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疾病診療 > 正文:缺鐵性貧血 中醫(yī)治療診斷方法/治療方藥方劑
    

缺鐵性貧血

  
疾病名稱(英文) iron deficiency anemia
拚音 QUETIEXINGPINXUE
別名 中醫(yī):萎黃,黃腫,虛損。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血液和造血系統(tǒng)疾病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西醫(yī)病名定義 缺鐵性貧血是指體內貯存鐵不足,影響血紅蛋白合成所引起的一種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這種貧血的特點是骨髓、肝、脾及其他器官、組織中缺乏貯存鐵,血清鐵濃度和血清鐵飽和度均低,在典型的病例中循環(huán)血液中的紅細胞呈現(xiàn)色素低、細胞小的表現(xiàn)。為貧血中最常見的類型。
中醫(yī)釋名
西醫(yī)病因 鐵缺乏癥有一個發(fā)展過程,包括貯鐵減少期,紅細胞生成缺鐵期,最后才是缺鐵性貧血期。鐵缺乏的原因不外有鐵攝入不足、或需鐵量增多,鐵的損失過多,鐵的吸收不良,游離鐵喪失增加等因素。 1.攝入不足及需鐵量增加:單純因飲食中缺少鐵而發(fā)生缺鐵性貧血是少見的,但可以發(fā)生于嬰幼兒、青春期男女、妊娠期、哺乳期、月經期的婦女。另外,有一些人長期素食,即使沒有失血,也可能發(fā)生輕度缺血性貧血,因谷物和蔬菜中的鐵含量本來就低,再加上這些食物中的肌醇六磷酸、磷酸、碳酸能使鐵變成不溶解的沉淀而不易被吸收,故從食物中攝取的鐵,可以少到不夠身體所需。 2.鐵的吸收不良:因腸道對鐵的吸收障礙而發(fā)生缺鐵性貧血,多見于胃腸手術后(胃部分切除及胃空腸吻合),由于食物迅速通過胃至空腸影響了鐵的吸收,萎縮性胃炎、胃酸缺乏、腸粘膜病變、脂肪泄或腸道功能紊亂,均可使鐵吸收不良。 3.鐵損失過多:慢性失血占缺鐵原因的首位,但是幾次急性大出血也可造成缺鐵性貧血。鉤蟲病、胃或十二指腸潰瘍、食道或胃底曲張靜脈破裂、胃炎、胃癌、腸癌、瘡等是消化道出血最常見的原因。膈疝、腸道憩室炎、胃腸道息肉、腸道遠端微血管擴張癥等,引起的出血在臨床上易被忽視。近年發(fā)現(xiàn)服用水楊酸鹽也是胃腸道出血的原因之一。各種不同原因引起的反復咯血,也可導致缺鐵性貧血。此外,反復鼻衄、血紅蛋白尿、人工瓣膜機械溶血等使鐵丟失,終致貯存鐵耗盡而引起缺鐵性貧血。供血者如供血時間相隔過短,也常發(fā)生缺鐵性貧血。 4.游離鐵丟失增加腸道上皮細胞內含有游離鐵,衰老的腸上皮細胞不斷脫落,游離鐵隨之丟失。萎縮性胃炎、胃大部切除及脂肪泄等不僅有鐵的吸收不良,且因上皮細胞更新加快,游離鐵丟失,加重了鐵的負平衡。 5、原因不明的缺鐵見于用鐵劑口服治療有效。此種貧血目前尚未找到真正的原因,故稱為特發(fā)性低色素性貧血。應注意除外早期腫瘤的可能。
中醫(yī)病因 中醫(yī)學認為本病的形成多由長期慢性腸胃疾患或長期失血、妊娠失養(yǎng)、加之飲食失調、護理不當?shù)人隆? 1.脾胃虛弱:由于飲食不節(jié),損傷脾胃或平素脾胃虛弱,或七情所傷,郁怒傷肝,憂思傷脾而使脾胃功能減退,影響水谷之精微的吸收致化血無源。 2.血證:由于陰虛血熱,或氣不攝血或脾不統(tǒng)血而致長期慢性失血癥。 3.腎虛精不化血:一為先天稟賦不足,腎臟素虛;一為后天失養(yǎng),即由于其他臟腑病變,不能將其精氣輸送至腎而藏之。另外,因房勞過度或煩勞過度也損及腎臟。 4.蟲積:如鉤蟲侵入人體引起脾胃受損或蟲棲腸中,大量吸收人體精微導致貧血。
季節(jié)
地區(qū)
人群 嬰幼兒、青春期男女、妊娠期、哺乳期、月經期、絕經期婦女、長期素食者及胃腸手術后的病人等。
強度與傳播
