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藥學理論 > 中國中藥 > 正文:白前 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化學成分查詢
    

白前

  
別名 石藍、嗽藥、柳葉白前水楊柳、大鶴瓢、水柳、芫花葉白前、溪瓢羹、消結草、烏梗仔、蜜白前、炒白前、鵝管白前
漢語拼音 bai qian
英文名 Willowleaf Swallowwort Rhizome, Glaucescent Swallowwort Rhizome, Rhizome of Willowleaf Swallowwort, Rhizome of Glaucescent Swallowwort
藥材基原 為雙子葉植物藥蘿藦科植物柳葉白前或芫花葉白前的根及根莖。
動植物形態(tài) 1.多年生直立半灌木,高0.5-1cm。根莖橫生或斜生,空如鵝管狀,系極發(fā)達,根多而細,呈須狀,黃白色或略帶紅棕。莖圓柱形,表面灰綠色,有細棱。葉對生,具短柄;葉片紙質,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3-12cm,寬0.3-1.4cm,先端漸尖,基部漸窄,全緣,中脈在葉背明顯,側脈約6對。傘形聚傘花序腋生,有3-8朵,小苞片多數;花萼5深裂,內面基部腺體不多;花冠輻狀,5深裂,裂片線形,紫紅色,內面具長柔毛;副花冠裂征盾狀,肥厚,較花藥為短;雄蕊5,與雌蕊合生成蕊柱,花藥2室每室具一淡黃色下垂的花粉塊;柱頭微突,包在花藥的薄膜內。蓇葖果單生,窄長披針形,長達9cm。種子披針形,黃棕色。先端具白色絲狀絹毛;ㄆ5-8月,果期9-10月。
2.芫花葉白前 本種與柳葉白前的區(qū)別點為:莖具2列柔毛。葉片長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先端略鈍,狀如芫花葉,長3-5cm,寬1-1.5cm,近于無柄;ㄝ^大,花冠黃白色。
資源分布 1.柳葉白前分布于江蘇、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等地。 2.芫花葉白前分布與柳葉白前相同。
生態(tài)環(huán)境 1.柳葉白前生長于溪灘、江邊砂磧處,以至半浸于水中。 2.芫花葉白前生長環(huán)境及分布與柳葉白前同。兩者常群生一起。
藥用植物栽培 生物學物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忌干燥,適宜土層深厚肥沃的腐殖土壤栽培。
栽培技術 用種子或分根繁殖。種子繁殖:春季2月、3月播種育苗,4月底或5月初苗高15cm左右即可移栽。分根繁殖:宜在春季3月、4月進行,每株根莖應帶有芽1-2個,穴栽,每穴1株,覆土壓實。
田間管理 生長期應注意除草、澆水。苗高30cm左右,追肥1次。
采收和儲藏 栽后第2年秋后挖取全株,將根及根莖采下,洗凈,曬干或烘干。
藥用部位
生藥材鑒定 性狀鑒別 (1)柳葉白前根莖圓柱形,有分枝,長4-14cm,直徑2-4mm;表面黃白色至黃棕色,具細縱皺紋,節(jié)明顯,節(jié)間長1.5-4cm,頂端有數個殘莖;質脆易斷,斷面中空或有膜質髓。根纖細而彎曲,簇生于節(jié)處,長工3-10cm,直徑不及1mm,多次分枝成毛須狀,常盤結成團;質脆,斷面白色。氣微味苦。
(2)芫花葉白前 根莖較短。槐砻婊揖G色或淡黃色,節(jié)間長1-2cm;質較硬,折斷面空腔較小。須根稍粗長,長5-15cm,直徑約1mm,分枝較小;質脆,易折斷。以根莖粗壯、須根長者為佳。
顯微鑒別 (1)柳葉白前 根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外側壁增厚。下皮為1列較小的細胞。皮層有乳波士頓管。有時可見中柱鞘纖維繼續(xù)排列成環(huán),前有單個或成群的石細胞。維管束雙韌型,木質部導管、木纖維及木薄壁細胞均木化。髓多成空腔。本品薄壁細胞含淀粉粒或草酸鈣簇晶。根橫切面:表皮細胞外側壁增厚。皮層出不窮薄壁細胞含淀粉或草酸鈣簇晶。內皮層氏明顯。中柱鞘為1列薄壁細胞。韌皮部狹窄,木質部二原型。
(2)芫花葉白前 根莖皮層沒有乳汁管,其余與柳葉白前相似。
中藥化學成分 柳葉白前根莖中含有β-谷甾醇(β-sitosterol),高級脂肪酸和華北白前醇(hancokind)[1]
2.芫花葉白前根中含有白前皂甙(glaucoside)A,B,C,D,E[2],F,G[3],H,I,J[4],K[5],白前皂甙式(glaucogenin)A和B,白前皂甙式C單-D-黃花夾竹糖甙(glaucogenin C-mono-D-thevetlside)[6],白前新皂甙(neoglaucoside)A和B[5]及白前二糖(glaucobiose)[7]。
理化性質
