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金匱要略》調理脾胃四法
    

傷寒雜病:《金匱要略》調理脾胃四法

《金匱要略》調理脾胃四法
  《金匱要略》治療雜病的最大特點是注意扶助機體正氣,而扶正之中,又首重調理脾胃。
  預防法
  《金匱要略》在疾病的預防中強調脾胃的作用,指出“四季脾旺不受邪”,認為脾氣健旺是人體抗病的基礎。其一,未病須防損傷。脾主運化水谷,其損傷多由飲食不當所致,如食之過多,停于胃腸,宿食停滯,導致脾轉輸無權;五味應當調和,“服食節(jié)其生冷苦酸辛甘”,偏食則伐胃;有毒之物則更易操作脾胃,故專設“禽獸魚蟲禁忌”、“果實菜谷禁忌”等篇以警之。惟食飲調攝,善于“養(yǎng)慎”,“不令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反之,食味“不閑調攝,疾疹竟起”,說明食飲的調攝是保持脾旺的重要措施。其二,既病宜防傳變。 “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就是已病防變的預防措施,強調在疾病可能傳變的途徑中調補脾胃的重要性,指出肝虛在“補用酸,助用焦苦”之時,須“益以甘味之藥以調之”。甘味益脾,土旺能御木侮,肝病便不能傳之于脾。又因脾旺則氣血漸充,正氣來復,有利于肝病的向愈,一舉而兼收兩功。后世張從正“養(yǎng)生當論食補”,李東垣“內傷脾胃,百病由生”之論,都是強調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與脾胃功能的正常與否密切相關,與其一脈相承。
  補益健脾法
  《金匱要略》體現了在虛證中強調補脾胃的觀點,無論因脾胃虛弱而致生他病,或病后脾胃功能不復使病程纏綿不愈,總以脾胃功能不足為主。補益脾胃,因證型不同,又有建中、溫脾及脾與他臟并調等法。
  建中  若脾氣虛弱,氣血化源不足,便會變生各種證候,如虛勞、虛黃等,即以建中為法治之。如虛勞,因陰陽不相維系,或見“里急、腹中痛、四肢酸痛”之陽虛陰寒獨盛證,或見“悸衄、手足煩熱、咽干口燥、夢失精”之陰虛虛陽上亢證,系陰陽俱不足之候。但非陰陽自虛,是由于氣血不足,而致陰陽乘戾,非直補陰陽所能奏效,故以甘溫建中、補益脾氣法以調和營衛(wèi),復建中陽,使中氣立,脾胃傳輸有權,氣血漸生,則陰陽可期平復,方處小建中湯或黃芪建中湯類,尤在涇“欲求陰陽之和者,必求之于中氣。求中氣之立者,必以建中”之論,可謂深得仲景之旨。虛黃為氣血不榮于外,脾色外現而發(fā)黃,非濕熱內蘊所致,故不宜以清利退黃,而須從氣血的化生圖治,亦用建中之法治之!督饏T要略》以建立中氣為治的觀點,對后世醫(yī)學影響頗大,著名的脾胃專家李東垣的脾胃論中補中益氣湯、升陽散火湯、升陽舉陷湯莫不是建中法的推廣運用。
  溫脾  水谷的轉輸,氣血的化生,全賴脾陽主之,脾陽虛則水谷消化、氣血化生即發(fā)生障礙,呈現中寒之象,見癥多有脘腹脹滿、腹痛喜按、肢冷便溏,納谷不佳等,常以溫中之法治之。如溫中止痛、溫中除滿、溫中消痞、溫脾生血、溫脾攝血、溫胃止嘔等,于寒疝、腹?jié)M、胸痹、下血、嘔血及產后諸疾常用之。
