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新本傷寒雜病論(轉(zhuǎn))
    

傷寒雜病:新本傷寒雜病論(轉(zhuǎn))

新本傷寒雜病論

老莊

新本傷寒雜病論目錄平脈第一辨癥第二論治第三辨?zhèn)碜C脈癥并治第四辨?zhèn)柌∶}癥并治第五辨?zhèn)柮鞑∶}癥并治第六辨?zhèn)訇柌∶}癥并治第七辨?zhèn)幉∶}癥并治第八辨?zhèn)訇幉∶}癥并治第九辨?zhèn)赎幉∶}癥并治第十辨?zhèn)畨牟∶}癥并治第十一辨痙濕暍溫病脈癥病治第十二辨血痹中風中寒歷節(jié)病脈癥并治第十三辨瘧病脈癥并治第十四辨胸痹心痛短氣驚悸奔豚病脈癥并治第十五辨肺肺痿咳嗽上氣病脈癥并治第十六辨霍亂嘔吐下利噦胃反病脈癥并治第十七辨宿食腹?jié)M腸癰病脈癥并治第十八辨消渴淋病脈癥并治第十九辨痰飲水氣病脈癥并治第二十辨黃疸病脈癥并治第二十一辨瘀血吐衄下血病脈癥并治第二十二辨百合惑陰陽毒蟲病脈癥并治第二十三辨虛勞病脈癥并治第二十四辨婦人妊娠病脈癥并治第二十五辨婦人產(chǎn)后病脈癥并治第二十六辨婦人雜病脈癥并治第二十七


-----------平脈第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發(fā)布時間:2007年4月6日 16時35分

問曰:脈何以知氣血臟腑之診也?
師曰:脈乃氣血先見。氣血有盛衰,臟腑有偏盛。氣血俱盛,脈陰陽俱盛;氣血俱衰,脈陰陽俱衰。氣獨盛者,則脈強;血獨盛者,則脈滑;氣偏衰者,則脈微;血偏衰者,則脈澀;氣血和者,則脈緩;氣血平者,則脈平;氣血亂者,則脈亂;氣血脫者,則脈絕;陽迫氣血,則脈數(shù);陰阻氣血,則脈遲;若感于邪,氣血擾動,脈隨變化,變化無窮,氣血使之。病變百端,本原別之;欲知病源,當憑脈變;欲知病變,先揣其本;本之不齊,在人體躬,相體以診,病無遁情。
問曰:脈有三部,陰陽相乘;榮衛(wèi)血氣,在人體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隨時動作,肖象形榮。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觀脈,大小不同;一時之間,變無經(jīng)常;尺寸參差,或短或長;上下乖錯,或存或亡;病轍改易,進退低昂;心迷意惑,動失紀綱;愿為俱陳,令得分明。
師曰:子之所問,道之根源。脈有三部,尺寸及關;榮衛(wèi)流行,不失衡銓;腎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經(jīng)常,不失銖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環(huán),當復寸口,虛實見焉。變化相乘,陰陽相干;風則浮虛,寒則牢堅,沉潛水蓄,支飲急弦,動則為痛,數(shù)則熱煩;設有不應,知變所緣;三部不同,病各異端,太過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見,中必有奸,審查表里,三焦別焉;知其所舍,消息診看,料度臟腑,獨見若神,為子條記,傳于賢人。
師曰:脈分寸關尺,寸脈分經(jīng)以候陽,陽者氣之統(tǒng)也;尺脈分經(jīng)以候陰,陰者血之注也;故曰陰陽。關上陰陽交界,應氣血升降,分經(jīng)以候中州之氣。
問曰:東方肝脈,其形何似?師曰:肝者木也,名厥陰,其脈微弦濡弱而長,是肝脈;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假令得純弦脈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脈如弦直,此是肝臟傷,故知死也。
南方心脈,其形何似?師曰:心者火也,名少陰,其脈洪大而長,是心脈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假令脈來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脈來頭小本大,故曰復,病在表也;上微頭小者,則汗出;下微本大者,則為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西方肺脈,其形何似?師曰:肺者金也,名太陰,其脈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脈,若得緩遲者,皆愈;若得數(shù)者,則;何以知之?數(shù)者南方火也,火克西方金,法當癰腫,為難治也。
北方腎脈,其形何似?師曰:腎者水也,其脈沉而石,腎病自得此脈者,愈;若得實大者,則。缓我灾?實大者,長夏土王,土克北方水,水臟立涸也。
問曰:二月得毛浮脈,何以處言至秋當死?師曰:二月之時,脈當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二月肝用事,肝屬木,脈應濡弱,反得毛浮脈者,是肺脈也;肺屬金,金來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仿此。
師曰:立夏得洪大脈是其本位,其人病身體苦痛重者,須發(fā)其汗;若明日身不痛不重者,不須發(fā)汗;若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脈洪大是其時脈,故使然也。四時仿此。
問曰:脈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別之?師曰:寸口關上尺中三處,大小浮沉遲數(shù)同等,雖有寒熱不解者,此脈陰陽為和平,雖劇當愈。師曰: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此皆不治,決死也;若計其余命生死之期,期以月節(jié)克之也。
問曰:脈有陰陽,何謂也?師曰:凡脈大、浮、數(shù)、動、滑,此名陽也;凡脈沉、澀、遲、弦、微,此名陰也。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問曰:脈有殘賊,何謂也?師曰:脈有浮、沉、弦、緊、滑、澀,此六脈,名曰殘賊,能為諸脈作病也。
脈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假令濡而上魚際者,宗氣泄也;孤而下尺中者,精不藏也;若乍高乍卑,乍升乍墜,為難治。
寸口脈,浮為在表,沉為在里;數(shù)為在腑,遲為在臟;假令脈遲,此為在臟也。
寸口脈浮而大,浮為風虛,大為氣強;風氣相搏,必成癮疹,身體為癢,癢者名曰泄風,久久為痂癩。
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
寸口脈浮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wèi),緊則傷榮;榮衛(wèi)俱病,骨節(jié)煩痛,當發(fā)其汗也。
寸口脈浮而緊,醫(yī)反下之,此為大逆。浮則無血,緊則為寒;寒氣相搏,則為腸鳴;醫(yī)乃不知,而反飲冷水,令汗不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即飼。
脈陰陽俱弦,無寒熱,為病飲。在浮部,飲在皮膚;在中部,飲在經(jīng)絡;在沉部,飲在肌肉;若寸口弦,飲在上焦;關上弦,飲在中焦;尺中弦,飲在下焦。
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chǎn)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脈弦而緊者,名曰革也。弦者狀如弓弦,按之不移也;緊者如轉(zhuǎn)索無常也。
