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yè)
醫(yī)師
藥師
護(hù)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jí)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xué)考研
醫(yī)學(xué)論文
醫(yī)學(xué)會(huì)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yǔ)標(biāo)準(zhǔn)中國(guó)方劑數(shù)據(jù)庫(kù)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kù)OCT說(shuō)明書不良反應(yīng)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xué)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xué)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教程 > 正文:醫(yī)學(xué)正傳 43 三焦腑門 上課筆記
    

醫(yī)學(xué)正傳教程:43 三焦腑門

總論夫三焦有名無(wú)形。主持諸氣。以象三才之用。故呼吸升降。水谷往來(lái)。皆待此以通達(dá)。 是以 不納 而分 病矣 乃沖 大。 以理 如漚 俾后 者何 有然 夫三焦者。一名三關(guān)也。上焦名三管反射。中焦名霍亂。下焦名走哺。合而為一。有名 無(wú)形 間。 下三 也。上焦如霧。起于胃上…

總論

夫三焦有名無(wú)形。主持諸氣。以象三才之用。故呼吸升降。水谷往來(lái)。皆待此以通達(dá)。 是以 不納 而分 病矣 乃沖 大。 以理 如漚 俾后 者何 有然 夫三焦者。一名三關(guān)也。上焦名三管反射。中焦名霍亂。下焦名走哺。合而為一。有名 無(wú)形 間。 下三 也。上焦如霧。起于胃上管。并咽以上。貫膈布胸中走腋。循足太陰之分而行。還注手陽(yáng)明。 上 周 其 內(nèi)開腠理。衛(wèi)氣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氣剽悍滑疾。見開而出。故不得從其道。名曰漏氣。其病則肘攣痛。食先吐而后下。其氣不續(xù)。膈間厭悶。所以飲食先吐而后下也。寒則精神 不守。泄下便痢。語(yǔ)聲不出。若實(shí)則上絕于心。若虛則引氣于肺也。 中焦如漚起于胃中管。在上焦之后。此受氣者。主化水谷之味泌糟粕。蒸津液;渚 微。 陽(yáng) 五 主脾胃之病。夫血與氣。異形而同類。衛(wèi)氣是精。榮氣是神。故血與氣異形同類焉。而脫血 者無(wú)汗。此是神氣。奪汗者無(wú)血。此是精氣。故人有兩死而無(wú)兩生也。猶精神之氣隔絕也。 若虛則補(bǔ)于胃。實(shí)則瀉于脾。調(diào)其中和。其源萬(wàn)不遺一也。 下焦如瀆。起胃下管。別回腸。注于膀胱。而滲入焉。故水谷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 則大 亦入 出也 三焦病者。腹脹氣滿。小腹尤堅(jiān)。不得小便窘急。溢則為水。留則為脹。候在足太陽(yáng)之 外大 小腹病腫痛。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取太陽(yáng)大絡(luò)。視其結(jié)脈與厥陰小絡(luò)結(jié)而血者。腫 上及 三焦脹者氣滿在皮膚。殼殼然而不堅(jiān)疼。嘗觀周子太極圖曰。無(wú)極而太極。至哉斯言也。 天 婦 始 謂 皆由此而成。且有三焦一經(jīng)。此經(jīng)叔和以命門配。越人以手心主配。千載之賢哲。固不敢以 孰是孰非議。要之手心主則十二經(jīng)之一。而命門于十二經(jīng)無(wú)所與焉。且手心主厥陰之經(jīng)。屬 心包而絡(luò)三焦。手少陽(yáng)三焦經(jīng)。則屬三焦而絡(luò)心包。表里互相屬絡(luò)。而三焦經(jīng)則未嘗絡(luò)命門。如此則越人為是。手心主其經(jīng)則手厥陰。起于胸中。出屬心包。下膈歷絡(luò)三焦。然后循脅 腋而下肘至臂。自小指次指出其端。手少陽(yáng)三焦之經(jīng)。起于小指次指。終耳前。過(guò)客主人。 穴名夾頰。至目銳 而出其端。此二經(jīng)絡(luò)之始終也。三十一難曰。上焦在心下下膈。在胃上 口。主內(nèi)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陷者是。中焦在胃中脘。不上不 下。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臍傍。下焦在臍下。當(dāng)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出而不納。以傳道 也。其治在臍下二寸。故名曰三焦。素問(wèn)六節(jié)臟象論亦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者。倉(cāng)廩 之本。營(yíng)之居也。能化糟粕轉(zhuǎn)味而出者也。五臟別論亦曰。夫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此五者 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腑。由是論之。圣人且 以三焦為有形矣。至陳無(wú)擇作三因方。且曰三焦有脂膜如掌大。正與膀胱相對(duì)。有二白脈自 中 相 如 二 經(jīng) 以 亦 古 臟 周 人 或 子 屬 亦 竅 復(fù) 經(jīng) 編 斤 決 上 又曰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蓋水谷之所入者。自上而中。自中而下。至于 糟粕 不 如 故經(jīng)曰真心不受邪者。此也。愚未免臆度一說(shuō)曰。心包絡(luò)亦必有所指。今觀諸獸之心上。有黃脂縵包在其上。似脂非脂。似肉非肉。外則有細(xì)筋膜如絲。與心肺相連者。此則心包絡(luò)也。諸獸之內(nèi)景。大概亦與人同。觀其心形。亦可見矣。 三焦熱用藥大例


上焦

\x清神丸(方見積熱門) (案原方∶石膏研細(xì)水飛四兩。薄荷葉。荊芥穗。甘草炙各三兩。防風(fēng)去叉及蘆頭。人參去 調(diào)下

連翹防風(fēng)湯(一名連翹散 方見嬰孩門一切痘疹類) (案原方∶連翹去心。當(dāng)歸。赤芍。防風(fēng)。木通。滑石水飛。牛蒡子炒研。蟬蛻去足翅。 瞿 根

龍腦飲子(方見積熱門) (案原方∶縮砂仁瓜蔞根各三兩。藿香葉二兩四錢。石膏四兩。甘草蜜炒十六兩。大 梔子 汗。

犀角地黃(方見肝臟門肝實(shí)類) (案原方∶犀角鎊屑一兩。熟干地黃洗切焙三兩。羌活去蘆頭。獨(dú)活去蘆頭。赤箭。石 菖蒲 蟬 一 芒

涼膈散(方見積熱門) (案原方∶川大黃。樸硝。甘草炙各二十兩。山梔子仁。薄荷葉去梗。黃芩各十兩。連 翹二 小兒


中焦

\x小承氣湯(方見傷寒門) (案原方∶大黃四兩。濃樸二兩炙去皮。枳實(shí)三枚大者炙。以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 一升

調(diào)胃承氣湯(方見傷寒門) (案原方∶大黃四兩清酒浸。甘草二兩炙味甘平。芒硝半斤味咸苦大寒。上三味。 咀。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納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

洗心散(方見嬰孩門諸熱類) (案原方∶大黃面裹煨去面焙。芍藥。甘草炙。麻黃不去節(jié)。當(dāng)歸。荊芥穗各六兩。白術(shù)一 瘡疹 四五

四順清涼飲(方見積熱門) (案原方∶一名四順飲子。大黃米汁蒸切焙。赤芍藥。當(dāng)歸去蘆。甘草各等分。上銼散。 每 小柴胡湯亦治血熱?蓳裼)

