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侶山堂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滯下
    

醫(yī)學綱目:滯下

□〔丹〕痢初得時,一二日間,以利為法,有熱先退熱。后重者,當利氣,木香、檳榔。腹痛,用溫散藥,姜、桂之屬。下血當涼血、和血,當歸、桃仁之屬。下痛,發(fā)熱惡寒,身首俱痛,此為表證,宜微汗和解,用蒼術、川芎、陳皮、芍藥、甘草,生姜三片煎。下痢身發(fā)熱者,有外…

〔丹〕痢初得時,一二日間,以利為法,有熱先退熱。后重者,當利氣,木香、檳榔。腹痛,用溫散藥,、桂之屬。下血當涼血、和血,當歸、仁之屬。下痛,發(fā)熱惡寒,身首俱痛,此為表證,宜微汗和解,用蒼術、川芎、陳皮芍藥、甘草,生姜三片煎。下痢身發(fā)熱者,有外感,用小柴胡去參。下痢發(fā)熱,久不止者,屬陰虛,用寒涼藥,必兼升散藥,并熱藥用。下痢初發(fā)熱,必用大承氣,下后看癥用藥。發(fā)熱不惡寒,脈洪者,宜大承氣。若惡寒者,忌下。下痢腹痛后重,小水短,下積,此為里癥,宜和中疏氣,用陳皮、芍藥、滑石枳殼、濃樸之類。

〔潔〕芍藥湯 治下血調氣!督(jīng)》曰 溲而便膿血,知氣行而血止也。行血則便自安,調氣則后重自除。

芍藥(一兩) 當歸 黃連(各半兩) 檳榔 木香(各二錢) 甘草(炙,一錢) 大黃(三錢) 黃芩(五錢)桂(二錢半)

上粗末。每服半兩,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后溫服。如血前,則漸加大黃。如清后臟毒,加黃柏半兩,同煎服。

〔丹〕一老人,年七十,面白,脈弦數(shù),獨胃脈沉滑,因飲白酒作痢,下血淡水膿,腹痛,小便不利,里急后重。以參、術為君;甘草、滑石、檳榔、木香、蒼術為佐;下保和丸二十五丸。第二日前癥俱減,獨小便不利,以益元散服之安。

〔河〕益元散 治身發(fā)熱,下痢赤白,小便不利,蕩胃中積聚。(方見泄瀉。)

〔丹〕痢初得之,必用調胃承氣及大小承氣,實者用此下之。下婁男子,五十余,下痢,晝有積淡紅色,夜無積,食自進。先吃小胃丹兩服,再與四十丸,次六十丸,去積,卻與斷下。

〔羅〕玄青丸 治下痢勢惡,頻并窘痛,或久不愈,諸藥不能止,須吐下之,以開除瀉熱,痞悶積滯,而使氣液宣行者,宜此逐之。兼宣利積熱,酒食積,黃瘦中滿,水氣腫,腹脹。兼療小兒驚疳、積熱、乳癖諸癥。

黃連 黃柏 大黃 甘遂 芫花(醋拌,炒) 大戟(各五錢) 輕粉(二錢) 青黛(一兩) 牽牛(四兩,取頭末,二兩)

上為末研勻,水丸,小豆大。初服十丸,每服加十丸,空心日午臨臥三服,以快利為度。后常服十五丸,數(shù)日后,得食力。如利尚未痊,再加取利。利后卻常服,以意消息,病去為度,后隨癥止之。小兒丸如黍米大,退驚疳積熱,不須下者,常服十丸。

〔《玄》〕利積丸

黃連(四兩) 天水末(八兩) 當歸(二兩) 乳香(一兩) 蘿卜子(炒,四兩) 巴豆(一兩,去油,同黃連一處炒)

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弱者十五丸,實者二十五丸。治下痢赤白,腹?jié)M脹痛里急,上渴引飲,小水赤澀,此積滯也。宜泄其熱,中用清腸丸、導氣丸推其積滯,而痢自無矣。凡治積聚之癥,輕則溫而利之,清腸丸是也。重者天真散、舟車丸下之。下后,切勿便補之,其或力倦,自覺氣少惡食,此為挾虛癥,宜加白術、當歸身、尾;甚者,加人參。若又十分重者,止用此藥,加陳皮補之,虛回而痢自止矣。

予族叔,年近六十,夏間患滯下病,腹微痛,所下褐色,后重頻并,飲食大減,時有微熱。察其脈皆弦而澀,似數(shù)稍長,卻喜不甚浮大,兩手相等。視其神氣大減。予曰∶此非滯下,乃憂慮所致,心血虧,脾氣弱也。

與參、術為君;歸身、陳皮為臣;川芎、炒白芍茯苓為佐使,如熱加黃連為使,與兩月而安。

金氏婦,年近四十,秋初尚熱,患滯下,腹但隱痛,夜重于晝,全不得睡,食亦稍減,口干不飲,已服治痢靈砂兩帖矣。予視之,兩手脈等澀且不勻,神思倦甚,飲食全減。因與四物湯,倍加白術,以陳皮佐之,數(shù)帖而安。

義一侄,患瘧間www.med126.com日作,兼痢,脈虛甚,身痛。宜活血補胃,待虛稍回,卻又推積。

人參(五分) 白術(一錢半) 蒼術 陳皮(各一錢) 白芍藥(炒,五分) 川芎(五分) 滑石(炒一錢)甘草(炙,少許) 桃仁(研,七分)

藥后病退,惟脈少弦、身倦,用此方調補。

人參(九分) 蒼術(三錢) 半夏(九分) 川芎(一錢) 陳皮(一錢) 木通(二錢半) 甘草(少)

煎服三之一飲之,可淡粥少少塞饑,又靜坐養(yǎng)之。

葉先生患滯下,后甚逼迫,正合承氣癥。但氣口虛,形雖實而面黃積白。此必平昔食過飽而胃受傷,寧忍二三日辛苦。遂與參、術、陳皮、芍藥等補藥十余帖。至三日后,胃氣稍完,與承氣二帖而安。茍不先補完胃氣之傷,而遽行承氣,恐病安之后,寧免瘦憊乎。

〔世〕治痢,煙蠟丸

黃蠟不拘多少,用銀篦挑于真香油燈上燒熏,落下水碗內(nèi),凡如此者七次,為丸如蘿卜子大,每二十丸。

白痢,甘草湯下;赤痢,烏梅湯下。(本草云∶蜜蠟,主下利膿血,補中。又云∶白蠟,主后重白膿。)

〔葛〕治重下,此即赤白痢;鸢爵钌俳梗品缓,日三,效無比。又熬豉令焦,水一升,淋取汁,冷服治淋,日三服,有效。

〔《食》〕治脾胃氣虛,下痢久不已,腸滑不進食。用野一只,如食法細斫,著陳皮、蔥、椒,調和鹽,作餛飩熟煮,空心食之。

〔丹〕噤口痢,胃中熱甚,大虛大熱故也。用人參(二錢)黃連(姜炒,一錢。)濃煎汁,終日細細呷之。

如吐再吃,但一呷下咽,便開。又宜封臍,引熱下行,用田螺肉搗碎,罨臍中,入麝香少許。

〔世〕痢疾不納飲食者,俗謂之噤口痢,以脈癥辨之。如脾胃不弱,問而知其頭疼心煩,手足溫熱,未嘗多服涼藥者,此乃毒瓦斯上沖心肺,所以嘔而不食。宜用敗毒散,每服四錢,陳倉米一百粒,姜三片,棗一枚,水一盞半,煎八分溫服。若其脈微弱,或心腹膨脹,手足厥冷,初病則不嘔,因服罌粟殼、烏梅苦澀涼藥太過,以致聞食先嘔者,此乃脾胃虛弱,用山藥一味,銼如小豆大,一半入銀瓦銚內(nèi)炒熟,一半生用,同為末,飯飲調下。