問曰:曾為人所難,緊脈從何而來?師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脈緊也;假令咳者,坐飲冷水,故令脈緊也;假令下利,以胃虛冷,故令脈緊也。
寸口脈微,尺脈緊,其人虛損多汗,知陰常在,絕不見陽也。
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wèi)氣不行,澀者榮氣不逮,榮衛(wèi)不能相捋,三焦無所仰,身體痹不仁;榮氣不足則煩疼,口難言,衛(wèi)氣虛者,則惡寒數(shù)欠,三焦不歸其部,上焦不歸者,噫而酢吞,中焦不歸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歸,則遺溲。
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wèi)氣衰,澀者榮氣不足,衛(wèi)氣衰則面色黃,榮氣不足則面色青。榮為根,衛(wèi)為葉,榮衛(wèi)俱微,則根葉枯槁,而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寸口脈微而緩,微者衛(wèi)氣疏,疏則其膚空,緩者胃氣實,實則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胃,脈道乃行,水入于經(jīng),其血乃成,榮盛則其膚必疏,三焦失經(jīng),名曰血崩。
寸口脈弱而緩,弱者陽氣不足,緩者胃氣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氣填于膈上也。
寸口脈弱而遲,弱者胃氣微,遲者榮中寒,榮為血,血寒則發(fā)熱,衛(wèi)為氣,氣微者心內(nèi)饑,饑而虛滿不能食也。
寸口脈弱而澀, 尺中浮大, 無外證者, 為病屬內(nèi)傷。
寸口脈弱而澀,尺中濡弱者,男子病失精,女子病赤白帶下。
寸口脈洪數(shù),按之弦急者,當發(fā)癮疹,假令脈浮數(shù),按之反平者,為外毒,脈數(shù)大,按之弦直者,為內(nèi)毒,宜升之,令其外出也;誤攻則內(nèi)陷,內(nèi)陷則死。
寸口脈洪數(shù),按之急滑者,當發(fā)癰膿,發(fā)熱者,暴出,無熱者,久久必至也。
寸口脈浮滑,按之弦急者,當發(fā)內(nèi)癰,咳嗽胸中痛,為肺癰,當吐膿血,腹中掣痛,為腸癰,當便膿血。
諸脈浮數(shù),當發(fā)熱而灑淅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者,蓄積有膿也。
趺陽脈緊而浮,浮為氣,緊為寒,浮為腹?jié)M,緊為絞痛,浮緊相搏,腸鳴而轉(zhuǎn),轉(zhuǎn)即氣動,膈氣乃下,少陰脈不出,其陰腫大而虛也。
趺陽脈微而緊,緊則為寒,微則為虛,微緊相搏,則為短氣。
趺陽脈大而緊者,當即下利,為難治。
趺陽脈浮,浮則為虛,浮虛相搏,故令氣飼,言胃氣虛竭也,此為醫(yī)咎,責虛取實,守空迫血。脈滑則為噦,脈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jīng)也。趺陽脈浮而數(shù),浮則傷胃,數(shù)則動脾,此非本病,醫(yī)特下之所為也。榮衛(wèi)內(nèi)陷,其數(shù)先微,脈反但浮,其人必大便梗,氣噫不除。何以言之?本以數(shù)脈動脾,其數(shù)先微,故知脾氣不治,大便必梗,氣噫不除。今脈反浮,其數(shù)改微,邪氣獨留,心中則饑,邪熱不殺谷,潮熱發(fā)渴,數(shù)脈當遲,緩病者則饑,數(shù)脈不時,則生惡瘡也。
趺陽脈浮而澀,少陰脈如經(jīng)者,其病在脾,法當下利。何以知之?若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今趺陽脈浮而澀,故知脾氣不足,胃氣虛也,以少陰脈弦,而沉才見,此為調(diào)脈,故稱如經(jīng)也;若反滑而數(shù)者,故知當屎膿也。
趺陽脈浮而芤,浮者胃氣虛,芤者榮氣傷,其身體瘦,肌肉甲錯,浮芤相搏,宗氣衰微,四屬斷絕也。
趺陽脈浮而大,浮為氣實,大為血虛,血虛為無陰,孤陽獨下陰部者,小便當赤而難,胞中當虛,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法應胃家當微,今反更實,津液四射,榮竭血盡,干煩而不眠,血薄肉消而成暴液,醫(yī)復以毒藥攻其胃,此為重虛,客陽去有期,必下如淤泥而死。
趺陽脈微沉,食飲自平,少陰脈微滑,滑者緊之浮名也,此為陰實,其人必股內(nèi)汗出,陰下濕也。
趺陽脈浮而滑,浮為陽,滑為實,陽實相搏,其脈數(shù)疾,衛(wèi)氣失度。浮滑之脈變?yōu)閿?shù)疾,發(fā)熱汗出者,不治。
趺陽脈滑而緊,滑者胃氣實,緊者脾氣強,持實擊強,痛還自傷,以手把刃,坐作瘡也。
趺陽脈沉而數(shù),沉為實,數(shù)消谷,緊者,病難治。
趺陽脈伏而澀,伏則吐逆,水谷不化,澀則食不得入,名曰關格。
少陰脈弱而澀,弱者微煩,澀者厥逆。
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氣促迫,上入胸膈,宗氣反聚,血結(jié)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動。令身不仁,此為尸厥,當剌期門,巨闕。
妊娠脈弦數(shù)而細,少腹痛,手心熱,此為熱結(jié)胞中,不先其時治之,必有產(chǎn)難。
產(chǎn)后脈洪數(shù),按之弦急,此為濁未下,若濁已下而脈如故者,此為魂脫,為難治。
脈四損,三日死,平人一息,病人脈一至,名曰四損;脈五損,一日死,平人二息,病人脈一至,名曰五損;脈六損,一時死,平人三息,病人脈一至,名曰六損。
四損,經(jīng)氣絕;五損,腑氣絕;六損,臟氣絕。真氣不行于經(jīng),曰經(jīng)氣絕;不行于腑,曰腑氣絕;不行于臟,曰臟氣絕。經(jīng)氣絕,則四肢不舉;腑氣絕,則不省人事;臟氣絕,則一身盡冷。
問曰:人恐怖者,其脈何狀?師曰:脈形如循絲累累然,其面白脫色也。
問曰:人不飲,其脈何類?師曰:脈自澀,唇口干燥也。
問曰:人愧者,其脈何類?師曰:脈浮而面色乍白乍赤也。
師曰:寸口諸微亡陽,諸濡亡血,諸弱發(fā)熱,諸緊為寒,諸乘寒者則為厥,郁冒不仁,以胃無谷氣,脾澀不通,口急不能言,戰(zhàn)而栗也。
師曰:發(fā)熱則脈躁,惡寒則脈靜,脈隨證轉(zhuǎn)者,為病瘧。
師曰:傷寒,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為其形損故也。
師曰:脈乍大乍小,乍靜乍亂,見人驚恐者,為祟,發(fā)于膽,氣竭故也。
師曰:脈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無王氣,卒眩仆不識人者,短命則死;人病脈不病,名曰內(nèi)虛,以少谷神,雖困無苦。
師曰:人脈皆無病,暴發(fā)重病不省人事者,為厲鬼,治之以祝由,能言者可治,不言者死。
師曰: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形體不仁,乍靜乍亂,此為命絕也。又未知何臟先受其災?若汗出發(fā)潤,喘不休者,此為肺先絕也;陽反獨留,形體如煙薰,直視搖頭者,此為心絕也;唇吻反青,四肢掣習者,此為肝絕也;環(huán)口黧黑,油汗發(fā)黃者,此為脾絕也;溲便遺失,狂言,目反視者,此為腎絕也。又未知何臟陰陽前絕?若陽氣前絕,陰氣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陰氣前絕,陽氣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溫,心下熱也。
