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郁證
    

景岳全書:郁證

經義《六元正紀大論》帝曰∶五運之氣,亦復歲乎?岐伯曰∶郁極乃發(fā),待時而作也。帝曰∶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達之,火郁發(fā)之,土郁達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調其氣,過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謂泄之。王太仆曰∶木郁達之,謂吐之令其調達。火郁發(fā)之,謂汗…

經義

《六元正紀大論》帝曰∶五運之氣,亦復歲乎?岐伯曰∶郁極乃發(fā),待時而作也。帝曰∶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達之,火郁發(fā)之,土郁達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調其氣,過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謂泄之。王太仆曰∶木郁達之,謂吐之令其調達;鹩舭l(fā)之,謂汗之令其疏散。土郁奪之,謂下之令無壅礙。金郁泄之,謂滲泄解表利小便也。

水郁折之,謂抑之制其沖逆也。

滑氏曰∶木性本條達,火性本發(fā)揚,土性本沖和,金性本整肅,水性本流通,五者一有所郁,斯失其性矣。達、發(fā)、奪、泄、折,將以治其郁而遂其性也。

王安道釋此曰∶凡病之起,多由于郁。郁者,滯而不通之義;蛞蛩硕鵀橛,或不因所乘,本氣自病而郁者,皆郁也,豈惟五運之變能使然哉。郁既非五運之變可拘,則達、發(fā)、奪、泄、折等法,固可擴而充之,可擴而充,其應變不窮之理也歟。且夫達者,通暢之也。

如肝性急,怒氣逆, 脅或脹,火時上炎,治以苦寒辛散而不愈者,則用升發(fā)之藥,加以厥陰報使而從治之。又如久風入中為飧泄,及不因外風之入,而清氣在下為飧泄,則以輕揚之劑舉而散之。凡此之類,皆達之之法也。王氏以吐訓達,不能使人無疑,以其肺金盛而抑制肝木歟,則瀉肺氣舉肝氣可矣,不必吐也;以為脾胃濁氣下流而少陽清氣不升歟,則益胃升陽可矣,不必吐也。雖然,木郁固有吐之之理,今以吐字總該達字,則凡木郁皆當用吐矣,其可乎哉?至于東垣所謂食塞肺分,為金與土旺于上而克木,夫金之克木,乃五行之常道,固不待物傷而后能也,且為物所傷,豈有反旺之理?若曰吐去其物以伸木氣,乃是反為木郁而施治,非為食傷而施治矣。夫食塞胸中而用吐,正《內經》所謂其高者因而越之之義耳,不勞引木郁之說以及之也。四郁皆然。又曰∶夫五郁為病,故有法以治之,然邪氣久實,正氣必損,今邪氣雖去,正氣豈能遽平乎?茍不平調正氣,使各安其位,復其常,于治郁之余,則猶未足以盡治法之妙。故又曰∶然調其氣。茍調之氣猶未gydjdsj.org.cn/pharm/服而或過,則當益其所不勝以制之,如木過者當益金,金能制木,則木斯服矣。所不勝者,所畏者也,故曰過者折之,以其畏也。夫制物者,物之所欲也,制于物者,物之所不欲也,順其欲則喜,逆其欲則惡,今逆之以所惡,故曰所謂泄之。

《陰陽應象大論》曰∶東方生風,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南方生熱,在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中央生濕,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西方生燥,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北方生寒,在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

《舉痛論》曰∶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喜則氣和志達,營衛(wèi)通利,故氣緩矣。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營衛(wèi)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謩t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在下焦脹,故氣不行矣。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炅則腠理開,營衛(wèi)通,汗大泄,故氣泄矣。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

《宣明五氣篇》曰∶胃為氣逆,為噦為恐。膽為怒。精氣并于心則喜,并于肺則悲,并于肝則憂,并于脾則畏,并于腎則恐。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

《玉機真藏論》曰∶憂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怒則肝氣乘矣,悲則肺氣乘矣,恐則脾氣乘矣,憂則心氣乘矣。

