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虛勞不眠用酸棗仁湯酸棗仁湯為《金匱要略》方,辨證要點為虛煩不得眠,
心悸盜汗,頭目
眩暈,咽干口燥,脈弦或細數(shù)。長期睡眠不足的人,特別是老年人、病后體虛者、有慢性病者都可選用此方。酸棗仁的用量臨床需根據(jù)病人的體質(zhì)、胖瘦決定,一般用炒酸棗仁,用量為 6~ 15克。根據(jù)現(xiàn)代研究證明,酸棗仁能抑制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有鎮(zhèn)靜催眠作用。
茯苓寧心安神,對
心脾兩虛的
失眠健忘作用較好,若病人伴有心悸、健忘、胸悶則選用
茯神。
知母清虛熱。
川芎開郁調(diào)肝,用量不宜太大,一般以 6克為宜。
甘草調(diào)理諸藥,共治肝血不足,心失所養(yǎng)之不寐。臨床中可隨癥加減,偏于陰虛肝旺者,配白
芍藥、石
決明、
龍齒、
牡蠣等;憂思勞傷心脾而出現(xiàn)虛煩出汗、口渴、心悸者,可配生
地黃、
白芍藥、
五味子、牡蠣等。
二、陰虛火旺、虛煩不寐用黃連阿膠雞子黃湯黃連阿膠
雞子黃湯為《
傷寒論》方,主治“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辯證要點為心中煩躁,輾轉(zhuǎn)不眠,手足心熱,口干盜汗,小便短赤,舌質(zhì)紅、脈弦。雞子黃不可與藥同煮,應(yīng)該用煮好后的湯液沖服,雖味腥難咽,但效果明顯,一般兩劑后病人可平煩躁而安靜。若陰虛明顯,加用
麥門冬、
天門冬、五味子、
生地黃等。
三、
心陽虛不寐用
桂枝甘
草龍骨牡蠣湯
桂枝甘草
龍骨牡蠣湯為《傷寒論》方,辨證要點為心悸不寐,四肢不溫,
胸痛氣急,
怔忡不適,脈細或遲。方中桂枝、甘草辛甘化陽、補益心陽。甘草要重用,《傷寒論》原文中甘草用到二兩,與牡蠣、龍骨同分量,是桂枝用量的一倍(桂枝用一兩 ),臨床上筆者用到 15~ 20克。
四、脾濕不寐用
半夏秫米湯
半夏秫米湯出自《靈樞?邪客》,辨證要點為不寐伴心悸、胸悶、納呆,苔膩,脈沉或濡。半夏“治腹脹,目不得瞑”(《本草綱目》),秫米“治胃不和,夜不得眠”(《名醫(yī)別錄》)。若濕重加
陳皮、茯苓、
薏苡仁、白
豆蔻等;納差加
蘇梗、
谷芽、
麥芽、
雞內(nèi)金等;伴脘悶噯氣加fo手、
木香等。
五、胃虛痞滿不寐首選半夏
瀉心湯半夏瀉心湯出自《傷寒論》,辨證要點為心窩部脹悶,腸中咕咕作響,夜間不寐,情緒不寧,噯氣,納差。方中半夏既可蠲痰化飲,治心下痞悶。此方是治療胃腸病引起的夜寐不安的有效方劑。
六、久病胸悶煩驚之不寐用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出自《傷寒論》,主治傷寒下后,胸悶煩驚,至夜興奮不寐,精神驚怍不寧,譫語,小便不利,一身盡重,不能轉(zhuǎn)側(cè),苔黃膩,脈滑。
七、邪在半表半里失眠用
小柴胡湯小柴胡湯出自《傷寒論》,主治邪入半表半里之往來寒熱,口苦,咽干,目眩,心煩不寐,胸脅苔滿,苔薄,脈弦。筆者曾用小柴胡湯加減治療一婦女經(jīng)期感受外邪,低熱反復(fù)不愈,眠差心煩,口苦
耳鳴,胃脹納差,取得較好效果。方中可加入黃連、牡蠣、
珍珠母等寧心安神之品。值得注意的是使用此方一定要以有少陽證為準(zhǔn),無少陽證者不可用。此方對于婦女產(chǎn)后
發(fā)熱及
瘧疾、
黃疸、急
慢性肝炎等時期的
失眠癥均有較。好療效。