問曰:傷寒三日,脈浮數(shù)而微,病人身涼和者,何也?師曰:此為欲解也,解以夜半。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數(shù)而解者,必能食也;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脈浮而遲,面熱赤而戰(zhàn)惕者,六七日當汗出而解;反發(fā)熱者差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也。
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脈皆至,大煩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擾者,未欲解也;若脈和,其人不煩,目重瞼內(nèi)際黃者,此欲解也。
問曰:病有戰(zhàn)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師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zhàn)而汗出也;其人本虛是以發(fā)戰(zhàn),以脈浮緊故當汗出而解也;若脈浮數(shù),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虛,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發(fā)戰(zhàn)也。
問曰:病有不戰(zhàn)不汗出而解者何也?師曰:其脈自微,此以曾發(fā)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內(nèi)無津液,此陰陽自和,必自愈,故不戰(zhàn)汗出而解也。
師曰:病人脈微而澀者,此為醫(yī)所病也。大發(fā)其汗,又數(shù)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后乃發(fā)熱,無休止時。夏月盛熱,欲著復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fā)熱;此醫(yī)發(fā)其汗,使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nèi)微,不能勝冷,故欲著復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里,胃中煩熱,以陰氣內(nèi)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又陰脈遲澀,故知亡血也。
師曰:病家人請云,病人苦發(fā)熱,身體痛,病人自臥。師到,診其脈,沉而遲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凡表有病者,脈當浮大,今反沉遲,故知愈也。假令病人云腹內(nèi)卒痛,病人自坐。師到,脈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凡里有病者,脈當沉細,今反浮大,故知愈也。
師曰:病家人來請云,病人發(fā)熱煩極。明日師到,病人向壁臥,此熱已去也;設令脈不和,處言已愈;設令向壁臥,聞師到不驚起,而盼視,若三言三止,脈之咽唾者,此詐病也;設令脈自和,處言此病大重,當須服吐下藥,針灸數(shù)十百處乃愈。
問曰:脈有災怪,何謂也?師曰:假令人病,脈得太陽,與形證相應,因為作湯,比還送湯,如食頃,病人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師曰:我前來不見此證,今乃變異,是名災怪。又問曰:何緣得此吐利?師曰:或有舊時服藥,今乃發(fā)作,故為災怪耳。
-----------辨癥第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發(fā)布時間:2007年4月6日 16時43分

夫人秉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客氣邪風,中人多死,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一者,經(jīng)絡受邪,入于臟腑,為外皮膚所中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摶,壅塞不通,為內(nèi)所因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多盡。若人能養(yǎng)慎,不令邪風干忤經(jīng)絡,適中經(jīng)絡,未流傳臟腑,即醫(y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jié)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
問曰:陽病十八,何謂也?師曰:頭項痛腰脊臂腳掣痛。陰病十八,何謂也?師曰:咳上氣喘噦咽痛腸鳴脹滿心痛拘急。臟病三十六,腑病三十六,合為一百八病。此外五勞六極七傷,婦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師曰:六氣所傷,各有法度,舍有專屬,病有先后。風中于前,寒中于背;濕傷于下,霧傷于上。霧客皮腠,濕流關節(jié);極寒傷經(jīng),極熱傷絡;風令脈浮,寒令脈緊,又令脈急;暑則浮虛;濕則濡澀,燥短以促,火燥而數(shù)。風寒所中,先客于表;暑氣炎熱,肺金則傷;濕生長夏,病入脾胃;燥氣先傷,大腸合肺;壯火食氣,病生于內(nèi),心與小腸,先受其害。六氣合化,表里相傳,臟氣偏勝,或移或干,病之變證,難以殫論,能合色脈,可以萬全。
問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問而知之,下工脈而知之,愿聞其說。師曰:夫色合脈,色主形外,脈主應內(nèi);其色露臟,亦有內(nèi)外;察色之妙,明堂闕庭;察色之法,大指推之。察明堂,推而下之;察闕庭,推而上之。五色應五臟,如肝色青,脾色黃,肺色白,心色赤,腎色黑,顯然易曉。色之生死,在思用精,心迷意惑,難與為言。
色青者,病在肝與膽。假令身色青,明堂色微赤者,生;白者,死;黃白者,半死半生也。
色赤者,病在心與小腸。假令身色赤,明堂微黃者,生;黑者,死;黃黑者,半死半生也。
色黃者,病在脾與胃。假令身色黃,明堂色微白者,生;青者,死;黃青者,半死半生也。
色白者,病在肺與大腸。假令身色白,明堂色微黑者,生;赤者,死;黃赤者,半死半生也。
色黑者,病在腎與膀胱。假令身色黑,明堂色微青者,生;黃者,死;黃赤者,半死半生也。
闕庭脈,色青而沉細,推之不移者,病在肝;青而浮大,推之隨轉(zhuǎn)者,病在膽。
闕庭脈,色赤而沉細,推之參差不齊者,病在心;赤而橫戈,推之愈赤者,病在小腸。
闕庭脈,色黃,推之如水停留者,病在脾;如水急流者,病在胃。
闕庭脈,色青白,推之久不還者,病在肺;推之即至者,病在大腸。
闕庭脈,色青黑直下晴明,推之不變者,病在腎;推之即至者,病在膀胱。
明堂闕庭色不見,推之色青紫者,病在中焦有積;推之明于水者,病在上焦有飲;推之黑赤參差者,病在下焦有寒熱。
