀

用大黃、樸硝各一兩為末,以大蒜搗膏貼之。

阿魏丸 治肉積成塊。

阿魏 山楂(各一兩) 連翹(五錢) 黃連(六錢五分)
上以下三味為細末,以阿魏用米醋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脾胃虛者,以白術三錢,陳皮、茯苓各一錢,煎湯送下。一方,加半夏一兩(以皂角同煮透,曬干用),石 三錢。又一方,以醋煮神曲糊為丸,無連翹。又一方,既兼諸方,而又有栝蔞、貝母、南星、風化硝、胡黃連、萊菔子、麥 面,姜汁浸蒸餅為丸,治諸般積聚,用者更宜詳之。

大溫中丸

小溫中丸 俱治食積成痞塊,面色痿黃,肌膚虛腫,飲食無味等證。(二方俱見黃膽門。)
凡婦人腹中有塊,多屬死血。

一方 治婦人死血、食積、痰飲成塊,在兩脅動作,雷鳴嘈雜,眩運身熱,時作時止。

黃連(一兩五錢,一半以吳茱萸五錢同炒,去茱萸。一半以益智五錢同炒,去益智) 萊服子(一兩五錢,炒) 臺芎 梔子 三棱 莪術(醋煮) 麥曲(炒) 桃仁(去皮尖,各五錢) 香附(童便浸焙干) 山楂(各一兩)
上為細末,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湯下。

一方 治婦人血塊如盤,有孕難服峻藥。

香附(四兩,醋煮) 桃仁(一兩,去皮尖,另研) 海石(二兩,醋煮) 白術(一兩)
上為細末,神曲糊丸服。

凡痞塊在皮里膜外,須用補氣藥及香附開之,兼二陳湯,先須斷濃味為要。

倒倉法∶

用肥嫩黃牡牛肉二、三十斤,切成小片,去筋膜,長流水煮糜爛,以布濾去渣滓,取凈汁,再入鍋中,慢火熬至琥珀色,則成劑矣。令病者預先斷欲食淡,前一日不食晚飯。設密屋一間,明亮而不通風處行之,置穢桶及木瓦盆貯吐下之物,一瓷瓶盛所出之溺。令病者入室,以汁飲一杯,少時又飲一杯,積數(shù)十杯,寒月則重湯溫而飲之,任其吐利。病在上者欲其吐多,病在下者欲其利多,病在中者及在上復在下者,欲其吐利俱多,全在活法而為之緩急多寡也,視所出之物,必盡病根乃止。吐利后必渴甚,不得與湯,以所出之溺飲之,名輪回酒,非惟可以止渴,抑且可以蕩滌余垢。行后倦睡,覺饑,先與稠米飲,次與淡稀粥,三日后方可與小菜羹,次與略濃粥、軟飯。調(diào)養(yǎng)半月或一月,自覺精神煥發(fā),形體輕健,沉 悉能痊矣。其后,須忌牛肉數(shù)年。夫牛,坤土也。黃,土之色也。以順為性而效法乎干以為功者,牡之用也。肉者,胃之藥也。熟而為液,無形之物也,橫散入肉絡,由腸胃而滲透肌膚,毛竅爪甲無不入也。積聚久則形質成,依附腸胃回薄曲折處,以為棲泊之窠臼,阻礙氣血津液,熏蒸燔灼成病,自非刮腸刮骨之神妙,可以銖兩丸散窺犯其藩墻戶牖乎。肉液之散溢,腸胃受之,其濃皆倍于前,有似乎腫,其回薄曲折處,肉液充滿流行,有如洪水泛漲,其浮槎陳朽皆推逐蕩漾,順流而不可停留。在表者因吐而汗,其清道者自吐而涌,濁道者自泄而去,凡屬滯礙一洗而盡。

牛肉全重濃和順之性,盎然渙然,潤澤枯槁,補益虛損,寧無精神煥發(fā)之樂乎。正似武王克商,散財發(fā)粟,以賑殷人之仰望也。其方得于西域之至人,凡人于中年后行一、二次,亦卻疾養(yǎng)壽之一助也。

夫倒倉法,全借自飲輪回酒十數(shù)杯,以祛逐余垢,迎接調(diào)勻新布榮衛(wèi),使臟氣膜生意敷暢,有脫胎換骨之功也。

多嫌其穢,因致中輟而功虧一簣。若非明物理、通造化者,其肯視為美醞良味乎。(此段乃丹溪與人書簡所論也。)
愚按∶《內(nèi)經(jīng)》謂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今詳此法名為倒倉,謂傾倒倉廩之陳腐也。其論中反復叮嚀之意,無非只為腸胃中痰積膠固,及化生諸般奇形之蟲,誠恐痼疾難療。愚常屢試明驗,惟脾胃與大小腸有食積痰飲,而為腹痛、痞癖、食瘧、黃胖、痞滿、惡心、噯氣、嘈雜、吞酸等證,行之無不應手獲效。其余一應氣血虛損,與夫反胃膈噎、鼓脹癆瘵、大風真病已成,及肥白氣虛之人,或一切證候脈虛軟無力者,切不可輕試,以自招咎愆。丹溪有謂咯血吐紅久病,嘗用此法而愈者,蓋必其人胃中痰火太盛,而真氣壯實未虧,亦在丹溪之高見,親手用之則可。今人效顰,而妄以似是而非者行之,是乃徒取誚于他人,而反謗以丹溪之法不堪信也,慎之慎之!