又方 用石蓮槌去殼,留心并肉碾為末,每服二錢,陳米飲調下。此疾蓋是毒瓦斯上沖心肺,借此以通心氣,便覺思食,效。

暴注下迫,皆屬于熱。(全文見診。)

〔《局》〕香連丸 治下痢赤白,里急后重。

黃連(去蘆,二十兩,用吳茱萸十兩,同炒,令赤,去茱萸不用) 木香(四兩八錢,不見火)

上為細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飯飲下。

〔錢〕豆蔻香連丸 治泄瀉,不問寒熱赤白,陰陽不調,腹脹攻痛,可用如神。

黃連(三錢,炒) 肉豆蔻 木香(各一錢)

上為細末,粟米飯丸,米粒大。每服米飲下十丸,至二三十丸,日夜各四五服,食前。

〔杜〕治氣痢瀉、里急后重神妙方。宣連二兩,干姜半兩,各為末。每用連二錢,姜半錢,和勻,空心溫酒下。

〔羅〕黃連阿膠 治脾胃氣冷熱不調,下痢赤白,狀如魚腦,里急后重,臍腹疼痛,口燥煩渴,小便不利。

黃連(三兩,去須) 茯苓(二兩,去皮) 阿膠

上各為末,水調阿膠和藥,眾手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米飲湯下。

〔仲〕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方見傷寒。)

〔仲〕下痢膿血,里急后重,日夜無度,宜導氣湯。

芍藥(二錢) 當歸(五錢) 大黃 黃芩(各二錢半) 黃連 木香 檳榔(各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溫服。如未止再服,下后重則止。

〔潔〕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數(shù)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用清涼飲子主之,其泄自止。莖中痛者,屬厥陰,加甘草。里急后重多者,屬少陰,加大黃,令急推去舊物,則輕矣!秲(nèi)經(jīng)》曰∶因其重而減之。又云∶在下者,引而竭之。(清涼飲子方見治發(fā)熱。)

里急后重,數(shù)至圊而不得便,皆宜進退大承氣湯主之。

進承氣法 治太陰癥不能食是也。當先補而后瀉,乃進藥法也。先銼濃樸半兩姜制,水一盞,煎至半盞服。若二三服未已,胃有宿食不消,加枳實二錢,同煎服。二三服泄又未已,如不加食,尚有熱毒,又加大黃三錢推過。泄未止者,為腸胃久有塵垢滑粘,加芒硝半合,垢去盡則安矣。(后重兼無虛癥者宜之。若力倦氣少,脈虛不能食者,不宜此法,蓋濃樸、枳實大瀉元氣故也。)

退承氣法 治陽明癥能食是也。當先瀉而后補,乃退藥法也。先用大承氣五錢,水一盞,根據(jù)前法煎至七分,稍熱服。如瀉未止,去芒硝,減大黃一半,煎二服。如熱氣雖已,其人心腹?jié)M,又減去大黃,但與枳實濃樸湯,又煎二三服。如腹脹滿退,泄亦自安,后服濃樸湯數(shù)服則已。

〔垣〕感應丸 治下痢赤白后重,遲澀。(方見內(nèi)傷飲食門。)

〔丹〕或曰∶治后重疏通之劑,羅謙甫水煮木香膏、東垣白術安胃散等,方已盡矣。又有用御米殼等固澀之劑亦可愈,何也?曰∶后重本因邪壓大腸墜下,故大腸不能升上而重,是以用大黃、檳榔輩,瀉其所壓之邪。

今邪已瀉,其重仍在者,知大腸虛滑,不能自收而重,是以用御米殼等澀劑,固其滑,收其氣,用亦愈也。然大腸為邪墜下之重,其重至圊后不減;大腸虛滑不收之重,其重至圊后隨減,以此辨之,百發(fā)百中也。其或下墜異常,積中有紫黑血,而又痛甚,此為死血癥,法當用擂細桃仁、滑石行之。或口渴及大便口燥辣,是名挾熱,即加黃芩;蚩诓豢,身不熱,喜熱手熨蕩,是名挾寒,即加干姜。

八嬸將產(chǎn)患痢,脈細弦而稍數(shù),后重里急。

滑石(三錢,研) 芍藥(二錢) 枳殼(炒,錢半) 木通(二錢) 甘草(五分) 白術(二錢) 茯苓(一錢)桃仁每帖九枚,研同前。

青田人,肚痢,紅紫血,下墜逼迫,不渴不熱。

白術 芍藥(各一兩) 陳皮 枳殼(炒) 歸身 滑石(各半兩) 甘草(二錢,炙) 桃仁(三十六個)

分八帖,下實腸丸三十粒。

一丈夫因酒多下血,肚疼,后重成痢。

滑石(半兩) 連翹 黃芩 木通 芍藥 枳殼 白術(各二錢) 甘草(五分) 桃仁(二十一枚) 分四帖服。

后重,積與氣墜下,服升消藥不愈者,用秦艽、皂角子、煨大黃、當歸、桃仁、枳殼、黃連等劑。若大腸風盛,可作丸服。

自古治里急后重,但用檳榔、木香調氣,及大黃下積。至丹溪,始用桃仁、滑石活死血,如鼓應桴,實發(fā)前人之所未發(fā)也。

其或下墜在血活之后,此為氣滯癥,宜前藥加檳榔一枚。后重當和氣,積與氣墜下者,當兼升兼消。(升謂升麻之類,消謂木香、檳榔之類。)

〔仲〕泄痢下重者,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至二升,去渣,以四逆散方寸匕內(nèi)湯中,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東垣云∶薤白泄滯氣。)

〔《食》〕主赤白痢下。薤白一握,切煮作粥食。

〔丹〕其或氣行、血和、積少,但虛坐努責,此為亡血癥。倍用當歸身、尾,卻以生地黃、生芍藥、生桃仁佐之,復以陳皮和之,血生自安。

〔垣〕虛坐而不得大便,皆因血虛也,血虛則里急,加當歸身。凡后重逼迫而得大便者,為有物而然,今虛坐努責而不得大便,知其血虛也,故用當歸為君,生血藥佐之。

凡諸用承氣等藥推積之后,仍后重者,乃陽不升也,藥中當加升麻,升其陽其重自去也。

〔垣〕升陽除濕防風湯,治里急后重,數(shù)至圊而不能便,或少有白膿,或少血者,慎勿利之。(升陽除濕防風湯方見下血。)

〔丹〕其或在下則纏滯,在上則嘔食,此為毒積未化,胃氣未平癥。當認其寒則溫之,熱則清之,虛則用參、術補之,毒解積下,食自進矣。

治痢方 蒼術 白術 茯苓 當歸 白芍藥 青皮 生地 黃連 滑石 甘草作一服,水煎。里急后重,加黃連、滑石、桃仁、檳榔。甚者,大黃。嘔者,加半夏、姜汁。

〔世〕仲景建中湯 治痢不分赤白久新,但腹中大痛者,神效。其脈弦急,或澀浮大,按之空虛,或舉按皆無力者,亦效。(方見傷寒。)