問曰:色有內(nèi)外,何以別之?師曰:一望而知之者,謂之外;在明堂闕庭,推而見之者,謂之內(nèi)。病暴至者,先形于色,不見于脈;病久發(fā)者,先見于脈,不形于色;病入于臟,無余證者,見于脈,不形于色;病痼疾者,見于脈,不形于色也。
問曰:色有生死,何謂也?師曰:假令色黃如腹者,生;如枳實者,死。有氣則生,無氣則死,余色仿此。
問曰:病人有氣色見于面部,愿聞其說。師曰:鼻頭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頭色微黑者,有水氣;色黃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設微赤非時者死。其目正圓者痙,不治;又色青為痛;色黑為勞;色赤為風;色黃者便難;色鮮明者有留飲。
師曰:人秉五常,以有五臟,五臟發(fā)五聲,宮商角徵羽是也;五聲在人,各具一體。假令人本聲角,變商聲者,為金克木,至秋當死;變宮徵羽,皆病,以本聲不可變故也。本聲徵,變羽聲者,為水克火,至冬當死;變角宮商皆病。本聲宮,變角者,為木克土,至春當死;變商徵羽皆病。本聲商,變徵聲者,為火克金,至夏當死;變宮角羽皆病。本聲羽,變宮聲者,為土克水,至長夏當死,變角商徵皆病。以上所言,皆人不病而聲先變者,初變可治,變成難療,詞聲之妙,差在毫厘,本不易曉,若病至發(fā)聲則易知也。
師曰:持脈病人欠者,無病也;脈之呻者,病也;言遲者,風也;搖頭言者,里痛也;行遲者,表強也;坐而伏者,短氣也;坐而下一腳者,腰痛也;里實護腹如懷卵物者,心痛也。
師曰:吸而微數(shù)者,其病在中焦,實也,下之則愈,虛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遠,此皆難治;呼吸動搖振振者,不可治也。
病人長嘆聲,出高入卑者,病在上焦;出卑入高者,病在下焦;出入急促者,病在中焦有痛處;聲唧唧而嘆者,身體疼痛;問之不欲語,語先淚下者,必有憂郁;問之不語,淚下不止者,必有隱衷;問之不語,數(shù)問之而微笑者,必有隱疾。
實則譫語,虛則鄭聲,假令言出聲卑者,為氣虛;言出聲高者,為氣實;欲言手按胸中者,胸中滿痛;欲言手按腹者,腹中滿痛;欲言聲不出者,咽中腫痛。
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師曰:寸口脈動者,因其王時而動。假令肝王色青,四時各隨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時也。色脈非時,法皆當病。
問曰:寸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血氣入臟即死,入腑即愈,此為卒厥,何謂也?師曰:唇口青身冷,為入臟即死;身和自汗出,為入腑即愈。
問曰:脈脫入臟即死,入腑即愈,何謂也?師曰:非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yin瘡,從口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師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熱在中焦者,為腹堅;熱在下焦者,則尿血,或為淋悶不通;大腸有寒者,多鶩溏,有熱者,便腸垢;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膿血,有熱者,必
問曰:三焦竭,何謂也?師曰:上焦受中焦之氣,中焦未和,不能消谷,故上焦竭者,必善噫;下焦承中焦之氣,中氣未和,谷氣不行,故下焦竭者,必遺溺失便。
問曰:病有積,有聚,有?氣,何謂也?師曰:積者,臟病也,終不移處;聚者,腑病也,發(fā)作有時,轉(zhuǎn)輾移痛;?氣者,脅下痛,按之則愈,愈而復發(fā),為?氣。諸積之脈,沉細附骨在寸口,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在關者,積在臍旁;上關上,積在心下;微出下關,積在少腹;在尺中,積在氣沖;脈出左,積在左;脈出右,積在右;脈左右俱出,積在中央;各以其部處之。
-----------論治第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發(fā)布時間:2007年4月6日 16時46分

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督(jīng)》曰:勿虛虛,勿實實,補不足,損有余,是其義也,余臟準此。
師曰:五臟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臟病,各有所惡,各隨其所不喜為病,如病者素不喜食,而反暴思之,必發(fā)熱也。
問曰:凡病欲知何時得,何時愈,何以別之?師曰:假令夜半得病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陽得陰則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陰得陽則解也。
傷寒之病,逐日淺深,以施方治。今世人傷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對病,或日數(shù)久淹,困乃告醫(yī),醫(yī)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則不中病。皆宜臨時消息制方,無不效也。
又土地溫涼高下不同,物性剛?cè)徕妇右喈,是故黃帝興四方之問,歧伯舉四治之能,以訓后賢,開其未晤,臨病之工,宜須兩審也。
凡人有疾,不時即治,隱忍冀差,以成痼疾,小兒女子益以滋甚。時氣不和,便當早言,尋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時治之,罕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數(shù)日乃說,邪氣入臟,則難為制。
問曰:病有急當救里救表者,何謂也?師曰:病醫(yī)下之,續(xù)得下利清谷不止,身體疼痛者,急當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調(diào)者,急當救表也。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凡傷寒之病,多從風寒得之,始表中風寒,入里則消矣,未有溫覆當而不消散者,不在證治。擬欲攻之,猶當先解表,乃可下之;若表未解,而納不消,必非大滿,猶有寒熱,則不可下;若表已解,而納不消,大滿大實腹堅,中有燥屎,自可下之,雖四五日數(shù)下之,不能為禍也。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則內(nèi)虛熱入,協(xié)熱遂利,煩燥諸變,不可勝數(shù),輕者因篤,重者必死矣。
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脈陰陽俱盛,大汗出,下之不解者死。脈陰陽俱虛,熱不止者死。脈至乍數(shù)乍疏者死。脈至如轉(zhuǎn)索,按之不易者其日死。譫言妄語,身微熱,脈浮大,手足溫者生,逆冷,脈沉細者,不過一日死矣。
夫陽盛陰虛,汗之則死,下之則愈;陽虛陰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 如是則神丹安可以誤發(fā),甘遂何可以妄攻?虛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兇之機,應若影響,豈容易哉!況桂枝下咽,陽盛即斃,承氣入胃,陰盛以亡,死生之要,在乎須臾,視身之盡,不暇計日。此陰陽虛實之交錯,其候至微,發(fā)汗吐下之相反,其禍至速,而醫(yī)術淺狹,懵然不知病源,為治乃誤,使病者殞歿,自謂其分,至令冤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曠野,仁者鑒此,豈不痛歟!
