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疾病診療 > 正文:慢性外陰營養(yǎng)不良 中醫(yī)治療診斷方法/治療方藥方劑
    

慢性外陰營養(yǎng)不良

  
疾病名稱(英文) chronic dystrophy of vulva
拚音 MANXINGWAIYINYINGYANGBULIANG
別名 女陰干枯癥,外陰白斑,中醫(yī):陰癢,陰燥,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婦科疾病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西醫(yī)病名定義 外陰慢性上皮營養(yǎng)不良簡稱為慢性外陰營養(yǎng)不良。本病是指女性外生殖器皮膚、粘膜因營養(yǎng)障礙而導致的組織變性及色素改變,即粘膜和皮膚白色變、萎縮、皮膚增厚、粗糙、發(fā)硬、呈不規(guī)則散在的白色斑塊為特征。過去稱為"外陰白斑"。1975年國際外陰病研究會決定把外陰白斑改稱為"慢性外陰營養(yǎng)不良"。其中包括增生型營養(yǎng)不良、硬化苔癬型營養(yǎng)木良及混合型營養(yǎng)不良。
中醫(yī)釋名 以女性外陰皮膚和粘膜不同程度地變白、粗糙,甚至逐漸萎縮為主要表現(xiàn)的婦科疾病。
西醫(yī)病因 女陰白色病變是良性病變,僅在伴有不典型增生時才有癌變危險,其癌變率<5%。女陰白色病變的病因尚不清楚。諸如女陰的潮熱、慢性刺激及抓傷、某種營養(yǎng)缺乏、變態(tài)反應、代謝紊亂、神經精神因素、自身免疫機制等都可能是發(fā)病原因。
中醫(yī)病因
季節(jié)
地區(qū)
人群 多見于40歲左右的婦女。
強度與傳播
發(fā)病率
發(fā)病機理
中醫(yī)病機 本病的發(fā)病部位在外陰部,主要發(fā)病機理是肝、脾、腎三臟功能失常所致!吨T病源候論》云:"腎榮于陰器,腎氣虛,則為風邪所乘,邪客腠理,而正氣不泄,邪正相干,在于皮膚故癢"。《女科經論》云:"肝經血少,津液枯竭,致氣血不能榮運,則壅郁生濕,濕生熱,熱生濁是也"。從而得知,若肝、脾、腎三臟功能紊亂,則生化乏源,精血不充,氣血失和,外陰失于濡養(yǎng),血虛則營燥,血虛生風,是以外陰瘙癢干燥,灼熱疼痛,為本病之本。
病理 ISSVD根據(jù)女陰活組織檢查,顯微鏡下所見將女陰營養(yǎng)不良分為三類: 1、增生型營養(yǎng)不良:主要表現(xiàn)為女陰上皮增生,又分為有或無不典型增生兩類。增生型營養(yǎng)不良的病理特征:在無不典型增生病例,可見上皮肥厚,棘細胞層增厚,上皮腳變深變寬,角化層增厚,真皮層有慢性炎癥細胞浸潤。有不典型增生的病例,除上述病理變化外,尚可見上皮細胞排列紊亂,有異型性。按侵犯上皮層的不同程度分為輕、中、重三度。 2、萎縮型營養(yǎng)不良:顯微鏡下的病理特征為:鱗狀上皮層菲薄,上皮皺襞缺如,棘細胞層萎縮,上皮腳進行性消失,表皮有明顯過度角化,基底層細胞有空泡形成,真皮上部呈均質化,膠原纖維有透明變性及水腫,彈力纖維消失,真皮深層有炎性細胞浸潤。 3、女陰混合型營養(yǎng)不良 指女陰硬化性苔蘚伴局灶性上皮肥厚。女陰硬化性苔蘚的上皮代謝活躍,因而常可伴局灶性上皮增厚。組織學檢查見上皮增生性及萎縮性病變同時存在。在硬化性苔蘚的病變中夾雜上皮細胞增生,在上皮細胞增生的區(qū)域中又可出現(xiàn)不典型增生,并在后者的基礎上發(fā)生癌變。
病理生理
中醫(yī)診斷標準