廣術潰堅湯(東垣) 治有積塊,堅硬如石,形大如盤,令人坐臥不安,二便澀滯,上氣喘促,或通身虛腫,中滿腹脹。(方見腫脹門。)

半夏濃樸湯(東垣) 治證同前。(方見腫脹門。)

散聚湯(三因) 治九氣積聚,狀如 瘕,隨氣上下,發(fā)作有時,心腹 痛,攻刺腰脅,小腹 脹,大小便不利。

半夏 檳榔 川歸(各四分) 陳皮 杏仁(去皮尖另研) 桂心(各一錢) 茯苓(一錢) 甘草(炙) 附子(炮) 川芎(各五分) 枳殼(麩炒) 濃樸(姜制) 吳茱萸(湯泡去梗,焙干,各一錢五分) 大黃(酒拌濕蒸,五分或一錢 大便利即去之)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二盞,煎至一盞,溫服。

大七氣湯(濟生方) 治積聚,狀如 瘕,隨氣上下,發(fā)作有時,心腹 痛,上氣窒塞,小腸脹滿。

益智 陳皮 京三棱 蓬術 香附子(炒,各一兩五錢) 桔梗 肉桂 藿香葉 甘草(炙) 青皮(各二錢半)
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

硝石(千金) 止可磨塊,不令人困,須量虛實用之。

硝石(六兩) 大黃(八兩,另研) 人參 甘草(各三兩)
上為細末,以三年陳米醋三升,置瓷器中,以竹片作準,每入一升作一刻,先入大黃,不住手攪,使微沸,盡一刻,乃下余藥,又盡一刻,微火熬使可丸,如雞子黃大,每服一丸,白湯化下,或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服后,下如雞肝或如米泔赤黑色等物乃效。下后,忌風冷,宜軟粥將息。

妙香丸(局方) 治久年陳積。(方見火門。)

導氣枳殼丸 治氣結不散,心胸痞痛,逆氣上攻。分氣逐風,功莫盡述。

枳殼(去穣麩炒) 木通 青皮 陳皮(并去白) 桑白皮(炒) 萊菔子(炒) 白丑(炒) 黑丑(炒) 莪術(煨) 茴香(炒) 京三棱(炮)
上各等分,為細末,姜汁調(diào)面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橘皮湯下。

木香三棱丸(河間) 治一切氣悶,胸膈痞滿,榮衛(wèi)不和,口吐酸水,嘔逆惡心,飲食不化,脅肋疼痛。無問久新,并皆治之。

青木香故紙 茴香 黑丑 甘遂 芫花 大戟 京三棱 蓬莪術(炮) 川楝子 葫蘆巴戟(以上各一兩)巴豆(不去油,二分) 陳倉米(三合,與巴豆一處同炒黑) 砂仁(一兩五錢)
上細切,用好米醋二升,除砂仁、木香外,余藥入醋中浸一宿,入鍋內(nèi)煮,醋盡干為度,同木香、砂仁為細末,醋煮面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或七丸,食后服,看虛實大小加減丸數(shù),隨湯水任下。

草豆蔻丸(東垣) 治酒積,或傷寒冷之物,胃脘痛,咽膈不通。

草豆蔻(麩裹煨) 白術(各一兩) 大麥 神曲(各炒) 黃芩(炒) 半夏(各五錢,湯炮七次) 枳實(炒,二兩) 陳皮 青皮 干生姜(各二錢,炒) 炒鹽(五錢)
上為極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百丸,熟水下。

愚按∶此方乃飲酒過度,恣食寒涼之物,有 癖積飲在胸腹間作痛者之所宜也。

肥氣丸 治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復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fā)咳逆 瘧,連歲不已。

濃樸(姜制,五錢) 黃連(七錢) 柴胡(二兩) 川椒(四www.med126.com錢,炒,去合口者) 巴豆霜(五分) 干姜(泡,五分) 川烏(炮,二分) 皂角(去皮弦,炙,一錢五分) 白茯苓(一錢五分) 廣莪術(炮,二錢五分) 人參(二錢五分) 甘草(炙,三錢) 昆布(酒洗,二錢五分)
上件除茯苓、皂角、巴豆霜另研末外,諸藥共為極細末和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漸漸加至大便微溏,再從二丸起加服之,周而復始,積減大半,勿服。

伏梁(東垣) 治心之積,名曰伏粱,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煩心。

黃連(一兩五錢) 濃樸(姜制) 人參(各五錢) 黃芩(三錢,炒) 桂枝(一錢) 干姜(炮) 菖蒲 巴豆霜(各五分) 紅豆蔻(二分) 烏頭(炮,五分) 茯神 丹參(炒,各一錢)
上件除巴豆霜外,為細末,另研巴豆霜旋入末和勻,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服如上法,淡黃連湯下。

痞氣丸(東垣) 治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復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fā)黃膽,飲食不為肌膚。

濃樸(姜制,四錢) 黃連(八錢) 吳茱萸(三錢) 黃芩(二錢,炒) 白茯苓(去皮) 人參(去蘆) 澤瀉(各一錢) 川烏(炮,五分) 川椒(五分,炒) 茵 (酒炒) 干姜(炮) 砂仁(各一錢半) 白術(二分)巴豆霜(四分) 桂皮(四分)
上件,除巴豆霜另研、茯苓另末旋入外,同為細末和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服如上法,淡甘草湯下。

息奔丸(東垣) 治肺之積,名曰息奔,在右脅下,大如復杯,久不愈,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fā)肺癰。

濃樸(姜制,八錢) 黃連(炒,一兩三錢) 干姜(炮) 白茯苓(去皮) 川椒(炒,去合口者) 紫菀(各一錢五分) 川烏(炮) 桔梗(去蘆) 白豆蔻(去殼) 陳皮(去白) 京三棱(醋煮) 天門冬(去心,各一錢)人參(二錢) 青皮(五分,去白) 巴豆霜(四分)
上件,除茯苓、巴豆霜各另研旋入外,同為細末和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服如上法,淡姜湯送下。

以上四方,秋冬加濃樸,減黃連四分之一。

奔豚丸 治腎之積,名曰奔豚,發(fā)于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久不愈,令人喘逆骨痿少氣,及治男子內(nèi)結七疝,女人瘕聚帶下。

濃樸(姜制,七分) 黃連(五錢,炒) 白茯苓(去皮) 澤瀉 菖蒲(各二錢) 川烏(炮) 丁香(各五分)苦楝(酒煮,三錢) 玄胡索(一錢五分,炒) 全蝎(去毒尾) 附子(炮) 獨活(各一錢) 肉桂(一分,去粗皮) 巴豆霜(五分)
上件,除巴豆霜、茯苓各另研為末旋入外,共為細末和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淡鹽湯下,服如上法。

