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描述:
|
克隆氏病舊名局限性腸炎、節(jié)段性腸炎和肉芽腫性小腸結腸炎,好發(fā)于青壯年,是一種原因 |
未明的腸道慢性非特異性、潰瘍、壞死性炎癥,常伴有肉芽組織增生?梢园l(fā)生在消化管道 | |
的任何部位,但好發(fā)于回腸末端和右半結腸。主要癥狀如腹痛、腹瀉、腸梗阻等,全身合并 | |
癥可有發(fā)熱、營養(yǎng)不良、貧血、關節(jié)炎、虹膜炎、肝病等。中醫(yī)稱此病為伏梁,是因穢濁之 | |
邪結伏腸道,阻滯氣血運行,穢濁與氣血搏結日久而成。以腹痛,腹瀉,右下腹包塊為主工 | |
表現(xiàn)的積聚類疾病。 | |
癥狀描述:
|
腹痛:輕者僅有腸鳴及腹部不適,疼痛部位可在下腹部,臍周或右下腹部,常在餐后加重, |
排便或排氣后可緩解。重者出現(xiàn)絞痛,酷似腸梗阻急腹癥的表現(xiàn);若病變在回盲部,疼痛可 | |
在右下腹部。 | |
腹瀉:多間歇發(fā)作,糞便呈糊狀,一般無膿血及粘液。 | |
發(fā)熱。 | |
全身性及其它腸外表現(xiàn):可有惡心、嘔吐、納差、乏力,嚴重病人明顯消瘦及貧血。低蛋白 | |
血癥。骨質(zhì)疏松。兒童和少年可出現(xiàn)生長發(fā)育障礙。部分病人有關節(jié)炎、虹膜睫狀體炎、結 | |
節(jié)性紅斑、壞疽性膿皮病、口腔粘膜潰瘍、小膽管周圍炎、血管炎、慢性活動性肝炎或脾腫 | |
大等。 | |
體癥描述:
|
全身表現(xiàn):發(fā)熱,呈慢性病容,面色蒼白,貧血貌,消瘦,可有口腔潰瘍、皮膚結節(jié)性紅斑 |
、關節(jié)炎、杵狀指、虹膜炎、肝掌、肝脾腫大等體征。 | |
腹部體征:★ 腹部腫塊,右下腹和臍周腫塊為多見! 并發(fā)腸梗阻時,腹脹,可見腸型 | |
。★ 并發(fā)外瘺時,腹壁可見瘺口。 | |
肛門及直腸周圍的病變:肛門直腸周圍膿腫、竇道、肛裂、瘺管是克隆病常見體征。 | |
發(fā)病原因:
|
可能與感染、免疫異常和遺傳因素有關。胃腸道任何部位均可累及,但多以回腸遠端,右半 |
結腸多見。臨床表現(xiàn)既有腹痛、腹瀉、腸梗阻等主要局部癥狀,又可伴發(fā)熱,貧血營養(yǎng)不良 | |
等全身合并癥。中醫(yī)認為此病因情志失調(diào) ,肝木克土,或脾胃素稟薄弱,腸道傳導無力; | |
素體虧虛,濕熱穢毒之邪漸聚,結伏腸道,阻滯氣血運行,穢濁與氣血搏結日久而成。病性 | |
多屬本虛標實。脾氣虛弱為本,久則氣損及陽,脾腎陽虛;氣郁、濕熱、瘀阻為標。 | |
本病預后病程多遷,雖可自行緩解,但常反復發(fā)作,可并發(fā)腸結、腸癌。急性重癥病例,預 | |
后較差。 | |
診斷要點:
|
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提出的臨床病理概念,日本消化病學擬定標準如下:(1)非連續(xù)性或區(qū) |
域性病變;(2)鋪路石樣表現(xiàn)或縱行潰瘍;(3)全壁性炎癥性病變(腫塊或狹窄);( | |
4)結節(jié)病樣非干酪性肉芽腫;(5)裂溝或瘺管;(6)肛門部病變(難治性潰瘍,非典 | |
型的肛瘺或肛門裂)。具有上述病變內(nèi)的(1)、(2)、(3)者為凝診,再加上(4) | |
、(5)、(6)三項中之一者為確診,然而有第(4)項者,只要(1)、(2)、(3 | |