仁承氣湯(方見傷寒門) (案原方∶桃仁五十個(gè)去皮尖味甘平。桂枝二兩去皮味辛熱。大黃四兩。芒硝二兩。甘草二 服五


下焦

\x五苓散(方見寒暑濕門傷寒中暑類) (案原方∶澤瀉二兩半。桂心一兩。豬苓去皮。赤茯苓去皮。白術(shù)去蘆各一兩半。上為末。 熱在 糖少 各二 枚。 烏梅一 服加梔 淡竹 暑 加真車前子末少許。不省人事者。宜先服蘇合香丸。候其蘇省。卻以此藥加黃連羌活各一錢。暑濕腫滿。香蘇散合和。加生三片。木瓜二片。車前草二根。伏暑頭疼。小便澀濁。加 山茵陳車前草各二根;魜y吐利。加木瓜二片;粝闵僭S。生姜三片。傷暑腹痛。加陳大蓼 三寸。陳壁土一指頭大。木瓜二片。臟腑有熱便血。加黃連濃樸枳殼烏梅各一錢。小便血。 瞿麥穗一錢。車前子一撮。燈心二十莖并加之。感暑濕手足繾痛痹冷。合和香蘇散。每服四 錢。姜三片。木瓜三片。陳大蓼三寸。煎服。留滓再加蔥葉橘葉椒葉陳大蓼各一握。水一斗 煮七分。先熏后洗立效。腳氣作痛行步艱辛。每料加入木瓜羌活炒蒼術(shù)枳殼去瓤陳皮半夏甘草各一兩。成十味。每服加生姜三片。蔥白二根。脾胃不和。嘔逆惡心。冒暑心腹脹滿。去 羌活。如霍香烏梅各一錢。壯熱大渴。肚皮熱或五心熱加燈心二十莖。麥門冬去心。白茅根 各一錢。淡竹葉十片。晚禾根凈洗一握。四時(shí)感冒嘔瀉。亦合和香蘇散。每服四錢。加生姜 五 皆 渴 效 苓 故 桂 服

大承氣湯(方見傷寒門) (案原方∶大黃四兩苦寒酒洗。濃樸半斤苦溫炙去皮。枳實(shí)五枚苦寒炙。芒硝三合咸寒。 上 微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立效散(方見小便淋澀門血淋類) (案原方∶瞿麥穗。耳草。山梔子。上為末。每五錢至七錢。水一碗。入連須蔥根七個(gè)。 燈 宜 理

八正散(方見小便淋秘門小便淋澀類) (案原方∶大黃面。瞿麥穗。木通。飛滑石。大 蓄各等分。車前子微炒研。山梔子酒 焙研

石韋(方見小便淋秘門小便難類) (案原方∶石韋。瞿麥各一兩。赤芍藥。白茅根銼。陳橘皮湯浸各二兩。上為散。每服 四錢

四物湯(方見婦人諸疾門癥瘕積聚類) (案原方∶熟干地黃酒蒸。白芍藥。當(dāng)歸去蘆酒浸微炒。川芎各等分。上為粗末。每服 三錢 同煎

抵當(dāng)湯丸(方見傷寒門) (案抵當(dāng)湯方∶水蛭三十個(gè)熬味咸苦寒。虻蟲三十個(gè)熬去翅足味苦微寒。桃仁二十個(gè)去皮 不 大黃三兩。上四味。杵。分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 時(shí)當(dāng)下血。若不 下者更服)\x氣分熱柴胡飲子(方見傷寒門過(guò)經(jīng)不解類) (案原方∶柴胡。人參。黃芩。甘草。大黃。當(dāng)歸。芍藥各半兩。上為末。每服炒三錢。 水 子 半

白虎湯(方見傷寒門) (案原方∶知母六兩味苦寒。石膏一斤碎味辛寒。甘草二兩味甘平。粳米六合味甘平。 上四

清涼飲子(方見嬰孩門諸熱疽腫類) (案原方∶赤芍藥。當(dāng)歸去蘆。甘草炙。大黃各等分。上為粗末。每服一錢。水一中盞。 煎

桃仁承氣湯

通治大熱

三黃丸黃連解毒丸(方見熱病門熱病嘔逆類) (案原方∶黃連三兩。黃柏。黃芩各二兩。梔子一十四枚。上水六升。煎取二升。分再 服。 除熱 生姜 煎如 三焦寒用藥大例


上焦

\x桂附丸鐵刷湯(方見諸虛門補(bǔ)益諸疾類) (案原方∶紫稍花成塊帶蒂者佳。揀肉桂。大丁香。蛇床子吳茱萸各一兩。山茱萸去 核。 白 三 通

胡椒理中丸


中焦

\x二氣丹(方見諸虛門補(bǔ)虛駐顏色類) (案原方∶丹砂雄黃各一兩。上研細(xì)。用瓦盒子一只。入藥在內(nèi)。先用赤石脂封口。 后搗 碗覆 簇定 瓦盆 此藥

附子理中丸(方見痼冷門痼冷類) (案原方∶附子炮去皮臍。人參去蘆。干姜炮。甘草炙。白術(shù)各三兩。上為細(xì)末。煉蜜 為丸 小兒

大建中湯(方見熱病門心腹脹滿類) (案原方∶芍藥三兩。黃 。遠(yuǎn)志。當(dāng)歸。澤瀉各一兩半
上為 一方


下焦

\x還少丹(方見諸虛門補(bǔ)益諸疾類) (案原方∶干山藥一兩。牛膝酒浸一兩。遠(yuǎn)志去心一兩。山茱萸去核一兩。白茯苓一兩。 五 枸杞子一兩。熟地黃一兩半。杜仲去皮姜汁酒涂炙熟一兩。上為細(xì)末。煉蜜同棗肉為丸。如 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鹽湯送下。早晚食前。三服。五日覺有力。十日精神爽。半月 氣 色 兩

八味丸天真丹氣分寒桂枝加附子湯(方見傷寒門) (案原方∶于桂枝湯方內(nèi)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依前法。前法即桂枝湯法。桂枝 湯方 溫。大棗十二枚擘味甘溫。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 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shí)許。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 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后服小促役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 日一夜服。周時(shí)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禁生 冷。粘滑。肉面。五辛。酒。臭惡等物)

桂枝加人參芍藥新加湯(方見傷寒門) (案原方∶于桂枝湯方內(nèi)。更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余依桂枝湯服法。服法 見前

血分寒巴戟(方見諸虛門補(bǔ)虛益氣類) (案原方∶五味子。川巴戟。蓯蓉。菟絲子。人參。白術(shù)。熟地黃。覆盆子。茴香。 牡蠣 食前

神珠丹(方見離珠丹)

通治大寒大已寒丸(方見瀉痢門) (案原方∶蓽茇。肉桂各四兩。干姜炮。高良姜各六兩。上為末。面糊丸。如梧桐子大。 每

四逆湯(方見傷寒門) (案原方∶甘草二兩炙味甘平。干姜一兩半味辛熱。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大熱。 上三 上此內(nèi)有寒熱之大略也。若外有寒熱者。當(dāng)求別法。


三焦實(shí)熱(附論)

上焦在心下。其氣起于胃上口并咽貫膈。有熱則喉舌干燥。口氣穢濁面赤。胸膈否滿之 病生 上 目 又下焦如瀆。司決壅也。其氣。實(shí)而有熱。則津液內(nèi)燥。傳導(dǎo)不利。由是有氣逆便難。胃脹 嘔噦之證。

潤(rùn)焦湯(出三因方) 治三焦實(shí)熱。目銳 急痛。腰脅熱。脊背連膻中煩悶。飲食未定。 頭面 地骨皮 半夏(湯洗七次) 柴胡(去土苗) 澤瀉(各五兩) 茯苓 麥門冬(去心) 甘草 (炙) 去滓。

犀角丸 治三焦邪熱。一切風(fēng)氣。又治風(fēng)盛痰實(shí)。頭目昏重。肢體拘急。腸胃燥澀。大小便 犀角 黃連(各一兩) 人參 黑牽牛(各二兩) 大黃(八兩)
上為末。蜜丸如梧桐子 大。每

三黃丸(出三因方)治丈夫婦人三焦積熱。上焦有熱。攻沖眼目赤腫。頭項(xiàng)腫痛?谏嗌

臟俱熱。即生瘍

勝冰丹(出和劑方)治三焦壅盛。上沖頭。目赤熱疼痛。口舌生瘡。咽喉不利。咽物有礙。 白藥子(一兩半) 山豆根 紅內(nèi)消 黃藥子 甘草(炙) 黃連〔各三(二)兩〕 麝 香(另 研) 蜜 丸。

三黃湯(出直指方)治積熱蘊(yùn)隆。三焦皆熱。大小便閉。

黃連(去須) 黃芩 大黃(等分濕紙煨) 上銼細(xì)。每服三錢。姜三片。慢火略煎。 食后 服。

清氣散(出本事方)\x調(diào)營(yíng)衛(wèi)。順三焦。治風(fēng)壅。消痰涎。退煩熱。

前胡 柴胡(去蘆) 川芎 枳殼 白術(shù) 青皮 羌活 獨(dú)活 甘草(炙) 茯苓(去皮) 人參( 去 桔梗

牛黃(出濟(jì)生拔萃)治上焦熱。臟腑秘結(jié)。

大黃(一兩) 白牽牛(頭末五錢)
上為細(xì)末。有厥冷用酒下三錢。無(wú)厥冷而手足煩 者。 蜜湯

大三黃丸(出危氏方)治上焦壅熱。咽喉腫閉。心膈煩躁。小便赤澀口舌生瘡。目赤睛疼。 大黃 黃連皮 山豆根 黃芩(各四錢) 滑石(二錢) 黃柏(四錢) 硼砂〔三(二) 錢〕 腦 服一 丸

