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英文) | child congestive heart-failure |
拚音 | CHONGXUEXINGXINLISHUAIJIE(XIAOER) |
別名 | 中醫(yī):心悸,怔忡,水腫,心痹。 |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兒科) |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
西醫(yī)病名定義 |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指在靜脈回流正常的情況下,由于原發(fā)的心臟損害引起心輸出量減少和心室充盈壓升高,臨床上以組織血液灌注不足以及肺循環(huán)和 (或)體循環(huán)淤血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綜合征。 |
中醫(yī)釋名 | |
西醫(yī)病因 | |
中醫(yī)病因 | |
季節(jié) | |
地區(qū) | |
人群 | |
強度與傳播 | |
發(fā)病率 | |
發(fā)病機理 | |
中醫(yī)病機 | 本病內(nèi)因緣于素體虛弱,正氣不足,外因緣于感受六yin,飲食勞倦。痰濁阻肺,心氣虛衰及心腎陽虛,氣陰兩虧等均可導(dǎo)致本病。病位主要在心,并與肺、腎關(guān)系密切,病情嚴(yán)重時則見五臟俱損之危候。病性屬本虛標(biāo)實,在本為心腎陽虛,血脈無力,在標(biāo)為痰飲、瘀血阻滯于內(nèi)。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醫(yī)診斷標(biāo)準(zhǔn) | |
中醫(yī)診斷 | 本病屬重癥危候,涉及臟腑甚多,虛實兼夾,證候繁雜,但總以氣短心悸,動則喘促汗出,口唇紫紺,浮腫尿少為主要表現(xiàn)。臨證之時重在分清輕重緩急。伴見喘息不得臥,汗出淋漓,四肢厥逆,甚則昏迷者,屬急、屬重,須當(dāng)機立斷,急以救逆,不得貽誤病情。 1.痰熱壅肺 主證:發(fā)熱咳嗽,痰多色黃,胸悶喘促,心悸氣短,口唇發(fā)紺,甚則喘逆不得臥,舌質(zhì)紅,苔黃,脈滑數(shù)。 分析:本證由時邪外感,郁而化熱,煉液為痰,瘀阻心肺所致。熱盛于內(nèi),故見發(fā)熱。肺氣失宣,故見咳嗽痰多。痰濕內(nèi)阻,血脈不暢,心失所養(yǎng),故見心悸氣短。痰阻氣道,肺失清肅,故見氣促,甚至喘逆不得臥。 2.心肺氣虛 主證:自汗乏力,心悸氣短,動則加劇,咳嗽喘促,面色青灰,舌淡暗,苔薄白,脈沉弱無力。 分析:本證由大病久病,正氣漸虧,心肺兩傷所致。心氣不足,血脈不暢,故見心悸,面色青灰。肺氣虛衰,失于清肅,故見氣短,喘促。 3.氣陰兩虛 主證:胸悶氣短,心悸不安,頭暈?zāi)垦,口咽干燥,眠?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tcm/2009/20090113023407_77580.shtml" target="_blank">盜汗,或有低熱,舌紅,少苔,脈細(xì)數(shù)無力或結(jié)代。 分析:本證由久病體弱,氣陰俱傷所致。氣虛則見心悸氣短。陰虧則見口咽干燥。氣陰不足,無以上榮,故見頭暈?zāi)垦。虛熱?nèi)生,故見心煩不安,低熱。 4.陽虛水泛 主證:心悸怔忡,氣短乏力,咳喘氣促,不得平臥,尿少浮腫,畏寒肢冷,唇舌紫暗,苔白滑,脈沉滑或結(jié)代。 分析:本證由心腎不足,水氣上逆,凌心射肺所致。腎陽虧虛,水濕不化,故見尿少浮腫。水氣上凌心肺,故見心悸怔忡,喘咳氣促。陽氣不足,陰寒內(nèi)生,故見畏寒肢冷。 5.陽氣虛脫 主證:心悸怔忡,面色蒼白,煩躁不安,呼吸氣微或氣短喘促,不能平臥,肢厥不溫,昏厥譫妄,舌淡暗,苔薄白,脈微欲絕。 分析:本證由素體不足或久病不愈,元氣耗傷,陰陽之氣不相順接所致。正氣受損,心陽不振,故見心悸怔忡。氣虛脫于外,陰寒彌漫于內(nèi),故見氣微喘促,肢厥不溫,昏厥譫妄。 |
