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經(jīng)方醫(yī)學 > 正文:[推薦]雒曉東先生的好文章!
    

經(jīng)方讀書社:[推薦]雒曉東先生的好文章!


傷寒論》研究系列文章

《傷寒論》六經(jīng)生理闡述
 

                      雒曉東  (廣州 510120)
主題詞:傷寒論        六經(jīng)
摘要:通過闡述《傷寒論》六經(jīng)生理系統(tǒng)的組成,六經(jīng)經(jīng)氣的轉輸規(guī)律(開闔樞學說),六經(jīng)氣化理論(六經(jīng)標本中氣及其從化),六經(jīng)氣血多少及陰陽盛微及六經(jīng)表里相合的三大系統(tǒng),認為六經(jīng)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系統(tǒng),在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上有著錯綜復雜的協(xié)同作用,應從整體上去揭示六經(jīng)生理。

六經(jīng)學說來源于《素問.熱論》的六經(jīng)分證,張仲景將其發(fā)展后使之成為理法方藥完備的理論體系,至今對臨床仍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六經(jīng)學說不僅對外感傷寒,對溫病及內傷雜病也同樣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傷寒大家柯韻伯曾講“原夫仲景之六經(jīng),為百病立法,不專為傷寒一科。傷寒、雜病治無二理,咸歸六經(jīng)之節(jié)制! [1] 臨床大多醫(yī)家對傷寒六經(jīng)生理缺乏透徹理解,因而不能有效地應用于臨床實踐,筆者不揣卑陋而試論之,或可有益于同道。
1、六經(jīng)生理系統(tǒng)的組成
筆者體會六經(jīng)將人體生命的物質基礎和功能作用分為六個系統(tǒng),每一經(jīng)以其直接所屬的臟腑為核心,以經(jīng)絡為依據(jù),聯(lián)系氣血精津液、五體九竅而成;用標本中氣及其從化理論反映六經(jīng)的氣化特點、主從關系及聯(lián)系方式;用開闔樞理論反映六經(jīng)經(jīng)氣的轉輸規(guī)律;用六經(jīng)的氣血多少、陰陽盛微反映其物質基礎和功能作用的相對定量關系;用臟腑經(jīng)絡和經(jīng)氣相統(tǒng)一的觀點反映人體六經(jīng)氣化的有機聯(lián)系;以“元真”、“胃氣”、“相火”三大系統(tǒng)闡述六經(jīng)表里相合三大系統(tǒng)的作用特點。人體六經(jīng)聯(lián)系的渠道和實質就在于經(jīng)絡和三焦氣化,實現(xiàn)其聯(lián)系的物質承擔者,就是經(jīng)氣。故六經(jīng)生理應從人體臟腑經(jīng)絡、氣血精津液的總體上加以認識。
從表1可以看出,六經(jīng)系統(tǒng)包括臟腑經(jīng)絡及其標本中氣、開闔樞的氣化理論兩大部分內容,但其核心仍在于臟腑,特別是五臟,經(jīng)絡形層、五體九竅從屬于臟腑,六經(jīng)標本中氣、開闔樞之機也本于臟腑。唐容川言:“六經(jīng)出于臟腑,臟腑各有一經(jīng)脈,游行出入,以布其化……謂六經(jīng)之上,其主治者皆其本氣也,本氣根于臟腑,是本氣居經(jīng)脈之上也” [2] 。六經(jīng)系統(tǒng)眾多的層次結構和機能性質之所以能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全在于‘經(jīng)氣’的作用,不可不深究之。

