痙病二十方 熱病十五方 濕病十五方 暑病三十一方
栝蔞根桂枝湯方(《金匱》方 論具本門前) 栝蔞根(二兩)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頃,食熱粥發(fā)之。 按∶此方原是不欲發(fā)汗之意,以夏月縱不得汗。服藥亦易透出也。若服此食頃不得汗,當食熱粥發(fā)之。所以桂枝有汗能止,無汗能發(fā)也。然既以栝蔞根為君,當增之;桂枝為臣,當減之。大約栝蔞根三錢,桂枝一錢五分,芍藥二錢,甘草一錢五分,生姜三片,大棗二枚。無汗發(fā)以熱粥,連服三劑可也。蓋濕持其汗,或兼微受風寒,榮衛(wèi)不和。設不用此通其榮衛(wèi),則未痙者成痙,已痙者難愈矣。凡用古方,分兩當仿此裁酌。
葛根湯方(《金匱》方 論具本門中) 葛根(四兩) 桂枝(三兩) 麻黃(三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三升,去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復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湯方法及禁忌。 按∶此方為夏月傷寒,脈緊發(fā)熱無汗者而設。仲景云∶夏月脈洪大者,是其本位。若其人病苦頭疼,發(fā)熱無汗者,須發(fā)其汗,亦此意也。然身才有潤,便撤其復,勿令汗出為節(jié)可矣。
大承氣湯方(《金匱》方 論具本門) 大黃(四兩酒洗) 濃樸(半斤炙去皮) 枳實(三枚炙) 芒硝(一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味,取五升。去滓,內(nèi)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nèi)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溫再服,得下止服。 按∶此治痙病之極重難返,死里求生之法。在邪甚而正未大傷者,服此十有九活,所以仲景著之為法也。
麻黃加獨活防風湯(治剛痙) 麻黃(去節(jié)) 桂枝(各一兩) 芍藥(三兩) 甘草(半兩) 獨活 防風(各一兩) 上銼細,每服一兩,以水二鐘,煎至一鐘半,溫服。 按∶此方乃后人假托仲景之名而立,以治風濕相搏,骨節(jié)煩疼,無汗而成剛痙者。然無引及服法,殊不精詳。當知前葛根湯方內(nèi),去葛根加獨活、防風,與此無二,但引及服法詳明耳。
海藏神術湯(治內(nèi)傷冷凍飲料,外感寒邪而無汗者。) 蒼術(制) 防風(各二兩) 甘草(一兩炒) 上 咀。
加蔥白、生姜同煎服,如太陽證,發(fā)熱惡寒,脈浮而緊者,加羌活二錢。太陽脈浮緊中帶弦數(shù)者,是兼少陽,加柴胡二錢。太陽脈浮緊帶洪者,是兼陽明,加黃芩二錢。婦人加當歸,或加木香湯,或加 本湯。如乳吹,煎成調(diào)六一散三五錢。按∶此海藏得意之方也。以治春夏外感寒邪,內(nèi)傷生冷,發(fā)熱而無汗者。即痙病亦可用之。蓋不欲無識者,輕以麻黃、桂枝之熱傷人也。夫麻黃、桂枝,遇濕熱時令,原不敢輕用。即有宜用之證,十中不過一二而已。昌明仲景,不得不表揚海藏之功。
海藏白術湯(治內(nèi)傷冷物,外感風寒有汗者。) 白術(三兩) 防風(二兩) 甘草(一兩炙)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煎至七分,溫服,一日止用一二服。待二三日,漸漸汗少為解。 按∶二術最能行濕,夏月分有汗無汗用之,所以為神。
海藏白術湯加藥法(上解三陽,下安太陰。) 白術(如欲汗之換用蒼術) 防風(各一兩) 上 咀,水煎至七分,溫服。若發(fā)熱引飲者,加黃芩、甘草。若頭疼惡風者,加羌活散,羌活一錢五分、川芎七分五厘、細辛五分是也。若身熱目痛者,加石膏湯,石膏二錢半、知母八分、白芷一錢是也。腹中痛者,加芍藥湯,芍藥二錢、桂枝一錢是也。往來寒熱而嘔者,加柴胡散,柴胡二錢、半夏一錢是也。心下痞者,加枳實一錢。若有里證,加大黃一錢。量虛實加減之,邪去止服。三方總稱神術,所稱上解三陽,下安太陰,縱未必然。而太陰脾惡濕者也,夏月預清其濕,俾不與熱邪相合,其得力不亦多乎。
海藏桂枝葛根湯 治傷寒項背強,及有汗不惡風柔痙,即仲景葛根湯去麻黃也。若無汗之剛痙,又必用麻黃矣。
可見麻黃、桂枝,夏月原有不得不用之病。蓋邪在太陽,通其榮衛(wèi),則外受之邪,有出無入,其所全不更大乎。但未可執(zhí)為常法耳,學人參之。
海藏桂枝加川芎防風湯 治發(fā)熱,自汗而不惡寒者,名曰柔痙。即仲景葛根湯去麻黃、葛根,加川芎、防風也。