虛損

《內(nèi)經(jīng)》曰∶飲食飽甚,汗出于胃。驚而奪精,汗出于心。持重遠行,汗出于腎。疾走恐懼,汗出于肝。搖體勞苦,汗出于脾。又曰∶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若夫七情五志之火飛越,男女聲色之欲過yin,是皆虛損之所由也!稒C要》曰∶虛損之疾,寒熱因虛而感也。感寒則損陽,陽虛則陰盛,損自上而下,一損損于肺,皮聚而毛落,二損損于心,血脈虛少,不能榮于臟腑,婦人則月水不通,三損損于胃,飲食不為肌膚,治宜以辛甘淡,過于胃則不可治矣。感熱則損陰,陰虛則陽盛,損自下而上,一損損于腎,骨痿不能起于床,二損損于肝,筋緩不能自收持,三損損于脾,飲食不能消克,治宜以苦酸咸,過于脾則不可治矣。又曰∶心肺損而色弊,腎肝損而形痿。《難經(jīng)》曰∶治損之法,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補其榮血,損其脾者調(diào)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是皆虛損病因治法之大要也,學人詳之。

脈法

《脈經(jīng)》曰∶脈來軟者為虛。緩者為虛。微者為虛。弱者為虛。弦者為中虛。

脈來細而微者,血氣俱虛。脈小者,血氣俱少。

《要略》曰∶脈芤者,為血虛。脈沉小遲者,脫氣。又曰∶血虛,脈大如蔥管。又曰∶脈大而芤者,脫血。

方法

丹溪曰∶天為陽而運于地之外,地為陰而居乎天之中,天之大氣舉之。日,實也,屬陽而運于月之外;月,缺也,屬陰,稟日之光以為明。人受天地之氣以生,天之陽氣為氣,地之陰氣為血,故陽常有余而陰常不足,氣常有余而血常不足也。又曰∶經(jīng)曰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味陰也,補精以陰,求其本也。然味乃如谷菽果菜,出于天賦自然沖和之味,故有食人補陰之功,非醯醬烹飪調(diào)和偏濃之味,出于人為者也。經(jīng)曰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非天賦之味乎。曰陰之五宮,傷在五味,非人為之味乎。善攝生者,不可謂味以補精,而遂恣于口腹,以自速其禍也。又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

溫,養(yǎng)也,溫存以養(yǎng),使氣自充,氣充則形完矣,曰補曰溫,各有其旨。局方悉以溫熱藥佐輔,名曰溫補,豈理也哉。

又曰∶人年老或虛損,精血俱耗,陰不足以配陽,孤陽幾于飛越,天生胃氣尚爾留連,又借水谷之陰,故羈縻而定耳。

局方用溫劑劫虛,蓋脾胃得溫而食進,故亦暫可。夫質有濃薄,病有淺深,設或失手,何以收救。吾寧稍遲,計出萬全,溫劑補虛,決不敢用。

(以上丹溪方法凡一條)

丹溪治老人虛損,但覺小水短少,即是病進,宜以人參、白術為君,牛膝、芍藥為臣,陳皮、茯苓為佐,春加川芎,夏加黃芩、麥門冬,秋冬加當歸身,倍生姜,一日或一帖或二帖,小水之長若舊乃止,此老人養(yǎng)生之捷法也。(此丹溪養(yǎng)母之方也。)

四君子湯(局方) 治氣虛。

人參(一錢五分) 白術 茯苓(各二錢) 甘草(一錢)
上細切,作一服,水煎。如自汗或小水利者,去茯苓,加黃 二錢。無汗、小水不利者,只依本方。

四物湯(局方) 治血虛。

川歸(二錢) 川芎 芍藥(各一錢五分) 熟地黃(二錢)
上細切,作一服,水煎服。春倍川芎,夏倍芍藥,秋倍地黃,冬倍當歸。

八物湯 治氣血兩虛。

四君子合四物湯共為一劑,如上法加減煎服。

六君子湯 治氣虛挾痰。(方見○ 逆門。)

十全大補湯(局方) 治氣血俱虛而挾寒者。

人參 黃耆 甘草 白茯苓 當歸 白術 白芍藥 肉桂 熟地黃 芎 (各等分)
上細切,每服一兩重,加生姜三片,大棗一枚,水二大盞,煎至─盞,溫服。(加減法宜詳前論。)

大補陰丸 降陰火,補腎水。

黃柏(鹽酒拌,新瓦上炒褐色) 知母(去毛酒拌濕炒,各四兩) 熟地黃(須用懷慶者佳。酒洗焙干用) 龜板(酥炙黃,各六兩)
上為細末,豬脊骨髓和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姜鹽湯下。

補陰丸(一名虎潛丸)(丹溪)黃柏(半斤,如前制) 知母(去毛,酒制炒) 熟地黃(各三兩) 龜板(酥炙,四兩) 白芍藥(煨) 陳皮 牛膝(各二兩) 虎脛骨(一兩) 瑣陽(酥炙) 當歸(各一兩五錢)
上為細末,酒煮羯羊肉為丸,鹽湯下。冬,加干姜五錢。

加味虎潛丸(丹溪)

人參 黃耆 芍藥(煨) 黃柏(鹽酒炒) 當歸(酒洗) 山藥(各一兩) 瑣陽(酥炙) 枸杞子 虎脛骨(酥炙) 菟絲子(鹽酒浸三宿,細研焙干,入諸藥再研) 龜板(酥炙) 破故紙(炒) 杜仲(姜汁拌炒絲斷) 五味子(各七錢五分) 牛膝(去蘆,酒洗,二兩) 熟地黃(四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豬脊骨髓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溫酒或姜鹽湯下。

滋陰大補丸(丹溪)

川牛膝(去蘆) 山藥(各一兩五錢) 杜仲(姜汁拌炒絲斷) 巴戟(去心) 山茱萸(去核) 蓯蓉(酒浸洗新瓦上焙干) 五味子 白茯苓(去皮) 茴香(炒) 遠志(去心,甘草同煮,各一兩) 石菖蒲 枸杞子(各五錢) 熟地黃(二兩)
上為細末,紅棗肉和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淡鹽湯或溫酒空心下。與上虎潛丸相間服之,佳。所謂補陰和陽,生血益精,潤肌膚,強筋骨,性味清而不寒,溫而不熱,非達造化之精微者,未足以議于斯也。

補腎丸(丹溪)

黃柏 龜板(各二兩) 杜仲(各依前制) 牛膝 陳皮(各二兩) 干姜(五錢,冬加) 五味子(二錢,冬用一兩)
上為細末,姜汁糊或酒糊為丸服,溫酒或白湯空心下。

補天丸

紫河車(一具,即產(chǎn)孩胞衣也。古方不分男女。世傳男用女胎、女用男胎者,俱以初胎者為勝,似為有理。若不可得,但求肥盛無病婦人者,俱可用。初取得,長流水洗凈,去筋膜,以篾籠盛之,外以紙糊,使不泄氣,焙干,要用時,以米醋浸一宿,焙干用)
上以前補腎丸藥為末,同河車再研極細,酒糊為丸。或新取紫河車蒸熟,同前藥末搗爛為丸亦可。

