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拼音P)第二篇
    

中醫(yī)詞典:(拼音P)第二篇

偏枯病名。由營衛(wèi)俱虛,真氣不能充于全身,邪氣侵襲于半身偏虛之處所致一側上下肢偏廢不用之證。又名偏風,亦稱半身不遂!鹅`樞·刺節(jié)真邪》:“虛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內居營衛(wèi),榮衛(wèi)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fā)為偏枯!逼渥C或兼疼痛,久則患肢肌肉枯瘦!鹅`樞…

偏枯

病名。由營衛(wèi)俱虛,真氣不能充于全身,邪氣侵襲于半身偏虛之處所致一側上下肢偏廢不用之證。又名偏風,亦稱半身不遂!鹅`樞·刺節(jié)真邪》:“虛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內居營衛(wèi),榮衛(wèi)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fā)為偏枯!逼渥C或兼疼痛,久則患肢肌肉枯瘦!鹅`樞·熱病》:“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腠之間。”《素問·大奇論》謂偏枯不瘖能言,舌轉靈活者易治,瘖不能言者難治。治宜調陰陽、通經脈、益營衛(wèi)。參見半身不遂、左癱右瘓條。本證多見于腦血管意外后遺癥等。

偏沮

證名。汗出偏于半身,即半身有汗,半身無汗。由氣血不能暢流周身所致!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罚骸昂钩銎,使人偏枯!瘪R蒔注:“或左或右,一偏阻塞而無汗,則無汗之半體,他日必有偏枯之患。”張志聰注:“沮,濕也!薄昂钩龆拱肷砭跐裾撸顷枤馓摱荒艹渖肀闈,必有偏枯之患矣!币χ光肿ⅲ骸啊柼搫t氣不周流,而汗出一偏,氣阻一邊,故云偏沮!

偏經

病名。見莊復嚴《婦科百辨》。即經行便血。詳差經條。

偏結

病名。指小兒單側陰囊腫大之病證。見《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二。即小兒偏(疒頹)。詳見該條。

偏肩

經穴別名。出《針灸大成》。即肩髃。參見該條。

偏風口噤

見《證治準繩·幼科》。即小兒偏風。詳該條。

偏風

病證名。又稱“偏枯”,即半身不遂。多因營衛(wèi)俱虛,正氣不足,外邪侵入,經脈阻塞而致,癥見半側肢體運動障礙,麻木疼重,甚則廢而不用!鹅`樞·邪氣臟腑病形》:“肺脈……微緩為痿瘺,偏風。”《素問·風論》:“風……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王冰注:“隨俞左右而偏中之,則為偏風!薄吨T病源候論·風病諸候》:“偏風者,風邪偏客于身一邊也。人體有偏虛者,風邪乘虛而傷之,故為偏風也!眳⒁娖、半身不遂條。

偏方

即單方驗方。指藥味不多,對某些病證具有獨特療效的方劑。

偏對口疔

病名。指疔瘡生于頸后頸椎旁者。見《治疔大全》。證治參見疔瘡條。

偏對口

病名。出《外科證治全書》卷三。也即偏腦疽。參見該條。

偏齒

對側的齒根!鹅`樞·經脈》:“手陽明之別……上循臂,乘肩颙,上曲頰偏齒!

偏產

產科學名詞。見楊子建《十產論》。指產婦在分娩過程中用力不當或其他原因,使兒頭偏左或偏右,以致不能馬上產下。”偏產相當于兒頭先露的異常分娩。有仰頂生、垂頭生、左歪、左藉、脹后產、前躋等名稱。詳各條。

偏(疒頹)(tuí,音頹)

即差(疒貴)。詳該條。

《片玉心書》

兒科著作。五卷。明·萬全撰。約刊于16世紀中期。本書主要介紹治療兒科病的臨床經驗。卷一-三總論兒科病證的診斷、治法,較有特色,并附歌賦和望診圖;卷四-五記述胎毒、變蒸、驚風等32類疾病的證治。內容簡明切于實用,F(xiàn)有多種清刻本、《萬密齋醫(yī)書十種》本。1949年后出印本。

《片玉痘疹》

痘疹專著。又名《萬氏秘傳片玉痘疹》。十三卷。明·萬全撰。約撰于16世紀中期。本書專論痘疹。卷一-二為痘疹碎金賦及痘疹西江月以詞賦的形式論述痘疹的證治,精要而易記;卷三-四為痘疹始終驗方及歌;卷五-十二為痘疹總論,并分論發(fā)熱、見形、起發(fā)、成實、收靨、落痂及余毒證治;卷十三為痘疹骨髓賦及麻疹西江月。本書編排略與作者的《痘疹心法》相似,但內容不同,F(xiàn)存多種清刻本。本書又收入《萬密齋醫(yī)學全書》中。

中藥學名詞。

①即片劑。把藥物細粉加入適量淀粉糊或米漿,壓成片狀。出可將藥物濃縮流浸膏加淀粉適量混合,壓成片狀。

②將藥切開,如生一片,約計一錢為準。

僻邪

同“邪僻”。指致病因素!鹅`樞·本神》:“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薄端貑枴ち(jié)臟象論》:“邪僻內生,工不能禁也!