〔丹〕婁長官,年三十余,奉養(yǎng)濃,夏秋間患滯下,腹大痛。有人教服單煮干姜,與一帖痛定。少頃痛作,又與又定,由是服干姜三斤。八日后,召予視之,左脈弦大似數(shù),右脈弦而大稍減,亦似數(shù),重取之似緊。予曰∶此必醉飽后吃寒涼太過,當作虛寒治之。因其多服干姜,遂教與四物湯去地黃加人參、白術、陳皮、酒紅花、茯苓、桃仁,煎生姜汁飲之,一月而安。(丹溪云∶下痢腹痛,用姜、桂溫散之法,乃干姜并建中湯加桂是也。)

〔《圣》〕治冷痢,腹中不能食。肉豆蔻一兩,去皮,以醋面裹煨熱搗,非時粥飲下二錢匕。

上下痢腹痛,必溫散而愈者,蓋本于《內(nèi)經(jīng)》所謂寒氣客于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腹痛后泄;及所謂太陽病冬日感寒即泄,當臍而痛之病也。

〔垣〕芍藥黃芩湯 治泄痢腹痛,或后重身熱,久不愈,脈洪疾者,及下痢膿血稠粘。

黃芩 芍藥(各一兩) 甘草(五錢)

上 咀。每服一兩,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無時。如痛,加桂少許。

當歸導氣湯 治膿血痢無度,小便不通,腹中痛。

當歸(一錢) 甘草(一錢半) 芍藥(一錢) 青皮 槐花(炒。各七分) 木香 檳榔(各三錢) 澤瀉(五分)

生地黃(錢半或二錢酒浸,陰干)

上為末,水煎,食前溫服。如小便利,去澤瀉。

〔仲〕下痢腹痛,紫參主之。

紫參(半斤) 甘草(三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參,取三升,內(nèi)甘草,煮取一升半,分三次溫服。

〔潔〕濃樸丸治處暑、秋、冬間腹痛下痢,大效。(方見反胃。)

〔世〕治痢疾,定痛,黑子丸。

黃蠟(五錢) 杏仁 江子 砂仁(各二十一枚)

上三件,香油燈上燒存性,熔蠟和勻,加乳香些少,丸如米大。每服十余粒。

〔《本》〕治積痢,定痛,靈砂丹

朱砂(各等分。研極細)

上用黃蠟五錢,巴豆三七粒,去殼皮膜,同于銀石器內(nèi)重湯煮一伏時,候巴豆紫黑為度。去二七粒,止用一七粒,與前藥二味同研極勻,再熔蠟和藥,旋丸綠豆大。每服二丸至五丸。水瀉,生姜湯下。白痢,艾湯。赤痢,烏梅湯下。服時須極空心,服畢一時不可吃食,臨臥尤佳。次食淡粥一日。瘧疾,乳香湯,面東,不發(fā)日晚間服。此藥不動氣,服之瀉者止,痢者斷,疼者愈,有積者內(nèi)化,亦不動臟腑。大凡痢有沉積者,不先去其積,雖暫安后必為害。常記陳侍郎經(jīng)中,庚戌秋過儀真求診,初不覺有疾,及診視肝脈沉弦,附骨取則牢。予曰∶病在左脅有血積,必發(fā)痛。陳曰∶誠如是。前某守九江,被召冒暑涉長江,暨抵行朝,血痢已數(shù)日矣。急欲登對,醫(yī)者以剛劑燥之。雖得止,數(shù)日臍下一塊大如杯,旬日如碗大痛,發(fā)則不可忍,故急請公祠以歸耳,奈何?予曰∶積痢不可強止,故積血結于臍脅下,非抵當丸不可。渠疑而不肯服,次年竟以此終。

〔羅〕陳曲丸 治腹中冷痛,磨積止痢。

陳曲(一兩半,炒) 干姜(炮) 官桂 白術 當歸 濃樸 人參 甘草(炙。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酒送下,或淡醋湯亦得,食前,一日三服。發(fā)時不拘增數(shù)。

上久病漸推其積方。

〔《脈》〕下痢而腹?jié)M為實,當下之。

〔丹〕初下痢腹痛,不可用參、術,然氣虛、胃虛者可用。初得之,亦可用大承氣、調胃承氣下之,看其氣病、血病,然后加減用藥。氣用參、術,血用四物。因積作后重者,保和丸主之。五日后不可下,脾胃虛故也。

腹痛者,肺經(jīng)之氣,郁在大腸之間者,以苦梗發(fā)之,然后用治痢藥,氣用氣藥,血用血藥。其或痢后糟粕未實,或食粥稍多,或饑甚方食,肚中作疼,切不可驚恐,當以白術、陳皮各半,煎湯和之,自安。粥多及食肉作痛者,宜奪食。奪食者,減其粥食,絕其肉味也。

〔垣〕茯苓湯 治因傷冷水瀉,變作赤白痢,腹痛減食,熱燥,四肢困倦無力。

茯苓(六分) 澤瀉 歸身(各四分) 芍藥(一錢半) 蒼術(二分) 生姜(二錢) 肉桂(五分) 黃芩(三分,生)豬苓(六分) 甘草(五分,炙) 升麻 柴胡(各一錢)

一本無升麻、柴胡。

上 咀,作二服,水煎稍熱,食前服。

〔羅〕神效越桃 治下痢之后,小便利,而腹中滿痛不可忍,此名陰陽反錯,不和之甚也。

梔子 良姜(各三錢)

上為末。米飲或酒調下三錢。

《內(nèi)經(jīng)》膿血稠粘,皆屬相火。夫太陰主瀉,少陰主痢。是先泄亡津液,而火就燥,腎惡燥,居下焦血分,其受邪者,故便膿血。然赤黃為熱,青白為寒,治須兩審。治熱以堅中丸,豆蔻丸、香連丸,治寒白膠香散。

或多熱少寒,水煮木香膏。虛滑頻數(shù),宜止宜澀,宜養(yǎng)臟湯。(木香、養(yǎng)臟湯,并見虛滑條。白膠香散未考。)

堅中丸 治脾胃受濕,滑泄注下。

黃連 黃柏 赤茯苓 澤瀉 白術(各一兩) 陳皮 肉豆蔻 白芍藥 人參 官桂 半夏曲(各五錢)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溫米飲送下,食前。

〔丹〕下血用四物為主,當涼血、和血,當歸、桃仁之屬。

〔潔〕溲而便膿血者,小腸泄也,脈得五至以上洪大者,宜七宣丸。脈平和者,立秋至春分,宜香連丸;春分至立秋,宜芍藥柏皮丸;四時皆宜加減平胃散。如有七宣丸癥者,亦宜服此藥,去其余邪,兼平胃氣。

芍藥柏皮丸方

芍藥 黃柏(各等分)

上為細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溫湯下。

加減平胃散 經(jīng)云∶四時皆以胃氣為本。久下血則脾胃虛損,血水流于四肢,卻入于胃而為血痢,宜服此滋養(yǎng)脾胃。

白術 濃樸 陳皮(各一兩) 檳榔(三錢) 甘草(七錢) 木香(三錢) 桃仁 人參 黃連 阿膠 茯苓(各五錢)