發(fā)病率
發(fā)病機理 機體對鐵的缺乏可分三個階段:首先是貯存鐵耗盡,稱為缺鐵:繼之發(fā)生紅細胞內缺鐵,稱缺鐵性紅細胞生成,最后才出現(xiàn)缺鐵性貧血。
中醫(yī)病機 由各種原因引起脾胃虛弱,脾胃功能減退,胃不能腐熟,脾不能運化、吸收,導致水谷精微不足,化血無源、出現(xiàn)貧血。中醫(yī)認為“血者水谷之精也,生化于脾”“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為血”。即中焦接受水谷之氣與精微物質,變化而赤,造成血液。中焦包括脾胃,兩者功能失調,即可影響造血。 由于陰虛血熱或脾不統(tǒng)血而致崩漏長期不愈,經常反復吐血便血、咯血、鼻衄等慢性失血癥,均可導致血少氣衰,出現(xiàn)貧血。 腎主骨,生髓、藏精,血為精所化、故腎臟虛衰,則精不能化血,而致血虛。腎虛不能主水,則見浮腫,甚則有腹水、男子陽痿。女子月經停閉等脾腎兩虛的證候。 鉤蟲侵入人體引起脾胃受損,運化失司,而見腹脹、便溏、惡心嘔吐,異嗜等癥狀,或蟲棲腸中,大量吸收人體精微,導致氣血虛弱,且由于脾胃受損,氣血生化乏源,故見氣血虧虛之象。
病理
病理生理 缺鐵性貧血最明顯的改變是許多組織中缺少鐵。體內鐵的分布最早受影響的是骨髓、肝、脾等貯藏鐵的器官。組織中鐵蛋白和含鐵血黃素的消失,接著幼紅細胞中的鐵小粒也消失。血清鐵濃度降低至正常范圍以下,最后出現(xiàn)貧血。典型的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出現(xiàn)于晚期缺鐵較嚴重時。作為對貧血的功能代償,骨髓造血功能活躍,紅髓量增多。鐵與原葉啉結合形成血紅素,鐵還在甘氨酸與琥珀璃酸輔酶A縮合成δ-氨基果糖酸中作為一種輔酶。在缺鐵時,血紅蛋白合成減少,引起低色素性貧血。由于含鐵酶的活性降低,引起脂類、蛋白質及糖類在幼紅細胞內合成的障礙及成熟紅細胞內部的缺陷,此類紅細胞壽命縮短,易在脾內破壞,補充鐵劑可使紅細胞壽命恢復正常。 體內含鐵酶類的缺乏,如橫紋肌里的α-甘油磷酸脫氫酶、線粒體酶;中樞神經介質里的單胺氧化酶、細胞色素C、細胞色素氧化酶等的缺乏,使這些酶在肌肉、腦、心、肝、腎臟的活力降低,引起組織細胞內線粒體腫脹,臨床上即出現(xiàn)肌肉疲勞,中樞神經、循環(huán)及消化系統(tǒng)的功能紊亂。免疫功能障礙也與某些缺鐵性貧血的發(fā)病有關,如惡性貧血患者體內產生自身抗體(對內因子及胃壁細胞的抗體),對抗胃粘膜細胞,并使之退化。由于胃酸缺乏,即可使惡性貧血并發(fā)缺鐵性貧血。
中醫(yī)診斷標準
中醫(yī)診斷 1.辯證要點:
(1)辨病因病位:由脾虛者多有食少、納呆、腹脹、便溏等癥狀。由失血引起者多有嘔血、便血、月經過多等病史。由蟲積引起者,多有面黃肌瘦、善食易肌或有嗜異表現(xiàn)。由腎虛引起者多有腰膝酸軟、陽萎遺精等,腎陽虛者多見形寒肢冷、腹瀉便溏;腎陰虛者可見潮熱盜汗、五心煩熱等癥。
(2)辨虛實輕重:缺鐵性貧血多屬虛癥,但由蟲積引起者,則為虛中夾實癥。病輕者病變損及脾胃,常見食少便溏、腹脹不適、心悸氣短、倦怠乏力等癥。病重者多損及心腎,出現(xiàn)心悸氣短、頭暈耳鳴、形寒肢冷、陽萎閉經,甚則周身浮腫等癥。2.辨證分型:(1)脾虛型:證候:面色萎黃或HUANG白,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質淡,苔薄膩,脈沉細。證候分析:本證屬脾胃氣虛,飲食勞倦,損傷脾胃,脾虛不運,脾納呆滯,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故食少便溏,氣血生化不足,血不上榮于面,四肢肌肉無所稟受,故面色萎黃或HUANG白,神疲乏力。脾胃氣虛,運化無力,水濕內停,故苔薄膩。氣血兩虛,故見脈沉細。 (2)心脾兩虛型:證候:面色蒼白或HUANG白,倦怠乏力,頭暈心悸,失眠,少氣懶言,食欲不振,毛發(fā)干脫,爪甲裂脆,舌質淡胖,苔薄,脈濡細。 