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一首 脈證二十四條)
(方二十六首 灸法十首)
論曰∶余立身以來,三遭熱痢,一經(jīng)冷痢,皆日夜百余行,乃至移床就廁,其困篤如此,但率意自治者,尋手皆愈。乃知此疾天下易治,但中性之徒率性驕倨,良藥苦口不能克己早餌,朝遇暮過,望其自瘥,疾勢日增,胃氣漸弱,心力俱微,食飲與藥皆不能進,既不時愈,便稱痢病難治,斯皆自誤也。學(xué)人須深達斯旨。然此病隨宜服一物皆使得瘥,惟須力意苦己,服食以瘥為限,則無不愈也。又大須慎口味,重者瘥后百日,次者一月日。常哀驕恣者,不能自慎興言于此,以為至概矣。古今痢方千萬首,不可俱載此中,但撮其效者,七八而已。如陟厘丸、烏梅丸、松皮散等,暴痢服之,何有不瘥其溫脾湯,健脾丸(方出下冷痢篇),久下得之,焉能不愈。大凡痢有四種,謂冷熱疳蠱,冷則白。熱則赤。疳則赤白相雜無復(fù)節(jié)度,多睡眼澀,蠱則純痢瘀血。熱則多益黃連,去其干姜。冷則加以熱藥。疳則以藥吹灌下部。蠱毒則以蠱法治之藥。既主對相當,痢者復(fù)自勉勵服餌,焉有不愈者也。
凡服止痢藥,初服皆劇,愚人不解,即止其藥不服,此特不可,但使藥與病源的相主對,雖劇但服,不過再三服,漸漸自知。非其主對者,慎勿服也。
凡痢病通忌生冷酢滑,豬雞魚油、乳酪酥干脯醬粉咸。所食諸食,皆須大熟爛為佳,亦不得傷飽,此將息之大經(jīng)也。若將息失所,圣醫(yī)不能救。
下痢脈滑而數(shù),有宿食,當下之。
下痢脈遲而滑者,實也。利為末止,急下之。
下痢脈反滑,當有所去下乃愈。
下痢不欲食者,有宿食,當下之。
下痢而腹痛滿,為寒實,當下之。
下痢而譫語,腹內(nèi)有燥屎,宜下之。
下痢腹中堅者,當下之。
下痢三部皆平(一作浮),按其心下堅者,急下之。
下痢已瘥,至其年月日時復(fù)發(fā)者,此為下不盡,更下之愈。風(fēng)寒重者,不可下。下之后,心下堅痛,脈遲(一作浮),此為寒,但當溫之。脈沉緊,下之亦然。脈浮大弦,下之當已。
下痢脈浮大,此為虛,以強下之故也。設(shè)脈浮革者,因而腸鳴,當溫之。
下痢脈遲緊為痛,未欲止,當溫之。得冷者滿而便腸垢。
下痢身軀疼痛,急救里,諸溫之屬,可與理中、四逆、附子湯熱藥輩急投之美。
下痢大孔痛者,當溫暖之。
下痢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
下痢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
下痢氣者,當利其小便。
下痢脈反浮數(shù),尺中自澀,其人必清膿血。
下痢脈數(shù)而渴者,今自愈。設(shè)不瘥,必清膿血,有熱故也。
下痢脈沉弦者下重,其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shù)者為欲自止,雖發(fā)熱,必不死。
下痢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谷,必郁冒,汗出而解,病患必微厥,所以然者,面戴陽下虛故也。
下痢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今自愈。
下痢脈數(shù),有微熱,汗出今自愈。設(shè)脈緊為未解。
下痢脈弦,發(fā)熱身汗者自愈。
下痢脈大浮弦,下當已。
下痢舌黃,燥而不渴,胸中實,下不止者死。
下痢后脈絕,手足厥冷, 時脈還,手足溫者生,不還不溫者死。生死之決,此之謂也。
下痢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
凡六腑氣絕于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臟氣絕于內(nèi)者,下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也。細尋取之,萬不失一,下病體略例如此耳。
《素問》曰∶春傷于風(fēng),夏為膿血。凡下多滯下也。夏傷于風(fēng),秋必洞泄,秋多下水也,患是冷也,夫積冷積熱及水谷實而下者,以大黃湯下之,強人勿過兩劑,皆消息五六日更進一劑,其補澀湯不效者,三兩日可進一劑。
治百病下痢gydjdsj.org.cn/pharm/及傷寒身熱,頭痛目赤,四肢煩疼不解,協(xié)熱下利∶或醫(yī)已吐下之,腹內(nèi)虛煩,欲得冷凍飲料,不能消,腹中急痛,溫食則吐,乍熱乍冷,狀如溫瘧;或小便不利,氣滿嘔逆,下痢不止方。
水中陟厘(五兩) 紫石英(三兩) 漢中木防己(六兩) 隴西當歸(四兩) 濃樸(一兩)黃連 ?