上 咀。每服五錢,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溫服無時。血多加桃仁。熱泄加黃連。小便澀,加茯苓、澤瀉。氣不下后重加檳榔、木香。腹痛加官桂、芍藥、甘草。膿多,加阿膠。濕多加白術。脈洪大加大黃。

〔丹〕下血多主食積與熱,或有用樸硝者。

蒼術 白術 黃芩 芍藥 滑石 茯苓 甘草 陳皮 神曲(炒) 煎,下保和丸。

〔世〕治痢食積。

附米 神曲 川芎 梔子 滑石 山楂 紅曲 青黛 桃仁 為末,丸服。

〔丹〕青六丸 去三焦?jié)駸幔涡篂a,多與清化丸同服,并不單服。兼治產(chǎn)后腹痛或自gydjdsj.org.cn/xinli/利者,能補脾、補血,亦治血痢效。

六一散(三兩,即益元散) 紅曲(炒,半兩,活血)

上飯為丸。一方,酒糊丸。

二十九官,肚痢食少,下墜赤積,身熱。

木通(二錢半) 芍藥(炒) 陳皮 白術 滑石(各五錢) 甘草(五分)

分四帖,煎,下保和丸與點丸各十丸。

〔潔〕蒼術地榆 治脾經(jīng)受濕,下血痢。

蒼術(三兩) 地榆(一兩)

上銼。每一兩,水二盞,煎一盞,溫服。

槐花丸 治血痢久不止,腹中不痛,不里急后重。

青皮 槐花 荊芥穗(各等分)

上為末,水煎,空心溫服。

〔仲〕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

〔《集》〕治血痢神效。干姜于火上燒黑,不令成灰,瓷碗合放冷為末。每服一錢,米飲調下。

〔垣〕大便后有白膿,或只便白膿,因勞役氣虛傷大腸也。以黃 、人參補之。如里急,頻見污衣者,血虛也,更加當歸。如便白膿少而滑,頻見污衣者,氣脫附子皮,甚則加御米殼。如氣澀者,只以甘藥補氣,當安臥不言,以養(yǎng)其氣。(氣澀忌御米殼,但服甘藥,安臥不言。)

〔丹〕丈夫辛苦勞役,肚痢白瀉。

滑石(一兩) 陳皮 白術(六錢) 芍藥(五錢) 黃芩(三錢) 甘草(五分,炙) 桃仁(三十個)

分六帖,水二盞半,煎取一盞,食前服。

孫郎中因飲水過多,腹脹,瀉痢帶白。

蒼術 濃樸 白術 茯苓 滑石 下保和丸。又云,加炒曲、甘草。

治痢熱多者。

大黃 黃連 黃柏 黃芩 枳殼 白芍藥 當歸 滑石 甘草 桃仁 白術

上等分為末,面糊丸。

〔世〕不問赤白痢。用苦 根,不拘生干,搗取汁,生姜蜜水調服。未效,再進半碗許,立愈。

〔《集》〕患赤白痢。山豆根搗末蜜丸,空心煎水下二十丸,三服止。

〔《千》〕治下痢冷熱,諸治不瘥方。

烏頭 黃連(各一升)

上二味為末,蜜和丸,如桐子大。下二十丸,日三、夜二,神妙。

〔世〕治似痢非痢,挾熱者,用苦楝根皮。(去粗皮,曬干。)

上為末,粳米飲為丸,米飲下。

〔羅〕至元乙亥,廉臺王千戶領兵鎮(zhèn)漣水。此地卑濕,因勞役過度,飲食失節(jié),至秋深瘧痢并作,月余不愈,飲食全減,形容羸瘦。時已仲冬,求治于予,具陳其由。診得脈弦細而微如蛛絲,身體沉重,手足寒逆,時復麻痹,皮膚痂疥如癘風之狀,無力以動,心腹痞悶,嘔逆不止。皆寒濕為病久淹,真氣衰弱,形氣不足,病氣亦不足,陰陽皆不足也。《針經(jīng)》云∶陰陽皆虛,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秲(nèi)經(jīng)》云∶損者益之,勞者溫之。

《十劑》云∶補可去弱。先以理中湯加附子溫養(yǎng)脾胃,散寒濕;澀可去脫,養(yǎng)臟湯加附子固腸胃,止泄痢;仍灸諸穴以并除之。經(jīng)曰∶府會太倉。即中脘也。先灸五七壯,以溫養(yǎng)脾胃之氣,進美飲食。次灸氣海百壯,生發(fā)元氣,滋榮百脈,充實肌肉。復灸足三里,胃之合也,三七壯,引陽氣下交陰分,亦助胃氣。后又灸陽輔二七壯接續(xù)陽氣,令足脛溫暖,除清濕之邪。迨月余,病退平復。

理中湯(方見傷寒部。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湯。)

〔!沉}沉緊,按之不鼓,膀胱勝小腸也;驗a痢不止而腹脹,或純便赤血,或雜以血膿,小便不多而不渴,精神短少,或面白色脫,此失血之故也。或面黃氣短,此本氣損少之故也。小腸者,手太陽丙火也;膀胱者,足太陽壬水也,是壬水乘丙小腸之位,小腸被壬所克而外走也。諸手經(jīng)短而足經(jīng)長,兼五行相克論之,又足經(jīng)來克手經(jīng),此火投于水,大寒水之癥,宜溫之可安。其與《難經(jīng)》一癥,寒熱相反,亦名曰小腸瀉。此病火投于水,變?yōu)楹Y,又外傷足太陽膀胱經(jīng),左脈俱浮,表陽之候也。忽變?yōu)閮?nèi)寒,亦旺火投盛水而屈,丙就壬化,脈反不浮而微沉,此內(nèi)病與外病俱有。此火投水例,非精于脈診者,孰能辨之。

石脂神砂丹

生附子 干姜(各五錢) 赤石脂(兩半,水飛) 朱砂(一兩,細研)

上細末,酒糊丸,黑豆大。每服十五丸,米白湯下。

〔《太平廣記》〕貞觀中,太宗苦于氣痢,眾醫(yī)不效,詔問群臣中有能治者,當重賞之。有術士進以乳汁煎蓽茇服之,立瘥。

〔世〕治水泄并赤白痢。用草烏大者一兩半,將一半燒灰,一半生用,為細末,醋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七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干姜湯下;水瀉,井花水下,并空心服。忌腥臊、熱毒、諸冷物。

世俗治夏中暑、痢疾,用黃連香薷飲,加甘草、芍藥、生姜神效者,蓋夏月之痢多屬于暑。潔古治處暑后、秋冬間下痢,用濃樸丸大效者,蓋秋冬之痢多屬于寒。《經(jīng)》所謂必先歲氣,毋伐天和者是也。(濃樸丸方見膈氣反胃。)初病大腸閉塞,里急后重。(治法并見前后重多熱條。)

〔丹〕其或纏滯退減十之七八,穢積未盡,糟粕未實,當以炒芍藥、炒白術、炙甘草、陳皮、茯苓煎湯,下固腸丸三十粒。然固腸丸性燥,恐尚有滯氣未盡行者,但當單飲此湯,固腸丸未宜遽用。蓋固腸丸者,雖有去濕實腸之功,其或久痢,體虛氣弱,滑泄不止,又當以訶子、肉豆蔻、白礬、半夏等藥澀之,甚者添牡蠣,可擇用之。然須以陳皮為佐,恐太澀亦能作疼。又甚者,灸天樞、氣海。(此穴大能止泄。)

