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莎隨、薃侯、莎、地毛、回頭青、野韭菜、隔夜抽、地溝草、小三棱、米珠子、縮縮草、地貫草、豬鬃草、地糕草、吊馬棕、土香草、豬毛青、三棱草 |
漢語拼音 | suo cao |
英文名 | Herb of Nutgrass Galingale |
藥材基原 | 為莎草料植物莎草的莖葉。 |
動植物形態(tài) | 莎草,多年生草本,高15-95cm。莖直立,三棱形;根狀莖匍匐延長,部分膨大呈紋外向型形,有時數(shù)個相連。葉叢生于莖基部,葉鞘閉合包于莖上;葉片線形,長20-60cm,芝2-5mm,先端尖,全緣,具平行脈,主脈于背面隆起;ㄐ驈(fù)穗狀,3-6個在莖頂排成傘狀,每個花序具3-10個小穗,線形,長1-3cm,寬約1.5mm;穎2列,緊密排列,卵形至長圓形,長約3mm,膜質(zhì)兩側(cè)紫紅色有數(shù)脈;坑腥~片狀的總苞2-4片,與花序等長或過之;每穎著生1花,雄蕊3;柱頭3,絲狀。小堅(jiān)果長圓狀倒卵形,三棱狀。花期5-8月,果期7-11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華北、中南、西南及遼寧、河北、山西、陜西、甘肅、臺灣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山坡草地、耕地、路旁水邊潮濕處。 |
藥用植物栽培 | 生物學(xué)特性,喜溫暖濕潤氣候和潮濕環(huán)境,耐寒。宜選疏松的砂培土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shù),用種子或分株繁殖。種子繁殖:4月育苗,按行距5-8cm開淺溝條播上覆一層薄細(xì)土。苗高10cm左右,即可按行株距20cm×15cm移植入大田,栽后及時澆水。分株繁殖:時春,將植株挖起穴栽,每穴栽2株,行株距20cm×15cm,栽后澆水。 田間管理,移植成活后應(yīng)松土除草,追肥,雨季排除積水。 |
采收和儲藏 | 春、夏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苦;辛;性涼 |
歸經(jīng) | 肝;肺經(jīng) |
功效 | 行氣開郁;祛風(fēng)止癢;寬胞利痰 |
功效分類 | 行氣藥;祛風(fēng)藥 |
主治 | 胸悶不舒;風(fēng)疹瘙癢;癰伴隨腫毒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0-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煎湯洗浴。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①治癰疽腫毒:鮮莎草洗凈,搗爛敷患處。(《泉州本草》)②治水腫、小便短少:鮮莎草搗爛,貼涌泉、關(guān)元穴。(《泉州本草》)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1.《履巉巖本草》:治皮膚瘙癢,遍體生風(fēng)。 2.《綱目》:煎飲散氣郁,利胸隔,降痰熱。 |
考證 | 出自《名醫(yī)別錄》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Herba Cyperi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Cyperus rotundus L. |
科屬分類 | 莎草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