虛勞者,當以骨蒸藥佐之。一云∶氣虛加補氣藥,血虛加補血藥。

一方 用側柏葉烏藥葉,俱以酒浸,九蒸九曝,亦同紫河車為丸,名補腎丸。

六味地黃丸(局方) 治腎經(jīng)虛損,久新憔悴,盜汗發(fā)熱,五臟齊損,瘦弱虛煩,骨蒸痿弱,下血咯血等證。

干山藥 山茱萸(去核,各四兩) 澤瀉(去毛) 牡丹皮 白茯苓(各三兩) 熟地黃(八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人參固本丸(局方)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生地黃(各二兩) 人參(去蘆,一兩) 熟地黃(二兩)
上各焙干,同磨為末,勿犯鐵器,煉蜜為丸;蛑灰蕴扉T冬、熟地黃二味,量酒浸搗膏,同三味末,杵千余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姜鹽湯下。忌蘿卜。

人參膏(丹溪)

人參一味,不拘多少,去蘆細切,量水于銀石器內(nèi),慢火煎如稠餳,瓷器盛貯,每服一、二匙,白湯點服。

補中益氣湯(東垣) 治飲食失節(jié),勞役所傷,暴傷元氣,惡寒發(fā)熱,證似傷寒者。(方見內(nèi)傷門。)

益胃升陽湯(東垣) 血脫益氣,古圣人之法也,先補胃氣,以助生發(fā)之氣,故曰陽生陰長,諸甘藥為之先務,舉世皆以為補,殊不知甘能生血,從陽而引陰也,故先理胃氣,蓋人之身谷為寶也。

柴胡 升麻(各二分五厘) 當歸身(酒洗) 炙甘草 陳皮(各五分) 人參(久嗽不用) 炒神曲(各七分五厘)黃耆(一錢,蜜炙) 白術(一錢五分) 生黃芩(二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溫服。如腹中痛,每服加白芍藥五分,中桂二分。如渴或口燥,加葛根三分。

附湯(嚴氏) 治陰虛氣弱,虛汗大出不止,肢體倦怠。

川附子(炮) 黃耆(蜜炙,各二錢)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棗二枚,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參附湯(嚴氏) 治真陽虛乏,上氣喘息,自汗盜汗,短氣,頭旋眼花。

人參(五錢) 川附子(炮去皮臍,一兩)
上細切,分作三服,加姜水煎,溫服。

茯神湯(濟生) 治六脈虛軟,咳則心痛,喉仲介介,或腫或痛。

茯神 人參 遠志 通草 麥冬(去心) 黃耆(蜜炙) 桔梗(各六分) 甘草 五味子(各三分)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一片,水煎服。

補氣湯(瑞竹堂方) 治氣虛,脈浮而軟,怔忡無時。

黃耆(二分,一本作二錢) 人參 甘草(各一錢) 麥門冬(去心) 桔梗(去蘆,各七分)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二盞,煎至一盞,溫服。

延壽丹(千金) 治諸虛百損,怯弱欲成癆瘵,及大病后虛損不復。凡人于中年后常服,可以卻疾延年。

五味子 菟絲子(煮爛,另研) 川牛膝 杜仲(姜汁拌炒絲斷) 川歸(酒浸) 山藥 天門冬 麥門冬(去心)生地黃 熟地黃(各一兩) 肉蓯蓉(二兩) 人參 白茯苓 大茴香 澤瀉 地骨皮 鹿茸 菖蒲(九節(jié)者) 花椒 巴戟(去心) 遠志(去心) 覆盆子(炒去汁) 枸杞子 柏子仁(各五錢)
上共磨為細末,勿犯鐵器蒸搗,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溫酒或姜鹽湯下。如大便溏、小便不利,加車前子二兩。如精滑或夢遺,加赤石脂、山茱萸肉各五錢。忌蘿卜菜。

斑龍丸(青囊集方) 治真陰虛損,老人虛人常服,延年益壽。

鹿角膠(炒成珠子) 鹿角霜 菟絲子(酒浸研細) 柏子仁(取仁洗凈) 熟地黃(各半斤) 白茯苓 補骨脂(各四兩)
上磨為細末,酒煮米糊為丸,或以鹿角膠入好酒烊化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姜鹽湯下,昔蜀中有一老人貨此藥于市,自云壽三百八十歲矣,每歌曰∶尾閭不禁滄海竭,九轉金丹都謾說,惟有斑龍頂上珠,能補玉堂關下闕。當時有學其道者,傳得此方。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仲景) 治六脈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人夢交,及盜汗自汗等證。

桂枝 白芍藥(各三錢) 甘草(炙,二錢) 龍骨 牡蠣(各三錢)
上細切,加姜棗,水煎(愚恐此證不可用姜)。

祖?zhèn)鞣?/span>治心虛手振。

川歸身(一兩五錢) 川芎(一兩) 粉甘草(一兩五錢) 生地黃(一兩五錢) 遠志(去心,二兩五錢) 棗仁 柏子仁(各三兩) 人參(一兩) 辰砂(五錢另研) 金箔(二十斤) 麝香(一錢) 琥珀(三錢) 茯神(七錢) 膽南星(五錢) 半夏(五錢) 石菖蒲(六錢)
上為極細末,蒸餅為丸,如綠豆大,辰砂為衣,每服七、八十丸,津唾咽下,或姜湯送下。