  寒疝腹痛出現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或腹痛出現有頭足不可觸近。屬脾陽衰微、中焦寒盛之證,此時寒凝中焦,非溫不去,故用附子粳米湯、大建中湯等溫中散寒止痛。脾陽不足,陰寒內生,“臟寒生滿病”,可見“腹?jié)M時減,復如故”,仲景雖未出方,但明言“當與溫藥”,《醫(yī)宗金鑒》認為應予厚樸甘草半夏人參湯,亦屬方證切合,臨床驗之,其溫中除滿實有確效。中陽不足,寒邪上乘陽位而致之胸痹,用人參湯溫運脾陽、開發(fā)中氣。產后血虛,或血虛寒疝,見虛羸少氣,腹中    痛,為血虛有寒,經脈不榮,用當歸生姜羊肉湯或內補歸建中湯以溫脾生血。中焦虛寒,脾不統血,見“下血、先便后血”之遠血,用黃土湯溫脾攝血。脾胃虛寒,氣機升降失司,胃氣上逆嘔吐,輕者“干嘔、吐逆、吐涎沫”以半夏干姜散溫胃止嘔;重者“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用大半夏湯溫中補虛止嘔。
  脾與他臟并調  五臟之間,生理上相互資生、相互制約,病理上常相互影響,互為因果,他臟有病鮮有不累及脾臟者,而脾胃有病更;技八K。故《金匱要略》強調補益脾胃常與他臟協調并治。
  肝脾之間,木有疏土之用,土有培木之德而相互協調,一旦失常,則肝病每常累及于脾,形成“木橫乘土”之候,如“婦人懷妊,腹中    痛”,用當歸芍藥散肝脾并調,使木達土疏;“干嘔,吐涎沫,頭痛者”,以吳茱萸湯溫散肝經寒邪、健脾益氣兼施。脾肺共同完成水谷精微的輸布,若胃虛土燥,脾不能輸津上布于肺,肺津不瞳,便可形成肺痿之候,宜培土以生金;胃陽虛乏,見“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以甘草干姜湯振奮胃陽,以復肺氣;若屬虛熱、“火逆上氣,咽喉不利”,便用麥門冬湯養(yǎng)肺胃之陰。腎為先天之本,賴脾胃以養(yǎng)之,脾為后天之本,需腎陽以溫煦,脾陽虛衰可影響及腎,腎陽虧損每有脾陽不足,故常溫脾暖腎并治。甘草干姜茯苓白術湯治寒濕著腎的腎著證,“燠土以勝水”,便是溫脾以暖腎;溫經湯溫經暖宮,療沖任虛寒夾瘀的崩漏證。腎氣丸治脾腎陽虛之虛勞腰痛及水飲證,四逆湯治陽衰陰盛的虛寒下利證,又可見溫腎暖脾之一斑。脾生血,血養(yǎng)心,脾虛血少,心失所養(yǎng)則心神不安,又宜心脾同治!皨D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之證,乃血不養(yǎng)心,如《五臟風寒積聚篇》所云:“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氣少也,血氣少者屬于心。”故以甘麥大棗湯甘溫益脾之品,系補脾生血養(yǎng)心之法。現多用本方合歸脾湯治療癔病等,即廣此方之意而加強健脾養(yǎng)心之功。(未完待續(xù))
-----------用當歸芍藥散肝脾并調,使木達土疏
請教:當歸芍藥散位何物?
-----------本人有飲酒史15年整,目前已戒,原因是右肋下有壓痛,做B超及肝功均無大礙,但是痛感時有時無。大便不成形,很是費勁,一般一天一次,早上,但是每次到時間都要15分鐘以上,此癥狀約摸2年有余。另早晨起床時,小腹有不適感,要曲膝抱團狀,才感舒適,多伴有排氣。 求哪位高人指點一二,不勝感激!
-----------找到一個,不知是否“續(xù)”?權宜下貼 ──