表1    六經(jīng)生理系統(tǒng)簡表
六經(jīng)        臟腑        十二經(jīng)        形層        內部所主        本氣        中氣        標氣        從化        經(jīng)氣轉輸        氣血多少
太陽        膀胱小腸        足太陽手太陽        膚表皮毛        胸中        寒        少陰        三陽        從本從標        開        多血少氣
陽明        胃大腸        足陽明手陽明        肌肉        胃脘        燥        太陰        二陽        從中        闔        多血多氣
少陽        膽三焦        足少陽手少陽        腠理        膈脅        火        厥陰        一陽        從本        樞        少血多氣
太陰        脾肺        足太陰手太陰        肢末        大腹        濕        陽明        三陰        從本        開        少血多氣
少陰        腎心        足少陰手少陰        血脈        小腹        熱        太陽        二陰        從本從標        樞        少血多氣
厥陰        肝心包        足厥陰手厥陰        筋膜        少腹        風        少陽        一陰        從中        闔        多血少氣
注:肺主宣發(fā),以宣太陽之氣,外合皮毛,通于口鼻,六yin外感初起必定要影響肺的宣發(fā)功能,故將肺在外感初起以宣發(fā)功能障礙的一類病證也歸入太陽討論 
2、人體六經(jīng)經(jīng)氣及其轉輸規(guī)律
“經(jīng)氣”的概念,來源于《內經(jīng)》,《素問·離合真邪論》言:“真氣者,經(jīng)氣也”!鹅`樞·刺節(jié)真邪篇》言:“真氣者,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者也。”也即是說,經(jīng)氣來源于先天父母之精氣,受由肺吸入的大自然的清氣與水谷精氣的不斷充養(yǎng),《難經(jīng)》言:“三焦者,元氣之別使,主通行三氣,經(jīng)歷五臟六腑!奔词钦f元氣、谷氣、清氣在三焦匯合,輸布于五臟六腑,成為臟腑功能活動的動力。筆者體會,此種在三焦匯合以后之氣,即人身經(jīng)氣(也可叫精氣)。三氣相合,通匯于周身,為各經(jīng)所用,然各經(jīng)的物質及功能發(fā)揮,即經(jīng)氣特性又有所不同。布達于太陽之表的經(jīng)氣為營陰和衛(wèi)陽,游行于三焦腠理的稱為氣液,運行于經(jīng)絡之中的往往稱為血氣,在陽明為胃氣,在少陰為陰陽,其功用也各不相同,從而形成了六經(jīng)標本氣化的不同性質。但其來源不外于元氣、谷氣和清氣。其經(jīng)氣隨三焦和經(jīng)絡氣化布散于周身,蘊含著較大的能量,包括氣、血、精、津,液五種人體生命所必須的基礎物質。經(jīng)氣分為陰陽兩類,陽氣代表功能發(fā)揮狀態(tài)的基礎物質,無形而有質,有溫煦動力作用。陰精指相對靜態(tài)的基礎物質,有形而有質,有濡潤、滋養(yǎng)作用。陰精有精、血、津、液之分,陽氣有元氣、宗氣、營氣、衛(wèi)氣之別,陽氣為之帥、陰血津液為其母,二者互為一體,不可分離。這些基礎物質的生化、轉輸和代謝過程,就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具體體現(xiàn)。
        升降出入是自然界物質運動的基本形式。人體居天地氣交之中,自然與天地相應,與自然界處于同步運動狀態(tài)。因此,人體臟腑經(jīng)絡的功能作用和氣血精津液的生化、轉輸、代謝過程都表現(xiàn)為升降出入的運動形式。
《素問·陰陽離合論》、《靈樞·根結篇》以門戶開闔轉樞之情態(tài)說明了人體六經(jīng)經(jīng)氣的轉輸規(guī)律。
太陽、太陰為開,言營陰衛(wèi)陽之出表衛(wèi)外。人身經(jīng)氣,發(fā)源于腎.升發(fā)于肝,滋養(yǎng)于后天脾胃水谷之精氣和大自然的清氣。而敷布卻在于上焦心肺。在六經(jīng)經(jīng)氣的升發(fā)致用過程中,五臟的激發(fā)推動作用是最重要的,太陽經(jīng)氣,特別是衛(wèi)陽之氣,是在上焦肺臟的宣發(fā)功能推動下布散于周身膚表皮毛的,這主要通過三焦氣化的途徑來實現(xiàn)。太陰所生的營血津液的轉輸敷布,主要是通過心臟的運行布散血氣津液的功能來完成的。故《靈樞·決氣篇》言:“上焦(主要指心肺)開發(fā),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柯韻伯也言:“營衛(wèi)行于表而實發(fā)源于心肺,故太陽病則營衛(wèi)病,營衛(wèi)病則心肺病矣” [3]。
陽明為闔,言其維護陽熱于腸胃,完成受納腐熟水谷,傳導排泄糟粕的功能。性屬燥金,賴肺氣清肅下行,脾可以轉輸津液助陽明之燥化,“脾為胃行其津液’故也。
厥陰為闔,言陰血由心包下潛,蓄藏于肝臟,相火蘊含其內,受其疏泄調節(jié),完成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需要。腎主閉藏,以助厥陰之闔。
少陽、少陰為樞,少陽為陽樞,以三焦為主輸轉氣液;少陰為陰樞,以血脈為主流通運行血氣。二者以君相之火為主持,內外交貫,環(huán)轉流行不息,肝主藏血、疏泄,合心包調節(jié)促進少陽相火的潛蓄升發(fā),又為少陰精血的流行周布起調節(jié)氣機的作用。少陽為樞,外以助太陽之開,內以助陽明之闔,故《傷寒論》有服小柴胡湯后“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的論述。少陰為樞,通過心血的運行,外以助太陰之開,轉輸營血津液于周身,內以助厥陰之闔,陰血由心包下潛,蓄藏于肝臟。
人體有十二經(jīng)脈順次相接的經(jīng)氣循環(huán)運行規(guī)律,但督脈總督人體一身之陽,任脈總任人體一身之陰,行于身之前后。陽維脈維系諸陽,陰維脈維系諸陰,沖脈為人體經(jīng)脈之海,帶脈加強一身的橫向聯(lián)系,陰蹺陽蹺,使陽入陰,陰出陽,陰陽相交。這樣,人體的經(jīng)絡縱橫交錯,形成了一個類似網(wǎng)狀聯(lián)系的整體,再加上經(jīng)氣在經(jīng)絡內外的出入,經(jīng)絡和三焦氣化的統(tǒng)一,使人體的經(jīng)氣輸布形成了一個立體的、整體的,類似門戶開闔樞似的轉輸方式,或上升外出而為開,或下降內入而為闔,或在出入升降之間,游行于三焦腠理,流通于經(jīng)脈之中。人體六經(jīng)經(jīng)氣,一方面沿經(jīng)絡運行,一方面通過三焦敷布,僅此二種途徑,而開闔樞式的經(jīng)氣轉輸規(guī)律是三焦和經(jīng)絡氣化共同作用的結果,其經(jīng)氣運行的關鍵,仍在于五臟的激發(fā),推動作用。
    3、六經(jīng)經(jīng)氣的氣化
    用于闡述六經(jīng)經(jīng)氣氣化的理論—六經(jīng)標本中氣及其從化理論,來源于《內經(jīng)》的運氣學說,《素問·六微旨大論》曰:“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陽明之上,燥氣治之,  中見太陰;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所謂本也,本之下,中之見也,見之下,氣之標也!薄端貑枴ぶ琳嬉笳摗吩唬骸吧訇枴⑻帍谋,太陽、少陰從本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故從本者化生于本,從標本者,有標本之化,從中者以中氣為化也!薄秲冉(jīng)》的六經(jīng)標本中氣及其從化理論,屬于運氣學說的內容,用以推測氣候變化對人體生理病理以及萬物的影響。自清代張自聰始,運氣學說的標本中氣及其從化理論被用來說明傷寒之理,成為了《傷寒論》的六經(jīng)經(jīng)氣氣化學說。中醫(yī)歷來重視人體生命和自然界的統(tǒng)一性,有“人身一小宇宙”的觀點。那么,天有此六氣陰陽,人與天地相應,自然也有此六氣陰陽,這也是現(xiàn)代全息理論的思想方法,這就是六經(jīng)標本中氣及其從化的運氣學說被用來闡釋人體六經(jīng)生理病理的根據(jù)。
就人體而言:六經(jīng)配六氣,六氣為本,六經(jīng)分陰陽,陰陽為標,其相互表里者為中氣。本氣是人體經(jīng)氣在六經(jīng)中的具體體現(xiàn),為本經(jīng)氣化的依據(jù),更是對本經(jīng)氣化特性的概括。中氣是本經(jīng)中可以見到的相表里之經(jīng)的經(jīng)氣,主要是通過經(jīng)絡氣化其經(jīng)氣相互聯(lián)系滲透來實現(xiàn)的。它決定了陰陽表里兩經(jīng)在生理病理方面的特殊聯(lián)系,是六經(jīng)表里相合成為三大系統(tǒng)的內在根據(jù)。標氣也是六經(jīng)氣化特性的反映,特別是能量和性質方面的標識。
人體六經(jīng)標本中氣及其從化,在每經(jīng)中各有所指的具體內容。太陽本寒主要指布達于表的營血津液(營陰),標氣三陽主要指在表的衛(wèi)陽之氣,且和肺的宣發(fā)功能聯(lián)系密切。太陽本寒而標陽,言其衛(wèi)陽以營陰為基礎。中見少陰,指少陰心腎陰陽是太陽之氣的根基,也有標本之分。少陰本熱標陰,本熱言其心陽命火的主宰作用,標陰言其心血腎精,少陰與太陽組成一大系統(tǒng),皆為本標兩從。陽明本燥標陽,以本概標,反映大腸、胃的燥化功能,但其體陽而用陰,從其中氣,離不開太陰脾肺轉輸津液的作用。太陰本濕標陰,以本概標,從其本氣,重在津液的生成輸布.少陽本火標陽,以本概標,從其本氣,主要對其相火的升發(fā)致用而言,重在三焦的功能,中見厥陰,以陰血為基。厥陰本風,言心包的敷布火氣和肝臟的疏泄調節(jié)機能,標陰指其收蓄潛藏的陰血而言,厥陰從中,言其是少陽相火潛蓄調節(jié)、升發(fā)致用的基礎。
    標本中見及其從化理論,反映了六經(jīng)生理的一般特性,但標本有氣虛氣盛,從化有太過不及,是為六經(jīng)病理改變的重要本質,臨床宜詳審之。
    4、六經(jīng)經(jīng)氣的氣血多少和陰陽盛微
六經(jīng)氣血多少,《內經(jīng)》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以《素問·血氣形志篇》為準,六經(jīng)氣血多少,主要著眼于經(jīng)氣的質和量上的特點。太陽多血少氣,以其太陽的營血津液而言,成為化生標氣三陽的雄厚物質基礎。厥陰多血少氣,以其藏血、畜血的功能而言。陽明為水谷之海,氣血之源,故多血多氣。少陰心主神明,統(tǒng)血運。少陰腎推動激發(fā)人體的一切生命活動,皆以陽氣為主。少陽相火在君主神明的主持下完成具體的氣液轉輸過程,也以陽氣為主。太陰脾主運化之能,肺為氣之大主,故皆少血多氣。
六經(jīng)的陰陽盛微,主要反映人體經(jīng)氣的性質及其量的大略差別,病理上主要反映外感熱病過程中陽氣和陰液損傷的不同層次及外感熱病演進的大體過程。
    太陽統(tǒng)營衛(wèi)、司氣立,內通于六經(jīng),外應于六氣,時時和自然界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其陽氣量盛。病理上反映外邪初犯,邪尚在表,正氣尚盛的階段。陽明為其燥化之能,也有強盛的陽氣為基礎,但從量上不如太陽的陽氣強大,故為二陽,病理過程中,若邪入陽明,隨其氣機內闔,陽郁不散,蓄積轉增,則多為高熱煩渴之癥。少陽以厥陰陰血為基,陽氣由微漸盛,故為一陽。病理過程中,往往反映人體陽氣受抑以至不足,邪氣入于腠理,正邪交爭,互有進退的階段。太陰主持一身之津液,其陰氣最盛,故為三陰。病理過程中往往反映邪入三陰,以中氣損傷為主,但此時陰液損傷卻不甚嚴重。少陰為一身陽氣陰液之根基,且陽根于陰,以心血腎精為基,但量上較太陰主持的津液為少,故為二陰。病入少陰,說明人體陽氣陰液已損傷到嚴重程度,已動搖了人身之根本。厥陰為一陰,重在蓄藏之陰血,以助少陽相火之成化,為陰盡陽生之地。病理過程中往往反映人體陽氣內郁或上逆的證候或外感熱病的轉化向愈階段。
5、六經(jīng)表里相合的三大系統(tǒng)
    由于陰陽表里兩經(jīng)在結構和機能上的特殊聯(lián)系,其經(jīng)氣相互滲透、融合,因此,二者常常做為一個整體,完成具體的功能活動。依據(jù)陰陽表里兩經(jīng)在結構和機能上的聯(lián)系,可將六經(jīng)分為三大系統(tǒng)。
    5.1元真系統(tǒng)
    元真系統(tǒng)包括太陽、少陰兩經(jīng),分主表里.少陰為太陽之基,太陽統(tǒng)營衛(wèi)、司氣立,為六經(jīng)之蕃蘺.少陰司神機、統(tǒng)水火,為一身陰陽之大主,造物成化之基元。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皆其所統(tǒng),一身相火,皆其所用。腎精心血在少陰陽氣的蒸化下統(tǒng)率小腸膀胱氣化。故此系統(tǒng)是主持人體表里內外的兩大支柱,也為六經(jīng)之核心。
    5.2胃氣系統(tǒng)
    胃氣系統(tǒng)包括陽明、太陰兩經(jīng)。陽明重在受納腐熟水谷,傳導排泄糟粕,太陰重在運化水濕和水谷精微。此系統(tǒng)燥濕相濟,燥從濕化,由陽化陰,功能變物質,重在水谷精氣的生成敷布。其水谷精氣包括陽氣和陰液兩個方面,其氣液上升外出以助太陽之氣化,下降內入以滋養(yǎng)元陰元陽。人稟先天之氣以生,但受后天水谷精氣以長、以成、以用,故人在稟生之后,以胃氣為第一緊要關鍵,這也是李東垣《脾胃論》的立論根據(jù)。
    5.3相火系統(tǒng)
    相火系統(tǒng)包括少陽、厥陰兩經(jīng),風從火化,統(tǒng)血脈、司相火,陰中生陽,物質變功能。重在肝臟的疏泄調節(jié)機能,收蓄陰血,旺盛生機,從而推動機體的一切生化過程。實是一身相火的概括。所謂相火,是在君主神明的主持下,具體完成、促進人體生命活動和生長發(fā)育,組織更新等氣化活動的陽熱之氣。
    這三大系統(tǒng)分而為三,合而為一。元真系統(tǒng)源于先天父母之精氣,為先天之本,肇物之始,水火之基,分主全身表里。故此系統(tǒng)為“胃氣”、“相火”兩大系統(tǒng)的基礎,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fā)。且元真系統(tǒng)主司神機,為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胃氣系統(tǒng)為水谷精氣的補充來源,先天之精氣,非胃氣不能滋之。先后兩天之精氣相合為一身氣化的基礎,經(jīng)氣的源泉,相火系統(tǒng)重在主持一身經(jīng)氣的潛蓄、升發(fā)、致用過程及氣機調攝作用。元陰元陽的升發(fā)致用,水谷精氣的生成敷布,均離不開此系統(tǒng)的作用。這三大系統(tǒng)在生理上各有偏重,協(xié)同作用,共同完成人體的生命活動。
    由于陰陽表里兩經(jīng)在結構上、機能上的特殊聯(lián)系,其經(jīng)氣互為一體,相互融合,其氣化特性也多相一致,故太陽、少陰分主寒熱,而又各有寒熱。少陽、厥陰分主風火,而又各有風火。陽明、太陰分主燥濕,而又各有燥濕。但每經(jīng)又往往代表其一個矛盾的側面,有主有次,因此需要通過從化的方式解決其矛盾。太陽、少陰分主寒熱,而少陰為太陽之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少陰陰陽的偏盛偏衰,往往決定著太陽病的從化。陽明,太陰分主燥濕,而太陰往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多燥從濕化,故陽明也多濕熱為病,而太陰病發(fā)生燥化的則較少。少陽、厥陰分主風火,而少陽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多風從火化,故厥陰也多陽熱病證。
    6、小結
總之,六經(jīng)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系統(tǒng),其在不同的角度.不同層次上有著錯綜復雜的協(xié)同作用。六經(jīng)理論將人體生命從結構到機能分為六個系統(tǒng),又有標本中氣、開闔樞的六經(jīng)氣化理論以說明其每經(jīng)的氣化特點,聯(lián)系方式及經(jīng)氣轉輸規(guī)律等,即每經(jīng)均有自己的特定結構和機能。且表里兩經(jīng)相合成為三大系統(tǒng),在生理上有其正常的從化規(guī)律,發(fā)病則有從化太過或不及等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從三陽經(jīng)看,則其經(jīng)氣有其特定的輸轉規(guī)律,重在三焦氣液的表里出入之機,其中陽明胃氣為其基礎,胃氣不衰,邪斷不至入三陰。從三陰來看,以少陰的陰陽為其根本,太陰稟其氣而能開,厥陰稟其氣而能闔,也即是說陽明的胃氣為三陽的基礎,少陰的陰陽為三陰的根本,也為一身之根本,其較陽明的基礎更深一層。這里需要特別強調的是,人身經(jīng)氣是一個有機聯(lián)系的整體,來源于先天父母之精氣,滋養(yǎng)于后天脾胃水谷之精氣和大自然的清氣,根據(jù)其組成、結構,分布和功用的不同,從而形成了六經(jīng)氣化特性的區(qū)別。但其經(jīng)氣是做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系統(tǒng)來發(fā)揮作用的。如太陽的營陰、衛(wèi)陽以陽明胃氣(包括氣、液二部分)和少陰陰精陽氣為根基,通過三焦和經(jīng)絡氣化聯(lián)系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而且離不開五臟的激發(fā)、推動作用。從而完成其護表拒邪,維持內外環(huán)境間協(xié)調統(tǒng)一的作用。其它各經(jīng)也同樣是在六經(jīng)整體協(xié)同作用的基礎上完成其具體功用的,因此,我們決不可以丟棄了這種整體有機聯(lián)系去探討人體六經(jīng)的生理病理,這才是六經(jīng)理論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柯韻伯        [傷寒來蘇集]        傷寒論翼.自序.P2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59.
[2]        唐容川        [唐容川醫(yī)學全書]        P27-28
                        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 1999.
[3]        柯韻伯        [傷寒來蘇集]        傷寒論翼.P27
                        上?萍汲霭嫔        1959.