治上焦虛熱口干。頭頂煩熱(出圣惠方) 龍膽(三錢去蘆頭) 茅根(一兩半銼) 麥門冬(去心) 玄參 梔子仁 木通(銼) 赤芍藥( 半 合

治上焦虛熱。咽干口苦。不欲飲食(出圣惠方) 赤茯苓 麥門冬(去心) 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兩) 生地黃(二兩) 上四味。搗三 味為散。入

菊花(出圣惠方)治上焦壅滯。頭面風(fēng)熱。

甘菊花(半兩) 人參(半兩去蘆頭) 赤茯苓(半兩) 麥門冬(半兩去心) 犀角屑(半兩) 甘 屑(半兩) 蔓荊子(半兩) 川升麻(半兩)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溫服。

澤瀉湯(出千金方)治上焦實(shí)熱。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出。面背身中皆熱。名曰漏風(fēng)。 澤瀉(二兩) 生地骨皮(五兩) 甘草(炙一兩) 半夏(二兩洗) 石膏(八兩碎) 柴胡(三兩) 心〔一升(斤)〕

大棗湯(出圣惠方)\x療上焦熱。牽肘攣。心痛。喘咳短氣。動(dòng)而好唾。潤(rùn)肺止心疼。

大棗(三十枚去核) 杏仁(三兩去皮尖及雙仁者) 人參(三兩) 紫菀(二兩) 葳 蕤(三 兩) 味子(二兩) 去滓。 下半夏

射干(出圣惠方)治上焦虛熱。膈上有痰。氣壅似噎。

射干(一兩) 前胡(半兩去蘆頭) 赤茯苓(半兩) 桔梗(半兩去蘆頭) 款冬花(半兩) 人參 冬(去 心各 溫服

天門冬丸 治上焦熱結(jié)?谠锔裳省EK腑秘滯。面赤心煩。

天門冬(去心皮二兩) 地骨皮 人參 甘草(炙銼) 黃 (炙銼) 枸杞子(焙) 甘菊花 (揀) 末。煉蜜 和丸。

烏犀(出圣惠方)治上焦虛熱。睡臥多驚。往往心忪。不欲見人。

烏犀角屑(三分) 龍齒(一兩) 川升麻(一兩) 茯神(一兩半) 麥門冬(一兩 半去心) 玄參 半) 上為散。

麥門冬湯(出千金方)治上焦熱結(jié)。腹?jié)M不欲飲食。食則先吐后利。肋脅攣痛;蚴橙胛肝 麥門冬(去心焙二兩) 白術(shù)〔三(二)兩半〕 赤茯苓(去黑皮) 心(焙干) 甘草(炙銼各 炒半兩) 上 服

前胡枳殼湯 治上焦熱結(jié)。頭痛昏眩。胸膈煩悶。涕唾稠粘。痰實(shí)惡心。不欲飲食。

前胡(去蘆頭) 人參 赤茯苓〔去黑皮各一(二)兩〕 枳殼(麩炒去瓤) 半夏(湯洗七遍去 冬(去心焙 三分

玉螺丸 治上焦熱結(jié)。心氣懊 。振掉譫語(yǔ)。

甘泉石(研五兩) 丹砂(三兩研) 鐵精(研) 芒硝(研) 黃環(huán)(各二兩) 大黃(銼炒) 黃連 豆大。 每

大青湯 治上焦氣勝。熱結(jié)頭痛。

大青(三兩) 百部根(五兩) 紫菀(去苗土) 茜根 黃芩(去黑心各二兩) 生 干地黃 (焙) 七分。去滓食

仙乳丸 治熱結(jié)上焦。晝常多暝。

伏翼(重五兩者一枚連腸胃炙燥) 惡實(shí)(微炒五兩) 威靈仙(去土三兩) 牽牛子 (炒) 莧實(shí) 煉蜜和 丸。如

接神散 治內(nèi)熱上逆。目睛如脫。

菊花(五兩) 秦艽(去土三兩) 射干 白術(shù) 霜(各二兩) 樸硝(研) 石膏 (研) 白 石英 錢匕。 以

消氣丸 治上焦熱結(jié)。脾肺久壅。痰涕喘悶。腦昏背痛。常覺口干咽澀。飲食無(wú)味。時(shí)覺煩 皂莢(五梃及尺不蛀者去皮子水煮五七沸取出酥炙) 防己 人參 射干(不蛀者) 桑根 白皮銼) 上為末。

松蘿丸 治上焦熱結(jié)。攻注咽頸赤腫。飲食不下。欲成癭氣。

松蘿(生半兩) 山豆根(生) 防風(fēng)(去叉) 海藻(洗去咸炒) 連翹 木通(銼) 檳榔 (銼) 十丸。 食后溫

水蘇丸 治熱結(jié)上焦。致風(fēng)氣上行。痰厥頭痛。

蘇葉(五兩) 皂莢(炙去皮子三兩) 芫花(醋炒焦二兩)
上為末。煉蜜和丸。 如梧桐子大

栝蔞根丸 治中焦熱結(jié)。腸胃不通。飲食無(wú)度。

栝蔞根(五兩) 王瓜根(三兩) 鐵粉〔二(一)兩研〕 苦參 黃連(去須) 樸硝(研) 芒 硝 蜜丸如 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早晚食前。用溫米湯飲下。稍增三十丸止。以知為度。

射干湯 治中焦熱結(jié)。唇腫口生瘡。咽喉壅塞。舌本強(qiáng)硬。煩躁昏倦。

射干 升麻 枳殼(去瓤麩炒) 大黃(銼炒各一兩) 羊角(鎊) 柴胡(去苗) 木通 (銼) 一盞。 入竹葉

大黃瀉熱湯 治開關(guān)格。通隔絕。治中焦實(shí)熱。閉塞。上下不通。不吐不下。腹?jié)M膨脹喘急 蜀大黃(切以水一升浸) 黃芩 澤瀉 升麻 芒硝(各三兩) 羚羊角 梔子(各四 兩) 生玄 黃更 煮

白英丸 治中焦熱結(jié)。胃氣郁伏。身發(fā)黃膽。

白英(五兩) 白蘞(三兩) 紫草 芒硝(研) 大黃(銼各二兩) 茵陳蒿 葶藶 子(紙上 炒) 每服 二十

鼠尾草散 治中焦熱結(jié)。下赤白沃。

鼠尾草(五兩) 槐花(炒三兩) 犀角(鎊) 黃連(去須) 梔子仁(各二兩) 黃芩(去黑 心) 酒調(diào) 下。稍

冬陰散 治中焦熱結(jié)。目瞼赤爛。

欒葉(五兩) 石膏(碎) 莎草根(炒去毛三兩) 石決明(各二兩) 丹砂(研) 白 芍藥 硝石 下一錢匕

枳殼散 治中焦壅閉。關(guān)格不通。吐逆喘急。

枳殼(三分麩炒微黃去瓤) 黃芩(三分) 前胡(三分去蘆頭) 半夏(各三分湯洗 七遍去 滑) 每服五錢。水一

藍(lán)青丸 治中焦熱結(jié)。水谷下痢。

藍(lán)青汁(一升) 黃連(去須二兩) 黃柏(去粗皮) 白術(shù)(銼炒) 地榆(各三分) 地骨皮 (半 煎為 膏。 膚 子。

地骨皮湯 治中焦熱結(jié)。唇焦面赤;驎r(shí)煩躁。四肢拘倦解 。

地骨皮 人參 柴胡(去苗) 梔子(去皮苗) 生甘草(銼各一兩) 上為散。每服 三錢。 水一

苧根散 治中焦蓄積癉熱。食已如饑。

苧根(細(xì)銼二兩) 白芍藥〔(松脂)三分〕 地榆 甘草(各一兩) 槐花(銼半兩)
上為散。每

茹散 治中焦熱痹。善忘不樂(lè)。

茹(三兩) 甘草(炙一兩) 硝石(研一兩) 上為散。每服一錢。用溫酒調(diào)下。 于初更 時(shí)

