嘔吐癥,胃氣失降使然也,而多由肝逆沖胃致之!鹅`樞》謂足厥陰所生病者,胸滿嘔逆是也。夫胃司納食,主乎通降,其上逆而嘔吐者,乃肝邪犯胃,或胃虛肝乘,故治嘔吐,必泄肝安胃。用藥主苦降辛通,佐以酸泄。其肝陽上亢,食入嘔吐者,用苦辛降逆,如黃連、川楝子、吳茱萸、半夏、濃樸、姜汁之屬;蚩嗨嵝篃幔烏梅、白芍、木瓜、枳實、左金丸、戊己湯。其胃陽衰,風木乘克,食入不變者,用溫胃平肝。
如人參、干姜、丁香、半夏、青皮、白芍,或吳茱萸湯。其脾陽衰,不能運化,腹脹痛嘔者,用辛溫行滯。
香砂六君子湯加益智、濃樸、神曲。其胃虛客氣上逆,噫噯欲嘔者,用咸以軟痞,重以鎮(zhèn)逆。旋復代赭湯加二陳。其中陽虛,濁陰犯胃,吐黑綠苦水者,用辛熱開濁。理中湯加川椒、半夏、附子、茯苓之屬。其肢冷脈微,時吐清水者,用辛熱扶陽。附子理中湯、真武湯。其肝火郁熱,吞酸吐酸者,用辛咸苦降。左金丸,或鹽炒吳茱萸湯去棗。其胸痞痰阻,食已漾漾欲吐者,用辛泄。生姜瀉心湯,或二陳湯加蔻仁、吳萸、姜汁。
其肝厥上逆,脘痛嘔涎者,用辛通,佐以酸泄。如川椒、干姜、桂枝、烏梅、白芍、半夏。其因驚怒動肝,致脅痛干嘔而液虛者,用辛通潤補。大半夏加茯神、麥冬、青皮、白芍、當歸。其支飲,湯水下咽嘔吐者,用辛泄。小半夏湯。其肝陰胃津兩虛,肝風擾胃嘔吐者,用柔劑滋液熄風養(yǎng)胃。如人參、白芍、麥冬、阿膠、小麥、半夏、茯苓、粳米之屬。其肝風犯胃,嘔吐眩暈者,用苦酸以和陽。如黃連、白芍、烏梅、牡蠣之屬。
其嘔傷胃津,熱邪乘胃,食入即吐者,用辛涼化痰。溫膽湯加石斛、山梔。其氣沖嗆咳吐逆者,肝火上凌,過胃犯肺,用清肅苦降。如蘇子、杏仁、枇杷葉、前胡、山梔、栝蔞仁、降香末。其氣沖心痛,饑不欲食,吐蛔者,用苦辛酸以伏蟲。理中安蛔丸。
蛔厥者,臟寒蛔上入膈,口干心煩,手足冷,脈沉遲,宜寒熱互用,酸苦雜投。烏梅丸。臟厥者,陽氣垂絕,痛嘔不納,躁擾不安,安胃丸,或半夏瀉心湯加枳實。其久嘔致傷肝腎,并沖脈上逆者,用溫通柔潤。如蓯蓉、茯苓、當歸、杞子、桂心、沙苑子、鹿角霜。其厥陰濁邪上攻,痛從少腹逆沖為嘔者,用辛溫泄?jié)。如吳萸、小茴、桂枝、韭白汁、茯苓。其嘔而絕粒者,取生鵝血熱飲。每食必嘔者,煮羊血熟食之,皆立止。
有聲有物為嘔,有物無聲為吐,有聲無物為噦。昔人以嘔屬陽明,吐屬太陽,噦屬少陽。噦即干嘔。
東垣以三者俱屬脾胃虛。潔古從三焦分別三因,上焦在胃口,主納;中焦在中脘,主腐熟水谷;下焦在臍下,主出而不納。上焦吐者因于氣,食已即吐,渴欲飲水,治當降氣和中;中焦吐者因于積,或先痛后吐,或先吐后痛,治當去積和氣;下焦吐者因于寒,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溺清便閉,治當通其閉,溫其寒。后人又分隨食隨吐,為嘔gydjdsj.org.cn,小半夏湯。食入乃吐,為暴吐,生姜橘皮湯。食已后吐,為嘔吐,橘皮半夏湯、枳桔湯加參、白芍、半夏。食久乃吐,為反胃,金花丸、理中湯。食在而吐者,為翻胃,紫沉丸。旦食暮吐,暮食朝吐,下焦病,半夏生姜大黃湯。此從食下久暫,分上中下脘而治者也。古法,嘔吐氣壅,谷不得下,小半夏湯。