〔仲〕下痢便膿血者,桃花湯止之。(方見傷寒。若一服愈,勿再服。丹溪云∶桃花湯,主病屬下焦血虛且寒,非干姜之溫、石脂之澀且重不能止血,用粳米之甘以引入腸胃。)

〔羅〕水煮木香膏 治脾胃受濕,臟腑滑泄,腹中疼痛,日夜無度,腸鳴水聲,不思飲食,每欲痢時,里急后重,或下赤黃,或便膿血,并宜服之。

木香 丁香(各一兩) 枳實(麩炒,五錢) 當歸 乳香 訶子皮(各一兩) 肉豆蔻 砂仁(各一兩半)藿香 黃連(炒) 白芍藥 青皮 陳皮(去白) 濃樸(制) 甘草(炙,各一兩) 干姜(炮,五錢)御米殼(蜜水炒,六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水一大盞,劈破煎至六七分,和渣稍熱,食前服。

〔!易簡斷下湯 治下痢赤白,無問新久長幼。

白術 茯苓(各一錢) 甘草(五分) 草果(連皮,一個)

上 咀。用罌粟殼十四枚,去筋膜并萼蒂,剪碎,用醋淹為粗末,用作一服,水一大碗,姜七片,棗子、烏梅各七個,煎至一大盞,分二服服之。赤痢者,加烏豆二粒;白痢者,加干姜五錢。罌粟殼治痢,服之如神,但性緊澀,多令人嘔逆,既以醋制,加以烏梅,不致為害,然嘔吐人則不可服。大率痢疾,古方謂之滯下,多因腸胃素有積滯而成。此疾始得之時,不可遽止,先以巴豆感應丸十余粒,白梅湯下,令大便微利。仍以前藥服之,無不應手作效。若脾胃素弱,用豆蔻、橘紅、罌粟殼各等分為末,醋煮面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烏梅湯下,兼治泄瀉暴下不止,一服即愈,更令藥力相倍為佳。如覺惡心,卻以理中湯、四物湯加豆蔻、木香輩調其胃氣,仍以二陳湯煮木香丸定其嘔逆。大凡痢疾乃腹心之患,尊年人尤非所宜,若果首尾用平和之劑,決難作效,必致危篤,雖欲服此,則已晚矣。其秦艽、地榆、黃柏、木通之類,其性苦寒,卻難輕服。血痢當服胃風湯并膠艾湯之類。白者宜服附子理中湯、震靈丹之屬,更宜審而用之。若五色雜下,泄瀉無時,當用熟烏頭一兩,濃樸、干姜、甘草各一分,生姜煎服。今之治痢多用駐車丸、黃連阿膠丸之類,其中止有黃連肥腸,其性本冷,若所感積輕,及余痢休息不已,則服之取效。若病稍重,則非此可療。

〔世〕治痢。

側柏葉(一錢) 甘草(三錢) 御米殼(去頂穣,湯洗三次,曬干,蜜拌炒黃,一錢,久者倍之)

上 咀,水煎熟,澄清,入蜜呷服之。先服木香檳榔丸,后服此,妙。

〔《本》〕又方。

黑豆(五十粒) 陳皮(半兩) 罌粟殼(十四個) 甘草

上四味,半生半炒,水煎空心服,盡此一劑,無不效者。

〔垣〕白術安胃散 治一切瀉痢,無問膿血相雜,里急窘痛,日夜無度。又治男子小腸氣痛,及婦人臍下虛冷,并產(chǎn)后兒枕痛,虛弱寒熱不止者。

御米殼(三兩,去頂穣蒂,醋煮一宿) 茯苓 白術(各一兩) 烏梅(取肉,一錢,炒) 車前子(一兩)五味子(半兩)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經(jīng)》〕治腸滑久痢神妙。以石榴一個劈破,炭火簇燒令煙盡,急取出,不令作白灰,用碗蓋一宿,出火毒,為末,用酸石榴一個,煎湯調二錢。

〔《圣》〕治痢久不止,腸垢已出。以烏梅二個,水一盞,煎取六分,去渣,食前分為二服。

〔《山》〕治痢用五倍子為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干姜湯下,各十丸。

〔垣〕訶子皮散 癸卯歲,冬十月小雪,天冷應時,樞密院白家一老仆,面塵脫色,神氣特衰,長跪于前曰∶病脫肛日久,服藥未驗,近日復下赤白膿痢,作里急后重,白多赤少,不任其苦,求予治療。予曰∶此非肉食膏粱者也,必多蔬食,或飲食不節(jié),天氣已寒,衣蓋又薄,寒侵形體,不禁而腸頭脫下者,寒也、滑也。真氣不禁,形質不收,乃血脫也。此乃寒滑氣泄不固,故形質下脫也。當以澀去其脫而除其滑,以大熱之劑除寒補陽,以補氣之藥升陽益氣,以微酸之味固氣上收,名之曰訶子皮散。

御米殼(五分,去花萼,蜜炒) 干姜(六分,炮) 陳皮(五分) 訶子皮(七分,煨,去核)

上 咀,水煎服,或為白湯調服亦可。若空心一服,減半再服,全愈。

〔羅〕養(yǎng)臟湯 治大人小兒腸胃虛弱,冷熱不調,臟腑受寒,下痢赤白,或便膿血,有如魚腦,里急后重,臍腹疼痛,日夜無度,胸膈痞悶,脅肋脹滿,全不思食,及脫肛墜下,酒毒濕毒便血,諸藥不效者,并宜服之。

人參 當歸(各六錢) 木香(一兩四錢) 肉桂(八錢) 肉蔻(面裹,煨,半兩) 白芍藥(一兩二錢)甘草(炙,六錢) 白術(六錢) 御米殼(蜜炙,三兩) 訶子皮(去核,一兩二錢)

上 咀。每服二大錢,水煎去渣,食前溫服。老人、孕婦、小兒暴瀉,急宜服之,立愈。忌酒、面、生冷、魚腥、油膩物。臟腑滑泄,夜起久不瘥者,可加附子四片,煎服此藥,神效不可具述。

〔《!贰持涡沽∧撗,乃至脫肛者,宜地榆芍藥湯。

蒼術(八兩) 地榆 卷柏 芍藥(各三兩)

上 咀。每服二兩,水煎溫服,病退勿服。

〔世〕治痢,大便不禁,其大孔開如空洞不閉者,用蔥和花椒末,搗爛塞谷道中,并服酸澀固腸之劑收之,如御米殼、訶子皮之類是也,神效。

〔丹〕陳伯夫,年二十歲,性急,好酒色,奉養(yǎng)濃。適有事多憂恐,患久瘧寒熱無時。忽一日大發(fā)熱,大便所下皆是積滯極臭,大孔極痛,呻吟不絕,其孔陷下,囑付后事。予曰∶此大虛也。脈皆弦大而浮。遂以瓦片令敲圓如銅錢狀,燒紅投童子小便中,急取起令干,以紙裹安痛處,其時寒,恐外寒乘虛而入也。以人參、當歸、陳皮作濃湯飲之,食淡味,至半月而安。

久下赤白,大孔痛不可忍。炒鹽熨之,又炙枳實熨之。(《肘后》)

痢久大孔急痛,亦有寒熱者,熟艾、黃蠟、訶子燒熏之,妙。(《日華子》)