五倍子散 治中焦熱結(jié)。唇口生瘡。

五倍子 羌活(去蘆頭) 防風(fēng)(去叉各等分) 上并生搗羅為散。每服一錢。食后蜜 湯調(diào) 下。

槐花散 治膈熱生涎。嘔吐。

槐花(炒黃黑色) 皂莢(去皮燒煙絕) 白礬(熬汁盡) 甘草(炙各等分) 上搗 研為散。 每服

龍膽丸 治解暴熱;褯鲭。清頭目。

龍膽 白礬(燒汁枯各四兩) 南星 半夏(各二兩半水浸切作片用水雪水各半同 煮 三五十丸 速

香豉湯 治下焦熱結(jié)。嘔吐不止。心腹?jié)M悶。

豉(炒) 生干地黃(焙) 白術(shù)(銼各二兩) 甘草(炙一兩) 石膏(碎三兩) 赤茯苓(去 黑皮 服。

治下焦壅熱。氣逆不續(xù)。嘔吐不禁。名曰走哺。

人參(二兩去蘆頭) 梔子仁(二兩) 麥門冬(二兩去心) 石膏 陳橘皮(湯浸去 白瓤焙 各二

柴胡通塞湯 治下焦熱。大小便不通。

柴胡 羚羊角 黃芩 橘皮 澤瀉(各一兩) 香豉(一升別盛) 生地黃(一升) 芒 硝(二兩) 硝。 分三服。

止嘔人參湯 治下焦熱結(jié)。氣逆嘔吐不禁。名曰走哺。

人參 梔子仁 葳蕤 黃芩(去黑心) 知母(切焙各一兩) 赤茯苓(去黑皮) 白術(shù)陳橘皮 煎至七分

茵陳蒿丸 治下焦受病。大腸蒸熱。伏瘕深固。

茵陳蒿(五兩) 茹(三兩) 威靈仙(去土) 太一余糧( ) 柴胡(去苗各二兩) 黃芩( 桐子 大。每

石長(zhǎng)生丸 治下焦受熱。大便難。及多瘡瘍。

石長(zhǎng)生(五兩) 升麻(三兩) 雞舌香 水銀粉 硝石(另研各二兩) 石膏(碎) 葛 根 (銼) 前溫服。米飲

酸漿實(shí)丸 治下焦腸胃伏熱。婦人胎熱產(chǎn)難。

酸漿實(shí)(五兩) 莧實(shí)(三兩) 馬藺子(炒焦) 大鹽(另研) 榆白皮(炒各二兩) 柴胡 (去苗) 子大。 不拘時(shí)

升麻湯 治下焦蘊(yùn)熱。結(jié)成毒痢。血如鵝鴨肝。

升麻 紫草(去苗一作絳草) 黃芩(去黑心) 桔梗(炒各三兩) 犀角(鎊) 地榆(一兩) 荷根(銼碎) 芭蕉根 梔子仁(各一兩) 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

五味子丸 治下焦熱結(jié)。

五味子(五兩) 天門冬(焙去心三兩) 白芍藥 防風(fēng) 車前子(各二兩) 檳榔(銼) 牽 牛( 丸。食 后

香豉湯 治下焦熱結(jié)。毒痢魚腦。雜痢赤血。臍下小腹絞痛不可忍。欲痢不出。

香豉 薤白(各一升) 黃連 黃柏 白術(shù) 茜根(各三兩) 梔子 黃芩 地榆(各 四兩) 上

柴胡湯 治下焦熱結(jié)。大小便不通。

柴胡(去苗) 黃芩(去黑心)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 梔子仁 石膏(碎) 羚羊 角(鎊) 生干 日 二

赤石脂湯(出千金方)治下焦蘊(yùn)熱。痢下膿血。腹痛痞悶。

赤石脂 烏梅(炒各一兩) 梔子仁(三分) 白術(shù)(一兩半) 干姜(炮半兩) 升麻(一兩) 陳

梔子人參散(出圣惠方)治下焦壅熱。氣逆不續(xù)。嘔吐不禁。名曰走哺。

赤石脂 烏梅肉 梔子仁 人參(去蘆) 川升麻(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炙微赤銼)
上為散

香豉湯 治下焦蘊(yùn)熱毒。變赤血痢。臍腹 痛不可忍。

豉(微炒二兩) 梔子仁 黃柏(去粗皮銼) 地榆(銼) 白術(shù) 茜根(銼各一兩)
上為散。每

火府丹(出旅舍方)治上焦熱結(jié)。心肺壅滯。面赤心忪?诟深^昏。引化熱氣。調(diào)順血脈。 生干地黃(焙四兩) 黃芩(去黑心) 木通(銼各二兩)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 一 不食者三月。心中煩悶。時(shí)已十月。予謂必心經(jīng)有伏熱。與此藥令服十五粒。溫水下。越二 日不料來(lái)謝云。當(dāng)日二服渴止。及次日三服。飲食如故。此本治淋。用以治渴。信知用藥要 在變通也。

人參散(出圣惠方)治下焦壅熱。氣逆不續(xù)。嘔吐不禁。名曰走哺。宜服。和氣止嘔。

人參(去蘆頭) 蘆根(銼) 梔子仁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 葳蕤 黃芩 知母 赤茯苓 拘 時(shí)候

三焦散(出王氏博濟(jì)方)治三焦不和。營(yíng)衛(wèi)不調(diào)。肢體煩倦。頭目昏疼。飲食無(wú)味。多困少 前胡(去苗蘆) 柴胡(去苗) 桔梗 羌活 獨(dú)活 人參 枳殼(去瓤麩炒) 鱉甲 (去裙 醋 為細(xì)末。每 末。如

人參荊芥散(出王氏博濟(jì)方)治上焦壅滯。頭目昏眩。涕唾稠粘。心胸?zé)M。

人參 柴胡 羌活 荊芥 旋復(fù)花 甘菊 桑白皮(各等分) 上七味為末。每服二錢。 水一

利膈散(出王氏博濟(jì)方)治上焦風(fēng)壅。多患咽喉胸膈不利。

荊芥穗(四兩青干好者) 鼠粘子(四兩) 白牽牛(二兩炒令香熟為度) 甘草(炙 三分)
上為 吐

白蒺(出王氏博濟(jì)方)治上焦虛熱。頭目昏疼。或眼赤腫。心胸?zé)⿶灐?/span>

地骨皮(去土) 白蒺藜(去刺) 旋復(fù)花 山茵陳 白菊花(各半兩) 鼠粘子 石膏(各二兩)

麥門冬飲(出王氏博濟(jì)方)治三焦不利。心肺多壅。痰涎并積?谏喔稍。咽嗌腫痛。肌體 麥門冬(去心半兩) 桔梗 半夏(各一分) 赤芍藥(半兩) 菊花(一分) 甘草(半兩) 蔓荊 味子(一分) 杵羅為末。食后 益心肺。

木通川芎丸(出家藏經(jīng)驗(yàn)方)治上焦熱壅?谏嗌彙B曕难蹪。祛風(fēng)避毒。老幼皆可服。 木通(八錢) 川芎〔三(二)錢半〕 白術(shù)(一兩七錢) 杏仁(二兩半) 桔!捕ㄈ)兩〕 龍腦〔二(三)錢〕 薄荷葉(十二兩) 官桂〔四兩(錢)〕 縮砂(四錢) 附子(七 錢生去皮 臍薄片密炙黃色) 上九味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半丸。細(xì)嚼。溫熟水送下。 食后服。臨臥服亦得。都下潘防御家。貨此方藥。先公晚年常服有效。

桔梗湯(出衛(wèi)生家寶方)治中上焦不和。氣道隘塞。水飲不利。楊吉老傳。

前胡(去蘆) 赤茯苓 人參(去蘆) 枳殼(炒去瓤) 甘草(炙以上各一兩) 半夏 (切作 片子 水一大盞

加味神功丸(出余居士選奇方)治三焦氣壅。心腹痞悶。六腑風(fēng)熱。大便不通。腰腿疼痛。

素有風(fēng)人。大便結(jié)燥 木香(一兩) 人參(二兩去蘆頭) 大麻仁(二兩別研如膏) 枳實(shí) 桃仁(各二兩) 訶黎勒皮 桐子 大。 度。

神功丸(出活人書)治三焦熱壅。心腹痞悶。六腑風(fēng)熱。大便不通。津液內(nèi)枯。大腸干澀。里急后重;蛳迈r血。痰唾稠粘。風(fēng)氣下流。腰疼腳重。臍下脹痛。溺赤如金。

