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yè)
醫(yī)師
藥師
護(hù)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jí)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xué)考研
醫(yī)學(xué)論文
醫(yī)學(xué)會(huì)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yǔ)標(biāo)準(zhǔn)中國(guó)方劑數(shù)據(jù)庫(kù)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kù)OCT說(shuō)明書不良反應(yīng)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xué)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xué)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寒陣
    

景岳全書:寒陣

黃連解毒湯:亦名解毒湯。治火熱狂躁煩心,口干舌燥,熱之甚者,及吐下后熱不解,脈洪喘急等證。黃連 黃芩 黃柏 梔子(各等分)上每服五錢,水二鐘,煎服。(仲景)白虎湯:治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里有邪,宜用此以解內(nèi)外之熱,及一切中暑煩熱,熱結(jié)斑黃,狂躁大渴等證…

黃連解毒湯:亦名解毒湯。治火熱狂躁煩心,口干舌燥,熱之甚者,及吐下后熱不解,脈洪喘急等證。

黃連 黃芩 黃柏 梔子(各等分)

上每服五錢,水二鐘,煎服。

(仲景)白虎湯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里有邪,宜用此以解內(nèi)外之熱,及一切中暑煩熱,熱結(jié)斑黃,狂躁大渴等證。

石膏(一斤,碎) 知母(六兩) 甘草(二兩) 糯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本方加蒼術(shù),即名蒼術(shù)白虎湯。

(仲景)白虎加人參湯:此即人參白虎湯。亦名化斑湯。仲景法即于前白虎湯內(nèi)加人參三兩,用治服桂枝湯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今近代止用人參二錢,石膏五錢,知母二錢,甘草一錢,糯米一撮,以治赤斑口燥煩躁,暑熱脈虛等證。又河間名為人參石膏湯,用治膈消煩熱,但分兩加倍于今方。

《活人》白虎加桂枝湯治瘧但熱不寒,及有汗者。

知母 桂枝 甘草(炙) 粳米(各一錢) 石膏(一錢)

上咀。水一鐘半,煎八分,溫服。

(仲景)竹葉石膏湯:治陽(yáng)明汗多而渴,鼻衄,喜水,水入即吐,及暑熱煩躁等證。

石膏(一兩) 竹葉(二十片) 半夏 甘草(各二錢) 麥冬 人參(各三錢) 粳米(一撮,此系今方,分兩非仲景舊法)水二鐘,三片,煎服。一方云∶石膏二錢,人參一錢,其它以降序之,用者當(dāng)酌宜也。

六味竹葉石膏湯治胃火盛而作渴。

石膏( ,倍用之) 淡竹葉 桔梗 薄荷木通 甘草(各一錢)水煎服。

竹葉黃 湯:治胃虛火盛作渴。

淡竹葉(二錢) 人參 黃 生地黃 當(dāng)歸 川芎 麥冬 芍藥 甘草 石膏( ) 黃芩(炒,各一錢)水煎服。按此方之用,當(dāng)去川芎為善。外科仍有半夏。

《宣明》桂苓甘露飲:治陽(yáng)暑發(fā)熱煩躁,水道不利等證。

滑石(飛,四兩) 石膏 寒水石 白術(shù)(各二兩) 茯苓 澤瀉(各一兩) 肉桂 豬苓(各五錢)甘草(二兩,炙)

上為末。每服三錢,溫湯調(diào)下。

(子和)桂苓甘露飲:治證同前,脈虛而渴者當(dāng)用此。

滑石(一兩)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甘草 石膏 寒水石 干葛 澤瀉(各一兩) 官桂 木香 藿香(各一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白湯調(diào)下。

《千金》甘露飲:治男婦小兒胃中客熱,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牙齦腫爛,時(shí)出膿血,及脾胃受濕,瘀熱在內(nèi),或醉飽多勞,濕熱相搏,致生膽病,身面皆黃,或身熱而腫,大小便不調(diào)。

枇杷葉(拭去毛) 生地熟地天門冬 麥門冬 黃芩 石斛 茵陳 枳殼(各一錢)炙甘草(五分)

上作一服,水二鐘,煎七分,食后服!侗臼路健窡o(wú)麥冬、茵陳,有山豆根犀角屑,治口齒證大有神效。

三黃石膏湯:治疫癘大熱而躁。

石膏(生,三錢) 黃芩 黃柏 黃連(各二錢) 豆豉(半合) 麻黃(八分) 梔子(五枚,打碎)水二盞,煎一盞,連進(jìn)三、四盞則愈。

羌活升麻湯:治暑月時(shí)行瘟熱,病宜清熱解毒,兼治內(nèi)外者。

羌活 升麻 葛根 人參 白芍藥 黃芩(各一錢) 黃連 石膏 甘草 生地黃 知母(各七分)水二鐘,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溫服。

(東垣)普濟(jì)消毒飲治疫癘憎寒壯熱,頭面腫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口干舌燥,俗云大頭瘟病,諸藥不效。元泰和二年,東垣制以濟(jì)人,所活甚眾,時(shí)人皆曰天方。

黃芩(酒炒) 黃連(酒炒,各五錢) 人參(三錢) 橘紅 玄參 生甘草 桔梗 柴胡(各二錢)薄荷葉 連翹 鼠粘子 板藍(lán)根 馬屁勃(各一錢) 白僵蠶(炒) 升麻(各七分)

上為細(xì)末。半用湯調(diào),時(shí)時(shí)服之;半用蜜丸噙化,服盡良愈;蚣防風(fēng)、川芎、當(dāng)歸、薄荷、細(xì)辛,水二鐘,煎一鐘,食遠(yuǎn)稍熱服。如大便硬,加酒蒸大黃一、二錢以利之;或熱腫甚者,以砭針刺出其血。

芩連消毒飲:治天行時(shí)疫,大頭病發(fā)熱惡寒,頸項(xiàng)腫,脈洪痰痹等證。

柴胡 桔梗 羌活 防風(fēng) 黃芩 黃連 連翹 枳殼 荊芥 白芷 川芎 射干 甘草水一鐘半,姜三片,煎服。有痰者,加竹瀝、姜汁調(diào)服;如秘結(jié)熱甚者,先加大黃煎服,利二三行后,根據(jù)本方加人參、當(dāng)歸調(diào)理。

(河間)六神通解散:治發(fā)熱頭痛,脈洪身熱無(wú)汗!堕撤ā酚写ㄜ骸⑶蓟、細(xì)辛三味。

麻黃 甘草(各一錢) 黃芩 蒼術(shù)(各二錢) 石膏 滑石(各錢半) 豆豉(十粒)水二鐘,加蔥、姜同煮一鐘,溫服。

(仲景)小陷胸湯結(jié)胸,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

半夏(三錢) 黃連(錢半) 栝蔞仁(二錢,此非古數(shù))

