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英文) | deficiencyof heart and lung |
拚音 | XINFEIQIXU |
別名 | 中醫(yī):咳嗽,哮證,喘證,虛勞,汗證,厥證,西醫(yī):慢性支氣管炎,阻塞性肺氣腫,肺心病,支氣管哮喘,風心病 |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中醫(yī)病證 |
西醫(yī)病名定義 | |
中醫(yī)釋名 | 本證是由心氣虛弱,肺氣不足而表現(xiàn)以心悸,喘促為主證的虛弱證候。多因長期慢性肺系疾患,耗傷心肺之氣,或稟賦不足,或年高體弱等因素引起心肺功能衰弱而引起心肺氣虛證。 |
西醫(yī)病因 | |
中醫(yī)病因 | |
季節(jié) | |
地區(qū) | |
人群 | |
強度與傳播 | |
發(fā)病率 | |
發(fā)病機理 | |
中醫(yī)病機 | 本證是由心氣虛弱,肺氣不足而表現(xiàn)以心悸,喘促為主證的虛弱證候。多因長期慢性肺系疾患,耗傷心肺之氣,或稟賦不足,或年高體弱等因素引起心肺功能衰弱而引起心肺氣虛證。病位在心肺,因肺虛不布津,心氣不足,心陽不振不能溫化水液,泛溢全身則為腫;亦使心肺氣虛不能運血,常產(chǎn)生瘀血,導致虛實夾雜,形成本虛標實之證,使病情更為復雜。若心肺氣虛日久導致腎虛水邪上犯凌心,造成心氣暴脫于上,可形成陰陽離絕的危候。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醫(yī)診斷標準 | |
中醫(yī)診斷 | |
西醫(yī)診斷標準 | |
西醫(yī)診斷依據(jù) | |
發(fā)病 | |
病史 | |
癥狀 | |
體征 | 心悸氣短,咳喘少氣,動則更甚,頭暈胸悶,咯痰清稀,面 色晄白,自汗乏力,易于感冒,甚則面浮肢腫,口唇青紫,舌質(zhì)淡暗, 苔薄白,脈沉細而弱。 |
體檢 | |
電診斷 | |
影像診斷 | |
實驗室診斷 | |
血液 | |
尿 | |
糞便 | |
腦脊液 | |
其他診斷 | |
免疫學 | |
組織學檢驗 | |
西醫(yī)鑒別診斷 | |
中醫(yī)類證鑒別 | |
療效評定標準 | |
預(yù)后 | |
并發(fā)癥 | |
西醫(yī)治療 | |
中醫(yī)治療 | 治療法則: 補益心肺 施治方法: (一)內(nèi)服方藥 1.基本方藥:(1)補肺湯合保元湯加減:炙黨參15克、炙黃芪15克、白術(shù)10克、炙紫菀10克、炙冬花10克、五味子6克、肉桂6克、陳皮10克、法夏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本方適用于心肌氣虛偏于肺氣虛者。(2)玉屏風散合補心丸加減:生炙黃芪各15克, 白術(shù)10克、防風6克、柏子仁10克、酸棗仁10克、丹參15克、茯苓10克、豬苓10克、桂枝10克、枳殼10克、益母草10克。本方適用于心肺氣虛偏于心氣虛兼血瘀者。上方小度煎煮,取汁200~300毫升,每日1劑,溫服,1日3次。 2.加減變化:若兼見眩暈,嘔吐白涎,咳喘重者可于基本方(1)中加入陳皮10克、法夏12克、細辛3克、干姜10克以溫肺化痰。若兼見心肺氣虛,水泛全身者,可改用防己黃芪湯合實脾飲加減以治其標;黃芪15克、防己10克、白術(shù)10克、茯苓10克、木瓜10克、干姜6克、附片10克、大腹皮10克、生姜3片,大棗5枚以溫陽利水消腫。若兼見瘀血內(nèi)阻,口唇青紫,舌質(zhì)紫暗,脈澀滯等證,則可于基本方(1)中加入枳殼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益母草15克以理氣化瘀。