海藏柴胡加防風湯 治汗后不解,乍靜乍躁,目直視,口噤,往來寒熱,脈弦,此少陽風痙。 柴胡 防風(各一兩) 半夏(制六錢) 人參 黃芩(各五錢) 生姜 甘草(各六錢五分) 大棗(三枚) 每服一兩,水三盞,煎一盞半,去渣溫服。
海藏防風當歸湯 治發(fā)汗過多,發(fā)熱,頭面搖動,口噤,背反張者,太陽兼陽明也,宜去風養(yǎng)血。 防風 當歸川芎 地黃(各一兩) 每服一兩,水三盞,煎至二盞溫服。 按∶痙病,本太陽經(jīng)病。太陽日久,勢必傳遍六經(jīng),然必兼乎太陽。二方治太陽兼少陽,太陽兼陽明,論證頗詳,超越尋常萬萬。惜其于三陰之痙,獨詳太陰,連出五方,似欲推及少陰、厥陰而未明言。觀其后三方項下云∶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意可識矣。然終是三陰混同立治,未有精詳,且三陰經(jīng)既有陰痙矣,又豈無陽痙耶。此等處,合《尚論篇》三陰經(jīng)細參。自為得師可矣。
海藏八物白術散 治傷寒陰痙三日,面腫,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不出,恐陰氣內(nèi)傷。 白術 茯苓 五味子(各半兩) 桂心(三分) 麻黃(半兩) 良姜(三分) 羌活(半兩) 附子(三分) 每服四錢,水一大盞,姜五片,同煎至五分,去渣,溫服無時。按∶此方乃太陽兼三陰之證治也。
海藏桂枝加芍藥防風防己湯 治發(fā)熱脈沉而細者,附太陰也,必腹痛。 桂枝(一兩半) 防風 防己(各一兩) 芍藥(二兩) 生姜(一兩半) 大棗(六枚) 每服一兩,水三盞,煎至一盞半,去渣溫服。亦宜服小續(xù)命湯。
按∶脈沉而細,未是太陽確證,少陰亦有發(fā)熱者,服此方。及小續(xù)命湯,恐有不對。
海藏附子散 治傷寒陰痙,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出不止,頭項強直,頭搖口噤。 桂心(三錢) 附子(一兩炮) 白術(一兩) 川芎(三錢) 獨活(半兩) 每服三錢,水一盞,棗一枚,煎至五分,去渣溫服。
海藏桂心白術湯 治傷寒陰痙,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出不止。 白術 防風 甘草 桂心 川芎 附子(各等分) 每服五錢,水二鐘,生姜五片,棗二枚,同煎至七分,去渣溫服。
海藏附子防風散 治傷寒陰痙,閉目合面,手足厥逆,筋脈拘急,汗出不止。 白術(一兩) 防風 甘草 茯苓附子 干姜(各七錢五分) 柴胡 五味(各一兩) 桂心(半兩) 每服三錢,生姜四片,同煎,去渣溫服。 按∶三方俱用白術在內(nèi),原為太陰而設。然俱云汗出不止,則陽亡于外,津亡于內(nèi),方中每兼表散,何耶?況筋脈拘急,全賴陽氣以柔和之,陰津以灌潤之,方中兩不相照,殊有未到也。
羚羊角散(此四方,別選精益。) 治傷寒陽痙,身熱無汗惡寒,頭項強直,四肢疼痛,煩躁心悸,睡臥不得。
羚羊角(屑) 犀角(屑) 防風 茯神 柴胡 麥門冬 人參 葛根 枳殼 甘草(炙各二錢五分) 石膏 龍齒(各五錢)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鐘,煎至五分,去渣溫服,不拘時。 按∶此方治陽痙,深得清解之法。
麥門冬散 治傷寒陽痙,身體壯熱,項背強直,心膈煩躁,發(fā)熱惡寒,頭面赤色,四肢疼痛。 麥門冬 地骨皮麻黃(去節(jié)) 赤茯苓(去皮) 知母 黃芩 赤芍藥 白蘚皮 杏仁(麩炒去皮尖) 甘草(炙) 犀角屑(各七分半)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渣溫服,不拘時。 按∶此方徑用麻黃,不用防、柴、葛、枳,其意更深。但羚角、石膏,似不可少。
石膏散 治傷寒陽痙,通身壯熱,目眩頭痛。 石膏(二兩) 秦艽(去土) 龍齒(各一兩另研) 犀角屑前胡(各半兩)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大盞,入豆豉五十粒,蔥白七莖,同煎至五分。去渣,入牛黃末一字,攪令勻,溫服不拘時。 按∶三方俱用龍齒之澀,似有未當。余藥則各極其妙,此方用豆豉、蔥白作引,調(diào)入牛黃末,更妙。
牛黃散 治傷寒陽痙,發(fā)熱惡寒,頭項強直,四肢拘急,心神煩躁。 牛黃(另研) 麝香(另研) 犀角屑朱砂(水飛) 人參 赤茯苓 防風 芎 甘草 麥門冬 桂心 地骨皮 天麻(各二錢半) 上為細末研勻,每服二錢,竹瀝調(diào)下,不拘時。 按∶發(fā)熱惡寒之證,邪在經(jīng)絡。此一方,直攻神明,何耶?即謂邪入心胞,用犀、羚、牛黃足矣。何并朱砂、麝香而用之,毋乃開門延寇乎?