下痢大孔痛,因熱流于下,檳榔、木香、黃連、黃芩,加干姜。

運氣 下血有二∶

其一,熱助心血盛而血下。經(jīng)云∶少陰司天,熱yin所勝,民病血泄,溺色變。又云∶少陽在泉,火yin所勝,民病溺赤,甚則便血。又云∶歲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血便注下。又云∶厥陰司天,風氣下臨,火縱其暴,赤沃下注,治以咸寒是也。

其二,寒攻心血虛而下。經(jīng)云∶太陰司天,寒yin所勝,血變于中,民病血泄。又云∶太陽之勝,血脈凝泣,或為血泄。又云∶陽明司天之政,四之氣,民病血便,治以諸熱是也。

運氣 下白皆屬火。經(jīng)云∶少陽司天客勝,甚則下白溺血是也。

運氣 下赤白有三。

其一屬火。經(jīng)云∶少陽司天,火yin所勝,民病泄注赤白。又云∶少陽在泉,火yin所勝,民病泄注赤白,少腹痛,注下赤白,治以甘清是也。

其二屬風∶經(jīng)云∶厥陰之勝,腸鳴飧泄,少腹注下赤白,治以酸澀是也。

其三屬風濕∶經(jīng)云∶太陽司天之政,四之氣,風濕交爭,民病注下赤白是也。

運氣 里急后重有二∶

其一,濕助脾盛而重。經(jīng)云∶太陰之勝,少腹?jié)M,腰 重強,內(nèi)不便,善注泄是也。

其二,風攻脾虛而重。經(jīng)云∶厥陰司天,風yin所勝,民病溏泄瘕水閉是也。瘕,謂后重也。

〔《本》〕救命延年丸 治丈夫女人一切重痢。

黃連 干姜 當歸 阿膠

上三件,為末;用米醋煮阿膠令消盡,不可剩,卻將藥搜醋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飯飲吞下,甚妙。

又方 茱萸 黃連 阿膠 白術(等分同炒黃)

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陳米飲送下。小兒十丸。(陳無擇無阿膠,名戊己丸。)

〔羅〕阿膠梅連丸 治下痢,無問新久、赤白、青黑、疼痛諸癥。

阿膠(炒,研極細) 烏梅肉(炒) 黃柏(炒) 黃連 當歸 赤芍藥 干姜(炮) 赤茯苓(各等分)

上為末,入阿膠末研勻,水丸,桐子大,米飲下。

黃連丸 治赤白痢。

吳茱萸 黃連

上,用好酒同浸三日,各自為末,各自丸。白痢,茱萸丸;赤痢,黃連丸,甘草湯下。赤白痢,二丸相合服。

上四方,寒熱兼施,收散兼用之劑,寒熱滑滯雜合為痢者宜之。

〔崔〕治痢方。以生姜切如麻粒大,和好茶一二碗,任意呷之,愈。若熱痢則留姜皮,冷則去皮炒。又方,用陳皮、艾葉濃煎湯服。

滯下獨取足太陰一經(jīng)!督(jīng)》云∶脾足太陰之脈,所生病者,溏瘕泄水,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

〔東〕泄痢不禁,小腹痛,后重,便膿血∶丹田(一寸半)。復溜 小腸俞(灸七壯。)不已,取∶天樞 腹哀(胃下一寸五分)。冷痢腹痛,泄注赤白∶關元 窮谷(各灸五十壯)。泄痢及下失氣膿血∶下腰(五十壯,穴在八魁正中央、脊骨上,灸,名三宗骨,三報之。)便膿血,久痢下重∶小腸俞(灸)。

〔世〕里急后重∶合谷 外關

〔《甲》〕便膿血,寒中,食不化,腹中痛,腹哀主之。溏瘕,腹中痛,臟痹,地機主之。

〔丹〕予族叔形色俱實, 瘧又患痢,自恃強健能食,絕無忌憚。一日召予曰∶卻健而能食,但苦汗出耳,汝能止此汗否?予曰∶ 瘧,非汗不能愈,可慮者止健與能食耳。此非痢也,胃熱善消,脾病不化,食與積勢已甚矣。此時宜節(jié)擇飲食以養(yǎng)胃氣,省出入以避風寒,候汗透而安。叔曰∶世俗謂無飽死痢疾,我今能食,何謂可慮?予曰∶痢而能食者,知胃氣未病也,故言不死,非謂恣食不擇節(jié)者。不從所言,恣口大嚼過多,又啖水果,如此者月余,后強求治,不可著手矣,淹淹又月而死。《內(nèi)經(jīng)》以驕恣不倫于理為不治之病,信哉。又周其姓者,形色俱實,患痢善食而易饑,大嚼不擇者五月矣。予責之曰∶病中當調補自養(yǎng),豈可恣味戕賊。遂教其只用熟蘿卜吃粥,且少與調治,半月而安。

〔羅〕如瀉痢止,脾胃虛,難任飲食者,不可一概用克伐之劑,宜補養(yǎng)充足,自然能飲食也,宜錢氏方中異功散。設或因嗜飲食太過,有傷脾胃,而心腹痞滿,惡心嘔逆,不拘此例。當權用橘皮枳術丸,一服得快,勿再服。若飲食調節(jié),不致有傷,則胃氣自和平矣。

〔丹〕下痢久甚者,寒涼藥中必兼升散并熱劑,初下痢不可用參、術,唯氣虛者用之。

〔《衍》〕有一男子,暑月患血痢,醫(yī)妄用寒藥逆制,專用木香、黃連、阿膠治之。此藥始感便用則可,倘病久腸虛者不宜服,切宜戒之。地榆性沉寒苦,惟下焦熱、血痢則可用,若虛寒人及水瀉白痢,未可輕使。

〔丹〕古方用濃樸、專為瀉積滯之氣。然濃樸性大溫而散氣,久服大能虛人,滯氣稍行即去之。余滯未盡,宜炒枳殼、陳皮。然枳殼亦能耗氣,比濃樸雖少緩,比陳皮亦為重,若滯氣退一半,亦當去之,只用陳皮以和眾藥。然陳皮去白用,有補瀉之兼能。若為參、術之佐,亦純作補藥用。

久泄久痢

〔丹〕予族叔年七十,稟壯形瘦,夏末患泄痢,至秋百方不應。予視之,病雖久而神不瘁,小便澀少而不赤,兩手脈俱澀而頗弦,自言胸微悶,食亦減。因悟曰∶此必多年沉積,癖在腸胃。詢其平生喜食何物?曰∶我甚喜食鯉魚,三年無日不用。予曰∶積痰在肺,肺為大腸之臟,宜大腸之不固也,當與澄其源而流自清。以茱萸、陳皮、青蔥、 苜根、生姜煎濃湯,和以砂糖,飲一碗許。自以指探喉中,至半時吐痰半升如膠。其夜減半。次早又服,又吐半升而痢止。又與平胃散加白術、黃連,旬日而安。

朱仲符,年近七十,右手風攣多年。七月患泄瀉,百藥不愈。診其脈右手浮滑而洪數(shù)。予曰∶此必太陰分有積痰,肺氣壅郁,不能下降,大腸虛而作泄,當治上焦。遂用蘿卜子加漿水蜜探之而吐,得痰一塊大如碗,色如琥珀,稠粘如膠,痢遂止,不服他藥。( 苜一本作“鹿目”,無考。)

