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英文) | postpartum abdominal pain(TCM) |
拚音 | CHANHOUFUTONG(ZHONGYI) |
別名 | 兒枕痛,西醫(yī):產后宮縮痛 |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產褥期疾病 |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中醫(yī)病證 |
西醫(yī)病名定義 | |
中醫(yī)釋名 | 以新產后出現小腹陣陣作痛難忍為主要表現的產后疾病。 |
西醫(yī)病因 | |
中醫(yī)病因 | |
季節(jié) | |
地區(qū) | |
人群 | |
強度與傳播 | |
發(fā)病率 | |
發(fā)病機理 | |
中醫(yī)病機 | 產后腹痛多因產后氣血運行不暢,子宮收縮所致。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醫(yī)診斷標準 | |
中醫(yī)診斷 | |
西醫(yī)診斷標準 | |
西醫(yī)診斷依據 | |
發(fā)病 | |
病史 | |
癥狀 | |
體征 | 多發(fā)于產后3~4天,下腹部陣發(fā)性疼痛,或隱隱作痛多日不緩解,無寒熱現象,惡露可有異常變化,腹痛可因哺乳而加重。 |
體檢 | 觸診下腹部壓痛。 |
電診斷 | |
影像診斷 | |
實驗室診斷 | 實驗室檢查多無異常發(fā)現。 |
血液 | |
尿 | |
糞便 | |
腦脊液 | |
其他診斷 | |
免疫學 | |
組織學檢驗 | |
西醫(yī)鑒別診斷 | |
中醫(yī)類證鑒別 | 1.產后傷食腹痛:多有傷食史,疼痛部位在脘腹,惡露無改變,伴大便異常。 2.產褥感染腹痛:惡寒發(fā)熱,腹痛不減而拒按,惡露穢臭。實驗室檢查血象及分泌物有異常變化。 3.產后痢腹痛:產后腹痛窘迫,里急后重,大便呈赤白膿血樣。大便檢查可見多量紅、白細胞。 |
療效評定標準 | |
預后 | |
并發(fā)癥 | |
西醫(yī)治療 | |
中醫(yī)治療 | (一)辨證論治: 1.氣血兩虛證:產后小腹隱隱作痛,腹軟喜按,惡露量少,色淡質稀,頭暈心悸)大便干結,舌淡苔薄白,脈細弱。補血益氣。腸寧湯加當歸、熟地、人參、山藥、續(xù)斷、肉桂、甘草、麥冬。 2.瘀阻胞宮證:產后小腹疼痛拒按,惡露量少,色暗有塊,血塊下后腹痛緩解,面色青紫,舌暗或有斑點,苔白滑,脈弦澀。活血祛瘀。生化湯加益母草。 |
中藥 | |
針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 1.產褥期注意休息,保證充分睡眠。 2.西藥可用去痛片、消炎痛等對癥處理。 3.針灸療法:虛證取三陰交、足三里、關元,用補法,亦可灸百會。實證可針刺合谷、三陰交、昆侖、足三里,平補平瀉法。 4.單方驗方: (1)口服益母草膏。 (2)生山楂30g,紅糖30g,生姜3片,水煎服,1劑/日。 (3)艾葉6~9g,益母草30g,紅糖30g,水煎服,1劑/日,連服3天。 (4)干姜粉1. 5g,紅糖25g,開水沖服。 (5)當歸10g,生姜10片,羊肉2509,燉服。 (6)百草霜30g,紅糖30g,煮熟雞蛋2個,水煮頓服。 |
護理 | |
康復 | |
預防 | |
歷史考證 | 產后腹痛又名兒枕痛。其病名出《金匱要略·婦人產后病脈證并治》,曰:"產后腹痛,煩滿不得臥,枳實芍藥散主之!倭畈挥撸藶楦怪杏懈裳毾,宜下瘀血湯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