證候分析:脾主思而統(tǒng)血,思慮過度,則勞傷心脾,脾胃氣虛,運化無力,,化源不足,故倦怠乏力,食欲不振,面色蒼白或HUANG白,舌淡胖,脈濡細。氣虛血衰,心失所養(yǎng)故心悸失眠。發(fā)為血余,營血不足,故見皮毛枯萎之癥。 (3)脾腎陽虛型:證候:面色萎黃或蒼白無華,形寒肢冷,唇甲淡白,周身浮腫,甚則可有腹水,心悸氣短,耳鳴眩暈,神疲肢軟,大便溏薄或有五更瀉,小便清長,男子陽萎,女子經閉,舌質淡或有齒痕,脈沉細。 證候分析: 脾腎陽虛,氣化失常,水邪內停故見周身浮腫、甚則可有腹水;脾主四肢、陽氣虛弱,不得溫煦,故形寒肢冷;脾腎陽虛,命門火衰,水濕內停,故見男子陽萎,大便溏薄或有五更瀉,小、便清長,脾為后天之本,為氣血生化之源,腎為先天之本,主腎,生髓,藏精,精可化血,故脾腎陽虛,則氣虛血少,故見面色萎黃或蒼白無華,唇甲淡白,心悸氣短,耳鳴眩暈,神疲肢軟,女子經閉,舌質淡有齒痕,脈沉細。 (4)蟲積型:證候:除有貧血癥狀外,尚有腹脹或嗜食生米、茶葉、泥土等,善食易肌,惡心嘔吐,大便干結或溏薄有奇臭,神疲肢軟及其他蟲積見證,苔淡薄,脈虛弱。 證候分析:本證為脾虛蟲積之證,蟲積日久,損害脾胃,以致神疲肢軟,嗜食生米、茶葉、泥土等異物,善食易肌,脾虛氣滯,故腹脹,腸中積熱故大便干結有奇臭。脾虛則大便溏薄。
西醫(yī)診斷標準 缺鐵性貧血診斷標準:
一、有引起缺鐵的病史,如慢性失血(常見于月經過多、潰瘍病、胃腸道腫瘤、鉤蟲病及痔),吸收障礙(如萎縮性胃炎、胃腸道術后),營養(yǎng)不良和鐵需要量增加(如偏食、妊娠、哺乳及兒童生長期)等。
二、癥狀
包括貧血及組織缺鐵的各種表現(xiàn),如毛發(fā)枯干、平甲、反甲、吞咽疼痛或困難等。
三、血液檢查
1.血片有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的紅細胞形態(tài)特點。網織紅細胞計數(shù)在正常范圍內,白細胞及血小板數(shù)變化不大。
2.血清鐵低于9μmol/L(50μg/dl),總鐵結合力增高,可達71.6~89.5μmol/L(400~500μg/dl),鐵飽和度少于0.15。血清鐵蛋白少于15μg/dl。
四、骨髓紅細胞系統(tǒng)增生,幼稚紅細胞體積小,胞漿偏藍。鐵粒幼細胞和細胞外鐵減少或缺如。
五、除外慢性感染和肝、腎疾病所致的貧血、地中海貧血及鐵粒幼細胞性貧血。

[附]小兒缺鐵性貧血診斷標準:
1.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1)紅細胞形態(tài)有明顯低色素小細胞的表現(xiàn),MCHC<31%,MCV<80FL,MCH<27pg。
(2)貧血(以海平面計):生后10天內新生兒血紅蛋白<145g/L;10天~3個月嬰兒生理性貧血等因素影響貧血的標準很難確定,建議暫以血紅蛋白<100g/L為貧血;3個月~不足6歲<110g/L;16~14歲<120g/L。海拔每增高1000m,血紅蛋白升高約4%。
2.有明確的缺鐵病因:如鐵供給不足,吸收障礙、需要增多或慢性失血等。
3.血清鐵<10.7μmol/L。
4.總鐵結合力>60.7μmol/L;運鐵蛋白飽和度<15%有參考意義,<10%有確診意義。
5.骨髓細胞外鐵明顯減少或消失(0~+);鐵粒幼細胞<15%。
6.紅細胞原卟啉>500μg/L。
7.血清鐵蛋白<16μg/L。
8.鐵劑治療有效。用鐵劑治療6周后,血紅蛋白上升10g/L以上。
符合第1條和2~8條中至少兩條者,可診斷為缺鐵性貧血。