上先以水二鐘,煎栝蔞至一鐘半,乃入二藥同煎至八分,溫服。原方用黃連一兩,半夏半升,栝蔞實(shí)一枚,水六升,如法煮二升,分三服。

雞子清飲:治熱病五、六日,壯熱之甚,大便秘結(jié),狂言欲走者。

雞子(二枚,取清) 芒硝(細(xì)研) 寒水石(細(xì)研,各二、三錢)

上以用新汲水一盞調(diào)藥末,次下雞子清攪勻,分二服。按∶此法似不若以悉尼漿調(diào)二藥服之更妙。

(仲景)黃連阿膠湯:治少陰傷寒,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

黃連(四兩) 黃芩(一兩) 芍藥(二兩) 阿膠(三兩) 雞子黃(二枚)

上以水五升,先煮前三味,取二升,去滓,納膠烊盡,小冷,納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梔子仁湯:治發(fā)熱潮熱,狂躁面赤咽痛。

梔子 赤芍 大青 知母(各一錢) 升麻 柴胡 黃芩 石膏 杏仁 甘草(各二錢) 豆豉(百粒)水煎溫服。一方無(wú)豆豉。又六味梔子仁湯在外科八。

(仲景)梔子豆豉湯:治傷寒煩熱懊 ?蔀橥聞

梔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

上用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nèi)豉再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jìn)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仲景)梔子濃樸湯:治傷寒下后,余邪未清,心煩腹?jié)M,起臥不安者。

梔子(十四枚,擘) 濃樸(四兩,姜炙) 枳實(shí)(四兩,炒)

以上三味,用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jìn)一服,得吐,止后服。

(仲景)梔子干姜湯:治傷寒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若病患舊有微溏者不可用。

梔子(十四枚,擘) 干姜(三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jìn)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仲景)梔子柏皮湯:治傷寒身黃發(fā)熱者。

梔子(十五枚) 甘草(一兩) 黃柏(二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解瘟疫熱毒:

瘟疫八、九日后,已經(jīng)汗下不退,口渴咽干,欲飲水者,以蚯蚓糞名六一泥不拘多少,擂新汲水飲之,或用晚蠶砂亦可。其熱甚者,用新青布以冷水浸過(guò),略擠干,置患人胸上,以手按之良久,布熱即易之,須臾,當(dāng)汗出如水,或作戰(zhàn)汗而解。夏月極熱用此法,他時(shí)不可用。

漏蘆丹麻湯:方在外科。治時(shí)毒頭面紅腫。

黃連香薷飲:方在和陣。治傷暑中熱。

《局方》瀉心湯治心火。

用川黃連去須,為極細(xì)末。每服一字,或五分,或一錢,或湯或散,臨臥服。

www.med126.com(仲景)甘草瀉心湯亦名半夏瀉心湯。嘔而腸鳴,心下痞者,此方主之。此方辛入脾而散氣,半夏、干姜之辛以散結(jié);氣苦入心而泄熱,黃連、黃芩之苦以泄痞熱;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人參、甘草、大棗之甘以緩之也。

半夏(半升,洗) 黃連(一兩) 干姜 黃芩 甘草(炙) 人參(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仲景)生姜瀉心湯:治傷寒汗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

生姜(四兩,切) 甘草(炙) 人參 黃芩(各三兩) 干姜(一兩) 黃連(一兩) 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此方無(wú)生姜,即名半夏瀉心湯。

(仲景)大黃黃連瀉心湯:治太陽(yáng)傷寒汗下后,色微黃,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guān)上浮者。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上二味,以微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仲景)附子瀉心湯:治傷寒汗下后,心下痞,而復(fù)惡寒汗出者。

大黃(一兩) 黃連 黃芩(各二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別煮取汁)

上前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納附子汁,分溫再服。

清心蓮子飲:治熱在氣分,口干作渴,小便淋濁,或口舌生瘡,咽疼煩躁。

黃芩 麥冬 地骨皮 車前子(炒) 甘草(各錢半) 人參 黃 石蓮子 柴胡 茯苓(各一錢)

上每服五錢,水煎服。

《良方》加味通心飲:治諸疝內(nèi)熱脹痛,及小便不利。

木通 梔子仁 黃芩 瞿麥 連翹 枳殼 川楝子 甘草(等分)

上咀。每服五錢,水一鐘半,燈心二十根,車前草五莖,煎七分,溫服。

清心湯:治心受熱邪,狂言叫罵,動(dòng)履失常。

黃連 黃芩 梔子 連翹 薄荷 甘草 芒硝 大黃(等分)水一鐘半,竹葉二十片,煎八分,溫服。

外科清心湯:方在外科。治瘡瘍腫痛發(fā)熱。

《局方》人參清肺湯治肺胃虛熱,咳嗽喘急,坐臥不安,年久勞嗽唾痰。

人參 杏仁(去皮尖,炒) 阿膠(各一錢) 粟殼(蜜炒,一錢半) 炙甘草 桑白皮 知母地骨皮 烏梅肉(各五分)水二鐘,棗一枚,煎八分,食遠(yuǎn)服。

人參平肺散:治心火克肺金,傳為咳嗽喘嘔,痰涎壅盛,胸膈痞滿,咽喉不利。

人參 天冬 黃芩 地骨皮 陳皮 青皮 茯苓(各八分) 知母(一錢) 五味(二十粒) 甘草(炙,五分) 桑白皮(炒,一錢半)水二鐘,姜三片,煎八分,食遠(yuǎn)服。

黃芩清肺飲治肺熱小便不利,宜用此清之。

梔子(二錢) 黃芩(一錢)水煎服,如不利,加鹽豉二十粒。

清肺湯:方在痘疹。治麻疹咳嗽甚者。

(東垣)清肺飲子:方在和陣。治邪熱在氣分,渴而小便不利。

(萬(wàn)氏)清肺飲:方在痘疹。治痘疹肺熱喘嗽。

瀉白散治肺火,大腸火,喘急等證。

甘草(一錢) 桑白皮 地骨皮(各二錢)

上為末。水調(diào)服。

五味瀉白散:方在因陣。治眼目風(fēng)熱,翳膜外障。

《正傳》麥門冬湯治病后火熱乘肺,咳嗽有血,胸脅脹滿,上氣喘急,五心煩熱而渴。

天冬 麥冬 桑白皮(各七分) 紫菀貝母(各六分) 桔梗 甘草(各五分) 淡竹葉 生地(各一錢) 五味(九粒)水一鐘半,棗一枚,煎服。

《類方》麥門冬湯:治肺熱氣衰血焦,發(fā)落好怒,唇口亦甚。

麥門冬 遠(yuǎn)志(甘草煮,去心) 人參 黃芩 生地黃 茯神 石膏( ,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 咀。每服一兩,水煎服。

(萬(wàn)氏)麥門冬湯:方在痘疹。治表邪麻疹,火熱嗽甚。

《家抄》麥門冬飲:虛勞咳嗽,午后嗽多者是也。

川芎 當(dāng)歸 生地黃 白芍藥 麥門冬 黃柏 知母(各一錢) 桑白皮(八分) 五味子(十五粒)水二鐘,姜一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后服。

