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侶山堂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虛癆續(xù)論
    

醫(yī)學從眾錄:虛癆續(xù)論

(前論俯首從時不過于時,法中錄其可以姑從者為淺病立法。余復續(xù)此論從《內經》“勞者溫之、損者溫之”兩言,悟入左右逢源,取效捷如影響。至于痰飲、咳嗽、怔忡、不寐及婦人經水不調等病,皆虛癆中必有之癥,已詳各門,毋庸再贅,宜參考之。)虛癆癥,宋元諸家,分類別…

(前論俯首從時不過于時,法中錄其可以姑從者為淺病立法。余復續(xù)此論從《內經》“勞者溫之、損者溫之”兩言,悟入左右逢源,取效捷如影響。至于痰飲、咳嗽、怔忡、不寐及婦人經水不調等病,皆虛癆中必有之癥,已詳各門,毋庸再贅,宜參考之。)

虛癆癥,宋元諸家,分類別名,繁而無緒,如治絲而棼也。丹溪頗有把柄,專主補陰,用四物湯,加黃柏知母之類,后世非之。明。薛立齋出以六君子、四君子、歸脾湯、補中益氣湯、加味逍遙散之類,與六味丸、八味丸、養(yǎng)榮湯之類間服。開口便以先后天立論,雖視諸家頗高一格,其實開后人便易之門。到張景岳出,專宗薛氏先天之旨,而先天中分出元陰、元陽,立左右歸飲丸,及大補元煎之類。有補無瀉,自詡專家。雖論中有氣虛、精虛之辨,而大旨以氣化為水,水化為氣,陰陽互根,用方不甚分別,惟以熟地一味,無方不有,無病不用。是于簡便之中,又開一簡便之門。且有著《藥性》云∶地黃生于中州沃土,色黃味甘,謂非脾胃正藥,吾不信也。此論一出,而《本經》《金匱》諸圣訓,掃地盡矣。夫薛氏書,通共二十四種,吾不能一一摘其弊。而觀其案中所陳病源,俱系臆說,罕能闡《靈》、《素》不言之秘;所用方法,不出二十余方,加減雜沓,未能會《本經》性味之微。時賢徐靈胎目為庸醫(yī)之首,實不得已而為此憤激之言也。即景岳以陰虛陽虛,鋪張滿紙,亦屬浮泛套談。能讀《金匱》者,便知余言不謬也。詳考虛勞治法,自《內經》而外,扁最精。上損從陽,下?lián)p從陰。其于針砭所莫治者,調以甘藥。《金匱》因之,而立建中諸方。意以營衛(wèi)之道,納谷為寶。居常調營衛(wèi)以安其谷,壽命之本,積精自剛。居常節(jié)欲以生其精,及病之甫成,脈才見端,惟恃建中復脈為主治。皆稼穡作甘之善藥,一遵“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之義也。景岳亦會得甘溫之理,或變而為甘寒至靜之用,視慣用苦寒戕伐中土者頗別。然方方重用熟地,自數(shù)錢以及數(shù)兩,古法蕩然矣。且熟地之用滯,非胃所宜。(《經》云∶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以通為用。)其性濕,非脾所喜。彼蓋取滋潤以填補其精,而不知精生于谷,脾胃傷則谷少久而不生其血,血少自不能化精,而虛勞日甚。況虛勞之人,必有痰嗽,亦最易感冒,若重用頻用熟地,又佐之以參、術,則風寒閉于皮毛而不出,痰火壅滯于胸膈而不清,藥入病增,謂非人人之共見乎!予于此癥gydjdsj.org.cn/Article/,每力爭治法,無如醫(yī)友及病家,心服薛氏、景岳諸法,以六味、八味、左歸、右歸、補中、逍遙、六君、四君、大補元煎之類,謂不寒不燥之品,先入為主,至死不悔,亦斯民之厄也。戊申秋闈后,抑郁無聊,取《內經》、《金匱》等書,重加研究,參之平時所目擊之癥,如何而愈,如何而劇而死,大有所悟。知虛癆之病,死于病者少,死于藥者多。侃侃不阿,起立齋,景岳于今日,當亦許為直友也。請略陳方治于下,以為耳食治虛癆者,腦后下一針。

脈法

《要略》曰∶脈芤者為血虛,沉遲而小者為脫氣,脈大而無力為陽虛,數(shù)而無力為陰虛,脈大而芤為脫血,平人脈大為勞,虛極亦勞;脈微細者盜汗,寸弱而軟為上虛,尺軟澀為下虛;尺軟滑疾為血虛,兩關沉細為胃虛。

