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病是指由于外感或內(nèi)傷,導(dǎo)致肺失宣降,肺氣上逆或氣無所主,腎失攝納,以致呼吸困難,甚則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等為主要臨床特征的一種病證。嚴重者可由喘gydjdsj.org.cn/zhuyuan/致脫出現(xiàn)喘脫之危重證候。喘病古代文獻也稱“鼻息”、“肩息”、“上氣”、“逆氣”、“喘促”等。
喘病是一種常見病證,也可見于多種急、慢性疾病過程中,中醫(yī)對喘病有系統(tǒng)的理論,積累了豐富的治療經(jīng)驗,在辨證論治的前題下,有顯著的治療效果。
《內(nèi)經(jīng)》對喘病有較多論述。如《靈樞·五閱五使》說:“故肺病者,喘息鼻張。”《靈樞·本臟》曰:“肺高則上氣肩息咳。”提示喘病以肺為主病之臟,并以呼吸急促、鼻煽、·抬肩為特征!鹅`樞·五邪》指出:“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喘動肩背!薄端貑·舉痛論》又說:“勞則喘息汗出!敝赋龃〔∫蚣扔型飧,也有內(nèi)傷,病機亦有虛實之別。此外,《素問·痹論》云:“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薄端貑·經(jīng)脈別論》云;“有所墜恐,喘出于肝!碧崾敬m以肺為主,亦涉及它臟。漢·《傷寒論》、《金匱要略》已經(jīng)認識到許多疾病,如傷寒、肺痿、肺癰、水氣、黃疸、虛勞都可導(dǎo)致喘病,并開始了具體的方藥治療。金元以后,諸多醫(yī)家充實了內(nèi)傷諸因致喘的證治。如《丹溪心法·喘》說:“六yin七情之所感傷,飽食動作,臟氣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暢而為喘急。亦有脾腎俱虛體弱之人,皆能發(fā)喘!闭J識到六yin、七情、飲食所傷,體質(zhì)虛弱皆為喘病的病因。明代張景岳把喘病歸納為虛實兩證!毒霸廊珪佟氛f:“實喘者有邪,邪氣實也;虛喘者無邪,元氣虛也!敝赋隽舜〉谋孀C綱領(lǐng)。清·《臨證指南醫(yī)案,喘》說:“在肺為實,在腎為虛。”《類證治裁·喘癥》則明確指出“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內(nèi)傷者治腎”的治療原則。這些觀點對指導(dǎo)臨床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喘病是以癥狀命名的疾病,既是獨立性疾病,也是多種急、慢性疾病過程中的癥狀,若伴發(fā)于其它疾病時,應(yīng)結(jié)合其它疾病的證治規(guī)律而治療,本節(jié)主要討論以喘促為臨床特征的病證。
喘病主要見于西醫(yī)的喘息性支氣管炎、肺部感染、肺炎、肺氣腫、心源性哮喘、肺結(jié)核、矽肺以及癔病性喘息等疾病,當這些疾病出現(xiàn)喘病的臨床表現(xiàn)時,可參照本節(jié)進行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喘病的病因很復(fù)雜,外邪侵襲、飲食不當、情志失調(diào)、勞欲久病等均可成為喘病的病因,引起肺失宣降,肺氣上逆或氣無所主,腎失攝納便成為喘病。
1.外邪侵襲外感風(fēng)寒或風(fēng)熱之邪,未能及時表散,邪蘊于肺,壅阻肺氣,肺氣不得宣降,因而上逆作喘。
2.飲食不當恣食生冷、肥甘,或嗜酒傷中,脾失健運,痰濁內(nèi)生;或急慢性疾患影響于肺,致肺氣受阻,氣津失布,津凝痰生,痰濁內(nèi)蘊,上阻肺氣,肅降失常,發(fā)為喘促。