《宣明》麥門冬飲子:治膈消胸滿心煩,氣多血少,津液不足,為消渴。

麥門冬 生地黃 人參 五味子 甘草(炙) 茯神 天花粉 知母 干葛(等分)

上咀。每服一兩,竹葉十四片,水煎服。

二母散:治肺熱咳嗽,及疹后嗽甚者。

貝母(去心,童便洗) 知母(等分) 干生姜(一片)

上水煎服。或?yàn)槟,每服五分,或一錢,沸湯下。

(陳氏)二母散:方在婦人。治產(chǎn)后熱血上攻,咳嗽喘促。

《家抄》黃芩知母湯:治夏月火嗽有痰,面赤煩熱。

黃芩 知母 桑白皮 杏仁 山梔 花粉 貝母 桔梗 甘草(等分)水二鐘,煎八分,食遠(yuǎn)服。

《醫(yī)林》桑白皮湯治肺氣有余,火炎痰盛作喘。

桑白皮 半夏 蘇子 杏仁 貝母 山梔 黃芩 黃連(各八分)水二鐘,姜三片,煎八分,溫服。

(海藏)紫菀散:治嗽中有血,虛勞久嗽肺痿。

紫菀 阿膠 知母 貝母(各錢半) 人參 甘草 茯苓 桔梗(各一錢) 五味子(十二粒)水二鐘,煎八分,食后服。

(東垣)胃散治醇酒濃味,或補(bǔ)胃熱藥太過(guò),以致牙痛不可忍,牽引頭腦,滿面發(fā)熱,或齒齦潰爛,喜冷惡熱,此陽(yáng)明之火也,宜用此方。

生地(錢半) 升麻 當(dāng)歸 丹皮(各一錢) 黃連(錢半,夏月倍之)水煎服。

加味清胃散

即前方加犀角、連翹、甘草。

《秘驗(yàn)》清胃飲:治一切風(fēng)熱濕痰牙痛床腫,血出動(dòng)搖。

石膏 梔子 黃連 黃芩 當(dāng)歸 生地 白芍 蒼術(shù)(各一錢) 青皮(八分) 細(xì)辛 藿香荊芥穗(各六分) 升麻(五分) 丹皮 甘草(各四分)水二鐘,煎八分,食后緩緩含飲之,效。

(錢氏)瀉黃散治脾火。

山梔(一兩) 石膏(五錢) 藿香(七錢) 防風(fēng)(四錢) 甘草(三錢)

上 咀,蜜、酒拌,略炒香,為細(xì)末。每服二錢,水一鐘,煎清汁飲。

和中湯:治虛火嘈雜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陳皮 半夏(各一錢) 甘草(五分) 黃連(姜炒,錢半) 大棗(二枚)水一鐘半,加粳米一撮,煎八分,溫服。

(薛氏)柴胡清肝散:治肝膽三焦風(fēng)熱瘡瘍,或怒火憎寒發(fā)熱,或瘡毒結(jié)于兩耳、兩脅前后,或胸乳小腹下及股足等證。

柴胡 黃芩(炒,各錢半) 山梔(炒) 川芎 人參(各一錢) 甘草(五分) 連翹 桔梗(各八分)水一鐘半,煎服。

梔子清肝散:治肝膽三焦風(fēng)熱,耳內(nèi)作癢,或生瘡出水,或脅肋胸乳作痛,寒熱往來(lái)。

梔子 柴胡 丹皮(各一錢) 當(dāng)歸 川芎 芍藥 牛蒡子(炒) 茯苓(各七分) 白術(shù) 甘草(各五分)

上水煎服。一方無(wú)白術(shù)。

《原機(jī)》芍藥清肝散:治眵多 ,緊澀羞明,赤脈貫晴,臟腑秘結(jié)。

白術(shù) 川芎 防風(fēng) 羌活 桔梗 滑石 石膏 芒硝(各三分) 黃芩 薄荷 荊芥 前胡炙甘草 芍藥(各二分半) 柴胡 山梔 知母(各二分) 大黃(四分)水煎,食遠(yuǎn)熱服。

《良方》龍膽瀉肝湯:亦名龍膽湯。治肝經(jīng)濕熱,小便赤澀,或脅脹口苦寒熱,凡肝經(jīng)有余之證宜服之。

膽草(酒拌炒) 人參 天冬 麥冬 生甘草 黃連(炒) 山梔 知母(各五分) 黃芩(七分) 柴胡(一錢) 五味(三分)水一鐘半,煎服。

七味龍膽瀉肝湯治肝火內(nèi)炎,如前諸證。

柴胡梢 澤瀉 車前子 木通 龍膽草 歸梢 生地(各等分)

上 咀。水二鐘,煎一鐘?招纳詿岱。

(薛氏)加味龍膽瀉肝湯治肝經(jīng)濕熱,或囊下疳便毒,小便澀滯,或陰囊作痛,小便短少。

龍膽草(酒炒,一錢) 車前子(炒) 當(dāng)歸尾 木通 澤瀉(大人倍用) 甘草 黃芩 生地山梔(大人倍用)

上水煎。若治小兒,子母同服。

當(dāng)歸六黃湯盜汗之圣藥。

當(dāng)歸 黃 (蜜炙,各二錢) 生地黃 熟地黃 黃連 黃芩 黃柏(各一錢)水二錢,煎服。

正氣湯:治陰分有火盜汗。

黃柏(炒) 知母(炒,各二錢) 炙甘草(六分)水一鐘半,煎八分,食遠(yuǎn)熱服。

(仲景)芍藥甘草湯治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shù),心煩,微惡寒,腳攣急,足溫者。

白芍藥 甘草(炒,各四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生地黃煎:治陰火盜汗。

生地 當(dāng)歸 黃 (炙) 甘草(炙) 麻黃根 小麥 黃連 黃芩 黃柏(各錢)水一鐘半,煎八分,食遠(yuǎn)服。

《寶鑒》石膏散治陽(yáng)明風(fēng)熱頭痛。

石膏 川芎 白芷(等分)

上為細(xì)末。每服四錢,熱茶清調(diào)下。

《本事》荊芥散:治頭風(fēng)。

荊芥 石膏( ,等分)

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姜三片,連須蔥白三寸,水一鐘,煎七分,食遠(yuǎn)服。

雙玉散:治熱痰咳嗽喘急,煩渴頭痛。

石膏 寒水石(等分)

上為極細(xì)末。每服三錢,人參湯或隨證用引調(diào)下。

《玄珠》秘方茶調(diào)散:治風(fēng)熱上攻,頭目昏痛,及頭風(fēng)熱痛不可忍。

小川芎(一兩) 細(xì)芽茶 薄荷(各三錢) 白芷(五錢) 荊芥穗(四錢) 片芩(二兩,酒拌炒三次,不可令焦)頭巔及腦痛,加細(xì)辛、 本、蔓荊子(各三錢)。上為細(xì)末。每服二、三錢,用茶清調(diào)下。

天花散:治消渴。

天花粉 生地黃 麥門冬 干葛(各二錢) 五味子 甘草(各一錢)