上八味以苦酒二升漬防己極令潤,出之切,以板瓦覆著炭火上,以濃紙藉瓦上令色槁燥有余,苦酒復(fù)漬之,更出熬盡苦酒止,勿令火猛,徐徐熬令極燥,各搗為末。又以余苦酒三升浸豉一宿,明旦以瓦盆盛,以一盆覆蒸五升,土下須二氣通流,出之,研絞取濃汁,和藥搗為丸如雞頭子大,懸令陰干,勿見風(fēng)塵。此藥以三丸為一劑。平旦服一劑,晝服一劑,暮服一劑,皆以水服之。若病重藥力未行者,但益服之,日可四五劑。令腹中有藥力,飲食消是其效也。新服藥未安調(diào),當稀糜助藥力,心中了然,后可作羹 ,微冷食之。若有時不喜冷食,正是藥力盡耳。若欲不復(fù)藥者,但稍溫食,藥力自盡矣。服藥不必強多飲水,禁熱食生魚豬肉蒜生菜酒及辛物肥膩。若有風(fēng)病加防風(fēng)一兩,人虛羸加石斛一兩。若宿有下痢,腸胃損弱者,加太一余糧二兩半,取石中黃軟香者。若婦人產(chǎn)后疾,加石硫黃一兩,小便黃赤不利,加?
下痢熱諸治不瘥方。
烏梅(一升) 黃連(一斤,金色者)
上二味蜜丸如梧子,服二十丸,日三夜二。
治積久二三十年常下痢神方。
赤松皮去上蒼皮,切一斗為散,面粥和一升服之,日三服瘥。不過服一斗永瘥。三十年痢,服之百日瘥。
治熱毒痢方。
苦參 橘皮 黃連 黃柏 鬼臼(一作鬼箭羽) 藍青 獨活 阿膠 甘草
上九味等分為末,以蜜烊膠和,并手丸之如梧子,候干,飲服十丸,日三,后稍加猝下痢者大良。
治諸熱毒下黃汁,赤如爛血,滯如魚腦,腹痛壯熱方。
黃連(二兩) 黃芩 黃柏 升麻 石榴皮(各六分) 艾葉(三分) 白頭翁 桑寄生 當歸 牡蠣 犀角 甘草(各一兩)
上十二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下血痢腹痛方。
龍骨 龍膽 羚羊角 當歸 附子 干姜 黃連(各三十珠) 赤石脂 礬石(各一兩半)犀角 甘草 熟艾(各十八銖)
上十二味為末,蜜丸如小豆,先食服十五丸,日三,加至二十丸。
又方 龍骨 當歸 干姜 熟艾 牛角 (各三兩) 附子 黃柏 赤石脂 川芎 阿膠gydjdsj.org.cn/zhuyuan/濃樸 甘草 橘皮 芍藥 石榴皮(各二兩) 蜀椒(一兩) 升麻(一兩半) 黃連(五合)大棗
上十九味 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四升,去滓,納牛角 末,阿膠烊化,綿絞去滓,分七治血痢方∶
蒲黃(三合) 干地黃 桑耳 甘草 芒硝 茯苓 人參 柏葉 艾葉 阿膠 生姜(各二兩)
上十四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分五服。
治下雜血方∶
干藍 犀角 地榆(各二兩) 蜜(二合上四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去滓,下蜜煎取五合,分二服,治熱毒蠱妙。
治熱毒下黑血,五內(nèi)絞切痛,日夜百行氣絕欲死方∶
黃連(一升) 龍骨 白術(shù)(各二兩) 阿膠 干姜 當歸 赤石脂(各三兩) 附子(一兩)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分五服。余以貞觀三年(七月十二日),忽得此熱毒痢,至十五日命將欲絕,處此方藥,入口即定。
治赤滯下血連月不瘥方。
白頭翁 濃樸 阿膠 黃連 秦皮 附子 黃柏 茯苓 芍藥各二兩) 干姜 當歸赤石脂 甘草 龍骨(各三兩) 大棗(三十枚) 粳米(一升)
