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疾病診療 > 正文:鉤蟲病 中醫(yī)治療診斷方法/治療方藥方劑
    

鉤蟲病

  
疾病名稱(英文) ancylostomiasis
拚音 GOUCHONGBING
別名 中醫(yī):黃胖病,黃腫病,疳黃,糞毒。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寄生蟲病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西醫(yī)病名定義 鉤蟲病是由鉤蟲寄生人體小腸所引起的疾病,臨床上以貧血、營養(yǎng)不良、胃腸的功能失調為主要表現(xiàn),重者可致發(fā)育障礙及心功能不全。
中醫(yī)釋名 以善食易飲,疲乏,皮膚萎黃,浮腫,大便檢查有鉤蟲卵為主要表現(xiàn)的寄生蟲病。
西醫(yī)病因 病原在我國,寄生于人體的鉤蟲主要是十二指腸鉤口線蟲與美洲板口線蟲。鉤蟲大小略似細小的繡花針,蟲體呈半透明淡紅色(但死后呈灰白色)。雌雄異體,雌蟲較雄蟲大, 雄蟲尾端有交合刺。成蟲寄生于人體小腸,多在空腸上部;十二指腸,回腸的上、中部也可見到。鉤蟲以其口腔吸咬腸粘膜為食。雌蟲成熟交配后,在腸內產卵,十二指腸鉤蟲每條每日平均產卵10萬~30萬個,美洲鉤蟲約為5千~1萬個。蟲卵形態(tài)相似。
中醫(yī)病因 本病的致病原因概而言之不外外感與內傷兩端。外感為六yin外邪,尤其是濕熱蟲毒侵襲肌表或從口鼻而入;內傷主要是臟俯功能失調。1.濕熱蟲毒襲表犯肺多因機體衛(wèi)外功能減退,以致在氣候炎熱潮濕情況下,在勞作時濕熱蟲毒之邪從皮膚而入。2. 臟腑功能失調 主要為飲食不當,生食米、茶、菜、土、炭之類,使蟲從口而入,損傷脾胃或嗜好煙酒、過食辛辣肥厚以致脾胃失于健運,痰濕內生,濕蘊久化熱。濕熱內蘊加之蟲積而發(fā)病。
季節(jié)
地區(qū) 本病流行極廣,幾遍及全球。我國除西藏和西北諸省、自治區(qū)外,其它 各省、自治區(qū)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與流行,以四川、浙江、湖南、福建、廣東、廣西較重。國內大部分地區(qū)為兩種鉤蟲混合感染,北方以十二指腸鉤蟲感染的地理分布特點。以熱帶區(qū)域感染率最高,依次是亞熱帶、暖溫帶、特殊溫度帶、中溫帶和寒溫帶,在熱帶、亞熱帶和特殊溫度帶美洲鉤蟲感染率高于十二指腸鉤蟲感染率,暖溫帶、中溫帶則是十二指腸鉤蟲感染率高于美洲鉤蟲,寒溫帶無鉤蟲感染。按干濕程度我國可分為濕潤、半濕潤、半干旱、干旱 4類地區(qū)。鉤蟲以濕潤地區(qū)感染率最高,其次是半濕潤地區(qū),而半干旱和干旱地區(qū)感染率較低。 濕潤地區(qū)美洲鉤蟲感染率高于十二指腸鉤蟲、半濕潤地區(qū)、半干旱區(qū)、干旱區(qū)都是十二指腸 鉤蟲感染率顯著高于美洲鉤蟲。農作物的種類和種植方式也與鉤蟲感染輕重有關。旱地作物 最易傳播鉤蟲病,紅薯、玉米、蔬菜、棉花、桑、果、茶等作物一般較低矮,土壤濕潤、陰 暗,有機肥料充足,最適宜鉤蟲卵和幼蟲發(fā)育。水稻育秧和秧苗移裁時,亦可發(fā)生集體感染。 各流行區(qū)鉤蟲感染與發(fā)病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在同一地區(qū)農民受染季節(jié)比較恒定。