3.情志失調(diào)捎懷不遂,憂思氣結(jié),肝失調(diào)達,氣失疏泄,肺氣痹阻,或郁怒傷肝,肝氣上逆于肺,肺氣不得肅降,升多降少,氣逆而喘。
4.勞欲久病肺系久病,咳傷肺氣,或久病脾氣虛弱,肺失充養(yǎng),肺之氣陰不足,以致氣失所主而喘促。若久病遷延,由肺及腎,或勞欲傷腎,精氣內(nèi)奪,肺之氣陰虧耗,不能下蔭于腎,腎之真元傷損,根本不固,則氣失攝納,上出于肺,出多人少,逆氣上奔為喘。
若腎陽衰弱,腎不主水,水邪上犯,干肺凌心,肺氣上逆,心陽不振,亦可致喘,此屬虛中夾實之候。
喘病的病位,主臟在肺和腎,與肝、脾、心有關(guān)。因肺為氣之主,司呼吸,外合皮毛,內(nèi)為五臟之華蓋,若外邪襲肺,或它臟病氣上犯,皆可使肺氣壅塞,肺失宣降,呼吸不利而致喘促,或使肺氣虛衰,氣失所主而喘促。腎為氣之根,與肺同司氣之出納,故腎元不固,攝納失常則氣不歸元,陰陽不相接續(xù),亦可氣逆于肺面為喘。若脾虛痰濁飲邪上擾,或肝氣逆乘亦能致喘,則為肝脾之病影響于肺。心氣喘滿,則發(fā)生于喘脫之時。
喘病的病理性質(zhì)有虛實兩類。實喘在肺,為外邪、痰濁、肝郁氣逆,肺壅邪氣而宣降不利;虛喘當責(zé)之肺、腎兩臟,因精氣不足,氣陰虧耗而致肺不主氣,腎不納氣。故喘病的基本病機是氣機的升降出納失常,“在肺為實,在腎為虛”。病情錯雜者,每可下虛上實,虛實夾雜并見。但在病情發(fā)展的不同階段,虛實之間有所側(cè)重,或互相轉(zhuǎn)化。若肺病及脾,子盜母氣,則脾氣亦虛,脾虛失運,聚濕生痰,上漬于肺,肺氣壅塞,氣津失布,血行不利,可形成痰濁血瘀,此時病機以邪實為主,或邪實正虛互見。若遷延不愈,累及于腎,其病機則呈現(xiàn)腎失攝納,痰瘀伏肺之腎虛肺實之候。若陽氣虛衰,水無所主,水邪泛溢,又可上凌心肺,病機則為因虛致實,虛實互見。
因心脈上通于肺,肺氣治理調(diào)節(jié)心血的運行,宗氣貫心肺,腎脈上絡(luò)于心,心腎相互既濟,又心陽根于命門之火,心臟陽氣的盛衰,與先天腎氣及后天呼吸之氣皆有密切關(guān)系。故本病的嚴重階段,肺腎虛極,孤陽欲脫,必致心氣、心陽亦憊,心不主血脈,血行不暢而瘀滯,面色、唇舌、指甲青紫,甚則出現(xiàn)喘汗致脫,亡陽、亡陰,則病情危篤。
【臨床表現(xiàn)】
肺氣上逆失于宣降,或腎失攝納所引起的喘病表現(xiàn),如呼吸困難,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等,為喘病的各種證候所共有,是喘病的證候特征。
呼吸困難為喘病的特征性證候,臨床表現(xiàn)輕重不一。輕者僅見呼吸急迫,呼氣吸氣深長,一般尚能平臥。重者可見鼻翼煽動,張口抬肩,搖身擷肚,端坐呼吸,面唇發(fā)紺。急發(fā)者多表現(xiàn)呼吸深長費力,以呼出為快,胸滿悶塞,甚則胸盈仰息,聲高氣涌,氣喘與勞動及體位無關(guān)。緩發(fā)者多表現(xiàn)呼吸微弱而淺表無力,以深吸為快,聲低息短,動則加重,氣喘與勞動及體位明顯相關(guān)。若病情危篤,喘促持續(xù)不已,可見肢冷汗出,體溫、血壓驟降,心悸心慌,面青唇紫等喘脫危象。
【診斷】
1.以喘促氣逆,呼吸困難,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口唇發(fā)紺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癆、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勞累而誘發(fā)。
3.兩肺可聞及干濕性噦音或哮鳴音。
4.實驗室檢查支持引起呼吸困難,喘促的西醫(yī)有關(guān)疾病的診斷,如肺部感染有血白細胞總數(shù)及中性粒細胞升高,或x線胸片有肺紋增多或有片狀陰影等依據(jù)。
【鑒別診斷】
喘病主要與氣短、哮病相鑒別。