中醫(yī)診斷 本病的主證是外陰白色病變,奇癢難忍。辨證時當以病變的范圍,局部的癥狀為重點,參合脈癥及發(fā)病的久暫辨其虛、實。白斑的病變較為復雜,臨證時要與外陰白癜病、外陰白化病、繼發(fā)性外陰過度角化相鑒別。必須通過病理檢查方能確診。
1.肝腎不足
主證:外陰白色病變,伴有局部干澀,瘙癢或灼痛,性交困難,平素頭暈目眩,雙目干澀,甚至腰酸膝軟,耳鳴耳聾,倦怠乏力。舌質紅,苔薄白,脈細無力。
分析:腎藏精,肝藏血,肝腎同源,腎開竅于二陰,肝脈繞陰器,素體虛弱,或久病失養(yǎng),或多產房勞,或失血過多,重耗精血,肝腎虧損,外陰失于滋養(yǎng),而致外陰皮膚變白;血虛生風,則局部瘙癢;日久則由癢轉痛導致性交困難;素體肝腎不足,上不能榮養(yǎng)于竅則頭暈目眩,雙目干澀,下不能滋養(yǎng)四肢則腰酸膝軟。舌質紅,苔薄白,脈細無力為肝腎不足之候。
2.心脾兩虛
主證:外陰白色病變,局部干燥瘙癢,心悸怔忡,夜寐多夢,面色萎黃,氣短乏力,舌質淡胖,苔薄白,脈細濡。
分析:素體虛弱,久病失養(yǎng),脾虛氣弱,心血不足,氣血兩虧,外陰絡脈失養(yǎng),而致外陰白斑,局部瘙癢干燥;心氣虛則心悸征仲,夜寐多夢;脾虛則面色萎黃,氣短乏力。舌淡胖,苔薄白,脈細濡均為心脾兩虛之象。
3.脾腎陽虛
主證:外陰白色病變,局部瘙癢,腰脊酸楚,尿頻尿多,四肢欠溫,畏寒肢冷,面浮肢腫,納呆便溏。舌質淡胖,苔薄白,邊有齒痕,脈沉細無力。
分析:素體虛弱,腎陽不足,脾陽不振,陽氣不得敷布,外陰絡脈失養(yǎng),則外陰變白,瘙癢;腎虛則腰脊酸楚,尿頻尿多;脾陽不振則四肢欠溫,畏寒肢冷,面浮肢腫,納呆便溏。舌質胖淡,苔薄白,邊有齒痕,脈沉細無力為脾腎陽虛之證。
4. 肝郁氣滯
主證:外陰白色病變,局部瘙癢,干燥,灼痛,性情抑郁,經前乳房脹痛,胸悶暖氣,兩肋脹痛,舌質暗淡,苔薄白,脈細弦。
分析:平素性情抑郁,導致肝失條達,肝失流泄,氣機不暢,氣血失和,化燥生風,外陰失于濡養(yǎng)則外陰白色病變,瘙癢,干燥,灼痛;由于情志所傷則性情抑郁;肝失疏泄,升降失調則經前乳房脹痛,胸悶曖氣,兩脅脹痛。舌質暗淡,苔薄白,脈細弦為肝郁氣滯之候。
5.濕熱下注
主證:外陰白斑,局部瘙癢,灼痛,甚至破潰,滲流黃水,白帶增多,色黃氣穢,胸悶煩躁,口苦口干,尿赤便秘。舌質淡,邊尖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
分析:肝經郁熱,脾運失職,蘊濕化熱,或濕毒內襲,流往下焦,浸漬外陰所致外陰變白,帶下量多,色黃氣穢,外陰瘙癢,日久局部皮膚皸裂、破潰、滲流黃水;濕熱蘊結則胸悶煩躁,口苦口干,尿赤便秘。舌質淡,邊尖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均為濕熱下注之候。
西醫(yī)診斷標準 該病的診斷可根據(jù)癥狀、體征,但主要依據(jù)外陰病變部位的活組織檢查,據(jù)此,其參考診斷標準如下:
一、臨床表現(xiàn)
(-)增生型營養(yǎng)不良
1.多發(fā)生于30~60歲之間。
2.以外陰奇癢難忍,抓破后伴有局部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
3.婦科檢查:病區(qū)皮膚增厚似皮革,隆起有皺襞或有鱗屑、濕疹樣變。外陰顏色呈暗紅或粉紅夾雜有界限清晰白色斑塊。一般無萎縮或粘連。
4. 病理檢查;表皮過度角化,棘細胞層肥厚,上皮腳延伸。真皮上層水腫,中層有淋巴細胞和少數(shù)漿細胞浸潤,纖維組織變性或消失。
(二)硬化苔蘚型營養(yǎng)不良
1.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包括10歲以內幼女,但多見40歲左右婦女。