《脈經》曰∶脈來軟者為虛,緩者為虛,微弱者為虛,弦者為中虛,細而微小者,氣血俱虛。

景岳脈法可取之句,無論浮沉大小,但漸緩則漸有生意,若弦甚者,病必甚;數(shù)甚者,病必危;若以弦細而再加緊數(shù),則百無一生矣。

方治

六味地黃丸

此方大旨,補水以制相火。

先祖選嚴公曰∶補水以制相火,為相火有余而言也。若命門真火不足,不能蒸化脾胃,若服六味丸,則濕痰愈多,宜八味丸常服。

虛癆之由,多由于吐血與咳嗽。夫吐血咳嗽,豈盡致勞,治之不得法,斯勞根于此,鋤之不能去矣。吐血起于驟然,是多風寒失汗,逼而上越為大吐。一吐即止者,不必治之。(汗即血,血即汗,夾汗而見血,風寒從血解也。宜靜養(yǎng),勿藥可愈。)不止者,用麻黃人參芍藥湯治之。若脈細而沉遲,按之無力,乃直中寒癥,敗其元陽,陽虛陰必走,故為大吐,(或大衄)四肢微厥,宜理中湯,加當歸、木香治之,或鎮(zhèn)陰煎降之。此一定之法也。又有素性偏陽,外受酷暑,內傷椒爆炙而致血者,宜白虎湯、三黃解毒湯之類。鼎下抽薪,而水無沸騰之患。又法以地黃汁半升煎三沸,入生大黃末一寸匕,調和,空腹服之,日三服,即瘥,此秘法也。今人一見吐血癥,即用六味加黑梔、節(jié)、白茅根、血余炭、阿膠之類,姑息養(yǎng)奸,必變咳嗽而成癆。

凡咳嗽初起,多因風寒。《經》云∶皮毛者,肺之合也。予每見今人患此癥,不知解肌,遽投六味。(若加麥冬五味之類為禍更烈。)是閉門逐寇也,必變成癆。

崔氏八味丸

(此方在仲景之前,仲景收入《金匱要略》中,故名金匱腎氣丸) 大旨溫腎臟,逐水邪。

此方《金匱要略》凡五見∶一見于第五篇,云,治香港腳上入小腹不仁;再見于第六篇,云,治虛勞腰痛,小便不利;三見于第十二篇,云,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腎氣丸主之;四見于第十三篇,云治男子消渴,小便及多,飲一斗,小便亦一斗;五見于第二十二篇,云,治婦人轉胞不得溺,但利小便則愈。

觀此五條,皆瀉少腹膀胱之疾為多。蓋腎者,水臟也。凡水病皆歸之,故用茯苓澤瀉、山藥利水之藥。水過利而腎虛惡燥,故又用熟地、萸肉、丹皮等滋斂之藥。又水為寒邪,故用附子、肉桂等助陽通痹之藥,相濟而相成gydjdsj.org.cn/kuaiji/,總以通腎利小便為主,此八味丸之正義也。薛氏、趙氏借用之,以為補火,亦不甚切當。若小便多者大忌之。

小建中湯

本文云∶虛癆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煩熱,咽干口燥。

喻嘉言曰∶急建其中氣,俾飲食增而津液旺,以至充血生精,而復其真陰之不足。但用稼穡作甘之本味,而酸辛咸苦,在所不用,舍此別無良法也。

黃 建中湯

即前方加黃 一兩半。氣短胸滿者,加生姜;腹?jié)M者,去棗加茯苓一兩半;及療肺虛損不足,補氣加半夏三兩。

《千金》療男女因積冷氣滯,或大病后不復常,若四肢沉重,骨肉酸疼,吸吸少氣,行動喘之,胸氣滿急,腰背強痛,心中虛悸,咽干唇燥,面體少色,或飲食無味,脅滿腹脹,頭重不舉,多臥少起,甚者積年,輕者百日,漸致瘦弱,五臟氣竭,則難復常。六脈俱不足,虛寒之氣,小腹拘急,羸瘠百病,名曰黃 建中湯。

人參建中湯

即前方加人參二兩,治虛勞自汗

當歸建中湯

即前湯加當歸二兩,治婦人血虛自汗。

八味大建中湯

治中氣不足,手足厥冷,小腹攣急,或腹?jié)M不食,陰縮多汗,腹中寒痛,唇干精出,寒熱煩冤,四肢酸痛,及無根失守之火,出于肌表,而為疹為斑、厥逆嘔吐等癥。

黃 當歸 桂心桂枝去皮即桂心,非近時所用之肉桂心也) 酒白芍 人參 甘草(炙,各一錢) 半夏(制)