海藏愈風湯(一名舉卿古拜飲) 治一切失血,筋脈緊急,產(chǎn)后與汗后搐搦。 荊芥(為細末) 先以炒大豆黃卷,以酒沃之,去黃卷,取清汁調(diào)前末三五錢,和渣服之。輕者一服,重者二三服即止。氣虛者,忌服。童便調(diào)亦可。
按∶此海藏治風入血分之方,與痙病無涉。然而《金匱》有垂戒二條云,夫風病下之則痙,復發(fā)汗必拘急;又云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fā)汗,汗出則痙。設使不發(fā)汗,但用此方治之,亦何遽成痙病耶?蓋邪風從虛而入,補則補其邪,汗則傷其正。惟先服此出其風,隨即補之,乃為要訣耳。以上治痙。
人參瀉肺湯(治熱十五方) 治肺經(jīng)積熱,上喘咳嗽,胸膈脹滿,痰多大便澀。 人參 黃芩 梔子仁 枳殼(炒) 薄荷 甘草 連翹 杏仁(去皮尖) 桑白皮 大黃 桔梗(各等分) 每服七錢,水二盞,煎八分,食后通口服。 按∶人參肺熱反能傷肺。此清肺經(jīng)積熱,以人參瀉肺立名,可見瀉其肺熱,必不可傷其肺氣也。況人參之溫,以一味清涼,監(jiān)之有余。如此大隊寒下之藥,不推之為君,其敢用乎?
天門冬散 治肺壅腦熱,鼻干,大便秘澀。 天門冬(去心) 桑白皮 升麻 大黃 枳殼(麩炒) 甘草(各八分) 荊芥(一錢) 水二盞,煎八分,食后溫服。 按∶此方藥味,較前少減。然用升麻,且升且降,以散上焦壅熱,可取。
半夏湯 治膽熱,精神不守。 半夏曲 黃芩 干姜(炮) 遠志(去心) 茯苓 生地黃(各八分) 黍米(一合) 酸棗仁(微炒研八分) 長流水二盞,煎八分,食后溫服。 按∶此方雖曰治膽熱,尚有未備。如柴胡、人參、青黛、羚羊角、豬膽汁之屬,加入一二味為切。
赤茯苓湯 治膀胱實熱,小便不通,口苦舌干,咽腫不利。 赤茯苓 豬苓 葵子 枳實 瞿麥 木通 黃芩車前 滑石 甘草(各等分) 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按∶此方不清肺熱,顓利小便。且有降無升,上竅不開,徒開其下,是名霸道,是為劫法,庸醫(yī)多蹈此。
龍腦雞蘇丸 除煩熱,郁熱,肺熱。咳嗽吐血,鼻衄血崩,消渴驚悸。解酒毒膈熱,口臭口瘡,清心明目。 薄荷葉(一兩六錢) 生地黃(六錢浸汁) 麥門冬(四錢) 蒲黃(炒) 阿膠(炒各二錢) 黃 (一錢) 人參 木通(各二錢) 甘草(錢半) 銀柴胡(用木通浸二日取汁入膏) 上為末,用蜜三兩煉過,后下地黃汁等藥,熬成膏,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嚼碎湯送下。 按∶此丸兩解氣分血分之熱,有益無損,宜常制用之。
利膈散 治脾肺大熱,虛煩上壅,咽喉生瘡。 雞蘇葉 荊芥穗 防風 桔梗 牛蒡子(炒) 人參 甘草(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不拘時,沸湯點服。咽痛口瘡甚,加僵蠶一兩。 按∶此方清上焦熱,全用辛涼輕清之氣,不雜苦寒降下之味,其見甚超,較涼膈散更勝。
地黃煎 治積熱 地黃汁(四升三合) 茯神 知母(各四兩) 葳蕤(四兩) 栝蔞根 生姜汁 鮮地骨皮生麥冬汁 白蜜(各二升) 石膏(八兩) 竹瀝(三合) 上 咀,以水一斗零二升,先煮諸藥取汁三升。去渣,下竹瀝、地黃、麥冬汁,緩火煎四五沸,下蜜姜汁,微火煎至六升。初服四合,日三服,夜一服。加至五七合,四五月作散服之。 按∶此方生津涼血,制火徹熱,兼擅其長,再加人參,乃治虛熱之圣方也。
碧雪 治一切積熱,咽喉口舌生瘡,心中煩躁,咽物妨悶,致咽閉壅塞。及天行時熱,發(fā)強昏憒。 芒硝 樸硝硝石 馬牙硝 青黛 石膏 寒水石(水研飛) 甘草(各等分) 上將甘草煎湯二升。去渣,卻入諸藥再煎,用柳木棍不住手攪,令消溶得所,卻入青黛和勻,傾入砂盆內(nèi)候冷,結凝成霜,研為細末。每用少許,含化津咽,不拘時候。如覺喉壅閉塞,不能吞物者,即以小竹筒,吹藥入喉中,即愈。 按∶此方仿紫雪之制,而不用黃芩、犀、羚等貴重之藥,亦為簡便。
消毒犀角飲 治大人小兒,內(nèi)蘊邪熱,痰涎壅盛,腮項結核,口舌生瘡。及遍生瘡癤,已潰未潰,并宜服之。
犀角(磨汁) 防風(各一錢) 鼠粘子(炒二錢) 荊芥穗(一錢) 甘草(炙錢半) 水二盞,煎一盞,食后溫服。 按∶此方顓清上焦蘊熱,與利膈散略同。彼可多服,此可暫服耳。
四物二連湯 治血虛、虛勞發(fā)熱,五心煩熱,晝則了明,夜則發(fā)熱。 當歸 生地黃 白芍藥(各一錢) 川芎黃連 胡黃連(各八分) 水盞半,加姜煎。