人群 人對鉤蟲普遍易感。一般以青壯年為多,年齡以40~59歲為多,兒童相對較少。女性患者略多于男性患者。鉤蟲感染率以半農半商的菜農最高。其次是農民、半工半農及學生。民族分布以黎族感染率為最高。
強度與傳播 (1)傳染源:鉤蟲病患者和鉤蟲感染者。(2)傳播途徑:以皮膚接觸感染為主,手指間和腳趾間的皮膚是最常見的侵入部位。在有生食蔬菜習慣的地區(qū),則可經(jīng)口感染。
發(fā)病率
發(fā)病機理 鉤蟲的生活史包括人體內和體外兩個階段,不需任何中間宿主。①人體外的發(fā)育階段:蟲卵隨宿主糞便排出體外,散布于溫暖而潮濕的泥土中;卵內細胞不斷分裂,24小時內發(fā)育為幼蟲并很快自卵殼脫出形成桿狀蟲幼;經(jīng)數(shù)次蛻皮形成具有感染性的絲狀蟲幼。絲狀蚴對外界抵抗力很強,在適宜環(huán)境中能生存4個月,但遇日光曝曬則易死亡,一般生存約1~2月。 ②人體內發(fā)育階段,具有感染性的絲狀蚴潛伏在潮濕的泥土內,或隨雨水、露水爬至植物莖葉上,聚集在農作物的水滴內,當人接觸泥土或農作物時,絲狀蚴利用其活躍的穿刺能力,迅速鉆入皮膚,經(jīng)皮下毛細血管或淋巴管,隨血流達右心,再沿肺動脈進入毛細血管,然后穿過肺泡毛細血管至肺泡,沿細支氣管,借助于上皮的纖毛運動經(jīng)支氣管、氣管到達喉部;隨宿主的吞咽動作而進入食管,經(jīng)胃抵達小腸,發(fā)育為成蟲,自絲狀嫩鉆入皮膚,直至成蟲在腸內產卵的發(fā)育過程約需35~50日。在人體內鉤蟲成蟲, 70%~80%存活期約為1年。但十二指腸鉤蟲的存活期可為5~8年,美洲鉤蟲可為5~6年。偶有報告鉤蟲能存活15年。
中醫(yī)病機 鉤蟲病的病機,主要是濕熱蟲毒,脾虛濕滯,氣血兩虛。濕熱蟲毒是鉤蟲病初期的主要病機。鉤蟲病患者排出糞便,其蟲卵在適當?shù)臐駸釛l件下,迅速發(fā)育成鉤蚴,然后由肌表或飲食入侵人體。蟲毒侵及肌膚,引起皮疹、灼熱、瘙癢、腫痛等皮膚感染的癥狀。由于肺與皮毛相合,由皮膚深及于肺,肺氣失宣,導致哮咳、喉癢、胸悶等癥狀。脾虛濕滯,氣血兩虛為鉤蟲病后期的主要病機。鉤蟲由飲食入胃,或由肺衛(wèi)及胃,導致腸胃氣機失調,運化失司,出現(xiàn)腹脹便溏、惡心嘔吐、異嗜等癥狀。病深日久,蟲棲腸中,損傷脾胃。由于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蟲毒內積,耗損水谷之精微,以致脾胃虛損日甚,氣血化源不足,故易見面色萎黃,唇甲淡白,四肢無力,眩暈耳鳴眼花,肌膚不榮等癥,甚則需自補水谷充養(yǎng),則見食欲亢進。病情繼續(xù)惡化,由脾胃損及心腎,導致心腎兩虛。病損及心,則心悸氣短、嗜臥、健忘心脾兩虛證:病及于腎,腎虛水泛,出現(xiàn)浮腫,甚則腹水、陽萎、經(jīng)閉等脾腎兩虛證。
病理
病理生理 鉤蚴侵入皮膚可引起鉤蚴皮炎。穿過微血管,進入肺泡時引起局部出血及炎癥病變。成蟲咬附小腸粘膜,形成淺小潰瘍可致缺血性貧血。且成蟲經(jīng)常更換咬附點,形成較多出血點,據(jù)估計,晝夜間每條鉤蟲所致的失血量約為0.025~0.2ml,十二指腸鉤蟲所致失血量似較美洲鉤蟲為多。嚴重貧血時心、肝、腎等臟器可因缺氧而發(fā)生脂肪變。個別慢性長期貧血者,有可能逐漸轉變成再生障礙性貧血。鉤蟲病患者的異嗜癥可能與神經(jīng)精神系統(tǒng)功能紊亂和鐵質缺乏有關。長期慢性失血和營養(yǎng)吸收障礙,可致低蛋白血癥,導致局部或全身營養(yǎng)不良性水腫。
