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物理性皮膚病
第一節(jié) 日光性皮炎
日光性皮炎(solar dermatitis)又稱日曬傷。它是強烈日光照射后引起的以急性紅斑、水皰為主要表現(xiàn)的皮膚病。本病相當于中醫(yī)的“曬瘡”。
【病因病機】
中醫(yī)認為:本病因日光毒熱直接侵襲灼傷皮膚而成紅斑,或光毒侵入肌表與蘊郁肌膚之濕熱搏結而發(fā)生水腫水皰。
西醫(yī)認為本病是由日光中290~320nm的紫外線過度照射后使皮膚發(fā)生光毒反應。其反應程度因照射時間、范圍、環(huán)境因素及膚色、體質的不同而有差異。本病春末夏初多見。
【臨床表現(xiàn)】
⒈皮損特點 日曬后數(shù)小時或數(shù)十小時起紅斑。根據(jù)反應輕重分為一度、二度曬傷。
一度曬傷:局部皮膚彌漫性紅斑或微腫脹,境勻清楚,燒灼感。24~36小時達高峰,72~120小時后逐漸消退。留色素沉著及脫屑。
二度曬傷:局部皮膚日曬后腫脹,甚至出現(xiàn)水皰、大皰、皰壁緊張,內容為淡黃色漿液。有灼痛或刺癢感。水皰破裂后形成糜爛、結痂,1周后恢愎,留色素沉著。嚴重時可伴發(fā)熱、心悸、惡心、嘔吐等全身癥狀。
⒉好發(fā)于暴露部位,如面、頸、臂部等。
⒊病程急性,日曬后可反復發(fā)作。
【診斷與鑒別診斷】
根據(jù)日曬史,暴露部位及紅斑、水腫、水皰、糜爛等臨床特點及自覺癥狀,本病易于診斷。本病須與接觸性皮炎、菸酸缺乏癥相鑒別。
(一)接觸性皮炎
有接觸刺激物史,與日光無關,可以在任何季節(jié)發(fā)生,常在接觸部位發(fā)病。皮損均勻一致,自覺瘙癢。
(二)菸酸缺乏癥
除日曬部位外,可發(fā)生在非暴露部位,并伴消化系統(tǒng)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
【辨證】
(一)光毒灼膚
癥見皮膚彌漫性紅斑、輕腫,灼熱、刺癢、微痛,重者伴身熱、頭痛、乏力、口干渴、溲短赤。舌紅苔薄、脈數(shù)。
(二)濕毒搏結
局部潮紅、水腫,群集水皰及糜爛、滲液、燒灼疼痛,惡心納差,頭暈乏力。舌紅苔黃或苔膩,脈滑數(shù)。
【治療】
(一)中醫(yī)治療
⒈ 光毒灼膚證 治宜清熱解毒,涼血疏風。方藥:清蒿湯合桑菊飲加減:生地、銀花各30g,丹皮、白蒺藜各15g,赤芍、連翹、菊花、桑葉、元參、花粉、六一散(包)各10g。熱甚加生石膏30g(先下),梔子10g;煩渴加西瓜翠衣15g。水煎服,每日1劑,分2~3次。
⒉ 濕熱搏結證 治宜清熱除濕,涼血解毒。方藥:清暑湯加減:銀花30g,連翹、藿香、丹皮、赤芍各15g,白蘚皮20g,竹葉、澤瀉、黃連、車前子(包)、六一散(包)、竹茹各10g。身熱重加生石膏40g,知母、西瓜翠衣各10g。水煎服,每日1劑,分2~3次。
⒊ 中成藥可選用防風通圣丸或龍膽瀉肝丸。中藥地丁、銀花各30g 水煎濕敷。
(二)西醫(yī)治療
⒈ 全身治療、倏诜菇M胺劑,如賽康啶、樸爾敏及酮替酚等。②止痛劑常用撲熱息痛、阿斯匹林、前列腺素等。③皮質類固醇激素適用于嚴重病例如二度曬傷。
⒉ 局部治療 旨在消炎、止癢及抗菌。①氯磺水楊酸為潤漬劑以減少脫水。②外搽2.5%消炎痛溶液(純乙烯醇、丙二醇、二甲基乙酰胺,其比例為19∶19∶12)。③蘆薈凝膠于日曬后數(shù)小時內用。④1%~2%喹嚀霜外用。⑤濕敷用于大皰、滲出多時,常用復方硫酸鋁等。
【預防與調攝】
⒈光照季節(jié)經(jīng)常參加戶外活動,使皮膚產(chǎn)生黑色素,以增強對日曬的耐受性。
⒉避免過度暴曬,外出時注意遮陽防護,如戴涼帽、草帽、手套等。
⒊外用避光劑,如15%氧化鋅軟膏、5%二氧化鈦軟膏、5%對氨基苯甲酸(PABA)乳劑或酊劑等。
(張莉)
第二節(jié) 多形日光疹
多形日光疹(polymorphous light eruption)發(fā)生在光暴露部位。其表現(xiàn)為多形性皮疹,反復發(fā)作的光感性慢性炎癥性皮膚疾病。本病相當于中醫(yī)的“風毒腫”。
【病因病機】
中醫(yī)認為:本病稟賦不耐,腠理不密,熱入營血,加之陽熱光毒外襲,兩陽相搏傷及肌膚脈絡而成紅斑、丘疹、斑塊,灼癢。熱盛陽絡氣化不利則腫,熱毒結聚則化腐潰爛。
西醫(yī)認為:本病可能是一種T細胞介導的遲發(fā)性光變態(tài)反應。致病光譜為中波紫外線(波長290~320nm),發(fā)病與季節(jié)有明顯關系,部分有家族光敏史。
【臨床表現(xiàn)】
(一)皮損特點
為多形性,常以一型為主。根據(jù)皮疹主要形態(tài),一般分為斑塊型、多形紅斑型、濕疹型、皮炎癢疹型。
⒈ 斑塊型 損害為紅色或暗紅色汽狀或稍隆起的浸潤性斑塊,約2~5分硬幣大小,嚴重而長久者周圍毛細血管擴張,或皮膚異包癥改變。消退后遺留色素沉著,自覺劇癢。本型多見。
⒉ 多形紅斑型 損害為大小不等境介清楚的紅色、暗紅色水腫性班丘疹,似彩紅樣,消退后遺留色素沉著。本型亦多見.