太陽病理及其治法方藥---雒曉東


太陽病理及其治法方藥
雒曉東
人體太陽本寒標陽,標本兩從,寒熱兩化,以少陰為基,統(tǒng)營衛(wèi),司氣立,包羅六經(jīng),主一身之表,經(jīng)氣從開。太陽之腑膀胱、小腸在心腎陽氣的蒸化下完成其氣化排尿,分清泌濁及敷布太陽經(jīng)氣(主要通過經(jīng)絡氣化實現(xiàn))的作用。肺合皮毛,宣太陽經(jīng)氣以達表(主要通過三焦氣化實現(xiàn))?傊K腑是太陽經(jīng)氣產(chǎn)生布散的核心,經(jīng)絡、胸中是太陽經(jīng)氣游行出入的徑路,膚表皮毛為太陽經(jīng)氣所敷布。人體六經(jīng)經(jīng)氣通過太陽外應于自然界的六氣變化,與其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以維持人體內外環(huán)境間的協(xié)調統(tǒng)一,這是人體的有機調節(jié)機能。
太陽以表證為主,柯琴言:“仲景立六經(jīng)總綱法,與《內經(jīng).熱論》不同,太陽只重在表證表脈,不重在經(jīng)絡主病。”風寒溫熱燥濕之邪從外而受,膚表口鼻皆為邪入之途,膚表內合于肺,口鼻內通于肺,六yin犯表,肺為必累之臟。太陽病中,邪從口鼻而人為主,還是邪犯膚表皮毛為主,沒有一定的標準,也沒有爭執(zhí)之必要,重要的在于據(jù)證而辨,以營衛(wèi)失調為主,還是以肺氣不暢為主。從太陽病這兩大病機上著眼,我們就能有效地指導臨床治療。
風寒犯表,寒性收引凝滯,其營衛(wèi)郁閉較重,同時損傷衛(wèi)陽。燥熱犯表,也閉衛(wèi)郁營,其閉郁程度較輕,重在耗傷營陰。濕邪犯表,其性粘滯,重在閉遏太陽氣機,且大多兼有脾胃和肌肉之濕見證。也有表虛外感或誤汗表虛者,宜詳分陰陽氣血以兼治其虛。太陽重在邪實,故其治療以祛邪為主,宜汗,以宜胸表之陽,暢太陽之氣。辨寒熱燥濕而分治之,麻黃湯開表以散寒,重在宣胸表之陽,桂枝湯解肌以和營,重在滋營以助衛(wèi),皆為辛溫。銀翹散,桑菊飲為疏表利肺之劑,亦調營衛(wèi)之劑也。俾其營衛(wèi)和調,經(jīng)氣暢達,法用辛涼,其宣肺疏表之中尚可清熱顧津。肺氣不暢為主者,宜以桑菊飲直暢肺氣,營衛(wèi)失和為主者,應以銀翹散辛涼疏表,和其營衛(wèi).從傷寒、溫病不同治法中可見救陽救陰之異也。薛生白芳散表濕湯宣表以化濕,桑杏湯疏表宜肺以潤燥,凡太陽表證,治之皆以疏表宣肺為主,所謂因勢利導而從其開也。故疏表宣肺,為太陽治法之綱領,六yin犯表,基本治法皆同。但要注意太陽方藥決不可過于寒涼滋膩,寒涼滋膩則氣機凝滯阻塞,使表氣郁閉,胃陽受傷,閉邪之出路。溫邪犯表往往少佐辛徽溫之品以助其宣散,如銀翹散中荊芥穗即是此意。濕邪犯表,更以閉遏氣機為主,故薛氏芳散表濕湯,主以辛微溫宣散之品,亦重在調暢氣機。六yin犯表,有正虛者,有兼夾者,宜審其陰陽氣血、水火痰食而治之。
太陽腑證,不外蓄水、蓄血之類,或邪自表循經(jīng)傳入,或先有內傷。蓄水證為小腸泌別失職,膀胱氣化不行,總以小便不利,小腹脹滿,口渴為特征。治以淡滲利濕為主,在傷寒則少佐桂枝通陽化氣,在濕熱則但利其濕,濕去則其陽自復,此亦葉天士“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之意也.若濕熱蓄水而陰血有虧,則宜以豬苓湯滲利濕熱,兼以育陰養(yǎng)血為治。蓄血證,或在膀胱,或在小腸,或在胞宮,總為邪熱入于下焦血分,宜以逐瘀泄熱為主。

太陰病理及其治法方藥

        太陰為濕土之臟,本濕標陰,從其本氣,主持津液代謝,統(tǒng)脾、肺兩臟。其病則多脾虛寒濕證,腹?jié)M吐利,不欲食,時腹自痛為常見癥。但有偏于陽虛的,有偏于濕阻的,有偏于氣滯的,可酌情選用理中湯、胃苓湯、厚樸半夏甘草人參湯治療。仲景《傷寒論》的太陰病出方甚簡,后世多有發(fā)揮。藿香正氣散為太陰傷寒之劑,我的導師張斌先生甚喜用之,其宣上導下,升清降濁與健運脾胃并用,兼治表里,實為太陰太陽兩感之良劑。吳鞠通《溫病條辨》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立的苦辛淡法及苦辛溫法的加減正氣散,治三焦?jié)裼舳卦谥薪拐,也主要從太陰上著眼,仿葉氏而用分消走泄之法。以藿樸陳苓為主藥,藿香芳香宣化上焦之濕,樸、陳以燥中焦之濕,茯苓以利下焦之濕。
①加麥芽、神曲以升降脾胃之氣。茵陳以宣濕郁,杏仁以利肺及大腸。
    ②加防己、豆卷以走經(jīng)絡之濕郁,通草、薏苡仁淡滲小便以實大便。
    ⑧加杏仁以利肺氣,滑石以泄?jié)裰兄疅帷?br >    ④加草果以開發(fā)脾陽,楂、曲以運中消滯。
    ③加蒼術以燥脾濕,大腹皮以寬腸氣,谷芽以升胃氣。
太陰雖以陽虛寒濕多見,但也有濕熱證,宜與陽明病互參。