附子(炮,各二錢半)

每服五錢,加姜三片,棗二枚,煎服。

桂枝龍骨牡蠣

治失精家,小腹強急,陰頭寒,目眩發(fā)落,脈極虛、芤、遲,為清谷,失精亡血,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

喻氏曰∶用桂枝湯,調其營衛(wèi)羈遲,脈道虛衰,加龍骨、牡蠣,澀止其清谷,亡血失精。一方而兩扼其要,誠足貴也。

《短劇》云∶虛羸浮熱,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一錢五分,故曰二加龍骨湯。

桂枝雖調營衛(wèi)所首重,倘其人虛陽浮越于外,即當加附子、白薇以固陽,而助其收澀,桂枝在所不取也。

張石頑曰∶亡血失精,舉世皆滋補血氣之藥。而仲景獨舉桂枝湯者,蓋以人身之氣血,全賴后天水谷以資生。水谷入于胃,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wèi)。營氣不營,則上熱而血溢;衛(wèi)氣不衛(wèi),則下寒而精亡。是以調和營衛(wèi)為主。營衛(wèi)和則三焦各司其職,而火自歸根。熱者不熱,寒者不寒,水谷之精微輸化,而精血之源有賴矣。以其亡脫既大,恐下焦虛滑不禁,乃加龍骨入肝斂魂,牡蠣入腎固精,皆固蟄封藏之本藥也。至于小建中湯加減諸方,皆治虛勞之神劑,后人專用滋陰降火,誤治遺害,未至于劇者,用此悉能挽回。

大建中湯(俱見《金匱》)

心胸大寒,痛嘔不能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不可觸近。

葉天士加減大建中湯

辛甘化陽法。

人參 桂心 歸身 川椒(炒,出汗) 茯苓 炙草 白芍 飴糖 蘭棗

按∶原方中干姜定不可少。

葉天士加減小建中湯

脈右虛左小,背微寒,肢微冷,痰多微嘔,食減不甘。此胃陽已弱,衛(wèi)氣不得擁護,時作微寒微熱之狀,小便短赤,大便微溏,非實邪矣。當建中氣以維營衛(wèi)。東垣云∶胃為衛(wèi)之本,營乃脾之源,偏熱偏寒,猶非正治。

人參 歸身(米拌炒) 桂枝木 白芍 蘭棗

按∶此方姜定不可少。

復脈湯(一名炙甘草湯,方見《傷寒》)

治諸虛不足,汗出而悶,脈結悸,行動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此治血脈空竭方)

用之所以和血。凡脈見結代者,雖行動如常,不出百日必死。若復危急不能行動,則過十日必死,語極明白,從前解者多誤。

喻嘉言曰∶此仲景治傷寒脈結代、心動悸、邪少虛多之圣方也!督饏T》不載,以《千金翼》常用此方治虛勞,則實可征信,是以得名為《千金》之方也。虛勞之體,多有表熱夾其陰虛,所以本論汗出而悶。表之固非,即治其陰虛亦非,惟用此方得手,而脈出熱解,俾其人快然,真圣法也。但虛勞之人,胃中津液素虛,匪傷寒暴病邪少虛多之比。桂枝、生姜分兩之多,服之津液每隨熱勢外越,津既外越,難以復收,多有淋漓沾濡一晝夜者。透此一關,亟以本方去桂枝、生姜二味,三倍加入人參,隨繼其后,庶幾津液復生,乃致營衛(wèi)盛而諸虛復,豈小補哉!

葉天士加減復脈湯

本案云∶其脈虛細,夜熱晨寒,煩倦口渴,汗出,臟液已虧,當春風外泄,宗仲師凡元氣有傷,當與甘藥之例。

孫心典按∶虛勞治法,舍建中別無生路。又有一種脾陽不虧,胃有燥火,當從時賢養(yǎng)胃陰諸法。

葉天士云∶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陽土,得陰自安。以脾喜剛燥,胃喜柔潤也。愚于此法又悟出無數(shù)法門,此下所列之方,俱宜深考。

葉氏養(yǎng)胃方

治胃虛少納谷,土不生金,音低氣餒。

麥冬 生扁豆 玉竹 甘草 桑葉 沙參

此方生谷芽、廣陳皮、白術、麥仁、石斛、烏梅,俱可加入,燥極加甘蔗汁。

葉氏方

治陰虛盜汗,不用當歸六黃湯,以其味苦不宜于胃也。此方用酸甘化陰法。(合前加減大建中湯辛甘化陽法,可悟用藥之妙。)