凡兩病俱作,治有先后,發(fā)表攻里,本自不同,而執(zhí)迷用意者,乃云神丹甘遂合而用之,且解其表,又除其里,言巧似是,其理實違。夫智者之舉措也,常審以慎,愚者之動作也,必果而速,安危之辨,豈可詭哉?世上之士,但務彼翕習之榮,而莫見此傾危之敗,惟明者居然,能護其本,近取諸身,夫何遠焉?
凡發(fā)汗,溫暖湯藥,其方雖言日三服,若病劇不解,當促其間,可半日中盡三服;若與病相阻,即使有所覺;病重者,一日一夜當淬時觀之;如服一劑,病證猶在,故當復作本湯服之,至有不能汗出,服三劑乃解,若汗不出者,死病也。
凡得時氣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飲水,飲水不能多,不當與也,何者?以腹中熱尚少,不能消之,若更與之,則作病也;至七八日,大渴欲飲水者,猶當依證而與之,與之時常令不足,勿極意也,言能飲一斗,與五升,若飲而腹?jié)M,小便不利,若喘若噦,不可與之也。忽然大汗出,是為自愈也。
凡得病反能飲水,此為欲愈之病。其不曉病者,但聞病欲飲水者自愈,小渴者乃強與飲之,因成其禍,不可復救也。
凡作湯藥,不可避晨夕,覺病須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則易愈矣;如或差遲,病即傳變,雖欲除治,心難為力;服藥不如方法,縱意違師,不須治之。
凡服湯發(fā)汗,中病便止,不必盡劑;凡用吐湯,中病便止,不必盡劑;凡服下湯,得利便止,不必盡劑。
凡發(fā)汗,欲令遍身漐漐微似汗出,不可令如水流漓。若病不解,當重發(fā)汗,若汗多者,不得重發(fā)汗,亡陽故也。
凡得病厥,脈動數(shù),服湯更遲,脈浮大減小,初躁后靜,此皆愈證也。
咽中閉塞,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吐血,氣微欲絕,手足厥冷,欲得蜷臥,不能自溫。
諸脈得數(shù)動微弱者,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大便難,腹中干,胃燥而煩,其形相象,根本異源。
厥逆脈緊,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聲亂咽嘶,舌萎聲不得前。諸逆發(fā)汗,病微者難差,劇者必死。
諸四逆厥者,不可吐之;虛家亦然。
凡病胸上諸實,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十余行,其脈反澀,寸口脈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則利止。宿食在上脘者,當吐之。
-----------辨?zhèn)碜C脈癥并治第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發(fā)布時間:2007年4月6日 23時14分

     表證脈浮。其發(fā)熱惡寒者,發(fā)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fā)于陰也。發(fā)于陽者為傷風,發(fā)于陰者為傷寒,皆屬督脈。
  表證,發(fā)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傷風。
  表證,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傷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fā);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fā)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取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臭惡等物。
  傷寒,頭痛發(fā)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麻黃湯
  麻黃三兩(去節(jié))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傷寒,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圊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fā)。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fā)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
  取桂枝湯、麻黃湯各五合,合為一升,頓服之。
  若形似瘧,一日再發(fā)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二麻黃一湯方
  取桂枝湯二升,麻黃湯一升,合為三升,分溫三服。
  表證,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傷寒,發(fā)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wèi)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fā)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
  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傷寒發(fā)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shù)者,可更發(fā)汗,宜桂枝湯。
  傷寒,脈浮緊,發(fā)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大青龍湯
  麻黃六兩(去節(jié))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石膏半斤(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fā)之。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小青龍湯
麻黃(去節(jié)) 桂枝(去皮) 細辛 干姜 甘草(炙)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 半夏(洗)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若渴者,加栝蔞根三兩;若微利者,加葛根四兩;若小便不利、少腹?jié)M者,加茯苓四兩;若喘者,加杏仁半升。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fā)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小建中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六兩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甘草二兩(炙) 膠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nèi)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脈結(jié)代,心動悸者,炙甘草湯主之。
