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曰∶冬傷于寒,夏至后至三伏中,變?yōu)槭畈。錈嶂赜跍匾。有?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tcm/2009/20090113023953_78093.shtml" target="_blank">傷寒而三陰三陽傳者,有不依次第傳,如見五臟熱證者,各隨證治之。
桂枝 芍藥 知母 生姜(各一兩半) 甘草(一兩) 黃芩(一兩半) 葛根(二兩) 棗(十六枚)
咀,水六升,煮取三升,通口服一盞,相次取汗。
暑病 代麻黃證桂枝 杏仁 知母(各一兩) 麻黃(三兩) 甘草 黃芩(各一兩)煎如前法。
暑病 代青龍湯證 。
麻黃(二兩) 石膏(三兩) 知母 桂枝 甘草(各一兩) 杏仁(三十枚) 生姜(一兩半)棗(十六個)如前煎服。
暑病 代葛根麻黃證 。
葛根(二兩) 麻黃(一兩半) 桂枝 甘草 知母 黃芩 芍藥(各一兩) 生姜(一兩半)棗(十六枚)如前煎服。
暑病三日外至七日,不歇內(nèi)熱,令人更相染, 大青消毒湯 。
大青 芒硝(各二兩) 山梔子(一兩) 石膏(四兩) 豉(半升) 濕地黃(半升)
咀,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化之,溫服一盞,以熱除為度。
暑病通用白虎,一如傷寒與 證用之。(方在厥陰證中。)暑病通用麥奴丸。(方在雜汗證中。)暑病若吐下后,別見形證,一如傷寒門治之。
暑病噦逆、發(fā)斑、瘡豆壞候,一如溫病門治之。(以上四條,先生所論。)預(yù)防熱病急黃賊風(fēng), 葛粉散 。
葛粉(二升) 生干地黃(一升) 香豉(半升)細(xì)末,食后服方寸匕,牛乳蜜湯、竹瀝米飲、烏梅湯任性調(diào)下,日三服,有病者日五服。
肝熱病者先左頰赤,肺熱病者先右頰赤,心熱病者顏先赤,(顏,額也。)腎熱病者頤先赤,(頤,頰也。)脾熱病者鼻先赤。(土主中央。)病雖未發(fā),見赤色刺之,名曰治未病。
肝熱病者,先小便黃,腹痛多臥身熱。熱爭則狂言及驚,脅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庚辛甚,甲乙大汗,氣逆則庚辛死。刺足厥陰、少陽。其逆則頭痛,脈引沖頭也。
心熱病者,先不樂,數(shù)日乃熱。熱爭則卒心痛,煩悶喜嘔,頭痛面赤無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氣逆則壬癸死。刺手少陰、太陽。
脾熱病者,先頭重頰痛,心煩顏青,欲嘔身熱。熱爭則腰痛,不可俯仰,腹?jié)M泄,兩頷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氣逆則甲乙死。刺足太陰、陽明。
肺熱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惡風(fēng)寒,舌上黃身熱。熱爭則喘咳,痛起走胸膺背,不得太息,頭痛不任,汗出而惡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氣逆則丙丁死。刺手太陰、陽明,出血如豆大,立已。
腎熱病者,先腰痛 酸,苦渴數(shù)飲水身熱。熱爭則項痛 澹澹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氣逆則戊己死。刺足少陰、太陽。諸汗者,至其所勝日汗出也。
龐曰∶五種熱病,肝腎二臟有逆證,心脾肺三臟亡逆證。凡五種熱病,二三日逢克未為逆,忌在五六日也。
