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月下灰、灶突墨、釜下墨、灶突中塵、釜臍墨、釜月中墨、鐺墨、灶額上墨、釜底墨、鍋底黑、鐺底煤、灶額墨、釜煤、釜炲、鍋底灰、灶煙煤、灶煤、鍋煙子 |
漢語拼音 | bai cao shuang |
英文名 | Plant Soot, Soot from the bottom of a boiler |
藥材基原 | 為稻草、麥秸、雜草燃燒后附于鍋底或煙囪內(nèi)的黑色煙灰。 |
動植物形態(tài) | |
資源分布 |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從燒柴草的鍋底或煙囪內(nèi)刮取,用細篩篩去雜質(zhì),置瓶中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本品為粉末狀,或粘結(jié)成小顆粒狀,手捻之即成粉末。黑色。體輕,質(zhì)細似霜,入水則漂浮而分散。觸之沾手,無油膩感。氣微,味淡微辛。以色黑、體輕、質(zhì)細、無雜質(zhì)者為佳。 |
中藥化學成分 | 主含碳粒。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1.配黃連,相反相成,共舉清熱解毒,活血止痢之功。 2.配木香,相輔相成,木香主走氣分,百草霜主走血分,共奏辛散行氣,活血止痢之效。 3.配血余炭,相須為用,止血祛瘀之功大增。 4.配側(cè)柏葉,一寒一熱,可用于各種出血證。 5.配肉桂,瀉心降火,引火歸元,用治腎陽虛衰,虛火上浮之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證。 |
藥性 | 苦;辛;性溫 |
歸經(jīng) | 肝;肺;胃經(jīng) |
功效 | 止血;消積;清毒散火 |
功效分類 | 止血藥;清熱解毒藥 |
主治 | 吐血;衄血;便血;血崩;帶下;食積;痢疾;黃疸;咽喉腫痛;口舌生瘡;臁瘡;白禿頭瘡;外傷出血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9g;或入丸、散,1-3g。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diào)敷。 |
用藥禁忌 | 陰虛內(nèi)熱者慎服。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1.疏血丸(《醫(yī)宗金鑒》),治腸出血及子宮出血。2.六神丸(《中藥制劑手冊》),主治咽喉腫痛,單雙乳蛾,疔瘡癰癤等癥。3.治衄血不止方(《本草綱目》):百草霜末吹之。4.治口舌生瘡方(《方脈正宗》)。5.治咽喉無故腫閉方(《方脈正宗》)。6.治小兒食積疳膨方(《方脈正宗》)。7.治血痢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8.治卒下血不止方(《外臺秘要》)。9.治婦人白帶方(《永類鈐方》)。10.治婦人崩血大脫方(《本草匯言》)。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本草圖經(jīng)》:主消化積滯,今人下食藥中多用之。 2.《綱目》:止上下諸血,婦人崩中帶下、胎前產(chǎn)后諸病,傷寒陽毒發(fā)狂,黃疸,瘧痢,噎膈,咽喉口舌一切諸瘡。 3.《玉楸藥解》:斂營止血,請熱消瘀。專止失血,吐衄便血,產(chǎn)漏諸血。 4.《醫(yī)林纂要》:瀉心降火,去妄熱,止妄血,下氣消積行痰。 5.《現(xiàn)代實用中藥》:涂白癬及頭部濕疹。 6.《本草經(jīng)疏》:百草霜乃煙氣結(jié)成,其味辛,氣溫無毒。辛主散,故能消化積滯及下食也。凡血見灰則止,此藥性能止血,復能散瘀滯,故主上下諸血及崩中帶下、胎前產(chǎn)后諸病。雖能止血,無益腸胃,救標則可,治本則非;故不宜多服。 7.《本草匯言》:百草霜,解三焦結(jié)熱,化藏府瘀血之藥也。蘇頌主化小兒食積癥塊,婦人氣痞血瘕,取此得火氣之輕揚,而散陰凝陳聚之物也。瀕湖治黃疸瘧脹,咽喉腫閉,口舌生瘡,取此得火氣之輕升,而發(fā)越濕熱痰氣搏結(jié)之疾也。雜病方用治吐、衄、崩血不止者,謂其輕浮火化之質(zhì),且色之黑也,血見黑即止,亦從治熱勝動血而安營血之暴走也。 |
考證 | 出自《本草圖經(jīng)》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Palvis Fumi Carbonisatus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Fuligo Plantae |
科屬分類 | 其他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