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英文) | vulvae herpes |
拚音 | WAIYINPAOZHEN |
別名 | 中醫(yī):熱瘡 |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婦科疾病,皮膚科疾病 |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
西醫(yī)病名定義 | 由皰疹病毒引起的外陰部的單純性皰疹,稱為外陰皰疹。單純性皰疹病毒,因其抗原性質不同分為Ⅰ、Ⅱ型(簡稱HSV—Ⅰ及HSV—Ⅱ)。 HSV—Ⅰ主要引起生殖器以外的粘膜(口腔粘膜、角膜)感染;HSV—Ⅱ主要引起生殖器部位損害。外陰皰疹大約85%繼發(fā)于人類皰疹病毒Ⅰ型,其余為Ⅱ型所致.臨床上以外陰皮膚粘膜處灼熱疼痛,成群水皰,糜爛結痂,病程短,易復發(fā)為特征。 |
中醫(yī)釋名 | 外陰皰疹主要表現外陰部位患處發(fā)紅灼熱,時有癢痛,繼乏起針尖至粟米大小水皰,密集攢聚,皰液澄清,淅至混濁,破后糜爛,脂水浸清,而后干燥結痂,留有褐斑,日久消退。 |
西醫(yī)病因 | |
中醫(yī)病因 | |
季節(jié) | |
地區(qū) | |
人群 | |
強度與傳播 | |
發(fā)病率 | |
發(fā)病機理 | HSV—Ⅱ通常發(fā)生在青春期以后,多通過性交傳染,病毒經生殖器粘膜或皮膚破損處進人人體,并在該處生長繁殖,破壞宿主細胞出現臨床癥狀。在原發(fā)感染消退后,病毒可潛伏于人體;蛟蹾SV感染但未發(fā)病,體內形成相應中和抗體,病毒基因處于抑制狀態(tài),當機體受到某些因素刺激,或免疫功能低下,皆可使?jié)摲鼱顟B(tài)的病毒基因被激活而發(fā)病。 |
中醫(yī)病機 | 中醫(yī)認為本病由肝膽濕熱,下注陰器,復感風邪時毒,阻于肌膚而發(fā)病,久則肝腎陰虛。 |
病理 | 病理表現為表皮細胞發(fā)生氣球樣變性,網狀變化,凝固壞死,表皮細胞棘刺松解,細胞分離形成水皰,氣球狀細胞,胞核中見到病毒包涵體,真皮乳頭層有輕度水腫,炎性浸潤。 |
病理生理 | |
中醫(yī)診斷標準 | |
中醫(yī)診斷 | 本病以皮損皰疹為主證,辨證時當以皮損皰疹的色澤為重點,結合脈證及發(fā)病的久暫辨其實熱與虛熱,臨證時應與蛇串瘡、黃水瘡相鑒別。 1.肝膽濕熱 主證:外陰皮損色紅、灼熱刺痛,群集水泡,水泡易破,糜爛染毒,便于溲赤,心煩口渴,苔黃脈數。 分析:肝膽濕熱下注陰器,復感風熱時邪阻于肌膚。證見外陰皮損色紅、水泡密集糜爛。便于溲赤、心煩口渴、苔黃、脈數皆為肝膽濕熱之象。 2.陰虛內熱 主證:外陰皰疹反復發(fā)作,咽干口渴,舌紅脈細數。 分析:久病肝腎陰虛,虛熱內擾,正不勝邪,外陰皰疹反復發(fā)作,咽干口渴,舌紅、脈細數皆為陰虛內熱之象。 |
西醫(yī)診斷標準 | 本病的參考診斷標準如下: 1.臨床特點:外陰皮膚粘膜處瘙癢灼痛,成群水皰,糜爛結痂,病程短,可自愈,易復發(fā)。 2.瘋液涂片檢查:Giemsa染色,棘刺松解,氣球狀細胞及核內包涵體,電鏡見皰液中病毒顆粒。 3.血清學檢查:HSV急性期、康復期、血清抗體滴度增高。 4. 病毒培養(yǎng)及接種陽性。(丁曼琳,等.婦產科疾病診斷與鑒別診斷.第1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4:20.) |