⒊ 濕疹型 局部水腫明顯,其表面可見密集的丘疹、水皰、糜爛、結痂及脫屑,如濕疹樣外觀,自覺瘙癢。本型少見。
⒋ 皮炎癢疹型 損害為米粒、黃豆大丘疹,結節(jié)似癢疹,日久呈苔蘚樣變似神經(jīng)性皮炎,自覺疼痛劇烈,消退后遺留色素沉著。本型亦少見。
(二)好發(fā)部位
好發(fā)于成年人面頰、鼻背、頸部、胸上部“V”形區(qū)、前臂、手背暴光區(qū)。
(三)經(jīng)過
病程慢性,與季節(jié)有明顯的關系,大多數(shù)有春季發(fā)病,夏季加重,秋季減輕,冬季自愈的規(guī)律。www.med126.com來年又可復發(fā)。病程長短不一,經(jīng)過慢性,可持續(xù)多年。
【診斷與鑒別診斷】
根據(jù)春夏季發(fā)病,日曬后在暴露部位起皮疹,診斷一般不難。本病應與濕疹、神經(jīng)性皮炎、多形性紅斑相鑒別。
(一)濕疹
皮疹呈多形性,發(fā)病與光線照射無明顯關系,皮損不限于暴露部位。
(二)神經(jīng)性皮炎
發(fā)病與季節(jié)日光照射無明顯關系,皮疹呈膚色,有神經(jīng)官能性癥狀。
(三)多形紅斑
春秋發(fā)病,有上呼吸道感染等病史,病程有自限性,2~4周內自然消退。
【辨證】
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舌象、脈象,中醫(yī)辨證可分為:濕熱瘀阻、風熱挾濕、肝膽濕熱、肝郁血瘀等證型。
【治療】
(一)中醫(yī)治療
⒈ 濕熱瘀阻型 多見于斑塊型。治宜涼血活血。方藥:涼血五花湯加減:紅花、雞冠花、凌霄花、玫瑰花各9g,野菊花15g。瘙癢甚者,加苦參12g,白蘚皮25g。每日1劑,分2~3次。
⒉ 風熱挾濕型 多見于多形紅斑型。治宜祛風、清熱、燥濕。方藥:荊防湯加減:荊芥穗、防風、僵蠶、薄荷、甘草、浮萍各6g,牛蒡子、丹皮、生地、黃苓各9g,銀花12g,蟬衣3g。水煎服,每日1劑,分2~3次服。
⒊ 肝膽濕熱型 多見于濕疹型。治宜清熱除濕。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生地黃30g,龍膽草、木通、當歸、梔子各10g,澤瀉、車前子(包)、柴胡各 15g,黃芩12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劑,分2~3次服。
⒋ 肝郁血瘀型 多見于癢癥型,治宜舒肝活血。方藥:丹梔消遙散合桃紅四物湯:丹皮、云苓各15g,梔子、柴胡、白術、白芍、桃仁、芍藥、紅花、當歸各10g,川芎9g,地黃12g,薄荷(后下)、生姜、炙甘草各6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⒌ 中藥外用 蒲公英、野菊花各50g,黃連、黃柏各30g。水煎后冷敷,用于濕疹型。
(二)西醫(yī)治療
⒈ 全身治療 口服①抗組織胺劑,如賽康啶、撲爾敏、息斯敏、酮替酚。②抗癥藥物,如氯喹。③皮質類固醇激素,如強地松、地塞米松,用于重癥病例。④酞胺派啶酮(反應停)。⑤對氨基苯甲酸(PABA)。⑥維生素類如維生素B12、C及菸酰胺。
⒉ 局部治療 遮光、止癢及消炎。①遮光劑如15%氧化鋅軟膏,5%二氧化鈦軟膏,5%~10對氨基苯甲酸(PABA)乳劑。②皮質類固醇激素,如去炎松、皮康霜、艾洛松等,可緩解瘙癢,不可常用。
【預防與調攝】
避光為主,以降低機體對紫外線的敏感性,提高機體對紫外線的耐受性。
⒈避免午間陽光,上午9時至下午4時,外出時必須戴遮陽帽、手套。
⒉外涂防曬霜及遮光劑。
⒊經(jīng)常戶外活動(上午9時前,下午4時后),接受小劑量紫外線照射,逐步提高機體對紫外線的耐受性。
(張 莉)
第三節(jié) 夏令皮炎