西醫(yī)診斷依據(jù) 根據(jù)臨床上以長期貧血癥狀為主,可能有反甲的出現(xiàn)。具有缺鐵性貧血的病因:如女性多次妊娠以及慢性失血病灶的存在(如月經過多或異常的子宮出血),男性多由于潰瘍病等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注意糞便的鉤蟲卵檢查和反復作糞便的潛血試驗將有助于診斷。實驗室檢查(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血清鐵降低,總鐵結合力增高,鐵飽和度降低,血清鐵蛋白降低,骨髓鐵消失,紅細胞中游離原卟啉增高),診斷一般不難。但確診后還需進一步追查缺鐵的原因。
發(fā)病 ①發(fā)病緩慢;②通過病因調查一般約80%的病例可追及缺鐵原因;③除一般貧血癥狀外,嚴重而長期患者可有一些特殊表現(xiàn),如眼部病變、腦部水腫、口腔炎、反甲征及吞咽困難綜合征等;④對鐵劑治療有良好反應。
病史
癥狀 皮膚和粘膜顏色蒼白,疲乏無力,頭暈耳鳴、眼花、記憶力減退,嚴重者可出現(xiàn)眩暈和暈厥,活動后心悸、氣短,甚至心絞痛,心力衰竭。尚有惡心嘔吐,食欲減退,腹脹、腹瀉等。
體征 (一)貧血本身的表現(xiàn):
1.隱性缺鐵期:缺鐵性貧血時,體內缺鐵變化是一個漸進的發(fā)展過程。在缺鐵初期,僅有貯存鐵減少,即在骨髓、肝、脾及其他組織貯存?zhèn)溆玫蔫F蛋白及含鐵血黃素減少。血清鐵不降低,紅細胞數(shù)量和血紅蛋白含量也維持在正常范圍,細胞內含鐵酶類亦不減少,當貯存鐵耗盡,血清鐵降低時,可仍無貧血表現(xiàn),本階段亦稱缺鐵潛伏期。
2.缺鐵性貧血早期:當貯存鐵耗盡,血清鐵開始下降,鐵飽和度降至15%以下,骨髓幼紅細胞可利用鐵減少,紅細胞生成受到限制,則呈正細胞性正色素性貧血,臨床上開始表現(xiàn)輕度貧血癥狀。
3.重度缺鐵性貧血:當骨髓幼紅細胞可利用鐵完全缺乏,各種細胞含鐵酶亦漸缺乏,血清鐵亦下降或顯著降低,鐵飽和度降低至10%左右,骨髓中紅細胞系統(tǒng)呈代償性增生,此時臨床上則表現(xiàn)為小細胞低色素性的中、重的缺鐵性貧血,貧血癥狀顯著。
貧血臨床表現(xiàn)主要有皮膚和粘膜顏色蒼白,疲乏無力,頭暈耳鳴、眼花、記憶力減退,嚴重者可出現(xiàn)眩暈和暈厥,活動后心悸、氣短,甚至心絞痛,心力衰竭。尚有惡心嘔吐,食欲減退,腹脹、腹瀉等,即所謂貧血的一般癥狀。這些臨床表現(xiàn)主要是由于血紅蛋白帶氧量減少,所引起的組織缺氧表現(xiàn),癥狀的輕重與貧血的發(fā)生程度不一定平行,很多自覺癥狀往往與貧血的發(fā)生程度。發(fā)病的緩急及機體各器官的代償能力有關。
(二)組織中缺鐵和細胞含鐵酶類減少引起細胞功能改變的表現(xiàn):有一些癥狀不一定是貧血本身所引起,而是組織中缺鐵或酶類的功能紊亂所引起。疲乏、 煩躁和頭痛等在缺鐵的婦女中較為多見,這些癥狀在貯存鐵已消失而貧血尚未出現(xiàn)時即可出現(xiàn),因此有可能這些癥狀與貧血關系不大,而是因組織中缺少含鐵的酶或含鐵的蛋白質(除去血紅蛋白)而發(fā)生的功能障礙所引起。
消化道粘膜病變:舌乳頭萎縮,舌苔光紅,舌有燒灼感,口腔粘膜變薄,上皮細胞角化, 口腔炎,舌炎,唇炎,口角皺裂等,均為組織細胞中缺鐵和維生素B屬缺乏所致。舌炎、吞咽困難、口痛同時存在者,稱為Plummer-Vinson綜合征或Paterson-Kel1y綜合征,這種癥狀的發(fā)生大概與咽喉部粘膜萎縮,在環(huán)狀軟骨后引起蹼樣組織的形成,同時有食道上段的痙攣有關。該綜合征在國內少見。缺鐵性貧血患者約有1/2的病例由于胃粘膜功能降低招致胃酸分泌缺乏,有時可發(fā)生萎縮性胃炎,后者又可使鐵質吸收困難,使貧血進一步加重。消化道的癥狀如食欲減退、腹脹、暖氣、便秘為缺鐵常見癥狀。有一些缺鐵患者有異食痹,如嗜食泥土、煤球、冰塊、粉筆、漿糊、石灰、生米等怪痹。
外胚葉組織病變:指(趾)甲缺乏光澤,脆薄易裂,出現(xiàn)直的條紋狀隆起,重者指(趾)甲變平,甚至凹下呈勺狀,稱為反甲。皮膚干燥。皺褶、萎縮。頭發(fā)蓬松、干燥,脫落。主要由于外胚葉組織營養(yǎng)障礙,皮膚上皮細胞功能降低,同時伴有胱氨酸缺乏所致。