〔子和〕東門一男子,病泄痢不止,腹鳴如雷,不敢冷坐,坐則下注如傾。諸醫(yī)例斷為寒癥,官桂、干姜、丁香、豆蔻、枯礬、龍骨之屬,皆服之矣,針灸無效,遷延已二十載矣。一日問于戴人,戴人曰∶兩手寸脈皆滑,予不以為寒。然其所以寒者,水也。以茶調散涌寒水五七升,又以無憂散泄積水數(shù)十行,乃通因通用之法也。次以五苓散淡劑滲泄利水道,又以甘露散止渴,不數(shù)日而冷食寒飲皆如故。此法王啟玄言之矣,奈無人用之,何哉。太康劉倉使,大便少而頻,日七八十次,常于兩股間懸半枚瓠蘆。戴人見而笑之曰∶便既頻而少,欲通而不得通也,何不大下之,此通因通用也,止宜一服藥之力。乃與藥大下二十余行,頓止。

〔潔〕治泄痢久不安,膿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無度,宜大黃湯。用大黃一兩銼,用好酒兩大盞浸半日,同煮至一盞半,去渣,分為二次,頓服之。痢止停服。未止再服,以利為度。又服芍藥湯以和之,所以徹其毒也。(芍藥湯方見滯下和里條。)

〔《!贰白術黃芩湯 服前藥痢已除,宜以此和之。

白術(一兩) 黃芩(七錢) 甘草(三錢)

上 咀,水煎,去渣溫服。

〔丹〕有人每早須大瀉一行,或腹痛,或不腹痛,空心服熱藥亦無效。有人教以夜食前又進熱藥一服遂安。

后如此常服,愈。蓋暖藥雖平旦服之,至夜力已盡,無以敵一夜陰氣之故也。

〔《本》〕治腎泄,五味子散

五味子(二兩) 吳茱萸(半兩)

上二味,炒香熟研為細末。每服二錢,陳米飲下。有一人,每五更將天明時必溏痢一次,如是數(shù)月。有人云∶此名腎泄,腎感陰氣而然,服此頓愈。

每日早起瀉一二行,俗謂之受肚瀉是也。其癥有二∶一屬寒積在內(nèi),即前二條之癥是也。一屬食積在脾。嘗治翁仲政久泄,早必泄一二行,泄后便輕快,脈滑而少弱。先與濃樸和中丸五十丸大下之。后以白術為君,枳殼、茯苓、半夏為臣,濃樸、炙甘、芩、連、川芎、滑石為佐,吳茱萸十余粒為使,生姜煎服十余帖而愈。

〔仲〕下痢已瘥,至其年月日時復發(fā)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本》〕治痼冷在腸胃間,頻年腹痛泄瀉,休作無時,服諸熱藥不效,宜先取去,然后調治,不可畏藥以養(yǎng)病也。

濃樸 干姜 甘草 桂心 附子(生。各二錢) 大黃(生,細切,水一盞浸半日,煎汁用之)

上 咀,水二升半,煎八合,后下大黃汁,再煎六合,去渣,分三溫服。服自夜至曉令盡,否則更以干姜丸佐之。

干姜丸

干姜 巴豆(去心,研,炒黃) 大黃 人參(各一兩)

上除巴豆,余為末同研,煉蜜丸如桐子大。食前,用湯吞下一丸,陳米飲亦得。

有人因憂愁中傷食結,積在腸胃,欲發(fā)吐利。自冬后至暑月,積傷發(fā)暴下,數(shù)日不已!队窈吩啤孟铝≈粮裟暝氯諔诙l(fā)者,此為有積,宜下之。止用溫脾湯尤佳。如難下,可佐以干姜丸,后服白術散。

白術 木香 附子 人參(各等分)

上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姜三片,棗子一個,煎六分,溫服。

〔丹〕東陽胡兄,年四十歲,患痢百余日,百法治不效。時正九月初旬,予診其六脈促急沉弦細弱芤,左手為甚,晝夜十行,視之穢物甚少,雖下清涕,中有紫黑血絲,食全不進。予曰∶此非痢也,當作瘀血治之。其兄問瘀血何事而致?予曰∶飽食急走,極力叫罵,毆打顛撲,多受疼痛,盛怒不泄,補塞太過,大酒大肉,皆能致之。彼云∶去歲枉受責杖,經(jīng)涉兩年,恐非此等瘀血?予曰∶服吾藥得瘀血下則生矣。以桃仁、乳香、沒藥、滑石,佐以檳榔、木香,用神曲糊為丸,以米飲下五十粒。至夜半,又不動,又根據(jù)前法下二百粒,至天明下穢如爛魚腸者二升半,困頓終日,漸與粥食而安。

久泄是風邪內(nèi)縮,先煎小續(xù)命湯以發(fā)其汗,使邪氣不能侵于外,然后治其痢。秋冬間下痢并治翻胃,加減濃樸丸大妙。

此癥系風邪縮于內(nèi),其癥下痢不止,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或涕吐膿血,為難治,宜麻黃升麻湯,或小續(xù)命湯以發(fā)之。法曰∶表邪縮于內(nèi),當散邪于四肢,布于絡脈,外無其邪,臟腑安矣。有食積者,加枳實五錢,如酒入而泄瀉,此熱也,加黃芩五錢。(麻黃升麻湯見傷寒,小續(xù)命湯見中風。)

〔子和〕李德卿妻,因產(chǎn)后病泄一年余,四肢瘦乏,諸醫(yī)皆斷為死癥。求治戴人。戴人曰∶兩手脈皆微小,乃痢病之生脈。況洞泄屬肝經(jīng),肝木克土而成此疾,亦是腸 。 者,腸中有積水也。先以舟車丸四五十粒,又以無憂散三四錢,下四五行。人皆駭之,病羸如此,尚可通耶?眾人雖疑,然未敢誚,且更看之。復以導飲丸又通之,渴則調飲五苓散。向晚,使人伺之,已起而緝麻。前后約三四十行,以胃氣湯調之,半月而能行,一月而安健。

劉德源,病洞泄逾年,食不進,肌瘦力乏,行步欹傾,面色黧黑,舉世治痢之藥皆用之無效。戴人先以舟車丸、無憂散下十余行,殊不困,已頗喜食。后以檳榔丸磨化其滯,待數(shù)日病已大減。戴人以為去之未盡,當再服前藥。德源亦欣然請下之,又下五行。次后數(shù)日,更以苦劑越之。往問其家,彼云∶已下村中收索去也。

〔丹〕一丈夫酒多病泄,久不愈,又自進附、椒等,食不進,泄愈多。

滑石 黃芩(半兩) 干姜 黃連 樗皮 粥為丸。每服一百丸。

予治方憲可,二三年久泄下積,但食肉則甚,脈右關滑,左沉細。先以濃樸丸三四十粒下之,次奪其食。用補劑加二陳及樸、連、楂、榔等消導藥煎湯,下濃樸丸五粒、阿魏丸二十五丸。服之五六日,漸得下氣多而泄不止。遂間服固腸丸,泄?jié)u止即安。是知固腸丸之苦寒,治酒肉積之要藥也。(濃樸丸方見翻胃。)

〔垣〕圣餅子 治瀉痢赤白,臍腹撮痛,久不愈者。

黃丹 陀僧(各二錢) 輕粉(少許) 定粉 硫黃(各三錢)