不正,歪斜!鹅`樞·經筋》:“卒口僻 ,急者目不合……有熱則筋縱弛緩,不勝收故僻!

睥沿

人體解剖部位名稱。見《證治準繩·雜病》。即眼弦。詳見該條。

睥生痰核

病名。系指脾外皮內,生痰核如米或如豆,堅而不疼致眼胞重墜的病證。出《證治準繩·雜病》。又名眼胞痰核,胞生痰核、胞瞼腫核、目等。本病多由脾胃蘊熱與痰濕相結阻滯經絡而發(fā)。相當于今之瞼板腺囊腫。治宜化痰散結為主?蓛确瘓远悳庥蒙南星磨醋涂擦。痰核大者應手術治療。

睥肉粘輪

病名。系指睥之肉與氣輪相粘不開,難于轉運的病證。?梢娪诮矾徶匕Y。又名瞼粘睛珠、瞼倒粘精等。本病多由風熱上攻,熱燥血涌、氣血瘀阻所致。另外,燒傷及腐蝕性物質入目等亦可造成本病。相當于今之瞼球粘連。治宜祛風清熱、散瘀通絡,可用排風散加減。嚴重者可手術治療。

睥輪振跳

病證名。系指目睥不待人之開合而自牽拽振跳的病證!蹲C治準繩·雜病》認為本病病因為“肝脾二經絡牽振之患。人皆呼為風,殊不知血虛而氣不順,非純風也。若有濕爛及頭風病者,方是風邪之故!币布窗喺裉。詳見該條。

睥倦

病證名。系指上胞下垂的病證。見《雙燕草堂眼科》。參見上胞下垂條。

睥急緊小

病證名。系指眼胞緊小、皮急的病證。出《證治準繩·雜病》。又名皮急緊小癥、眼胞緊小、皮急等。《張氏醫(yī)通》卷八認為該病的病因有三個方面:一是若不因治而漸自縮小者,乃膏血津液澀耗,筋脈緊急所致。二是若因治而急小者 ,多因脾寬倒睫,屢次夾去上睥,失于內治所致。三是不當割導而頻數(shù)開導,致血液耗而緊小,本病類今之瞼裂縮小。

睥翻粘瞼

病名。系指睥翻轉貼在外瞼之上,如舌舐唇之狀病證!蹲C治準繩·雜病》認為本病原因為:“氣滯血涌于內,皮急系吊于外,故不能復轉”而致。也即風牽瞼出。詳見該條。

人體解剖名稱。見《證治準繩·雜病》。即眼瞼。詳見該條。

癖飲

病名。痰飲之一!吨T病源候論·痰飲諸病候》:“此由飲水多,水氣停聚兩脅之間,遇寒氣相搏,則結聚而成塊,謂之癖飲。在脅下弦互起,按之則作水聲!币幻嬹。參見痰飲、飲癖等條。

癖氣

病名。癖的別稱。見《太平圣惠方·癖氣》。詳見癖條。

痞結

病證名。見《嬰童百問》。癥見小兒脘部痞滿結痛,按之啼哭,乳食減少,身熱,大便不通等。多因熱邪蘊于胸膈,與胃脘留飲相搏,臟腑不得宣通,營衛(wèi)運行不暢所致。治宜疏利大便,破結散氣。

痞積

病證名。

①指瘧后痰結或血裹,肝氣痞積于脅下者。見《醫(yī)衡》。當與息積、積氣等病證相鑒別。痞積之主癥為脅下有痞塊,時痛時止,胸腹脹痛。

②指過食生冷,油膩所引致之痞塊。見《醫(yī)林繩墨·痞塊》。主癥胸中痞悶,膈塞不通。參見痞條。

痞根

經外穴名。出《醫(yī)經小學》。在腰部,當?shù)谝谎导幌屡蚤_3.5寸處(《醫(yī)學入門》)。另說在“十二椎棘突下旁開三寸半”(《醫(yī)宗金鑒》);“第十一胸椎之下兩側,相去三寸半”(《中國針灸學》)。主治痞塊。艾炷灸3-7壯。