四順清涼飲子 治血熱壅塞,面赤,蘊結煩悶。 大黃 赤芍藥 當歸 甘草(各一錢) 水盞半,煎八分,食遠通口服。 按∶二方清血分之熱,然惟實熱可用,虛熱則不宜用,恐傷其胃也。
牛黃膏 治熱入血室,發(fā)狂心熱,不認人者。 牛黃(一錢) 朱砂 郁金(各二錢) 腦子(五分) 甘草牡丹皮(各二錢) 上為末,煉蜜丸皂角子大。新汲水化下。 按∶此方乃清鎮(zhèn)安神之劑,熱由心胞,襲入神明,不得已而用之也。
楊氏秦艽扶羸湯 治肺痿骨蒸成勞,或嗽或寒或熱,聲啞不出,體虛自汗,四肢倦怠。 柴胡(二錢) 人參鱉甲(炙) 秦艽 當歸 地骨皮(各一錢半) 半夏 紫菀 甘草(一錢) 上 咀,水煎服。 按∶此治少陽經(jīng)久熱成勞,氣血兩治之法。
《局方》當歸補血湯 治肌熱躁熱,目赤面紅,煩渴引飲,晝夜不息,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此脈虛血虛也。若誤服白虎湯必死,宜此主之。 黃 當歸 上 咀,水服。 按∶此足三陰血分之病。若以肺氣虛熱,白虎湯法施之,則脾氣從之下溜,轉(zhuǎn)促其陰之亡耳。蓋病深之人,服藥中竅,未必效。一不當而追之不及矣,可不辨哉。再按∶人身熱病最多,蓋素蘊之熱,挾天時之熱而橫發(fā)耳。是則胃氣清和,遇暄熱而不覺其熱者,乃為平人。迨至積熱既久,然后治之,已為失算,況于藥不對病乎!所以肥人之病,多因血肉過盛,而積飲食之熱。瘦人之病,因津液素衰,而生火炎之熱。治肥人之熱,慮虛其陽。治瘦人之熱,慮虛其陰,未可執(zhí)方妄施矣。茲所錄方,各宜自為推展。至表里之熱,及升陽滋陰等法,各有顓方,此不及。再按∶六腑實熱,腹脹不通,口舌生瘡,有生姜瀉心湯一法。大奇用生姜、橘皮、竹茹、黃芩、梔子仁、白術各三兩,桂心一兩,茯苓、芒硝各二兩,生地黃十兩, 咀入大棗煎,每服一兩。蓋必陰虛血燥,火熱難伏,為從治耳。因推《金匱》腎氣丸,童子亦可服附桂者,不過從治法。虛熱得除,可多服哉。以上治痙熱。
《金匱》麻黃白術湯(論見前 治濕十五方) 麻黃(三兩去節(jié)) 桂枝(二兩)甘草(一兩炙) 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白術(四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渣,溫服八合,復取微似汗。
桂枝附子湯方(論見前) 桂枝(四兩) 生姜(三兩) 附子(三枚炮去皮切八片)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分溫三服完。
白術附子湯方 白術(二兩) 附子(一枚半) 甘草(一兩炙) 生姜(一兩半)大棗(六枚)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分溫三服。一服覺身癢,半日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 狀勿怪,即是術附并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
《金匱》甘草附子湯方 甘草(二兩炙) 附子(二個) 白術(二兩) 桂枝(四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復煩者,服五合?忠簧嗾,服六七合為妙。
《金匱》麻黃杏子薏苡甘草湯方 病者一身盡痛,發(fā)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子薏苡甘草湯。 麻黃(去節(jié)泡四兩) 甘草(一兩炙) 薏苡仁(半斤) 杏仁(七十個去皮尖炒) 上銼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盞半,煮八分,去渣,溫服,有微汗避風。
《金匱》防己黃 湯 防己(一兩) 甘草(半兩炒) 白術(七錢半) 黃 (一兩二錢) 上銼麻豆大,每服五錢匕,生姜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渣,溫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沖加桂枝三分。下有沉寒者加細辛三分。服后當如蟲行皮中,從腰gydjdsj.org.cn/yaoshi/下如水暖,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微汗瘥。