上為細末,入白面四錢,和水丸,如桐子大,捻作餅子,陰干,食前溫漿水磨服。以大便黑色為效。(《衍義》云∶黃丹治久積。)

〔丹〕脾泄,當大補脾氣而健運之。

〔潔〕肉蔻丸 治腎泄久不愈,脈沉細無力者效。

故紙 肉豆蔻(面裹,煨。各等分)

上為末,棗肉丸,如桐子大,米飲空心下。

〔世〕固中丸 治脾久泄,去后與氣不快者。

蒼術 肉豆蔻(煨。各一兩)

上粥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于固中丸內(nèi)加破故紙一兩,名固下丸,治腎久泄。

〔丹〕泄瀉丸 治久病,大腸氣泄。

熟地(五錢) 芍藥(炒) 知母(各三錢) 升麻 干姜(各二錢) 生甘草(一錢)

上為末,白湯調服。再灸百會三五壯。

又方 白術 神曲 芍藥(俱炒) 或散或丸子服,愈。

〔垣〕治老人奉養(yǎng)太過,飲食傷脾,常時脾泄。

白術(炒,二兩) 白芍藥(酒炒,一兩) 神曲(炒,一兩半) 山楂(二兩) 半夏(制,一兩) 黃芩(炒,半兩)

上為末,青荷葉燒飯丸。

〔《本》〕治腎泄,宜五味子散。(方見早瀉條。)

訶黎勒丸 治休息痢,晝夜無度,臍腹撮痛,諸藥不效。

椿根白皮(二兩) 訶子(半兩,去枝) 母丁香(三十粒)

上為細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陳米飲湯入醋少許,一日三服,效。(椿根乃樗根,俗所謂虎眼樹是也。)

〔《本》〕木香散 治隔年痢不止,并治血痢尤捷。

木香(銼,用黃連半兩同炒) 罌栗殼(銼,用生姜半兩同炒) 甘草(炙,一兩)

上為細末,入麝香少許。每服一錢,陳米飲下。

〔世〕治久瀉不止。用百草霜研細,以粥糊為丸,白湯下。

〔張文仲〕治痢久下,經(jīng)時不愈者,此名休息痢。取大蟲骨炙焦,搗末,調服日三匕,效。

〔《千》〕治赤白痢,積年不瘥。飲湯調云母末方寸匕,兩服效。

又治血痢。用千年鍛石五升,熬黃,以水一斗,攪令澄清,一服日三升。

胎前下痢

〔《本》〕治婦人胎前、產(chǎn)后赤白痢。

生姜(年少者百錢,老者二百錢重,取自然汁)鴨子(一個,打碎,入姜汁內(nèi)攪勻)

上二味,煎至八分,入蒲黃三錢,煎五七沸,空心溫服,立效。

〔無〕妊娠下痢赤白,絞刺疼痛。

雞子(一枚烏雞者佳。傾出清,留黃用) 黃丹(一錢,入雞子殼內(nèi)打,令勻,以濃紙糊牢,鹽泥固濟,火上煨,焙干,研為細末。)

上每服二錢,米飲調下。一服愈者是男,二服愈者是女。

〔《大》〕治妊娠素弱,頻并下痢,腹痛羸瘦,面色痿黃,不進飲食。

濃樸(一兩半) 白術 川芎 白芍藥 熟地 當歸 干姜 人參(各一兩) 訶子(三錢)甘草(一錢)

上 咀。每服四錢,姜三片,同煎。

又方 治妊娠下痢,腹痛,小便澀。

當歸 黃 (各一兩) 糯米(一合)

上細切,和勻水煎,分四服。

〔羅〕大寧散 治妊娠下痢,赤白灰色,泄瀉疼痛垂死者。

黑豆(三十五粒) 粟殼(二兩,半生半炒) 甘草(二兩,半生半炒)

上為粗末,都作一服,生姜三片,同煎,食前服,神效。

〔《大》〕治妊娠挾熱下痢,亦治男子常痢。

黃連 黃柏(各一升) 山梔仁(二十枚)

上 咀。每服五錢,水二盞,浸二時久,煮十沸,頓服。若嘔,加陳皮一兩半、姜三兩。

黃連湯 治妊娠下痢,赤白膿血不止。

黃連(八分) 濃樸(制) 阿膠(炙) 當歸 干姜(各六分) 艾葉 黃柏(各四分)

上為細末?招拿罪嬚{下方寸匕,日三服。

濃樸散 治妊娠下痢,黃水不絕。

濃樸(姜炙,三兩) 黃連(三兩) 肉豆蔻(一枚,連皮用)

上為粗末,水煮頓服。

草果飲 治妊娠臟氣本虛,脾胃少弱,臟腑虛滑,腹臍疼痛,日夜無度。

濃樸(姜制,二兩) 肉豆蔻(一個,面裹煨)

上 咀。每服三錢,姜三片,同煎。

產(chǎn)后痢

〔云〕救急散 治產(chǎn)后赤白痢,腹中絞痛。

芍藥 阿膠 艾葉 熟地(各一兩) 甘草 當歸(各三兩)

上 咀,水煎,分二服,空心飲。

〔《大》〕當歸芍藥散治妊娠腹中絞痛,心下急痛,及療產(chǎn)后血暈,崩中久痢。(方見婦人血崩門。)

〔楊〕療妊娠血痢。用阿膠二兩,以酒一升半,煮取一升,頓服。

〔《大》〕產(chǎn)后諸痢,煮薤白食之。又方,羊腎脂炒薤白,空心食之,甚佳。

〔《經(jīng)》〕治產(chǎn)后、胎前痢疾。敗甲一枚,米醋炙研為末,醋湯調下。(丹溪云∶龜甲大補陰,治勞倦。)

〔丹〕婦人患墮胎后,膈滿食少,痢不止,脈虛,左手尤甚。

滑石 白芍藥(炒) 蒼術(各五錢) 白術(二錢五分) 干姜(四錢) 茯苓(一錢) 訶子(二錢,煨)

上為細末,調下保和丸四五十粒。

〔云〕產(chǎn)后血痢,臍腹疼痛,四物湯加槐花、黃連、御米殼等藥。

黃連丸 治產(chǎn)后赤白痢,腹中攪痛不忍。

黃連(四兩) 阿膠 蒲黃 梔子仁(各一兩) 當歸(二兩半) 黃芩 黃柏(各二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米飲調下,日三、夜一。

〔仲〕產(chǎn)后下痢虛極,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主之。(《脈經(jīng)》作“熱痢重下,新產(chǎn)虛極者”。)

白頭翁 阿膠(各二兩) 黃連 黃柏 秦皮(各三兩) 甘草(二兩)

上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納膠令消盡,分三服,溫服。

婦人臨產(chǎn)痢疾,山梔不拘多少,燒灰為細末?招氖焖{下一錢,甚者不過五服。

產(chǎn)后血痢,小便不通,臍腹疼痛。用生馬齒莧搗汁二大合,煎一沸,下蜜一合,調頓服。

〔梅〕治產(chǎn)后血泄不禁,余血作痛兼塊。桂心、干姜等分為末,空心酒調服方寸匕。

〔《大》〕療產(chǎn)后痢,日五十行者。取木里蠹蟲糞炒黃,急以水沃之,令稀稠得所,服之即瘥。

〔《圣》〕產(chǎn)后諸痢方。取蒼耳葉搗汁半盞,日三四,溫服。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