夏令皮炎(summer dermatitis)是在炎熱夏季(常在6~8月)發(fā)生的一種時令性皮膚病。本病相當于中醫(yī)“暑病”范疇。與《證治要訣》中“暑風”相類似。
【病因病機】
中醫(yī)認為:酷暑挾濕為本病主因,暑熱濕阻,蘊蒸肌膚而成本病。
西醫(yī)認為本病是由于氣溫過高,濕度增大,空氣粉塵及污染物對皮膚刺激所致。
【臨床表現(xiàn)】
⒈皮損特點是以大片紅斑、丘疹和細小斑丘疹為主,伴抓痕、血痂、苔蘚樣變等繼發(fā)性損害或毛囊性丘疹、結節(jié)、糜爛,自覺瘙癢。
⒉好發(fā)于四肢伸側與軀干,對稱分布。
⒊炎熱暑期易發(fā)。6~8月),成人多見。病程較短,氣溫下降時癥狀減輕或自行緩解。
【診斷與鑒別診斷】
根據(jù)夏季氣溫高時易發(fā)病及皮損特點易診斷。本病須與痱子、急性濕疹相鑒別。
(一)痱子
兒童常見,好發(fā)頭面、軀干及皺褶部位,皮損為針頭大小紅色或白色丘皰疹。
(二)急性濕疹
好發(fā)于四肢屈側,糜爛滲出為主,氣候緩解后不能緩解,反復發(fā)作易成慢性。
【辨證】
暑熱挾濕證:見紅斑、班丘疹、丘疹及丘皰疹,伴劇烈瘙癢,嚴重時有煩躁、胸悶、夜寐不寧、納差、尿黃。舌質紅苔黃膩,脈數(shù)。
【治療】
(一)中醫(yī)治療:
⒈ 暑熱挾濕證型 治宜清暑化濕。方藥:清暑化濕湯加減:生苡仁、白蘚皮各30g,黃芩、地骨皮、白蒺藜各15 g,鮮藿佩、青蒿、白扁豆、赤豆皮各10g,香薷6g。煩躁、夜寐不寧加珍珠母、生牡蠣各30g(先煎),皮色紅加丹皮15g,黃連10g;毛囊炎、癤等繼發(fā)感染時加銀花、蒲公英各30g。水煎服,每日1劑,分2~3次服。
⒉ 中成藥 二妙丸、苦參丸、龍膽瀉肝丸等。
(二)西藥治療
⒈ 全身治療 口服:①維生素C。②抗組胺劑如息斯敏、西替利嗪、撲爾敏。③抗生素用于繼發(fā)感染。
⒉ 局部治療 外用:①爐甘石洗劑以收斂、止癢,用后1小時內清洗。②復方樟腦薄荷醑。③皮質類固醇霜。
【預防與調攝】
⒈保持室內通風、清潔干燥。
⒉勤用溫的清水洗浴,忌用肥皂等堿性刺激物品。
⒊避免搔抓,以防繼發(fā)感染。
(張 莉)
第四節(jié) 痱子
痱子(miliaria)也稱汗疹。是高溫潮濕環(huán)境中,出汗這多引起的水皰和血皰疹性損害。本病中醫(yī)亦“痱子”,又稱“痱毒”。
【病因病機】
中醫(yī)歷代醫(yī)學家均認為本病病因為夏日暑熱、濕邪壅滯,病機為暑熱薰蒸,濕熱阻閉毛竅,汗出不暢,瘀積腠理所致。經(jīng)搔抓染毒,毒邪侵膚而成痱。
西醫(yī)認為:在炎夏或濕熱的環(huán)境里,汗液大量分泌,不能及時地從體表揮發(fā)致使汗管口角質浸漬,腫脹堵塞汗孔,汗液排出困難,淤積的汗液使汗管在不同水平上發(fā)生擴張或破裂,汗液滲入周圍組織引起刺激產(chǎn)生炎癥。此外,夏季濕熱環(huán)境下,皮膚表面的細菌數(shù)量明顯增多產(chǎn)生的毒素亦會加重炎癥反應。
【臨床表現(xiàn)】
根據(jù)汗管堵塞及汗液溢出部位不同可分為以下臨床類型。
(一)白痱
又稱晶形粟粒疹,汗管堵塞部位最為淺表。汗液不能排出逸入角質下所致。皮損為針尖至針頭大淺表性半透明小水皰,皰壁薄而易破,皰液清,皰周圍無紅暈。多于1~2日內吸收。多見于長期臥床,過度衰弱,伴高熱大量出汗的患者。好發(fā)于頸、胸、腰、腹部。
(二)紅痱
又稱紅色粟粒疹,最為常見。汗管堵塞發(fā)生在表皮螺旋形的汗管內。汗液逸入表皮內所致。損害為多數(shù)針帽大小的丘疹或丘皰疹,周圍有輕度紅暈。常成批發(fā)生在軀干部,尤其皺襞處如腋窩、乳下、嬰幼兒頭面及臀部等。自覺輕度燒灼及刺癢感。
(三)膿痱
痱子頂端有針頭大淺表性小膿皰。其主要發(fā)生在皺襞處。膿皰細菌培養(yǎng)常為非致病性球菌。
(四)深痱