《本神篇》曰∶怵惕思慮者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yin而不止。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憂愁者,氣閉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謶终,神蕩憚而不收。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 脫肉,毛悴色夭,死于冬。脾憂愁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 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于春。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妄不精,當人陰縮而筋攣,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死于秋。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腎盛怒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謶侄唤鈩t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

《壽夭剛柔篇》曰∶憂恐忿怒傷氣,氣傷臟,乃病臟。

《本病篇》曰∶憂愁思慮即傷心。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即傷肝。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愁憂恐懼則傷心,形寒寒飲則傷肺。

《痿論》曰∶悲哀太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fā)則心下崩,數溲血也。思想無窮,所愿不得,意yin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fā)為筋痿,及為白yin。

《口問篇》曰∶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

《行針篇》曰∶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

《調經論》曰∶神有余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血有余則怒,不足則恐。

《本神篇》曰∶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

《疏五過論》曰∶嘗貴后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后貧,名曰失精,五氣留連,病有所并。暴樂暴苦,始樂后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逆上行,脈滿去形。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始富后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 為攣。

《通評虛實論》曰∶膈塞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

《五變篇》曰∶目堅固以深者,長沖直揚,其心剛,剛則多怒,怒則氣上逆。

論《內經》五郁之治

經言五郁者,言五行之化也,氣運有乖和,則五郁之病生矣。其在于人,則凡氣血一有不調而致病者,皆得謂之郁證,亦無非五氣之化耳。故以人之臟腑,則木應肝膽,木主風邪,畏其滯抑,故宜達之,或表或里,但使經絡通行,則木郁自散,是即謂之達也。火應心與小腸,火主熱邪,畏其陷伏,故宜發(fā)之,或虛或實,但使氣得升揚,則火郁自解,是即謂之發(fā)也。土應脾胃,土主濕邪,畏其壅淤,故宜奪之,或上或下,但使?jié)岱x得凈,則土郁可平,是即謂之奪也。金應肺與大腸,金主燥邪,畏其秘塞,故宜泄之,或清或濁,但使氣液得行,則金郁可除,是即謂之泄也。水應腎與膀胱,水主寒邪,畏其凝溢,故宜折之,或陰或陽,但使精從氣化,則水郁可清,是即謂之折也。

雖然,夫論治之法固當辯此五者,而不知經語之玄,本非鑿也,亦非專治實邪而虛邪不在是也。即如木郁之治,宜于達矣,若氣陷不舉者,發(fā)即達也;氣壅不開者,奪即達也;氣秘不行者,泄亦達也;氣亂不調者,折亦達也。又如火郁之治,當用發(fā)矣。若元陽被抑,則達非發(fā)乎?臟腑留結,則奪非發(fā)乎?膚竅閉塞,則泄非發(fā)乎?津液不化,則折非發(fā)乎?且奪者挽回之謂,大實非大攻不足以蕩邪,大虛非大補不足以奪命,是皆所謂奪也。折者折中之謂,火實則陽亢陰虛,火虛則氣不化水,制作隨宜,是皆所謂折也。由是觀之,可見五者之中,皆有通融圓活之道,第《內經》欲言五法,不得不借gydjdsj.org.cn/yaoshi/五氣以發(fā)明其用,但使人知此義,則五行之中各具五法,而用有無窮之妙矣,安得鑿訓其說,以隘人神思耶?學人于此,當默會其意,勿使膠柱,則心靈智能而無有不通矣。

論脈

凡郁證之脈,在古人皆以結促止節(jié)為郁脈,使必待結促止節(jié)而后為郁,則郁證不多見矣,故凡診郁證,但見血氣不順而脈不和平者,其中皆有郁也。惟情志之郁,則如弦緊、沉澀、遲細、短數之類皆能為之。至若結促之脈,雖為郁病所常有,然病郁者未必皆結促也,惟血氣內虧,則脈多間斷;若平素不結而因病忽結者,此以不相接續(xù),尤屬內虛。故凡辯結促者,又當以有神無神辯之,其或來去有力,猶可以郁證論;若以無力之結促,而悉認為氣逆痰滯,妄行消散,則十誤其九矣。

論情志三郁證治(共四條)