少陰病理及其治法方藥 雒曉東


少陰本熱標陰,標本兩從,寒熱兩化,為三陰的基礎,一身之根基。統(tǒng)心腎兩贓,水升火降,交互既濟。其寒化證多由三陽或太陰病久,遷延而來,或由胃腎陽虛,外寒直中少陰。其在上多汗傷心陽,心悸欲按,或有煩燥驚狂,可用桂枝甘草湯、桂甘龍牡湯之類。甚則心臟陰陽氣血俱虛!懊}結代,心動悸”,與炙甘草湯治之。其在下多命火衰虛,四肢逆冷,畏寒卷臥,下利清谷,脈沉微欲絕等等,宜四逆湯回陽救逆。少陰的溫熱病證,多屬血分,其在上多血熱擾心或血熱妄行,此時雖有一定的陰血損耗,但仍偏于實熱,這似乎不合仲景少陰病以正虛為主的提綱,但若從溫病營血分病證的邪熱擾心和血熱陰傷的主要病機上考慮,其病理改變主要在心,故從這一角度考慮仍將溫病的營血分證候歸入少陰系統(tǒng)探討,雖突破仲景少陰以虛為主的提綱也無多大不可,這是符合科學發(fā)展規(guī)律的,是中醫(yī)學實踐和理論發(fā)展的需要。其在下多腎陰虧耗,甚則水不函木,累及厥陰,虛風內動,或腎水虧于下,心火亢于上,出現(xiàn)心煩不寐,舌紅,脈細數(shù),宜以黃連阿膠湯之類育陰清熱治之。
    少陰寒化證以虛為主,但也有本虛標實之證,如陽虛水泛的真武湯證,陽虛寒濕身痛的附子湯證。喻昌的《醫(yī)門法律》詳論了救治陰證之難,以四逆湯為基本方,其陽衰戴陽者,宜加蔥白宣通上下陰寒之凝滯,其格拒不能受藥者,加人尿、豬膽汁防其格拒,少陰陽衰,其極必兼厥陰,厥陰疏泄太過,汗多淋漓,可予山茱萸、五味子、龍牡之類以收浮越之陽氣,面助厥陰之闔。張錫純言:“人之元氣將脫,恒因肝臟疏泄太過,重用萸肉以收斂之,則其疏泄之機關可使之頓停,即元氣可以不脫。”即此理也。

厥陰病理及其治法方藥 雒曉東


厥陰本風標陰,從其中氣,多相火郁逆之證。故柯琴言“厥陰偏于熱實”。厥陰稟風木而內寄相火,下連腎水,為乙癸同源,上接心火,成子母相應。若相火郁逆從化太過則病熱,胃腎陽虛,厥陰臟寒,從化不及則病寒,若心包之熱在上,肝寒在下,則為寒熱錯雜之證。總為厥陰疏泄失職,陽氣郁逆所致。
厥陰之寒,多由胃腎陽虛,從三陽病演變而來,或外寒直中,寒閉其陽,心包之火不得敷布,出現(xiàn)肝寒上逆的“于嘔、吐涎沫、頭痛”的吳茱萸湯證,或寒閉其經(jīng),血虛寒厥的“手足厥寒,脈細”的當歸四逆湯證,或經(jīng)臟皆寒,以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生姜治之。厥陰之熱,多由陽明少陽傳來,或由少陰累及,或陽明熱盛,引動肝風,而見陽亢風動之證,或水不函木,陽擾風旋而成虛風內動,若火熱內盛,煉津成痰,內閉心包,則竅閉神昏,急與“三寶”、清宮湯之類治之。若濕熱內犯,濕裹熱郁,也多機竅閉塞之證,在心包則宜蘇合香丸、菖蒲郁金湯之類。若熱盛而不能外達的熱深厥甚之證,可酌情使用白虎、承氣湯之類,但此時仍以陽明為主要矛盾。若水、血、痰、食累及厥陰而致氣機閉塞之證,多屬雜病范疇,宜逐邪以開郁。若寒熱錯雜,肝失疏泄之職,心包之火不得敷布,則宜調其氣機,散寒清熱。
總之,厥陰以疏泄敷布為其職,其病則以疏泄失職,陽氣郁逆為主。厥陰治法,或開其郁,或鎮(zhèn)其逆,審寒熱虛實而治之。烏梅丸清熱散寒、泄相火、扶正氣,為厥陰之主方,對厥陰的寒證、熱證均可加減運用,但總宜加入開郁或鎮(zhèn)逆之品。后世溫病學派對厥陰病證治多有發(fā)揮,熱閉心包,神昏、肢厥、舌蹇者,宜“三寶”、清宮湯之屬,以清熱開竅醒神。若痰閉心包者則宜豁痰開竅,但心包郁閉之證,始終應注意宣暢氣機,不可過用滋膩寒涼,若熱盛動風或陰虛風動,病及厥陰者,則宜以羚羊鉤藤湯、大定風珠之類。厥陰的溫熱病證,多陰虧陽亢,氣機不暢,治療多用滋膩寒涼,但必須加入透氣之品,使邪有外達之機,如葉天士的“入營猶可透熱轉氣”之意。吳鞠通的清營湯、清宮湯仍用銀花、連翹等宣氣之品,即是此意,切不可一派寒涼,以閉其邪。

-------------------
中醫(yī)治法綱要

予受《石室秘錄》啟發(fā),在五大原則下將中醫(yī)治法分為整體和局部兩大部分,整體治法以三因論治為綱:因時論治,因地論治,因人論治;局部治法以三定論治為綱:定位,定性,定量。三因三定論治統(tǒng)率眾多治法以成體系。

五大原則
i.        辨病論治——百合病、青蒿治瘧、茵陳蒿黃疸、
ii.        辨證論治——風、火、燥、濕、寒、毒、痰、飲、郁、瘀
iii.        分期論治——SARS、中風、帕金森病、
iv.        審因論治——外傷、六yin、七情、飲食、勞逸、蟲毒、疫戾
v.        對癥治療——元胡止痛、瓦楞治酸、內金消食、

第一部分:三因論治
一、因時制宜——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
1、        五運六氣——
2、        24節(jié)氣—— 
3、        12時辰——五更瀉、日甫熱、
4、        春夏治法——論春宜理氣,夏宜健脾。春夏治者,隨春夏發(fā)生之氣而治之得法也。春宜疏泄,夏宜清涼,亦不易之法也。然而舒發(fā)之中,宜用理氣之藥,清涼之內,宜兼健脾之劑,未可盡為舒發(fā)與清涼也。
(迎春湯)人參一錢,黃芪一錢。柴胡一錢,當歸二錢,白芍三錢,陳皮五分,甘草一錢,神曲五分,水煎服。此方有參、芪以理氣,又有柴、芍、當歸以養(yǎng)肝而舒木氣,則肝不克脾土,自然得養(yǎng)矣。
(養(yǎng)夏湯)麥冬三錢,元參三錢,五味子一錢,白術五錢,甘草一錢,香薷八分,神曲三分,茯苓三錢,陳皮五分,水煎服。此方妙在健脾之中;而有潤肺之藥,脾健而肺潤,又益之去暑之品,又何患暑極之侵入哉。
5、        秋冬治法——論秋宜潤肺,冬宜補腎。秋冬治者,以順秋氣之肅,冬氣之寒也。然秋天而聽其氣肅,冬令而順其氣寒,則過于肅殺矣。法當用和平之藥以調之,使肅者不過于肅,而寒者不過于寒也。
(潤秋湯)麥冬五錢,北五味一錢。人參一錢,甘草一錢,百合五錢,款冬花一錢、天花粉一錢,蘇子一錢,水煎服。此方妙在不寒不斂、不熱不散、則肺金既無干燥之患,而有滋潤之益,又何慮金風之涼也。
(溫冬飲)白術五錢,茯苓三錢,山茱萸二錢,熟地五錢,肉桂三分,生棗仁一錢,枸杞子一錢,菟絲子一錢,薏仁三錢,水煎服。批此方補腎之水多,補腎之火少,使水不寒而火不沸,又何虞冬令之寒哉。秋冬治法之佳妙者。 
6、        人體陽氣變化的日夜節(jié)律:
7、        日治法——
8、        夜治法——青蒿鱉甲湯。

