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英文) | accumulation of qi |
拚音 | QIBI |
別名 | 中醫(yī):中風,闕證,痙證,小兒急驚風,西醫(yī):腦卒中,肺性腦病,肝昏迷,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中醫(yī)病證 |
西醫(yī)病名定義 | |
中醫(yī)釋名 | 本證是因邪氣壅盛,氣機逆亂,陰陽乖戾而導致清竅閉塞不通所出現(xiàn)的危急重證,多由風火痰瘀之邪閉塞清竅所致,每因情結波動而誘發(fā)。 |
西醫(yī)病因 | |
中醫(yī)病因 | |
季節(jié) | |
地區(qū) | |
人群 | |
強度與傳播 | |
發(fā)病率 | |
發(fā)病機理 | |
中醫(yī)病機 | 本證是因邪氣壅盛,氣機逆亂,陰陽乖戾而導致清竅閉塞不通所出現(xiàn)的危急重證,多由風火痰瘀之邪閉塞清竅所致,每因情結波動而誘發(fā)。其證屬實,其病位雖在清竅,而與腦、心、肝密切相關。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醫(yī)診斷標準 | |
中醫(yī)診斷 | |
西醫(yī)診斷標準 | |
西醫(yī)診斷依據(jù) | |
發(fā)病 | |
病史 | |
癥狀 | |
體征 | 突然神志昏迷,氣粗痰鳴,牙關緊閉,兩手握固,大便秘結,小便不通,舌苔黃或黃膩,脈弦數(shù)或滑沉等。 |
體檢 | |
電診斷 | |
影像診斷 | |
實驗室診斷 | |
血液 | |
尿 | |
糞便 | |
腦脊液 | |
其他診斷 | |
免疫學 | |
組織學檢驗 | |
西醫(yī)鑒別診斷 | |
中醫(yī)類證鑒別 | |
療效評定標準 | |
預后 | |
并發(fā)癥 | |
西醫(yī)治療 | |
中醫(yī)治療 | 治療法則: 開竅,啟閉,醒腦。 施治方法: (一)內服方藥 1.基本方藥:(1)至寶丹(或紫雪丹、安宮牛黃丸),本方為涼開之劑,適用于痰熱蔽塞清竅。(2)蘇合香丸,本方為溫開方,用于痰壅氣閉,屬于氣滯血瘀寒凝者。上方均有成藥,每1丸3克,必要時用溫開水溶化或用人參化水兌服或鼻飼。小兒用量酌減。 2.加減變化:若肝氣開動無度、氣血上逆兼挾痰火、清竅閉塞而致中風者,加用鎮(zhèn)肝熄風湯:白芍、玄參、天冬、生龍骨(先煎)、生牡蠣(先煎)、懷牛膝各30克,茵陳、川楝子、麥芽各10克,甘草5克;血瘀中風者配益氣活血化瘀之品,如:丹參20克、赤芍15克、當歸10克、川芎5克、紅花10克、益母草10克:若暑熱之邪蒙蔽心竅,或濕熱昏閉熱重濕輕者則以牛黃清心丸或紫雪丹為主,濕重熱輕者配用甘露消毒丹或菖蒲郁金湯加減:滑石20克、菖蒲10克、茵陳15克、木通、藿香、郁金各10克;寒痰閉竅治當溫化,以蘇合香丸配導痰湯加減:制南星10克、枳實10克、法夏10克、陳皮10克、云苓10克、甘草10克;熱痰閉竅治當清化,用至寶丹合清氣化痰湯:瓜蔞仁10克、陳皮10克、黃芩10克、杏仁10克、枳實10克、茯苓10克、膽南星15克、半夏10克;血瘀阻竅,心痛昏昧,用蘇合香丸配通竅活血湯加減:赤芍15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生姜10克、紅花10克、麝香0.3克。 (二)外治法 1.初起牙關緊閉,一般可用局部治療,用烏梅、冰片、生南星等分研末擦牙。 2.麻桂酒:麻黃60克、杏仁30克、甘草15克、肉桂60克共為未,酒調敷膻中穴、心俞穴,治療中風閉證。 3.開閉法:生菖蒲、生艾葉、生姜、蔥白各60克搗汁,麻油.醋各60克,同煎炒熱布包,從頭項胸背四處乘熱在下熨,痰自豁然,凡閉證,都有效。 4.開噤散:南星3克、皂角1.5克、僵蠶3克、蜈蚣l條、麝香0.3克共研末,生姜蘸擦牙。 5.青金錠:青金錠入木香汁和蜜擦胸,治急驚痰盛。 (三)取嚏法 1.通關散:細辛、皂角,等分研末和勻吹少許入鼻取嚏。本方有成藥。 2.南星半夏散:南星、薄荷、皂角、半夏、細辛各3克,研末搐鼻,治療中風閉證或小兒驚風。 3.嚏驚散:皂角6克、半夏3克研末搐鼻。 4.搐鼻散:細辛3克、皂角6克、半夏3克研末,吹鼻取嚏。 施治要點: (一)本證起病突然,病情危重,需立即采取搶救措施,因此針灸按摩療法應一馬當先,一般暴怒氣闕、暑邪閉塞清竅者可立即見效。 (二)取嚏法是簡便易行,行之有效的啟閉開竅法,臨床應用時可任選1~2種即可,常用通關散或搐鼻散,療效較好,但不宜多次及反復使用。 (三)內服藥以成藥為主,但需辨證應用,如:至寶丹、紫雪丹、安宮牛黃丸等屬涼開劑,用于熱毒痰濕氣閉證;蘇合香丸屬溫開劑,用于寒邪痰濕氣閉證。孕婦忌服。 (四)外治法不應忽視,因為本證患者神志不清,口服藥物比較困難,只能鼻飼,所以應多開辟對本證的治療途徑。 (五)開竅法是針對神昏而設的一種應急措施,臨床應用每配合其它治法,如:清心開竅法常配清營、涼血、滋陰、熄風、通腑、活血等法使用,豁痰開竅常配合化痰法使用。 (六)本證易至內閉外脫或脫證,內閉外脫證可配合固脫法,脫證則禁用開竅劑。 |
中藥 | 至寶丹(或紫雪丹、安宮牛黃丸),蘇合香丸,每1丸3克,必要時用溫開水溶化或用人參化水兌服或鼻飼。小兒用量酌減。 |
針灸 | 取水溝、十二井、太沖、豐隆、勞宮、人中、十宣、百會、曲澤、委中等穴,用毫針瀉法或點刺出血,可達開竅醒腦之目的;若牙關緊閉可加頰車、合谷;語言 不利加啞門、廉泉、通里、關沖,必要時可隔20~30分鐘再針1次。 |
推拿按摩 | 取人中、合谷等穴,用掐揉手法持續(xù)1~2分鐘。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 |
護理 | 本證患者應及早注意調護,昏迷不醒病人要經常翻身,加強褥瘡護理;嚴密觀察神志、呼吸、體溫、脈搏、心率、血壓等一般情況并作特護記錄,發(fā)現(xiàn)變化立即與醫(yī)生取得聯(lián)系,及時搶救;在搶救的同時應取除義齒,用中藥開噤法或壓舌板撬開緊閉的牙齒,并固定好,防止舌體受傷。痰涎壅盛,阻塞氣道應注意吸痰。另外一些調護措施參見亡陰亡陽證。 |
康復 | |
預防 | |
歷史考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