《病源》載從立春節(jié)后,其中無暴大寒,又不冰雪,而人有壯熱病者,此屬春時陽氣,發(fā)于冬時,伏寒變?yōu)闇夭∫。從春分以后至秋分?jié)前,天有暴寒,皆為時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猶輕;五月、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微,其病與溫病、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其治法初用摩膏火灸,唯二日法針,用崔文行解散,汗出愈。不解,三日復(fù)發(fā)汗,若大汗而愈,不解者,勿復(fù)發(fā)汗也。四日服藜蘆丸,微吐愈;若病固,藜蘆丸不吐者,服赤小豆瓜蒂散吐之,已解,視病尚未了了者,復(fù)一法針之當(dāng)解。不解者,六日熱已入胃,乃與雞子湯下之愈。無不如意,但當(dāng)諦視節(jié)度與病耳。食不消,病亦如時行,俱發(fā)熱頭痛,食病,當(dāng)速下之;時病當(dāng)待六七日。時病始得,一日在皮,二日在膚,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入胃,入胃乃可下也。熱在胃外而下之,熱乘虛入胃,然要當(dāng)復(fù)下之。不得下,多致胃爛發(fā)斑。微者赤斑出,五死一生;劇者黑斑出,十死一生。人有強弱相倍也。病者過日不以時下之,熱不得泄,亦胃爛斑出矣。若得病無熱,但狂言煩躁不安,精神言語不與人相主當(dāng)者,治法在可水五苓散證中。(此巢氏載治時行寒疫之法焉。溫病、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者。據(jù)溫病無摩膏火灸,又有冬溫、瘡豆,更有四時臟腑陰陽毒,又夏至后有五種熱病,時令盛暑,用藥稍寒,故治有殊也。)
初得時行赤色,頭痛項強,兼治賊風(fēng)走疰寒痹, 趙泉黃膏 。
大黃 附子 細(xì)辛 川椒 干姜 桂枝(各一兩) 巴豆(五十粒)
咀,苦酒漬一宿,以臘月豬 一斤,煎調(diào)火三上三下,去滓收之。傷寒赤色,熱酒調(diào)服梧桐子大一枚,又以火摩身數(shù)百遍,兼治賊風(fēng)最良。風(fēng)走肌膚,追風(fēng)所在摩之,神效,千金不傳。
崔文行解散,時氣不和,傷寒發(fā)熱。
桔梗(炒) 細(xì)辛(各四兩) 白術(shù)(八兩) 烏頭(炮,一斤)細(xì)末,傷寒服一錢五銖匕,不覺復(fù)小增之,以知為度;若時氣不和,旦服一錢五銖匕,辟惡欲省病,一服了去,此時行寒疫通用之。無病者預(yù)服,以辟寒為佳,皆酒調(diào)下。
藜蘆散,辟溫疫傷寒。
藜蘆 躑躅 干姜(各四分) 牡丹皮 皂角(各五分) 細(xì)辛 附子(各三分) 桂枝 朱砂(各一分)末之,絳囊?guī)б环酱缲埃凶笈,臂上著之。覺有病之時,更以粟米大內(nèi)鼻中,酒服一錢匕,覆取汗,日再當(dāng)取一汗耳。
赤小豆瓜蒂散,在厥陰證中。
雞子湯 治熱盛,狂語欲走。
生雞子(七枚) 芒硝(一兩)井花水一大升,同攪千遍,去沫,頻服之,快利為度。
豬苓散即傷寒門五苓散也,在可水證中。(以上五方,載巢氏治時行寒疫合用之方。)龐曰∶摩膏火灸,可行于西北二方,余處難施,莫若初服解散、赤散之類,如轉(zhuǎn)發(fā)熱而表不解,乃行后四方為佳。天行壯熱,煩悶無汗者, 麻黃葛根湯 。
麻黃(五兩) 葛根(四兩)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梔子二個,蔥白五寸,豉一撮,煎八分,去滓沫,溫溫相次四五服。
取汗,止后服。
