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雪舫
仲景著作,自古本發(fā)現(xiàn)以來,已引起中外學(xué)者的重視。其中以桂林古本《
傷寒雜病論》(原名白云閣藏本)為最佳。該書論述詳盡,內(nèi)容豐富,說理真實,用之有效。既可補宋本文獻之缺失,又能借以訂正不少條文因錯簡訛脫所致之謬誤。不僅文字內(nèi)容較通行本多三分之一,尤其是還保存了近百首漢代佚方.這對于加深了解中古時期的醫(yī)藥成就,更顯得十分重要,F(xiàn)從古本所載方藥部分,與宋本《傷寒論》《金匱要略》進行比較分析。經(jīng)初步統(tǒng)計發(fā)觀,除桂本多出方劑80余張外,還有不少方同藥異,方異藥同的許多現(xiàn)象,而宋本載方,桂本所無者,亦在數(shù)十張以上。從其異同之處,不難看出宋本疑闕之多,而且在方證符合,用藥繁簡上還存在不少問題。這些都有待于進行深入的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驗證。
桂本與宋本方藥異同考證
為方便檢索,茲擇要錄出,以資參考。(《桂林古本》原據(jù)廣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二版。該書無方劑索引。現(xiàn)有民間中醫(yī)網(wǎng)經(jīng)典古籍編撰組整理校印之新版《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內(nèi)容完備,文字無誤,標點正確,條目清晰。附編方劑索引,極便檢索。今據(jù)此書于古本佚方后面加注頁碼,可以查對。)
(一)、桂本載方 宋本所無
“卷三•傷寒例”:
茯苓白術(shù)厚樸石膏黃芩甘草湯23、
附子細辛黃連黃芩湯23、
桂枝當歸湯63、
大黃石膏茯苓白術(shù)
枳實甘草湯24、當歸附子湯24!熬硭•溫病”:小
柴胡加黃連
牡丹皮湯33、
地黃知母黃連
阿膠湯33、石膏黃連黃芩甘草湯34、大黃黃芩地黃
牡丹皮湯34、`黃連黃芩
梔子牡丹皮
芍藥湯34、
豬苓加黃連牡丹皮湯34、黃連黃芩阿膠甘草湯34,35、黃芩石膏
杏子甘草湯35、地黃
黃柏秦皮茯苓
澤瀉湯35、大
黃香蒲湯`35、茯苓白術(shù)甘草湯35、`桂枝去桂加黃芩牡丹皮湯36、梔子湯`36,37,66、白虎加地黃湯`36,37、
百合地黃牡丹皮
半夏茯苓湯37!熬砦•
傷暑病”:白虎加
人參黃連阿膠湯39、百合地黃加
牡蠣湯`39、栝蔞茯苓湯39,40、
竹茹半夏湯`40、豬苓加人參湯40、黃連半夏石膏甘草湯41、白虎加桂枝人參
芍藥湯41、人參石膏湯41。“卷五•熱病”:黃連黃芩
瀉心湯41,42、黃連黃芩半夏
豬膽汁湯`42、大黃厚樸甘草湯 42、黃連石膏半夏甘草湯42、地黃黃柏黃連半夏湯!熬砦•濕病”:
黃芪桂枝茯苓細辛湯43、桂枝茯苓白術(shù)細辛湯`43、白術(shù)茯苓厚樸湯`44、
麻黃茯苓湯44、鼻塞方45!熬砦•傷燥病”:
竹葉石膏杏子甘草湯47、麻仁
白蜜煎`47、梔子
連翹甘草栝蔞湯47、黃芩牡丹皮栝萎半夏枳實湯47、地黃黃柏茯苓栝蔞湯48!熬砦•
傷風(fēng)”:黃連黃芩
麥門冬桔梗甘草湯48、枳實厚樸白術(shù)甘草湯`49、桔梗甘草枳實芍藥湯49、桔梗甘草枳實芍藥加地黃牡丹皮湯49!熬砦•寒病”:柴胡黃芩芍藥半夏甘草湯50、枳實白術(shù)茯苓甘草湯51、枳實
橘皮桔梗半夏生
姜甘草湯51!熬砹•太陽病上”:地黃半夏牡蠣
酸棗仁湯`57、竹葉石膏黃芩澤瀉半夏甘草湯57,58!熬砥•太陽病中”:人參地黃
龍骨牡蠣茯苓湯70!熬戆•太陽病下”:桂枝當歸牡丹皮
桃仁枳實湯73、連翹阿膠半夏
赤小豆湯73、黃連阿膠半夏
桃仁茯苓湯73,74、百合
貝母茯苓桔梗湯`74、
葶藶栝萎桔梗牡丹皮湯74、白術(shù)枳實桃仁
干姜湯74、大黃厚樸枳實半夏甘草湯74、桂枝茯苓枳實