上十六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米令熟,出米納藥,煮取三升,分四服。
治下血日夜七八十行方∶
黃連 黃柏(各四兩)
上二味 咀,以醇醋五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
治大熱毒純血痢不可瘥者方∶
黃連六兩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夜露置星月下,旦起空腹頓服,臥將息即止。不瘥加黃芩二兩,更作服之。仍不瘥者,以疳痢法治之。
治下赤連年方∶
地榆 鼠尾草(各一兩)
上二味 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二服。如不止,取屋塵水漬,去滓,一升分二服。(《古今錄驗》云服屋塵汁一小杯)。
又方 秦皮(如無以槲皮代之) 鼠尾草 薔薇根上三味等分 咀,以水淹、煎,去滓,銅器中重釜煎成丸如梧子大,服五六丸,日三。稍增瘥止。亦可濃汁服半升。
治下痢絞痛腸滑不可瘥方∶
黃連(六兩) 阿膠 鼠尾草 當歸 干姜(各三兩)
上五味 咀,若大冷白多以清酒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若熱及不痛者,去干姜、當歸以水煮之。
治熱痢水谷方∶
黃連 阿膠(各二兩) 黃柏(一兩) 烏梅(四十枚) 梔子(三十枚)
上五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亦治 神良。
治因下空竭欲死,滯下膿血,日數(shù)十行,羸篤垂死,老少并宜服之方。
茯苓 黃芩 黃連 黃柏 龍骨 人參 干姜 桂心 當歸 芍藥 甘草 梔子仁(各半兩) 赤石脂(一兩) 大棗(十二枚)
上十四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不瘥滿三劑。此方主風(fēng)虛冷痢最佳。
治下久赤白連年不止,及霍亂,脾胃冷實不消方。
大黃(四兩) 人參 甘草 干姜(各二兩) 附子(一枚,大者)
上五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臨熟下大黃,與后溫脾湯小異,須大轉(zhuǎn)瀉者當用此方神效。
治赤白痢方。
黃連 黃柏 干姜 石榴皮 阿膠(各三兩) 當歸(二兩) 甘草(一兩)
上七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熱病時氣下赤白痢遂成 方。
女萎 藜蘆(各三分) 烏頭 桂心(各四分) 黃連 云實(各三分) 代赭(一分)
上七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服二丸。大下痢宿勿食,清旦以冷水服之。勿飲食。至日中過后乃飲食,若得藥力,明旦更服如前。亦可長服。虛羸晝夜百行膿血亦瘥。
治下赤白痢,大孔蟲生悉皆瘥方。
鼠尾草(二兩) 豉(一升) 梔子仁 生姜(各六兩) 桃皮(一握)
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煮二升,分三服。
(一本單用桃皮,以酒煮服之。
治冷熱不調(diào)或水或膿或五色血痢方∶
酸石榴五枚。合殼子搗絞,取汁二升,服五合,瘥止。
治赤白滯下方∶
泄痢食不消不作肌膚,灸脾俞,隨年壯。
泄注五痢便膿血重下腹痛,灸小腸俞百壯。
泄痢久下失氣勞冷,灸下腰百壯,三報穴在八魁正中央脊骨上,灸數(shù)多尤佳。三宗骨是忌針。