病證名。

①多指胸腹部痞滿,按之不痛的證候。見《素問·五常政大論》!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病發(fā)于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fā)于陰,而反下之,因作痞!庇衷疲骸暗珴M而不痛者,此為痞!半夏瀉心湯!薄夺t(yī)學原理·痞滿門》:“痞之為患,乃胸中之氣不得通泰之謂!瓋扔X痞悶,外無脹急之形!庇衷疲骸按蟮制ΠY,古方多用枳實、黃連為君,詳其氣血虛實加減!薄冻嗨椤罚骸皠⒆诤裨唬浩χ疄椴,由陰伏陽蓄,氣上不運而成,處心下,位中央,(月真)滿痞塞,皆土之病也。脹滿有輕重之分,痞則內覺痞悶,而外無脹急之形;……前人所論皆指誤下而致之,亦有不因誤下而然者,如中氣虛弱,不能運化精微,則為痞;飲食痰積不能施化則為痞;濕熱太盛,土乘心下則為痞。”臨床有氣痞、痰痞、虛痞、實痞等多種痞證。

②指胸腹部有癖塊的病證,屬積聚類。《臨證指南醫(yī)案·痞》徐靈胎評:“痞有二義。痞結成形之痞,是病胸膈痞滿。是癥痞結之痞,即積聚之類,另立一門亦可!薄峨s病源流犀燭》:“痞者,閉也。痞必有塊,塊則有形,總在皮里膜外,其源皆由傷于飲食。”參見有關積聚諸條。

脾足太陰之脈

即足太陰脾經。出《靈樞·經脈》。詳該條。

脾足太陰經病證

病證名。指脾經經氣異常所產生的病證!鹅`樞·經脈》:“脾足太陰之脈,……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后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閉、黃疸,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指不用。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為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焙笫乐鳎ㄈ纭睹}經》和一些針灸著作)在“是動”和“所生”的證候方面又有所補充。參見脾病有關各條。

脾著

病證名。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指寒濕犯脾而致肢腫、身重,甚則不能翻身。宜實脾飲加減。

脾主中土

生理學術語。即脾屬中央土,有化生萬物的功能。因其運化水谷精微,滋養(yǎng)臟腑器官、四肢百骸,故稱!端貑枴び駲C真臟論》:“脾為孤臟,中央土以灌四傍!睆埦霸雷ⅲ骸捌偻,土為萬物之本,故運行水谷,化津液以灌溉于肝心肺腎之四臟者也!

脾主運化

生理學術語。脾的主要功能之一。運化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運化精微,從飲食中吸收營養(yǎng)物質,使其輸布于五臟六腑各器官組織。《素問·經脈別論》:“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币皇沁\化水濕,配合肺、腎、三焦、膀胱等臟腑,維持水液代謝的平衡。如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濕,則可發(fā)生大便溏泄,身重膚腫等癥!端貑枴ぶ琳嬉笳摗罚骸爸T濕腫滿,皆屬于脾!

脾主四肢

生理學術語。系脾的功能之一。水谷清陽之氣由脾氣輸布,充養(yǎng)四肢,四肢的功能活動,與脾有密切關系。《素問·太陰陽明論》:“四肢皆稟氣于胃,而不得至經,必因于脾,乃得稟也!

脾主升清

生理學術語。系與胃主降濁的功能相對而言。升清是指水谷精微等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和上輸于心肺頭目,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以營養(yǎng)全身!端貑枴そ浢}別論》:“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

脾主肌肉

生理學術語。指肌肉的營養(yǎng)靠脾運化水谷精微而得。《素問·痿論》:“脾主身之肌肉!奔雌饨∵\,則肌肉豐盈而有活力。如脾有病,則肌肉痿縮不用!薄端貑枴ぬ庩柮髡摗罚骸捌⒉ 罟羌∪饨詿o氣以生,故不用焉。”

脾主后天

生理學術語。指人體出生后的營養(yǎng)、發(fā)育,靠脾胃之氣吸收水谷精微以供給。與腎主先天相對而言。《醫(yī)宗必讀》:“一有此身,必資谷氣,谷入于胃,灑陳于六腑而氣至,和調于五臟而血生,而人資以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所以說,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脾主裹血

生理學術語。指脾有統(tǒng)攝血液而防止血液外溢的功能。出《難經·四十二難》。

脾中積

病證名。見《證治準繩·幼科》。又名中脾積。小兒積滯,癥見面黃或帶虛浮,臍上微痛,肚皮熱,飲食減少,臍上及腹中痛,所食不化,頭微熱。治宜消積健脾。先用取癖丸,后用勻氣散、醒脾散調理。