若兼見脾虛,納差腹脹,大便溏薄則于基本方(2)中加蒼術(shù)10克、芡實12克、蓮肉15克、砂仁6克、廣木香6克以健脾助運。若兼見腎虛,咳喘氣短,難以平臥,自汗,心悸,畏冷,于基本方(1)中加入胡桃仁15克、蛤蚧(研末)10克、肉桂6克、沉香6克以固腎納氣。 (二)外敷藥物:本證心肺氣慮,兼有陽虛臨床表現(xiàn)以喘咳為主者,可用白芥子45克、細辛23克、元胡45克、甘遂23克上藥均研細末,加生姜汁200毫升,每次取三分之一量,以生姜汁混合制成藥餅6只待用。每年三伏天進行,每伏敷一次,每次敷貼2小時,時間最好在11~13時進行,連續(xù)三年為一療程,穴位可取百勞、肺俞、膏盲三對穴位,每次敷貼選2穴,每穴一只藥餅,六只藥餅,分三次用。若用后有皮膚損害如紅腫、皮疹等則應(yīng)立即停止外敷。 (三)飲食療法: 取冬蟲夏草10克、百合30克、老雄鴨一只,料酒、胡椒面、蔥、姜、鹽、味精各適量。將鴨頭順頸劈開,取蟲草數(shù)枚,裝入鴨頭內(nèi),再格線纏緊,余下蟲草百合和姜蔥一起裝入鴨腹內(nèi),放置盆中,注入清湯,用鹽、胡椒而、料酒等凋味,用濕紙密封盆門,上籠蒸2小時,出籠后去紙,加姜蔥、味精即可服食。本方有養(yǎng)心益肺補腎止咳定喘化痰作用,諸虛不足皆可服之。 施治要點: (一)厥心痛、真心痛屬心肺氣虛者,香竄破氣之藥如冠心蘇香丸,復方丹參片等只宜暫用,不可久服,尤其是脈象勁硬欠柔和的患者用藥更應(yīng)遠剛就柔。久用傷及陰津會使病情加重。 (二)心肺氣虛,日久亦可傷陰,?梢姎怅巸商撟C,臨床表現(xiàn)干咳而喘,甚則痰中帶血絲,此時治療,當改溫補為清補法,藥用太子參、麥冬、五味子.百合、生地、玄參、川貝、甜杏仁,白茅根、白芨等清養(yǎng)心肺之陰,寧絡(luò)以止血。 (三)本證是上焦氣虛之證,易致內(nèi)生痰濕,濁陰上干陽位,可見苔白膩脈滑者,在用藥上宜加用瓜蔞、薤白等通陽化痰,將黃膩脈弦滑者則合溫膽湯清熱滌痰。 (四)在心肺氣虛,兼見陰虛胸悶明顯時,多為氣虛而致氣機不暢,治療上應(yīng)宗“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和“輕可去實“,在清養(yǎng)心肺的基礎(chǔ)上,可佐以少量理氣和血之品,使心氣舒展,氣暢血行,胸痛可除。 |
中藥 | |
針灸 | 1.針刺:主穴取心俞、巨闕、肺俞、膏盲,配穴取氣海、腎俞。手法用補法,留針15~20分鐘,捻轉(zhuǎn)結(jié)合提插,每日1次。 2.艾灸:用艾條灸上穴,10~15分鐘,每日2次。 |
推拿按摩 | |
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 | |
護理 | 1.心肺氣虛常易感冒咳嗽,對;伎人缘幕颊呖捎媚Ρ遣伲蓄A(yù)防作用,方法為兩手食指上下按摩鼻翼兩旁迎香穴及鼻梁兩側(cè),10~20次;以右掌心推拿鼻尖素窷穴,方向從右向左,約10~20次。再從相反方向推拿10~20次。 2.心肺氣虛的咳喘患者,病房應(yīng)保持空氣新鮮,陽光充足。室內(nèi)宜溫暖,若在冬季有取暖設(shè)備時,注意要保持一定的濕度。干燥環(huán)境易致心肺氣虛者更傷其陰。 3.咳嗽有痰的患者,應(yīng)鼓勵病員咳嗽,而咳嗽無力者,可用翻身拍背法,即以肺底部向上輕輕拍打,以震動細小支氣管,使滯留在該處的痰液松動排出,體位引流幫助排痰,痰涎排除,病情可以得到緩解。 |
康復 | |
預(yù)防 | |
歷史考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