即痱毒,汗管堵塞部位較深,在真皮內垂直走行的導管,汗液淤滯可造成汗管破裂,汗液外滲出周圍組織,損害為多數(shù)炎性丘疹。本型多見于熱帶,反復發(fā)作,因全身汗腺導管堵塞,出汗減少或無汗,故可伴有中暑癥狀,如發(fā)熱、頭痛、乏力、氣促、眩暈、脈搏加快乃至虛脫等癥狀。
【診斷與鑒別診斷】
根據(jù)在夏季或高溫濕熱或通風不良的環(huán)境,頭面部、軀干部出現(xiàn)小丘疹或小丘皰疹,急性發(fā)作,無自覺癥狀,本病診斷不難。其須與夏令皮炎相鑒別,兩者從分布、部位到皮損形成等方面均不同。
【辨證】
(一)濕盛證(白痱)
證見皮膚色白明亮小水皰,針頭大小,無紅暈,散在或密集,無明顯自覺癥狀。舌紅或正常,苔膩,脈濡。
(二)熱盛證(紅痱)
證見一致性針尖大丘疹水皰,周圍紅暈,伴刺癢燃燒熱或繼發(fā)暑癤時紅熱癢痛。舌質紅,苔黃或膩,脈數(shù)。
(三)熱毒癥(膿痱或深痱)
證見紅色丘疹、水皰或膿皰。伴身熱口渴、頭痛目眩等。舌質紅,苔黃或膩,脈數(shù)。
【治療】
(一)中醫(yī)治療
⒈濕盛證(白痱) 癥狀輕微,無需內治。
⒉熱盛證(紅痱) 治宜清熱解暑化濕。方藥:清暑渴加減:銀花30g,丹皮、白蘚皮、車前子各15g,連翹、淡竹葉、澤瀉、赤芍、花粉、藿香、綠豆衣、六一散(包)各10g。伴暑癤疼痛加重加黃芩10g,紫花地丁30g。水煎服,每日1劑,分2~3次服。亦可服連翹敗毒丸。
⒊ 熱毒證(膿痱或深痱) 治宜清熱解毒,解暑利濕。方藥:五味消毒飲合清暑益氣湯加減:銀花30g,蒲公英、紫花地丁、車前草各15g,連翹、佩蘭、青蒿、大豆黃衣、綠豆衣、六一散各10g,薄荷6g(后下)?诳始石斛10g;身熱加生石膏30g;嗜睡乏力伴眩暈加西洋參6g。水煎服,每日1劑,分2~3次。亦可服大神丸、連翹敗毒丸。
⒋ 外治 可用雞蘇散(六一散加冰片)、消痱散(冰氣、薄荷、滑石)、5%明礬水等。
(二)西醫(yī)治療
⒈ 全身治療 一般不需治療。必要時口服維生素B1、谷維素以調整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抗生素預防繼發(fā)感染。
⒉ 局部治療 以清涼、收斂、止癢為主。一般先用溫水洗凈擦干后,外用痱子粉或1%薄荷爐甘石洗劑。膿痱可外用5%硫磺爐甘石洗劑或2%魚石脂爐甘石洗劑。
【預防及調攝】
⒈伏暑季節(jié)室內通風降溫。
⒉著衣寬大,吸收性好,并勤換洗。
⒊保持皮膚清潔,經(jīng)常洗浴揩干后撲痱子粉。
⒋忌搔抓及重擦搓,以防繼發(fā)感染。
(張 莉)
第五節(jié) 凍瘡
凍瘡(pernio)是由人體受寒邪侵襲,氣血瘀滯引起的皮膚損傷。一般在氣溫10℃以下的濕冷環(huán)境中易發(fā)生,至春季氣候轉暖后自愈,但入冬后又易再發(fā)。中醫(yī)亦稱本病為“凍瘡”或“凍爛瘡”。
【病因病機】
中醫(yī)認為:本病為寒邪外襲或素體虛弱,陽氣不達四末,寒凝肌膚,經(jīng)脈阻隔使氣血瘀滯所致。
西醫(yī)認為:本病為寒冷使皮膚血管收縮,局部皮膚缺血缺氧,代謝失常,久之血管麻痹擴張、淤血,血漿滲出引起局部水腫、水皰形成乃至組織壞死。潮濕能加速體表散熱,故冬季濕度大的地區(qū),凍瘡發(fā)生率比干燥地區(qū)為高。此外,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肢體血循環(huán)不良、手足多汗、缺乏運動、營養(yǎng)不良、貧血等均為凍瘡的誘因。冷性多形紅斑可能與血中冷球蛋白、冷凝素或循環(huán)復合物增多有關。
【臨床表現(xiàn)】
⒈皮損特點為初起損害為局限性紅斑或暗紅帶紫色腫塊,觸之冷凍,有癢感。受熱后更劇。重者腫脹加劇,表面可發(fā)生水皰,內含淡黃色或血性漿液。皰破后形成糜爛或潰瘍。自覺麻脹、疼痛。愈合后色素沉著或遺留萎縮性疤痕。另外,亦有多形紅斑皮損者。