西醫(yī)診斷標(biāo)準(zhǔn) | 小兒充血性心力衰竭診斷標(biāo)準(zhǔn): 1.具備以下四項可考慮心力衰竭 (1)呼吸急促:嬰兒>60次/分,幼兒>50次/分,兒童>40次/分。 (2)心動過速:嬰兒>160次/分,幼兒>140次/分,兒童>120次/分。 (3)心臟擴大(體檢、X線或超聲心動圖)。 (4)煩躁、喂哺困難.體重增加、尿少、水腫、多汗、青紫、嗆咳、陣發(fā)性呼吸困難(二項以上)。 2.具備以上四項加以下一項或以上兩項加以下兩項可確診心力衰竭 (1)肝臟腫大,嬰幼兒在肋下≥3cm,兒童≥1cm;進行性肝臟腫大或伴觸痛者更有意義。 (2)肺水腫。 (3)奔馬律。 3. 嚴(yán)重心力衰竭可出現(xiàn)周圍循環(huán)衰竭。 |
西醫(yī)診斷依據(jù) | |
發(fā)病 | |
病史 | |
癥狀 | |
體征 | (一)嬰幼兒心力衰竭 1.呼吸急促:嬰兒呼吸次數(shù)>60次/分,幼兒呼吸次數(shù)>50次/分。 2.心動過速:嬰兒心率>160次/分,幼兒心率>140次/分。 3.肝臟腫大:肝在肋下3cm以上或進行性肝臟腫大。 4.心臟聽診:心音低鈍或出現(xiàn)奔馬律。 5.其他:煩躁不安,面色蒼白或發(fā)灰。 (二)年長兒心力衰竭 1.左心衰竭肺淤血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呼吸困難_—勞力性或陣發(fā)性呼吸困難等。兩肺下部可聞濕羅音。 2.右心衰竭體循環(huán)淤血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頸靜脈怒張、肝腫大和下垂部位水腫。 3.心輸出量減少導(dǎo)致組織血液灌注不足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乏力、尿少、心率增快等。 |
體檢 | |
電診斷 | |
影像診斷 | (一)心室收縮功能測定
通過超聲心動圖測定以下指標(biāo),可反映心室收縮功能。
1.射血分?jǐn)?shù) (EF)
EF=左室舒張末期容量—左室收縮末期容量/左室舒張末期容量
EF不受年齡影響,是常用的反映心功能的指標(biāo)。正常小兒EF>0.50,<0.50為心功能不全。
2.短軸縮短率 (FS)
FS=左室舒張末期直徑—收縮末期直徑/左室舒張末期直徑×100%
正常值為0.28~0.38,心衰時FS常<0.25
3.室壁增厚率△T%
△T%=收縮末左心室室壁厚度—舒張末室壁厚度/舒張末室壁厚度 ×100%
正常小兒0.30~0.50,心衰時常 |
實驗室診斷 | |
血液 | |
尿 | |
糞便 | |
腦脊液 | |
其他診斷 | |
免疫學(xué) | |
組織學(xué)檢驗 | |
西醫(yī)鑒別診斷 | 1.急性心包積液或慢性縮窄性心包炎:此病奇脈明顯,腹水常較突出,但呼吸困難不明顯,肺循環(huán)淤血輕。X線檢查及超聲心動圖可助診斷。 2.肝病引起腹水:此病常伴腹壁靜脈及食道靜脈曲張,頸靜脈怒張及肺淤血表現(xiàn)不明顯,心音及心率正常。肝功能及腹部B超檢查可助診斷。 3.重癥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有呼吸困難、脈搏增快等體征,但心臟不擴大,超聲心動圖測定心功能正常。 |
中醫(yī)類證鑒別 | |
療效評定標(biāo)準(zhǔn) | 1. 治愈:癥狀消失。心率正常,心臟大小正常,心功能正常。肝臟回縮至正常大小,水腫消退。 2.好轉(zhuǎn):癥狀控制或改善。心率接近正常,心臟及肝臟較前縮小,水腫減退或消失。心功能改善。 |
預(yù)后 | |
并發(fā)癥 | |