)三項中有二項亦為確診。中醫(yī)診斷:臨床不太常見,發(fā)病以青壯年多見,男性略多于女性 | |
。起病緩慢,病程遷延,反復發(fā)作,呈漸進性發(fā)展。 | |
腹痛常位于右下腹或臍周,常于食后發(fā)生,伴腸鳴,便后緩解,亦可呈持續(xù)性腹痛或全腹痛 | |
。于右下腹或臍周?蓲屑鞍鼔K,有壓痛。腹瀉,大便呈糊狀,一般無粘液、膿血及里急后 | |
重,常伴有不規(guī)則發(fā)熱,惡心嘔吐,納少,乏力,消瘦等癥。部分病人可見便血、關節(jié)疼痛 | |
,口糜、肝癖、肝著等病癥表現(xiàn),或并發(fā)腸結。 | |
實驗室檢查:
|
血液檢查:常見貧血,白細胞增多,紅細胞沉降率加速等。 |
大便檢查:隱血試驗常呈陽性,或見脂肪含量增多等。病變在左側結腸、直腸者,糞便常有 | |
紅血球及膿細胞。 | |
血清α2球蛋白增高,嚴重者血清白蛋白、鉀、鈉、鈣等均降低,凝血酶原時間延長。病變 | |
活動血清溶菌酶濃度可增高。 | |
內(nèi)窺鏡檢查:可見相應部位病變:粘膜充血、水腫、潰瘍、腸腔狹窄、假息肉形成。 | |
B型超聲檢查:顯示膿腫形成,腹部腫塊性質(zhì)。 | |
X線鋇餐檢查:可見腸道病變呈節(jié)段性分布,腸粘膜皺襞增寬、扁平,甚至消失;可有線狀 | |
潰瘍、卵石征和息肉樣變。腸管狹窄程度不一,腸管僵硬,呈線樣征。病變近端腸管有擴張 | |
和積液。 | |
結腸鏡檢:可見粘膜充血、水腫、大小不等的潰瘍,腸腔狹窄,腸袋改變,假息肉形成及卵 | |
石狀的粘膜相。并有裂溝和圓形潰瘍,病變腸段間粘膜正常;顧z可發(fā)現(xiàn)粘膜下微小肉芽腫 | |
及纖維組織增生。 | |
磁共振成像檢查:大體標本可見粘膜肉芽腫和線裂狀潰瘍,典型的成“鵝卵石”樣。顯微鏡 | |
下可見非干酪性增生性肉芽腫,有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腸壁內(nèi)可有纖維組織增生。 | |
疾病辨析:
|
腸結核。 |
潰瘍性結腸炎。 | |
急性闌尾炎。 | |
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 | |
盲腸癌。 | |
淋巴瘤。 | |
闌尾膿腫。 | |
缺血性回結腸炎。 | |
結腸憩室炎。 | |
原發(fā)性小腸淋巴瘤。 | |
非肉芽腫性空回腸炎。 | |
十二指腸潰瘍。 | |
阿米巴腸炎。中醫(yī)鑒別:腸癆(腸結核):以腹痛、腹瀉,或便秘腹瀉交替,低熱,盜汗等 | |
為主要表現(xiàn)。常有癆病史,結核菌素試驗強陽性。X線鋇餐檢查及結腸鏡檢見病變不呈節(jié)段 | |
性分布;顧z發(fā)現(xiàn)干酪樣肉芽腫,可見到結核桿菌等以資鑒別。 | |
大瘕泄(潰瘍性結腸炎):腹痛及包塊多在左下腹,常有里急后重,大便有粘液膿血,X線 | |
及內(nèi)窺鏡檢查見結腸為彌漫性病變,一般無腸腔狹窄。 | |
腸癌:多見于中年以上,以大便變形或夾有膿血,下腹痛并捫及包塊為特征。X線鋇灌腸見 | |
局限性充盈缺損,內(nèi)窺鏡及活檢發(fā)現(xiàn)癌腫病變。 | |
腸癰(急性闌尾炎、闌尾周圍膿腫):急起發(fā)病,右少腹疼痛、壓痛或反跳痛,或觸及包塊 | |
,發(fā)熱,血液檢查白細胞總數(shù)及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明顯升高,腹瀉少見等可資鑒別。 | |