中藥化學鑒定 (1)柳葉白前 取本品粗粉1g加70%乙醇10ml,加熱回流1h,濾過。取濾液1ml,置蒸發(fā)皿內蒸干,殘渣加醋酐1ml,使溶解,再加濃硫酸1滴,顯紅紫色,放置后變?yōu)槲劬G色。 (2)芫花葉白前 試驗方法同柳葉白前。加濃硫酸后顯棕紅色,放置后不變色。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炮制方法 1.白前:揀去雜質,洗凈泥土,稍浸泡后撈出,潤透,切段,曬干。 2.炒白前用文火加熱,炒至老黃色,微焦,取出放涼。炒后偏于溫肺散寒、化痰止咳,多用于寒痰或痰濕、咳喘。 3.密白前現行,取煉密用適量開水稀釋,加入白前段拌勻,悶潤后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表面深黃色,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白前段100kg,用煉密25kg。密炙后可緩和對胃的剌激性,增強潤肺止咳作用多用于肺虛咳嗽。飲片性狀:白前參見“藥材鑒別”項。炒白前形如白前,表面老黃色。密白前表面金黃色,略帶粘性,味甜。貯干燥容器內,炒白前、密白前密閉,置陰涼干燥外。
劑型
中藥制藥工藝
藥理作用 皂甙有祛痰作用。
藥理學
藥代動力學
毒理學
藥物配伍 1.忌豬肉菘菜、飴糖。 2.配紫菀:止咳平喘、化痰利隔;配桔梗:宣肺下氣,化痰止咳;配前胡:降氣散風,止咳化痰之效;配百部:祛痰止咳。
藥性 辛甘;微溫;無毒
歸經 肺經
功效 瀉肺降氣;下痰止嗽
功效分類 止咳藥
主治 主冶肺氣壅實之咳嗽痰多;氣逆喘促;胃脘疼痛;兒疳積;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
用藥禁忌 《本草經疏》:凡咳逆上氣,咳嗽氣逆,由于氣虛氣不歸元,而不由于肺氣因邪客壅實者,禁用。
不良反應及治療
選方 地骨皮湯《圣濟總錄》;白前湯《千金方》;前胡湯《圣濟總錄》;防已湯《圣濟總錄》;款肺病湯《圣濟總錄》;貝母煎《圣濟總錄》
臨床運用
各家論述 1.《本草衍義》:白前,保定肺氣,治嗽多用。以溫藥相佐使,則尤佳。
2.《綱目》:白前,長于降氣,肺氣壅實而有痰者宜之。若虛而長哽氣者不可用。張仲景治嗽而脈沉者,澤漆湯中亦用之。
3.《本草經疏》:白前,肺家之要藥。甘能緩,辛能散,溫能下,以其長于下氣,故主胸脅逆氣,咳嗽上氣。二病皆氣升、氣逆,痰隨氣壅所致,氣降則痰自降,能降氣則病本立拔矣。白前性溫,走散下氣,性無補益。深師方中所主久咳上氣,體腫短氣,脹滿,當是有停飲、水濕、濕痰之病,乃可用之,病不由于此者,不得輕施。
4.《本經逢原》:白前,較白薇稍溫,較細辛稍平。專搜肺竅中風水,非若白薇之咸寒,專泄肺、胃之燥熱,亦不似細辛之辛竄,能治腎、肝之沉寒也。
5.《本草正義》:白前,專主肺家,為治咳嗽降氣之要藥!秳e錄》謂其微溫,以其主治寒嗽,則能疏散寒邪,其性質必含溫養(yǎng)之氣也。然白前治嗽,亦不專于寒嗽一面,即痰火氣壅,上逆咳嗽,亦能定之,則又有似乎寒降,是以蘇恭竟作微寒。然其所以能止嗽者,則在于平逆順氣,使膈下之濁氣不上凌而犯肺金,斯肺氣得順其清肅之性,而咳自除,此以靜肅為用,必不可遽謂其溫。且古今主治,恒用之于火氣逆升之癥,無不應手,自當以蘇恭微寒之說為長。且寒邪寒飲之咳,辛溫開肺,別有專司,固非白前之長技,特微寒順氣,非如沙參、知母之寒涼直折,亦非如桑根皮、枇杷葉之清降遏抑,故為定咳止嗽之主藥,而絕無流弊。雖不見于《本經》,而《別錄》主胸脅逆氣,咳嗽上氣,甚至稱其治呼吸欲絕,可見其清肅肺家,功效卓絕。白前順氣,清肅肺金,是其全體大用,此外別無效力。而《日華子本草》且稱其治奔豚腎氣,殆因其能降肺逆而推廣言之。然白前主治上焦,而不能下墜直降,腎氣之治,失其旨矣。
6.《別錄》:主胸脅逆氣,咳嗽上氣。
7.《唐本草》:主上氣沖喉中,呼吸欲絕。
8.《本草備要》:瀉肺。
9.《福建中草藥》:行氣消積,健脾和胃。
考證 出自1.《別錄》。 2.陶弘景:白前,出近道。似細辛而大,色白易折。主氣嗽方多用之。 3.《唐本草》:白前,葉似柳,或似芫花,苗高尺許,生洲渚沙磧之上。根白,長于細辛,味甘。俗以酒漬服,主上氣。不生近道。今用蔓生者,味苦,非真也。 4.《開寶本草》:別本注云,(白前)二月、八月采根,暴干。根似牛膝、白薇。 5.《本草圖經》:白前,今蜀中及淮、浙州郡皆有之。
藥物應用鑒別 1.白前與白芥子二者均能溫化寒痰,但白芥子燥,長于行氣,主頑痰伏膈,胸脅痞滿;而白前溫而不燥,長于降氣,主痰貯于肺,氣逆咳嗽。 2.白前與桔梗:二藥有較好的消痰作用,白前以降氣為主,適于肺病氣壅實之胸膈逆滿喘急,喉間痰鳴之證;桔梗以開宣肺氣為主,適于肺病氣郁閉之咳嗽鼻塞,胸滿咽痛之證。
藥典收錄
藥材拉丁名 Rhizoma et Radix CynanchiStauntonii 2.Rhizoma et Radix Cynanchi Glaucescentis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1.Cynanchum stauntoni(Decne.) Schltr. Ex Levl.[pcntasacme stauntonii Deone] 2.Cynanchum glaucescens(Decne.) Hand. Mazz.[pentasachme glaucescens Deone]
科屬分類 蘿藦科
出處 《中華本草》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10,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