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檳榔皮、檳榔殼大腹毛、茯毛、檳榔衣、大腹絨 |
漢語拼音 | da fu pi |
英文名 | Arece Peel, Betelnut Peel |
藥材基原 | 為棕櫚科植物檳榔的果皮。 |
動植物形態(tài) | 檳榔,喬木,高10-18m;不分枝,葉脫落后形成明顯的環(huán)紋。羽狀復葉,叢生于莖頂端,長1.3-2m,光滑,葉軸三棱形;小葉片披針狀線或線形,長30-70cm,寬2.5-6cm ,基部較狹,頂端小葉愈合,有不規(guī)則分裂;ㄐ蛑谧钕乱蝗~的基部,有佛焰苞狀大苞片,長倒卵形,長達40cm,光滑,花序多分枝;花單性同株;雄花小,多數(shù),無柄,緊貼分枝上部,通常單生,很少對生,萼片3,厚而細小,花瓣3,卵狀長圓形,長5-6mm,雄蕊6,花絲短小,退化雌蕊3,絲狀;雌花較大而少,無梗,著生于花序軸或分枝基部,萼片3,長圓狀卵形,長12-15mm。堅果卵圓形或長圓形,長5-6cm,花萼和花瓣宿存,熟時紅色。每年開花2次,花期3-8月,冬花不結(jié)果;果期12月至翌年6月。 |
資源分布 | 原產(chǎn)馬來西亞。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我國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有栽培。 |
藥用植物栽培 | 氣候土壤:喜生長于高溫地區(qū),以土層濃厚而濕潤的砂質(zhì)壤土或粘質(zhì)壤土為佳。整地:選擇有樹蔭處設苗床,松土后,按行,株距各30cm開穴,在定植前4-6個月先將空開好,使用權(quán)穴內(nèi)土壤風化,穴深60-80cm,行距2、5-3、5cm。種植:育苗:在蔭蔽的山地,掘一深達30cm的長坑,放一層果實,覆蓋一層砂土。層層堆放,澆水濕潤。經(jīng)過20日后,即可抽出米粒大小的芽,限出栽種于苗床,每穴一個,覆土澆水。定苗:于7或者10月為宜,植前施基肥,選莖粗而有2-3個節(jié)的幼苗栽培。覆土至穴面15cm澆水濕潤,并蓋草以減少水分的蒸發(fā)。田間管理:栽后2-3后內(nèi)均須蔭蔽。3年后在離根15cm周圍掘一環(huán)淺溝,追肥一次,結(jié)果后須每年追肥一次。 |
采收和儲藏 | 冬、春二季采收成熟果實,剝下果皮,打松,乙水中浸泡,曬干,再打松除去外果皮。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干燥果皮,通?v剖為二。未打松者呈橢圓形瓢狀,長5-7cm,寬約3cm,厚約1cm;外果皮灰棕黃色,有褐色斑點及縱裂紋。已打松者,外果皮脫落,中果皮為黃白色至灰黃色的纖維,纖維縱向排列,外層松散成縷,內(nèi)層纖維較粗,現(xiàn)棕毛狀。內(nèi)壁凹陷,褐色或深棕色,表面光滑呈硬殼狀。體輕松,質(zhì)柔韌,易縱向撕裂。無臭,味淡。以色黃白、質(zhì)柔韌、無雜質(zhì)者為佳。 顯微鑒定:粉末:灰黃色。外果皮細胞表面觀多角形或長多角形,直徑9-15?m,長至52.8?m,壁略呈連珠狀增厚。中果皮纖維多成束,細長條形,平直或稍彎曲,有的一邊呈小波狀凸起,末端稍鈍圓,直徑約10?m,壁厚,木化,孔溝明顯;纖維束周圍細胞含硅質(zhì)塊,硅質(zhì)塊直徑6-9?m,含硅質(zhì)塊細胞壁厚,木化。中果皮石細胞類圓形、類長方形、長橢圓形,直徑22-50?m,壁稍厚,木化或微木化,紋孔、孔溝明顯,有的層紋較清楚。內(nèi)果皮細胞類多角形、類圓形、長多角形,直徑9-24?m,壁厚,木化,孔溝較明顯。本品以色黃白、質(zhì)柔韌、無雜質(zhì)者為佳。 |
中藥化學成分 | 少量檳榔堿含兒茶素。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揀凈雜質(zhì),碾軋使軟,敲打,篩去泥屑。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對腸平滑肌的作用 大腹皮煎劑能使兔離體腸管緊張性升高,收縮幅度減少,其作用可被阿托品所拮抗。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配白術(shù):補脾益胃、健脾運濕;配檳榔:行氣疏滯;配木瓜:舒筋活絡;配厚樸:燥濕消積;配生姜:溫中和胃 |