2.病變早期無明顯癥狀或有輕度瘙癢,晚期表現(xiàn)為性交困難。常見部位為陰蒂包皮、小陰唇、后聯(lián)合。幼女多在小便、大便后外陰及肛周不適,局部檢查可見鎖孔狀珠黃色花斑樣或白色病損,至青春期,病變多可自行消失。絕經婦女外陰皮膚變薄而亮,有刺痛、瘙癢及性交困難。
3.婦科檢查:除皮膚或粘膜變白、變薄、干燥、易皸裂,并失去彈性外,陰蒂多萎縮,且與包皮粘連,小陰唇平坦消失。晚期皮膚菲薄皺縮卷煙紙樣,陰道口萎縮狹窄,僅容指尖。
4.病理檢查:表皮有明顯的角化過度,甚至出現(xiàn)角栓,表皮萎縮變薄,伴基底細胞液化變性,黑素細胞減少,上皮腳變鈍或消失。真皮淺層水腫,膠原纖維結構喪失而出現(xiàn)均質化,真皮中層有淋巴細胞浸潤帶。
(三)混合型營養(yǎng)不良。
1.局部表現(xiàn):多為萎縮型與增生型混合病變。以女陰有明顯萎縮為主要表現(xiàn)。
2.婦科檢查:外陰部分區(qū)域伴有局灶性皮膚增厚或隆起。
3.病理檢查:同時有上述兩種類型病變存在。(丁曼琳.婦產科疾病診斷與鑒別診斷.第1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9:28~29.)
西醫(yī)診斷依據(jù) 診斷有賴于病理檢查,用1%甲苯胺藍涂女陰病變區(qū),待2—3min干燥后再用1%醋酸脫色,如伴不典型增生,則甲苯胺藍與活躍細胞核內DNA結合,病變區(qū)呈紫藍而不脫色。在不脫色區(qū)作活檢送病理檢查,可提高活檢的陽性率,從而明確診斷。
發(fā)病
病史 應注意患者的年齡,營養(yǎng)狀態(tài),有無慢性疾病。以往經、帶、胎、產史的情況及外陰、陰道疾患。
癥狀
體征 1、增生型營養(yǎng)不良:好發(fā)部位為大、小陰唇及陰蒂。主訴女陰瘙癢,因抓癢而擦傷、破裂或潰瘍形成,常伴的痛及性交困難等。局部皮膚及粘膜增厚、粗糙、水腫、充血,呈粉紅或紅色,蓋有灰白色角蛋白。
2、萎縮型營養(yǎng)不良:又稱女陰硬化苔蘚型營養(yǎng)不良癥。本病可侵犯軀干或四肢,但常見于外生殖器。任何年齡都可得病,但多發(fā)生于絕經后婦女(男性生殖器、年輕婦女及兒童也有罹病的)。病變早期常無癥狀或有輕度瘙癢。瘙癢逐漸加劇后常伴有性交疼痛或困難。病程緩慢,初起時表現(xiàn)為散在的小扁平丘疹、呈白色,丘疹融合形成邊緣清晰的象牙色病變。最先累及小陰唇和陰蒂,皮膚、粘膜逐漸變薄,直至如羊皮紙樣、光滑而透亮。整個女陰顯著皺縮,嚴重者導致陰道口狹窄,若累及肛周,肛門可呈鎖孔狀。
3、混合型營養(yǎng)不良:其臨床表現(xiàn)及處理同萎縮型營養(yǎng)不良。
體檢 婦科檢查:外陰皮膚、粘膜色素減退或變白、粗糙和萎縮。多有皸裂及抓痕。
電診斷
影像診斷
實驗室診斷
血液
尿
糞便
腦脊液
其他診斷
免疫學
組織學檢驗
西醫(yī)鑒別診斷 1.霉菌性陰道炎:亦有外陰瘙癢,灼熱,甚至疼痛,以及外陰局部變白,臨床上與外陰白色病變容易混淆。但霉菌性陰道炎的外陰發(fā)白,如在表皮脫屑區(qū)涂以油脂白色可減退,有時在原發(fā)病治愈后白色區(qū)即隨之消失。外陰無萎縮粘連,刮片檢查有霉菌菌絲。外陰白色病損則與之不同。
2.白癜。和怅幤つw變白,應與外陰白色病變區(qū)別。白癜病無自覺癥狀,病變部位常延伸至大陰唇外側、陰阜、肛門周圍等,身體其他部位也可伴發(fā)。發(fā)白區(qū)界限分明,無增厚,變硬,亦無裂紋或潰瘍,皮膚彈性正常。
3.外陰瘙癢:本病應與外陰白色病變鑒別。外陰瘙癢常為陣發(fā)性,以夜間為重。局部檢查有抓痕、紅腫外,一般無皮膚變色。