八、水熱互結(jié)伴失眠用
豬苓湯
豬苓湯出自《傷寒論》,治療陰虛而水熱互結(jié)于下,見發(fā)熱口渴,心煩不寐,小便不利,渴欲飲水,舌紅、脈細數(shù)。臨床上筆者常用此方治療泌尿系統(tǒng)感染兼見失眠、心煩的病人,每每取效,可加用
遠志、
夜交藤、
珍珠母、黃連、龍骨、牡蠣等寧心安神之品。
九、心血不足且脈結(jié)代之失眠選用
炙甘草湯
炙甘草湯出自《傷寒論》,主治重病后陰血不足,血不養(yǎng)心,虛羸少氣,心悸失眠,虛煩不寐,大便干結(jié),舌淡少苔,脈細或結(jié)代。方中炙甘草重用,甘溫益脾,補子而實母,以養(yǎng)心復(fù)脈;生地黃、麥門冬益陰養(yǎng)心以利脈;佐以
人參益氣生陽,陽中求陰;桂枝助心陽而通脈。諸藥合用,對
心律失常伴失眠者往往有效。
十、邪去正未復(fù)之失眠用
竹葉石膏湯
竹葉石膏湯出自《傷寒論》,主治傷寒病后邪已去,正氣未復(fù),氣血津液不足之證。辨證要點為低熱心煩,眠差,口干唇燥,納少,乏力,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膳浜纤釛椚、五味子、
浮小麥、
柏子仁、龍骨等安神之品。
失眠癥治療關(guān)鍵在辨證論治。臨床中靈活選用經(jīng)方,可以有很好的療效。但需提出的是,經(jīng)方應(yīng)用時也要注意隨證加減,藥量也應(yīng)因人因證而異,不能生搬硬套、原方照抄。而且可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經(jīng)方結(jié)合使用,能取得更好的療效。經(jīng)方還可配合時方、土方,取長補短,提高療效。失眠癥的治療是復(fù)雜而且持久的過程,不能偏執(zhí)于方藥的作用,要重視病人的心理、生活習(xí)慣等方面的調(diào)節(jié)才能夠達到治愈目的。
附錄:
酸棗仁湯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篇云:“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仁湯主之!鼻疤崾恰疤搫凇保怯尚
肝陰虛血燥而引起。表現(xiàn)為“虛煩不得眠”!疤摕,心中郁郁而煩,特別是夜間,心中常因煩亂而不寧。故仲景用酸棗仁養(yǎng)血而補心肝之體。川芎調(diào)暢氣血而順心肝之用,一散一收,陰陽合一。他藥養(yǎng)陰清熱,寧心安神,使水足而神自寧,火清而魂自安。但筆者初試此方,往往效不如期。后讀劉惠民醫(yī)話,言“酸棗仁不僅是治療失眠不寐之要藥,且具有滋補強壯作用,久服能養(yǎng)心健腦,安五臟,強精神”(《名老中醫(yī)醫(yī)話》)。并認(rèn)為,用藥之巧在于量,一般成人一次多在30g以上,甚至可達到75~90g,用量5~6倍于他人。正由于劉氏善用棗仁,友人將其與善用生石膏的張錫純相提并論。余受啟發(fā),后每用棗仁量至30~60g。其療效果然不同。曾治石女士,年32歲。患病毒性
心肌炎愈后失眠年余。每至入眠必用安定方有睡意,白日精神疲憊,如此數(shù)月,痛苦異常。望其舌嫩暗,苔薄潤,脈弦而細。擬酸棗仁湯滋陰養(yǎng)血,潤燥清熱。服用10余劑,不見效果。后將酸棗仁加至60g,當(dāng)夜入眠4小時,甚為愜意。繼服10劑,睡眠可達6小時之多,精神也轉(zhuǎn)而開朗,病痛基本消失。