貧血嚴重者,除面色晃白或蒼黃外,皮膚常有微腫,這在嚴重鉤蟲病患者多見,農村稱為“黃胖病”。有些兒童患者甚至表現(xiàn)發(fā)育障礙,這與營養(yǎng)不良、寄生蟲病造成的缺鐵與鐵蛋白質都有關。部分患者可有輕度脾腫大。
體檢 貧血貌、反甲,舌乳頭萎縮,舌苔光紅,舌有燒灼感,口腔粘膜變薄,上皮細胞角化, 口腔炎,舌炎,唇炎,口角皺裂等,部分患者有異食痹和輕度脾腫大。
電診斷
影像診斷
實驗室診斷 (一)鐵動力學:缺鐵性貧血患者的血漿59Fe半清除時間加速;血漿鐵轉換率大多正常,也可加速;合成血紅蛋白的鐵利用率正常或輕度增加。根據(jù)這些結果,結合血漿鐵的濃度降低,表明在缺鐵性貧血時,也有部分紅細胞無效生成。 (二)鐵耐量試驗:缺鐵性貧血患者口服小劑量鐵后,血清鐵濃度迅速上升,可達53.7~71.6μmol/L(300~400μg/100m1)持續(xù)2~3小時。在非缺鐵性貧血或正常人中血清鐵的上升較慢,濃度較低,下降較快或呈平坦的曲線。近年用放射性鐵59Fe作試驗,測定血清的放射計數(shù),方法更加簡便。 (三)紅細胞生存時間:用DF32P或Ashby測定法,顯示缺鐵性貧血時的紅細胞生存時間縮短至46~85天(正常120天)。 (四)胃液分析:常見有胃酸分泌減少或缺乏,即使用組織胺法也有1/4~1/2的患者無反應,貧血可致胃粘膜病變,而發(fā)生胃酸缺乏,也可能先有慢性胃炎,引起胃酸缺乏,然后導致缺鐵性貧血。
血液 血液:輕癥患者可無貧血或輕度貧血而不引起注意;嚴重的可引起典型的低色素、小細胞型貧血,平均紅細胞容積(MCV)低至60—80fl,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25%—30%,紅細胞大小不勻,小者居多,中央淡染區(qū)擴大。網織紅細胞和白細胞計數(shù)大多正常,嬰兒和兒童的血小板計數(shù)可減低。紅細胞生存期可略縮短。 骨髓:幼紅細胞增生,中幼紅細胞比例增多。幼紅細胞胞質常減少:體積小,邊緣不整齊,血紅蛋白量減少。骨髓鐵染色含鐵血黃素顆粒陰性,鐵粒幼紅細胞低于15%。 鐵代謝檢查:血清鐵濃度低于10.74mmol/L(60mg/dl),總鐵結合力高于64.5mmol/L(360mg/dl),血清鐵飽和度低于15%;血清鐵蛋白濃度低于12—20μg/L,伴有感染時低于50μg/L;紅細胞游離原卟啉高于0.90μmol/L(50μg/dl 全血)或血液原卟啉高于1.08μmol/L(60μg/dl 全血),紅細胞游高原卟啉與血紅蛋白比值高于4.5μg/g。以??Fe作鐵動力學檢查示鐵從血漿中的清除率加速,鐵利用率輕度增高或正常。
尿
糞便
腦脊液
其他診斷
免疫學
組織學檢驗 骨髓:紅細胞系增生活躍,但骨髓增生程度與貧血程度缺乏呈明顯的平行關系。幼紅細胞比例增多,以中、晚幼紅細胞增生為主。在缺鐵和貧血較重的病例中幼紅細胞胞漿較少,胞漿遲遲不能血紅蛋白化,體積較小,邊緣不規(guī)則,核染色質致密,早幼紅和中幼紅細胞比例增多,而晚幼紅細胞減少。巨核細胞多無明顯變化。用普魯士藍染色檢查骨髓,可反映體內鐵貯存情況,這就是骨髓鐵染色。檢查鐵粒幼細胞和細胞外鐵顆粒是診斷缺鐵較為敏感和可靠的方法。因為缺鐵的最早變化是骨髓鐵消失,但在缺鐵較輕的未經治療的早期病例中,這種鐵小粒不一定完全消失。缺鐵性貧血時,骨髓內含鐵血黃素陰性,極少找到鐵粒幼細胞(正常人20%~90%左右的幼紅細胞中,可見到1~5個鐵小粒)。
西醫(yī)鑒別診斷 1.慢性感染性貧血: 多為正色素性小細胞性貧血,偶見低色素小細性貧血。血清鐵和總鐵結合力均降低,但骨髓鐵可正;蛟龆,骨髓幼粒細胞常有中毒性改變。貧血的主要原因是鐵利用率減少及紅細胞的破壞增多造成的。