二、因地制宜——
《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
黃帝問曰:醫(y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對曰:地勢使然也……故圣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也。
1、        東南治法——論補中益氣湯。東南治者,東方之人與南方之人同治也。東南俱系向明之地,腠理疏泄,氣虛者多,且天分甚薄,不比西北之人剛勁。若照西北人治法治之,立見危殆矣。人用人參一錢,白術二錢,當歸一錢五分,黃芪三錢。紫胡一錢,升麻五分,陳皮五分,甘草一錢,此補中益氣湯也。以此方出入加減,無有不妙。
2、        西北治法——西北人賦質既堅,體亦甚壯,冷水冷飯,不時常用,始覺快然,一用熱劑,便覺口鼻雙目火出。故治法與東南人迥別,方用黃連五分,黃芩一錢,梔子一錢,陳皮一錢,枳殼一錢,厚樸一錢,甘草一錢,麥芽二錢,水煎服。
三、        因人治宜——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fā)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咂撸蚊}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八歲,腎氣實,發(fā)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發(fā)去。
1、男治法——強陽不倒,此虛火炎上,而肺金之氣不能下行故爾。若用黃柏知母二味,煎湯飲之,立時消散。然而自倒之后,終歲經(jīng)年,不能重振,亦是苦也。方用元參三兩,肉桂三分,麥冬三兩,水煎服,即倒。(〔批〕養(yǎng)陽湯。)此方妙在用元參以瀉腎中浮游之火,尤妙肉桂三分,引其入宅,而招散其沸越之火,同氣相求,火自回合。
2、        女治法——生化湯(千古名方)。
生化湯原方    當歸(八錢)  川芎(三錢)  仁(十四粒,去皮尖,研)  黑姜(五分)  炙草(五分)    用黃酒、童便各半,煎服。
四二五合方               
3、        老治法——論老人宜補腎。莫妙用六味丸,加麥冬三兩,北五味子一兩,與之常服,則腸無燥結之苦,胃有能食之歡。此方之妙,竟可由六十服至百年,終歲不斷常服。蓋老人氣血之虛,盡由于腎水之涸。六味丸妙在極補腎水,又能健脾胃之氣,去腎中之邪火。而生腎中之真陽,所以老人最宜也。
4、        少治法——論少年人宜治脾胃。方用厚樸一錢;茯苓三錢,陳皮一錢,甘草一錢,半夏一錢,砂仁三粒,車前子一錢。此方為主,而逐癥加減,自易奏功。
5、        隨人之性情稟賦不同而治:稟賦不同而受病亦異。顧私己者,心肝病少;顧大體者,心肝病多。不及情者,脾肺病少;善鐘情者,脾肺病多。任浮沉者,肝腎病少;矜志節(jié)者,肝腎病多。病起于七情,而五臟因之受損。
6、        強治法——體質強壯:張飛、李逵、武松。麻黃湯
7、        弱治法——林黛玉。桂枝湯
8、        肥治法——六君子。肥治者,治肥人之病也。肥人多痰,乃氣虛也。虛則氣不能運行,故痰生之。則治痰焉可僅治痰哉,必須補其氣,而后帶消其痰為得耳。然而氣之補法,又不可純補脾胃之土,而當兼補其命門之火。蓋火能生土,而土自生氣,氣足而痰自消,不治痰,正所以治痰也。方用人參三兩,白術五兩,茯苓二兩,薏仁五兩,芡實五兩,熟地八兩,山茱萸四兩,北五味一兩,杜仲三兩,肉桂二兩,砂仁五錢,益智仁一兩,白芥子三兩,桔紅一兩,各為末,蜜為丸。每日白滾水送下五錢,(〔批〕火土兩培丹。)
9、        瘦治法——六味地黃。瘦人多火,人盡知之。然而火之有余,水之不足也,不補水以鎮(zhèn)陽光,又安能去火而消其烈焰哉。方用熟地三兩,元參八兩,生地四兩,麥冬三兩,白芍五兩,丹皮三兩,沙參二兩,地骨皮五兩,天門冬三兩,陳皮五錢,各為末,蜜為丸。加桑葉六兩,亦為末,同搗為丸。每日白滾水送下五錢。(〔批〕添陰湯。)妙在元參去浮游之火,而又能調停五臟之陽。
10、        富治法——富治者,治膏粱富貴之人也。身披重裘,口食肥甘,其腠理必疏,脾胃必弱。一旦感中邪氣,自當補正為先,不可以祛邪為急。方用人參三錢,白術三錢,甘草一錢,陳皮五分,茯苓三錢,半夏五分,為君主之藥。倘有風邪,加入桂枝一錢,或柴胡一錢;傷暑,加入香薷一錢;傷濕,加入豬苓二錢;傷熱,加入黃連一錢;傷燥,加入蘇子一錢、麥冬五錢;傷氣,加入白芍五錢;傷寒,加入肉桂一錢,水煎服。此方之妙,妙在健脾順氣,正補而邪自退。況又逐經(jīng)各有加減妙法,使膏粱之子,永無屈死矣。
11、        貧治法 ——貧治者,藿之民,單寒之子,不可與富貴同為治法,故更立一門。蓋貧賤之人,其筋骨過勞,腠理必密,所食者粗糲,無燔熬烹炙之味入于腸胃,則胃氣健剛可知。若亦以富貴治法治之,未必相宜也,方用白術二錢,茯苓三錢,白芍三錢,甘草一錢,半夏一錢,陳皮五分,厚樸五分,共七味為主。
12、        產(chǎn)前治法——產(chǎn)前之癥,俱照各門治之。方用人參二錢,白術五錢,茯苓二錢,白勺五錢,黃芩三錢,杜仲一錢,熟地一兩,生地三錢,歸身二錢,水煎服,此方純是利腰臍之圣藥,少加黃芩清之,則胎得寒,子自定。 其次漏胎,乃氣血不足之故,急宜以峻補之,則胎不漏。方用人參二錢,白術五錢,杜仲一錢,枸杞子一錢,山藥二錢,當歸身一錢:茯苓二錢,熟地五錢,麥冬二錢,北五味五分,山茱萸二錢,甘草一錢,水煎服。此方不寒不熱,安胎之圣藥也。
13、        產(chǎn)后治法——論產(chǎn)后宜補,產(chǎn)后之病,不可枚舉,終以補氣補血為主。如產(chǎn)后諸癥,以補氣血為主。方用人參三錢,當歸一兩,川芎五錢,荊芥炒黑一錢,益母草一錢,水煎服。(〔批〕氣血兼補湯。)

第二部分: 三定論治
一、        定位——
1、        上治法——上治者,治上焦之癥也。如頭疼,目痛,耳聾口舌生瘡,鼻腫之類。
2、        中治法——中治者,或胸前生瘡,乳上生瘡,兩脅、兩背、兩手生瘡是也。然而瘡瘍別有專門,此不必再贅。既已立門,存一治法,統(tǒng)治中焦部位之瘡,無不神效。
3、        下治法 ——下治者,乃生腿,多骨癰,囊癰,騎馬癰,鶴膝風,兩腳爛瘡,腳疽等項是也。
4、        內治法——內治者,言人有病在臟腑而治之也。
5、        外治法——摩治法,浴治法
6、        不內外治法——內者,胸腹之中;外者,風邪之犯。今既無胸腹之病,又無風寒之侵,忽然跌仆為災,斷傷受困,此不內外之因,又一門也。方用當歸五錢,大黃二錢,生地三錢,赤芍藥三錢,桃仁一錢,紅花一錢,丹皮一錢,敗板一錢,水一碗,酒一碗,煎服。(〔批〕逐瘀至神丹)。
7、        深治法——深治者,病患深而深治之也,如人病在膏肓,或在骨髓,或在腦中者是,此等癥,成非一朝,則治亦非一日,必須多服湯藥于日間,久服丸餌子夜半,非數(shù)百劑,非數(shù)十斤,不能奏效。大約勞瘵之癥居多,而虛勞次之。方用熟地一兩,山茱萸四錢,山藥三錢,丹皮二錢,澤瀉二錢,茯苓三錢,北五味一錢,麥冬三錢,芡實五錢,水煎服。此朝服方也。晚服丸方:用紫河車一具,鹿角膠二兩,龜膠三兩,元參三兩,熟地八兩,山茱萸四兩,地骨皮五兩,人參二兩,白術五兩,白芍五兩,炒棗仁三兩,枸杞子三兩,麥冬三兩,人乳二碗,浸熟地,曬干,砂仁五錢,各為末。每日半夜,白滾水送下五錢。此方不熱不寒,可以長服,方名中正丸。
8、        淺治法——淺者,因病未深而淺治之,不必深治之者也。如人患細小疾病。何必張皇而用人參,驚懼而加桂、附。飲食不調,用六君子可也:頭痛,用小柴胡湯可也:咳嗽,用逍遙散可也;水瀉,用五苓散可也:腹痛,用小建中湯可也;兩肋飽悶,亦用逍遙散可也。
9、        五體九竅:
10、        皮毛治法——皮毛治法者,感輕之癥,病未深入營衛(wèi),故從皮毛上治之也。凡人生白癜風與紫癜風者,乃暑熱之時,人不知而用日曬之手巾,擦其身中之汗,便成此病,最無害而最難愈。方用蒼耳子一兩,防風三錢,黃芪三兩,備為末,水打成丸。米湯每日早晨送下三錢,一料服完必愈。神方也,紫白癜俱效。
11、        肌膚治法——
12、        筋脈治法——筋脈之治,用當歸三錢,芍藥一兩,熟地二兩,柴胡一錢,白術五錢,肉桂一錢,白芥子一錢,水煎服。(〔批〕滋筋舒肝湯。)此方乃腎肝同治之法。筋雖屬肝,而滋肝必責之腎。
13、        臟腑治法:
臟治法——臟治者,五臟中有病而治之者也。諸痿喘嘔,皆屬于上。諸厥固泄,皆屬于下。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諸寒收引,皆屬于腎。諸氣膹郁,皆屬于肺。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諸痛癢瘡,皆屬于心。 
五臟同治法——脾肺同一治,腎肝同一治,心腎同一治也。肺氣之傷,必補脾氣,脾氣既傷,肺氣亦困,故補肺必須補脾,而補脾必須補肺。
14、        腑治法——腑治法甚多,小便不通,乃膀胱之病。
膀胱之氣化不行,小便即不能出。方用人參三錢,蓮子三錢,白果二十個,茯苓三錢,甘草一錢,車前子三錢。肉桂三分,王不留行三錢,水煎服。(〔批〕通水至奇丹。)一劑即如注。此方之奇妙,全在用人參,其次則用肉桂三分。蓋膀胱必得氣化而始出。氣化者何?
便閉結者,人以為大腸燥甚,誰知是肺氣燥乎。肺燥則清肅之氣不能下行于大腸,而腎經(jīng)之水僅足以自顧,又何能旁流以潤溪澗矣。方用熟地三兩,元參三兩,火麻子一錢,升麻二錢,牛乳一碗,水二鐘,煎六分,將牛乳同調一碗服之。(〔批〕潤燥至神湯)。
奇恒之府:腦、髓、骨、脈、膽、胞
15、        十二經(jīng)脈奇經(jīng)八脈大絡:
16、        六經(jīng)治法:
17、        衛(wèi)氣營血治法:
18、        三焦治法:上焦如羽,非輕不取……
19、        氣血精津液:
氣治法——氣治者,氣實氣虛而不可不平之也,氣陷,補中益氣湯可用;氣衰,六君子湯可采:氣寒,人參白術附子湯可施;氣虛,則用四君子;氣郁,則用歸脾湯;氣熱,則用生脈散氣喘,則用獨參湯;氣動,則用二陳湯加人參;氣壅滯,則用射干湯:氣逆,則用逍遙散。
血治法——血治者,乃血病不肯歸經(jīng),或上或下,或四肢皮毛,合處出血者是也。治血以四物湯為主,加荊芥、茜草更妙,順其性而引其歸經(jīng)也。然而用六味丸湯治血癥亦妙。
二、        定性——
1、        陰陽:(陽盛、陽虛、陽氣衰亡;陰盛、陰虛、陰氣衰亡;格陽格陰戴陽,陰虛陽亢等)“謹察陰陽之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
陰治者——病癥乃陰氣不足,而陰邪又犯之也。如腎水虛寒,又感寒者;或腎水虧竭,夜熱晝寒是也。
陽治法——陽治者,治陽癥之病也。陽癥甚多,不能概舉,姑舉一二癥大者言之。傷寒內發(fā)斑,身熱心如火,口渴呼水,氣喘舌燥,揚手出身者是;或中暑熱之氣,大渴飲水。
2、        虛實:(氣血陰陽,五虛五實, 微虛微實,甚虛甚實等,補虛瀉實,瀉子補母)
虛治法——虛癥亦多,我舉一二以概其余。虛治者,非氣虛,即血虛也。氣虛如人不能飲食,食之而不能化者是;血虛者,面色黃瘦,或出汗盜汗,或夜眠常醒,不能潤色以養(yǎng)筋者是也。氣虛者,用六君子、四君子湯。血虛者,用四物湯。腎虛無火者,用八味湯:腎虛有火者,用六味地黃湯。肺虛者,用生脈散。心虛者,用歸脾湯或天王補心丹。肝虛者,用建中湯。胃虛者,用四君子湯。脾虛者,用補中益氣湯。
實治法——
3、        寒熱:
諸熱瞀瘛,皆屬于火。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于火。諸痙項強,皆屬于濕。諸逆沖上,皆屬于火。諸脹腹大,皆屬于熱。諸躁狂越,皆屬于火。諸暴強直,皆屬于風。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于熱。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于火。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于熱。諸病水液,澄徹清冷,皆屬于寒。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故大要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此之謂也。
寒治法——寒治者,乃火盛而正折之也。
熱治法——熱治寒也。
4、        溫治法——溫治者,不可用寒涼,又不可用辛熱,不得已乃用溫補之藥,以中治之也。
5、        清治法——清治者,不可用涼藥,又不可用溫補,乃改用清平之劑,故曰清治。
6、        燥濕:
7、        風邪:內風責之于肝,外風多累于肺。
8、        痰治法——
論治初起之痰  已病之痰  久病之痰  論老痰  頑痰。痰治者,痰塞于咽喉之間,雖是小病,而大病實成于此,古人所以另立門以治之。然而所立之方,皆是治痰之標,不足治痰之本也,故立二陳湯,以治上中下新暫久之病,通治之而無實效也。今另立三方,一治初起之痰,一治已病之痰,一治久病之痰。痰病雖多,要不能越吾之范圍也。初起者,傷風咳嗽吐痰是也。用半夏一錢,陳皮一錢,花粉一錢,茯苓一錢,甘草一錢,蘇子一錢,水煎服。已病之痰,痰在中焦也。白術三錢,茯苓五錢,陳皮一錢,甘草一錢,白芥子三錢,梔子一錢,火痰加之,枳殼五分,水煎服。久病之痰,當補腎以祛逐之。方用熟地五錢,茯苓三錢,山藥三錢,薏仁五錢,芡實五錢,山茱萸三錢,北五味一錢,麥冬三錢,車前子一錢,益智仁三分,水煎服。此治水泛為痰之圣藥。
9、        淤血:
王清任《醫(yī)林改錯》五逐淤湯:通竅活血湯、血府逐淤湯、膈下逐淤湯、少腹逐淤湯、身痛逐淤湯所治基本涵蓋了一身血淤之證。
10、        蟲毒:瘟疫治法、瘴癘治法、