芍藥甘草湯74,75!熬砭•陽明病”:白蜜煎88!熬硎•太陰病”:白術(shù)枳實干姜白蜜湯99、黃芪五物加干姜半夏湯99、人參自術(shù)芍藥甘草湯99、厚樸
四物湯99,100、理中加
黃芪湯100、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shù)湯100、小柴胡加茯苓白術(shù)湯100!熬硎•少陰病”:
四逆散(即
四逆湯改為散劑)105,106。“卷十一•厥陰病”:當歸四逆加人參附子湯`109、人參附子湯110、人參干姜湯110、柏葉阿膠湯111、
白頭翁加阿膠甘草湯112、黃連茯苓湯114,115、小柴胡加茯苓湯117。
“卷十二•
霍亂吐利病”:白術(shù)茯苓半夏枳實湯119、白術(shù)石膏半夏干姜湯120、四逆加
吳茱萸黃連湯120、`理中加人參栝蔞根湯120、理中加附子湯120,121!熬硎•痙陰陽易差后病”:桂枝加附子當歸細辛人參干姜湯123!熬硎•瘧病”:白虎加桂枝人參湯130!熬硎•婦人各病”:干姜人參半
夏丸154、桔梗甘草茯苓
澤瀉湯157、黃芪當歸湯158。以上共87方。其中“枳實厚樸白術(shù)甘草湯”與“厚樸枳實白術(shù)甘草湯”,用量雖異,藥味相同,故仍作一方。與諸家統(tǒng)計為88方基本相符。此外,尚有宋本有名無方的“
禹余糧丸、膠姜湯、黃連粉”等三方。故桂本較宋本實際多出90方。
(二)、宋本載方 桂本所無
通過比較可以看出《傷寒淪》方基本上沒有這種情況!督饏T要略》所載附方部分,或標明引自《千金》、《外臺》等書的方劑,除 “九痛丸”外,桂本一概沒有。至于《金匱》附錄:雜療方第二十三,禽獸魚蟲禁忌并治第二十四,果實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等篇的內(nèi)容,桂本也是一概沒有的,F(xiàn)將桂本沒有的方劑錄之如下: “小兒疳蟲蝕齒方、大黃甘草餳、大半夏湯、千金三黃湯、千金甘草湯、千金
葦莖湯,千金
生姜甘草湯、千金三物黃芩湯、千金麻黃醇酒湯、千金內(nèi)補當歸建中湯、千金桂枝去芍藥加
皂莢湯、風(fēng)引湯、頭風(fēng)摩散、外臺走馬湯、外臺茯苓飲、外臺黃芩湯、外臺牡蠣湯、外臺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根湯、古今錄驗
續(xù)命湯、
防己地黃湯、陽旦湯、雞屎白散、赤丸、杏子湯、肘后
獺肝散、近效術(shù)附湯、厚樸三物湯、侯氏黑散、
礬石湯、苓甘五味姜辛湯、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
杏仁湯、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半夏湯、蒲灰散、
藜蘆甘草湯、
薯蕷丸”。以上37方,桂本未見。
(三)、方同藥異
1.《傷寒論》方:
大柴胡湯,桂本有“大黃二兩”;大黃黃連瀉心湯,桂本作“大黃黃連黃芩瀉心湯”,有“黃芩一兩”;
文蛤散,桂本即“文蛤湯” 原方改湯為散,非“文蛤一味”;四逆湯,桂本有“人參二兩”;四逆散,桂本即“四逆湯”原方改湯為散,非“柴芍枳草四味”;
四逆加人參湯,桂本有“人參三兩”,即原方“人參二兩”, 又加一兩;通脈四逆湯,桂本有“人參二兩”;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桂本作“桂枝去芍藥加人參生姜湯”,無 “新加湯”方名;桂枝去芍藥加
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桂本無“蜀漆一味”; 桂枝甘
草龍骨牡蠣湯,桂本方后注有“甚者加人參三兩”;
當歸四逆湯,桂本無 “
通草一味”,有“
木通三兩”;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桂本作“當作四逆加吳萊萸生姜附子湯”,有“附子一枚”;麻黃