人參 熟地 五味 炙草 湖蓮 茯神

又方 《經》云∶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納谷如常,而肌肉日削,當以血肉充養(yǎng)。

牛骨羊骨髓 豬脊髓 茯神 枸杞 當歸 湖蓮 芡實。

又方

治肉消脂涸,吸氣喘促,欲咳不能出聲,必踞按季脅,方稍有力,寐醒,喉中干涸,直至胸脘,此五液俱竭,法在不治。援引人身膏脂,為繼續(xù)之計。

鮮河車(按∶此味不可用) 人乳汁秋石 血余灰

陰虛陽浮,宜用介以潛陽之法。六味丸,減丹、澤,加秋石、膠、牡蠣、湖蓮之屬;如有用海參膠、淡菜膠及燕窩之類,皆是此意。

長孫心典按∶虛極之候,非無情草木所能補。如肉削之極,必須諸髓及羊肉膠之類;陰中之陰虛極,必須龜膠、人乳、粉牡蠣、秋石、麋茸之類;陰中之陽虛極,必須鹿角膠、鹿茸、黃犬外腎之類,一隅三反。

黑地黃丸

治陽盛陰衰,脾胃不足,房勞虛損,形瘦無力,面多青黃,而無常色,此補腎益胃之劑也。

蒼術(一斤,油浸) 熟地(一斤) 五味子(半斤) 干姜(秋冬一兩,夏五錢,春七錢)

上為末,棗肉煉丸,梧子大,米湯送下百丸,治血虛久甚妙。(此治脫血脾寒之圣藥)

天真丸

治一切亡血過多,形槁肢羸,飲食不進,腸胃滑泄,津液枯竭,久服生血養(yǎng)氣,暖胃駐顏。

生羊肉(七斤,去筋膜脂皮,批開入下藥末) 蓯蓉(十兩)當歸(十二兩,洗,去皮) 山藥(濕者去皮,十兩) 天冬(去心,焙干,一斤)

四味為末,安羊肉內裹縛,用無灰酒四瓶,煮令酒盡,再入水二升煮,候肉糜爛,再入黃末五兩、人參末二兩、白術末二兩,搗作薄餅,曬干,隔紙懸火上烘干。以煉蜜為丸,梧子大,服一百丸,加至二三百丸,溫酒下,一日二次服。

悉尼膏

治咯血吐血,癆嗽久不止。

悉尼(六十只,取汁二十杯) 生地 茅根 藕(各取汁十杯) 蘿卜 麥冬(各取汁五杯)

將六味煎,煉入蜂蜜一斤,飴糖八兩,姜汁半杯,再熬如稀糊,則成膏矣。每日用一二匙,含咽。

虛癆不治證

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瀉而加汗者死,身熱不為汗衰、不為泄減者死,嗽而上喘下泄者死,股肉脫甚者死,一邊不得眠者多死,五旬以下陽痿者多死。癆疾久而嗽血、咽疼無聲,此為自下傳上,若不嗽不疼,久而溺濁脫精,此為自上傳下,皆死證也。

脈候詳下《續(xù)論篇》。

地黃蒸丸

生地汁(六升) 天冬汁(三升) 生姜汁 白蜜 鹿髓黃牛紅棗肉(取膏,各三合) 枳殼 川芎(各一分) 醇酒(半斤) 茯苓(一分半) 金釵石斛 炙黃 炙甘草(各一兩)

上六味共為末,先將前三汁,與酒并煎減半,入蜜髓酥膏,同熬如稠糖,再下六味末,重湯不住手攪勻,丸梧桐子大,空心酒送三十丸,日三服。

天王補心丹(方見《時方》)

治心癆,心血不足、神志不寧、健忘怔忡、大便不利、口舌生瘡等癥。

(《圣濟》)

治心癆脈極。

雄雀(十枚,用肉) 人參 紅棗肉 赤茯苓 紫石英小麥(各三錢) 赤小豆(三十枚) 炙甘草(一錢) 丹參 遠志 紫菀(各二錢五分)

水煎服。

柏葉沐頭丸(《圣濟》)

治脈極虛寒,鬢發(fā)墮落。

生柏葉(一兩) 附子 豬骨(各五錢)

上二味共為末,入豬骨為丸,入沐湯洗頭,令發(fā)不落。

傷中湯 李士材 主思慮傷脾,腹痛食不化。

白術 當歸 茯苓 陳皮 甘草 芍藥 香附 菖蒲 生姜(各等分) 紅棗(二枚)

水煎服。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