大黃(三兩) 人參(半兩) 麻子仁(五兩另研) 訶子皮(炮取二兩) 上杵研為 細(xì)末。煉蜜丸 大三脘散(出活人書) 治三焦氣逆。胸膈虛痞。兩脅氣痛。面手浮腫。大便秘澀。兼治腳 氣。 獨(dú)活(一兩) 白術(shù)〔三兩(分)〕 干木瓜(切焙一兩) 沉香(一兩) 木香(三分) 陳橘皮( 三分) 川芎(三分) 檳榔(三分面裹煨熟) 甘草(微炙三分) 紫蘇(一兩) 大腹 皮(一兩) 上十一味。同一處杵為粗散。每服秤一錢。水二盞。同煎至一盞。去滓分二(三)服徐 徐溫服取便利為度。如能臨晚常進(jìn)半劑。依法煎服。即腹臟調(diào)和。風(fēng)氣人多秘澀。宜服之。未通 不利者。依法煎再服。此藥極不虛人氣。經(jīng)驗(yàn)多矣。腳氣心腹氣悶。大便秘澀者最良。 利膈丸(出本草) 治三焦氣不順。胸膈壅塞。頭昏目眩。涕唾痰涎。精神不爽。 用牽牛子四兩半生半熟。不蛀皂莢。涂酥炙二兩為末。生姜自然汁煮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十丸。荊芥湯送下。


三焦虛寒(附論)

夫上焦虛則引氣于肺。中焦虛則生寒。腹痛洞泄。便利霍亂。下焦虛則大小便不止。津 液氣 俱虛 于肺 谷。 食不 胱。 治

姜樸丸(一名濃樸煎丸出楊氏家藏方)治三焦俱虛。和脾胃。進(jìn)飲食。強(qiáng)中逐寒。大去冷痰 濃樸(去粗皮一斤擘作十六片肥生www.med126.com姜一斤捶碎鍋內(nèi)添湯煮至姜味淡取出濃樸焙) 干姜 (半斤 皮臍 四兩)
上為末。熟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飲下。食前服。

谷神散 治三焦氣虛。心胸痞悶。兩脅脹滿。不思飲食。四肢少力。或多痰涎。咽喉不利。

順?biāo)臅r(shí)之胃氣 枇杷葉(凈刷去毛涂棗汁炙香熟一兩) 石槲(細(xì)銼用酒拌和微炒三分) 丁香(半兩) 薏 苡仁 粗皮用姜 汁與 微 炒三分) 青 橘皮 〔浸去 曲(微 炒三分) 三錢匕。 以水

沉香石槲丸 治三焦虛痞。心胸刺疼。安和五臟。化痰利膈。止逆進(jìn)食。

沉香(銼) 石槲(去根) 人參 白茯苓(去黑皮各一兩) 菟絲子(酒浸一宿別搗 末三分) 麥 干地黃 炒銼半兩) 巴戟天(去心半兩) 柏子仁(別研三分) 牛膝(酒浸切焙一兩)
上為末。酒煮白面糊和丸。 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溫米飲下。溫酒亦得?招氖城。

當(dāng)歸湯(出千金方)治三焦虛損。或上下發(fā)。泄吐唾血。皆從三焦起。或熱損發(fā);蛞蚓瓢l(fā) 當(dāng)歸 干姜 小薊 阿膠 羚羊角 干地黃 柏枝皮(各三兩一作柏皮) 芍藥 白術(shù) (各四 二兩) 上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半。去滓。下膠取烊。下發(fā)灰及蒲黃。分三服。

胡蘆巴湯 治三焦俱虛。平補(bǔ)。

胡蘆巴 沉香 芎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 香子(輕炒) 人參 白茯苓(去黑 皮各半兩) 草(炙各一兩) 七 分。去

安中散(出三因方)治三焦虛寒。短氣不續(xù)。腹不安食。隨即洞下。小便赤濁。精泄不禁。 熟地黃 巴戟天(去心) 龍骨〔各三(二)兩半〕 遠(yuǎn)志(去心炒) 茯苓(各三兩) 天雄 (炮 炒) 菟 絲子( 系 累于

沉香湯 治三焦俱虛。脾胃氣不和。心腹 痛。不思飲食。

沉香(一兩) 濃樸(去粗皮生姜汁炙一兩半) 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 桂(去粗 皮一兩) 益 一兩) 白 錢。以 水

柏子仁丸 治三焦俱虛。氣道澀滯。散痞滿。進(jìn)飲食。

柏子仁(另研) 熟干地黃(焙) 肉蓯蓉(酒浸三日切作片子焙干) 牛膝(酒浸一 日) 補(bǔ) 骨脂 搗羅九 味 淡

姜棗丸 治三焦氣虛。升降不勻。水谷遲化。

桂(去粗皮) 附子(炮裂去皮臍) 干姜(炮) 人參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 濃樸(去粗 皮生 為丸。 如

補(bǔ)和湯 治三焦俱虛。脾胃諸疾。調(diào)氣進(jìn)食。

人參 黃耆 (銼) 白術(shù) 甘草(炙銼) 干姜(炮) 白豆蔻(去皮) 蒼術(shù)(米泔 浸一日微 炒) 去滓。

附子散 治三焦俱虛。脾腎二臟氣冷;共恢。飲食不進(jìn)。致肌體羸瘦。行步少力。

附子(四兩炮裂去皮臍熱切作片子濃薄如錢用生姜半斤取汁以慢火煮附子令汁盡焙干) 縮砂 口者炒 出 羊子 猛火 六十 飲食。

人參散 治三焦俱虛。上引肺氣補(bǔ)氣。

人參(紫團(tuán)者) 甘草(炙各二兩) 前胡(去蘆頭) 五味子(炒) 桔梗(炒) 木香大腹 皮 香 莎 香陳橘 烏 藥、 每

干姜丸 治上焦寒短氣。語(yǔ)聲不出。

干姜(炮) 白術(shù) 附子(炮裂去皮臍) 桂(去粗皮) 五味子(各三分) 甘草(炙銼半兩) 陳 十丸 至

半夏瀉心湯 治心實(shí)熱。心下痞滿。身重發(fā)熱。干嘔不安。腹中雷鳴。唾涕不利。水谷不消 半夏(五兩洗四次) 黃連(一兩) 黃芩 甘草(炙) 人參 干姜 桂心(各三兩)
上以 水九 十二 以生姜

枳殼湯 治上焦有寒。胸膈滿悶。背膂引痛。心腹膨脹。脅肋刺痛。食飲不下。噎塞不通。

驚憂恚氣。

枳殼(去瓤麩炒一兩) 京三棱(炮銼一兩) 干姜(炮) 甘草(炙) 濃樸(去粗 皮生姜汁 炙各 莪術(shù)(銼 服三錢。 水一

訶黎勒皮散(出圣惠方)治上焦虛寒氣滯。胸膈噎悶。飲食全少;驎r(shí)痰逆。

訶黎勒皮(一兩) 赤茯苓(三分)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三分) 枳實(shí)(半兩麩炒微黃) 桂心( 蘆頭) 木通( 每服 三

大腹皮(出圣惠方)治上焦虛寒氣壅。攻注頭痛。胸膈不利。

大腹皮(三分銼) 檳榔(三分) 赤茯苓(一兩) 桂心(半兩) 半夏(半兩湯洗 七遍去滑) 青 胡( 一 姜二 片

濃樸湯(出千金方)治上焦閉塞。干嘔不出。吐涎沫吞酸。

濃樸(去粗皮生姜汁炙二兩) 吳茱萸(水洗去涎焙干炒) 人參(去蘆) 白茯苓(去 黑皮) 桔 皮(湯浸 去 不

黃 湯(出千金方)治上焦虛寒。短gydjdsj.org.cn/rencai/氣。語(yǔ)聲不出。

黃 (銼一兩) 桂(去粗皮) 丹參(各二兩一方用人參) 枳殼(去瓤麩炒) 干姜(炮) 五味 一兩半) 芎 無(wú)枳殼。入生姜半分煎。

通神湯 治上焦虛寒。干嘔無(wú)度。

干姜(炮去皮五兩) 蜀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汗三兩) 菖蒲 桂(去粗皮) 白術(shù) (各二兩) 每服 三錢。