炙甘草湯方
  甘草四兩(炙) 桂枝三兩(去皮) 生地黃一斤 阿膠二兩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內(nèi)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jié)胸,其人發(fā)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表邪隨經(jīng),瘀熱在里故也,核承氣湯主之。
桃核承氣湯
  桃仁五十個(去皮尖) 大黃四兩 芒硝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nèi)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溫服五合,日三服,當微利。
  傷寒不解,熱結(jié)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jié)者,乃可攻之,宜抵當湯。
抵當湯方
  水蛭(熬) 虻蟲各三十個(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個(去皮尖) 大黃三兩(酒洗)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下,更服。
    傷寒,脈沉結(jié),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抵當湯主之。
  傷寒有熱,少腹?jié)M,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余藥,宜抵當丸。
抵當丸方
  水蛭二十個(熬) 虻蟲二十個(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五個(去皮尖) 大黃三兩
  上四味,搗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時當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傷寒,脈浮緊,無汗,發(fā)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fā)其汗。麻黃湯主之。服藥已微除,其人發(fā)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
  傷寒,脈浮緊,發(fā)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fā)汗。何以知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當歸四逆湯主之。
  傷寒,脈浮緊,不發(fā)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當須發(fā)汗,宜桂枝湯。若頭痛者,必衄。
  咽喉干燥者,不可發(fā)汗。淋家、瘡家、衄家、亡血家、皆不可發(fā)汗。
    表證,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fā)汗。
    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辨?zhèn)柌∶}癥并治第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發(fā)布時間:2007年4月8日 12時24分

  太陽病,頭項強痛而惡寒。
  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桂枝加葛根湯
  葛根四兩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甘草二兩(炙)
  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減二升,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
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jié))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六升,去白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傷寒,小便不利,汗出而渴者,豬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湯主之。
豬苓散方
  豬苓(去皮) 茯苓 白術 桂枝(去皮)
上四味,各等份,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茯苓湯方
  茯苓三兩 桂枝三兩(去皮) 生姜三兩(切)甘草二兩(炙)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傷寒,發(fā)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豬苓散主之。
  若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澤瀉湯主之。
澤瀉湯
  澤瀉   茯苓  滑石 阿膠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四升,先煮三味,取二升,去滓,內(nèi)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辨陽明病脈癥并治第六

老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發(fā)布時間:2007年4月10日 22時12分
  問曰:何緣得陽明?師曰:傷寒,若發(fā)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轉(zhuǎn)屬陽明,不更衣,內(nèi)實,大便難者,此名陽明也。
    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少陽陽明者,發(fā)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
    傷寒,初得病時,發(fā)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zhuǎn)屬陽明也。
    傷寒發(fā)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轉(zhuǎn)屬陽明也。
  問曰:陽明病外證云何?師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白虎湯主之。