4. 扁平苔癬:表現(xiàn)以瘙癢為主,外陰皮膚變白易與外陰白色病變混淆。但扁平苔癬多由白帶、搔抓等慢性刺激引起,其特點在脫色明顯的區(qū)域中出現(xiàn)白色區(qū),表皮粗糙、濕潤,并可見抓痕,除侵犯大、小陰唇,陰蒂及會陰外,也常累及陰道粘膜,但陰道口及陰道無狹窄。病理檢查可協(xié)助診斷。
中醫(yī)類證鑒別 1.陰癢:以外陰及陰道瘙癢難忍為主癥,無外陰皮膚變白的改變。
2.女陰濕疹:以外陰皮膚潮紅、瘙癢、腫脹、糜爛等為主要表現(xiàn),而無外陰皮膚變白的改變。
3.白駁風:白駁風發(fā)于外陰者為邊界清楚的大小片狀白斑,其皮膚光澤、厚薄、彈性等均與正常皮膚相同,并不癢痛。
療效評定標準
預后
并發(fā)癥
西醫(yī)治療 外陰白色病損的癌變率較高(約5%),故應視為癌前病變,治療上應予高度重視。目前對本病的治療尚無很好的根治辦法,手術切除,也易復發(fā)。所以多采取保守療法,如局部用藥或激光治療。不管采取哪些方法治療均應在治療后定期隨診,以防惡變。
一、一般處理
1.保持會陰清潔,宜穿吸收性能好和松弛的內褲,以減輕摩擦刺激。
2.在瘙癢的白斑處,應避免濫用具有刺激性的藥物。不用肥皂或沸水燙洗。
3,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二、對癥處理
1.局部用藥:1%氫化可的松軟膏對控制增生型營養(yǎng)不良引起的瘙癢有良好的療效,且能同時改善局部病變。對硬化苔癬型營養(yǎng)不良應采用2%丙酸睪丸酮自肝油軟膏,每日涂擦3~4次,直至皮膚軟化,粘連松解和瘙癢解除為止。有嚴重瘙癢者可同時加用氫化可的松軟膏;加不Π_型營養(yǎng)不良的幼女不同于成年患者,至青春期時病變多自行好轉或完全消失,一般僅用氫化可的松軟膏緩解瘙癢,無效時可在短期內加用2%丙酸睪丸酮魚肝油軟膏。對混合型營養(yǎng)不良患者,可采用上述兩種藥膏,交替或合并治療。
2.口服藥物:對精神緊張,因瘙癢而致失眠者,可口服鎮(zhèn)靜、安眠和脫敏藥物。
三、激光治療
CO2 激光或氦氖激光治療硬化苔癬型營養(yǎng)不良也有一定的療效,但與手術治療相同,都易復發(fā)。
四、手術治療
凡癥狀明顯,經保守治療無效者,或有重度非典型增生,或局部出現(xiàn)潰瘍、結節(jié)等病變者,均可行局部病灶切除或單純外陰切除術,術后標本送病檢,觀察切緣有無殘留非典型增生病變,術后要定期復查。
中醫(yī)治療 治療原則應內、外并舉,采用益腎養(yǎng)肝,活血祛瘀,祛風止癢,清熱利濕等法。雖治療效果不甚理想,但緩解癥狀是必要的。本病應從局部癥狀及全身情況進行辨證。一般說來,虛證較實證為多,虛證多瘙癢,干燥,灼痛。實證多帶下色黃量多有異味,伴瘙癢,潰爛,焮熱,治療著重調理肝、腎、脾的功能。本著 "治外必本諸內"的原則,采用內服與外治,整體與局部相結合進行施治。常用治法有以下幾種:
一、辨證選方
1.肝腎不足
治法;補肝益腎,養(yǎng)榮潤燥。
方藥:左歸丸二至丸加減:熟地15g,山藥20g,山茱萸15g,枸杞15g,牛膝15g,菟絲子15g,鹿角膠15g,女貞子15g,旱蓮草15g。頭暈目眩者加當歸15g,白芍15g,川芎15g,鉤藤15g;性交困難者加仙靈脾15g,仙茅15g,蓯蓉15g;外陰灼痛者加知母15g,黃柏15g。
2.心脾兩虛
治法:益氣養(yǎng)血,潤燥止癢。
方藥:歸脾湯加減。白術15g,茯神15g,黃芪30g,棗仁15g,黨參15g,木香15g,當歸15g,遠志15g,甘草10g。外陰萎縮者加仙茅15g,仙靈脾15g,菟絲子15g,肉蓯蓉15g。
3.脾腎陽虛
治法:溫補脾腎,祛風止癢。