三、        定量——
1、        范圍大。
完治法——完者,如病頭痛、腦痛、手足兩臂疼痛、兩肩背疼痛、腰以下痛,不必支解刀破,囫圇而治之也。
碎治法——碎治法最奇。人有病腹中癥結,或成蟲形、鳥形、蛇形。各藥不愈;或頭內生,手內生鳩之類,必內無異癥,而外顯奇形,如癭如瘤之類;必須割去瘤癭,去其鳥鵲,始能病愈。然此猶是節(jié)外生枝,雖動刀圭,無傷內臟,用生肌之藥一敷上,即如無病之人。
大治法——大治法,周身有病,統(tǒng)上下左右盡治之也。防風通圣散、五積散十全大補丸、人參養(yǎng)榮丸;如氣血全虧,一身多病。(諸病凡胃氣衰者,用藥不可大劑,不可不知。更有暴病中寒,脈微欲絕,四肢冰冷者,初服須急服生附、干姜各五錢救之,參、術又在所緩。)
小治法——蔥豉湯。小治法者,乃上焦之病也。病既在上焦,若大其劑,則勢下行,反為不美。張公曰:人以為輕病也,不十分留心,誰知大病成于小病乎。小病而斟酌盡善,又何大病之生也。岐天師忽用大劑以治大病,忽用小劑以治小病,如神龍變化,不可測度,真圣化神兼而立方也。 

2、        程度輕重:
重治法——白虎、承氣、參附四逆之輩。論大渴  大汗  大吐  大瀉  陰陽脫。重治者,病出非常,非輕淡可以奏功,或用之數(shù)兩,或用半斤、一斤,而后可以獲效。如大渴、大汗、大吐、大瀉、陰陽脫之癥,從前俱已罄談,而方法亦盡,余可不言。然而尚未盡者,大渴之癥,必用石膏,往往有一晝夜而用至斤許者。
大汗之癥,必用參芪,往往有用參斤許者。然亦偶爾有之,不可拘執(zhí)以治凡有汗亡陽之癥。蓋陽藥不宜偏多,而陰藥可以重用故耳。
輕治法——桑菊銀翹之輩。輕者,病不重,不必重治,而用輕劑以治之也。如人咳嗽、頭痛、眼目痛?谏嗌彛允切“Y,何必用重劑以補陽,用厚味以滋陰哉。法當用輕清之品,少少散之,無不立效,如小柴胡之方是也。然而小柴胡湯,世人不知輕重之法,予再酌定之,可永為式。方用柴胡一錢,黃芩一錢,半夏一錢,陳皮五分,甘草一錢,此小柴胡湯。
3、        王治法——王治者,不可以伯道治之,而用王道治法為必全,而尊尚之也。
4、        霸治法——霸治者,不可用王道,不得已而霸者也。如人病至危,安可仍用六君子輩,迂緩從事,以圖速功哉,勢必如宋襄之速亡而已。故一遇大渴、大吐、大瀉、大滿、發(fā)背、癰腫之類,死亡頃刻。若不用大劑去毒去邪之藥,單刀直進,摧蕩逐除,而欲尚補正則邪自散之論,未有不一敗涂地而不可救者也,故必須大劑與之為得。