天行一二日, 麻黃湯 。(自汗者去麻黃加葛根二兩。)麻黃(二兩) 石膏(一兩半) 貝齒(五個,無亦得) 升麻 甘草 芍藥(各一兩) 杏仁(四十個)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八分,溫服。取汗,止后服。
葛根解肌湯,汗后表不解,宜服此。(自汗者去麻黃。)葛根(四兩) 麻黃 芍藥 大青 甘草 黃芩 桂枝(各二兩) 石膏(三兩)煎如前法。
詔書發(fā)汗 白薇散,治時氣二三日不解。
白薇(二分) 杏仁(三分) 貝母(三分) 麻黃(七分)細(xì)末,酒調(diào)下方寸匕,相次二三服,溫覆汗出愈。湯調(diào)亦得。
圣散子方 。(此方蘇子瞻《尚書》所傳,有序文。)昔嘗覽《千金方》,三建散于病無所不治,而孫思邈特為著論,以謂此方用藥節(jié)度,不近人情。
至于救急,其驗特異,乃知神物效靈,不拘常制,至理開感,智不能知,今予所得圣散子,殆此類也歟。自古論病,唯傷寒至危急,表里虛實,日數(shù)證候,應(yīng)汗應(yīng)下之法,差之毫厘,輒至不救。而用圣散子者,一切不問陰陽二感,或男女相易,狀至危篤者,連飲數(shù)劑,則汗出氣通,飲食漸進(jìn),神宇完復(fù),更不用諸藥連服取瘥,其余輕者心額微汗,正爾無恙。藥性小熱,而陽毒發(fā)狂之類,入口即覺清涼,此殆不可以常理詰也。時疫流行,平旦輒煮一釜,不問老少良賤,各飲一大盞,則時氣不入其門。平居無病,能空腹一服,則飲食快美,百疾不生,真濟世衛(wèi)家之寶也。其方不知所從來,而故人巢君谷世寶之,以治此疾,百不失一二。余既得之,謫居黃州,連歲大疫,所全活至不可數(shù)。巢君初甚惜此方,指江水為盟,約不傳人,余竊隘之,乃以傳蘄水人龐君安常。龐以醫(yī)聞于世,又善著書,故以授之,且使巢君之名與此方同不朽也。其用藥如下。
肉豆蔻(十個) 木豬苓 石菖蒲 茯苓 高良姜 獨活 柴胡 吳茱萸 附子(炮) 麻黃濃樸(姜炙) 本 芍藥 枳殼(麩炒) 白術(shù) 澤瀉 藿香 吳術(shù)(蜀人謂蒼術(shù)之白者為白術(shù),蓋茅術(shù)也,而謂今之白術(shù)為吳術(shù)) 防風(fēng) 細(xì)辛 半夏(各半兩,姜汁制) 甘草(一兩)銼焙作煮散,每服七銖,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熱服。余滓兩服合為一服,重煎,皆空心服。
治時氣傷寒,頭痛身熱,腰背強引頸,及中風(fēng)口噤;治瘧不絕,婦人產(chǎn)中風(fēng)寒,經(jīng)氣腹大, 華佗赤散方 。
丹砂(二分) 蜀椒 蜀漆 干姜 細(xì)辛 黃芩 防己 桂枝 茯苓 人參 沙參桔梗 女萎 烏頭 常山(各三分) 雄黃 吳茱萸(各五分) 麻黃 代赭(各十分)除細(xì)辛、丹砂、干姜、雄黃、桂外,皆熬治作散,酒服方寸匕,日二;耐藥者二匕,覆令汗出。
治瘧先發(fā)一時服藥二匕半,以意消息之。
烏頭赤散,治天行疫氣病。
烏頭(六分) 皂角 雄黃 細(xì)辛 桔梗 大黃(各一兩)細(xì)末,清酒或井花水服一刀圭,日二,不知稍增,以知為度。除時氣不和,一日進(jìn)一服。牛馬六畜中天行瘴疫,亦以方寸匕。人始得病,一日時服一刀圭,取兩豆許,內(nèi)鼻孔中。
龐曰∶天行豌豆瘡,自漢魏以前,經(jīng)方家不載,或云建武中南陽征虜所得,仍呼為虜瘡。其后名醫(yī)雖載發(fā)斑候,是發(fā)汗吐下后,熱毒不散,表虛里實,熱氣燥于外,故身體發(fā)斑。又說豌豆 瘡,表虛里實,一如發(fā)斑之理。別云熱毒內(nèi)盛,攻于臟腑,余氣流于肌肉,遂于皮膚毛孔中,結(jié)成此瘡。