醫(yī)案

本邑在城金儒元,國子生也,年五十余,身略瘦,十年前得內(nèi)傷挾外感證,一醫(yī)用發(fā)表疏利之劑,十數(shù)日后,熱雖退而虛未復,胸中痞滿,氣促眩運,召予治。以補中益氣湯,間與東垣消痞丸、陳皮枳術丸等藥調(diào)理而安,但病根未盡除而住藥,故眩運或時而舉,不甚重來。延至此年,因往杭城跋涉辛苦,而兼色欲之過,還家眩運大作。歷數(shù)醫(yī),皆與防風、羌活、荊芥、南星、半夏、蒼術等去風散濕消痰之劑,病愈重,一日十數(shù)次厥去,片時夏蘇,凡動或轉側,即厥不知人事。舉家徨徨叫哭,召予治,診其六脈皆浮洪而濡。予曉之曰∶此氣血大虛證,幸脈不數(shù)而身無大熱,不死。但恐病愈后,而有數(shù)年不能下榻行動。病者曰∶只要有命,臥亦甘心。與大補氣血之藥,倍人參、黃,或加附子引經(jīng),合大劑一日三帖,又煎人參膏及作紫河車丸、補陰丸之類間服,如此調(diào)理二月余,服煎藥二百余帖,丸藥三、五料,用人參五六斤,其證漸不厥,飲食如故,但未能行動耳。次年聞王布政汝言往京師,道經(jīng)蘭溪,以舟載去彼,俟候求診。

王公曰∶此證陰虛,風痰上壅,因誤服參、 多,故病久不愈。立方以天麻、菊花、荊芥、川芎等清上之藥,亦未見效,住藥。后越五、六年,方得起而步履如初。儒元不思昔日病劇而借參、 等藥之功,遂以王公之語,歸咎于予用藥之誤。

噫!彼時若非峻補,何以得一儒元見王公耶。嗚呼!此誠得魚忘筌、得忘蹄也,可勝嘆哉。

東陽邑庠鄒掌教先生一證,發(fā)大汗戰(zhàn),鼓栗振掉,片時許,發(fā)燥熱,身如火燒,又片時許,出大汗如雨,身體若冰冷而就發(fā)寒戰(zhàn)如前,寒后有熱,熱后有汗,三病繼作而晝夜不息。庠生盧明夫與作瘧癥治,不效。召予,診其右手陽脈數(shù)而浮洪無力,陰脈略沉小而亦虛,左三部比右差小而亦浮軟。予曰∶此陽虛證也。用補中益氣湯,倍參、,減升、柴一半,加尿浸生附子一錢半,炒黃柏三分,干姜、薄桂各五分,大棗一枚,同煎服。一服而病去三分,二服而減半,四服寒熱止而身尚有微汗,減去桂、附、干姜一半,服二帖全愈。

勞極

《內(nèi)經(jīng)》曰∶陰虛生內(nèi)熱。又曰∶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又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而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nèi)熱。是故欲養(yǎng)陰而延生者,心神宜恬靜而毋躁擾,飲食宜適中而無過傷,風寒暑濕之謹避,行立坐臥之有常,何勞怯之有哉。今也嗜欲無節(jié),起居不時,七情六欲之火,時動乎中,飲食勞倦之過,屢傷乎體,漸而至于真水枯竭,陰火上炎,而發(fā)蒸蒸之燥熱,或寒熱進退,似瘧非瘧,古方名曰蒸病,或二十四種,或三十六種,名雖不同,證亦少異。大抵不過咳嗽發(fā)熱,咯血吐痰,白濁白yin,遺精盜汗,或心神恍惚,夢與鬼交。婦人則月閉不通,日漸 羸,漸成勞極之候。夫病此者,始多未免姑息日久,直至發(fā)熱不休,形體瘦甚,真元已脫,然后求醫(yī)治療,雖倉、扁復生,莫能救其萬一,良可嘆哉!雖然一人未足憐也,況其侍奉親密之人,或同氣連枝之屬,熏陶日久,受其惡氣,多遭傳染,名曰傳尸,又曰喪尸,曰飛尸,曰遁尸,曰,曰尸注,曰鬼注,蓋表其傳注酷虐,而神妙莫能以測之名也。雖然,未有不由氣體虛弱、勞傷心腎而得之者。初起于一人不謹,而后傳注數(shù)十百人,甚而至于滅族滅門者,誠有之矣。然此病最為可惡,其熱毒郁積之久,則生異物惡蟲,食人臟腑精華,變生諸般奇狀,誠可驚駭。是以勞傷于肝膽者,則為毛蟲,如刺 瓦蛆之屬,食人筋膜。勞傷于心與小腸者,則為羽蟲,如燈蛾蚊虻禽鳥之形,食人血脈。勞傷于脾胃者,則為 蟲,如嬰孩蚯蚓之類,食人肌肉。勞傷于肺與大腸者,則為介蟲,如龜鱉蝦之狀,食人膚膏。傷于腎與膀胱者,則為鱗蟲,如魚龍鯪鯉之形,食人骨髓;或挾相火之勢,亦如羽蟲之酷者鴟梟之類。為狀不一,不可勝紀。凡人覺有此證,便宜早治,緩則不及事矣。治之之法,一則殺其蟲,以絕其根本。

一則補其虛,以復其真元。分經(jīng)用藥,各有條理,務如庖丁解牛,動中肯綮,無有不安者也。若待病勢已劇,元氣已脫,雖依古法取蟲滋補,患者百無一生,但亦可絕后人之傳注耳。學人詳之。

脈法

《脈經(jīng)》曰∶男子平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

男子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春夏劇,秋冬瘥,陰寒精自出,足 軟不能行,少陰虛滿。

人年五十、六十,其病脈大者,痹俠背行,苦腸鳴、馬刀挾癭者,皆為勞得之。

男子平人,脈虛弱微細者,喜盜汗出也。

男子面色薄白,主渴及亡血,卒喘心悸。其脈浮者,里虛也。

男子脈虛沉弦,無寒熱,短氣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時時目瞑,此人喜衄,小腹?jié)M,此為勞使之然。

男子脈微弱而澀,為無子,精氣清冷也。

夫失精家,小腹強急,陰頭寒,目眶痛(一云目眩),發(fā)落,脈極虛芤遲,為消谷亡血失精。

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人夢鬼交通。

脈沉小遲者,名脫氣,其人疾行則喘喝,手足逆寒,腹?jié)M,甚則溏泄,食不消化。

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chǎn)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方法

丹溪曰∶此陰虛之極,痰與血病,多有蟲者,其傳尸一證,不可云無。大法,四物湯加童便、竹瀝、姜汁。

身瘦屬火,因火燒爍也。肉脫甚者,難治。

氣血虛甚,發(fā)熱成癆者,補天丸加骨蒸藥佐之。(骨蒸藥,知母、黃柏、地骨皮、麥門冬、秦艽、青蒿鱉甲、石膏、竹葉、烏梅之類。)
傳尸勞,寒熱交攻,久嗽咯血,日益羸瘦,先以三拗湯,次以蓮心散。