胡椒理中丸 治上焦虛寒。氣不宣通。咳嗽喘急。逆氣虛痞。胸膈噎悶。腹脅滿痛。迫塞短 胡椒 蓽茇 干姜(炮) 款冬花(去梗) 甘草(炙銼) 陳橘皮(浸去白焙) 高 良姜 細(xì)辛( 米飲 湯

黃連丸(出千金方)治上焦冷下痢。腹內(nèi)不安。食好注下。

黃連 烏梅(八兩) 桂心(二兩) 干姜 附子 阿膠(各四兩) 橘皮 芎 黃 柏(各 三

半夏湯(出圣惠方)\x療上焦氣不續(xù)。膈間煩悶。所以飲食先吐而后下。

半夏(半升洗四次) 生姜(四兩一方作干姜) 竹葉(切一升) 麻黃(去節(jié)) 前胡澤瀉 細(xì) 羊肉

七香丸(出王氏博濟(jì)方)治上焦有寒。心胸冷氣。攻刺疼痛。消酒食毒。

丁香(三分) 桂(去粗皮) 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 縮砂(去皮半兩) 木香(一分) 巴豆 十丸。 至

茯苓安心湯(出圣惠方)\x療上焦虛寒。精神不守。泄下便利。語(yǔ)聲不出。

茯苓 人參 干姜 遠(yuǎn)志皮(各三兩) 桂心(一兩) 甘草(二兩炙) 上切。以水 九升。 煮取

蘇子丸 治上焦虛寒。一切氣逆。胸膈噎悶。心腹刺痛。脅肋脹滿。飲食不消。嘔逆欲吐 紫蘇子(揀凈微炒)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各二兩) 高良姜(炮) 桂(去粗皮) 人參(各一兩) 瓜膾生

黃連湯(出千金方)治中焦有寒。洞泄下利;蛞蚧魜y后。瀉利無(wú)度。腹中虛痛。一名黃連 黃連(去須四兩) 黃柏(去粗皮) 濃樸(去粗皮生姜汁炙熟) 當(dāng)歸(切焙各三兩) 酸石 榴皮 至八分。 去

化痰丸 治中焦有寒。痰逆不思飲食。

半夏(四兩湯洗七遍焙干) 礬石(燒灰研一兩)
上為細(xì)末。以生姜自然汁。煮棗肉 和丸。 如

檳榔散(出圣惠方)治中焦虛寒。氣滯不調(diào)。

檳榔 赤芍藥 人參(去蘆頭) 白術(shù) 芎 桂心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 前胡 (去蘆頭)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 附子(炮裂去皮臍) 大腹皮(各一兩銼) 甘草(半兩 炙微赤銼) 上

神曲丸 治中焦胃虛。飲食遲化。氣不升降。嘔逆惡心。留飲寒痰。癖結(jié)動(dòng)氣。脅下逆滿。

痛;魜y吐逆 神曲(炒黃) 木香 濃樸(去粗皮生姜汁炙) 甘草 檳榔 青橘皮(去白) 白術(shù) 枳殼 (麩 水煮面 糊丸

黃 湯 治中焦虛冷。目中急痛。耳鳴脛寒。

黃 (一兩) 防風(fēng)(去叉) 細(xì)辛(去苗葉) 柏子仁(研) 桂(去粗皮) 陳橘皮(去白焙) 人參(各半兩) 甘草〔炙一兩(分)〕 吳茱萸(一錢湯浸焙干炒) 芎 (半兩) 上 除研者。粗搗篩拌勻。每服五錢。生姜五片。棗二枚擘破。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溫服

木香散(出圣惠方) \x治中焦虛寒;驎r(shí)吐瀉腹痛。

木香 草豆蔻(去殼) 桂心 附子(炮裂去皮臍) 訶黎勒皮(微炒) 白術(shù) 白芍藥丁香( 至八 分

樸沉湯 治中焦有寒。胃中逆冷泄利。

濃樸(去粗皮生姜汁炙透五兩) 沉香(三兩) 丁香 附子(炮裂去皮臍) 高良姜 (各二兩) 至 六分。

通圣丸 治中焦虛寒。瀉利不止。臍腹疼痛。

干姜(炮) 白礬(燒令汁盡) 硫黃(細(xì)研各三錢) 肉豆蔻仁 桂(去粗皮) 附子(炮裂 去皮 面糊和丸

濃樸散(出圣惠方)治中焦虛寒。好吐白沫。清涎吞酸。

濃樸(二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吳茱萸(一兩酒浸七遍微炒) 白茯苓(一兩 炒) 桔梗 兩湯浸 去

人參湯 治中焦虛寒洞泄。

人參 當(dāng)歸(切焙) 甘草(炙銼) 黃芩〔去黑心各二(三)兩〕 赤茯苓(去黑皮) 干姜 (炮) 錢。 水二

紫蘇湯 治中焦有寒。

紫蘇(莖葉) 藿香葉 赤伏苓(去黑皮) 甘草(炙銼) 人參 桔梗(炒) 葛根 (各一兩) 丁

溫白丸 治中焦虛寒。痰積不散。

丹砂(一兩研如粉一半入藥一半為衣) 白礬(研飛) 半夏(湯洗七遍去滑焙干) 生姜 (各三 衣 外。搗研 送下。

消食丸 治中焦虛寒。數(shù)年不能食。

小麥 曲(各一升) 干姜(炮) 烏梅肉(各四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

醬湯 治中焦有寒。陰凝胃口。噦噫不止。

醬(二兩) 高良姜(三分) 蓽澄茄(半兩) 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煎 至七分。去滓。入苦酒數(shù)點(diǎn)滴。熱呷。以知為度。

半夏丁香丸 治中焦寒痰。

半夏(二兩水浸七日曝干) 丁香(一分) 白礬(燒令汁盡半兩) 上搗研為末。姜 汁煮糊和丸

蓽茇丸 治下焦不足。腎虛脾弱。上膈煩熱。下元虛冷。腹內(nèi)雷鳴。胸膈氣滯。羸瘦少力。 蓽茇 胡桃仁 干姜(炮裂銼) 人參 白茯苓(去黑皮) 訶黎勒(煨去核) 桂(各 去粗 皮一

香子丸 治下焦虛冷。腰膝疼痛。肌肉消瘦。漸加無(wú)力。

香子(炒) 桂(去粗皮) 巴戟天(去心) 附子(炮裂去皮臍) 補(bǔ)骨脂(微炒) 干姜 (炮 搗三二

椒紅丸 治下焦虛寒。臍腹 痛。小便滑數(shù)。補(bǔ)暖下元。

蜀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汗取紅) 附子(炮裂去皮臍各二兩) 干姜(炮一兩)
上為末。 用豬 五重 每日空心。以溫酒下二十丸。漸加至三十丸。

沉香蓽茇丸 治下元虛憊。逐積冷。暖脾腎。

沉香 蓽茇 附子(炮裂去皮臍) 肉豆蔻(去殼) 木香 香子(炒) 石斛(去根銼) 訶 茄檳榔 (銼 十丸

補(bǔ)骨脂丸 治下元虛冷氣。溫中強(qiáng)力暖胃。

補(bǔ)骨脂(微炒) 木香 附子(炮裂去皮臍) 檳榔(銼) 肉豆蔻(去殼) 青橘皮 (湯浸去 白焙) 赤) 硫 黃(細(xì) 目及閉 口者微 研。入 子大

人參續(xù)氣湯(出千金方)治下焦虛寒。津液不上。氣欲絕。

人參 濃樸(去粗皮姜汁炙) 陳橘皮(去白炒) 白茯苓(去黑皮) 烏梅(去核炒 干) 芎 門冬 (去心 日 三。不

韭子丸 治下元虛憊。小便滑數(shù)。虛損不足。

韭子(二兩酒煮十余沸炒令干) 肉蓯蓉(浸酒一宿刮去炮皮炙干) 濃樸(去粗皮涂 生姜汁炙 雄(炮裂去 如 梧桐

附子散(出圣惠方)治下焦虛寒。腹痛氣逆。不下食。

附子(二兩炮裂去皮臍) 干姜(三分炮裂銼) 桂心(一兩) 青橘皮(一兩湯浸去 白瓤焙) 芎 赤銼) 吳茱萸(一兩湯浸七遍焙干微炒) 濃樸(一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上為散。每服四 錢 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空心溫服之。