方藥:右歸飲加減。熟地15g,山藥20g,山茱萸15g,枸杞子15g,鹿角膠15g,菟絲子15g,杜仲15g,當歸15g,肉桂15g,制附子I0g。外陰瘙癢難忍者加荊芥15g,防風15g,地膚子15g。
4.肝郁氣滯
治法:疏肝解郁,養(yǎng)血祛風。
方藥:逍遙散加減。柴胡15g,當歸15g,白芍20g,白術15g,茯苓15g,炮15g,炙甘草10g。肝郁化熱者加丹皮15g,梔子15g。
5. 濕熱下注
治法:清熱利濕,消斑止癢。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草15g,山梔子15g,黃芩15g,車前子15g,木通15g,澤瀉15g,生地15g,當歸10g,甘草10g,柴胡15g。局部破潰者,加土茯苓15g,連翹15g;帶下量多色黃者加黃柏15g,蒼術15g,薏苡仁15g。
二、專方驗方
1.清斑湯:半枝蓮15g,白花蛇舌草I5g,蚤休15g,山豆根20g,雙花30g,公英30g,白術15g。水煎日2次溫服,具有消斑解毒之功效,適用于濕熱下注型陰癢。。
2.蘇甲馬鞭湯:蘇木15g,炙鱉甲15g,馬鞭草15g,生地30g,龍膽草10g。水煎日2次溫服,適用于肝經濕熱所致外陰白斑。
三、其它療法
(-)飲食療法
首先要忌煙酒及辛辣或過敏食物,以防加重病情。
1. 雞冠花湯:藕汁半碗,紅雞冠花3朵。水煎取汁,紅糖調服。適用于濕熱所致陰癢。
2.木棉花粥:木棉花30g,大米適量。煮粥服食。具有清熱利濕之功效。適用于帶下量多,質粘有臭味,陰癢,日久局部皮膚皸裂變白者。(四)外治法
1.珍珠散:珍珠、青黛、雄黃各3g,黃柏9g,兒茶6g,冰片0.5g,共研細木,外搽。有清熱養(yǎng)陰,斂瘡止癢之效。治療陰癢,皮膚破損者。
2.塌癢湯:苦參、威靈仙蛇床子、當歸尾狼毒各15g,鶴虱草30g,用河水2500ml,煎數(shù)沸,濾清,貯盆內,乘熱熏外陰,待溫再洗。臨洗前加入豬膽汁2~3ml則更佳。1日2~3次。具有清熱燥濕,止癢之功效。治療婦人濕熱下注所致陰癢者。
中藥 1. 石楠散:具有溫腎助陽,祛風止癢之功效。治療腎虛型外陰瘙癢及外陰白色病變。每次3g,l日3次,溫水送服。
2、白斑膏:具有清熱祛濕,解毒止癢,消炎退斑之功效。用治各種類型之外陰白色病損及無名外陰瘙癢。每次適量外用,日1~2次。
針灸 1.曲骨、橫骨直刺,深2~2.5寸,針感放射至會陰部,并加針上灸(將艾條切成1寸左右長一段,插在針柄上燃燒,燃畢即起針,并注意不要燙傷),一般留針20~30分鐘。陰阜穴位于陰蒂上方旁開一橫指左右,沿皮順大陰唇向下刺達陰道口水平,針感兩側大陰唇有鼓脹感。坐骨結節(jié)穴位于坐骨棘處,注入維生素B12 100mg,左右交替注射,針向陰道口成45度角刺入,深約1.5~2寸,針感向陰道口上下放射。以上四穴每次均針,隔日1次,10次為l療程,奇癢者加刺耳穴神門,外生殖器區(qū),皮質下區(qū)。
2.橫骨、曲泉、血海、三陰交快速進針,提插捻轉相結合,得氣后留針3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同時配合中藥利濕止癢之劑。
3、氦-氖激光穴位照射;取穴:橫骨、會陰、神門、血海。瘙癢難忍加足三里;每次選穴不超過8個,每穴照射5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推拿按摩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護理
康復
預防
歷史考證 《諸病源候論》稱:"陰門癢"或"陰若ni"!稘柧V目》云:"婦人陰癢者……微者為癢,重者乃痛。"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