1.氣短喘病與氣短同為呼吸異常,但喘病以呼吸困難,張口抬肩,甚至不能平臥為特征;氣短亦即少氣,呼吸微弱而淺促,或短氣不足以息,似喘而無聲,亦不抬肩擷肚,不象喘病呼吸困難之甚。如《證治匯補·喘病》說:“若夫少氣不足以息,呼吸不相接續(xù),出多人少,名曰氣短,氣短者,氣微力弱,非若喘癥之氣粗迫也!钡珰舛踢M一步加重,可呈虛喘表現(xiàn)。
2.哮病哮指聲響言,為喉中有哮鳴音,是一種反復(fù)發(fā)作的疾病;喘指氣息言,為呼吸氣促困難,是多種急慢性疾病的一個癥狀。一般說來,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病位凡外邪、痰濁、肝郁氣逆所致喘病,病位在肺,為邪壅肺氣;久病勞欲所致喘病,病位在肺腎,若自汗畏風(fēng),易感冒則屬肺虛,若伴腰膝酸軟,夜尿多則病位在腎。
2.辨虛實可以從呼吸、聲音、脈象、病勢等辨虛實。呼吸深長有余,呼出為快,氣粗聲高,伴有痰鳴咳嗽,脈象有力者為實喘;呼吸短促難續(xù),深吸為快,氣怯聲低,少有痰鳴咳嗽,脈象微弱者為虛喘。
治療原則
喘病的治療原則是按虛實論治。實喘治肺,治以祛邪利氣。應(yīng)區(qū)別寒、熱、痰、氣的不同,分別采用溫宣、清肅、祛痰、降氣等法。虛喘治在肺腎,以腎為主,治以培補攝納。針對臟腑病機,采用補肺、納腎、溫陽、益氣、養(yǎng)陰、固脫等法。虛實夾雜,下虛上實者,當分清主次,權(quán)衡標本,適當處理。
喘病多由其他疾病發(fā)展而來,積極治療原發(fā)病,是阻斷病勢發(fā)展,提高臨床療效的關(guān)鍵。
分證論治
『實喘』
·風(fēng)寒閉肺
癥狀:喘息,呼吸氣促,胸部脹悶,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兼有頭痛,鼻塞,無汗,惡寒,或伴發(fā)熱,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滑,脈浮緊。
治法:散寒宣肺。
方藥:麻黃湯。
方中麻黃、桂枝宣肺散寒解表;杏仁、甘草利氣化痰。喘重者,加蘇子、前胡降逆平喘。若寒痰阻肺,見痰白清稀量多泡沫,加細辛、生姜、半夏、陳皮溫肺化痰,利氣平喘。
若得汗而喘不平,可用桂枝加厚樸杏仁湯和營衛(wèi),利肺氣。若素有寒飲內(nèi)伏,復(fù)感客寒而引發(fā)者,可用小青龍湯發(fā)表溫里。
若寒邪束表,肺有郁熱,或表寒未解,內(nèi)已化熱,熱郁于肺,而見喘逆上氣,息粗鼻煽,咯痰粘稠,并伴形寒身熱,煩悶口渴,有汗或無汗,舌質(zhì)紅,苔薄白或黃,脈浮數(shù)或滑者,用麻杏石甘湯解表清里,宣肺平喘,還可加黃芩、桑白皮、瓜蔞、葶藶子、射干等以助其清熱化痰。
·痰熱遏肺
癥狀:喘咳氣涌,胸部脹痛,痰多粘稠色黃,或夾血色,伴胸中煩熱,面紅身熱,汗出口渴喜冷飲,咽干,尿赤,或大便秘結(jié),苔黃或膩,脈滑數(shù)。
治法:清泄痰熱。
方藥:桑白皮湯。
方中桑白皮、黃芩、黃連、梔子清瀉肺熱;杏仁、貝母、半夏、蘇子降氣化痰。
若痰多粘稠,加瓜蔞、海蛤粉清化痰熱;喘不得臥,痰涌便秘,加葶藶子、大黃滌痰通腑;痰有腥味,配魚腥草、金蕎麥根、蒲公英、冬瓜子等清熱解毒,·化痰泄?jié);身熱甚者,加?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http://gydjdsj.org.cn/pharm/2009/20090113060221_95610.shtml" target="_blank">石膏、知母、銀花等以清熱。
·痰濁阻肺
癥狀:喘而胸滿悶窒,甚則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膩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嘔惡納呆,口粘不渴,苔厚膩色白,脈滑。
治法:化痰降逆。.