《和劑》五積散 治感冒寒邪,頭疼身痛,項背拘急,惡寒嘔吐,或有腹痛。又治傷寒發(fā)熱,頭疼惡風,無問內(nèi)傷生冷,外感風寒。及寒濕客于經(jīng)絡,腰腳酸疼。及婦人經(jīng)血不調(diào),或難產(chǎn)并治。 白芷 茯苓 半夏(湯洗七次) 當歸川芎 甘草(炒) 肉桂 芍藥(各三兩) 枳殼(麩炒) 麻黃(去節(jié)) 陳皮(去白各六兩) 桔梗(十二兩)
濃樸(姜炒) 干姜(炮各四兩) 蒼術(米泔浸去皮四兩)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蔥白三根,煎七分,熱服。胃寒用煨姜。挾氣加茱萸。婦人調(diào)經(jīng)催生加艾醋。 按∶此一方,能治多病,粗工咸樂用之。而海藏云∶麻黃、桂、芍、甘草,即各半湯也。蒼術、甘草、陳皮、濃樸,即平胃散也。枳殼、桔梗、陳皮、茯苓、半夏,即枳桔二陳湯也。又川芎、當歸治血,兼干姜、濃樸散氣,此數(shù)藥相合,為解表溫中泄?jié)裰畡ヌ迪,調(diào)經(jīng)之方。雖為內(nèi)寒外感表里之分所制,實非仲景表里麻黃桂枝姜附之的方也。主積冷嘔泄時疫,項背拘急加蔥白、豆豉。厥逆加吳茱萸。
寒熱 逆加棗。婦人難產(chǎn)加醋。始知用之非一途也,惟知活法者其擇之。由海藏所云觀之,可見里急者治先其里,表急者治先其表,毋取于兩頭忙矣。
活人敗毒散 羌活 獨活 前胡 柴胡 芎 枳殼 白茯苓 桔梗 人參(以上各一兩) 甘草(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姜三片,煎至七分,溫服;蚍袦c亦得。治傷寒瘟疫,風濕風眩,拘蜷風痰,頭疼目眩,四肢痛,憎寒壯熱,項強睛疼,及老人小兒皆可服。或瘴煙之地,或瘟疫時行,或人多風痰,或處卑濕腳弱,此藥不可缺也。日二三服,以知為度,煩熱口干,加黃芩。
昌鄙見三氣門中,推此方為第一,以其功之著也。雷公問黃帝曰∶三陽莫當,何謂也?帝曰∶三陽并至,如風雨,如霹靂,故人莫能當也。然則夏月三氣聚合,其為病也。豈同一氣之易當乎?人感三氣而病,病而死,其氣互傳,乃至十百千萬,傳為疫矣。倘病者日服此藥二三劑,所受疫邪,不復留于胸中,詎不快哉!方中所用皆辛平,更以人參大力者,負荷其正,驅(qū)逐其邪,所以活人百千萬億。奈何庸醫(yī)俗子,往往減去人參不用,曾與眾方有別而能活人耶?
清熱滲濕湯 黃柏(鹽水炒二錢) 黃連 茯苓 澤瀉(各一錢) 蒼術 白術(各一錢半) 甘草(五分)
水二鐘,煎八分服。如單用滲濕,去黃連、黃柏,加橘皮、干姜。
昌閱此一方,差合鄙意,以夏月所受之濕,為濕熱暑濕,而群方所主之藥,多在寒濕風濕,殊不慊耳。方后云云,乃是去寒增熱,依樣葫蘆矣。
二術四苓湯 治諸濕腫滿,一身盡痛,發(fā)熱頓悶,二便不利。 白術 蒼術 茯苓 豬苓 澤瀉 黃芩 羌活芍藥 梔子仁 甘草(各等分) 水二盞,姜三片,燈心一撮,煎服。此方通治表里濕邪,從水道出,兼清暑熱之氣,所宜遵也。
桂苓甘露飲 治濕熱內(nèi)甚,煩渴瀉利,小便澀,大便急,霍亂吐下,頭痛口干。(方見本門)
羌活勝濕湯 治脊痛項強,腰如折,項如板,上沖頭痛,乃足太陽經(jīng)氣不行,此方主之。 羌活 獨活(各一錢) 本 防風(各一錢半) 荊子 川芎 甘草(炙各四分) 水二盞,煎八分,食后溫服。 按∶濕土甚而熱,汗之則易,下之則難。故當變其常法而為表散,此方得之。
續(xù)隨子丸 治肺經(jīng)有濕,通身虛腫,滿悶不快,或咳或喘。 人參 漢防己 赤茯苓 寒食面(包煨) 檳榔木香(各半兩) 葶藶(四兩炒) 續(xù)隨子(一兩) 海金砂(半兩) 上為末,棗肉丸梧子大。每三十丸,桑白皮湯下。 按∶攻下之方,多過于峻。此治肺經(jīng)病,以人參為君,海金砂散以白術為君,瘥可耳。
除濕湯 治寒濕所傷,身體重著,腰腳酸疼,大便溏泄,小便或澀或利。 半夏曲(炒) 濃樸(姜制) 蒼術(米泔制各二錢) 藿香葉 陳皮(去白) 白茯苓(各一兩) 甘草(炙七錢) 白術(生用一兩)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七片,棗一枚,煎七分,食前溫服。 按∶脾惡濕,濕從下入而傷其脾,是以身重足軟,小便澀,大便反利。不溫其脾,濕無由去,當以此方加清熱利水藥。
白術酒 治中濕骨節(jié)疼痛。 白術一兩,酒三盞,煎一盞,不拘時頻服。不能飲酒,以水代之。 按∶此方顓一理脾,不分功于利小便。蓋以脾能健運,濕自不留而從水道出耳。然則胃中津液不充,不敢利其小便者,得此非圣藥乎?