脾中寒

病證名。指脾受寒邪而致病!度驑O一病證方論》:“脾中寒之狀,。心腹(月真)脹,四肢攣急,噯噫不通,臟氣不傳,或秘或泄!碑敎仄⑸⒑脺仄⑼、不換金正氣散、姜附湯、附子五積散等方。

脾中風

古病名。即脾臟中風。為風邪中于脾經所致!督饏T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脾中風者,翕翕發(fā)熱,形如醉人,腹中煩重,皮目瞤瞤而短氣!背苍健吨T病源候論·風病諸候》補充腹?jié)M、身通黃等癥。參見脾臟中風條。

脾志思

生理學術語。思為脾之志。人的思慮與脾有關,思慮過度則傷脾。《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脾……在志為思。”

脾之大絡

十五絡脈之一。穴名大包!鹅`樞·經脈》:“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痹撁}從淵腋穴(膽經)下三寸的大包穴處分出,散布在胸脅部。病變時,實則渾身盡痛;虛則全身關節(jié)松弛無力。

脾蒸

古病名。二十三蒸之一。見《諸病源候總論·虛勞骨蒸候》。參見二十三蒸條。

脾脹

病證名。脹病之一。《靈樞·脹論》:“脾脹者,善噦,四肢煩悗,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薄督饏T翼·脹滿諸論》:“脾脹,濕氣歸脾,壅塞不行,其脈濡,其體重,其便不利,大便溏而不暢,……脾土受濕,不能制水,水漬于腸胃而溢于皮膚,漉漉有聲,怔忡喘息,即為水脹是也!笨蛇x用胃苓湯、溫中丸及防己黃芪湯加味方施治;費伯雄《醫(yī)醇剩義》認為脾脹多有寒邪乘襲的病理,主張“抉土滲濕,兼解寒邪。姜術二仁湯主之!眳⒁娢迮K脹、脹病諸條。

脾臟中風

古病名。又名脾中風。系風邪入于脾所產生的病證!端貑枴わL論》有脾風(參見脾風條)的記述!短绞セ莘健ぶ纹⑴K中風諸方》:“夫脾氣虛弱,肌肉不實,則腠理開疏,風邪乘虛入于足太陰之經,則令身體怠惰,多汗惡風,舌本強直,言語蹇澀,口面㖞僻,肌膚不仁,腹脹心煩,翕翕發(fā)熱,神思如醉,手足不能動搖,診其脈浮緩者,是脾中風之候也!笨稍囉镁姆,宜急久脾俞穴百壯。參見脾風、脾中風條。

脾約

病名。為脾虛津耗、腸液枯燥所致大便艱澀的病證,亦為形成便秘的原因之一。出《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并治》。約,有約束之意;脾約者,指脾津耗損,影響大便的排出。成無己注:“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致小便數(shù)、大便難,與脾約丸”(見《注解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并治》)!峨s病源流犀燭·大便秘結源流》:“脾約,液枯證也。仲景論陽明傷寒,自汗出,小便數(shù),則津液內竭,大便必難,其脾為約,脾約丸主之。蓋液者,肺金所布,肺受火爍,則津液自竭,而不能行清化之令,以輸于脾,是肺先失傳送之職,脾亦因爽轉輸之權,而大便有不燥結者乎?但仲景以脾約丸主之。……當大便后或東南人虛羸,恐雖熱甚,而偶誤服此,必脾愈弱而腸愈燥也。故本病只宜以滋養(yǎng)陰血,使陽火不熾為上。宜當歸潤燥湯、蓯沉丸、潤腸丸!眳⒁姶蟊忝亟Y、陽明病條。

脾郁

五臟郁證之一。以胃脘滿悶、肢乏為主癥!冻嗨椤罚骸捌⒂粽撸须湮M,生涎少食,四肢無力。治宜陳皮、半夏、蒼術!眳⒁娢迮K郁證條。

脾俞

經穴名。出《靈樞·背腧》。屬足太陽膀胱經,脾之背俞穴。在背部,當?shù)谑恍刈导幌拢蚤_1.5寸處。布有第十一、十二胸神經后支的內側皮支,深部為外側支,并有肋間動、靜脈后支的內側支。主治脘腹脹痛,胸脅支滿,嘔吐噎膈,黃疸,泄瀉,鼓脹,痢疾,便血,帶下及胃炎,消化性潰瘍,胃下垂,肝炎,糖尿病,消化不良,貧血等。斜刺0.3-0.5寸。艾炷灸5-10壯;或艾條灸10-20分鐘。