中醫(yī)診斷標準
中醫(yī)診斷 1)初期:一般從鉤蚴侵及人體后,1~2周內為初期。這一階段多見皮膚受邪和蟲邪犯肺的證候。其治療以殺蟲為主。①皮膚受邪:證候:當手足接觸泥土后,很快出現(xiàn)局部皮膚奇癢、灼熱、皰疹,搔破后,形成紅腫或膿皰。證候分析:蟲邪初侵皮膚,毒未深入,故只有皮疹、灼熱、瘙癢、腫痛等局部皮膚感染受損的癥狀。如流黃水則表明兼夾濕熱毒邪。 ②蟲邪犯肺:證候:皮膚受邪數(shù)天之后,出現(xiàn)胸悶咳哮,喉癢難忍,咳嗽呈陣發(fā)性頻咳,或干咳無痰,或有痰呈泡沫,或痰中帶血,甚則頻咳不止、痰鳴如水雞聲,胸悶氣促,大汗出,唇甲青紫,苔白脈平或微數(shù)。證候分析:蟲邪入肺,肺失宣肅,故有咳哮,喉癢、胸悶諸癥,如病性偏寒,痰呈白色泡沫狀。如痰中帶血、膿稠,則病已熱化。
2)后期:鉤蟲病持續(xù)1~2個月,由鉤蚴發(fā)育為成蟲,侵入內臟,損傷脾胃,轉入后期。此階段有輕證與重證之不同,輕證為脾虛濕滯,重證為氣血兩虛。治療以補虛殺蟲為主,但應根據(jù)病情確定治法。一般應先驅蟲后補血,或同時進行。若氣血虧虛嚴重,全身情況較差,應首先補氣養(yǎng)血,待全身情況好轉,再行驅蟲。驅蟲后仍氣血虛弱,應繼續(xù)調補氣血。(1)輕證,常見有濕困蟲伏和脾虛濕滯的證候。①濕困蟲伏:證候:脘腹疼痛或脹悶不舒,善食易饑,納食腹脹,或嗜食生米、茶葉、木炭之類,大便不暢或便秘,矢氣奇臭,舌苔厚膩、舌體或有蟲斑、脈緩。證候分析:鉤蟲由飲食入胃,或由肺衛(wèi)及胃,導致腸胃氣機失調,運化失司,濕濁內生,濕阻氣滯,不通則痛,出現(xiàn)脘腹疼痛或脹悶不舒,善食易饑,納食腹脹或嗜食生米、茶葉、木 炭之類。濕濁內蘊腸道,氣機阻滯,腸道失潤,出現(xiàn)大便不暢或便秘,矢氣奇臭。舌苔厚膩,舌體或有蟲斑,脈緩,則為濕困蟲伏之征。②脾虛濕滯:證候:多有面色萎黃或面黃而虛浮,食后腹脹,肢軟無力,氣短頭暈,舌質淡,苔白,脈虛弱等癥狀。證候分析:蟲積腸中,吸吮精血,加之脾胃運化失司,氣血生化乏源,故見面色萎黃少華,倦怠乏力,氣短頭暈;舌淡苔白脈虛弱等癥狀。(2)重證證候:面色萎黃或蒼白無華,形寒肢冷,唇甲淡白,周身浮腫,甚則可有腹水,小便清長,心悸氣短,耳鳴眩暈,異嗜生米、泥土、茶葉等,健忘失眠,精神不振,神疲肢軟,男子陽萎,女子經(jīng)閉、舌質淡紅或齒印,脈極虛弱。證候分析:病久及腎、腎主水液,腎虛水無所主,故周身浮腫,甚則可有腹水,心血不足,神失所養(yǎng),故見失眠、健忘心悸,短氣;氣血兩虛,不能上榮于面,故見面色萎黃或蒼白無華,唇甲淡白,眩暈耳鳴;腎陽虛衰,故見形寒肢冷,男子陽萎;沖任不調故有女子經(jīng)閉。
西醫(yī)診斷標準 鉤蟲病診斷標準:
1.貧血、乏力、異嗜癖、多食善饑。
2.血紅蛋白低,呈小細胞性貧血,嗜酸粒細胞明顯增高。糞常規(guī)檢查找到蟲卵,必要時用飽和鹽水漂浮法找蟲卵或篩洗大便找成蟲。潛血試驗陽性,偶有柏油樣便。嚴重感染時可出現(xiàn)黑糞或明顯腸出血。