茯苓丸(出千金方)治下焦虛寒損。腹中瘀血。令人喜忘。不欲聞人語(yǔ)。胸中噎塞而短氣。 茯苓 干地黃 當(dāng)歸(各八分) 甘草 干姜 人參(各七分) 黃 (六分) 芎 (五分) 桂 加至三 十

訶黎勒丸 治下焦氣虛冷。溫脾胃。不思飲食。

訶黎勒皮 蓽茇 桂(去粗皮) 胡椒 附子(炮裂去皮臍) 沉香 木香 人參(各 七分) 草 十丸。 食前溫酒下。

內(nèi)固丸 治下焦虛寒。脾腎不足。腹脅疼痛。

香子(二兩半微炒舶上者) 木香(一兩) 楝實(shí)(炒一兩半) 干姜(炮半兩) 草豆蔻 (去 一分) 上搗細(xì) 心食前

伏龍肝(出千金方)治下焦虛寒損;蛳纫娧蟊戕D(zhuǎn)。此為近血;蛄〔恢。

伏龍肝(五合末) 干地黃(五兩一方用黃柏) 阿膠 牛膝(一作牛蒡根) 甘草 干姜 (炮) 去滓。下膠

防己湯 療下焦冷。腫滿胸塞。吐不下食者。兼去溫毒。

防己 芍藥(各二兩) 枳實(shí)(焙) 獨(dú)活 防風(fēng) 桂心(各三兩) 生姜(八分) 葛 根(三 兩) 一方無(wú)

黃柏止泄湯(出千金方)治下焦虛冷。大小便洞泄不止。

黃柏 人參 地榆 阿膠(各三兩) 黃連(五兩) 茯苓 橘皮(各四兩) 艾葉(一升) 上羅

續(xù)斷(出千金方)治下焦虛寒損。或先便轉(zhuǎn)后見血。此為遠(yuǎn)血;蚶虿焕。因勞冷即發(fā) 續(xù)斷 當(dāng)歸 桂心 蒲黃 阿膠(各一兩) 甘草(二兩) 干姜 干地黃(各四兩) 上 羅 勻。

鐘乳丸 治下焦虛冷。臍腹疼痛。手足厥逆。脈氣沉短。

石鐘乳(漿水煮研) 陽(yáng)起石(酒煮研各一兩) 附子(炮裂去皮臍一兩半) 桂(去粗皮) 硫黃 每服 三十

濃樸丸 治下焦虛冷。便利頻并。羸瘦無(wú)力。不思飲食。

濃樸(去粗皮銼五兩) 附子(一兩炮去皮臍) 蜀椒(去目及閉口者取紅各二兩) 上 以漿 水六 丸如

燒石子茴香散(出王氏博濟(jì)方)治下焦虛冷。臍腹撮痛。心胸痞脹。和元?dú)狻_M(jìn)飲食。

川附子(炮去皮臍) 官桂(去皮) 川椒(去目) 舶上茴香 木香 胡椒 陳橘皮 (去白 瓤) 細(xì)末。 每服用 熟。

胡椒青鹽(出楊氏家藏方)治下焦虛弱。腳膝無(wú)力。多倦瘦怯。不美飲食。

附子(兩枚九錢重者炮去皮臍切細(xì)) 青鹽(二兩別研) 濃樸(去粗皮生姜汁浸炙) 人參 (去 取肉微 炒) (以上共 十三 湯送

治下焦虛冷。小便數(shù)。瘦兼無(wú)力。(出本草) 以羊肺一具。細(xì)切。納少羊肉。作羹食之。煮粥亦得。

治下焦虛冷。腳膝無(wú)力。陽(yáng)事不行。補(bǔ)益。(出本草) 以羊腎一個(gè)熟煮。和酥半大兩。煉成乳粉。空腹食之。甚有效。 以燕覆子即木通實(shí)也。和子食之更好。

主補(bǔ)中焦諸不足。卒患食后氣不通。(出本草) 以柰生搗汁服之。

治下焦弱。理胃氣。令人能食。

用 肉。以五味淹炙食之良。不可食骨。令人縮。

治下焦冷氣。

用陳皮一斤去瓤搗為末。以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溫酒下。


三焦脹(附論)

黃帝針經(jīng)謂。三焦病者。腹脹氣滿。不得小便窘急。溢則為水。留則為脹。夫三焦者。 決瀆 別清 消。 三焦脹者。經(jīng)所謂氣滿于皮膚。殼殼然而堅(jiān)。不痛是也。蓋脹有痛否。以別虛實(shí)。若鼓 脹之 已。

補(bǔ)氣丸 治三焦病久。欲成水。腹脹不消。小水不利。 海蛤 牽牛子 赤茯苓(去黑皮) 防己 大戟(炒) 防風(fēng)(去叉) 木香 桑根白 皮陳橘皮 郁李仁 ( 丸。 如梧 服三

木香枳殼散 治三焦病脹滿。水道不利。

木香 枳殼(去瓤麩炒) 白芷 蓬莪術(shù)(銼炒) 白術(shù) 甘草(炙銼) 桂(去粗皮 各二兩) 益 散。每服 二

三和湯(澹寮方一名三和散)治五臟不調(diào)。三焦不和降。水道不利。心腹痞悶。脅肋腹脹。 風(fēng)氣壅滯。肢節(jié)煩疼。頭面虛浮。手足微腫。腸胃燥澀。大便秘難。年高氣弱服之。又 治背 大腹皮(炙黃) 紫蘇(莖葉) 沉香(銼) 木瓜(切焙) 羌活(去蘆頭各一兩) 白術(shù)甘草( 搗篩。 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計(jì)時(shí)候。

檳榔湯 治三焦積氣。漸成水病。腹脹四肢浮腫。寬胸膈。利小腸。

檳榔(生銼) 大腹皮(銼) 白術(shù) 五味子(炒) 枳殼(去瓤麩炒) 黃耆(銼) 防己 木通( 兩) 木香 破。 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早晨臨臥服。

五香丸 治三焦虛脹。心腹?jié)M悶。

沉香(銼) 丁香 白檀香(銼) 香子(炒) 蓽澄茄 青橘皮(去白焙) 胡椒 縮 砂 (去 半) 麝 香(研三 殼五枚) 檳榔( (去粗皮 丸櫻桃 大。

寸金丸 治陰陽(yáng)氣不升降。心腹痞脹。脅肋刺痛。倦怠嗜臥。全不思食。

雄黃 京三棱(炮銼) 石三棱 雞爪三棱 蓬莪術(shù)(炮) 桂(去粗皮) 木香 沉香(銼) 干 砂(研 一 四兩)
上為 貯。 及有

檳榔湯 治三焦氣滿虛脹。及一切臟腑氣疾。

白檳榔(四兩一半煨一半生用) 肉豆蔻(去殼) 木香(各一兩) 青橘皮(去白焙) 濃樸 (去 苓(去黑 皮) 兩) 上為散 候。

撞氣丸 治三焦脹氣滿。

蓽澄茄 木香 干姜(炮) 桂(去粗皮各半兩) 胡椒(一分) 白豆蔻(去皮半兩) 蓽茇(一 魏(一錢研 飲

京三棱散 治三焦脹。和養(yǎng)脾胃。除積聚氣。

京三棱(煨為末十四兩) 神曲(微炒) 大麥 (微炒) 木香 肉豆蔻(去殼) 白 檳榔 (銼) 尖雙仁者 麩炒一

小丁香丸 治三焦脹滿。消化滯氣。

丁香 沉香(銼各一分) 乳香(研一錢半) 香子(半兩炒) 蓽茇(半兩) 桂 (去粗皮 半 出油別 研) 如綠豆 常服

均氣丸 治脾胃氣弱。不思飲食。嘔逆吞酸。腹內(nèi)虛鳴。下痢脹滿。飲食遲化。氣道否澀。升降不勻。水飲停滯。脅下偏痛。寒氣加之。結(jié)聚成形。動(dòng)氣癖結(jié)。痼冷陳寒。久而不去者 香子(炒) 木香 桂(去粗皮) 桃仁(湯浸去皮尖炒) 京三棱(炮) 青橘皮 (去白) 萊 面糊和 丸。如

勻氣散 治三焦脹。按之堅(jiān)不痛。

京三棱(煨熟銼) 蓬莪術(shù)(炮制) 益智子 甘草(炙銼) 木香 桂(去粗皮) 丁香(各一兩) 許調(diào) 下?