白虎湯方
  石膏一斤(碎) 芍藥六兩   粳米六合  甘草二兩(炙)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身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白虎加人參湯
  石膏一斤(碎,綿裹)芍藥六兩   粳米六合  甘草(炙)二兩 人參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diào)胃承氣湯。
調(diào)胃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 甘草二兩(炙) 芒硝半升
    上三味,以水三升,先煮二味,取一升,去滓,內(nèi)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之。
    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者,更莫復服。
小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 厚樸二兩(炙,去皮) 枳實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初服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
    陽明病,譫語,發(fā)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zhuǎn)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zhuǎn)氣者,勿更與之;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澀者,里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jié)M而喘;有潮熱者,此外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fā)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至大泄下。
大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 厚樸半斤(炙,去皮) 枳實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nèi)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滓。內(nèi)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zhuǎn)矢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zhuǎn)矢氣者,此但初頭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后發(fā)熱者,必大便復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zhuǎn)矢氣者,慎不可攻也。
  陽明病,本自汗出,醫(yī)更重發(fā)汗,病已差,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數(shù)少,以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氣湯下之。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fā)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腹?jié)M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腹?jié)M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跌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shù)。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 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別作脂)芍藥半斤 枳實半斤(炙) 大黃一斤(去皮) 厚樸一尺(炙,去皮)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
    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黃連湯主之。
黃連湯方
    黃連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三兩   甘草二兩 (炙)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小柴胡湯方
    柴胡八兩   黃連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甘草二兩(炙)
    上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惱者,身必發(fā)黃。
  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發(fā)黃。
  陽明病,發(fā)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fā)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齊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fā)黃。
    傷寒身黃,發(fā)熱,梔子柏皮湯主之。
梔子柏皮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 黃柏二兩 甘草一兩(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茵陳蒿湯方
  茵陳蒿六兩 梔子十四枚(擘) 黃柏二兩(去皮)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陳減六升,內(nèi)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莢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辨?zhèn)訇柌∶}癥并治第七

老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發(fā)布時間:2007年4月12日 15時57分
    少陽病,口苦咽干而目眩也。
    傷寒,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傷寒六七日,發(fā)熱微惡寒,支節(jié)煩疼,微嘔,心下支結(jié),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柴胡桂枝湯方
    取小柴胡湯、桂枝湯各五合,合為一升,頓服。