小腸癉(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好發(fā)于兒童與青年,常有暴飲暴食及飲食不潔史,驟發(fā) | |
腹痛,以左上腹和左中腹為主,大便呈血水樣或暗紅色糊狀、腥臭,伴高熱、嗜睡、譫妄、 | |
面白肢冷、脈微細等溫毒厥脫表現(xiàn)。 | |
休息。痢疾):以左下腹痛為主,腹瀉為粘液膿血便,大便檢查或培養(yǎng)陽性及腸鏡檢 | |
查可以確診。 | |
治療方法:
|
腸道濕熱證 |
證候:右少腹或臍周疼痛,腸鳴,腹瀉,大便呈糊狀,肛門灼熱,惡心嘔吐,納差,口干, | |
或有發(fā)熱,舌紅,苔黃膩,脈濡數(shù)。 | |
治法:清利腸道濕熱。 | |
主方:葛根芩連湯 | |
用法: | |
加減:夾瘀滯,加蒲黃、丹參、五靈脂、川芎、丹皮、赤芍;兼肝郁脾虛,加柴胡、白術、 | |
白芍、陳皮、茯苓。 | |
熱毒壅盛 | |
證候:腹部痛甚,腹皮拘急,手不可近,心下滿硬,矢氣不通,腹脹壯熱,面紅目赤,小便 | |
赤澀,舌質(zhì)紅絳,舌苔黃糙或黃膩,脈象洪數(shù)。 | |
治法:通里攻下,活血化淤,清熱。 | |
主方:大承氣湯。 | |
用法: | |
加減: | |
氣滯瘀結 | |
證候:腹痛,腹脹拒按,腹部可捫及腫塊,大便不暢或閉結,苔厚膩而干,脈弦滑而數(shù),或 | |
脈沉有力。 | |
治法:行氣通腑,逐瘀散結。 | |
主方:桃仁承氣湯加味。 | |
用法: | |
加減: | |
肝郁脾虛證 | |
證候:右少腹或臍周疼痛,痛則欲便,便后痛減,大便稀溏,脘腹脹滿,噯氣納少,口干且 | |
苦,舌淡,苔薄,脈弦緩。 | |
治法:疏肝健脾。 | |
主方:痛瀉要方合柴芍六君子湯 | |
用法: | |
加減:兼濕熱,去白術、制半夏,加葛根、黃芩、黃連、蒼術;夾瘀滯,加丹參、丹皮、蒲 | |
黃、五靈脂。 | |
腸道瘀滯證 | |
證候:右少腹或臍下疼痛,捫及包塊,固定不移,大便稀溏或呈黑色,形體消瘦,舌質(zhì)紫暗 | |
或有斑點,脈弦細澀。 | |
治法:活血化瘀、行氣通絡。 | |
主方:少腹逐瘀湯 | |
用法: | |
加減:兼脾虛,去官桂,加太子參、白術、茯苓;夾濕熱,去干姜、官桂、小茴香,加葛根 | |
、黃芩、大黃。 | |
脾胃虛弱 | |
證候:腹部隱痛,喜暖喜按,腹瀉,大便呈糊狀,或呈水樣便,腹脹納差,面色無華,神疲 | |
乏力,氣短自汗,舌質(zhì)淡,苔白、脈細弱。 | |
治法:健脾和胃。 | |
主方:香砂六君子湯。 | |
用法: | |
加減: | |
脾腎陽虛證 | |
證候:病程遷延,反復發(fā)作,黎明腹痛,腸鳴即瀉,瀉后痛減,形寒肢冷 ,腰膝酸軟,舌 | |
淡,苔白,脈弱。 | |
治法:溫補脾腎。 | |
主方:附子溫中湯合四神丸 | |
用法: | |
加減: | |
其他療法:
|
病情嚴重者宜禁食,注意糾正水電解質(zhì)平衡。 |
針炙療法:腹瀉取脾俞、中脘、天樞、足三里等;腹痛取脾俞、胃俞、氣海、關元、足三里 | |
等;便血取足三里、三陰交、陰陵泉等;并發(fā)血脫者取人中、少商、合谷、涌泉等。亦可配 | |
合耳針療法。 | |
穴位埋線療法:選天樞(雙)、足三里(雙)、胃俞透脾俞、中脘透上脘等。 | |
西藥治療:腹痛可用解痙藥如阿托品等,嚴重者可用鎮(zhèn)痛藥。腹瀉可用鈣劑、白陶土等。此 | |