西醫(yī)治療 | 目前治療心力衰竭的常用藥物有:正性肌力藥、利尿藥和擴血管藥,以聯(lián)合應(yīng)用為佳。 一、一般治療 1.休息:臥床休息,可以取半臥位或臥位。避免煩躁,必要時用鎮(zhèn)靜劑。 2.飲食:少量多餐,低鹽飲食。 3.限制入液量:靜脈每日總液量應(yīng)控制在60~80ml/kg,勻速補充。 4.吸氧:對氣急和紫紺病兒及時吸氧。 5.病因治療。 二、洋地黃類藥物 常用地高辛,其飽和量為2個月以下或2歲以上患者30μg/Kg,年齡在2月~2歲患者40μg/Kg,早產(chǎn)兒20μg/kg,靜脈注射。首劑應(yīng)用飽和量的一半,余量均分為3劑,間隔8小時,24小時飽和。之后給予維持量,每日劑量為飽和量的1/5,分2次應(yīng)用,間隔12小時,靜脈注射,或可口服。需長期用藥者應(yīng)根據(jù)血濃度調(diào)整用量,以免發(fā)生中毒。地高辛有效血清濃度為1~3ng/ml。 三、非洋地黃類正性肌力藥物 1.β-腎上腺素能受體(β-AR)激動劑:可選用多巴胺,劑量每分鐘5~15μg/kg,靜脈滴注,可增加心肌收縮力及腎血流量。急性心力衰竭伴有心源性休克或低血壓以及少尿者尤為適用。也可選用多巴酚丁胺,劑量每分鐘0.5~20μg/Kg。靜脈滴注;蚩啥幝(lián)合應(yīng)用。以使心排血量增加,血壓上升,而不增高肺毛壓。 2.磷酸二酯酶抑制劑 (PDEI):可靜脈注射氨力農(nóng),用于急性心衰的短期治療。首次負(fù)荷量0.5~1mg/kg,5~10分鐘緩慢注入。繼以每分鐘5~10μg/Kg靜脈滴注維持,連用7~10天。也可選用米力農(nóng),口服每日1mg/kg,分3~4次,靜脈注射首次劑量25μg/kg,10分鐘后以每分鐘0.25~0.5μg/kg靜脈滴注,維持24~48小時,或于停藥16小時后改口服。 四、血管擴張劑 1.硝酸甘油:能擴張靜脈,減輕前負(fù)荷。靜脈點滴劑量每分鐘0.1~10μg/kg。 2.硝普鈉:可擴張動靜脈,減輕前后負(fù)荷。靜脈點滴劑量每分鐘1~8μg/kg。 3.酚妥拉明:擴張動脈,減輕后負(fù)荷。劑量為每次0.3~0.5mg/kg,溶于10%葡萄糖液10~20ml,在15分鐘左右緩慢靜注,必要時隔0.5~1小時可重復(fù)使用。每次最大用量<10mg。 五、血管緊張素轉(zhuǎn)換酶抑制劑 常用巰甲丙脯酸,能減輕前后負(fù)荷,增加緩激肽水平,使前列腺素合成增加。劑量:新生兒每次0.1mg/kg開始,逐步加大至1mg/kg,6~8小時1次;嬰幼兒及學(xué)齡前兒童,每日0.3~6mg/kg,分3次;青少年每次6.25~12.5mg開始,逐步加至每次50~70mg。 六、心肌代謝賦活藥的應(yīng)用 1.1,6-二磷酸果糖(FDP):劑量每次0.7~1.6ml/kg(75mg/ml),最大量每次<2.5ml/kg,輸注速度為每分鐘10ml。7~10天為一療程。 2.輔酶Q10:劑量每次l2.5mg,每日3次口服,療程應(yīng)一3個月。 |
中醫(yī)治療 | 中醫(yī)治療本病宜標(biāo)本并重,益氣養(yǎng)血扶正與活血化瘀逐飲不可偏廢其一。 本病屬急癥,治療搶救應(yīng)及時果斷,辨證準(zhǔn)確。一般本病初起治宜清熱化痰,益氣養(yǎng)心。后期見心腎陽虛時,治宜溫陽利水。出現(xiàn)陽氣虛脫,陰陽離絕之變時,則應(yīng)急以回陽固脫。 一、辨證選方 1.痰熱壅肺 治法:清熱化痰,瀉肺行水。 方藥:麻杏石甘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加減。生石膏20g,葶藶子、全瓜蔞、魚腥草、車前子各10g,杏仁、天竺黃、麻黃各6g。身熱重加連翹、黃芩;咳逆胸悶加桑白皮、丹參。 2.心肺氣虛 治法:益肺養(yǎng)心,補氣扶正。 方藥:養(yǎng)心湯加減。太子參、黃芪、生地各12g,茯神、遠(yuǎn)志、柏子仁各10g,麥冬、五味子、炙甘草各6g。咳嗽喘促加桑白皮、車前子;唇舌紫暗加丹參、赤芍、益母草。 3.氣陰兩虛 治法:益氣養(yǎng)陰,寧心安神。 方藥:生脈散合炙甘草湯加減。太子參、麥冬、白芍各12g,炙甘草、生地、阿膠各10g,桂枝、五味子各6g。低熱不退加龜版、地骨皮;眠差夢多加夜交藤、遠(yuǎn)志、酸棗仁。 4.陽虛水泛 治法:溫腎補心,溫陽利水。 方藥:真武湯合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加減。生龍骨、生牡蠣各20g,茯苓、白芍、白術(shù)各10g,附子、桂枝、甘草各3g。惡心嘔吐加半夏、陳皮;汗出肢冷、喘不得臥加黑錫丹。 5.陽氣虛脫 治法:回陽固脫,益氣復(fù)脈。 方藥:參附湯加味。