蓮心散

川歸 黃 甘草(炙) 鱉甲(醋炙黃) 前胡 獨活 羌活 防風 防己 茯苓 半夏 黃芩 陳皮 阿膠(炒成珠) 官桂 芍藥 麻黃(不去根節(jié)) 杏仁(另研) 蓮肉(此味當用蓮花內(nèi)須) 南星 川芎 枳殼(麩炒,各五分) 芫花(醋炒黑色,一撮) 柴胡(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三斤,大棗一枚,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須待吐有異物,芫花漸減少,蓋芫花與甘草相反,其反甘草所以殺蟲,炒之所以斷熱去寒,妙處在此。

(以上丹溪方法凡四條)

青蒿飲子(丹溪) 治勞瘵。

青蒿(一斗五升) 童便(三斗)
上以文武火熬,約童便減去二斗,去蒿,再熬至一升,入豬膽汁七十,或加辰砂、檳榔末三、五錢,再熬數(shù)沸,甘草末收之,每服抄一匙,清湯點服,極妙。

白蠟塵一味,大殺瘵蟲,可入丸散藥中用。(丹溪)

秘傳取傳尸勞蟲鬼哭飲子(青囊集方)

天靈蓋(酥炙黃色) 鱉甲(醋炙黃色) 柴胡(去蘆,各二錢五分) 木香(一錢二分半) 桃仁(二十一枚,去皮,另研) 鼓心(醋炙酥黃色) 青蒿(半握) 阿魏(一錢) 安息香(一錢) 貫眾(二錢五分) 甘草(一錢,生用)
上十一味細切,杵為粗末,先以童子小便二升,隔夜浸露星月,至四更時煎至八分,去渣分作三服,每服調(diào)后散子

一帖,五更初溫服,即穩(wěn)臥,至三點時又進一服,至日出時覺腹中欲利,如未利又進─服,已利勿服。

散子方用∶檳榔(二錢五分) 辰砂(一錢二分半) 赤腳蜈蚣(以竹筒盛,姜汁浸,焙干,一條) 麝香(一錢,另研) 烏雞糞(二錢五分,先將雞于五日前以火麻子喂之,然后取其糞用)
上以五味研為細末和勻,分為三帖,各入前煎藥內(nèi)服!八幈乩聬何锊⑾x,以盆盛之,急用火燒殺之,或油煎殺之。其病患所穿衣服及薦褥,盡易燒之。食蔥粥將息,以復元氣。……如取下蟲,視其色青赤黃者可愈,黑色者難療也,雖蟲老病不可療,亦能絕后人之傳注耳。合此藥時……不可令患者知之與聞其氣息,蟲聞氣變化難取也。

治勞瘵取蟲經(jīng)驗天靈蓋散(青囊方)

天靈蓋(二指大,用白檀香煎湯洗,酥炙黃色) 檳榔(五個,為末) 阿魏(二錢,細研) 麝香(三分,另細研) 辰砂(一錢,另研) 甘遂(連珠者,二錢,為末) 安息香(三分,銅刀切細,研)
上七味各研極細和勻,每服三錢,后湯調(diào)下。

薤白(二七莖) 青蒿(二握) 甘草(五寸許) 蔥白(二七莖) 桃枝 柳枝 桑枝石榴枝 梅枝(各七寸,以上五枝俱取向東南者)
上九味,用童子小便四升,于銀石器內(nèi),以文武火煎至一升,去渣分作三盞,調(diào)前藥末服。五更初服一盞,服后如覺欲吐,以白梅肉噙止之。五更盡,覺臟腑鳴,須轉下蟲及惡物黃水。若一服未下,如人行五、七里又進一服,至天明又進一服。如瀉不止,用龍骨、黃連等分為末,熟水調(diào)下五錢,或吃白粥補之。此藥……煎時,不可令患者知。……。

麝香散 治男子婦人,骨蒸發(fā)熱,五勞七傷等證。

天靈蓋(二錢半) 柴胡(一兩) 犀角屑(半兩) 甘草(三寸) 東引桃枝 東引柳枝 東引榴枝 青蒿(各一握) 阿魏(一錢,另研) 薤白 蔥白(各七寸) 麝香(二錢半)
上細切,杵為粗末,用童便二升半,浸藥一宿,明日早,煎至一升半,去渣分作三服,每服用檳榔細末三錢,溫服。五更初進一服,約人行五、七里再進一服。若惡心兀兀欲吐,嚼白梅止之。三服后,瀉出惡物異蟲,或身如蟻行不可名狀,后用蔥粥止之。忌風一月,及忌食油膩、濕面、咸酸并牛羊雞豬犬肉、魚腥。年遠重病,不過二服全安!踩∠x后,須以后大補茯神散補之。

取尸蟲神仙方(青囊)

青桑枝 柳枝 梅枝 桃枝 石榴枝(各七莖,俱長七寸,皆取東引者) 青蒿(一握) 蔥白(七莖) 阿魏(一錢,另研) 安息香(一錢,去石,另研)
上除阿魏、安息香二味外,余藥用童子小便一升半,煮去一半,去渣,將藥汁、阿魏、安息香細研,再煎十數(shù)沸,分作二服調(diào)。

辰砂 檳榔末(各五分) 麝香(少許,另研)
上三味亦分作二服,入前湯。五更初進一服,三點時又進一服,至巳午晚必取下蟲,其嘴紅者可治,青黑者不治,但可絕后人之傳注耳。取蟲后,進軟粥溫和將息,忌食生冷毒物,仍服紫河車丸。凡合此藥,不可令患者先知氣味!。

神授散(局方) 此方得之于河南郡王府,濟世既久,功不可述也。

川椒(二斤,擇去閉口者,與梗略炒出汗)
上一味,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米湯送下,或用酒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漸加至八、九十丸,空心酒下或米湯下。凡人得傳尸勞病,氣血未甚虛損,元氣未盡脫絕者,不須多方服食,但能早用此藥,無有不愈者,真濟世之寶也。