黃連阿膠湯 《傷寒論》303條云:“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心中煩,不得眠,黃連阿膠湯主之!鄙訇幷撸哪I也。正常生理狀態(tài)下,心火下交于腎水,腎水上交于心火;水火既濟,心腎交通,何患之有!今邪入少陰二三日以上,化熱之時也。熱邪傷及腎陰,使腎水不能上濟心火,形成陰虛于下,陽亢于上,故而心中煩不得臥。張仲景取阿膠、雞子黃、白芍養(yǎng)血救陰;黃連、
黃芩旨在瀉火,使陰復(fù)火降,水火既濟,心腎交泰,煩除而臥安。應(yīng)用此方,關(guān)鍵在于掌握陰虛火旺證,即伴有口燥咽干,舌紅絳,脈細數(shù)。劉渡舟氏指出:“此證每晚當(dāng)陽入于陰之時,則煩甚而不能臥寐!保ā秱撛忈尅)即入睡困難,心煩不寧。越不能寐越心煩,而越心煩則越不得入睡。如此形成惡性循環(huán)。這是陰虛火旺,
心腎不交的典型癥狀。余曾治一銀行職員,因業(yè)務(wù)原因而致失眠3個月。每至夜晚,心煩不寧,難于入眠,甚則徹夜不寐。并見口干少津,手心出汗,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擬黃連阿膠湯滋陰降火,清心安神。取黃連6g,黃芩6g,生白芍12g,阿膠 12g(另燉沖服),雞子黃2枚(后入藥汁內(nèi)服)。服藥3劑,即可入睡5個小時,但時有尿熱感,加入知母10g,
黃柏5g。繼服10劑,每晚可睡6個小時;上方續(xù)服12劑,睡眠可達7個小時,兼癥亦見減輕。
梔子豉湯
《傷寒論》29條云:“發(fā)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劇者,必反復(fù)顛倒,心中懊 ,梔子豉湯主之! 本條乃系實邪雖去而余熱擾于胸中所致的失眠證。虛煩之“虛”是對有形之邪而言,非正氣之虛。其輕者,虛煩不得眠;其劇者,“必反復(fù)顛倒,心中懊 ”!胺磸(fù)顛倒”形容心煩之甚,身不寧也!鞍免噢r(nóng)”二字,劉河間在《傷寒直格》中比喻為“似中
巴豆、
草烏頭之毒藥之狀也!边@種感受絕大多數(shù)人不曾經(jīng)歷過。若推而言之,患熱性病而又食辛辣食物的難受感多數(shù)人則有過。因熱在上焦,故取苦寒之梔子導(dǎo)熱下行;豆豉輕浮上達,宣透解郁,并能調(diào)和胃氣。使用本方,要先煮梔子以取其味,后納豆豉以取其氣!睹t(yī)類案》載江應(yīng)宿治驗:蘄相莊患傷寒十余日,身熱無汗,怫郁不得臥,非躁非煩,非寒非痛,時發(fā)一聲,如嘆息之狀。投以梔子豉湯一劑,十減二三。再以
大柴胡湯下燥屎。怫郁除而安臥,調(diào)理數(shù)日而起。筆者每用梔子豉湯時,多與《金匱要略》
麥門冬湯合用,治療熱病后
肺胃陰傷,虛火上炎所致的失眠癥,取其清養(yǎng)肺胃,收斂虛火之功。
甘麥
大棗湯
《金匱要略·婦人病》篇云:“婦人
臟躁,善悲傷欲哭,如神靈所作,數(shù)欠伸,
甘麥大棗湯主之。” 臟躁屬神志病變,意謂心
肝血虛,神不安寧,以致神志躁擾不寧。臨床見證多為發(fā)作性,情緒容易沖動,知覺過于敏感或遲鈍,心煩失眠,時而哭泣,時而郁悶不語,大便燥結(jié)等。有人指出,本方對于嚴(yán)重的神經(jīng)衰弱、癔病、舞蹈病、癲、狂、癇、小兒多動癥等,凡呈現(xiàn)陰虛陽亢,而表現(xiàn)為口干、心煩急迫難忍之狀者,多服此方,自然取效。筆者曾治療一女青年,因失戀而情緒異常,時而默然少言,時而哭泣不止,夜難入寐,病發(fā)月余,僅作針灸治療。脈弦細數(shù),舌質(zhì)紅赤,苔少。屬臟躁病。擬生甘草 30g,小麥10g,大棗15枚(切),炒棗仁30g,竹葉10g,燈心5g。煎服3劑,未再哭泣,夜能入寐4~5個小時。仍郁郁而悶,表情淡漠。上方加石