2.鐵粒幼細胞性貧血:由于血紅素在幼紅細胞線粒體內的合成發(fā)生障礙,引起鐵失利用性貧血。外周血片上可見雙型性貧血表現(xiàn)(有的紅細胞為正色素性,有的為低色素性),血清鐵升高,總鐵結合力下降,鐵飽和度增高,骨髓內細胞夕)鐵增力。,鐵粒幼細胞特別是出現(xiàn)環(huán)狀鐵粒幼細胞。維生素B6反應性貧血是鐵粒幼細胞性貧血的一種類型。由于體內維生素B6代謝異常,鐵失利用,影響血紅素的合成所致。多呈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但血清鐵和骨髓鐵均增高,色氨酸代謝異常,用維生素B6治療有一定療效。
3.地中海貧血: 本病亦為低色素性貧血,但有明顯的家族史,除貧血癥狀外,具有特殊面容,可出現(xiàn)黃疸、脾大,血片上見較多靶細胞,網織紅細胞增高達5%以上,血清鐵及骨髓鐵均增多,血紅蛋白電泳異常, HBF及HBA2均升高,而缺鐵性貧血HBF 1E常HbA2反而減少。
中醫(yī)類證鑒別
療效評定標準 (一)治愈
1.臨床:貧血癥狀消失。
2.血象:WBC,pt正常。Hb:男>130g/L,女>120g/L[或RBC男>0.45×1O12/L(450萬/mm3),女>0.4×1O12/L(400萬/mm3)].
3.血漿鐵>1.43μmol/L(80mg%)。
4.骨髓細胞內外鐵含量正常。
(二)基本治愈
1.臨床:貧血癥狀消失。
2.血象:WBC,pt正常。Hb:男>110g/L(11g%),女>100g/L(10g%)。
(三)明顯進步
1.臨床癥狀改善。
2.血象:Hb比治療前增加30g/L(3g%)以上,但未達基本治愈標準。WBC,pt正常。
(四)無效
經充分治療,臨床癥狀、血象無改善。

[附]小兒缺鐵性貧血療效判定標準:

1.治愈:①臨床貧血癥狀消失。②血象:白細胞、血小板正常;血紅蛋白男性>130g/L,女性>120g/L,或紅細胞數(shù)男性>4.5×1012/L,女性>4.O×1012/L。③血清鐵>14.32μmol/L,骨髓細胞內外鐵含量正常。
2.基本治愈:①臨床貧血癥狀消失。②血象:白細胞、血小板正常,血紅蛋白男性>110g/L,女性>100g/L。
3.明顯好轉:①臨床癥狀改善。②血紅蛋白比治療前增加30g/L,但未達治愈標準,白細胞、血小板正常。
4.無效:經充分治療,臨床癥狀、血象無改善。
預后 缺鐵性貧血一般預后良好,,如經過適當治療,可以達到完全治愈。
并發(fā)癥 一、出血,如消化性潰瘍
二、月經過多可有痛經、周期縮短、月經量增多等。
西醫(yī)治療 1.去除病因去掉缺鐵性貧血的病因較治療貧血更為重要。例如驅除鉤蟲,控制慢性出血,請婦產科協(xié)助解決月經多以及改變偏食等不良習慣,做好計劃生育,加強婦幼保健工作,對嬰幼兒及時添加輔食,對生長期兒童、孕婦及哺乳期婦女宜給予含鐵較多食物。
2.補充鐵劑
(1)口服鐵劑:這是治療本病的主要方法。最常用者為硫酸亞鐵片每片0.3g,每0.1g含元素鐵20~37mg (參見硫酸亞鐵中含結晶水多少而定)0.2g或0.3g,每日3次。左旋糖酐鐵,每片含元素鐵25mg。富馬酸鐵片,每片0.2g,含元素鐵65mg。此外尚有乳酸亞鐵,10%枸櫞酸鐵胺溶液,每次10m1,日服3次,在眾多的口服鐵劑中以硫酸亞鐵療效較好、安全,且價格低廉。作為成人治療每日給元素鐵100~200mg即夠,兒童用成人量的一半。于進食時或飯后服用,以減少對胃腸道的刺激。少數(shù)患者(約1/10)服藥后可以感到胃部不適、腹痛腹瀉,甚至惡心、嘔吐,遇這種情況可暫停藥數(shù)天,待癥狀消失后,重新開始治療。最近有進口的口服鐵劑力蜚能膠囊(Niferex),是低分子多糖和鐵的復合物,每個膠囊含元素鐵150mg,其效果與硫酸亞鐵片相當,由于其不含游離鐵離子,無胃腸道副作用,但價格昂貴。
口服鐵劑注意事項:①要先從小劑量開始,漸達足量。②飯后服用,可減少惡心嘔吐,上腹部不適等胃腸道不良反應。③同時服維生素C 100mg,一日3次;1%稀鹽酸10~20滴,稀釋后服,一日3次,可促進鐵的吸收。④服藥1小時左右,禁喝茶及咖啡等。⑤如因并發(fā)癥需要服四環(huán)素時,應暫停服鐵劑,因兩者有互相阻礙吸收的作用。⑥如有潰瘍病并用抗酸劑時,需與鐵劑錯開時間服用。⑦服鐵劑后可出現(xiàn)黑便,應先說明,以免患者擔心。