⒉好發(fā)于婦女、兒童及老人的四肢循環(huán)不良處,如手足部、面頰、耳廓部等。
⒊病程慢性,天暖后可自愈。多于次年冬季復發(fā)。
臨床分度:
Ⅰ度(紅斑性凍瘡):皮膚從白變成紅色,出現(xiàn)明顯的紅腫,自覺疼痛或作癢。
Ⅱ度(水皰性凍瘡):早期有紅腫,繼而出現(xiàn)大小不一的水皰,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Ⅲ度(壞死性凍瘡):輕者在傷后3~7天出現(xiàn)水皰,可延及整個肢體或全身,活動受限制,病變部位呈紫黑色,周圍水腫,并有明顯疼痛。重者肌肉、骨骼均有凍傷,呈干性壞疽,患部感覺和機能完全喪失。2~3周后,出現(xiàn)凍傷組織與健康組織的分界線。如有染毒腐潰,可呈現(xiàn)濕性壞疽。
【診斷與鑒別診斷】
根據(jù)臨床特點及好發(fā)于足,每年冬季發(fā)病,本病診斷不難。須與多形紅斑相鑒別。后者春秋季發(fā)病,有前驅癥狀,急性經(jīng)過,2~3周可愈。
【辨證】
(一)寒凝血瘀
重證為四肢不溫,局部麻木冷痛,進而灼熱刺癢或疼痛,遇熱更重。皮損紫紅漫腫或水皰血皰,或壞疽黑痂。舌質淡,脈細。
(二)氣虛血瘀
主證為素體陽虛,形寒肢冷,畏寒神倦。受寒邪外侵后,更是肢末厥冷、麻木疼痛,皮損紫暗干塌或潰爛流液,久不收口。舌暗淡,脈細。
【治療】
(一)中醫(yī)治療
⒈ 寒凝血瘀證 治宜溫經(jīng)散寒,活血通絡。方藥:當歸四逆湯加減:雞血藤30g,當歸、丹參、赤白芍各15g,黃芪20g,桂枝、紅花、透骨草各10g,生姜皮6g,細辛3g。痛重加乳香、沒藥各10g,壞死黑痂時加桃仁、皂刺各10g,紫花地丁15g。水煎服,每日1劑,分2~3次服。
⒉ 氣虛血瘀 治宜益氣活血,溫經(jīng)散寒。方藥:人參養(yǎng)榮湯加減。黃芪、雞血藤各30g,丹參25g,鹿角霜20g,黨參、茯苓、當歸、蘇木、王不留行各10g。痛甚加乳香、沒藥10g;潰爛加紫花地丁、蒲公英各15g。
⒊ 其它 靜脈滴注復方丹參注射液,或口服復方丹參液。
(二)西醫(yī)治療
⒈ 全身治療 ①血管擴張劑以解除血管痙攣,促進未梢血液循環(huán)如煙酸、煙酸肌醇脂、蘆丁片、硝苯吡啶片、654-II針等。②維生素E、C、K、AD等。③抗生素類。
⒉ 局部治療 以消炎、消腫,促進血循環(huán)為主。①I度凍瘡無水皰糜爛時可用促進血循環(huán)藥物如10%樟腦酊、辣椒酊或辣椒煎水外洗。②II度凍瘡水皰未破時可用10%樟腦軟膏、辣椒軟膏或維生素下軟膏。③III度凍瘡無感染性的潰瘍可用5%硼酸軟膏、豬油蜂蜜軟膏。繼發(fā)感染時用0.1%雷夫努爾液連續(xù)性濕敷,干燥后外用雷夫奴爾糊膏或軟膏。
⒊ 物理治療 紫外線、氦氖激光照射,還可用PC-10型醫(yī)學考研網(wǎng)TDP治療機治療,B99-/ZK多功能治療機局部照射。
【預防與調攝】
⒈加強體育活動,尤其是耐寒鍛煉,促進血液循環(huán)。注意局部和全身干燥和保暖,手套、鞋襪不易過緊。
⒉保護局部清潔,避免碰傷;忌搔抓。受凍部位不宜立即烘烤和熱水燙洗。
(張 莉)
雞眼(clavus)與胼胝(callus)是由于長期摩擦受壓引起的角質增生性損害。其好發(fā)于手掌足跖。中醫(yī)稱前者為“雞眼”或“內刺”。稱后者為“胼胝”或“腳墊”。
【病因病機】
本病多由于穿尖鞋或足骨畸形,經(jīng)長久站立或行走,使局部摩擦、擠壓、氣血運行受阻,肌膚失養(yǎng)而成。
【臨床表現(xiàn)】
(一)雞眼
皮損為綠豆至蠶豆大,表面光滑,與皮面平行或梢隆起。境界清楚,呈淡黃色或深黃色,中心有倒圓椎狀的角質栓,嵌入真皮,由于尖端壓迫神經(jīng)末梢,故行走時引起疼痛,壓痛明顯。雞眼多見于足跖前中部,小趾外側,如趾內側及趾背關節(jié)處。