方藥:二陳湯合三子養(yǎng)親湯。
方中用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燥濕化痰;蘇子、白芥子、萊菔子化痰下氣平喘。可加蒼術(shù)、厚樸等燥濕理脾行氣,以助化痰降逆。痰濁壅盛,氣喘難平者,加皂莢、葶藶子滌痰除壅以平喘。
若痰濁挾瘀,見喘促氣逆,喉間痰鳴,面唇青紫,舌質(zhì)紫暗,苔膩濁者,可用滌痰湯,加桃仁、紅花、赤芍、水蛭等滌痰祛瘀。
·飲凌心肺
癥狀:喘咳氣逆,倚息難以平臥,咯痰稀白,心悸,面目肢體浮腫,小便量少,怯寒肢冷,面唇青紫,舌胖黯,苔白滑,脈沉細。
治法:溫陽利水,瀉肺平喘。·
方藥:真武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
方中用真武湯溫陽利水,葶藶大棗瀉肺湯瀉肺除壅,喘促甚者,可加桑白皮、五加皮行水去壅平喘。心悸者加棗仁養(yǎng)心安神。怯寒肢冷者,加桂枝溫陽散寒。面唇青紫甚者,加澤蘭、益母草活血祛瘀。
·肝氣乘肺
癥狀:每遇情志刺激而誘發(fā),發(fā)病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氣憋,胸悶胸痛,咽中如窒,咳嗽痰鳴不著,喘后如常人,或失眠、心悸,平素常多憂思抑郁,苔薄,脈弦。
治法:開郁降氣。
方藥:五磨飲子。
方中以沉香為主藥,溫而不燥,行而不泄,既可降逆氣,又可納腎氣,使氣不復(fù)上逆;檳榔破氣降逆,烏藥理氕順降,共助沉香以降逆平喘;木香、枳實疏肝理氣,加強開郁之力。本證在于七情傷肝,肝氣橫逆上犯肺臟,而上氣喘息,發(fā)病之標在肺與脾胃,發(fā)病之本則在肝,屬氣郁寒證。因而應(yīng)用本方時,還可在原方基礎(chǔ)上加柴胡、郁金、青皮等疏肝理氣之品以增強解郁之力。若氣滯腹脹,大便秘者又可加用大黃以降氣通腑,即六磨湯之意。伴有心悸、失眠者,加百合、酸棗仁、合歡花等寧心安神。精神恍惚,喜悲傷欲哭,宜配合甘麥大棗湯寧心緩急。本證宜勸慰病人心情開朗,配合治療。
『虛喘』
·肺氣虛
癥狀:喘促短氣,氣怯聲低,喉有鼾聲,咳聲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風(fēng),極易感冒,舌質(zhì)淡紅,脈軟弱。
治法:補肺益氣。
方藥:補肺湯合玉屏風(fēng)散。
方中人參、黃芪、白術(shù)補益肺氣;防風(fēng)助黃芪益氣護衛(wèi);五味子斂肺平喘;熟地益精以化氣;紫菀、桑白皮化痰以利肺氣。若寒痰內(nèi)盛,加鐘乳石、蘇子、款冬花溫肺化痰定喘。
若食少便溏,腹中氣墜,肺脾同病,可與補中益氣湯配合治療。
若伴咳嗆痰少質(zhì)粘,煩熱口干,面色潮紅,舌紅苔剝,脈細數(shù),為氣陰兩虛,可用生脈散加沙參、玉竹、百合等益氣養(yǎng)陰。痰粘難出,加貝母、瓜蔞潤肺化痰。
·腎氣虛
癥狀:喘促日久,氣息短促,呼多吸少,動則喘甚,氣不得續(xù),小便常因咳甚而失禁,或尿后余瀝,形瘦神疲,面青肢冷,或有跗腫,舌淡苔薄,脈微細或沉弱。
治法:補腎納氣。
前方溫補腎陽,后方納氣歸腎。還可酌加仙茅、仙靈脾、紫石英、沉香等溫腎納氣平喘。
若見喘咳,口咽干燥,顴紅唇赤,舌紅少津,脈細或細數(shù),此為腎陰虛,可用七味都氣丸合生脈散以滋陰納氣。
如兼標實,痰濁壅肺,喘咳痰多,氣急滿悶,苔膩,此為“上實下虛”之候,治宜化痰降逆,溫腎納氣,可用蘇子降氣湯加紫石英、沉香等。
腎虛喘促,多兼血瘀,如面、唇、爪甲、舌質(zhì)黯黑,舌下青筋顯露等,可酌加桃仁、紅花、川芎等活血化瘀。