泄痢不禁小腹絞痛,灸丹田百壯,三報穴在臍下二寸,針入五分。泄痢不嗜食,雖食不消,灸長谷五十壯,三報穴在挾臍相去五寸,一名循際。
泄痢赤白漏,灸足太陰五十壯,三報。
久泄痢百治不瘥,灸足陽明下一寸高骨上陷中,去大趾歧三寸,隨年壯。
又屈竹量正當兩胯脊上點訖,下量一寸點兩旁各一寸,復(fù)下量一寸,當脊上合三處,一灸三十壯,灸百壯以上。
一切痢皆斷,亦治濕 冷,脊上當胯點處不灸。
又灸臍中稍稍二三百壯。
又灸關(guān)元三百壯,十日灸,并治冷痢腹痛,在臍下三寸。
赤白下痢灸窮骨,以灸數(shù)多為佳
經(jīng)論書籍: | 《經(jīng)絡(luò)全書》 | 《四圣心源》 | 《內(nèi)經(jīng)評文》 | 《靈樞懸解》 | 《素問懸解》 | 更多>> |
傷寒金匱: | 《傷寒說意》 | 《傷寒心法要訣》 | 《傷寒懸解》 | 《傷寒尋源》 | 《傷寒醫(yī)訣串解》 | 更多>> |
診治書籍: | 《脈訣刊誤》 | 《脈訣乳! | 《脈理求真》 | 《脈確》 | 《脈象統(tǒng)類》 | 更多>> |
本草書籍: | 《本草崇原》 | 《本草從新》 | 《本草撮要》 | 《本草分經(jīng)》 | 《本草綱目》 | 更多>> |
方言書籍: | 《洪氏集驗方》 | 《華佗神方》 | 《回生集》 | 《本草分經(jīng)》 | 《急救便方》 | 更多>> |
內(nèi)科書籍: | 《中國醫(yī)籍考》 | 《中風(fēng)論》 | 《重訂靈蘭要覽》 | 《重訂廣溫?zé)嵴摗?/a> | 《止園醫(yī)話》 | 更多>> |
婦科書籍: | 《產(chǎn)寶》 | 《產(chǎn)鑒》 | 《婦科秘方》 | 《婦科秘書》 | 《婦科問答》 | 更多>> |
兒科書籍: | 《保嬰撮要》 | 《保幼新編》 | 《慈幼便覽》 | 《慈幼新書》 | 《達生編》 | 更多>> |
外科書籍: | 《金瘡秘傳禁方》 | 《救傷秘旨》 | 《立齋外科發(fā)揮》 | 《傷科補要》 | 《傷科大成》 | 更多>> |
五官書籍: | 《白喉全生集》 | 《白喉條辨》 | 《包氏喉證家寶》 | 《喉科秘訣》 | 《喉科指掌》 | 更多>> |
針灸書籍: | 《針經(jīng)指南》 | 《針灸大全》 | 《針灸甲乙經(jīng)》 | 《針灸聚英》 | 《針灸神書》 | 更多>> |
醫(yī)論書籍: | 《思考中醫(yī)》 | 《四圣懸樞》 | 《塘醫(yī)話》 | 《推求師意》 | 《外經(jīng)微言》 | 更多>> |
醫(yī)案書籍: | 《馬培之醫(yī)案》 | 《奇癥匯》 | 《三家醫(yī)案合刻》 | 《邵蘭蓀醫(yī)案》 | 《孫文垣醫(yī)案》 | 更多>> |
綜合書籍: | 《急救廣生集》 | 《景岳全書》 | 《明醫(yī)雜著》 | 《明醫(yī)指掌》 | 《儒門事親》 | 更多>> |
養(yǎng)生書籍: | 《食療方》 | 《壽世傳真》 | 《壽世青編》 | 《心醫(yī)集》 | 《服食導(dǎo)餌》 | 更多>> |
其它書籍: | 《本草問答》 | 《瘋門全書》 | 《厘正按摩要術(shù)》 | 《醫(yī)暇卮言》 | 《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xué)》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