人參、附子各3g,干姜、生龍骨、生牡蠣各10g,五味子、山萸肉、茯神各12g;柝首d妄加膽南星、菖蒲;煩躁不安加遠(yuǎn)志、夜交藤。 二、專方驗方 1.治心衰方:人參、附子、白術(shù)、橘皮、當(dāng)歸各9g,黃芪12g,炙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劑。適用于本病心氣不足者。 2.抗心衰方:赤芍、川芎、丹參、雞血藤、澤蘭各15g,黨參、益母草、麥冬各25g,附皮各10~15g。水煎服,每日1/2~1劑。適用于右心衰竭。 3.心衰合劑:葶藶子、桑白皮、生黃芪、車前子、太子參、丹參各30g,澤瀉、麥冬各15g,五味子、全當(dāng)歸各10g。水煎服,重癥每日服1~2劑,分4次服。病情緩解后改為每日1/2~1劑。 4.心寶:由洋金花、人參、附子、肉桂、麝香、鹿茸、田三七、蟾蜍等組成。隨證加減,調(diào)整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具有一定強心作用。 |
中藥 | 1.活心丸:功能活血化瘀,益氣強心。用于本病屬心氣不足,心血瘀阻者。1~3歲每服1/3丸,3~6歲每服1/2丸,6~9歲每服2/3丸,9歲以上每服1丸,每日1~3次。 2.東北雙參補膏:功能益氣生津。適用于本病屬氣虛津傷者。1~3歲每服5g,3~6歲每服10g,6~9歲每服15g,每日3次。 3.桂附地黃丸:功能溫補腎陽,化氣行水。用于本病屬腎陽衰微,命火不足者。1~3歲每服1/3丸,3~6歲每服1/2丸,6~9歲每服2/3丸,9歲以上每服1丸,每日2次。 4.復(fù)方丹參注射液:功能活血化瘀,理氣止痛。適用于本病屬氣滯血瘀,胸陽不宣者。6歲以下每次2ml,6歲以上每次4ml,加入10%葡糖糖250ml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 5.止嗽掃痰丸:功能降氣定喘,止咳祛痰。適于本病屬痰飲內(nèi)蘊,心肺脈絡(luò)痹阻者。1~3歲每服1g,3~6歲每服2g,6~9歲每服3g,9歲以上每服4g,每日3次。 |
針灸 | 1.體針:主穴取內(nèi)關(guān)、神門、間使、巨闕等。痰熱上擾加尺澤、豐隆、膻中;心血不足加脾俞、足三里;水飲內(nèi)停加三焦俞、氣海等穴位。每次取4~5穴,平補平瀉,留針15~20分鐘,每日1次,7~10次為1療程。休息3~5天,可開始下1療程。 2.耳針:取穴心、皮質(zhì)下、交感、神門、肺、腎等。每次取2~3穴,毫針淺刺,每日或隔日1次,5~7次為1療程。 |
推拿按摩 | 推攢竹,揉百會,補脾經(jīng),補腎經(jīng),推三關(guān),推揉膻中,揉五指節(jié)。每日1次,5~7次為1療程。 |
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 | 1、本病屬急證,臨床應(yīng)及時采用有效措施。西藥一般通過去除病因,減輕心臟負(fù)荷,增強心肌收縮力及心肌細(xì)胞營養(yǎng)等治療來控制病情,對急、慢性心力衰竭均有確切療效。而中藥對心功能種種影響的研究亦在不斷深入,如北五加皮、鈴蘭、萬年青、枳實、附子等均已被證實具有增強心肌收縮力,增加心排出量等到作用。而生脈飲、參附湯等亦具有明確強心、改善心功能的作用。故臨床采用中西醫(yī)結(jié)合的方法治療本病,常能取得更佳療效。 2、病因治療中,心肌炎患者,西藥宜予大量維生素C靜滴等,此時中藥應(yīng)加用玄參、苦參、麥冬、五味子等,對緩解病情十分有益。重癥肺炎患者,西藥應(yīng)積極抗炎治療,中藥則可選用黃苓、桑白皮、魚腥草、百部等品,以協(xié)同西藥抑菌、抗病毒。急性風(fēng)濕熱患者,西醫(yī)應(yīng)予抗風(fēng)濕藥,如阿斯匹林,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等,此時中藥可選用秦艽、海風(fēng)藤、防已、五味子、刺五加、三七、大青葉、黃芩等,有協(xié)同西藥抗風(fēng)濕,減輕心臟損害的作用。 |
護理 | |
康復(fù) | |
預(yù)防 | |
歷史考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