胃虛,谷氣不行,嘔而液傷,大半夏湯。胸滿食谷欲嘔,吳茱萸湯。心下痞,嘔而腸鳴,半夏瀉心湯。嘔而思水,飲停膈上,豬苓散。干嘔噦,手足厥,橘皮湯。噦逆虛熱,橘皮竹茹湯。噦逆虛寒,半夏干姜湯。干噦,胃口有痰,二陳湯加姜汁。寒吐者,肢冷脈細,二陳湯加丁香、炮姜。諸藥不效,紅豆丸。熱吐者,煩渴脈gydjdsj.org.cn/kuaiji/洪,二陳湯加梔、連、竹茹、枇杷葉、姜汁、蘆根汁?秃肝,理中湯。肝火入胃,左金丸。由脾氣郁結(jié),歸脾湯加吳萸。由肝脾郁滯,香砂六君子湯。怒時飲食嘔吐,胸滿膈脹,關(guān)格不通,二陳湯加青皮、木香。不效,加丁、沉、砂、蔻、藿、樸、曲、姜。由痰積者,遇寒輒發(fā),蔻仁、丁香、砂仁、干姜、半夏、陳皮。由食滯者,消導乃安,山楂、神曲、陳皮、枳殼、濃樸、砂仁、雞金。先吐后瀉,身熱腹悶,名曰漏氣。因上焦傷風,邪氣內(nèi)著,麥門冬湯。二便不通,氣逆不續(xù),名曰走哺。因下焦實熱,人參湯主之。
吐而中氣久虛,必借谷食以和之。焦米、神曲、參、苓、苡米、谷芽、甘草、陳皮、姜、棗。吐而諸藥不效,必假重鎮(zhèn)以墜之。靈砂丹、養(yǎng)正丹。病久胃虛嘔吐者,六君子湯、比和飲、藿香安胃散。病后胃熱煩嘔者,竹葉石膏湯加姜汁。嘔苦邪在膽經(jīng),芩、連、吳萸、半夏、陳皮、茯苓、姜。吐酸責之肝臟,挾熱者,左金丸加竹茹、山梔、白蔻、生姜。挾寒者,左金丸加丁香、干姜、白術(shù)、沉香。嘔清水者多停飲,二術(shù)二陳湯。吐涎沫者以脾寒,六君子湯加益智、生姜,或理中湯加益智。吐蛔蟲者,或由胃冷,理中湯加川椒、檳榔,下烏梅丸;蛴晌笩,安蛔丸;蛴珊疅峤诲e,烏梅丸;蛴晌柑撉笫,溫胃飲,理中湯。凡嘔吐而心痛,當作火治;口吐清水,當作蟲治;心中如火,當作血虛治。
陽緊陰數(shù)為吐,陽浮而數(shù)亦為吐。脈緊而滑者吐逆,緊而澀者難治。寸口脈數(shù)者吐,脈弱而嘔,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死。嘔吐大痛,色如青菜汁者死。中焦噦逆,其聲短,是水谷之病,為胃火,易治;下焦噦逆,其聲長,是虛邪之病,為陰火,難治。低聲頻密相連,為實,易治;半晌噦一聲,為虛,難治。暴病發(fā)噦,必痰食血,或怒氣所干,易治;久病發(fā)噦者,多難治。
〔平肝〕左金丸 見一卷火。
〔平肝〕戊己湯 見本卷飲食。
〔胃寒〕吳茱萸湯 吳萸 人參 姜 棗
〔行滯〕香砂六君子湯 六君子加 木香 砂仁
〔鎮(zhèn)逆〕旋復代赭湯 人參 甘草 旋復花 代赭石 半夏姜棗
〔除痰〕二陳湯 見一卷中風。
〔扶陽〕理中湯 見一卷濕。
〔祛風〕真武湯 見二卷喘。
〔消痞〕生姜瀉心湯 見本卷飲食。
〔液虛〕大半夏湯 半夏 人參 白蜜
〔行水〕小半夏湯 半夏 姜
〔化痰〕溫膽湯 見一卷溫。
〔伏蛔〕理中安蛔湯 參(三錢) 術(shù) 苓 姜(各一錢半) 川椒(炒,十四粒) 烏梅(三個)
不用甘草,忌甜。
〔蛔厥〕烏梅丸 烏梅 細辛 附子 桂枝 人參 黃柏 當歸 川椒 干姜 黃連
〔伏蛔〕安胃丸 烏梅 川椒 川附 桂枝 干姜 黃柏 黃連 川楝子 廣皮 青皮 白芍 人參
〔止嘔〕半夏瀉心湯 見一卷溫。
〔暴吐〕生姜橘皮湯 橘皮 姜
〔嘔吐〕橘皮半夏湯 橘皮 半夏 姜
〔暴吐〕枳桔湯 枳 桔 陳 樸 木香
〔反胃〕金花丸 生南星 生半夏(各一兩) 天麻(五錢) 雄黃(二錢) 白面(三兩) 滴水為丸,姜湯下。