上作二服,水一鐘半,粳米百粒,煎八分,食遠(yuǎn)服。

(錢氏)地骨皮散:治壯熱作渴。

地骨皮 茯苓 甘草 柴胡 人參 知母 半夏(等分)

上 咀。每服一兩,水煎服。

玉泉丸治煩熱口渴。

人參 麥門冬 黃 (蜜炙) 茯苓 烏梅肉(焙) 甘草(各一兩) 天花粉 干葛(各兩半)

上為末,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溫湯嚼下。

《宣明》清膈導(dǎo)痰湯:治胃火濃味,膈上熱痰,咯吐不出,咳唾稠粘。

黃芩 貝母(各一錢) 天花粉 栝蔞仁 白茯苓 白術(shù)(各八分) 桔梗 甘草 陳皮(各五分)石膏 樸硝(各錢半)水一鐘半,加竹葉二十片,揉爛,同煎八分,食遠(yuǎn)服。

鐵落飲:治痰火熱狂,墜痰鎮(zhèn)心。

生鐵(四十斤) 入火燒赤沸,砧上錘之,有花出如蘭如蛾,紛紛落地者,是名鐵落。用水二斗,煮取一斗,用以煎藥。

石膏(三兩) 龍齒(研) 茯苓 防風(fēng)(去蘆,各一兩半) 玄參 秦艽(各一兩)

上 咀。入鐵汁中煮取五升,去 ,入竹瀝一升,和勻。溫服二合,無(wú)時(shí),每日約須五服。

大連翹飲:治風(fēng)熱熱毒,大小便不利,及小兒痘后余毒,肢體患瘡,或丹瘤等毒,游走不止。

連翹 山梔(炒) 黃芩 滑石 柴胡 荊芥 防風(fēng) 甘草 當(dāng)歸 赤芍 木通 瞿麥 蟬蛻(各等分)

上量大小,水煎服。

《局方》犀角地黃湯治勞心動(dòng)火,熱入血室,吐血衄血,發(fā)狂發(fā)黃,及小兒瘡痘血熱等證。景岳云∶此方治傷寒血燥血熱,以致溫毒不解,用此取汗最捷,人所不知。蓋以犀角之性,氣銳能散。仲景云∶如無(wú)犀角,以升麻代之,此二味可以通用,其義蓋可知矣。

生地(四錢) 芍藥 丹皮 犀角(鎊,各錢半)如欲取汗退熱,必用尖生磨攙入之方妙。

上 咀。水一鐘半,煎八分,加犀角汁服。或入仁去皮尖七粒同煎,以治血證。

《良方》犀角地黃湯:

即前方加黃連、黃芩各一錢。

《撥萃》犀角地黃湯:治一切血熱失血,三焦血熱便秘等證。

犀角(磨汁) 生地(二錢) 黃連 黃芩(各一錢) 大黃(三錢)水二鐘,煎一鐘,入犀角汁,和勻,溫服。

《外科》犀角地黃湯:方在外科。治胃火血熱妄行。

《良方》生地黃散:治血熱小便出血。

生地黃(二錢) 黃芩(炒,五錢) 阿膠(炒) 柏葉(炒,各一錢)

上水煎服。

地黃飲子治諸見血,吐血衄血,下血溺血,皆屬熱證。

生地 熟地 枸杞 黃 芍藥 天冬 甘草 地骨皮 黃芩(各等分)

上咀。每服七錢,水二鐘,煎八分,食遠(yuǎn)服。如脈微身涼惡風(fēng)者,加桂五分,吐血者多如此。

茜根散:治衄血不止,心神煩悶。

茜根 黃芩 阿膠(炒珠) 側(cè)柏葉 生地黃(各二錢) 甘草(炙,一錢)水一鐘半,姜三片,煎七分,食遠(yuǎn)服。

人參五味子湯方在外科。治虛損肺痿等證。

二神散:治男婦吐血,或血崩下血。

槐花(二兩,炒焦) 百草霜(五錢)

上為細(xì)末。每服三錢,茅根煎湯調(diào)下。治下血,宜空心服之。舌上忽然腫破出血,宜此摻之。

《良方》四生丸:治吐血衄血。陽(yáng)乘于陰,血熱妄行,宜服此藥。

生荷葉 生艾葉 生側(cè)柏葉 生地黃(等分)

上搗爛如雞子大丸。每服一丸,水二盞,濾去 服。陳日華云∶先公嘗游靈石寺,見一僧嘔血,明年到寺,問嘔血者何如?主僧云得服四生丸遂愈。自得此方,屢用有效。愚意前證,乃內(nèi)熱暴患者宜用之,若人病本元不足,須補(bǔ)脾以資化源,否則虛火上炎,金反受克,獲生鮮矣。

《濟(jì)生》鱉甲地黃湯:治虛勞煩熱,怔忡羸瘦。

鱉甲(醋炙) 熟地 人參 白術(shù) 當(dāng)歸 麥門冬 茯苓 石斛 柴胡 秦艽(各一錢) 肉桂甘草(炙,各六分)水二鐘,姜五片,烏梅一個(gè),煎七分,不拘時(shí)服。

《局方》黃 鱉甲煎:治虛勞客熱,肌肉消瘦,煩熱心悸盜汗,少食多渴,咳嗽有血。

黃 (蜜炙) 鱉甲(醋浸炙,去裙) 人參 知母 桑白皮 紫菀 桔梗 甘草(炙,各五分) 地骨皮 秦艽 柴胡 生地 芍藥(各七分) 天門冬 白茯苓(各八分) 肉桂(四分)水一鐘半,煎八分,食后溫服。

地黃膏:滋陰降火,養(yǎng)血清肝退熱。

鮮地黃(以十斤為則,搗汁,和眾藥汁同煎) 當(dāng)歸身(一斤) 芍藥(半斤) 枸杞(半斤) 天門冬麥門冬(各六兩) 川芎 丹皮(各二兩) 連肉(四兩) 知母 地骨皮(各三兩) 人參 甘草(各一兩)

上將眾藥用水二斗,煎一斗,去滓凈,和生地黃汁同熬成膏服之《局方》秦艽扶羸湯:治肺痿骨蒸勞嗽,或寒熱往來(lái),聲啞自汗,體虛怠惰。

人參 秦艽 當(dāng)歸 鱉甲(醋炙) 紫菀茸 地骨皮 柴胡 甘草(各五分)水一鐘半,姜五片,大棗、烏梅各一枚,煎七分,食遠(yuǎn)服。

退熱湯:治急勞煩熱,口干憎寒,飲食不得。

柴胡 龍膽草 青蒿 知母(炒) 麥冬 甘草(各一錢)

上用童便一鐘半,蔥白三寸,薤白三莖、桃、柳枝各五寸。同浸一宿,平旦煎一鐘,空心頓服,至夜再服。

《良方》團(tuán)魚丸:治骨蒸勞嗽累效。

貝母 前胡 知母 杏仁(各一兩) 柴胡(半兩) 團(tuán)魚(二個(gè))