升麻湯,桂本無“當歸、
萎蕤、芍藥、
天門冬、茯苓、石膏、干姜”等七味,有“白術(shù)一兩”,其余同。
2.《金匱要略》方:九痛丸,方中“生狼牙一兩炙香”,桂本作“
狼毒四兩”;
土瓜根散,桂本“土瓜根”作“
王瓜根”;
王不留行散,“
川椒三分(除目及閉口,去汗)”,桂本作螙“
蜀椒三分(去目)”;甘草粉蜜湯,方中“粉一兩”未明何物?桂本作“
白粉一兩(即
鉛粉)”;竹葉湯,桂本無“
防風(fēng)、桂枝、附子三味”,其余同;竹皮大丸,方后注,“煩喘者加柏實一分”,桂本無此句;
澤漆湯,桂本無“
白前、黃芩、桂枝三味”;瀉心湯,桂本無“黃芩一味”,僅有 “大黃、黃連二味”;(按:《傷寒論》方,大黃黃連瀉心湯,即桂本“大黃黃連黃芩瀉心湯”。)奔豚湯,桂本無“甘
李根白皮一升”,有“桂枝三兩”;
射干麻黃湯,桂本無“
紫菀、
冬花二味”,“麻黃”僅用三兩;
桂枝芍藥知母湯,桂本作“桂枝芍藥知母甘草湯”,藥僅四味,無“麻黃,生姜、白術(shù)、附子、防風(fēng)”;
溫經(jīng)湯,桂本無“半夏,
麥冬二味”,
鱉甲煎丸,桂本僅有“鱉甲、柴胡,黃芩、大黃、牡丹皮、庶蟲、阿膠”等七味,無其余十六味。 (四),方異藥同
1.《傷寒論》方:三物小白散(《金匱》外臺
桔梗白散),桂本俱作“白散方”;桂枝附子去桂加白術(shù)湯,桂本作“白術(shù)附子湯”;梔子厚樸湯,桂本作“梔子厚樸枳實湯”;
葛根黃芩黃連湯,桂本作“葛根黃連黃芩甘草湯”。
2.《金匱要略》方:人參湯,桂本無此方名,與“理中湯”藥同;(按:桂本此條作“桂枝人參湯”,即理中湯方中有“桂枝四兩”。)大黃
甘遂湯,桂本作“大黃甘遂阿膠湯”;
大黃附子湯,桂本作“大黃附子細辛湯”;
烏頭湯,桂本作“烏頭麻黃黃芪芍藥甘草湯”;
半夏厚樸湯,桂本作“半夏厚樸茯苓生姜湯”,方后注有“苦痛者,去
蘇葉,加桔梗二兩”;
滑石代赭湯,桂本作“百合滑石代赭湯”;麻黃附子湯,桂本作“麻黃附子甘草湯”;
茵陳五苓散,桂本作“五苓散加
茵陳蒿”;枳實薤
白桂枝湯,桂本作“枳實
薤白桂枝厚樸栝萎湯;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桂本作“桂枝甘草麻黃生姜
大棗細辛附子湯”;桂枝救逆湯,桂本作“桂枝去芍藥加牡蠣龍骨救逆湯”,無“蜀漆一味”;黃芪芍藥桂枝
苦酒湯,桂本作“黃芪芍藥
桂枝湯”,方名無“苦酒”二字,方后注有“以苦酒一升”;栝蔞
瞿麥丸,桂本作“栝蔞瞿麥薯蕷丸”;崔氏八味丸,桂本無此方名及條文,實即
腎氣丸。
二、桂本與宋本方藥異同的研究
宋本有名無方者,共計六方。包括《傷寒》的禹余糧丸和《金匱》的杏子湯、黃連粉、
藜蘆甘草湯、附子湯、膠姜湯等。桂本除沒有藜蘆甘草湯方及條文外,也無杏子湯。但此條作“麻黃加術(shù)湯主之”。其余四方,桂本俱載藥物。禹余糧丸方由“禹余糧四兩、人參三兩、附子二枚,
五味子三合,茯苓三兩,干姜三兩”組成。黃連粉方由“黃連十分、甘草十分”組成!案阶訙奔础秱摗飞訇幉≈阶訙健!澳z姜湯”即
膠艾湯去艾易姜,但用量不同。值得注意的是《傷寒論》少陰病之“四逆散”,桂本即四逆湯(用有人參二兩)改為散劑。而宋本四逆散,桂本則為“柴胡芍藥枳實甘草湯”并非散劑。原為治療風(fēng)邪干犯肝臟,流于膽腑,出現(xiàn)
脅痛口苦,嘔逆腹脹之方,載于《卷五•傷風(fēng)》及《卷十•少陽病》中。二方差異較大,已有不少學(xué)者對此加以討論。 關(guān)于陽旦湯問題,究系何方何證?已是千古疑案。《敦煌古醫(yī)籍考釋》所載《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有古經(jīng)方“小陽旦湯。治天行,
發(fā)熱,