·喘脫
癥狀:喘逆甚劇,張口抬肩,鼻翼煽動,端坐不能平臥,稍動則喘劇欲絕,或有痰鳴,咳吐泡沫痰,心慌動悸,煩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肢冷,脈浮大無根,或見歇止,或模糊不清。
治法:扶陽固脫,鎮(zhèn)攝腎氣。
參附湯益氣回陽,黑錫丹鎮(zhèn)攝浮陽,納氣定喘。應(yīng)用時尚可加龍骨、牡蠣、山萸肉以固脫。同時還可加服蛤蚧粉以納氣定喘。
若呼吸微弱,間斷難續(xù),或嘆氣樣呼吸,汗出如洗,煩躁內(nèi)熱,口干顴紅,舌紅無苔,或光絳而紫赤,脈細微而數(shù),或散或芤,為氣陰兩竭之危證,治應(yīng)益氣救陰固脫,可用生脈散加生地、山萸肉、龍骨、牡蠣以益氣救陰固脫。若出現(xiàn)陰竭陽脫者,加附子、肉桂急救回,陽。
【轉(zhuǎn)歸預(yù)后】
喘病的轉(zhuǎn)歸,視其喘病的性質(zhì)、治療等不同而有差異。一般情況是實喘日久,可由實轉(zhuǎn)虛,或虛喘再次感邪而虛實兼夾,上實下虛;痰濁致喘者,因治療因素而有寒熱的轉(zhuǎn)化。喘病日久,因肺氣不能調(diào)節(jié)心脈,肺氣不能布散津液,常因喘而致痰瘀阻痹,痰瘀阻痹又加重喘病。喘病日久可轉(zhuǎn)成肺脹。
喘病屬危重病,但其預(yù)后也不盡相同。一般說來,實喘因邪氣壅阻,只要祛邪利氣,一般易治愈;但若邪氣極甚,高熱,喘促不得臥,脈急數(shù)者,病情重,預(yù)后差。虛喘因根本不固,氣衰失其攝納,補之不能速效,故治療難;若虛喘再感新邪,且邪氣較甚,則預(yù)后差;若發(fā)展至喘脫,下虛上實,陰陽離決,孤陽浮越之時,。病情極險,應(yīng)積極搶救,或可救危亡于萬一。
【預(yù)防與調(diào)攝】
慎風(fēng)寒,戒煙酒,飲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刺激及甜粘肥膩之品。平素宜調(diào)暢情志,因情志致喘者,尤須怡情悅志,避免不良刺激。加強體育鍛煉,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等有助于預(yù)防喘病的發(fā)生。
喘病發(fā)生時,應(yīng)臥床休息,或取半臥位休息,充分給氧。密切觀察病情的變化,保持室內(nèi)空氣新鮮,避免理化因素刺激,做好防寒保暖,飲食應(yīng)清淡而富營養(yǎng),消除緊張情緒。
【結(jié)語】
喘病是呼吸困難,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的一種病證,嚴重者可致喘脫。為外感六yin,內(nèi)傷飲食、情志以及久病體虛所致。其病主要在肺、腎,亦與肝、脾等臟有關(guān)。病理性質(zhì)有虛實之分。實喘為邪氣壅肺,氣失宣降,治予祛邪利氣。祛邪指祛風(fēng)寒、清肺熱、化痰濁(痰飲)等,利氣指宣肺平喘,亦包括降氣解郁等法。虛喘為精氣不足,肺不主氣,腎不納氣所致,治予培補攝納,但應(yīng)分陰陽,培肺氣,益肺陰,補腎陽,滋腎陰等,并佐攝納固脫等法。治虛喘很難速效,應(yīng)持之以恒地調(diào)治方可治愈。正如《醫(yī)宗必讀·喘》所說:“治實者攻之即效,無所難也。治虛者補之未必即效,須悠久成功,其間轉(zhuǎn)折進退,良非易也!比粢姟跋绿撋蠈崱闭撸之斒栊蛊渖,補益其下,權(quán)衡輕重主次治療。若見喘脫者,急當扶正固脫,鎮(zhèn)攝潛納,及時救治。
【文獻摘要】
《素問·至真要大論》:“諸氣朋郁,皆屬于肺!