西醫(yī)診斷依據(jù) 在農村、礦區(qū)等流行地區(qū)曾接觸污染鉤蚴土壤或生食污染鉤蚴的蔬菜,并有鉤蚴皮炎及咳嗽、哮喘等病史者;有貧血、勞動減退、消化道癥狀如食欲怪癖、上腹部隱痛不適等者,嬰幼兒有營養(yǎng)不良、發(fā)育遲緩等者,均應疑及本病,并進行糞便檢查以確定診斷。
發(fā)病 生活在疫區(qū)并有疫水接觸史,有生食蔬菜習慣者。
病史
癥狀 (一)鉤蚴所致的癥狀1.鉤蚴性皮炎2.呼吸系癥狀:表現(xiàn)為嗜酸粒細胞增多性哮喘。(二)成蟲引起的癥狀: 1.消化系統(tǒng)癥狀:消化功能紊亂及“異嗜癥”。2. 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1)貧血。(2)循環(huán)系統(tǒng)癥狀:心臟代償功能受到損害。3.兒童生長及智力、成人性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孕婦可造成早產、死胎等。
體征 (一)鉤蚴所致的癥狀1.皮炎在鉤蚴侵入處皮膚,初有奇癢和燒灼感、繼而出現(xiàn)小出血點、丘疹或小皰疹。皮炎多發(fā)生在手指或足趾間、足背、踝部等,數(shù)日內可消失。搔癢可繼發(fā)細菌感染、局部淋巴結腫大、偶可出現(xiàn)一過性蕁麻疹。2.呼吸系癥狀受染后3~5日,病者常有咳嗽、喉癢、聲啞等;重者呈劇烈干咳和哮喘發(fā)作,表現(xiàn)為嗜酸粒細胞增多性哮喘,痰內可出現(xiàn)血絲。胸部X線檢查示肺紋理增多或肺門陰影增生,偶可引起短暫的肺浸潤性病變。呼吸系統(tǒng)癥狀大多持續(xù)數(shù)日自行消失,長者可達1~2日。
(二)成蟲引起的癥狀 糞便中有鉤蟲卵而無明顯癥狀者稱“鉤蟲感染”,糞便中有鉤蟲卵、有明顯臨床癥狀者稱“鉤蟲病”。
1.消化系統(tǒng)癥狀 初期病人先有食欲亢進,但勞動力反而減退,或有上腹部不適、隱痛等。后期常因貧血、胃酸降低而出現(xiàn)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或頑固性便秘。重度感染者,大便隱血可呈陽性。有些患者喜食生米、生豆、生果、茶葉,甚至泥土、瓦片、紙、木炭等,通常稱為“異嗜癥”。
2. 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1)貧血:多見于受染后10~20周。貧血癥狀的輕重與血紅蛋白下降的水平和速度有關。重度貧血患者皮膚呈蠟黃色,而粘膜(眼結膜、甲床)蒼白。(2)循環(huán)系統(tǒng)癥狀:貧血的程度直接影響循環(huán)系統(tǒng),特別是心臟代償功能。輕者血紅蛋白>90g/L,僅有輕度頭昏、乏力,勞動時輕度氣促、心悸等;中度感染血紅蛋白多在50~90g/ L之間,病者皮膚粘膜蒼白,下肢輕度水腫,不勞動亦感氣急、心悸、四肢無力、耳鳴、眼花、頭昏、智力減退等,心率增快,心臟輕度擴大,有收縮期雜音。重度感染者的血紅蛋白<50g/L,皮膚粘膜極度蒼白,全身水腫顯著。輕度活動后感嚴重氣急、心悸及心前區(qū)疼痛,脈搏快而弱,全心擴大,有明顯收縮期雜音以至舒張期雜音。出現(xiàn)心功能不全時尚見有肝腫大壓痛、肺部羅音、腹水等。
3.其它:兒童重癥患者,可有生長發(fā)育障礙、智力減退、性發(fā)育不全、侏儒癥等表現(xiàn)。成人患者亦常有閉經(jīng)、陽痿、性欲減退、不育等。嚴重感染的孕婦易引起妊娠中毒癥、早產、死胎等。