凡五氣之郁,則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則總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第自古言郁者,但知解郁順氣,通作實邪論治,不無失矣。茲予辯其三證,庶可無誤,蓋一曰怒郁,二曰思郁,三曰憂郁。如怒郁者,方其大怒氣逆之時,則實邪在肝,多見氣滿腹脹,所當平也。及其怒后而逆氣已去,惟中氣受傷矣,既無脹滿疼痛等證,而或為倦怠,或為少食,此以木邪克土,損在脾矣,是可不知培養(yǎng)而仍在消伐,則所伐者其誰乎?此怒郁之有先后,亦有虛實,所當辯治者如此。又若思郁者,則惟曠女嫠婦,及燈窗困厄,積疑任怨者皆有之。思則氣結,結于心而傷于脾也。及其既甚,則上連肺胃而為咳喘,為失血,為膈噎,為嘔吐;下連肝腎,則為帶濁,為崩淋,為不月,為勞損。若初病而氣結為滯者,宜順宜開;久病而損及中氣者,宜修宜補。然以情病者,非情不解,其在女子,必得愿遂而后可釋,或以怒勝思,亦可暫解;其在男子,使非有能屈能伸,達觀上智者,終不易卻也。若病已既成,損傷必甚,而再行消伐,其不明也亦甚矣。又若憂郁病者,則全屬大虛,本無邪實,此多以衣食之累,利害之牽,及悲憂驚恐而致郁者,總皆受郁之類。蓋悲則氣消,憂則氣沉,必傷脾肺;驚則氣亂,恐則氣下,必傷肝腎,此其戚戚悠悠,精氣但有消索,神志不振,心脾日以耗傷。凡此之輩,皆陽消證也,尚何實邪?使不知培養(yǎng)真元,而再加解散,真與鷺鷥腳上割股者何異?是不可不詳加審察,以濟人之危也。

怒郁之治∶若暴怒傷肝,逆氣未解,而為脹滿或疼痛者,宜解肝煎、神香散,或六郁湯,或越鞠丸。若怒氣傷肝,因而動火,以致煩熱,脅痛脹滿或動血者,宜化肝煎。若怒郁不解或生痰者,宜溫膽湯。若怒后逆氣既散,肝脾受傷,而致倦怠食少者,宜五味異功散,或五君子煎,或大營煎、歸脾湯之類調養(yǎng)之。

思郁之治∶若初有郁結滯逆不開者,宜和胃煎加減主之,或二陳湯,或沉香降氣散,或啟脾丸皆可擇用。凡婦人思郁不解,致傷沖任之源,而血氣日虧,漸至經脈不調,或短少漸閉者,宜逍遙飲,或大營煎。若思憶不遂,以致遺精帶濁,病在心肺不攝者,宜秘元煎。若思慮過度,以致遺精滑泄及經脈錯亂,病在肝腎不固者,宜固陰煎。若思郁動火,以致崩淋失血,赤帶內熱,經脈錯亂者,宜保陰煎。若思郁動火,陰虛肺熱,煩渴,咳嗽見血,或骨蒸夜熱者,宜四陰煎,或一陰煎酌宜用之。若生儒蹇厄,思結枯腸,及任勞任怨,心脾受傷,以致怔忡健忘,倦怠食少,漸至消瘦,或為膈噎嘔吐者,宜壽脾煎,或七福飲;若心膈氣有不順或微見疼痛者,宜歸脾湯,或加砂仁、白豆蔻、丁香之類以微順之。

憂郁內傷之治∶若初郁不開,未至內傷,而胸膈痞悶者,宜二陳湯、平胃散,或和胃煎,或調氣平胃散,或神香散、或六君子湯之類以調之。若憂郁傷脾而吞酸嘔惡者,宜溫胃飲,或神香散。若憂郁傷脾肺而困倦、怔忡、倦怠、食少者,宜歸脾湯,或壽脾煎。若憂思傷心脾,以致氣血日消,飲食日減,肌肉日削者,宜五福飲、七福飲,甚者大補元煎。