《靈樞·本神》:“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
《靈樞·經(jīng)脈》:“腎足少陰之脈,是動則病……喝喝而喘!
《素問·逆調(diào)論》:·“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
《濟生方,喘》:“將理失宜,六yin所傷,七情所感,或因墜墮驚恐,涉水跌仆,飽食過傷,動作用力,遂使臟氣不和,榮衛(wèi)失其常度,不能隨陰陽出入以成息,促迫于肺,不得宣通而為喘也!
《丹溪心法·喘》:“肺以清陽上升之氣,居五臟之上,通榮衛(wèi),合陰陽,升降往來,無過不及,六yin七情之所感傷,飽食動作,臟氣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暢而為喘急。亦有脾腎俱虛,體弱之人,皆能發(fā)喘。又或調(diào)攝失宜,為風(fēng)寒暑濕邪氣相干,則肺氣脹滿,發(fā)而為喘。又因痰氣皆能令人發(fā)喘。治療之法,當究其源。如感邪氣則驅(qū)散之,氣郁即調(diào)順之,脾腎虛者溫理之,又當于各類而求。”
《醫(yī)學(xué)入門,辨喘》:“呼吸急促者謂之喘,喉中有響聲者謂之哮,虛者氣乏身涼,冷痰如冰,實者氣壯胸滿,身熱便鞍!
《景岳全書·喘促》:“實喘者,氣長而有余;虛喘者,氣短而不續(xù)。實喘者胸脹氣粗,聲高息涌,膨膨然若不能容,惟呼出為快也;虛喘者,慌張氣怯,聲低息短,惶惶然若氣欲斷,提之若不能升,吞之若不相及,勞動則甚,則惟急促似喘,但得引長一息為快也!
《仁齋直指附遺方論·喘嗽》:“有肺虛夾寒而喘者乙有肺實夾熱而喘者,有水氣乘肺而喘者,……如是等類,皆當審證而主治之!
《諸證提綱·喘證》:“凡喘至于汗出如油,則為肺喘,而汗出發(fā)潤,則為肺絕,……氣壅上逆而喘,兼之直視譫語,脈促或伏,手足厥逆乃陰陽相背,為死證。”
【現(xiàn)代研究】
1.辨證論治辨證論治是治療喘病的傳統(tǒng)研究方法。葉氏辨證論治老年慢性喘息型支氣管炎108例。辨證分別采用清熱化痰、宣肺平喘法(麻黃、甘草、生石膏、魚腥草、桑白皮、蘇子、瓜蔞、黃芩、萊菔子、杏仁、陳皮、枳實);溫化寒痰、宣肺乎喘法(麻黃、炙甘草、桂枝、干姜、杏仁、冬花、陳皮、法夏、茯苓、蘇子、厚樸):益肺補腎、納氣定喘法(黨參、麥冬、山藥、蛤粉、枸杞、茯苓、五味子、棗皮、補骨脂、菟絲子、炙甘草);補腎納氣、健脾化痰法(黨參、焦術(shù)、法夏、補骨脂、枸杞、車前子、茯苓、陳皮、yin羊藿、蛤粉、菟絲子、地龍);滋陰納氣法(沙參、麥冬、太子參、丹皮、山藥、枸杞、五味子、熟地、蛤粉、地龍、茯苓、澤瀉)等法治療,結(jié)果:臨床控制43例,顯效38例,gydjdsj.org.cn/shiti/好轉(zhuǎn)25例,無效2例[福建中醫(yī)藥1989;20(5):19]。
2.專方論治以專方為主,隨癥加減,是喘病研究的重要形式,也取得了較好效果。