體檢 1.鉤蚴性皮炎,皮膚出現(xiàn)小出血點、丘疹或小皰疹,局部淋巴結腫大。2.呼吸系統(tǒng),痰中帶血絲。3.消化系統(tǒng)大便隱血可呈陽性。4. 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1)貧血:重度貧血患者皮膚呈蠟黃色,而粘膜(眼結膜、甲床)蒼白。(2)循環(huán)系統(tǒng),皮膚粘膜蒼白,下肢輕度水腫,有明顯收縮期雜音以及舒張期雜音。出現(xiàn)心功能不全時尚見有肝腫大壓痛、肺部羅音、腹水等。
電診斷
影像診斷 鉤蚴所致的癥狀,胸部X線檢查示肺紋理增多或肺門陰影增生
實驗室診斷
血液 紅細胞計數(shù)減少,血紅蛋白量及紅細胞壓積降低,屬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嗜酸粒細胞及白細胞總數(shù)初期增加,后期貧血顯著時嗜酸粒細胞及白細胞總數(shù)逐漸減少。血漿白蛋白及血清鐵含量降低。間接免疫熒光試驗特異性低。
尿
糞便 糞便涂片或漂浮法可找到鉤蟲卵。其主要方法有:①直接涂片法:有薄涂片與厚涂片兩種,后者的陽性率高于前者。②漂浮檢查法:鉤蟲卵較輕,在飽和鹽水內漂浮于表面易于查出。此法正確率高。③蟲卵計數(shù)法,僅用于調查研究和療效考核。④鉤蚴培養(yǎng)法:蟲卵在一定溫度條件下可孵出鉤蚴,故可用培養(yǎng)法檢出鉤蚴,其檢出率較涂片法與漂浮法均高,尚可鑒別蟲種。
腦脊液
其他診斷
免疫學
組織學檢驗
西醫(yī)鑒別診斷 鉤蟲貧血系小細胞性貧血,當患者貧血程度與糞便中蟲卵計數(shù)不相稱時,需與其它低色素性貧血相鑒別。
中醫(yī)類證鑒別 1.胃瘍、胃絡痛、胃脹、胃癌:大便查不到鉤蟲卵。鋇劑x線檢查、胃鏡檢查有助于鑒別。2.髓勞:為全血細胞減少,骨髓檢查有助于診斷。3;肝熱病、肝著:黃疸為鞏膜亦黃,右脅腫塊、觸痛,轉氨酶及肝功能異常。
療效評定標準 鉤蟲病療效判定標準:
1.治愈:癥狀體征消失,貧血糾正;治療后2周,糞飽和鹽水漂浮法找蟲卵三次陰性。
2.好轉:癥狀體征減輕,貧血改善;蟲卵計數(shù)明顯減少。
預后 鉤蟲病的預后良好,即使是后期重證,只要積極治療,杜絕再感染,仍能完全恢復。如系孕婦罹患重證鉤蟲病,常因胎氣不足可致早產或死胎。
并發(fā)癥
西醫(yī)治療 1.一般治療 貧血和低蛋白血癥是本病的主要表現(xiàn),故給予足量的鐵劑,補充高蛋白飲食對改善貧血與消除癥狀甚為重要。常用硫酸亞鐵0.3~0.6g,每日3次,8~12周為一療程;或10%枸櫞酸鐵銨溶液,每次20ml,每日3~4次。同時服用維生素C100mg,每日3次,或稀鹽酸(1%稀鹽酸)每次10~20滴,每日3次,以助鐵劑的吸收。 一般病例宜于驅蟲治療后補充鐵劑,但重度感染伴嚴重貧血者,宜先予糾正貧血,口服鐵劑不能耐受時,可選用右旋糖酐鐵肌注,首劑以50mg開始,如無反應,以每日100mg深部肌肉注射。根據(jù)貧血的程度決定總量。輸血僅運用臨床孕婦或嚴重貧血(血紅蛋白在30g/L以下)者;已合并有貧血性心臟病心力衰竭者,輸血有助于改善心功能。
2.驅蟲治療 驅鉤蟲藥物種類很多,常需多次反復治療才能根治。兩種鉤蟲對驅蟲藥物 的敏感性有顯著差異,F(xiàn)將常用各種驅蟲藥物分別介紹如下。