上藥與魚同煮熟,取肉連汁食之。將藥焙干為末,再以團(tuán)魚骨甲煮汁一盞,和藥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煎黃 六一湯空心送下。病既安,仍服黃 六一湯調(diào)理。

《良方》地榆散:治腸風(fēng)熱證下血。

地榆 黃芩 黃連 梔子 茜根 茯苓(等分)

上 咀。每服五錢,入韭白五寸同煎。食遠(yuǎn)溫服。

《良方》四味地榆散:一名潑火散。治中暑昏迷不省人事,并治血痢。

地榆 赤芍藥 黃連(去須) 青皮(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漿水調(diào)服,或新汲水亦可。若治血痢,以水煎服。

《本事》槐花散治腸風(fēng)臟毒下血。

槐花(炒) 側(cè)柏葉(杵) 荊芥穗 枳殼(麩炒)

上各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空心米飲調(diào)下,或用煎湯。亦名槐花湯。

《外科》槐花散:方在外科。治腸風(fēng)臟毒下血。

(東垣)加減四物湯治腸風(fēng)下血。

當(dāng)歸 川芎 生地 側(cè)伯葉(各八分) 枳殼(麩炒) 荊芥穗 槐花(炒) 甘草(各四分) 地榆條芩 防風(fēng)(各六分) 烏梅(肥者,三枚)水二鐘,姜三片,煎八分,空心溫服。

《局方》枳殼湯:治大便腸風(fēng)下血。

枳殼(二兩,炒黃) 大黃連(一兩,同槐花四兩炒焦,去花不用)水二鐘,濃煎,空心溫服。

枳殼散:便血,或婦人經(jīng)候不調(diào),手足煩熱,胸膈不利。

枳殼(麩炒) 半夏曲 赤芍藥 柴胡(各一錢) 黃芩(一錢半)水二鐘,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yuǎn)服。

《濟(jì)生》小薊飲子:治下焦結(jié)熱,溲血崩淋等證。

生地(四兩) 小薊根 滑石 蒲黃(炒) 節(jié) 淡竹葉 山梔 炙甘草(各五錢)

上 咀。每服五、六錢,水一鐘半,煎八分,空心溫服。

(仲景)黃連湯治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

黃連 甘草(炙) 干姜 桂枝(去皮,各三兩) 人參(二兩) 半夏(半升)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黃連湯:治便后下血,腹不痛,名溫毒下血。

黃連 當(dāng)歸(各二錢) 甘草(五分)水二鐘,煎八分,食后服。

(仲景)黃芩湯治太陽(yáng)與少陽(yáng)合病,自下利。

黃芩(三兩) 炙甘草 芍藥(各二兩) 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若嘔者,加半夏半升,生姜三兩。

《外臺(tái)》黃芩湯:方在和陣。治干嘔下利。

《直指》黃芩湯:治心肺蘊(yùn)熱,口瘡咽痛膈悶,小便淋濁不利。

黃芩 黃連 梔子 生地 麥冬 木通 澤瀉 甘草(各等分)

上每服一兩,水一鐘半,煎八分,食前服。

黃 散:治熱痢下赤膿,心腹煩熱疼痛。

黃 當(dāng)歸 龍骨(各七錢半) 生地黃(五錢) 黃連(去須微炒,一兩) 黃柏 黃芩 犀角屑地榆(各半兩)

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不拘時(shí),粥飲調(diào)下。

(河間)黃芩芍藥湯治瀉痢腹痛,或身熱熾后重,脈洪數(shù),膿血稠粘,及陰虛內(nèi)熱,衄吐血者。此方即前仲景之黃芩湯,但分兩不同。

黃芩 白芍(各二錢) 甘草(一錢)水一鐘半,煎八分,溫服。腹痛甚者,加桂二分;膿血甚者,加當(dāng)歸、黃連各一錢。一方芍藥用六錢。

《局方》木香化滯湯:治痢下赤白,腹中 痛,里急后重,多熱多滯者宜之。

木香 甘草(各七分) 人參 陳皮 黃連 澤瀉 檳榔(各一錢) 白術(shù) 枳殼(麩炒) 濃樸白芍藥 茯苓(各錢半)水二鐘,煎八分,食前服。

清熱滲濕湯:治濕熱浮腫,肢節(jié)疼痛,小水不利。

黃柏(鹽水炒,二錢) 黃連 茯苓 澤瀉(各一錢) 蒼術(shù) 白術(shù)(各錢半) 甘草(五分)水二鐘,煎八分服。如單用滲濕,去黃連、黃柏,加橘皮、干姜。

(河間)益元散一名六一散。一名天水散。治中暑身熱煩渴,小水不利。河間云∶治痢之圣藥,分利陰陽(yáng),去濕熱,其功大矣。

粉甘草(一兩) 桂府滑石(飛,六兩)

上為極細(xì)末。每服二、三錢,新汲水調(diào)下。一方加辰砂三錢,名朱砂益元散;一方加牛黃,治煩而不得眠。

《局方》香連丸治熱瀉痢疾,赤白膿血,濕熱侵脾,里急后重。

黃連(凈,十兩,切如豆粒,用凈吳茱萸五兩,二味用熱水拌和,入瓷罐內(nèi)置熱湯中燉一日,同炒至黃連紫黃色為度,去茱萸不用) 木香(每制凈黃連一兩,用木香錢半)

上為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前,空心米飲下。

《良方》六神丸治食積兼熱,赤白痢疾,或腹痛不食,或久而不止。

神曲(為糊) 麥芽(炒) 茯苓 枳殼(麩炒) 木香(煨) 黃連(炒焦黑,等分)

上為末,以神曲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送下。

八正散:治心經(jīng)蘊(yùn)熱,臟腑秘結(jié),小便赤澀,淋閉不通,及血淋等證。

車前子 木通 滑石(飛) 山梔 大黃(煨) 瞿麥 蓄加燈心、竹葉,水煎服。

五淋散:治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瀝不止,臍腹急痛,或尿如豆汁,或如砂石,膏淋、尿血并皆治之。

茵陳 淡竹葉(各一錢) 木通 滑石 甘草(各錢半) 梔子(炒) 赤芍藥 赤茯苓(各二錢)水二鐘,煎一鐘,食前服。

《局方》薷苓湯:治夏月暑瀉欲成痢者。

香薷 黃連(姜汁炒) 濃樸(姜炒) 扁豆(炒) 豬苓 澤瀉 白術(shù) 茯苓(等分)

上咀。每服五、六錢,水鐘半,姜三片,煎七分服。

《局方》太平丸:泄瀉

黃連(同吳茱萸炒,去茱萸不用) 芍藥(炒,減半)

上為末,老米糊丸服。同干姜炒,加阿膠一半為丸,名駐車丸。

《本事》火府丹:治心經(jīng)積熱,小便淋澀,黃膽煩渴。

生地黃(二兩,杵膏) 木通 黃芩(炒,各一兩)

