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漢·張仲景《金匱要略》。 |
劑型 | 湯劑 |
藥物組成 | 甘草、干地黃、白術(shù)、附子(炮)、阿膠、黃芩、灶心黃土。 |
加減 | |
功效 | 溫陽健脾,養(yǎng)血止血。 |
主治 | 脾陽不足,中焦虛寒。大便下血或吐血、衄血、婦人血崩、血色黯談、四肢不溫、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沉無力者。用于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痔出血,鼻衄,肺出血,尿血,功能性子宮出血及先兆流產(chǎn),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jié)腸炎,腸結(jié)核等。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除阿膠外,其余各藥加水煎煮,去渣,加阿膠使烊化分2次服。也有報道先將灶心黃土煎湯代水,再煎余下諸藥,分2次服。 |
用藥禁忌 | 屬實熱出血者不服用。 |
不良反應 | |
臨床應用 | 1.虛寒性出血性疾病:應用本方加減:灶心土300g(搗碎,開水沖起攪拌后,稍澄,取渾水煎藥),阿膠15g(另燉),炒白術(shù)25g,炙附子12g,黃芩9g,焦生地9g,炙甘草10g。日1劑水煎服,氣虛甚者加黨參15g;出血多者加烏賊骨12g,益母草12g。治療虛寒型出血性疾病118例,男82例,女36例;年齡15-62歲。結(jié)果:癥狀消失,出血停止,1年未復發(fā)者為有效,共86例,占72.8%;癥狀好轉(zhuǎn),出血停止,間有復發(fā)者為好轉(zhuǎn),共28例,占23.7%;治療前后癥狀無變化者為無效,共4例,占3.5%。 2.上消化道出血:應用本方加減:灶心土30g,熟附塊6-10g,炒白術(shù)10g,阿膠(烊化)10g,生地12g,黃芩10g,炙甘草3g。一般情況加白芍6-10g,海螵蛸15g;伴嘔血加制半夏10g,旋覆花(包)10g,代赭石(先下)15-30g;氣虛甚加黨參10g,黃芪12-15g;出血多加地榆15g,參三七粉(吞服)3g;有熱象去熟附塊。日1帖,濃煎1汁,分2-3次服下。治療上消化道出血113例,男82例,女31例;年齡最小13歲,最大78歲;全部病例均有黑便,其中22例伴有嘔血。結(jié)果:113例經(jīng)治均取得止血效果。其中大便隱血轉(zhuǎn)陰時間最短1日,最長15日,平均5.3日。 |
藥理作用 | 主要有止血,增強免疫,抗炎,抗菌等作用。灶心土、阿膠有止血作用。地黃、白術(shù)、黃芩有增強免疫作用。甘草、地黃、黃芩有抗炎、抗菌作用。 |
毒性試驗 | |
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