(1)丙硫咪唑:本品適用于各型鉤蟲病,成人常用400mg頓服,隔10天再服1次;蛎咳200mg,連服3天。12歲以下兒童減半量。蟲卵陰轉率達90%以上,副反應輕。(2)甲苯咪唑:對蟲卵發(fā)育亦有抑制作用。驅鉤蟲的成人劑量為每次100~200mg,日服 2次(分早晚空腹或半空腹服用),連服3~4天。兒童、老年、體弱者劑量和療程酌減。治療后十二指腸鉤蟲陰轉率為75%~100%,平均為95%,美洲鉤蟲的陰轉率為67.6%~86. 6%,平均為77.2%。陰轉率尚與鉤蟲感染嚴重程度有關。甲苯咪唑微粒細粉的顆粒大小也影響療效。藥物的副作用輕微,極少數(shù)病例在用藥后第2~3天出現(xiàn)輕微頭昏、上腹不適、惡心、腹痛、腹脹等,為時短暫無需處理。但本藥作用慢,能引起蛔蟲游走,眼藥后有口吐蛔蟲現(xiàn)象,在大規(guī)模治療中應予注意。如與噻嘧啶等藥物合用可縮短療程,并可提高療效,防止蛔蟲游走。嚴重心臟病、肝臟病患者本藥慎用。
(3)噻嘧啶(雙萘羥酸噻嘧啶Pyrantelpamoate):成人常用量為10mg/kg,臨睡前服,連服2~3天,十二指腸鉤蟲陰轉率可在95%以上,美洲鉤蟲陰轉率在85%以上。本藥副作用輕,常見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對冠心病、消化性潰瘍、急性肝炎,腎臟病、活動性肺結核咯血等患者慎用,妊娠早期應用本藥可致流產。復方噻嘧啶則噻嘧啶與酚嘧啶混合壓片,每片含兩者各150mg,每日2次,每次3片,連服2天,療效優(yōu)于噻嘧啶。
近年來認為氟苯咪唑(100mg/日,連服3~4天),丙氧咪唑(oxibendazole)10mg/kg,每日1次,連服2~3天均有較好的療效。綜上所述,目前驅蟲藥物種類多、難以確切評價藥效,通常集體治療以采用噻嘧啶或復方噻嘧啶、復方甲苯咪唑、丙硫咪唑為宜。對嚴重感染或混合感染者可采用聯(lián)合療法。
3. 鉤蚴移行癥的治療鉤蚴進入皮膚后24小時內、尚有大部分停留在局部,故可采用物理、化學等方法治療鉤蚴所致的皮炎,如采用左旋咪唑涂膚劑(左旋咪唑750mg加70%二甲亞砜水溶液100ml)。輕者一天涂擦3次即可,重癥需連續(xù)涂藥2天才獲效。皮膚透熱療法亦可采用,包括熱浸法,用53℃熱水浸2秒鐘,間歇8秒鐘,持續(xù)25分鐘。熱敷法,溫水溫度同前,用多層紗布或毛巾作濕敷。熱熏法是用艾卷或草紙卷點火,在患部熏燙5分鐘;蛴美戆l(fā)電吹風吹3秒鐘,間歇7秒鐘,連續(xù)19秒鐘,上述方法可起止癢、局部消炎的作用。
局部熱療有:1.熱浸法 把手腳發(fā)癢的部位浸在53℃的熱水中,感到太燙時,可抽出水外稍歇幾秒鐘,馬上再浸下去,這樣反復操作20分鐘左右(要不斷加熱水保持原來溫度)。 2.熱敷法 用多層紗布或棉布做成布墊,浸于53℃左右的熱水中,取出稍擠干,緊貼在皮膚發(fā)癢之處,每分鐘換一次布墊,連續(xù)10分鐘。
中醫(yī)治療 辨證分型治療
1)初期:
①皮膚受邪:治法:殺蟲解毒,祛風止癢。
方藥:內服羌活勝濕湯配合葉泄春湯熏洗。羌活勝濕湯重在祛風勝濕、解表散邪。方中羌活、獨活祛風勝濕;防風、藁本發(fā)汗止痛而祛肌表風濕;佐以川芎活血祛風止痛;炙甘草協(xié)調諸藥。配用桃葉泄春湯熏洗,既促進發(fā)表排蟲之力,又有桃葉、苦參勝濕解毒,殺蟲止癢。二方共用,取效尚速,可防止蟲邪侵犯于肺。
②蟲邪犯肺:治法:宣肺化痰,止咳殺蟲。