第三部分:治法術略(技巧)
一、        先治法 ——先治者,宜先而先之也。先治法最妙,無奈世人不肯先服藥何,所以邪由皮毛而入營衛(wèi),由營衛(wèi)而入臟腑也。
二、        后治法 ——后治法者,宜后而后之也。 
三、        急治法——急治者,不可須臾緩也。
四、        緩治法 ——緩治者,不可急而姑緩之也。
五、        初治法——初治者,首先宜以此治之也。   
六、        終治法——終治者,病已愈而為善后之計,故曰終治。如傷寒愈后,作何調治;中暑之后,作何湯飲:中風之后,作何將息是也。妙者,可以為終治之法。
七、        長治法——長治者,永遠之癥,不可以歲月計也。如病痿癥、痙癥是也。
八、        短治法——短治者,乃病不必長治,而可以短兵取勝,則用短治之法。譬如陽明之癥初起,乘其口渴引水自救之時,急用石膏、知母煎服。一劑而渴減,再劑而渴止,三劑而病如失,即不可再與四劑矣。蓋石膏初用有蕩邪之功,久用有損正之失,故可暫用而不可長用。附子理中湯,亦不可久用,有太剛則折之虞。大承氣湯止可一劑,而不可至再,重則有大下亡陰之禍。
九、        久治法 ——久治者,日久歲長而治之也。此乃寒虛之人,不可日斷藥餌,如參、苓,芪、術之類,日日煎飲始好。方用人參一錢,白術二錢,黃芪二錢,茯苓二錢,甘草五分,白芥子一錢,神曲五分,肉桂一分,麥冬二錢,北五味三分,蘇子五分,水煎服。(〔批〕久道湯。)
十、        暫治法——暫治者,乃強壯之人素不服藥,一朝得病,用藥暫治之也。
十一、        《標本病傳論篇》有其在標而求之于標,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標,有其在標而求之于本。。。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熱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熱而后生中滿者治其標,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調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生中滿者治其標,先中滿而后煩心者治其本。人有客氣有同氣。小大不利治其標,小大利治其本。病發(fā)而有余,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標。病發(fā)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后治其本。謹察間甚,以意調之,間者并行,甚者獨行。
十二、        本治法——本治者,治心腎之法也。人非心不能寧靜致遠,非腎不能作強生育。故補心即當補腎,補腎即當補心也。是二經(jīng)一身之主宰,臟腑之根本也。
十三、        標治法——人如病大小便不通,或瘧癥不已,產(chǎn)后風寒,皆作末治也。
十四、        正醫(yī)法 
五臟之中,除肺一經(jīng)之外,俱可正治,獨肺經(jīng)不可正治。治肺之法,正治甚難,當轉治以脾。脾氣有養(yǎng),則土自生金,咳嗽自己。
治有隔一、隔二、隔三之治。
十五、        反醫(yī)法:塞治法——塞者,因其塞而塞之也,如人氣虛中滿是也。蓋中滿之疾,原是氣虛而成,不補其虛,脹何從解。
十六、        偏治法——偏治者,乃一偏之治法。譬如人病心痛,不治心而偏治肝;譬如病在上,而偏治下:譬如病在右,而偏治左;譬如病在四肢手足,而偏治其腹心也。
十七、        全治法——全治者,乃人病癆瘵之癥也。癆病用不得霸藥,宜用通身清火之味治之。
十八、        常治法——常治者,可以常法而常治之者也。頭疼,即以蔓荊子一錢,川芎五錢,白芷一錢,甘草一錢,半夏一錢,細辛一錢治之,病去如掃。(〔批〕止疼湯。)此常治之法,可為師也。
十九、        變治法——變法者,不可以常法治,不得已而思變之也。變癥不同,用藥各異,吾舉其大者言之。
二十、        專治法——專治者,專治一臟,單刀直入之謂也。如人病直中陰經(jīng)寒癥,勢如奔馬,不可止遏。倘征兵分調于各路,勢必觀望低徊,而不能急遽以救主,不若止用一二大將,斬關直進之為得也。方用人參一兩,附子二錢,水煎服即愈,方名參附湯。 
二十一、        分治法——分治者,癥犯艱難,不可作一癥治之,乃用分治之法。如人便血矣,又溺血;腰痛矣,又頭痛:遺精矣,又健忘:吞酸矣,又泄瀉。癥既紛出,藥難一般,不得不分之以相治也;蛑纹渖希蛑纹湎,或治其有余,或治其不足,止正可以混同一例。然而得其道,則分中可合:不得其道,則合處仍分。
二十二、        通治法——通治者,因其通而通之也。
二十三、        升治法——升治者,乃氣虛下陷,不能升而升之者也。凡人因饑飽勞役,內傷正氣,以致氣乃下行,脾胃不能克化,飲食不能運動。方用人參一錢,黃芪三錢,柴胡一錢,升麻三分,當歸三錢,陳皮一錢,甘草一錢,白術三錢治之。此方即補中益湯,余為之增定其輕重,以為萬世不刪之定則。東垣一生學問,全在此方。
二十四、        降治法——降治者,不能下降,用藥以墮之也。降胃=小半夏湯、旋復代赭湯;降肺=蘇子降氣湯;降肝=鎮(zhèn)肝熄風湯;降氣=四六磨飲。如腹中痛,手按痛甚,或胸中傷食,手不可按者,皆宜墮之也。方用白術二錢,枳殼三錢,白芍三錢,甘草一錢,山楂二十粒,麥芽三錢,厚樸一錢,水煎服,(〔批〕速腐湯。)
二十五、        開治法——開治者,氣閉不開而開之也。如關隔之癥是也;或如尸厥氣閉是也。
二十六、        閉治法——閉治者,乃虛極下脫,關門不閉而閉之也。如人交感樂極,男女脫精而死者,或夢遺精滑不守者是也。男女走精而亡,亦因氣虛不能自禁,一時男貪女愛,盡情縱欲,以致虛火沸騰,下元盡失。
二十七、        順醫(yī)法
二十八、        逆醫(yī)法、
二十九、        斂治法——斂治者,乃氣將散而收斂之也。譬如人汗出不已,此亡陽而氣欲散也。又如下血與吐血不已,此血欲散而不能住者是也。氣散僅存一線之陽,倘再令其奔越,則陽脫而死所不免也。然而治脫之法,惟在斂其肺氣,使皮毛腠理固密,則陽從何散。
三十、        解治法——解者,邪聚于一處,而分解之也。如人病結胸等癥
三十一、        泄治法——泄治者,汗之也。邪居于腠理之間,不肯自出。必用汗藥以疏泄之。方用荊芥一錢,桔梗一錢,防風一錢,甘草一錢,蘇葉一錢,白術五錢,茯苓三錢,陳皮五分,水煎服。 
三十二、        同治法——論四物、逍遙、六君、歸脾、小柴胡、參蘇。補中益氣、四君子諸湯加減法。同治者,同是一方而同治數(shù)病也。如四物可治吐血,又可治下血;逍遙散可治木郁,又可治數(shù)郁;六君子湯可治飲食之傷,又可治痰氣之積。然而方雖同,而用之輕重有別,加減有殊。
三十三、        異治法——異治者,一病而異治之也。如人病中濕也,或用開鬼門之法,或用泄凈府之法是也。雖同是水癥,何以各施治法而皆效?
三十四、        意治法——醫(yī)者,意也。因病人之意而用之,一法也;因病癥之意而用之,又一法也;因藥味之意而用之,又一法也。因病人之意耐用之奈何?如病人喜食寒、即以寒物投之,病人喜食熱,即以熱物投之也。隨病人之性,而加以順性之方則不違而得大益。
三十五、        收治法——論久嗽久瀉久汗。收治者,氣散而收之也。如人病久嗽不已,方用人參一錢,白芍三錢,酸棗仁二錢,北五味子一錢,麥冬五錢,蘇子一錢,益智仁五分,白芥子一錢,水煎服。(〔批〕止嗽神丹。)   
大汗之病,陽氣盡隨汗而外越,若不急為止抑,則陽氣立散,即時身死。
三十六、        平治法——論氣虛、血虛、腎虛、胃虛、脾虛諸用藥方。平治者,平常之病,用平常之法也。氣虛者,用六君子、四君子湯。血虛者,用四物湯。腎虛無火者,用八味湯:腎虛有火者,用六味地黃湯。肺虛者,用生脈散。心虛者,用歸脾湯或天王補心丹。肝虛者,用建中湯。胃虛者,用四君子湯。脾虛者,用補中益氣湯。郁癥,用逍遙散。傷風,用小柴胡湯或參蘇飲。有熱者,用二黃湯。胃熱甚者,用竹葉石膏湯。
三十七、        奇治法——奇治者,不以常法治之也。
三十八、        隔治法——補母瀉子,瀉南補北。

-------------------
論李可老學術思想和臨床經(jīng)驗

廣東省中醫(yī)院        雒曉東

李可老中醫(yī)學本內經(jīng)、仲景,凡病皆以六經(jīng)辨證論治,尊火神鄭欽安之論,重陽輕陰,為仲景之經(jīng)方重劑之第一傳人,起重疾沉疴,實為天下之可師可法無與倫比之大師,以下簡述其學術思想和臨床經(jīng)驗。

第一部分:李可老學術思想的淵源
黃帝內經(jīng)》用“元氣說”、“天人相應”、“陰陽五行”、“五運六氣”等樸素的辯證唯物論的思想觀點,對人體的生理、病理、診法、辨證、治療等方面的知識進行了概括的總結,奠定了中醫(yī)學的理論基礎,成為后世各著名醫(yī)學家和醫(yī)學流派學術思想的淵源。亦是李可老學術思想的淵源。

一、繼承了《黃帝內經(jīng)》的六經(jīng)理論體系
(一)傷寒論的骨架――素問.熱論篇第三十一
1、        提出廣義傷寒概念。
2、        提出六經(jīng)的名稱、部分生理病理、傳變順序和主要臨床表現(xiàn)。
3、提出六經(jīng)表里兩感證、六經(jīng)病治法和預后。
(二)闡述六經(jīng)生理病理
靈樞終始第九
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瘛疭,其色白,絕皮乃絕汗,絕汗則終矣。
少陽終者,耳聾,百節(jié)盡縱,目系絕,目系絕一日半則死矣,其死也,色青白乃死。
陽明終者,口目動作,喜驚妄言,色黃,其上下之經(jīng)盛而不行則終矣。
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塞,上下不通而終矣。
厥陰終者,中熱嗌干,喜溺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
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氣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面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則面黑皮毛燋而終矣。

經(jīng)脈第十
“肺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后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氣盛有余,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shù)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
……
(三)六經(jīng)氣化理論
1、標本中氣及其從化理論
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
  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所謂本也,本之下,中之見也,見之下,氣之標也。本標不同,氣應異象。
至真要大論篇
少陽太陰從本,
少陰太陽從本從標,
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
故從本者,化生于本,從標本者,有標本之化,從中者,以中氣為化也。
2、開闔樞理論
陰陽離合論篇第六
  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經(jīng)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
 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三經(jīng)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陰。陰陽……,氣里形表而為相成也。
靈樞根結第五
太陽為開,陽明為合,少陽為樞。
故開折則肉節(jié)瀆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陽,視有余不足,瀆者皮肉宛膲而弱也。
合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陽明,視有余不足,無所止息者,真氣稽留,邪氣居之也。
樞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陽,視有余不足,骨繇者節(jié)緩而不收也,所謂骨繇者搖故也,
太陰為開,厥陰為合,少陰為樞。
故開折則倉廩無所輸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陰,視有余不足,故開折者氣不足而生病也。
合折即氣絕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陰,視有余不足。
樞折則脈有所結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陰,視有余不足,有結者皆取之不足。
內經(jīng)、仲景皆首重陽氣,陽氣者元氣也,真氣也,生氣也。六經(jīng)本為一經(jīng),六氣本為一氣,三焦本為一焦,皆坎中真陽流行其間也。李可老中醫(yī)繼承沿襲內經(jīng)傷寒之學術思想,注重陽氣。