愚常治一婦人,用花椒二分,苦楝根一分,丸服,尸蟲盡從大便泄出。

治勞極禁方,無比丸(一名紫河車丸,一名調(diào)鼎方,治傳尸勞瘵,二月可愈,其余勞怯之癥,服一月平安。)
紫河車(一具,初生者佳,或無病壯年婦人者亦可。一說男病用女、女病用男者,若不可得,亦不必拘束。米醋浸一宿,焙干用) 草龍膽 甘草(炙,各二錢) 鱉甲(酥炙,五錢) 桔梗 胡黃連 大黃(酒拌濕蒸) 苦參 黃柏(一本黃藥子,誤) 知母(去毛) 秋石(另研,不必用煎煉者,但尿桶上凝結多年者亦可,又名人中白,長流水洗凈用,以上各二錢五分) 貝母(二錢五分,去心) 犀角屑 蓬莪術 硝石(各一錢五分) 敗鼓皮心(一本鼓心,誤也。本草謂鼓心通靈,能逐飛尸鬼注,故用之。米醋炙黃,二錢五分) 辰砂(一兩,另研)
上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辰砂為衣,每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溫酒送下。脅熱食前,膈熱食后服。

秘傳取勞蟲禁方(青囊方)

啄木禽(一只)
上用朱砂四兩,精豬肉四兩,將肉切作片子,共朱砂杵如綠豆大塊,二味拌勻,喂禽一晝夜,食肉盡為度。以鹽泥固濟其禽在內(nèi),剛火 一夜,來日不見太陽取出,不得打破,埋入地中二尺許,一晝夜取出,去鹽泥,銀石器內(nèi)研為細末,以無灰酒入麝香少許,作一服調(diào)下。置患者在帳中,四下緊閉,用鐵鉗等候,其蟲必從口鼻中出,即以鉗鉗入沸油中煎殺之。如蟲出之后,更進局方嘉禾散一服,軟粥將息。

紫河車丹(青囊方) 治飛尸鬼注,虛勞羸瘦,喘嗽痰氣等證。其法取首生男子胞衣,以皂角水洗凈,次放銅銚子內(nèi),以米醋揲洗控干,做一小篾籠子盛之,圍以紙,密糊之不令泄氣,以烈火焙干,加入后藥∶

人參(一兩五錢) 白術(一兩) 木香 白茯苓(各五錢) 茯神 川歸 熟地黃(各一兩) 乳香(四錢,另研) 沒藥(四錢,另研) 朱砂(二錢,另研) 麝香(二分)
上為細末和勻,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煎人參湯送下,日三服,空腹服之。煉蜜為丸服亦可。

治虛勞,柴胡散

柴胡(去蘆三錢) 人參 茯苓(去皮,各一錢) 桔梗 芍藥(酒浸炒) 川歸(酒浸,各二錢) 青皮(去白)麥門冬(各三分,去心) 甘草(一分)
上細切,作一服,杵細,水一盞,煎七分,溫服。

治虛勞,鱉甲散(青囊方)

鱉甲(大者一個,醋煮) 柴胡(去蘆) 川歸 甘草(炙) 桔梗 芍藥 人參(各一兩) 麝香(五分) 杏仁(去皮尖,炒,另研) 胡黃連(各二錢) 官桂(五錢,去粗皮) 地骨皮 宣黃連(各二錢五分) 真酥(三兩)木香(五錢) 白沙蜜(三兩)
上為細末,用青蒿一斤,童便五升,熬青蒿汁約二升,濾去渣,入酥蜜,再熬成膏,候冷入藥末,搜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溫酒送下,米飲亦可,日進三服。如秋冬時,更入桃柳心七個,與前柴胡散同煮間服之。

去三尸九蟲,貫眾丸

貫眾(五分,殺伏尸蟲) 白藿蘆(三分,殺尸蟲) 干漆(三分,殺白蟲,炒) 濃樸(三分,殺肺蟲) 野狼芽子(四分,殺胃蟲) 僵蠶(四分,殺膈蟲) 雷丸(六分,殺赤蟲) 雄黃(三分,殺尸蟲)
上件焙干,炒令黃色,研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新汲水下五丸,三服后漸加至十丸,服之二十日,百病皆愈,三尸九蟲盡滅,更無傳注之患耳。

治勞嗽,輕骨散

烏梅 龍膽草 胡黃連 貝母 知母 鱉甲(酥炙) 桔梗 秦艽 柴胡 甘草(炙) 梔子 人參 青蒿(酒煮)阿膠(炒成珠子) 杏仁(去皮尖,炒)
上件各等分,曬干為末,用好京墨一塊,以井花水磨,調(diào)前藥末作餅子,如大指頭大,透風處陰干二七日。每用一餅,以井花水磨化,又用沒藥五分,磨成一盞,更加黃柏末二錢,同煎數(shù)沸,傾入盞內(nèi),頻頻打轉,于五更時輕輕起服,服后就睡仰臥,甚者不過三服。

治勞嗽,蛤蚧

白茯苓(一兩,去皮細切,入銚內(nèi),慢火炒) 知母(二兩,去毛,用酥醋炙令黃熟) 杏仁(六兩,去皮尖及雙仁者,炒干,用紙包敲出其油) 桑白皮(二兩,以真酥炙黃色) 貝母(二兩,用酥醋炙令黃色) 甘草(二兩,酥醋炙三、五次,紫黃色) 蛤蚧(雌雄一時,入酥醋內(nèi)浸透,慢火干,再用酥醋別炙七次,令黃色,不得焦) 人參(一兩,用酥醋炙三、五次,令黃色,不得焦) 乳酥(真者四十兩,切作骰子大塊,入罐內(nèi)溶成汁,入極酸上好米醋半斤和勻,用制前藥,醋不宜多,多則稀不堪用)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和渣服,忌油膩生冷毒物。久患嗽者,初服此藥必斗嗽加甚,須勤服,久則可安須自保養(yǎng)為妙。

治勞熱,蛤蚧飲子(青囊方)

黃芩(五錢) 蛤蚧(一對,洗凈,酒醋浸炙黃色) 麻黃(不去根節(jié)) 胡黃連 秦艽(去蘆) 青蒿 人參 柴胡(去蘆) 甘草(生) 生地黃(酒浸洗) 熟地黃(酒洗) 知母(去毛,酒洗) 貝母 杏仁(去皮尖及雙仁者炒,另研,以上各五錢) 鱉甲(一兩,酒酥炙) 桔梗 草龍膽 木香(各二錢五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加烏梅、姜、棗,煎服。

附蒸病∶

古今錄驗∶五蒸湯(丹溪)