《金匱》白虎加人參湯(有論治暑三十二方。)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 甘草(二兩) 粳米(一合)人參(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
《金匱》瓜蒂湯(有論) 瓜蒂(二七個) 上銼,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頓服。
清暑益氣湯(東垣方) 治夏月暑熱蒸人,人感之四肢倦怠,胸滿氣促,肢節(jié)疼。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痞脹,小便黃數(shù),大便溏泄。或痢口渴,不思飲食,自汗體重。 人參 黃 升麻 蒼術(各一錢) 白術 神曲(各五分) 陳皮 炙甘草 黃柏 麥門冬 當歸 干葛 五味子 澤瀉 青皮(各三分) 上水煎,溫服。(諸方總論見前。)
人參益氣湯(東垣) 治暑熱傷氣,四肢倦怠嗜臥,手指麻木。 人參(一錢二分) 黃 (二錢) 白芍(七分) 甘草(一錢) 五味子(三十粒) 柴胡(六分) 升麻(五分) 上水煎服。
生脈散 治熱傷元氣,肢體倦怠,氣短懶言,口干作渴,汗出不止。或濕熱大行,金為火制,絕寒水生化之源,致肢體痿軟,腳欹眼黑,最宜服之。 人參 麥門冬 五味子(各等分) 水煎服。
竹葉石膏湯 治暑熱煩躁。 石膏(一兩) 半夏(二錢) 人參 麥門冬(各三錢) 甘草(二錢) 竹葉(二十個揉碎) 上姜三片,水煎服。
黃 人參湯(并加減法) 黃 (一錢自汗過多者加一錢) 人參 白術(各五分) 蒼術(五分無汗一錢)橘皮(不去白) 甘草 當歸身(酒洗) 麥門冬(各二分) 黃柏 神曲(炒各三分) 升麻(六分) 五味子(九粒) 上水二盞,煎一盞,去渣,稍熱食遠或空心服之。忌酒濕面大料物之類,及過食冷物。如心下痞悶,加黃連二三分。胃脘當心痛減大寒藥,加草豆蔻仁五分。脅下痛或縮急,加柴胡二三分。頭痛目中溜火,加黃連二三分、川芎三分。
頭目不清利,上壅下熱,加蔓荊子三分、 本二分、細辛一分、川芎三分、生地黃二分。如氣短精神少,夢寐間困乏無力,加五味子九粒。大便澀,隔一二日不見,致食少食不下,血中伏火而不得潤也,加當歸身、生地黃各五分、桃仁三粒去皮尖、麻子仁研泥五分。如大便通行,所加之藥勿再服。如大便又不快利,勿用別藥,少加大黃五分煨。如久不利,非血結血閉而不通也,是熱則生風,其病患必顯風證,行血藥不可復加,只宜常服黃 人參湯。外用羌活、防風各五錢,水四盞,煎至一盞,去渣,空心服之,大便必大走也。一服便止,胸中氣滯,加青皮倍陳皮,去其邪氣,此病本元氣不足,惟當補元氣,不當瀉之。氣滯太甚,或補藥太過,或心下有憂滯郁結之事,更加木香二三分、砂仁二三分、白豆蔻二分,與正藥同煎服。腹痛不惡寒者,加芍藥五分、黃芩二分、卻減五味子。
香薷飲 治一切暑熱腹痛,或霍亂吐利煩心等證。 香薷(一斤) 濃樸(制) 白扁豆(炒各半斤) 每服五錢,水盞半,煎八分,不拘時溫服。
五物香薷飲 驅(qū)暑和中,即前方少加茯苓、甘草也。
黃連香薷飲 黃連(四兩) 香薷(一斤) 樸濃(半斤) 每服四錢,如前服。
十味香薷飲 治伏暑身體倦怠,神昏頭重吐利。 香薷 人參 陳皮 白術 茯苓 黃 木瓜 濃樸 扁豆甘草(各五錢) 上 咀,水煎,每服一兩。
《宣明》桂苓甘露飲(共八味) 茯苓 澤瀉(各一兩) 白術 石膏 寒水石(各一兩) 滑石(四兩) 豬苓肉桂(各五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溫湯調(diào)下。
子和桂苓甘露飲 治伏暑發(fā)渴,脈虛水逆滯。 共十二味,即前方加人參、甘草、干葛各一兩,藿香、木香各一錢,減桂只用一錢,豬苓不用。
桂苓丸 治冒暑煩渴,飲水過多,心腹脹滿,小便赤少。肉桂 茯苓(各一兩) 上為末,蜜丸,每兩作十丸。
每細嚼一丸,白湯下。
五苓散(加人參一錢名春澤湯。) 治暑濕為病,發(fā)熱頭疼,煩躁而渴。 白術 豬苓 茯苓(各兩半) 澤瀉(二兩半) 肉桂(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二錢,熱湯調(diào)下。
辰砂五苓散 加辰砂等分,減桂三之一。
益元散(即天水散) 治傷寒表里俱熱,煩渴口干,小便不通,及霍亂吐瀉下利腸 。偏主石淋,及婦人產(chǎn)難,催生下乳神效。 滑石(膩白者六兩) 粉草(一兩) 上為極細末,每服三錢,白湯調(diào)下,新水亦得。加薄荷末少許,名雞蘇散。加青黛末少許,名碧玉散,治療并同。但以回避世俗之輕侮耳,加辰砂少許,名辰砂益元散。