病名。發(fā)于脾經之癰疽。

①指位于章門穴處的癰,因章門穴為脾經之募穴,故名!妒備洝肪硪话俣耍骸罢麻T隱隱有痛者,脾疽也。上肉微起者,脾癰也!倍嘁蜻^食生冷兼內蘊濕熱,或瘀血瘀滯脾經而成。證見腹脹,咽干,小便短澀。治宜利下攻瘀,用大黃湯、赤豆苡仁湯二方合用,腹脹消后再用六君子調理。余可參見胃癰條。

②指發(fā)于肩貞、臑俞二穴之外癰,出《外科啟玄》卷五。外治敷貼用藥參見外癰條。

脾陰虛

病證名。指脾精不足。脾胃為后天之本,人體各部的濡養(yǎng),有賴脾氣散精輸布。若胃陰虛,或脾虛不運,陽損及陰,或飲食營養(yǎng)不足,均可使脾氣散精無源而致本證。臨床表現(xiàn)多有胃陰虛癥狀,并見饑不欲食,肌肉消瘦,體倦乏力等。多見于各類營養(yǎng)不良證。

脾陰

生理學名詞。

①指存在于脾臟的陰液(包括血液、津液等)。

②指脾臟本身,與胃陽相對而言,脾臟為陰,胃腑為陽。

③每臟皆有陰陽,脾陰與脾陽相對而言。

脾遺

病名。因脾病而致遺精!夺t(yī)宗必讀》:“脾病而遺者,色黃肉消,四肢懈惰!币私∑⒐叹?捎補中益氣湯聚精丸、水陸二仙丹加減。參見遺精條。

脾陽虛

病證名。又稱脾胃虛寒。因飲食失調、過食生冷、勞倦過度、或久病或憂思傷脾等所致。癥見納呆腹脹、脘腹痛而喜溫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溫、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腫、畏寒喜暖、小便清長或不利、婦女白帶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潤,脈沉遲等。治宜健脾溫中,代表方劑為理中湯。

脾陽不振

同中陽不振,詳該條。

脾陽

生理學名詞。批脾的運化功能及在運化活動過程中起溫煦作用的陽氣,是人體陽氣在脾臟功能方面的反映。脾的運化水谷、運化水液、升運清陽、溫煦四肢肌肉等功能,都是脾的陽氣完成的。如脾陽虛,可見食欲不振、腹部脹滿、大便溏泄、四肢不溫,或痰濕內生,或水濕停滯等一系列癥狀。

脾虛自汗

證名。自汗而兼見脾虛證者。《證治匯補·汗病章》:“脾虛自汗,倦怠少食!崩钪需髦鲝堃匝a中益氣湯、四君子湯主治(見《醫(yī)宗必讀·汗》)。參見自汗條。

脾虛證

屬臟腑辨證中常見之證型。主要指脾氣、脾陽或脾陰不足所呈現(xiàn)之各種癥候!睹}經》卷二:“脾虛,……病苦泄注,腹?jié)M,氣逆,霍亂,嘔吐,黃疸,心煩不得臥,腸鳴!币徽f“脾氣……若虛則生寒,令人心腹脹滿,水谷不消,噫氣吞酸,食輒嘔吐,霍亂泄利,四肢沉重,多思氣結,惡聞人聲”(見《圣濟總錄》卷四十四)。鄒澍《本草經疏》歸納“脾虛十二證,飲食勞倦,傷脾發(fā)熱,飲食不消化,屬脾氣虛;傷食必惡食,停食,為恣飲湯水或冷茶、冷酒所致。水腫屬脾氣虛,兼脾陰虛;噎膈屬氣血兩虛,由于血液衰少,而非痰氣壅逆所成。脾虛屬氣虛,健忘屬氣血兩虛,倦怠、嗜臥屬脾氣不足。脾虛腹痛,按之則止,屬血虛;痞氣,屬脾氣虛及氣郁所致!睆呐R床現(xiàn)實分析,脾虛中又以脾氣虛、脾陽虛更為常見,每有腹脹、痞滿、消瘦、肢乏、泄瀉(或大便先硬后溏,亦有表現(xiàn)為脾虛gydjdsj.org.cn/rencai/便秘者)、食減、水腫等癥。參見有關各條。

脾虛瀉

小兒泄瀉證型之一。癥見久瀉不愈,或時瀉時止,食欲不振,神疲面黃,睡時露睛等。多因素體虛弱或久病元氣不足,致脾胃氣虛,運化無力。治宜健脾溫中止瀉,用七味白術散加扁豆、炮姜。