外可選用水楊酸偶氮磺胺吡啶、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免疫抑制劑(硫唑嘌呤、6-巰基嘌呤) | |
等、卡介苗治療及放射治療等。 | |
手術治療:一般限于腸穿孔或不能控制的大出血,并發(fā)腸結、瘺管,疑有癌變者。 | |
評 介:
|
治愈:癥狀、體征消失,全身情況好轉(zhuǎn),體重增加,X線鋇餐或(及)纖維結腸鏡檢查腸道 |
病變基本恢復正常。 | |
好轉(zhuǎn):癥狀好轉(zhuǎn),全身情況改善,X線鋇餐或(及)纖維結腸鏡檢查腸道病變有好轉(zhuǎn)。 | |
未愈:癥狀、X線鋇餐或(及)纖維結腸鏡檢查腸道病變無變化。 |
經(jīng)論書籍: | 《經(jīng)絡全書》 | 《四圣心源》 | 《內(nèi)經(jīng)評文》 | 《靈樞懸解》 | 《素問懸解》 | 更多>> |
傷寒金匱: | 《傷寒說意》 | 《傷寒心法要訣》 | 《傷寒懸解》 | 《傷寒尋源》 | 《傷寒醫(yī)訣串解》 | 更多>> |
診治書籍: | 《脈訣刊誤》 | 《脈訣乳! | 《脈理求真》 | 《脈確》 | 《脈象統(tǒng)類》 | 更多>> |
本草書籍: | 《本草崇原》 | 《本草從新》 | 《本草撮要》 | 《本草分經(jīng)》 | 《本草綱目》 | 更多>> |
方言書籍: | 《洪氏集驗方》 | 《華佗神方》 | 《回生集》 | 《本草分經(jīng)》 | 《急救便方》 | 更多>> |
內(nèi)科書籍: | 《中國醫(yī)籍考》 | 《中風論》 | 《重訂靈蘭要覽》 | 《重訂廣溫熱論》 | 《止園醫(yī)話》 | 更多>> |
婦科書籍: | 《產(chǎn)寶》 | 《產(chǎn)鑒》 | 《婦科秘方》 | 《婦科秘書》 | 《婦科問答》 | 更多>> |
兒科書籍: | 《保嬰撮要》 | 《保幼新編》 | 《慈幼便覽》 | 《慈幼新書》 | 《達生編》 | 更多>> |
外科書籍: | 《金瘡秘傳禁方》 | 《救傷秘旨》 | 《立齋外科發(fā)揮》 | 《傷科補要》 | 《傷科大成》 | 更多>> |
五官書籍: | 《白喉全生集》 | 《白喉條辨》 | 《包氏喉證家寶》 | 《喉科秘訣》 | 《喉科指掌》 | 更多>> |
針灸書籍: | 《針經(jīng)指南》 | 《針灸大全》 | 《針灸甲乙經(jīng)》 | 《針灸聚英》 | 《針灸神書》 | 更多>> |
醫(yī)論書籍: | 《思考中醫(yī)》 | 《四圣懸樞》 | 《塘醫(yī)話》 | 《推求師意》 | 《外經(jīng)微言》 | 更多>> |
醫(yī)案書籍: | 《馬培之醫(yī)案》 | 《奇癥匯》 | 《三家醫(yī)案合刻》 | 《邵蘭蓀醫(yī)案》 | 《孫文垣醫(yī)案》 | 更多>> |
綜合書籍: | 《急救廣生集》 | 《景岳全書》 | 《明醫(yī)雜著》 | 《明醫(yī)指掌》 | 《儒門事親》 | 更多>> |
養(yǎng)生書籍: | 《食療方》 | 《壽世傳真》 | 《壽世青編》 | 《心醫(yī)集》 | 《服食導餌》 | 更多>> |
其它書籍: | 《本草問答》 | 《瘋門全書》 | 《厘正按摩要術》 | 《醫(yī)暇卮言》 | 《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