人參 知母 黃芩(各一錢) 竹葉(七片) 生地黃 干葛(各一錢五分) 茯苓(一錢) 甘草(炙,五分) 石膏(二錢五分) 粳米(一合)
上細切,先以水三盞,煎小麥二合,至二盞,去麥煎藥,至一盞,溫服。隨證加減于后∶實熱,加黃芩、黃連、黃柏、大黃。

虛熱,加烏梅、秦艽、柴胡、蛤蚧、青蒿、丹皮、鱉甲。
肺蒸(鼻干),加烏梅、天門冬、麥門冬、紫菀茸。
大腸蒸(右鼻孔干痛)加大黃、芒硝。
皮蒸(舌白唾血),加石膏、桑白皮。
膚蒸(昏昧嗜臥),加牡丹皮。
氣蒸(鼻干喘促,通身氣熱),加人參、黃芩、梔子。
心蒸(舌干),加黃連、生地黃。
小腸蒸(下唇焦),加赤茯苓、生地黃、木通。
血蒸(發(fā)焦)加生地黃、當歸、桂心、童便。
脈蒸(唾白浪語,脈絡溢,脈緩急不調(diào)),加當歸、生地黃。
脾蒸(唇焦),加白芍藥、木瓜、苦參。
胃蒸(舌下痛),加石膏、粳米、大黃、芒硝、干葛。
肉蒸(食無味而嘔,煩躁不安),加白芍藥。
肝蒸(眼黑),加川芎、當歸、前胡。
膽蒸(眼色白),加柴胡、栝蔞。
筋蒸(甲焦),加川歸、川芎。
三焦蒸(乍熱乍寒),加石膏、竹葉。
腎蒸(兩耳焦),加生地黃、石膏、知母、寒水石。
膀胱蒸(右耳焦),加澤瀉、茯苓、滑石。
腦蒸(頭眩熱悶),加生地黃、防風、羌活。
髓蒸(髓沸,骨中熱),加生地黃、當歸、天門冬。
骨蒸(齒黑腰痛足逆,變蟲食臟),加鱉甲、地骨皮、牡丹皮、當歸、生地黃。
臀蒸(肢細股腫,腑臟俱熱),加石膏、黃柏。
胞蒸(小便赤黃),加澤瀉、茯苓、生地黃、滑石、沉香。

(丹溪活套)云∶勞極之證,五臟必歸重于一經(jīng)。假如足脛酸疼,腰背拘急,遺精白濁,面色黧黑,耳葉焦枯,脈沉細數(shù),知其邪在腎也,宜以四物湯加知母、黃柏、五味子、麥門冬、天門冬、澤瀉、杜仲、肉桂之類煎,入童便、韭汁、竹瀝服。其或心神驚惕,怔忡無時,盜汗自汗,心煩熱悶,口舌生瘡,咯血面赤,脈洪而數(shù),知其邪在心也,宜以前方去杜仲、澤瀉、肉桂,加茯神、胡黃連、蓮心、遠志、菖蒲、朱砂之類。其或咳嗽喘促,衄血嗽血,皮膚枯燥,鼻塞聲沉,時吐痰沫,脈微虛而澀數(shù),知其邪在肺也,宜以四物湯加沙參、麥門冬、五味子、知母、貝母、桔梗、桑白皮、地骨皮、款冬花、紫菀、馬兜鈴、百合、百部之類煎,入童便、竹瀝、姜韭汁服。其或脅痛目赤,面青頰赤,多怒,虛陽不斂,夢與鬼交,甚則卵縮筋急,脈弦而數(shù),知其邪在肝也,宜以四物湯加竹茹、草龍膽、柴胡、黃芩、青皮、竹葉之類。其或面色萎黃,唇吻焦燥,飲食無味,腹痛腸鳴瀉利,四肢倦怠,脈虛濡而數(shù),知其邪在脾也,宜以四君子湯加酒炒白芍藥、蓮肉、薏苡、干山藥、豬苓、澤瀉、白扁豆之類。

凡骨蒸勞熱,元氣未脫者,灸崔氏四花六穴,無有不安者也。

灸崔氏四花穴法∶

先二穴,令患人平身正立,取一細繩(蠟之勿令展縮),于男左女右腳底貼肉堅踏之,其繩前頭與大拇指端齊,后頭循當腳根中心向后引繩,從腳 肚貼肉直上,至曲 中大橫紋截斷(橫紋即委中穴)。又令患人解發(fā)分兩邊,令見頭縫,自囟門平分至腦后,卻平身正坐,取向所截繩一頭,令與鼻端齊,引繩向上,正循頭縫至腦后貼肉垂下,循脊骨引繩向下,至繩盡處,當脊骨中,以墨點記之(墨點不是灸處)。又取一繩子,令患人合口,將繩子按于口上,兩頭至吻,卻鉤起繩子中心至鼻柱根下如△,此便齊兩吻截斷,將此繩展令直,于前量脊骨上墨點處,橫量取平,勿令高下(其量口繩子,先中折,當中以墨記之,卻展開繩子橫量,卻以中折墨點記處,按于脊骨中先點處,兩頭是穴也),兩頭以白圈記之。

以上是第一次點二穴。

次二穴,令患人平身正坐,稍縮臂膊,取一繩繞項,向前雙垂,頭與鳩尾齊(胸前歧骨間盡處也),雙頭齊截斷,卻翻雙繩頭向后,以繩子中心按于喉嚨結喉骨上,其繩兩頭雙垂,循脊骨以墨點記之(墨點不是灸處)。又取一繩子,令患人合口,橫量齊兩吻截斷,還于脊骨上墨點橫量如法,繩子兩頭以白圈記之(白圈是灸處)。

以上是第二次點二穴,通前共四穴,同時灸各三七壯,累灸至一百余壯,候灸瘡將瘥,又依后法灸二穴。

又次二穴,以第二次量口吻繩子,于第二次雙繩頭盡處墨點上,當脊骨直上下豎點,其繩子中心放在墨點上,于上下繩頭盡處,以白圈記之,白圈是灸處也。

以上是第三次點二穴,通前共六穴也,擇取離日及火日灸之,一應虛勞發(fā)熱 羸等證,灸之立愈,真濟世之妙法也。

四花六穴人形圖 p01-e27a1.bmp (缺)

白圈是穴,黑點不是穴。


點擊查看:<<醫(yī)學正傳>>目錄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