脾虛泄瀉

病證名。由脾氣虛,或病后過服寒涼,或飲食失節(jié),或勞倦傷脾所致之泄瀉!栋Y因脈治·脾虛泄瀉》:“脾虛泄瀉之證,身弱怯冷,面色萎黃,手足皆冷,四肢倦怠,不思飲食,時時瀉薄!逼涿}多虛濡或沉緩。治以溫運健脾為主,選用理中湯、附子理中丸、參苓白術散、四君子湯等方。參見脾泄、泄瀉等條。

脾虛濕困

即濕困脾土。指脾虛導致內濕阻滯的病機。脾主運化水濕,為胃行其津液,脾虛則運化功能低下,引起水濕停滯;水濕的停滯,又反過來影響脾的運化。癥見飲食減少、胃脘滿悶、大便溏瀉,甚或惡心欲吐、口粘不渴或渴喜熱飲、肢體困倦,甚或浮腫,舌苔厚膩,脈緩等。治宜健脾利濕。

脾虛生風

指脾虛引動內風而致的病證。臨床以手足微搐,肢冷,昏睡露睛,口鼻氣微為主證,多由吐瀉或藥、食損脾所致!稄埵厢t(yī)通·諸風門》:“若體倦神昏不語,脈遲緩,四肢欠溫者,脾虛生風也!敝我搜a脾祛風。選用六君子湯加蝎尾、炮姜、肉桂,或歸脾湯羌活、鉤藤。

脾虛身腫

病證名。指因脾虛所致之身腫。往往有常腫常退的特點!栋Y因脈治》卷三。秦景明謂:“脾虛身腫之癥,小便清利,大便溏泄,面色萎黃,語言懶怯,常腫常退,……脾虛身腫之因,大病后,久瀉后,脾土之真陰受傷,轉輸之官失職,不能運化水谷,則諸經凝窒而腫證作矣!泵}多濡弱,或有弦數(shù)、浮大意。治當健脾溫中。選用理中湯、白術散、六君子湯、加味歸脾湯、金匱腎氣丸、濟生腎氣丸等方。

脾虛如球

病證名。目之上下眼胞腫脹如球狀者。出《證治準繩·雜病》。亦名胞虛如球、懸球。因脾虛挾濕或氣血不足,虛火壅于氣分所致。眼部五輪理論:脾屬土曰肉輪,為上下胞瞼,脾在此指胞瞼。證見胞瞼浮腫,虛起如球,無赤痛,喜按。《張氏醫(yī)通》卷八:“謂目脾浮腫如球也。以兩手掌擦熱拭之,少平,頃復如故!敝我艘匝a脾益氣為主,輔以祛邪之藥?蛇x用神效黃芪湯補中益氣湯加減。

脾虛秘

病證名。指脾虛所致之便秘!夺t(yī)學原理》卷五:“脾病不能克化水谷,是以不思飲食。水谷外入既少,則內便溺亦無,況又胃氣不生,脾血不濡,大腸枯燥,是以大便或二三日只一見,或澀而不行……”脈多弦緩,宜補中升陽益氣,用補中益氣湯加減。張璐主張以補中益氣湯倍升、柴、當歸,煎成后調生蜜、麻油,認為此方妙在“清氣一升,濁氣自降”(見《張氏醫(yī)通·大便不通》)。參見虛秘條。

脾虛冷

病證名。即脾虛寒!秱浼鼻Ы鹨健罚骸坝沂株P上脈陰虛者,足太陰經也。病苦泄注,腹?jié)M氣逆,霍亂,嘔吐,黃癉心煩,不得臥,腸鳴,名曰脾虛冷也。”參脾虛寒條。

脾虛經行先后無定期

病證名。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氣虛血少,統(tǒng)攝無力,以致沖任失調,而見經期先后不定,經血色淡,或混有粘液,倦怠乏力,食少便溏。治宜健脾益氣,方用補中益氣湯等。

脾虛經閉

病證名。見《竹林女科證治》。多因脾胃虛弱,健運失職,復為飲食所傷,飲食日見減少,導致生化之源不足,無血下達沖任胞宮而致經閉。臨癥常兼見飲食不振,痞滿,大便不實等癥。治宜補脾胃、養(yǎng)氣血,方用補中益氣湯、參苓白術散等。

脾虛寒證

病證名。指脾氣、脾陽虛寒出現(xiàn)的癥候。見《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五!度驑O一病證方論·脾胃經虛實寒熱證治》:“脾虛寒病,泄瀉,腹?jié)M,氣逆,嘔吐,心煩不得臥,腸鳴,虛脹,飲食不消,勞倦,虛贏,喜噫,四肢逆冷,多臥少起,情意不樂!币藴刂薪∑ⅲ醚a脾湯、白術湯、厚樸湯等方;蜓a中益氣湯加厚樸、肉桂。