既是里實,熱毒內(nèi)盛,則未發(fā)及欲發(fā),瘡斑未見,皆宜下之也;瘡已瘥,則再下之。此病有兩種。一則發(fā)斑,俗謂之麻子,其毒稍輕;二則豌豆,其毒最重,多是冬溫所變。凡覺冬間有非節(jié)之暖,瘡毒未發(fā),即如法下之,次第服預(yù)防之藥,則毒瓦斯內(nèi)消,不復(fù)作矣;有不因冬暖,四時自行者,亦如法下之。古方雖有治法,而不詳備,疑當(dāng)時毒熱未甚,鮮有死者耶。近世此疾,歲歲未嘗無也,甚者夭枉十有五六,雖則毒瓦斯內(nèi)壞不治,因醫(yī)為咎,又大半矣。若身疼壯熱頭痛,不與小汗,何由衰散?大腑久秘,毒攻腰脅,或心腹脹滿,不與微利,gydjdsj.org.cn/sanji/何由釋去?故當(dāng)消息汗下。然則寒藥固不當(dāng)行,溫藥反增熱毒,若熱勢大盛,脈候洪數(shù),涼性之藥,不阻表里氣,亦可通用;若寒氣阻礙,脈候浮遲,則溫性之藥,不阻表里氣者,可冀冰釋。云不可汗下寒熱之藥,只可紫草一味者,乃滯隅之流,只是遭逢輕疾,以自瘥為功,若值重病,則拱手待斃矣。世有權(quán)貴,自信不任人拘忌,冷熱汗下,病或不救,則責(zé)醫(yī)謬誤,斯又可為傷嘆。夫調(diào)瑟者必當(dāng)移柱,故用古方,附以愚見,為斑豆方,以小兒多染此患,故專用小湯劑,大人可倍用之。
冬月觸冒寒毒者,至春始發(fā)病。病初至表,或已發(fā)汗吐下,而表證未罷,毒瓦斯不散,故發(fā)斑瘡。
又冬月天氣溫暖,人感乖候之氣,未即發(fā)病,至春又被積寒所折,毒瓦斯不得泄,至夏遇熱,其春寒已解,冬溫毒始發(fā),出于肌膚,斑爛隱 如錦文也。
治溫毒發(fā)斑,大疫難救,兼治豌豆瘡不出, 地黃膏 。
濕地黃(四兩) 好豉(半升)以豬膏一斤和勻,露一宿,煎五七沸,令三分去一,絞去滓,下雄黃末一錢匕,麝香末半錢匕,攪勻,稍稍盡飲之,毒從皮中出則愈。小兒斟酌服。
冬溫未即發(fā)病,gydjdsj.org.cn/shiti/至春被積寒所折,不得發(fā),至夏得熱,其春寒解,冬溫毒始發(fā)于肌中,斑爛隱如錦紋,而咳悶嘔吐清水,宜服 黃芩麻黃湯 。
葛根 橘皮 杏仁(生) 麻黃 知母 黃芩 甘草(各半兩)
咀,水二升,煮八合,去滓,溫溫分減服之。嘔吐先定,便宜消息;不嘔者去橘皮。
肺腑臟熱,暴發(fā)氣斑,(不可作煮散。) 香豉石膏湯 。
香豉(二合) 蔥須(一兩) 石膏(二兩) 梔子(三分) 生姜(二兩) 大青 升麻 芒硝(各三分)
咀,水三升,煮取一升三合,去滓,下芒硝,溫溫分減服。
溫病發(fā)斑,赤斑者五死一生,黑斑者十死一生,大疫難救,黑奴丸主之。(方在雜汗證中。)冬溫至夏發(fā)斑,咳而心悶,嘔清汁,眼赤口瘡,下部亦生瘡,或自下利, 黃連湯 。
黃連(一兩) 橘皮 杏仁(麩炒) 枳實 麻黃 葛根 濃樸 甘草(各一分)
咀,水三升,煮一升二合,去滓,溫溫分減服。下利先止,別當(dāng)消息。小兒斟酌。
天行發(fā)斑瘡,須臾遍身,皆戴白漿,此惡毒之氣。世人云永徽四年,此瘡自西域東流于海內(nèi),但煮葵菜蒜齏啖之則止,鮮羊血入口即定。初患急食之,作菜下飯亦得。
小兒時行瘡豆,恐相傳染,先服 漏蘆湯 下之。本治熱毒癰疽,赤白諸丹,熱毒瘡癤。(以下皆是小兒湯劑。)漏蘆葉(無,以山梔子代之) 連翹 白蘞 甘草 芒硝(各一分) 升麻 枳實 麻黃 黃芩(各一分半) 大黃(四分)
咀,水二升,煮一升半,下大黃,煮一升,去滓,下芒硝,分減服,以利為度。大人服可倍作。(大黃水浸,少時和水下之。)龐曰∶凡覺冬溫,至春夏必發(fā)斑豆,小兒輩須服漏蘆湯下之,得下后,逐日空心飲甘草汁。三歲以上一盞,兒小減之,直候腹疼乃止;未疼可飲至十日,則永不發(fā);蛳潞箫嬔蜓槐K,則不發(fā)。
治時行豌豆瘡, 樺皮飲子 。
樺皮二兩,細(xì)切,水一升,煮至半升,去滓飲汁,分減服。
龐曰∶初得病,便驚狂不眠,渾身 然汗出,問之身不憎寒,亦不惡風(fēng),其脈如數(shù),以漏蘆湯下之;不甚數(shù)者,以大承氣湯下之。非但瘡豆,傷寒亦然。