(二)胼胝
損害為臘黃色扁平或梢微隆起的局限性角質肥厚性斑塊。質硬而梢透時,邊界不清,中央較厚,邊緣較薄。好發(fā)于掌跖,常對稱發(fā)生。一般無自覺癥狀,嚴重時可有壓痛。
【診斷與鑒別診斷】
根據(jù)發(fā)生在掌跖呈角質增生性損害不難診斷。雞眼與胼胝的鑒別點主要是:雞眼為倒圓椎形角質增生,行走時疼痛明顯;而胼胝為扁平的角質增生,范圍較大,一般無疼痛。但雞眼、胼胝須與跖疣相鑒別。后者可散發(fā)在足跖各處,不限于受壓處,可多發(fā),損害為黃豆大的表面角質增生,用刀削去角質層后,可見自真皮乳頭血管滲出的血細胞凝成小黑點的角質軟蕊。
【治療】
(一)中醫(yī)治療
⒈ 一般不需內用藥治療。
⒉ 局部治療:①中藥鴨膽子或鮮半夏搗爛局部貼敷。用藥前將膠布剪一同雞眼大小一致的圓孔貼在其表面,保護皮膚,將藥敷在皮損處,再蓋上一膠布固定。5天換藥1次。②骨碎補30g(研細),加熱蜂蠟60g溶化骨碎補,拌成膏,用法同上。
(二)西醫(yī)治療
局部治療:①雞眼:市售雞眼膏,先用熱水浸泡患處,使角質增厚處變軟,削去中心角栓表層,將雞眼膏敷在中心角栓處。每周換藥1次,每次換藥前去除軟化的角質直到損害脫落。另外,可削去患者中心角質栓表層及周圍角質層,再用紋氏鉗挾住角栓底部慢慢搖動,直至把角栓拔出為止,是一有效方法。治療時不需局麻,亦不出血。②胼胝厚者可用熱水浸泡后,用刀削去或用角質剝脫劑如10%水楊酸、3%維甲酸軟膏等涂搽。發(fā)生在足跖部的胼胝,可在鞋底放一較厚的氈墊,且在相當于胼胝的位置挖一個洞,或在鞋內放一海綿墊,以減緩局部的壓迫,使癥狀緩解。
【預防與調攝】
關鍵是去除摩擦、壓迫及足畸形等病因,因此要減少摩擦擠壓,糾正足畸形,穿合適的軟底鞋或用海綿墊等減輕壓迫,可使雞眼、胼胝逐漸自愈。如為平足應穿矯形鞋。
(張莉)
第七節(jié) 手足皸裂
手足皸裂(rhagadia manus at pedis)是指手足部皮膚因各種原因所致的干燥與裂口性損害。中醫(yī)稱此為“皸裂瘡”或“干裂瘡”。
【病因病機】
中醫(yī)認為:本病因:①肌膚驟受風寒燥冷侵襲,導致血脈阻滯,肌膚失于濡養(yǎng)而生燥致裂。②素體血虛津虧之人不耐燥寒,而致肌膚枯裂。③肌膚受水濕浸漬,或摩擦日久;化學、生物等外邪刺激,致使肌膚不能耐受燥寒而枯槁變脆。
西醫(yī)認為:手足皮膚尤其是掌跖角層較厚,無皮脂腺,冬季汗液分泌少,角層內含水量減少,因而皮膚容易干燥;再加各種機械性、物理性摩擦和刺激,酸堿、有機溶媒的脫脂作用等使角質層增厚。當局部活動或牽拉力較大時,即可引起皮膚皸裂。老年人、魚鱗病、掌跖角化癥、角化性足癬等患者亦多發(fā)生手足皸裂。
【臨床表現(xiàn)】
⒈皮損特點為皮膚干燥粗糙,角化肥厚,見長短、深淺不一、縱橫交錯的裂隙。活動時牽拉常導致裂隙增大或滲血。深者常有疼痛。繼發(fā)感染時伴有淋巴管炎或附近淋巴結腫痛。
⒉好發(fā)于手掌、指腹尖、足跟及足跖外側緣等部位。
⒊病程纏綿,多在春未時自愈,到冬季手足皮膚干躁、粗糙、肥厚,易發(fā)生皸裂。
【診斷與鑒別診斷】
根據(jù)發(fā)病季節(jié)和臨床特點,本病不難診斷。其須與手足癬、魚鱗病、掌跖角化癥相鑒別。
(一)手足癬
原發(fā)損害為丘疹、水皰。常年皸裂伴甲癬,手癬常局限于一側掌部,真菌鏡檢及培養(yǎng)陽性。
(二)魚鱗病
自幼發(fā)病,常波及四肢伸側,伴干燥性魚鱗狀鱗屑。
(三)掌跖角化癥
嬰兒期即發(fā)病。有家族遺傳史,常年發(fā)病。
【辨證】
證見皮膚干燥,掌跖角化過度,增厚,皸裂疼痛,出血,舌質暗紅,苔薄白,脈細緩澀。辨證屬于血虛風燥,氣血瘀滯,肌膚失養(yǎng)。
【治療】
(一)中醫(yī)治療