上以二味為末,加蜜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木通湯下。許學(xué)士云∶一卒病渴,日飲水斗許,不食者三月,心中煩悶。時(shí)在十月,余謂心經(jīng)有伏熱,與火府丹數(shù)服。越二日來(lái)謝,云∶當(dāng)日三服,渴止;又三服,飲食如故。此本治淋,用以治渴,可謂通變也。

真珠粉丸:治精滑白濁。

黃柏 真蛤粉(各一斤) 真珠(三兩,一方代以青黛亦效)

上為末,水糊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溫酒下,或加樗皮、滑石、青黛俱好。

《局方》導(dǎo)赤散治心火及小腸熱證,小便赤澀而渴。

生地 木通 生甘草(各等分)入竹葉二十片,水煎服。一方加人參、麥門冬。

赤茯苓湯:治膀胱實(shí)熱,小便不通,口干,咽腫不利。

赤茯苓 豬苓 木通 車前子 瞿麥 葵子 黃芩 滑石 枳實(shí) 甘草(各等分)水一鐘半,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濟(jì)生》葵子湯:治膀胱實(shí)熱,腹脹,小便不通,口舌干燥。

葵子(微炒) 豬苓 赤茯苓 枳實(shí) 瞿麥 木通 黃芩 車前子 滑石(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用水一鐘半,姜煎,空心服。

牛膝湯:治砂石淋澀。

牛膝(一合) 麝香(少許)

上用水煎牛膝去滓,入麝香服之。鄞縣耿夢(mèng)得之內(nèi)患淋,下砂石剝剝有聲,甚為苦楚,一服而愈。

味牛膝湯:治小便不通,莖中痛,及婦人血熱內(nèi)結(jié),腹堅(jiān)痛。

牛膝(根葉一握,生用) 當(dāng)歸(一兩) 黃芩(去黑心,半兩)

上咀。每服一兩許,水一鐘半,煎七分,食遠(yuǎn)服,日三。

海金沙散:治膏淋。

海金沙 滑石(各一兩) 甘草(二錢半)

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燈草湯空心調(diào)下。

茵陳湯:治黃膽發(fā)熱,大小便澀。

茵陳 梔子仁(各二錢) 赤茯苓 葶藶(各錢半) 枳實(shí) 甘草(各五分)水一鐘半,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活人》茯苓滲濕湯:治黃膽濕熱,嘔吐而渴,身目俱黃,小便不利,食少而熱。

白茯苓 澤瀉 茵陳 青皮 陳皮 防己(各五分) 梔子 黃芩(各八分) 黃連 枳實(shí)(各七分) 蒼術(shù) 白術(shù)(各一錢)

上水煎服。

(東垣)當(dāng)歸拈痛湯:治濕熱為病,肢節(jié)煩疼,肩背沉重,胸膈不利,手足遍身流注疼痛,熱腫等證。

羌活 黃芩 炙甘草 茵陳(各五錢) 人參 苦參 升麻 干葛 蒼術(shù)(各二錢) 防風(fēng) 歸身白術(shù) 知母 豬苓 澤瀉(各一錢半)

上 咀。每服一兩,水煎空心服,臨睡再服。

《活人》犀角散:治香港腳沖心,煩喘悶亂,頭痛口干,坐臥不得。

犀角屑 枳殼(麩炒) 沉香(各七錢半) 檳榔 紫蘇(莖葉) 麥門冬 赤茯苓(各一兩) 木香防風(fēng)(各半兩) 石膏(生用,研,二兩)

上 咀。每服八錢,以水一鐘半,煎八分,去 ,入淡竹瀝一合,更煎一、二沸。不拘時(shí)溫服。

(東垣)清燥湯:治六七月間濕熱成痿,肺金受邪,腰以下痿軟,癱瘓不能動(dòng),行走不正,兩足欹側(cè)。

柴胡 酒黃柏 黃連 麥冬(各三分) 生地 人參(各一錢) 炙甘草 豬苓 白茯苓 橘紅神曲 澤瀉(各五分) 白術(shù) 蒼術(shù)(各八分) 黃 (錢半) 知麻(三分) 五味子(九粒)

上 咀。每服半兩,水二盞,煎一盞,稍熱空心服。

蒼術(shù)湯:治濕熱腰腿疼痛。

蒼術(shù)(三錢) 柴胡(二錢) 黃柏 防風(fēng)(各一錢)

上用水煎,空心服。

(丹溪)二妙散:治濕熱在經(jīng),筋骨疼痛,如有氣,加氣藥;如血虛,加補(bǔ)血藥;如痛甚,加姜汁熱辣服之。

黃柏(炒) 蒼術(shù)(去皮,炒制,等分)

上為末。搗生姜煎沸湯調(diào)服。此二物皆有雄壯之氣,如氣實(shí)者,加少酒佐之。此即《集要》二神湯,各三錢半,用水煎,空心服。

一方以二妙為君,加甘草、羌活(各二錢) 陳皮、芍藥(各一錢) 威靈仙(酒炒,五分) 為末,服之佳。

加味二妙丸治兩足濕痹,疼痛如火燎,從兩足跗熱起,漸至腰胯,或麻痹痿軟,皆是濕熱為病,此方主之。

歸尾 川牛膝 川萆 防己 板(酥炙,各一兩) 蒼術(shù)(米泔浸炒,四兩) 黃柏(二兩,酒浸,曬干)酒煮面糊為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姜、鹽湯送下。

(《丹溪》)蒼術(shù)黃柏丸:治濕熱,食積,痰飲,流注,香港腳。

蒼術(shù)(鹽水炒) 黃柏(鹽水炒) 防己 南星 川芎 白芷 犀角 檳榔(等分)

上為末,酒糊丸服。血虛,加牛膝、龜板;肥人,加痰藥。

《正傳》虎脛骨丸:治兩足痿弱軟痛,或如火焙,從足踝下上沖腿膝等證因熱所成者,經(jīng)驗(yàn)。

牛膝 歸尾(各二兩) 龜板(酥炙) 虎脛骨(酥炙) 防己(各一兩) 蒼術(shù)(米泔浸一宿) 黃檗(酒浸日曬,各四兩)

上為細(xì)末,面糊為丸,桐子大。每服百余丸,空心姜、鹽湯送下。一方加炮附子五錢。

(河間)苦參丸:治血虛風(fēng)熱著痹。

苦參(二兩,取粉) 丹參(炙) 沙參 人參 防風(fēng)(去叉) 加皮(炒去刺) 烏蛇(酒浸取肉) 蔓荊子 龜板(酥炙) 虎骨(酥炙) 玄參(各一兩)

上為細(xì)末,用不蛀皂角一斤銼碎,以水三升挪取汁,于無(wú)油鐵器熬成膏,加煉蜜四兩和丸,桐子大。

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食后良久,夜臥共三服,荊芥薄荷酒下。

(陳氏)苦參丸:方在外科。

治遍身瘙癢,癬疥瘡瘍。

(錢氏)苦參丸:方在痘疹。治痘后潰爛,瘡毒疥癩。

朱砂涼膈丸治上焦虛熱,肺脘咽膈有氣如煙搶上。

黃連 山梔(各一兩) 人參 茯苓(各半兩) 朱砂(三錢,另研) 冰片(五分,另研)

