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漢·《傷寒論》。 |
劑型 | 湯劑;片劑 |
藥物組成 | 大黃、甘草、芒硝。 |
加減 | |
功效 | 緩下熱結(jié)。 |
主治 | 陽明腑實輕證而偏于燥熱者。癥見蒸蒸發(fā)熱,大便不通,心煩口渴,或腹中脹滿,或為譫語,以及胃腸燥熱而致發(fā)斑吐衄、口齒咽喉腫痛等。用于治療老年性便秘,痔瘡,急性農(nóng)藥中毒,膽道疾病,急性胰腺炎,糖尿病,不明原因發(fā)熱,真熱假寒下利等病證。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湯劑:大黃、甘草、水煎取汁后溶入芒硝,以燥熱為甚,少量頻服、溫服;便秘為主,每次頓服、溫服。片劑:每片重0.55g,每次6片,日3次口服。 |
用藥禁忌 | 孕婦,產(chǎn)后,月經(jīng)期或年老體弱,病后津虧及亡血者,均應(yīng)慎用。必要時可攻補兼施,小劑試用,得效即止,慎勿過劑。 |
不良反應(yīng) | |
臨床應(yīng)用 | |
藥理作用 | 主要有抗菌作用。體外抗菌試驗證實,調(diào)胃承氣湯原液及濃縮液對葡萄球菌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大黃、芒硝有瀉下作用,甘草有解毒作用。 |
毒性試驗 | |
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