西醫(yī)診斷依據 | |
發(fā)病 | |
病史 | 是否有單純性外陰皰疹性接觸史,情緒是否異常;消化功能是否紊亂;月經是否正常。 |
癥狀 | |
體征 | 大小陰唇皮膚及粘膜處局部疼痛、發(fā)紅、出現大小不等成群密集皰疹,皰內透明漿液或稀薄膿液,壁薄易破潰,形成淺表潰瘍,7~10天干燥結痂,愈后不留瘢痕。若井發(fā)感染則有低熱腹股溝淋巴結腫大等。 |
體檢 | |
電診斷 | |
影像診斷 | |
實驗室診斷 | 1.血常規(guī):嗜酸粒細胞增多可達40%。 2.皰液涂片檢查:取新鮮水皰皰底液做涂片,用Giemsa染色?梢娫S多棘刺松解,一個或數個氣球狀細胞,核內出現典型的嗜酸性包涵體。有條件做電鏡檢查,直接尋找皰液中病毒顆粒。 3.病原體培養(yǎng):采取陰道分泌物或病灶底部感染細胞,接種于人羊膜,人胚纖維母細胞或家兔腎細胞進行培養(yǎng),一般在24~48小時即可分離病毒做出診斷。 4.動物接種:將泡液接種于家兔角膜,可引起樹技狀皰疹性角膜炎。向豚鼠皮內注射可引起皮膚或生殖器皰疹。 5.血清學檢查:HSV急性期和康復期血清抗體滴度較高,能快速做出診斷。感染6天出現抗體,21天達高峰,恢復期有較高滴度。 |
血液 | |
尿 | |
糞便 | |
腦脊液 | |
其他診斷 | |
免疫學 | |
組織學檢驗 | |
西醫(yī)鑒別診斷 | 1.急性外陰潰瘍:好發(fā)于小陰唇內側,潰瘍中間凹陷,邊緣隆起,周圍紅暈,發(fā)病急,潰瘍形成快,分泌物中可查到粗大桿菌,即可確診。 2.外陰急性濕疹:外陰濕疹為變態(tài)反應癥患,皮疹為多形性、彌漫性、對稱分布。急性者滲出明顯。單純性皰疹由皰疹病毒引起,好發(fā)于小陰唇皮膚與粘膜交界處,庖摘液涂片血清學檢查可鑒別。 3.外明白塞氏。阂约毙酝怅帩?yōu)橹饕卣鞯陌兹喜∨c單純性皰疹潰瘍特點極相似,白塞氏病與月經周期有關,除生殖器外;口、眼等處有病變,呈慢性、復發(fā)性、進行性等特點。 |
中醫(yī)類證鑒別 | |
療效評定標準 | |
預后 | 本病無免疫性,易復發(fā)。有自限性,除非繼發(fā)感染一般1~2周可自愈。 |
并發(fā)癥 | |
西醫(yī)治療 | 對于本病無特殊療法,目前仍以對癥治療為主。一、局部療法 1.病損部保持干燥,清潔,防止繼發(fā)細菌感染。 2. 外陰病灶用1/5000高錳酸鉀坐浴或雙氧水清洗,涂龍膽紫或抗生素軟膏。 3.局部用0.1%皰疹凈無菌水溶液濕敷;可配成皰疹軟膏局部應用。 4. 氦氖激光照射:每周3~5次可減輕疼痛,一周左右可痊愈。 5.有繼發(fā)感染者用抗生素軟膏外涂。 二、全身用藥 對反復發(fā)作癥狀嚴重者采用全身療法 1.阿糖胞苷:1~2mg/kg/次,每日2次,靜脈清注,5天為 1療程。由于細胞毒性較大,要嚴密觀察血象變化及其它副反應。 2.無環(huán)鳥苷:被認為是目前抗HSV最有效藥物,且副作用小,對發(fā)病一周,早期原發(fā)型患者靜脈給予 5mg/kg/每 8 小時 1次,共 5天,可控制病毒感染,播散止痛,縮小病變范圍。對于大部分病人可給予口服無環(huán)鳥苷200mg,每日5次,共5~10天可縮短病毒排出時間,防止新疹發(fā)生,加快損害愈合。 3.疫苗及免疫刺激劑 (1)非特異性疫苗。卡介苗(BCG)注射或接種牛痘,減少生殖器皰疹復發(fā)率。 (2)左旅咪唑:提高T細胞功能治療復發(fā)性外陰皰疹,用量每日150~300mg,口服。 (3)干擾素,丙種球蛋白制劑皆可選用。 |