如果患者骨髓造血功能是正常的,而明顯的出血已停止,則口服鐵鹽對一般病例見效頗速?诜F劑4~5天后,網織紅細胞開始上升;7~12天達最高峰(4%~15%),以后逐漸下降,為鐵劑治療有效指標,血紅蛋白及紅細胞一般在治療開始1周以后開始上升,2周間血紅蛋白平均每天上升1.6g/L,貧血可在2個月階恢復。在血紅蛋白恢復正常后,仍需要繼續(xù)服藥4~6個月,甚至1年,以補充貯存鐵,如果口服鐵劑3~4周無效,可考慮以下因素:①診斷錯誤。②未按醫(yī)囑服藥或劑量不足。③胃腸功能紊亂。④持續(xù)出血。⑤存在干擾鐵利用的因素,如炎癥、腫瘤、肝腎疾病、甲狀腺功能低下等。⑥同時伴有維生素B12或葉酸缺乏。口服鐵劑有消化道反應者,可服溫膽湯、二陳湯、旋復代赭湯、六君子湯等。
(2)注射鐵劑:缺鐵性貧血也可用鐵注射治療,但注射鐵劑毒性反應較多,有時甚至可以發(fā)生致命的過敏反應,且注射治療既不方便,又不經濟,故凡是可以采用口服治療的,就不應用鐵注射治療。注射鐵劑的應用指標如下:①口服鐵劑消化道反應嚴重,不能耐受者。②原有胃腸道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節(jié)段性腸炎、胃切除后胃腸功能紊亂(傾倒綜合征)或妊娠時有持續(xù)嘔吐等情況,口服鐵鹽后癥狀加重者。③妊娠晚期貧血嚴重,需要迅速糾正缺鐵,并防止胎兒發(fā)生缺鐵性貧血者。④慢性失血得不到有效控制,失血量超過腸道的鐵吸收量。
常用的注射用鐵劑有右旋糖酐鐵,是氫氧化高鐵與高分子葡萄糖的復合物,1ml含25mg元素鐵,供肌注用,注射后72小時吸收50%~65%左右。山梨醇鐵是山梨醇枸櫞酸鐵復合物,每毫升含鐵50mg,肌注后吸收較快,24小時可吸收85%,25%從尿中排出,每日用量不超過100mg,鐵劑注射后5%患者有頭痛、頭暈、面部潮紅、肌肉關節(jié)疼痛等反應。局部可有疼痛、淋巴結腫痛反應。注射鐵的用量可按以下方法計算,如以15g%為正常血紅蛋自濃度,患者每100ml所缺血紅蛋白為(15-患者血紅蛋白濃度),每1000ml(1L)血液中所缺血紅蛋白為10g(15-患者血紅蛋白濃度)每克血紅蛋白含鐵3.4mg,每升血液缺鐵量為10×(15-患者血紅蛋白×3.4),人體血容量為體重(kg)×0.065L,可簡化為以下公式:(150-患者HBg/L)×10×3.4×體重(kg)×0.065即(150-患者HBg/L)×體重(kg)×2.2。
為補充貯備鐵,可在上述結果中再加50%(即乘1.5)則為:(150-患者HBg/L) ×體重(kg)× 3.3,即為所需補充鐵的毫克數(shù)。
此外,亦可用含糖氧化鐵,復方卡古地鐵。
3.輔助治療
(1)輸血或輸入紅細胞,缺鐵性貧血一般不需輸血,僅適用于嚴重病例,血紅蛋白在30g/L以下,癥狀明顯者。心功能不全者則宜少量而多次輸血(100m1/次),或僅輸紅細胞。
(2)缺鐵患者往往伴有維生素E的缺乏,因此鐵劑療效不顯著者,可加用維生素E。
(3)適當補充高蛋白及含鐵豐富的飲食,促進健康。
中醫(yī)治療 (1)脾虛型:治法:益氣健脾。
方藥:用香砂六君子湯當歸補血湯加減。藥用黨參、白術、茯苓半夏、炙甘草、當歸、炙內金六曲、木香、砂仁、黃芪等。方中以黨參甘溫,入脾肺二經,補氣健脾,白術甘苦溫,健脾燥濕,益胃和中,茯苓甘淡而平,滲濕健脾,助白術使?jié)駨男”愣,加強健脾除濕之功?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pharm/2009/20090113045940_323499.shtml" target="_blank">炙甘草甘溫益氣,調和諸藥;半夏燥濕化痰;木香、砂仁理氣醒脾。黃芪當歸為當歸補血湯,為補氣生血的代表方劑。根據(jù)“有形之血,生于無形之氣”的道理,方中以黃芪大補脾肺之氣,固護肌表,以防氣脫,補益中焦,資助化源,取其“陽生陰長”益氣而生血,當歸養(yǎng)血和營,使氣有所附,氣旺血生。炙雞內金,六曲消食健脾。全方共奏補氣生血,健脾燥濕助運之功效。