二、繼承了《傷寒雜病論》的六經(jīng)辨證論治體系
《傷寒雜病論》這一經(jīng)典,成為后世外感熱病的六經(jīng)辨證和內科學臟腑經(jīng)絡辨證方法的淵源。亦是李可老學術思想的淵源。
仲景中風、傷寒、溫病、濕、暍是辨病,但一部《傷寒論》主要是論中風、傷寒之病,這是貫穿疾病發(fā)展全過程的基本矛盾,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也是辨病,反映六yin外感病在某一階段的基本矛盾。
六經(jīng)的經(jīng)證,府證或臟證是辨證中的定位,府證和臟證又分手足和十二臟腑相連,經(jīng)證因其氣化相通,故只有六經(jīng)經(jīng)證。太陽經(jīng)證分中風、傷寒,府證分膀胱蓄水和小腸蓄血。陽明經(jīng)證在外,府證則或胃或在大腸。少陽經(jīng)證在腠理,府證則在膽與三焦,太陰臟證則重點在脾,少陰則分心腎,厥陰則分肝、心包。六經(jīng)還各有自己的性質特點,如太陽的本寒標陽,標本兩從,少陽的風火雍郁,從其本氣火化,陽明因從其中氣,故多濕熱,太陰本濕標陰,從本而化,故多寒濕為患;少陰本熱標陰,標本兩從故也寒熱兩化,厥陰本風標陰,從其中氣,陰中出陽,故多寒熱錯雜或從陽化熱之證,但終屬陰極,亦多寒證,但總以肝、心包功能障礙為主。
六經(jīng)為病,入臟入府則多不傳,經(jīng)病則多傳化。從太陽傳入陽明、少陽或少陽傳入陽明主要多循皮毛肌腠而傳,或邪氣內逆循胸膈而至中焦陽明太陰之府臟,陽明太陰府臟之病,則多隨中氣虛實而互相轉化。由經(jīng)脈入臟腑或由太陽至少陰一類的表里相傳是循經(jīng)絡為主。由太陰至少陰是脾肺病及心腎,以陽衰為主。由少陰至厥陰主要指熱化證的傳變,應有陽亢風動氣逆昏仆之類肝包功能障礙的表現(xiàn)。
《傷寒論》六經(jīng)體系是疾病共性規(guī)律的概括,以六經(jīng)生理為基礎,闡釋其病理變化,不單是外感,實可以統(tǒng)萬病。陽氣為一身之本,只求陽氣充裕流暢,則萬病不生,故四逆、理中、桂萸為常備之藥。三陰病多陽氣衰,皆以少陰陽氣為其根本,故三陰病多合病,并病,故三陰陽藥多合而用之,回陽飲(附子、干姜、肉桂、炙甘草)為三陰并治萬全之劑。但太陰之上,濕氣治之,故太陰要兼治其濕,苓夏為常用之品。厥陰之上,風氣治之。多寒凝、血氣凝或陽氣凝滯或陽氣散亂?梢援敋w四逆或烏梅丸,來復湯之類增損以治之。
六經(jīng)本為一體,乃一氣流行其間。六經(jīng)之陽衰,四逆類皆可加減用之。如太陽之桂枝加附子湯,太少兩感之麻附細辛湯,即使胃寒、膽寒、三焦之寒證,皆可加減用之。三陰重證,無論何經(jīng),吳氏回陽飲均為正劑,以奠其基。
總之,陽氣為一身之本,無論何處,無論何病皆陽氣之病,六經(jīng)無論何經(jīng),五臟無論何臟,皆要調其陽氣,治其陽氣。陽氣旺則人旺,陽氣衰則人衰,陽氣亡則人亡。陽氣旺則陰寒不凝,水飲不生,血氣流通萬病不生!

第二部分:李老學術思想的核心、內涵和創(chuàng)新點
一、 李可老學術思想的核心:
疾病的病因有內因、外因之分,李老認為人之所病,內因不外乎陽衰和陽虛,而外因多是寒凝、寒濕,總結其病因病機為:
1.        人身皮毛筋脈,五臟六腑,五官九竅,但有一處陽氣不到便是病。
2.        陽虛者十占八九,陰虛者百不見一。
3.        寒濕為害,十占八九。
二、李可老學術思想的內涵:
        陽氣不化!!――凡一切有形之邪皆陽氣不化所致!凡一切陰血之虧皆可以陽化陰!
        陽虛可助陽!陰虛也可以助陽!
        陽氣可以助人身之一切氣化!
        助陽可以治人身一切病證!
        附子萬歲!
三、李可老學術創(chuàng)新點:
1.六經(jīng)伏寒;
2.三陰同病;
3.統(tǒng)雜病于六經(jīng);
4.培源固本;
5.創(chuàng)立新方;
6.破格用藥;
7.注重煎服法。
四、李老學術思想的具體體現(xiàn):
1、理論上:
沿襲內經(jīng)傷寒之學術思想,
特重陽氣――元陽、真氣。
特重六經(jīng)氣化――乃傷寒一部之真機!
2、        診斷辨證上:
首辨陰陽!
重辨六經(jīng)!
萬病總在陰陽之中!
3、        論治上:
“但扶真陽,內外二邪皆能治”
“陽者陰之根也,陽氣充足,則陰氣全消,百病不作”
治療上但求回陽,扶陽,救陽…
4、        用藥上:
承襲仲景六經(jīng)用藥特點,
簡方重劑,大辛大熱,
四逆、理中類,重用附、姜、桂,
遵六經(jīng)以治萬病,絕不拘于傷寒。


第三部分:李可老臨床經(jīng)驗
1.        高血壓治療思路――溫氏奔豚湯加味(厥陰)
張春桂,女,62          2006.6.15
原發(fā)性高血壓14年,近半月來心動神疲,喘息,頻發(fā)房顫、早博,脈沉細,舌淡紫。面隱隱淤青,冠心病心衰前奏,救陽為急:
制附片100    油桂10    桂枝45      沉香0.5(沖)
砂仁30        山藥60      茯苓、澤瀉、懷牛膝各45
曬參(另)30  三石各30    煅紫石英45  炙甘草120
龜板6  靈脂30  生姜45  干姜90      白術90
加水6斤,文火煮取1斤,對入?yún)⒅?次分服。5劑。

2.        糖尿病治療思路――從三陰論治
⑴初期三多
  大理中湯和引火湯
⑵偏于下消
桂附理中
⑶渴、氣沖、饑不欲食
烏梅丸湯(暫用),炙甘草湯,入大米50,米熟,去米飲湯
⑷五味固本散

3.        太陰不化,少陰陽浮
楊秀琴,女,56。糖尿病20年,血糖11.5,夜尿頻,肢冷轉筋,―――。
黨參、白術、干姜各90,炙甘草120,曬參30 引火湯,油桂3制附片100     
      5付
4.        心腎不交失眠治療思路――治從太陰
    程公山,男,54。
    勞倦內傷,心腎交虛,治中:
      生半夏、茯苓,白術、曬參各為粉50,干姜粉90,秫米50,炙甘草120,
制附片45,油桂3,米丸吞

5.        高血脂治療思路――太陰不化
    張秋忠,男,39。
    倦怠昏暈,四肢厥冷,高血脂,脂肪肝,舌胖腐,中裂。脈大不任按。
      黨參、白術、干姜各90,炙甘草120,曬參30(另),靈脂30,茯苓45,制附片45,油桂3(米丸吞),生姜75。
      加水3斤半,文火煮取1斤,兌參汁,3次分服。3付。
6.        乳巖――從六經(jīng)論治
    石峰,女,28。
    生半夏、茯苓各50,甘草120,干姜、白術、生曬參各90,海藻30,大貝120,油桂3,制附片45,白芥子10,鹿角霜45,全蟲12只,蜈蚣1條,分3次服。
7.        太陽虛化――桂枝加附子湯
    趙建萍,女,56。
    太陽虛化,自汗,背部如冷水澆灌。
    制附片50,桂枝、杭芍各45,炙甘草60,曬參30(另),三石各30,生姜45,大棗20枚,加水4斤,文火煮取1斤,2次分服。
8.        太少同病――小青龍湯虛化
      吳星辰,男,35。
麻黃10,制附片100,遼細辛45,生半夏75,干姜30,五味子30,炙甘草120,生姜75,枸杞子、菟絲子、仙靈脾、鹽故紙各30,薤白4寸。加水6斤,文火煮取600毫升,3次分服。    5劑

9.        太陰寒濕
      吳學明,男,50
      勞倦內傷,食少不饑,自汗倦怠,少陰無陽或微,水不生火。
      制附片90,干姜90,白術90,黨參90,炙甘草120,油桂3(米丸吞)。加水6斤,文火煮取1斤,3次分服。

10.        太陰寒濕
    郭嬌梅,女,52。
      面色萎黃漸變淡暗,脈微細,但欲寐。眩暈半年,治在兩本,補火生土,以消陰翳。
      制附片100,黨參90,白術90,干姜90,茯苓45,炙甘草120,生姜45,澤瀉50。加水6斤,文火煮取1斤,3次分服。

李可老六經(jīng)辨證示例
1.        少陰陽浮,少寐面熱。
      武德勇,男,35。
      制附片45,龜板6(打),砂仁30,曬參30(另),生半夏、秫米各50,炙甘草90,烏梅30。加水4斤,文火煮取1斤,對入?yún)⒅,子、午兩時各服一次。
2.        少陰陽欲脫
    心衰、呼衰,經(jīng)用大破格已脫險出院,考慮高年陰寒久羈,扶陽以固本。
    制附片300,干姜100,炙甘草120,曬參30,茯苓45,山萸肉60,油桂12(研粉沖服),沉香粉0.5(沖),澤瀉45,砂仁30(麥汁炒),生姜75。加水6斤,文火煮取1斤,去渣,濃縮至300毫升,對入?yún)⒅?次分服。
3.        厥陰經(jīng)寒
    顧霞,女,45,寒凝厥陰痛經(jīng)
    當歸50,桂枝45,赤芍45,炙甘草60,通草30,遼細辛45,吳茱萸30,制附片90,干姜70,紅參30另),靈脂30,生姜45,大棗15枚,黑芥穗10,炮甲蛛10。―――。加水6斤,文火煮取1斤,3次分服。每月經(jīng)期連服10劑。
4.        厥陰臟寒
    李果香,女,65。
    嘔涎沫而巔眩,脈沉細,寒凝厥陰,木郁克土。
    吳茱萸、曬參(另)、炙甘草各30,生半夏50,茯苓45,生姜50,姜汁10ml,大棗25枚,3劑。
5.        三陰虛寒
      楊舒娟,女,31
      制附片100,干姜90,紅參30(另),炙甘草120,吳茱萸30,赤石脂30,油桂4(粉),白術90,北芪120,烏賊骨45,姜汁15ml,生姜45,大棗25枚。
加水6斤,文火煮取1斤,對入?yún)⒅?次分服。
6.        三陰危證
      王計鎖 男 77歲 
肺心病心衰,雙肺間質性改變,左胸腔積液,喘咳多年,近來全身浮腫,雙下肢爛腫如泥,四末冷,面唇青紫,舌胖淡紫,中裂水滑,六脈沉細微,動則喘。高年陽衰,陰邪充斥表里,危!
制附片200,干姜100,炙甘草120,瓜蔞30,薤白15,桂枝90,生半夏75,茯苓45,麻黃10,遼細辛45,生姜45,白酒3兩,薤白1尺,曬參120(研末沖)
加水3000毫升,浸半小時,文火煮取600毫升,3次分服,7劑。

-------------------
  受益,謝謝分享!!

-------------------
拜讀。

-------------------
好文章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