治豆瘡毒瓦斯不出,煩悶,熱毒瓦斯攻腰,或腹脅痛不可忍,大便不通, 五香湯 主之。
麝香(半分) 木香 丁香 沉香 乳香(各一分) 芍藥 枳實 射干 連翹 黃芩 麻黃 升麻甘草(各半兩) 大黃(一兩)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竹瀝半盞,煎八分,去滓,下樸硝一錢匕和服,以利為度。
天行熱氣生瘡,身痛壯熱, 水解散 。
麻黃(一兩) 黃芩 桂枝 甘草(各半兩)細(xì)末,暖水調(diào)下二錢匕,小兒一錢,覆令小汗。熱氣在表,已發(fā)汗未解,或吐下后,熱毒不散,煩躁謬語,此為表虛里實,熱氣躁于外,故身體發(fā)斑如錦紋;或不因汗下,始得病一二日便發(fā),皆由溫疫熱毒瓦斯使然也。甚則發(fā)豌豆瘡,其色白或赤,發(fā)于皮膚,頭作漿戴白膿者,其毒則輕;有紫黑色作根隱隱在肌肉里,其毒則重,十死一生,甚者五內(nèi)七竅皆有瘡形如豌豆,故以名焉。脈洪數(shù)者,是其候也。
天行熱毒未解,欲生豌豆,發(fā)熱疼痛,宜服解肌出汗 葛根石膏湯 。
葛根 麻黃(各一兩) 石膏(二兩) 黃芩 芍藥 桂枝 甘草(各半兩)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八分,溫服,取小汗。(自汗者去麻黃。)斑豆始有白,忽搐入腹,漸作紫黑色,無膿,日夜叫煩亂者, 郁金散 。
郁金一枚(甘草一分,水半碗,煮干,去甘草,片切,焙干為細(xì)末) 真腦子(炒,半錢)同研,每一錢匕,以生豬血五七滴,新汲水調(diào)下,不過二服。甚者毒瓦斯從手足心出,如癰狀乃瘥,此是五死一生候也。
此患小便澀,有血者中壞也。瘡黑 無膿,十死不治;斑豆煩喘,小便不利, 鱉甲湯 。
燈心(一把) 鱉甲(二兩)水一升半,煎六合,去滓,溫分作二服。
斑豆定煩喘, 淡竹瀝飲子 。
淡竹瀝暖飲之,煩喘自汗,瘡不作黑厭,可治。
定煩喘, 麻黃甘草湯 。
麻黃 杏仁 桑白皮 甘草(各一分)
咀,水一升,煎四合,放溫分減服。若脈數(shù)有熱,以竹瀝代水一半煎之,嗽或喉痛加射干一分。
斑豆瘡出不快, 紅花湯 。
紅花子(一合,槌碎)水半升,煎百沸,去滓,分減服之。
斑豆服涼藥太過,咳嗽,手足冷,脈遲, 甘草干姜湯 。
干姜(半兩) 甘草(一兩)
咀,水一升半,煎六合,分作二服。
常行瘡豆, 紫草湯 最良;计浞俨荒苤胁,但多槌切好紫草。(以湯沃之,用物合定,候溫去滓,分減服。每紫草半升,用湯一升為準(zhǔn)也。)斑豆已出,不可止?fàn),發(fā)表更增斑爛,以表虛故也。
豌豆瘡欲出, 甘草湯 。
甘草(四兩)
細(xì)銼,水二升,煎一升,去滓,分減溫服。覺腹中微利即止。
油飲子 飲清油一升即不生。
豌豆斑瘡不快,表里不解,煩喘,大便秘氣攻腹?jié)M, 犀角升麻湯 。
麻黃(一分半) 木香 犀角 升麻 芍藥 甘草 杏仁 枳實 雄黃(各一分) 大黃(半兩)麝香(一錢)
咀,水二升,煎一升半,下大黃,再煎一升,去滓,下雄麝末沸勻,分作三服,以大便通為度。
瘡已出定方 。
芒硝 豬膽和研勻涂之,勿動痂落無瘢,仍臥黃土末上良。
天行瘡豆,預(yù)服此則不發(fā), 三豆飲子 。
赤小豆 黑豆 綠豆(各一升) 甘草(一兩)凈淘水八升,煮熟,逐日空心任性食豆飲汁七日,永不發(fā)。
瘡豆發(fā)斑,下利赤黃或膿血,遍身發(fā)熱, 梔子薤豉湯 。
好豉(半升) 薤白(二兩) 肥梔子(十六枚)水二升半,煮梔子、薤白將爛,下豉再煮十?dāng)?shù)沸,去滓,分減服。解下惡物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