生姜丸 治三焦虛脹通氣。

生姜(去粗皮切作片焙) 濃樸(去粗皮生姜汁炙熟各六兩) 半夏(洗七遍一兩) 人參 (一兩 兩半)
上為

丁沉丸 治三焦虛脹。

丁香 沉香(銼) 木香 香子(炒各一分) 雞舌香(半分) 胡椒(半分) 阿 魏(少許 細(xì) 服

白術(shù)橘香湯(一名橘香散出王氏博濟(jì)方)治三焦氣滿。皮膚脹順氣。

白術(shù)(四兩) 陳橘皮(去白焙) 赤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銼各二兩) 附子(炮裂去皮 臍一 七 分。

神曲湯 治三焦滯氣。

神曲(炒黃) 萊菔子(炒黃等分) 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三四沸。去滓。 入麝 香少

澤漆湯 治三焦不調(diào)。上乘于肺。時(shí)發(fā)喘咳。身體浮腫。坐臥不安。

澤漆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 防己 甜葶藶(紙上炒) 郁李仁(湯浸去皮炒各半兩) 百 合 盞。棗 二枚

茯苓飲 治三焦有水氣。滿悶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

赤茯苓(去黑皮) 人參 白術(shù) 生姜(切各三兩) 枳實(shí)(去瓤麩炒二兩) 陳橘皮 (湯浸 去白

甘遂散 治三焦氣不通。心腹脹滿喘促。大小便不利。

甘遂(生半兩) 牽牛子(半生半炒) 續(xù)隨子(去殼研) 大戟(各一兩) 葶藶(紙 上炒一 分)

甘遂散 治三焦水氣似鼓。四肢虛腫甚者。

甘遂(半兩) 檳榔(生銼) 木香 牽牛子(半生半炒) 萊菔子(研各一兩)
上為散。每服半

茯苓散 治三焦有水氣。胸脅脹滿目眩。

赤茯苓(去黑皮四兩) 桂(去粗皮) 白術(shù) 甘草(炙各三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 水一盞半

小半夏加茯苓湯 治三焦不順。心下痞滿。膈間有水。目眩悸動(dòng)。

半夏(湯洗去滑焙五兩) 生姜(半斤) 赤茯苓(去黑皮三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

牽牛子丸 治三焦病。脹滿為水。小便不利。

牽牛子(微炒二兩) 烏 木根皮(五兩) 木香(三兩) 蜚蠊 大黃(銼炒各二兩) 防己 枳 綠豆 大。

檳榔飲 治三焦?fàn)I衛(wèi)不通。氣滿水脹。

檳榔(五枚銼) 木香(一兩) 生姜(切焙) 芎 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各半兩) 前胡 (去 服。 腳腫

人參香術(shù)散 治陰陽(yáng)不和。三焦氣滯。胸膈虛痞。腹脅滿脹。小便不利。飲食不消。

人參 甘草(炙銼各半兩) 木香(半兩) 白術(shù)(五兩) 五味子(微炒三兩)
上為散。每服二

木香丸 治三焦病腹脹氣滿。小便不利。

木香(二兩) 牽牛子(二十四兩炒香搗取末十二兩) 蓽澄茄 檳榔(酸粟米飯裹、 濕紙 包、 水。 和 小


三焦咳(附論)

內(nèi)經(jīng)云: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人愿?jié)M。不欲食飲。此皆聚于胃。關(guān)于 肺。 今咳

藿香湯 治久咳傳三焦。腹?jié)M不欲食。

藿香葉 人參 赤茯苓(去黑皮) 青橘皮(湯浸去瓤焙) 細(xì)辛(去苗葉) 益智子 (去皮 微炒) 為散。每

黃 湯 調(diào)脾肺養(yǎng)氣。治三焦咳嗽。減食息高。

黃 (銼) 人參 白術(shù) 當(dāng)歸(切焙各三分) 赤茯苓(去黑皮) 百合 糯米 桔 梗(銼 炒) 蘇五 葉。同

半夏湯 治三焦咳。腹?jié)M不欲飲食。

半夏(湯洗七遍去滑焙) 木通(銼各四兩) 前胡(去蘆頭) 白術(shù) 赤茯苓(去黑 皮) 陳橘皮 萼各一兩一

干姜湯 治三焦咳。腹?jié)M。心胸不利。不思食。

干姜(炮裂) 桂(去粗皮) 款冬花(各半兩) 細(xì)辛(去苗葉) 白術(shù) 甘草(炙銼) 五味子( 入棗二 枚

胡椒理中丸 治三焦咳。肺胃虛寒?饶鎳I吐。腹脅脹滿。不能飲食。人參湯 治三焦咳。心胸滯悶。四肢不和。

人參(一兩)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 麻黃(去根節(jié)煮去沫焙干) 桂(去粗 皮) 干姜( 為散。 每

半夏湯 治三焦咳。腹?jié)M不欲食。紫蘇子湯 治三焦咳。心胸不利。不思飲食。

紫蘇子(微炒)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干姜(炮) 桔梗 (銼炒) 杏仁 七 分。

五味子丸 治三焦咳。腹?jié)M不欲食。順氣。

五味子(炒) 復(fù)盆子(去蒂) 仙靈脾(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 二十

玉液散 治久咳傳三焦。腹?jié)M不思飲食。及胃虛有痰。

半夏(湯浸去滑七遍焙一兩) 生姜(去皮切焙) 陳粟米(揀凈各二兩) 上為散。 每服一錢。


三焦約(附論)

黃帝三部針灸經(jīng)言。小腹腫痛。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病名曰三焦約。內(nèi)閉發(fā)不得大小 便。 之道 則決 通

順氣丸 治三焦約。小腹腫痛。不得大小便。

木香(二兩) 青橘皮(湯浸去白焙一兩) 人參(二兩) 赤茯苓(去黑皮一兩) 郁 李仁 (半斤) 遂(麩 炒微煙 三味 外。搗羅 時(shí)服。

郁李仁丸 治三焦約。通導(dǎo)大小便。

郁李仁(湯浸去皮研) 大黃(銼炒各一兩) 赤茯苓(去黑皮) 澤瀉(銼) 葶藶 〔隔紙上 炒各半兩研) 上 炒鹽湯下。酒下亦得。

枳殼丸(出宣明論)\x調(diào)順三焦。平勻氣脈。消痰滯。利胸膈。祛風(fēng)。利大小便。

枳殼(去瓤麩炒二兩) 牽牛子(揀擇四兩一半生一半炒搗羅取粉一兩半余者不用) 檳榔 (半 再 羅過(guò)

枳殼散 治三焦約。大小便不通。

枳殼(湯浸去瓤切作片子焙干五兩) 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二兩) 滑石(研細(xì)一兩) 桂( 冷 米

疏風(fēng)散 治三焦約。大小便不通。

牽牛子(微炒一兩) 大黃(銼炒一兩) 檳榔(銼半兩)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一兩)
上為散。

皂莢散 治三焦約。大小便不通。

牙皂莢(酥炙去皮子) 白蒺藜(各等分)
上為末。如大腸不通。用鹽湯茶湯調(diào)下 一錢。 小

淮南五柔丸(出活人書)治三焦不調(diào)。大小便秘澀。和營(yíng)衛(wèi)。利臟腑。

大黃(銼炒一斤) 前胡(去蘆頭二兩) 赤茯苓(去黑皮) 細(xì)辛(去苗葉) 半夏 (湯洗切 焙) 為末。煉蜜和攪。再搗千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食后。溫水下。日三。稍增之。


點(diǎn)擊查看:<<醫(yī)學(xué)正傳>>目錄
...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chéng)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xué)論壇 - 醫(yī)學(xué)博客 - 網(wǎng)絡(luò)課程 - 幫助
醫(yī)學(xué)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06007007號(hào)
百度大聯(lián)盟認(rèn)證綠色會(huì)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yàn)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