諸郁滯治法

凡諸郁滯,如氣、血、食、痰、風、濕、寒、熱,或表或里,或臟或腑,一有滯逆,皆為之郁,當各求其屬,分微甚而開之,自無不愈。氣郁者,宜木香、沉香、香附烏藥、藿香、丁香、青皮枳殼、茴香、濃樸、撫芎、檳榔、砂仁、皂角之類。血郁者,宜仁、紅花、蘇木、肉桂、延胡、靈脂、牡丹皮、川芎當歸、大黃、樸硝之類。食郁者,宜山楂麥芽、神曲枳實、三棱、蓬術、大蒜蘿卜,或生韭飲之類。痰郁者,宜半夏、南星海石、栝蔞、前胡、貝母陳皮、白芥子、玄明粉、海藻、皂角、牛黃天竺黃、竹瀝之類。風郁者,宜麻黃、桂枝、柴胡升麻、干葛、紫蘇、細辛、防風荊芥、薄荷、生之類。濕郁者,宜蒼術、白術、茯苓、澤瀉、豬苓、羌活、獨活之類。寒郁者,宜干姜、肉桂、附子吳茱萸、蓽茇、胡椒、花椒之類。熱郁者,宜黃連黃柏、黃芩、梔子、石膏知母龍膽草、地骨皮、石斛、連翹、天花粉、玄參、犀角、童便綠豆之類。以上諸郁治法,皆所以治實邪也。若陽虛則氣不能行,陰虛則血不能行,氣血不行,無非郁證,若用前法則愈虛愈郁矣,當知所辯,而參以三法如前,庶無誤也。

述古(共二條)

丹溪曰∶郁病大率有六,曰∶氣郁者,胸脅疼痛,脈沉而澀。濕郁者,周身走痛,或關節(jié)疼痛,遇陰則發(fā),脈沉而細。熱郁者,瞀悶煩心,尿赤,脈沉而數。痰郁者,動則喘息,脈沉而滑。血郁者,四肢無力,能食便血,脈沉而芤。食郁者,噯酸腹飽,不喜飲食;蚱咔橹坝簦蚝疅嶂磺,或九氣之怫郁,或兩濕之侵凌,或酒漿之積聚,故為留飲濕郁之疾。又如熱郁而成痰,痰郁而成癖,血郁而成瘕,食郁而成痞滿,此必然之理也。

戴氏曰∶郁者,結聚不得發(fā)越也,當升不升,當降不降,當變化不得變化,故傳化失常而郁病作矣。大抵諸病多有兼郁者,或郁久而生病,或病久而生郁,或用藥雜亂而成郁,故凡病必參郁治。

附按

丹溪治一室女因事忤意,郁結在脾,半年不食,但日食熟菱棗數枚,遇喜,食饅頭彈子大,深惡粥飯。予意脾氣實,非枳實不能散,以溫膽湯去竹茹與之,數十帖而愈。一女許婚后,夫經商二年不歸,因不食,困臥如癡,無他病,多向里床坐。此思想氣結也,藥難獨治,得喜可解;不然令其怒,使其木氣升發(fā),而脾氣自開,木能制土故也。因自往激之,大怒而哭,良久,令解之,與藥一帖,即求食矣。予曰∶病雖愈,必得喜方已。乃 以夫回,既而果然,病遂不舉。

郁證論列方

六郁湯(和一四九) 解肝煎(新和十一) 化肝煎(新寒十) 越鞠丸(和一五四) 二陳湯(和一) 異功散(補四) 和胃飲(新和五) 溫胃飲(新熱五) 逍遙飲(新因一) 溫膽湯(和一五二) 歸脾湯(補三二) 五君子煎(新熱六) 五福飲(新補六) 七福飲(新補七) 六君子湯(補五) 一陰煎(新補八) 四陰煎(新補十二) 大補元煎(新補一) 固陰煎(新固二)秘元煎(新固一) 啟脾丸(和八六) 生韭飲(和一五一) 平胃散(和十七) 調氣平胃散(和十八) 壽脾煎(新熱十六) 保陰煎(新寒一) 沉香降氣散(和四十) 大營煎(新補十四)神香散(新和二十)

論外備用方

逍遙散(補九二) 三和散(和六十 氣郁) 加味二陳湯(和三 郁) 七氣湯(和四七傷氣) 加味四七湯(和九八) 《局方》七氣湯(和五十 七情郁)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