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漢·《金匱要略》。 |
劑型 | 湯劑 |
藥物組成 | 川椒、干姜、人參、飴糖。 |
加減 | |
功效 | 溫中補虛,降逆止痛。 |
主治 | 中陽虛衰.陰寒內(nèi)盛,癥見腹腔劇痛,嘔吐不能食,口不渴,畏冷。用于治療胃和十二指腸潰瘍、胃炎、腸炎,蛔蟲病,腹痛等。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日1劑水煎服。 |
用藥禁忌 | 1.本方為辛溫甘暖之劑,能大祛陰寒而建中焦虛損之陽氣,故名。 2.大建中湯證的腹痛而拒按,是中陽式微,陰寒內(nèi)盛的現(xiàn)象,疼痛的部位是大腹,證型偏寒,重點在于散寒止痛。 3.大建中湯如用人參,需另煎兌入。 4. 禁忌:實熱內(nèi)結(jié),濕熱積滯,陰虛血熱,瘀熱內(nèi)蓄而致腹痛者禁用。 5.本方溫中散寒之力大于小建中湯,并能驅(qū)蛔及治療眩暈等癥。 |
不良反應(yīng) | |
臨床應(yīng)用 | 膽道蛔蟲癥用本方加烏梅、苦楝皮、檳榔、黃連、甘草,治療膽道蛔蟲癥45例。結(jié)果:治愈39例(癥狀完全消失),進步4例,(癥狀緩解),療效不顯著2例;治愈率達86%。 |
藥理作用 | 主要有促進消化液分泌、改善胃腸功能,驅(qū)蛔及增強機體抵抗力等。 1.促進消化液分泌、改善胃腸功能:干姜、川椒能促進消化液的分泌,有健胃、驅(qū)風、止痛、改善胃腸功能等作用。 2.驅(qū)蛔:蜀椒有麻痹蟲體、殺蟲驅(qū)蛔的作用。 3. 增強機體抵抗力:人參有提高機體對外界不良刺激的抵抗力。 |
毒性試驗 | |
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