徐氏等以益氣免疫沖劑(紅參須、茯苓、白術(shù)、刺五加、山茱萸等)治療氣虛證慢性阻塞性肺病72例,治療后喘息明顯改善,與治療前喘息癥狀積分比較,差異極顯著,P<0.05。治療后淋巴細胞CD3、CD4、CD8均值明顯提高,CD4/CD9比值過高和過低得到雙向糾正,其均值顯著下降,體液免疫紊亂亦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1996:16(2):81)。李氏以側(cè)柏葉陽和湯(側(cè)柏葉、鹿角膠、炒白芥子、熟地、生石膏、靈磁石、肉桂、麻黃、杏仁、山藥、生甘草)治療寒喘48例,結(jié)果:癥狀消失44例,明顯減輕4例[內(nèi)蒙古中醫(yī)藥1991;10(3):4)。張氏對寒喘病人隨機分組,用寒喘舒(麻黃、干姜、紫菀、細辛、半夏、旋覆花、代赭石等)治療200例,用小青龍湯對照200例。結(jié)果顯示,寒喘舒片對慢性支氣管炎和支氣管哮喘的療效較小青龍湯為優(yōu),對主要臨床癥狀和體征的作用均比小青龍湯更為明顯。實驗表明,寒喘舒片能對豚鼠由氯化乙酰膽堿-磷酸組胺引起的哮喘,具有平喘作用,并具有明顯的擴張支氣管平滑肌的作用,經(jīng)動物實驗,寒喘舒片還能提高免疫機能,以IGA,IGM提高更為明顯,還具有止咳抗炎作用[中國醫(yī)藥學(xué)報1996;11(4):234)信沈氏治療喘息型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期105例,藥用一支黃花、制大黃、炙麻黃、生甘草、生石膏、鴨跖草、生赫石、枳實、制南星。發(fā)熱39~C以上加羚羊角粉、柴胡;胸透見炎癥陰影、血白細胞計數(shù)15X10的9次方每L以上及并發(fā)支氣管肺炎者加魚腥草、白花蛇舌草;喘重加蟲類藥。結(jié)果:臨床控制82例,顯效兒例,好轉(zhuǎn)、無效各6例,總有效率94.3%[中醫(yī)雜志1991;32(11):11)。
3.活血化瘀活血化痰開竅是當前治療慢性呼吸衰竭急性發(fā)作的重要治法。周氏對X例慢性呼吸衰竭急性發(fā)作病人以中醫(yī)為主治療。方法:(1)保持氣道通暢,及時吸痰,定期拍背,采取體位排痰。濕潤氣道,以魚腥草針4mi、丹參針2ml·加生理鹽水至40ml,霧化吸人,每日2次。必要時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2)持續(xù)低流量吸氧,氧濃度<35%。(3)藥物由丹參、川芎、赤芍、紅花、菖蒲、郁金、膽星、魚腥草、金蕎麥、虎杖、制半夏、生甘草等組成,每日1劑,重癥每日2劑,7日為一療程。結(jié)果:用藥后24-48小時內(nèi)顯效的患者為17例(53.1%),療程結(jié)束后顯效19例-(59.4%),有效9例(28.1%),無效4例(12.5%),總有效率為87.5%。經(jīng)治療前后對比觀察,患者動脈氧分壓(Pa02)、動脈二氧化碳分壓(PaCO2)、肺泡動脈氧分壓差(A-ADO2)、呼吸指數(shù)(R1)等指標的變化均顯著改善(P值均<0.01)[中國中醫(yī)急癥1995;4(3):105)。魏氏用丹參注射液結(jié)合西藥治療老年喘息型慢性支氣管炎33例,并與常規(guī)西藥治療的20例對照,觀察臨床癥狀緩解期,治:—療前后血氧分壓(Pa02)、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及肺功能(FEVl、PEFR)變化情況。
結(jié)果表明,治療組33例,顯效26例(78,8%);對照組20例,顯效11例(55.0%),兩組顯效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1996;16(7):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