藥性 | 味辛;性微溫 |
歸經(jīng) | 脾;胃;大腸;小腸經(jīng) |
功效 | 下氣寬中;行水消腫 |
功效分類 | 利水藥 |
主治 | 胸腹脹悶;水腫;腳氣;小便不利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diào)敷。 |
用藥禁忌 | 氣虛體弱者慎服。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大腹皮致過敏性休克1例。患者16歲,因患蕁麻疹,服西藥無效,全身皮膚散見風疹塊,高出皮表,融合成片,擬五皮飲加味治療(處方:生姜皮15g,茯苓皮20g,大腹皮12g,陳皮15g,桑白皮15g,苡仁30g,蒼術(shù)6g,蟬蛻10g,防風10g)。水煎服后約10分鐘即感胸悶憋氣,惡心心慌,皮膚瘙癢更甚,皮疹增加,煩躁不安,面色、口唇蒼白,冷汗。四肢冰涼,脈細數(shù)無力,心音低鈍,心率122次/分鐘,律齊,血壓74/50mmHg,診斷為藥物性過敏性休克。經(jīng)對癥治療后恢復。追問病史,無其它藥物過敏史,既往中藥湯劑中未用過大腹皮。翌日試投原方去大腹皮治療,服藥2劑,皮疹完全消退,病人無任何不適。 另報道1例闌尾切除術(shù)后腹痛、腹脹患者,在服含大腹皮湯劑時,發(fā)生嚴重蕁麻疹。 |
選方 | 大腹皮散《太平圣惠方》:小兒腹內(nèi)痞結(jié);二便不利。大腹子散:《赤水玄珠》:風毒腳氣。癲狂夢醒湯《醫(yī)林改錯》:癲狂;疏鑿飲子《世醫(yī)得效方》:大小便不利。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藥性類明》:大腹皮,丹溪常用之以治肺氣喘促,及水腫藥中又多用之,蓋亦取其泄肺,以殺水之源也。 2.《本草經(jīng)疏》:大腹皮,即檳榔皮也。其氣味所主,與檳榔大略相同,第檳榔性烈,破氣最捷,腹皮性緩,下氣稍遲。入陽明、太陰經(jīng),二經(jīng)虛則寒熱不調(diào),逆氣攻走,或痰滯中焦,結(jié)成膈證;或濕熱郁積,酸味醋心;辛溫暖胃豁痰,通行下氣,則諸證除矣。大腸壅毒,以其辛散破氣而走陽明,故亦主之也。 3.《本草匯言》:大腹皮,寬中利氣之捷藥也。方龍譚曰,主一切冷熱之氣上攻心腹,消上下水腫之氣四體虛浮,下大腸壅滯之氣二便不利,開關格痰飲之氣阻塞不通,能疏通下泄,為暢達臟腑之劑。按宋人又有安胎之說,然此藥既為利氣之藥,又何以安其胎乎?如有余之氣勝而胎不安者,使之氣下,則胎自安矣。又謂此藥有健胃之理,夫既為下氣之藥,又何以益其胃乎?如有余之氣壅塞不通,使之氣下,則中氣自寬,食飲可進矣。若損氣,為大腹皮之常性也,元虛氣少者,概勿施用。朱正泉曰,大腹皮,《斗門方》配六君子湯,治中氣虛滯而或腹脹者,服之即通,則安胎健胃之理,不外是矣。 4.《本草述》:治虛腫者,用大補氣之味,而少入腹皮。又見有治痰火者,常以此味少少入健脾之劑,或皆取其能導壅順氣而不甚酷烈乎?用者審之。 5.《本經(jīng)逢原》:檳榔性沉重,泄有形之積滯;腹皮性輕浮,散無形之滯氣。故痞滿膨脹,水氣浮腫,腳氣壅逆者宜之。惟虛脹禁用,以其能泄真氣也。 6.其他《日華子本草》:下一切氣,止霍亂,通大小腸,健脾開胃,調(diào)中!堕_寶本草》:主冷熱氣攻心腹,大腸壅毒,痰膈,醋心。并以姜鹽同煎,入疏氣藥良!毒V目》:降逆氣,消肌膚中水氣浮腫,腳氣壅逆,瘴瘧痞滿,胎氣惡阻脹悶!侗静菰傩隆罚簽a肺,和胃氣,利濕追風,寬腸消腫,理腰腳氣,治瘧疾瀉痢。 |
考證 | 侯寧極《藥譜》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是 |
藥材拉丁名 | Pericarpium Arecae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Areca catechu L. |
科屬分類 | 棕櫚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