通苓散 治傷暑潮熱煩渴,小便不利。 麥門冬 淡竹葉 車前穗 燈芯 各等分,水煎服。
三黃石膏湯 黃連(二錢) 黃柏 山梔 玄參(各一錢) 黃芩 知母(各一錢五分) 石膏(三錢) 甘草(七分) 水煎服。
白虎加蒼術湯 即本方不用人參,加蒼術二兩,增水作四服。
六和湯 治心脾不調(diào),氣不升降,霍亂吐瀉,寒熱交作,傷寒陰陽不分。冒暑伏熱煩悶,或成痢疾,中酒,煩渴,畏食。 香薷(二錢) 砂仁 半夏(湯洗七次) 杏仁(去皮尖) 人參 甘草(炙各五分) 赤茯苓 藿香 白扁豆(姜汁略炒) 濃樸(姜制) 木瓜(各一錢) 水二鐘,姜五片,紅棗二枚,煎一鐘,不拘時服。
卻暑散 赤茯苓 甘草(生各四兩) 寒食面 生姜(各一斤)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不拘時。新汲水,或白湯調(diào)服。
消暑丸 治伏暑引飲,脾胃不利。 半夏(一斤用醋五升煮干) 甘草(生用) 茯苓(各半斤) 上為末,姜汁糊丸,毋見生水,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不拘時,熱湯送下。中暑為患,藥下即蘇。傷暑發(fā)熱頭疼,服之尤妙。
夏月常服止渴,利小便,雖飲水多,亦不為害。應時暑藥,皆不及此。若停痰飲,并用生姜湯下,入夏之后,不可缺此。
枇杷葉散 治中暑伏熱,煩渴引飲,嘔噦惡心,頭目昏眩。 枇杷葉(去毛炙) 陳皮(去白焙) 丁香 濃樸(去皮姜汁炙各半兩) 白茅根 麥門冬 干木瓜 甘草 香薷(一錢半) 上搗羅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姜三片,煎七分溫服。溫湯調(diào)服亦得。如煩躁,用井花水調(diào)下。小兒三歲以下,可服半錢,更量大小加減。
潑火散(即地榆散) 治中暑昏迷,不省人事欲死者。并治傷暑煩躁,口苦舌干,頭痛惡心,不思飲食,及血痢。 地榆 赤芍藥 黃連 青皮(去白各等分) 每服三錢,漿水調(diào)服。若血痢,水煎服。
香薷丸 治大人小兒,傷暑伏熱,燥渴瞀悶,頭目昏眩,胸膈煩滿,嘔噦惡心,口苦舌干,肢體困倦∶不思飲食。或發(fā)霍亂,吐利轉(zhuǎn)筋。 香薷(一兩) 蘇葉(五錢) 甘草(炙) 檀香(銼) 丁香(各二錢半)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兩作三十丸。每服一丸,細嚼溫湯下。
酒煮黃連丸 治伏暑發(fā)熱,嘔吐惡心。并治膈熱,解酒毒,濃腸胃。 黃連(十二兩) 好酒(五斤) 上將黃連以酒煮干,研為末,滴水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送下三五十丸。
水葫蘆丸 治冒暑毒,解煩渴。 川百藥(煎三兩) 人參(二錢) 麥門冬 烏梅肉 白梅肉 干葛 甘草(各半兩) 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雞頭實大。含化一丸,夏月出行,可度一日。 按∶孔明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分給此丸于軍士,故名水葫蘆。孟德遙指前有梅林,失于未備耳。
縮脾飲 消暑氣,除煩渴。 縮砂仁 烏梅肉(凈) 草果(煨去皮) 甘草(炙各四兩) 干葛 白扁豆(去皮炒各二兩) 每服四錢,水一碗,煎八分,水澄冷服以解煩;蛴麩嵊麥兀我夥;蚴焖嬛瑯O妙。
大順散 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受濕,水谷不分,清濁相干,陰陽氣逆,霍亂嘔吐,臟腑不調(diào)。 甘草干姜 杏仁(去皮尖) 桂枝(去皮) 上先將甘草用白砂炒,次入姜,卻下杏仁炒過,篩去沙凈,合桂為末。每服二三錢,湯點服。
冷香飲子 治傷暑渴,霍亂腹痛煩躁,脈沉微或伏。 附子(炮) 陳皮(各一錢) 草果 甘草(炙各一錢半) 水盞半,姜十片,煎八分,去渣,井水頓冷服。
大黃龍丸 治中暑身熱頭疼,狀如脾寒;驘┛蕠I吐,昏悶不食。 舶上硫黃 硝石(各一兩) 白礬 雄黃滑石(各半兩) 白面(四兩) 上五味研末,入面和勻,滴水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新井水下。管見云∶有中昏死,灌之立蘇。
【律十一條】
凡治痙病,不察致病之因,率爾施治,醫(yī)之罪也。因者,或因外感六yin,或因發(fā)汗過多,或因瘡家誤汗,或因風病誤下,或因灸后火熾,或因陰血素虧,或因陽氣素弱,各各不同,不辨其因,從何救藥耶?