脾虛腹脹

病證名。因脾虛飲食難以運化,中氣痞窒而引致之腹脹。《癥因脈治》:“脾虛腹脹之證,食少身倦,脾虛不運,二便清利,言語輕微,心腹時脹時退,朝寬暮急。”治宜健脾消脹。選用五味異功散、參苓白術散、香砂枳術丸等方。參見腹脹條。

脾虛肺弱

病證名。指因脾胃虛弱而導致肺氣不足的病證,多屬氣虛。脾為生化之源,故常以脾為本而肺為標。參脾肺兩虛條。

脾虛多涎

病證名。指脾氣虛弱而多涎。《證治準繩·幼科》:“小兒多涎,由脾氣不足,不能四布津液而成。”癥見神疲,面色萎黃,涎多清稀。治宜補益脾氣,用補中益氣湯加減。

脾虛帶下

病證名。脾主運化水濕,脾虛則運化無能,聚濕下注,傷及任、帶二脈而致帶下綿綿,量多色淡黃或色白如涕唾,無臭,并且面色淡黃,精神疲倦,不思飲食,腰酸腹墜,或下肢浮腫、便溏等。治宜健脾益氣,升陽除濕。方用完帶湯,或用白扁豆20克,向日葵瓤25克,水煎服。

脾虛

病證名。出《素問·臟氣法時論》。

①泛指脾之陰陽、氣血不足的各種病證。多因飲食失調、寒溫不適、憂思、勞倦過度或久病傷脾所致。癥見消瘦面黃、四肢乏力、納減、食不消化、腹痛、腸鳴、便溏或泄瀉、浮腫、便血、崩漏等。治以健脾為大法。

②同脾氣虛。詳該條。

心痛

病證名。厥心痛之一。心前區(qū)痛如錐針刺,或心下氣滿急痛,由脾病、邪上乘心或寒逆中焦而發(fā)病。《靈樞·厥病》:“厥心痛,痛如以錐針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九:“脾心痛者,如針刺其心腹,蘊蘊然氣滿。”治宜訶子散、復元通氣散、白術湯,或一服飲加高良姜、香附等。參見心痛、厥心痛條。

脾瀉

病名。即脾泄。又名洞泄(見《醫(yī)學真?zhèn)鳌?。《萬病回春·泄瀉》:“脾瀉者,食后倒飽,瀉去即寬,脈細……”吳澄《不居集》謂:“脾瀉,腹脹滿,泄注,食即嘔吐。宜建中湯、理中湯。”參見脾泄、洞泄、泄瀉條。

脾泄

病名。又名脾瀉。指飲食或寒濕傷脾,引致脾虛泄瀉!端貑枴ぶ琳嬉笳摗罚骸疤幹畡,濕化乃見,善注泄!薄峨y經·五十七難》:“脾泄者,腹脹滿,泄注,食即嘔吐逆!薄兜は姆āば篂a》指出:“老人奉養(yǎng)太過,飲食傷脾!币彩瞧⑿沟某R姴∫。宜用機要白術芍藥湯、扶脾散,或六君子湯加味方;久病脾泄,大便失控者,宜兼固澀、升提治法。參見滑泄、脾瀉、泄瀉條。

脾邪

五臟病邪之一!峨y經·十難》:“心脈緩甚者,脾邪干心也!薄鹅`樞·五邪》:“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余,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饑;陽氣不足,陰氣有余,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余,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皆調于三里!

脾痟

病名。即脾消!妒泪t(yī)得效方》:“脾痟之證,飲食入腹,如湯澆雪,隨小便而出,落于溷僻溝渠中,皆旋結如白脂,肌膚日益消瘦,……精神恍惚,口舌焦干;或陽強興盛,不交而泄!庇媒凵、附子豬肚丸等方加減,亦可用六味地黃丸加黃芪、白術與治。參見消渴、中消條。

脾消

病名。

①脾痟之又名。詳見該條。

②指消中、寒中、熱中。《證治要訣·大小腑門》:“然脾消又自有三,曰消中,曰寒中,曰熱中!眳⒁娪嘘P條目。

脾癇

病名。五臟癇之一。出《備急千金要方》。多因飲食失節(jié),饑飽勞役,痰蓄氣逆而引發(fā)!毒霸廊珪肪硭氖唬骸捌B,面色萎黃,目直,腹?jié)M自利,四肢不收,其聲如牛,……!卑l(fā)作時有卒然仆倒,肢體搐搦,唇口掀動,痰涎外出等癇證證候。治宜以止癇結合健脾祛痰法。參見癇、五臟癇等。