〔去積〕紫沉丸 杏 蔻 陳 夏 砂仁 烏梅 丁香 檳榔 沉香 木香 巴霜 醋糊丸。
〔通閉〕半夏生姜大黃湯 夏 姜 大黃
〔吐厥〕橘皮湯 橘皮 生姜
〔逐寒〕半夏干姜湯 半夏 干姜 漿水煎。
〔溫胃〕紅豆丸 丁香 胡椒 砂仁 紅豆(各二十一粒) 姜汁糊丸,以大棗一枚去核,填入一丸,煨熟嚼之。
〔脾郁〕歸脾湯 見二卷勞瘵。
〔漏氣〕麥冬湯 麥冬 參 術(shù) 陳 苓 竹茹 甘草 蘆根 玉竹 陳米 姜
〔走哺〕人參湯 人參 黃芩 知母 玉竹 蘆根 竹茹 白術(shù) 梔子 陳皮 石膏
〔鎮(zhèn)墜〕靈砂丹 見二卷喘。
〔鎮(zhèn)逆〕養(yǎng)正丹 硝石 硫黃(各一兩) 研末,入瓷器內(nèi)微火炒,再研,次用水飛。元精石(一兩)
五靈脂 青皮 陳皮(各二兩) 醋糊丸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下,一名來復丹,又名黑錫丹。
〔胃虛〕比和飲 四君子湯加 陳皮 砂仁 藿香 神曲 陳米 伏龍肝 姜 棗
〔止吐〕藿香安胃散 橘皮 人參 丁香 藿香(各二錢五分)
〔清胃〕竹葉石膏湯 見一卷傷風。
〔劫飲〕二術(shù)二陳湯 見二卷痰飲。
〔和脾〕溫胃飲 見一卷中風。
叔 深秋吸受穢邪,嘔吐不已。先服藿香正氣散,入口即吐,身熱足厥,面黑眶陷,或進導痰溫胃飲,嘔惡不納。診之脈虛少神,予謂此中宮虛極也。速用潞參、山藥、茯苓、炙草、白術(shù)、橘白、蘇子、蓮子、紅棗、煨姜、粳米煎。稍稍與服,竟不吐,思食粥矣。后加減數(shù)味,調(diào)理而康。
李嫗 由腰痛續(xù)得寒熱嘔吐,汗出畏冷,寸關(guān)脈伏,兩尺動數(shù)。思高年水谷不入,嘔多胃氣先傷,況寸關(guān)脈不見,陽氣已虛,足必時厥,宜其汗出而畏冷也。自述脛寒至膝,乃用煨姜汁熱服,嘔定。即與粥湯,右脈略起,因與吳茱萸湯,脈癥悉平。
族某 胸痛食減吐酸,由肝逆濁泛。用吳茱萸、濃樸、枳殼、青皮、半夏、茯苓為末。空心日再服,金橘皮泡湯下。效。
夏氏 兩寸洪大,兩關(guān)弦滑,嘔逆耳鳴,口干頭暈,白帶連綿,癥屬肝胃不和。吳萸(黃連汁炒)。生白芍、山梔、半夏(青鹽炒)、茯苓、蘇子、枳殼、蔞霜。三服癥平。
李 脈洪大搏指,口干頻咳,食后吐水,頭目震弦而心悸。此勞力傷陽,陽化內(nèi)風,上冒清道,風翔則水涌,胃虛則木乘,故嘔眩不已,其水停膈間,心必悸,津不上潮,口必干,氣不下降,便乃秘。治先和陽降逆,山梔、甘菊(炒)、冬桑葉、茯苓、杏仁、蘇子(俱炒研)、牡蠣( )、海浮石、淡竹茹、前胡。三服癥平,脈較斂,其神倦者,火風逆勢已折也。減甘菊、桑葉,加白芍、茯神、栝蔞、半夏、潞參,和肝胃以清滌痰火,遂愈。
族女 情志怫悒,頭眩頰赤,夏初食入即吐,脈虛小,經(jīng)期錯亂。由肝膽火風侮胃,不及傳變,傾翻甚速,且胃虛作呃,木氣乘土,久則沖脈失涵,絡(luò)傷內(nèi)溢,以沖為血海,隸在陽明也。先宜苦以降逆,山梔、羚羊角、竹茹、旋復花、半夏曲、柿霜。三四服眩吐止。去羚羊角、半夏曲,加阿膠(另化沖)、丹皮、白芍、茯苓、甘草,調(diào)養(yǎng)肝胃而經(jīng)期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