(2)心脾兩虛型:治法:益氣養(yǎng)血。
方藥:用歸脾湯八珍湯加減。藥用黨參、黃芪、白術、當歸、熟地、陳皮、炒棗仁、炙甘草、大棗等。本方重在益氣生血,以黃芪、黨參補中益氣,化生氣血;酸棗仁、當歸、熟地補血和營,養(yǎng)心安神;白術、陳皮健脾理氣,以防滋膩滯氣,大棗健脾和胃,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
(3)脾腎陽虛型:治法:溫補脾腎。
方藥:用實脾飲合四神丸加減。藥用黃芪、白術、茯苓、甘草、附子、大腹皮、厚樸、補骨脂、菟絲子、肉桂、鹿角膠、當歸。若腹瀉嚴重加炒山藥、炒扁豆以健脾溫腎補中,水腫明顯者力。豬苓澤瀉以利水消腫。方中以黃芪補氣健脾,白術健脾燥濕,茯苓淡滲利濕,使水濕小便而去,附子、肉桂、補骨脂、菟絲子、鹿角膠溫補腎陽;大腹皮、厚樸行氣利水,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溫補脾腎,行氣利水之功效。
(4)蟲積型:治法:殺蟲消積。
方藥:用化蟲丸榧子殺蟲丸加減。藥用榧子、檳榔、苦楝子皮,紅藤、百部、雄黃、大蒜(取汁)。方中榧子、檳榔、苦楝子皮、百部、雄黃、大蒜均有殺蟲之功效,檳榔、紅藤理氣、化瘀、止痛。
一般若患者全身情況差,則宜先補益氣血,糾正貧血,待全身情況好轉后,再行驅蟲,驅蟲后,貧血仍顯著者,亦應給予積極治療。
中藥 (1)小溫中丸 蒼術川芎、香附、六曲、針砂醋煅。每次1.5~3g,每日3次。
(2)代術丸 綠礬、蒼術、六曲。每次1.5g,每日3次。
(3)降礬丸 0厚樸、蒼術、陳皮、甘草、綠礬、大棗。每次1.5~3g,每日3次。
(4)棗礬丸 綠礬6g,研細加入大棗10枚去皮核的棗泥中,搗勻,捻成40丸。每服1丸,每天2次, 20天為1療程。
(5)煅綠礬 炒黃豆,以1:2研細未,棗湯泛丸,每服9g,每日2次。
針灸
推拿按摩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缺鐵性貧血用鐵劑治療效果良好,但其消化道副作用較重,有的患者甚至不能堅持治療,而注射用鐵劑反應較多,所以尋求中藥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很有必要。治療方法或以西藥治療為主,用中藥健脾和胃、降逆止嘔以消除或減弱西藥的副作用,或以中藥皂礬、綠礬、醋煅針砂等含鐵中藥加益氣養(yǎng)血、健脾和胃治療為主。有些患者中西藥鐵劑均不能使用,則純用中藥根據(jù)辨證施治補脾腎、益氣血的原則治療亦可取效。
護理
康復
預防 注意小兒喂養(yǎng)、及時添加適當?shù)妮o助食品,糾正偏食習慣,積極治療造成貧血的各種原發(fā)病。要加強宣傳和切實貫徹計劃生育,妊娠后期和哺乳期每日口服硫酸亞鐵0.2g,加強孕婦及乳母的保健,多吃含鐵豐富的新鮮蔬菜。對獻血員要注意補充鐵劑。在鉤蟲流行區(qū)要大力開展消滅寄生蟲的衛(wèi)生防疫工作。防止患者重復感染,同時需給予口服鐵劑,以預防和治療貧血。對胃切除或次全切除的患者也需要及時補充鐵劑。
大多數(shù)缺鐵性貧血病例均可檢查出病因,少數(shù)病例原發(fā)病比較隱蔽,應持續(xù)觀察,對鐵缺乏和缺鐵性貧血的治療,只有明確病因后,徹底根治原發(fā)病,同時進食含鐵豐富、高蛋白質、高維生素C的食物,配合鐵劑治療,方可取得滿意的療效。
約有33%的病人鐵劑治療后,相隔一段時間可能復發(fā),其原因可能是部分患者未堅持服藥,部分患者則因疾病再發(fā)。
歷史考證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