中醫(yī)治療 | 治則初起以清熱解毒利濕,復發(fā)者滋陰清熱解毒。本病的治療要內外兼治、標本兼施,實熱者宜清熱利濕解毒,虛熱者宜滋陰清熱解毒。患病期間應保持局部清潔,切忌洗燙搔抓。 一、辨證選方 (一)內治法 1.肝膽濕熱 治法:清熱利濕解毒。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草12g,車前子 10g,澤瀉 10g,木通 6g,板藍根 15g,梔子 10g,薏仁15g,黃芩10g,生地15g,甘草10g。灼熱刺痛甚加元胡15g,赤芍15g;皰疹糜爛滲液重加馬齒莧15g,苦參15g,皰疹結痂流膿者加雙花15g,連翹15g,茜草15g。 2.陰虛內熱 治法:滋陰清熱解毒。 方藥:六味地黃丸加味。生地20g,山藥15g,山萸肉15g,茯苓15g,丹皮15g,津瀉10g,板藍根15g,紫草15g,薏仁20g,馬齒莧20g、體虛氣弱加黨參20g,黃芪30g;皰疹已愈但疼痛日久不除者,加全蝎3g,蜈蚣1條。 (二)外治法 1.患處焮紅水泡集簇尚未破潰用金黃散蜂蜜調敷(大黃、姜黃、黃柏、白芷各2500g,南星、陳皮、蒼術、厚樸、甘草各1000g,天花粉500g,共研細末) 2.皰疹已破,糜爛漬水宜用黃柏15g,生地榆10g,水煎取汁冷敷患處。 二、專方驗方 1.板藍根30~60g水煎取汁代茶飲。 2.馬齒莧15g,枯礬10g水煎取濃汁,濕敷患處,每天2~3次,每次15分鐘。 |
中藥 | 1.錫類散: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功效。適用于皰疹潰破疼痛。每瓶1g,適量外噴患處。 2.龍膽瀉肝丸:具有清熱利濕功效。適于外陰皰疹灼痛,泡破糜爛、每次1丸,日3次口服。 3.紫金錠:祛痰辟穢,清熱解毒功效。適于皰疹潰破腫痛者。每次l~2錠(0.5g),日3次研服或磨汁外搽患處。 4.防風通圣丸:解表通里,清熱化毒。適于肝膽濕熱型外陰皰疹。每服10g,日2次日服。 |
針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 外陰皰疹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膚病。潛伏在體內的病毒又常因機體免疫功能低下而發(fā)病。因此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的方法治療此病效果較好。 1.急性發(fā)作期宜用清熱解毒利濕中藥龍膽瀉肝湯加味口服,外用皰疹凈濕敷。重癥病人可予無環(huán)鳥苷靜滴或口服。 2.反復發(fā)作或重癥病人免疫功能低下,正氣不足,采用扶正祛邪的中藥以治本,以六味地黃丸加味,同時可選用左旅咪唑、轉移因子及丙種球蛋白等,注射干擾素誘導體—聚肌胞每周2次,每次2~4mg肌注。 |
護理 | |
康復 | |
預防 | |
歷史考證 | 熱瘡出自晉代《葛洪時后備急方》。《諸病源候論·熱瘡候》記載:“諸陽氣在表,陽氣盛則表熱,因運動勞役,腠理則虛而開,為風邪所客。風熱相搏留于皮膚則生瘡。初作粟槳,黃汁出,風多則癢,熱多則痛!彼巍ぁ妒備洝岑彙分赋觯骸盁岑彵居跓崾,風氣因而乘之,故特謂之熱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