2 回復:《金匱要略》調理脾胃四法  

祛邪理脾法
  脾胃氣機被病邪阻滯之際,若徒以健脾,則不惟脾運不復,反有助邪之慮,當以祛邪為主,使邪去正安。《金匱要略》中祛邪理脾法可見祛濕、化飲、清熱、攻下諸途,常用于痹證、濕病、痰飲、嘔吐、下利、腹?jié)M、水氣、黃疸等證。
  祛濕 脾喜燥而惡濕,又主運化水濕,故水濕停聚極易影響脾的運化功能。脾虛因于濕阻者,《金匱要略》以祛濕為主,少佐健脾,以收攻邪安脾之功。如“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治療“但當利其小便”以祛濕,如防已黃芪湯的利濕健脾;濕為陰邪,非溫不化,又常溫化水濕以健脾,如白術附子湯、甘草附子湯、桂枝芍藥知母湯等皆是;濕邪為患,多內外合邪,如尤在涇云:“中濕者,必先有內濕而后感外濕,故其人平時土德不及而濕動于中,由于氣化不速而濕侵于外”,故又宜兼行表里這濕,如麻黃加術湯、麻杏苡甘湯、越婢加術湯等方。
  化飲 飲為陰邪,易遏陽氣,非溫不化,《金匱要略》以“溫藥和之”為大法,以苓桂術甘湯為溫脾化飲之代表方。若飲停于胃,見“嘔吐心下痞,眩悸者”,用小半夏或小半夏加茯苓和胃化飲;飲留胸膈,“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等胸膈窒悶無可名狀者,用生姜半夏散辛散水氣;水飲迫肺,喘咳身腫,用澤漆湯逐飲通陽,培土制水;若飲停下焦,臍下悸動,欲發(fā)為奔豚者,又宜苓桂甘棗湯溫胃化飲。如是,飲蠲陽回,清升濁降,脾胃氣機不被阻滯,便無復水飲停聚之患。
  清熱 邪熱內干,或消灼津液,或影響升降,或與濕相合,或與寒錯雜,致使胃腸功能紊亂,《金匱要略》用清熱法為主以恢復脾胃功能。如胃熱消渴見“渴欲飲水,口干舌燥”,用白虎加人參湯清熱生津,胃熱嘔吐見“食已即吐”,用大黃甘草湯清泄胃熱;挾熱下利者,用黃芩加半夏生姜湯清熱止利;少陽邪熱迫胃,嘔與發(fā)熱并見,用小柴胡湯和解瀉熱;寒熱錯雜于胃,見嘔而腸鳴,或干嘔而利,用三瀉心湯辛開苦降以和胃;濕熱蘊蒸,見“心中懊 或熱痛”者用梔子柏皮湯清熱利濕。熱退里和、胃腸得安,則脾胃功能鮮有不復者。
  攻下 里有結實,阻滯腸道,勢必影響脾胃氣機,或熱實內結、或宿食停滯、或寒實結聚,非攻逐不去者,《金匱要略》又立攻下逐邪諸法以安脾。如腑有熱結,見“腹?jié)M不減,減不足言”,用大承氣湯攻下通便;飲食不化,宿食滯積于胃腸,見“下利不欲食”,尤在涇謂“谷多不能益脾,而反傷脾,宜速去其停谷”,亦宜大承氣湯滌腑導滯;里實氣滯;見“痛而閉者”用厚樸三物湯理氣導滯;寒實內結之“脅下偏痛、發(fā)熱、其脈緊弦”者,用大黃附子湯溫下逐寒;胃強脾弱,腸燥津虧,津液偏滲膀胱,見“大便堅而小便數”,用麻子仁丸潤腸通便。其他如大柴胡湯之和解攻下兼施,厚樸七物湯之解肌瀉下合用,大黃硫石湯瀉熱退黃并行,雖各具特色,但無不是導滯以復升降,通腑以暢胃腸,以攻下的途徑來恢復脾胃功能。
  顧護胃氣法
  脾胃之氣的盛衰存亡,對于疾病的預后轉歸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惫省督饏T要略》在各種不同的治法中,都極注意保存胃氣;蝻嬅又嘁怨奈栉笟,或于祛邪劑中參以和胃之品,或干峻烈劑或有毒方中伍以護胃之藥,種種不一,意在刻刻注意顧護脾胃之氣,使病退而脾胃不傷。
  鼓舞胃氣 脾胃為氣血之源,正氣之本,在疾病過程中,若正氣不足以驅邪,則需鼓舞之,《金匱要略》常施以飲糜粥之法。如桂枝湯本為辛溫解表,其以和營解肌見長,發(fā)汗之力較遜,故于服藥后須“啜熱稀粥一升”,以鼓舞胃氣,宣行藥力,開發(fā)腠理,方能微微汗出,而驅邪外達;枳實芍藥散主產后氣滯血瘀腹痛證,因產婦胃氣多虛,故以“麥粥以下”,既可防行氣之品耗傷胃氣,又可鼓舞胃氣以行藥力。
  一般祛邪劑應用中護胃法 致病邪氣非祛不除,然祛邪不當,多有傷胃之弊,故祛邪之際常宜兼扶胃氣!督饏T要略》常處理得恰到好處,如白虎湯中知母、石膏系寒涼之品,用于里熱自然無過,而于胃氣則有礙,故方中佐粳米、甘草以防石膏等寒涼傷胃;大黃甘草湯專瀉胃熱,以甘草防大黃之苦寒礙胃;麻黃附子湯、甘草麻黃湯均療水氣,恐麻黃附子辛燥損胃,故以甘草護之。
  峻烈劑、毒劑應用中護胃法 藥性峻烈,或具有一定毒性之劑,逐邪之力雖峻,而傷胃之慮亦深,故《金匱要略》常以和藥緩毒之品監(jiān)制毒性,預防胃氣。如大烏頭煎、烏頭湯、烏頭桂枝湯、赤丸等辛溫有毒,常以白蜜煎服,則可以制其毒性,防其傷胃;甘遂半夏湯、已椒藶黃丸、十棗湯、葶藶大棗瀉肺湯均為逐水峻劑,而脾胃不堪遂、戟、芫、藶之峻猛攻逐,故或以白蜜其烈性,或以姜棗顧護胃氣,或藥后飲糜粥調助脾胃;祛痰猛劑之皂莢丸,因其性剽悍;故既以蜜丸,又佐棗膏等,足見仲景于逐邪之中步步注意護胃之匠心。(完)
http://tieba.baidu。com/f?kz=194427052
-----------
原帖由 香水 于 2009/3/6 16:06 發(fā)表
本人有飲酒史15年整,目前已戒,原因是右肋下有壓痛,做B超及肝功均無大礙,但是痛感時有時無。大便不成形,很是費勁,一般一天一次,早上,但是每次到時間都要15分鐘以上,此癥狀約摸2年有余。另早晨起床時,小 ...

請按“太沖穴”試一下!
-----------醫(yī)古文不好看啊
-----------樓主高明,把脾胃藥做了橫行分析對比,謝謝。學習了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