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桐子大,朱砂為衣。熟水送下五、七丸,日進(jìn)三服。食后。

(東垣)朱砂安神丸一名黃連安神丸。治心神煩亂,發(fā)熱怔忡不寐,或寐中驚悸頭運(yùn)等證。

生地 朱砂(另飛為衣) 當(dāng)歸(各一錢) 甘草(五分) 黃連(一錢半)湯浸蒸餅為丸,黍米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津液咽之,或食后用溫水、涼水送下亦可。

(錢氏)安神丸:治熱渴心悶,脈實(shí)頰赤口燥。

麥冬 馬牙硝 白茯苓 寒水石 山藥 甘草(各五錢) 朱砂(一兩) 龍腦(一字)

上為末,煉蜜丸,芡實(shí)大。每服一丸,沙糖水化下。

《秘旨》安神丸:方在小兒。治心虛驚悸。

十味安神丸:方在小兒。治虛驚。

七味安神丸:方在小兒。治心熱多驚。

《集驗(yàn)》龍腦安神丸治男婦小兒五積癲癇,不論遠(yuǎn)近,發(fā)作無(wú)時(shí),但服此藥,無(wú)不痊愈。

龍腦(研) 麝香(研) 牛黃(研,各三錢) 犀角屑 人參 茯神 麥冬 朱砂(飛,各二兩)桑白皮(炒) 地骨皮 甘草(炙,各一兩) 馬牙硝(二錢) 金箔(三十五片)為細(xì)末,煉蜜丸,彈子大,金箔為衣。寒用熱水,熱用涼水,不拘時(shí)化下一丸,小兒半丸。如病二、三年者,日進(jìn)三服。若男婦虛勞,喘嗽發(fā)熱者,用新汲水化下,其喘滿痰嗽立止。

(萬(wàn)氏)龍腦安神丸:方在小兒。治驚痰,及痘中昏悶譫妄。

抑青丸:治肝火。

黃連(姜汁炒)

上單用一味為末,粥丸,溫水下。

(錢氏)抑青丸:方在小兒。治肝熱急驚搐搦。

瀉青丸治肝膽火,并小兒急驚發(fā)搐,眼赤睛疼。

龍膽草 當(dāng)歸 川芎 防風(fēng) 羌活 山梔 大黃(等分)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

瀉金丸:治肺火。

用黃芩為末,滴水丸。白湯下。

(丹溪)茱連丸:治濕熱吐酸。

黃連(陳壁土炒,二兩) 黃芩(制同,一兩) 陳皮 蒼術(shù)(米泔浸) 吳茱萸(煮少時(shí),浸半日,曬干,各一兩) 或加桔梗 茯苓各一兩。

上為末,神曲糊丸,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后津液送下。

左金丸治肝火脅肋刺痛,或發(fā)寒熱,或頭目作痛,淋秘、泄瀉,一切肝火等證。

黃連(六兩,炒) 吳茱萸(一兩,湯泡片時(shí),炮干用)

上為末,粥丸,梧子大。白術(shù)、陳皮煎湯下三、四、五十丸。

大補(bǔ)丸:治陰火。

黃柏(鹽酒炒褐色)米粥丸。血虛,四物湯送下;氣虛,四君子湯送下。

大造丸:此方治陰虛血熱,能使耳目聰明,須發(fā)烏黑,有奪造化之功,故名大造。亦治心風(fēng)失志,虛勞水虧等證。

紫河車(頭生壯盛者一具,以米泔洗凈,少加酒,蒸極爛搗膏,以山藥末收,烘干用;或洗凈即以新瓦上焙干用) 敗龜板(自死者,酥炙,二兩) 黃柏(鹽酒炒,兩半) 杜仲(酥炙,兩半) 牛膝(酒洗,一兩二錢) 天門冬 麥門冬(各一兩二錢) 熟地(二兩半,用砂仁末六錢,茯苓二兩一塊,同稀絹包,入好酒煮七次,去茯苓不用) 夏加五味子七錢上除熟地黃另杵外,共為末,用酒煮米糊同熟地膏搗丸,桐子大;或蜜丸亦可。每服八、九十丸,空心臨臥鹽湯、姜湯任下,冬月酒下。婦人,加當(dāng)歸二兩,去龜板;男子遺精白濁,婦人帶下,加牡蠣一兩半。

(丹溪)大補(bǔ)陰丸降陰火,補(bǔ)腎水。

黃柏(鹽酒炒) 知母(鹽酒炒,各四兩) 熟地(酒洗,蒸,搗爛) 龜板(酥炙黃,各六兩)

上為細(xì)末,用豬脊髓蒸熟,和煉蜜同搗為丸,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姜、鹽、酒送下。

《秘傳》大補(bǔ)天丸:治男婦虛損勞傷,形體羸乏,腰背疼痛,遺精帶濁。

紫河車(初胎者一具,米泔洗凈,入小砂罐內(nèi),加水一碗煮沸,候冷取起,放竹籃中,四圍用紙糊密,烘干為末,入群藥和勻) 黃柏(蜜炒) 知母(乳炒) 龜板(酥炙,各三兩)懷熟地(五兩,搗) 牛膝(酒洗) 蓯蓉(酒洗) 麥門冬 山藥(炒) 虎脛骨(酥炙) 黃 (蜜炙) 茯神(各兩半) 杜仲(制) 何首烏(制) 人參 白芍藥(冬月一兩) 枸杞(各二兩) 生地(酒洗,沙鍋煮爛,搗) 天門冬 當(dāng)歸(酒洗) 北五味(各一兩) 冬加干姜(半兩,炒黑)

上為細(xì)末,用豬脊髓三條蒸熟,同煉蜜和搗為丸,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空心淡鹽湯下,冬月酒下。

大補(bǔ)地黃丸:治精血枯涸燥熱。

黃柏(鹽酒炒) 熟地(酒蒸,各四兩) 當(dāng)歸(酒洗) 山藥(炒) 枸杞(各三兩) 知母(鹽酒炒) 山茱萸 白芍藥(各二兩) 生地(二兩半) 肉蓯蓉(酒浸) 玄參(各兩半)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淡鹽湯送下。

(丹溪)補(bǔ)陰丸:一名虎潛丸。降陰火,滋腎水。

黃柏(制) 知母(制) 熟地(酒洗,各三兩) 龜板(酥炙,四兩) 白芍(酒炒) 當(dāng)歸 牛膝(各二兩) 虎脛骨(酥炙) 鎖陽(yáng)(酥炙) 陳皮(各兩半)

上為細(xì)末,酒煮羯羊肉為丸,桐子大。冬加干姜半兩。每服五、六十丸,姜鹽湯,或酒下。

(節(jié)齋)補(bǔ)陰丸:

黃柏 知母(俱酒炒) 龜板(各三兩) 熟地(五兩) 鎖陽(yáng) 枸杞 天冬 白芍(各二兩) 五味(一兩) 干姜(五錢)煉蜜入豬脊髓三條搗丸,桐子大。每服八、九十丸,空心淡鹽湯送下,冬月用酒。