菖蒲10g,
麥冬30g。繼服10余劑,夜寐安然,諸癥告失。是方小麥養(yǎng)心氣,護心陰;甘草、大棗甘潤緩急。正合《素問·臟氣法時論》“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之旨。此方亦治男子。岳美中先生在青年時期,曾治一男子,喜笑無常,不時欠伸,狀如“巫婆擬神靈”,投甘麥大棗湯,藥盡7劑而愈。
百合知母湯及百合地黃湯
《金匱要略·百合
狐惑陰陽毒病》篇有治療
百合病的百合知母湯、百合地黃湯等類方。雖然原文并未言及治療失眠癥,但歷代醫(yī)家用于治療失眠癥者不乏其例。其因有二,一是百合病的一種癥狀就有“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的“躁不得臥”癥(成無己語);二是百合味甘性平,本是一味清心潤肺,益氣安神良藥。這樣,藥證合拍,用于失眠癥的治療,自然順理成章。何任先生認(rèn)為“余遇患熱性病之后階段,有口苦,尿黃或赤,并有某些神經(jīng)系統(tǒng)見證者,往往先考慮分析其是否符合本病!保ā墩繄@醫(yī)話》)筆者曾治一產(chǎn)婦,32歲,由于出血過多,產(chǎn)后體質(zhì)虛弱,低熱半月,熱退后,遺患口苦咽干,五心煩熱,入夜難眠,并有手足汗出。舌質(zhì)嫩紅,舌尖赤,苔少,脈細數(shù)。脈證合參,顯系心
肺陰虛,熱伏陰分所致。擬方:生百合30g,知母10g,生地 15g,
青蒿30g,
地骨皮30g。初投3劑,汗出已止;又服1周,夜眠5~6小時,且口苦咽干已無,舌上布津。恐其藥物過涼傷氣,遂去青蒿、地骨皮,加入生
山藥30g,繼服10劑而安。
半夏秫米湯
《靈樞·邪客》篇記載了一首治療失眠的名方,即半夏秫米湯。其形成是因是由于衛(wèi)氣不得入于陰分,形成陰虛,故夜間不能合目而失眠。并說此方對于新發(fā)之病,有“覆杯而臥”的效果。衛(wèi)氣不得入于陰分,何以用半夏秫米湯?伯高僅用交通陰陽幾字概括之。后世醫(yī)家雖多論及,但切中要害者莫如清代吳鞠通。他在《溫病條辨》下焦篇中特設(shè)條文:“溫病愈后,嗽稀痰而不咳,徹夜不寐者,半夏湯主之!毙l(wèi)氣何以不能下交陰分而形成陰虛?是由“胃居中焦,為陽氣下交之道路;中寒飲聚,致令陽氣欲下交而無路可循,故不寐也。”半夏逐痰飲而和胃;秫米補陽明燥氣之不及,而滲其飲,飲退胃和,寐可立至。此方雖有覆杯之效,但歷代醫(yī)家多增味而用,這可能與原文對半夏秫米湯證的論述不清有關(guān)。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膽腑病》中立千金流水湯治虛煩不得眠,方中除半夏秫米外,另增酸棗仁、生地、茯苓、炙遠志、黃芩、生
姜等。上世紀(jì)三十年代丁甘仁先生常以半夏秫米湯合
溫膽湯治療胃不和夜不眠癥。施今墨先生則常用半夏秫米湯合
異功散治療此證。近閱《王修善醫(yī)學(xué)筆記》,書中記述一位干部,因工作繁忙,用腦過度,晝夜不寐,已一周余。伴見干嘔,厭食,體倦,脈滑。王氏治以半夏秫米湯,一劑而愈。這些兼癥的出現(xiàn),對于理解半夏秫米湯的證候特點,是有一定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