⒈ 輕者無需內治。重者治宜調和氣血,養(yǎng)血潤膚。方藥:當歸飲子加減:當歸、何首烏、刺蒺藜各15g ,生地、黃精各12g,白芍、川芎、甘草各9g,荊芥、防風各6g。水煎服,每日1劑,分2~3次。
⒉ 中成藥可用潤膚丸、養(yǎng)血榮筋丸及人參養(yǎng)榮丸等。
⒊ 外治 可用三油合劑(由大楓子油、蛋黃油、甘草油混合而成)。
(二)西醫(yī)治療
⒈ 全身治療 口服①維生素A、E和AD丸。②維胺脂膠丸等。
⒉ 局部治療 以潤澤皮膚、軟化角質、減少疼痛為主。①對輕度皸裂可外用10%~20%尿素軟膏或1%尿囊素軟膏,5%~10%水楊酸軟膏。②對重度皸裂,如角質厚時可用熱水浸泡,然后用刀片將角層削薄,外搽上述外用藥。亦可用愈烈膏或膠布貼在裂口處使之愈合。
【預防與調攝】
⒈預防為主。治療原發(fā)病如手足癬、濕疹等。
⒉保持手足清潔。冬季溫熱水浸泡手足,隨后外涂潤性油脂。
⒊勿用堿性強的肥皂,以用中性肥皂為好,避免接觸脫脂性有機溶媒,一旦接觸應即刻清洗并涂潤膚霜。
⒋因職業(yè)因素而引起的皸裂,應加強防護措施,避免手足受到有害的物理、化學性刺激。
第八節(jié) 褶爛
褶爛又名間擦疹(intertrigo),是指發(fā)生在皺襞部位的以紅斑、糜爛為特點的急性淺表性炎癥。中醫(yī)稱此為“汗淅瘡”。
【病因病機】
中醫(yī)認為:本病因濕熱所致,因體胖汗?jié)a,尿湮或經(jīng)帶浸漬,久不洗浴,以致皮膚淹淅而爛成瘡。
西醫(yī)認為:本病因是因皮膚皺襞處互相摩擦或汗液浸漬而發(fā)生皮炎。
【臨床表現(xiàn)】
⒈皮損特點 損害為局部潮紅、充血。因皮膚皺襞互相摩擦,致表皮濕潤糜爛、滲液。繼發(fā)感染時有濃性分泌物?砂槌粑叮嗫衫^發(fā)念球菌感染。
⒉好發(fā)于頸部、腋窩、腹股溝、腹部、臀溝、乳房下及四肢關節(jié)屈側等皺襞處。
⒊常發(fā)于濕熱季節(jié),好發(fā)于嬰兒和體胖成人。
【診斷與鑒別診斷】
根據(jù)濕熱季節(jié)發(fā)病,在皺襞部位出現(xiàn)紅斑、糜爛等特點,本病易于診斷。本病應與急性濕疹、接觸性皮炎、念珠菌性間擦紅斑、股癬相鑒別。
(一)急性濕疹
原因不明,部位不定,皮疹多形,境界不清,滲出明顯,瘙癢劇烈,易于復發(fā),遷延不愈。
(二)接觸性皮炎
有接觸史,多見于露出部位,常有大皰,炎癥明顯。
(三)念球菌性間擦紅斑
初為一小皰,迅速變?yōu)槟摪,糜爛,表面無明顯滲出,可向周圍擴大,有炎性丘疹及環(huán)狀脫屑,呈鮮紅色。
(四)股癬
腹股溝等處可見環(huán)形或同心圓形紅斑,邊緣炎癥明顯。真菌鏡檢及培養(yǎng)陽性。
【治療】
(一)中醫(yī)治療
一般不需內治。
⒈ 皮膚發(fā)紅,可先用馬齒莧水劑洗凈患部,外撲新三妙散。
⒉ 若漬爛滲出明顯者,可用馬齒莧液連續(xù)冷濕敷,外用褚濕散(加甘草油調成糊狀)。
(二)西醫(yī)治療
一般不需內服藥。
外用藥:紅斑期外撲粉(氧化鋅滑石粉、10%硼酸滑石粉等);糜爛,有少量滲出時,可外用40%氧化鋅油;滲出明顯時可用3%硼酸液濕敷;伴繼發(fā)感染時可用0.1%雷夫努爾液濕敷。待干燥結痂后外用氧化鋅糊或雷夫努爾液濕敷。若念球菌感染可外用克霉唑霜、皮康霜等。
【預防與調攝】
皮膚皺襞處經(jīng)常清洗,保持局部清潔干燥,或撲以粉劑,減少汗液浸漬和摩擦。
(張 莉)
第九節(jié) 放射性皮炎
放射性皮炎(radiodermatitis)是由各種電離幅射包括X射線、β射線、γ射線及放射性同位素照射皮膚粘膜而引起的炎癥性損害。
【病因病機】
中醫(yī)對本病的認識尚不明確。
西醫(yī)認為:本病多見于長期從事放射工作的人員或接受放射治療 病人。其常見原因為放射工作者防護不嚴,短期內接受放射線劑量過大或長期累積量過多等,引起皮膚、粘膜損害。損害發(fā)生的遲早及損害輕重與放射線的性質、劑量及患者個體差異有關。