三補(bǔ)丸:治三焦火熱。

黃連 黃芩 黃柏滴水丸,桐子大。白湯送下,或淡鹽湯亦可。

(東垣)滋腎丸降腎火。桂與火邪同體,此寒因熱用法也。凡不渴者,病在下焦,宜用之。《良方》云∶或腎虛足熱,小便不利,肚腹腫脹,皮膚脹裂,眼睛突出,此神劑也。

黃柏(二兩,酒拌,陰干) 知母(同上) 肉桂(二錢)為細(xì)末,熟水為丸。百沸湯空心送下二百丸。

加味虎潛丸:治諸虛不足,腰腿疼痛,行步無(wú)力。壯元?dú)猓棠I水。

熟地黃(八兩) 人參 黃 (炙) 當(dāng)歸 杜仲(酥炙) 牛膝(酒蒸) 鎖陽(yáng)(酒洗) 龜板(酥炙) 菟絲子(制) 茯苓 破故紙(炒) 黃柏(蜜水炒) 知母(酒炒) 虎骨(酥炙,各一兩)山藥(炒) 枸杞(各二兩)

上煉蜜加豬脊髓酒蒸熟同搗丸,桐子大。每服百余丸,空心淡鹽湯,或酒任下。

加味坎離丸 生精養(yǎng)血,升水降火。

川黃柏(八兩,分四分,用清酒、鹽水、人乳、蜜水各浸二兩,曬干,炒褐色) 熟地(八兩,用茯苓四兩打碎,砂仁二兩,三味同入絹袋中,好酒三瓶煮干,去茯苓、砂仁,止用地黃)知母(八兩,鹽酒浸炒) 白芍(酒浸一日,曬干) 當(dāng)歸 川芎(各四兩)

上為末,同鋪筐中,日曬夜露,三日為度,煉蜜丸,桐子大。每服八、九十丸,空心鹽湯,冬月溫酒任下。

三才封髓丹降心火,益腎水。

天門冬 熟地黃 人參(各一兩) 黃柏(炒褐色,三兩) 砂仁(炒,半兩) 甘草(炙,七錢)

上為末,面糊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以肉蓯蓉五錢,切片酒浸一宿,次日煎三、四沸,空心送下。

當(dāng)歸龍薈丸治肝經(jīng)實(shí)火,大便秘結(jié),小便澀滯,或胸膈作痛,陰囊腫脹,凡肝經(jīng)實(shí)火皆宜用之,及一切躁擾狂越,驚悸不寧等證。

當(dāng)歸 龍膽草 梔子仁 黃連 黃柏 黃芩(各一兩) 蘆薈 大黃 青黛(各五錢) 木香(二錢半) 麝香(五分,另研)

上為末,神曲糊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姜湯、白湯任下。

《良方》蘆薈丸:治疳癖肌肉消瘦,發(fā)熱潮熱,飲食少思,口干作渴,或肝火食積,口鼻生瘡,牙齦蝕爛等證。

蘆薈 胡黃連 黃連(炒焦) 木香 白蕪荑(炒) 青皮(各五錢) 當(dāng)歸 茯苓 陳皮(各兩半) 甘草(炒,七錢)

上為末,米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米湯下。

大蘆薈丸:方在小兒。治小兒肝脾疳積發(fā)熱。

加減蘆薈丸:方在小兒。治證同前。

三圣丸:治嘈雜神效。

白術(shù)(四兩,炒) 橘紅(炒,一兩) 黃連(炒,五錢)

上為細(xì)末,神曲糊丸,綠豆大。每服五、六十丸,姜湯下。

術(shù)連丸:治嘈雜。

白術(shù)(四兩,土炒) 黃連(一兩,姜汁炒)

上為末,神曲糊丸,黍米大。每服百余丸,姜湯下。

軟石膏丸:治嘈雜噯氣。

軟石膏( ) 半夏(制) 南星(制) 香附子(炒) 梔子仁(炒,各等分)

上為細(xì)末,米粥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姜湯下。

地榆丸:治血痢下血極效。

地榆(微炒) 當(dāng)歸(微炒) 阿膠(糯米炒) 黃連(去須) 訶子(取肉炒) 木香(曬干)烏梅肉(各半兩)

上為細(xì)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或食前,陳米飲吞下。

槐角丸 治五種腸風(fēng)下血,并脫肛。

槐角(炒) 黃芩 地榆 當(dāng)歸 防風(fēng) 枳殼(麩炒)

上等分,為細(xì)末,米酒、面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清米飲送下,極效。

一方有烏梅肉。

《御藥》阿膠丸:治腸風(fēng)下血。

黃連 阿膠(炒珠) 赤茯苓(等分)

上將連、茯?yàn)槟,阿膠用酒熬化,和末,眾手為丸。食前米湯送三、五十丸。或共為末糊丸亦可。

聚金丸:治酒毒大腸蓄熱下血。

黃芩 防風(fēng)(各二兩) 黃連(四兩,半生半酒炒)

上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米飲下。

臟連丸治遠(yuǎn)年近日腸風(fēng)臟毒下血。

大鷹爪黃連(半斤) 槐米(二兩) 枳殼(一兩) 防風(fēng) 粉草 槐角 香附 牙皂 木香(各五錢)

上用陳倉(cāng)米三合,同香附一處為末,外藥共為細(xì)末,用豬大臟約長(zhǎng)二尺,洗凈,裝入米、附縛定,量用水二大碗,沙鍋炭火煮,干即添水,漫火煮爛如泥,取起和藥搗勻,丸桐子大。每空心米飲下七、八十丸。忌面、蒜、生冷、煎炙之物。一料病痊。

《局方》酒蒸黃連丸:治一切熱瀉便血,并伏暑發(fā)熱,解酒毒。

黃連(半斤,用凈酒二升,浸以丸器,置甑上蒸至爛,取出曬干)

上為末,滴水丸。每服五十丸,食前溫水下。

黃連丸:治腸紅便血,痔瘡腫痛。

黃連 吳茱萸(等分)

上二味,用滾湯同漉過(guò),罨一、二日,同炒揀開,各另為末,米糊丸,桐子大。每服二、三錢。糞前紅,服茱萸丸;糞后紅,服黃連丸,俱酒上。此與左金丸稍同。

豬臟丸:方在外科。治大便痔漏下血。

保和丸方在小兒。治飲食酒積停滯。

四順清涼飲:方在攻陣。治臟腑血熱,煩渴秘結(jié)。

(仲景)白頭翁湯:治熱痢下重者。

白頭翁(二兩) 黃連 黃柏 秦皮(各三兩)

gydjdsj.org.cn/Article/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再服一升。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chéng)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xué)論壇 - 醫(yī)學(xué)博客 - 網(wǎng)絡(luò)課程 - 幫助
    醫(yī)學(xué)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06007007號(hào)
    百度大聯(lián)盟認(rèn)證綠色會(huì)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yàn)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