脾胃郁

病證名。郁證之一。林佩琴謂:“脾胃郁,氣郁噦呃!督饏T》麥門冬湯加竹茹、丁香!眳⒁娢迮K郁證條。

脾胃陰虛

病證名。指脾陰虛和胃陰虛的綜合表現(xiàn)。脾與胃相表里,同主后天水谷營養(yǎng)的生化,故二者關系極為密切。臨床表現(xiàn)多以胃陰虛為主。參胃陰虛、脾陰虛各條。

脾胃虛弱

同脾氣虛。詳該條。

脾胃虛寒

同脾陽虛。詳該條。

脾胃濕熱

病證名。亦稱中焦?jié)駸。多由感濕邪或飲食不?jié)、過食肥甘,釀成濕熱,內蘊脾胃所致。癥見脘腹痞滿、體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熱口苦、渴不多飲、尿少而黃,甚至面目皮膚發(fā)黃如橘子色,舌苔黃膩,脈濡數(shù)。治以清熱利濕為主。

《脾胃論》

內科著作。三卷。金·李杲撰。約刊于13世紀。本書是作者創(chuàng)導脾胃論學說的代表作。李氏根據(jù)《內經》:“人以水谷為本”的觀點,強調補益脾胃的重要性。全書圍繞這一中心議題結合內科雜病的辨證論治予以闡析。書中對于飲食勞倦等引起的脾胃病,提出甘溫除大熱的學術理論,創(chuàng)用補中益氣湯,升陽益胃湯等治療方劑,具有較好的療效,對后世有較大的影響。1949年后有影印本。

脾胃俱虛

病證名。指脾胃兩經俱虛!秱浼鼻Ы鹨健罚骸坝沂株P上脈陰陽俱虛者,足太陰與陽明經俱虛也。病苦胃中如空狀,少氣不足以息,四逆寒,泄注不已,名曰脾胃俱虛也。”

脾胃俱實gydjdsj.org.cn/kuaiji/

病證名。指脾胃兩經邪實!秱浼鼻Ы鹨健罚骸坝沂株P上脈陰陽俱實者,足太陰與陽明經俱實也,病苦腹脹,腹堅,引脅下痛,胃氣不轉,大便難,時反泄利,腹中痛,上沖肺肝,動五臟,立喘鳴,多驚,身熱汗不出,喉痹精少,名曰脾胃俱實也!

脾胃不和

證名。以不思食,食而不易消化為主癥。《明醫(yī)指掌》:“脾不和,則食不化;胃不和,則不思食。脾胃不和則不思而且不化;蛲,或瀉,或脹滿,或吞酸,或噯氣,或惡心,用治中湯。脾不和,不喜食而食不消者,枳縮二陳湯、枳術丸;胃不和者,平胃散。”

脾痿

病名。即肉痿!夺t(yī)宗必讀·痿》:“脾痿者,肉痿也!痹斠婐、肉痿條。

脾為涎

生理學術語。即涎為脾臟所主。出《素問·宣明五氣篇》。涎出于口,口為脾竅,故涎為脾液。參五臟化液條。

脾為吞

脾病時出現(xiàn)的吞咽癥,如吞酸等。《素問·宣明五氣篇》:“五氣所病,……脾為吞!睆堉韭斪ⅲ骸捌⒅鳛槲感衅浣蛞,脾氣病而不灌溉于四臟,則津液反溢于脾竅之口,故為吞咽之證。”

脾為生痰之源

病因病理學術語。指痰飲證的病機。脾主健運,運化水液,是水液代謝的中間環(huán)節(jié)。若脾虛健運失職,則水濕停滯,淤而成痰。《醫(yī)宗必讀·痰飲》:“按痰之為病,十常六、七,而《內經》敘痰飲四條,皆因濕土為害,故先哲云:‘脾為生痰之源’……脾復健運之常,而痰自化矣!

脾王不受邪

王,通旺。指脾胃健旺則正氣充足,不易受病邪侵害!督饏T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補之。”

脾土

①指脾臟。《素問·氣交變大論》:“歲木太過,風氣流行,脾土受邪!

②推拿穴位名。即脾經。詳該條。《針灸大成》卷十:“脾經有病食不進,推動脾土效必應。”《幼科推拿秘書·穴象手法》:“大拇指屬脾土,脾氣通于口,絡聯(lián)于大指,通背右筋、天樞穴、手列缺穴、足三里!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