【臨床表現(xiàn)】
(一)急性放射性皮炎
其常因短期內接受大劑量放射線所致。潛伏期為數(shù)日。
⒈ 局部特點 根據(jù)皮損形態(tài)分為三度。
一度:以境界清楚的局限性紅斑、水腫為主。伴有燒灼及瘙癢感。1月后出現(xiàn)脫屑及色素沉著。
二度:局部明顯的紅斑、水腫,伴水皰、糜爛、結痂。自覺燒灼感和疼痛。約1~3個月痊愈。愈后留色素沉著或色素脫失,毛細血管擴張,皮膚萎縮或永久性脫毛及皮脂腺汗腺功能障礙。
三度:局部紅腫顯著,并很快出現(xiàn)組織壞死,形成大小、深淺不一的潰瘍,深者可達皮下、肌肉,甚至達骨組織。自覺疼痛。常持續(xù)多年不愈。若痊愈后則形成萎縮性疤痕,色素沉著或色素脫失;毛發(fā)永久性脫落及毛細血管擴張。在潰瘍和瘢痕處可發(fā)生癌變。
⒉ 全身癥狀 輕度不一?捎蓄^痛、頭暈、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痛、出血等。白細胞減少,嚴重時可危及生命。
(二)慢性放射性皮炎
多系長期反復接受小劑量放射線引起,亦可由急性放射性皮炎轉變而來。潛伏期數(shù)月、數(shù)年不等。局部皮膚干燥萎縮,腺體功能減退,毛發(fā)脫失,毛細血管擴張,色素減退或沉著,指甲色暗、變脆、縱嵴、脫落為主。日久可形成頑固性潰瘍或皮膚癌。
【診斷與鑒別診斷】
根據(jù)患者有放射線接觸史,損害發(fā)生在放射線接觸部位及其特點,本病容易診斷。
【辨證】
慢性皮炎時證見頭痛,頭暈眼花,四肢倦怠,食欲減退;皮膚干燥,毛發(fā)消失,潰瘍頑固不愈。面色蒼白或萎黃,舌質淡,苔薄白,脈細虛。辨證為氣血兩虛證。
【治療】
(一)中醫(yī)治療
⒈ 內治 治宜補益氣血。方藥:八珍湯加味減:熟地15g,當歸、白術各10g,白芍、人參、茯苓各8g,川芎、干草各5g,生姜3片,大棗2枚。水煎服,每日1劑,分2~3次服;蛴檬笱a湯:熟地、黃芪各15g,白術、當歸、川芎各10g,人參、茯苓、白芍各8g,肉桂6g,甘草、川芎各5g。水煎服,每日1劑,分2~3次服,或服用十全大補丸。
⒉ 外治 糜爛、潰瘍時可用2%~3%甘草水或地榆煎液濕敷。干燥時可用鮮首烏藤糊,33%蜂蜜魚肝油軟膏外用。
(二)西醫(yī)治療
⒈ 全身治療、傺装Y明顯時可用皮質類固醇激素。②繼發(fā)感染時可用抗生素。③白細胞下降明顯或出血時給予輸血、白蛋白等支持療法。④潰瘍疼痛時服鎮(zhèn)痛劑。
⒉ 局部治療、偌毙砸欢龋和庥10%硼酸滑石粉、爐甘石洗劑等。②二、三度皮損糜爛時,可用醋酸鋁溶液或3%硼酸液濕敷。繼發(fā)性感染用0.1%雷夫努爾液濕敷,待干燥后外用40%氧化鋅油或氧化鋅糊劑。無滲出時可用皮質類固醇制劑如皮康王、皮康霜等。③潰瘍性皮損可用維生素B12溶液(生理鹽水500ml+維生素B120.5g×50支),或用溶菌酶液(生理鹽水、雞蛋清按比例配置),或復方硫酸銅液稀釋10倍,連續(xù)性濕敷。④慢性皮炎時,外用復方維生素B12霜(維生素B121mg,魚肝油100g,基質霜適量)。⑤癌前期角化性皮損外用2%5-氟脲嘧啶軟膏。⑥物理治療:對頑固性潰瘍行氦氖激光照射。
【預防調攝】
⒈嚴格掌握放射治療的適應證,能用其他方法治療的疾病最好不同放射治療。
⒉嚴格掌握治療劑量,密切觀察治療變化,如發(fā)現(xiàn)皮炎應立即停止治療,并定期進行追蹤。
⒊嚴格執(zhí)行放射工作的操作規(guī)程,加強對放射工作人員的防護措施,定期體檢,發(fā)現(xiàn)有病變者,應及時避免再接受放射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