自汗出而惡風(fēng),鼻鳴.干嘔者”,藥即桂枝湯原方。而《金匱》第二十一,8條?膳c陽旦湯”,小注“即桂枝湯”,與“小陽旦湯”方藥符合。然桂林古本與宋本近似的條文,字句及方藥有明顯的不同。如《卷十六•婦人各病》:“產(chǎn)后中風(fēng),數(shù)十日不解,
頭痛,惡寒發(fā)熱,心下滿,嘔,續(xù)自微汗出,
小柴胡湯主之!庇帧淳砹•太陽病上〉:問日:太陽病,其證備,按桂枝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干,煩躁,吐逆,譫語,其故何也? 師曰:此陽旦證,不可攻也!薄瓣柕┳C,發(fā)熱不潮,汗出,咽干,昏睡不安,夜半反靜者,宜地黃半夏牡蠣
酸棗仁湯主之;若口渴,煩躁,小便赤,譫語者,竹葉石膏黃芩澤瀉半夏甘草湯主之。”劉仲邁謂此為“膽胃俱熱,氣血兩燔”之證”,“病因由血熱并氣,故涼氣即所以清榮也”(1)。今觀宋本所說的陽旦證與桂本記載在性質(zhì)上有根本的區(qū)別。桂本陽旦證屬熱證,不可誤用辛溫攻表發(fā)汗。與陽旦湯(桂枝湯)所主之陽旦證病機屬于風(fēng)寒者,概念不同。,而《金匱》“產(chǎn)后中風(fēng)”一條,桂本原是柴胡證,并非“陽旦證續(xù)在”。更與陽旦湯無關(guān)了。
還有《傷寒論》62條“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桂本此條作“桂枝去芍藥加人參生姜湯主之”。本為去芍藥,今更加一兩至四兩,用于“發(fā)汗后,身疼痛,脈沉遲者”豈不是南轅北轍了嗎?另據(jù)林乾良氏對《傷寒》《金匱》用藥的統(tǒng)計數(shù)字為“兩書合計藥物166種”(2)。依照其歸類原則,與所列藥物逐一對照,桂本除“雞屎白`、甘李根白皮、紫菀、冬花、白前、
白蘞、
豆黃卷、曲、鹽、
白石脂,
紫石英、
寒水石 `、蜣蜋、蜂窩、紫葳、
鼠婦、
石韋、
朱砂(真朱)、
菊花、柏實、川椒(桂本俱稱椒)等21味未見,以及土瓜根作“
王瓜根”、通草作“木通”之外,另用有 “香蒲”一種,和“甘草粉蜜湯”方中注明為“
鉛粉”一種。故桂本實際用藥只有147味,其藥數(shù)少于宋本。 通過以上比較,可以看出《傷寒》方基本相同,而《金匱》方出入較大。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仲景之書,傷寒部分經(jīng)王叔和編次之后得以廣泛流傳,其余內(nèi)容至宋代從“螙簡”中整理成《金匱要略》時,恐已難免無誤。至于桂本沒有的方劑,如“防己地黃湯、`風(fēng)引湯、續(xù)命湯、`侯氏黑散、薯蕷丸”以及《雜療方》之“
三物備急丸”等,均系療效卓著的千古名方,固不可因桂本所無而忽視其實際作用。但是有些方劑,如“
鱉甲煎丸”、“麻黃升麻湯”等,亦應(yīng)從實際出發(fā),參考桂林古本,針對病機,刪繁就簡,用藥予以取舍。 結(jié) 語 經(jīng)反復(fù)核對,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載方326張,用藥147味。從桂本多出的內(nèi)容來看,不僅文字古樸,而佚方用藥甚簡,配伍精當,絕非后世日趨于繁的文風(fēng)和方劑可比。像這樣保留了大量的漢以前古方之書,是迄今為止,任何載籍所沒有和不能比擬的。故應(yīng)予高度重視和深入研究。這對進一步完善仲景理論體系,充實方證內(nèi)容,指導(dǎo)臨床實踐等方面,將會起著巨大的作用。因此,古本傷寒是在浩瀚醫(yī)籍中值得注意和亟待發(fā)掘的一份寶藏 。
主要參考文獻
1、 劉仲邁《傷寒雜病論義疏》卷六,47頁。)
2、 林乾良,浙江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1982;(2):52。
(原文載 中醫(yī)文獻雜志 1991;(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