方藥:止嗽散合紫金丹。方中荊芥白前、桔梗陳皮宣肺化痰,百部、紫菀理肺止咳,百部尚能殺蟲,諸藥合用共奏宣肺化痰,止咳殺蟲作用。如見寒邪偏盛,痰呈白色泡沫狀者,加半夏、茯苓、桂枝,亦可改用小青龍湯加減治之;如病從熱化,痰中帶血,痰稠難咯者,加瓜蔞、川貝母、知母,以潤肺止咳。
2)后期
(1)輕證,①濕困蟲伏:治法:燥濕健脾,消積殺蟲。方藥:榧子殺蟲丸加減。方中榧子、紅藤、百部、苦楝根皮、雄黃、大蒜均為殺蟲解毒之品;用檳榔行氣導滯。如兼腹脹滿者,用雷丸枳實湯。方中雷丸、鶴虱、苦參、檳榔、金鈴子殺蟲消積;枳實、廣木香行氣導滯,且檳榔、金鈴子亦有行氣之功,故既可殺蟲又可消脹。如系單純鉤蟲感染,未夾雜蛔蟲、鞭蟲等,則用雷丸粉殺蟲。 ②脾虛濕滯:治法:健脾燥濕,和中補血。方藥:黃病絳礬丸加減。方中厚樸蒼術、陳皮、燥濕健脾。甘草、大棗和中補血。加減:如有腹脹疼痛者,系鉤蟲擾胃,氣機失調,加鶴虱、苦楝根皮,以驅蟲止癢。(2)重證:治法:補益氣血為主。方藥:八珍湯加減。方中用人參、熟地甘溫益氣補血;白術、茯苓健脾法濕,助人參補 脾益氣;當歸、白芍養(yǎng)血和營,助熟地補益陰血:川芎活血行氣,炙甘草和中益氣,棗調和脾胃。諸藥合用共奏益氣補血之效。 如心脾兩虛者,可用人參歸脾丸;體力稍復,而蟲未去者,可用雷丸粉或炒榧子殺蟲,炒 榧子每日可用90~150g 嚼服,此藥無毒,驅鉤蟲而不傷正氣,可連用一周以上。
中藥 (1)紫金丹:每次服0.12~0.15g,每日一次,臨臥時服,忌飲酒。連服5天。不可多服,以防砒中毒。專治哮咳。
(2)黃胖丸:皂礬120g、針砂120g,均煅紅醋淬,蒼術180g、厚樸90g、蜜糖120g共
研末做成丸。每丸6g,每次1丸,一日二次。主治驅蟲后,氣血未復。
(3)加味綠礬散:蒼術30g、厚樸30g、陳皮30g、甘草30g、檳榔24g、煅綠礬24g,共 研細末,每服3g,一日三次,主治鉤蟲病導致貧血者。
(4)榧子殺蟲丸:榧子21g、檳榔21g、紅藤21g、百部21g、苦楝根皮21g、雄黃3g、大蒜9g取汁。共研末為丸(散劑亦可)。主治濕困蟲伏。
(5)桃葉、辣蓼草、蔥、荊芥、蘇葉、苦參各30g,水煮三、四沸,趁溫暖時熏洗患處。外洗,用于鉤蟲病初期皮膚受邪階段。
針灸 熱熏法 用手指樣粗的艾絨卷,點燃后在皮炎部位上熏,越近越好,以不燒傷皮膚為
度,連續(xù)2分鐘。
推拿按摩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鉤蟲病初起時按辨證分型法單純服用湯藥或成藥加外用藥可治愈;如果中度感染,用單純中藥治療無效時加用西醫(yī)驅蟲藥,驅完蟲后用中藥調理;如果重度感染伴嚴重貧血、低蛋白血癥時配合西醫(yī)驅蟲,糾正貧血、補充高蛋白飲食等對癥治療。
護理
康復
預防 在預防方面,積極治療病人,以減少傳染源。搞好糞便管理,以殺滅蟲卵。注意局部皮膚防護,如下地勞動穿長統(tǒng)靴,帶手套,手足皮膚涂白礬水等。在調理方面,特別要重視飲食富于營養(yǎng)和容易消化的問題,可多食豆腐、豬血、瘦肉、豬肝,魚,以及新鮮蔬菜,少吃辛辣油膩之物。
歷史考證 黃胖病又名鉤蟲病!渡蚴献鹕鷷罚骸包S胖,宿病也,與黃疸暴病不同。……黃胖多腫,色黃中帶白,眼目如故,或洋洋少神。……多蟲積與食積所致。必吐黃水,發(fā)毛皆直,或好食生米、茶葉、土、炭之類!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