  少陽病,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傷寒,脈弦細,頭痛發(fā)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煩而悸。
  傷寒五六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頭眩喜嘔,嘿嘿但欲臥,不欲飲食,或渴,或胸中煩,或脅下痞硬,或腹中痛,或下利者,小柴胡湯主之。
小柴胡湯方
    柴胡八兩   黃連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甘草二兩(炙)
    上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若渴者,加栝蔞根四兩;若胸中煩者,加芍藥三兩;若脅下痞硬者,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若腹中痛者,加芍藥三兩;若下利者,加黃芩三兩。
    凡柴胡湯證而下之,若柴胡湯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
-----------辨?zhèn)幉∶}癥并治第八

老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發(fā)布時間:2007年4月12日 16時1分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fā)汗,宜桂枝湯。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發(fā)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fā)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黃芩湯主之。
黃芩湯方
  黃芩三兩 芍藥二兩 大棗十二枚(擘) 甘草二兩(炙)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zhuǎn)氣下趨少腹者,此欲自利也。黃芩湯主之。
    太陰病,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者,黃芩黃連各半湯主之。
黃芩黃連各半湯方
    取黃芩湯、黃連湯各五合,合為一升,頓服。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四逆輩。
-----------辨?zhèn)訇幉∶}癥并治第九

老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發(fā)布時間:2007年4月13日 15時59分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麻黃附子甘草湯主之。
麻黃附子甘草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jié)) 甘草二兩(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身體痛,手足寒,骨節(jié)痛,脈沉者,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fā)汗。以二三日無里證,故微發(fā)汗也。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者,麻黃桂枝附子湯主之。
麻黃桂枝附子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jié)) 桂枝二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兩(炙)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者,與桔梗湯。
甘草湯方
  甘草二兩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湯方
  桔梗一兩 甘草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溫分再服。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
黃連阿膠湯方
  黃連四兩  黃芩二兩  阿膠三兩  芍藥二兩  雞子黃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內(nèi)膠烊盡,小冷,內(nèi)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澤瀉湯主之。
  少陰病,脈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為欲解也,雖煩,下利必自愈。
  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少陰病,脈微細,但欲寐者,急溫之,宜四逆湯。
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炙) 干姜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兩。
  少陰病,下利不止者,白通湯主之。
白通湯方
  蔥白四莖 干姜一兩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xù)者生。
白通加豬膽汁湯方
  蔥白四莖 干姜一兩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人尿五合 豬膽汁一合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nèi)膽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溫再服。若無膽汁亦可用。
  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通脈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兩(強人可四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
    少陰病,下利不止,便血者,桃花湯主之。
桃花湯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 干姜一兩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內(nèi)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血者,桃花湯主之。
  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真武湯方
  茯苓三兩 桂枝三兩 白術三兩 干姜三兩(切)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半夏、五味子各半升、細辛三兩;若嘔者,加生姜三兩。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