凡治痙病,不深明傷寒經(jīng)候脈候,妄肩其任者,醫(yī)之罪也。不知邪在何經(jīng),則藥與病不相當。不知脈有可據(jù),則藥徒用而無濟。故痙病之壞,不出亡陰亡陽兩途。亡陰者,精血津液素虧,不能榮養(yǎng)其筋脈,此宜急救其陰也。亡陽者,陽氣素薄,不能充養(yǎng)柔和其筋脈,此宜急救其陽也。陰已虧而復補其陽,則陰立盡;陽已薄而復補其陰,則陽立盡。不明傷寒經(jīng)候脈理,則動手輒錯,何可自貽冥報耶?
凡治小兒痙病,妄稱驚風名,色輕用鎮(zhèn)驚之藥者,立殺其兒,此通國所當共禁者也。小兒不耐傷寒壯熱,易至昏沉,即于其前放銃吶喊,有所不知。妄捏驚風,輕施鎮(zhèn)墜,勾引外邪,深入內(nèi)藏,千中千死,從未有一救者。通國不為共禁,寧有底止哉!
凡治產(chǎn)后痙病,妄稱產(chǎn)后驚風,輕用鎮(zhèn)驚之藥者,立殺其婦。此庸工所當知警者也。產(chǎn)后血舍空虛,外風易入,仲景謂新產(chǎn)亡血。虛多汗出,喜中風故令病痙。后賢各從血舍驅(qū)風,成法可遵。非甚不肖者,必不妄用鎮(zhèn)驚之藥,不似小兒驚風之名,貽害千古,在賢智且不免焉。茲約通國共為厲禁,革除驚風二字,不許退場門入耳。凡兒病發(fā)熱昏沉,務擇傷寒名家,循經(jīng)救治,百不失一。于以打破小兒人鬼關,人天共快也。
凡治濕病,禁發(fā)其汗,而陽郁者不微汗之,轉(zhuǎn)致傷人,醫(yī)之過也。濕家不可發(fā)汗,以身本多汗,易至亡陽。故濕溫之證,誤發(fā)其汗,名曰重 。此為醫(yī)之所殺,古律垂戒深矣。其久冒風涼,恣食生冷,乃至以水灌汗,遏抑其陽者,不微汗之,病無從解!秲(nèi)經(jīng)》謂當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亦其一也。不當汗者反發(fā)其汗,當微汗者全不取污,因噎廢食,此之謂矣。
凡治濕病,當利小便。而陽虛者一概利之,轉(zhuǎn)至殺人,醫(yī)之罪也。濕家當利小便,此大法也。而真陽素虛之人,汗出小便滴瀝。正泉竭而陽欲出亡之象。若以為濕熱,恣膽利之,真陽無水維附,頃刻脫離而死矣。此法所不禁中之大禁也。
凡治中濕危篤之候,即當固護其陽。若以風藥勝濕,是為操刃,即以溫藥理脾,亦為待斃,醫(yī)之罪也。人身陽盛則輕矯,濕盛則重著,乃至身重如山,百脈痛楚,不能轉(zhuǎn)側(cè),此而不用附子回陽勝濕,更欲何待?在表之濕,其有可汗者,用附子合桂枝湯以驅(qū)之外出。在里之濕,其有可下者,用附子合細辛、大黃以驅(qū)之下出。在中之濕,則用附子合白術以溫中而燥其脾。今之用白術,而雜入羌、防、枳、樸、梔、橘等藥,且無濟于事。況用檳榔、滑石,舟車導水 川等法乎?
凡治中暑病,不辨外感內(nèi)傷,動靜勞逸,一概襲用成方者,醫(yī)之罪也。傷寒夾陰,誤用陽旦湯,得之便厥。傷暑夾陰,誤用香薷飲,入喉便喑。后賢于香薷飲中,加人參、黃 、白術、陳皮、木瓜,兼治內(nèi)傷,誠有見也。而不辨證者之貽誤,寧止此乎?
凡治中暑病,不兼治其濕者,醫(yī)之過也。熱蒸其濕是為暑,無濕則但為干熱而已,非暑也。故肥人濕多,即病暑者多。瘦人火多,即病熱者多。
凡治中暑病,遇無汗者,必以得汗為正。若但清其內(nèi),不解其外,醫(yī)之罪也。中暑必至多汗,反無汗者,非因水濕所持,即為風寒所閉,此宜先散外邪,得汗已,方清其內(nèi)。若不先從外解,則清之不勝清,究成瘧痢等患,貽累無窮。
凡治中暑病gydjdsj.org.cn/rencai/,無故妄行溫補,致令暑邪深入,逼血妄行,醫(yī)之罪也。暑傷氣,才中即懨懨短息,有似乎虛。故清暑益氣,兼而行之。不知者,妄行溫補,致令暑邪深入血分,而成衄痢。即遇隆冬大寒,漫無解期,故熱邪誤以溫治,其害無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