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頭、
附子、
烏藥、
川烏、
草烏辨析
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烏頭,北烏頭及其他同科不同屬類的野生烏頭,因其主根色黑,象
烏鴉的頭,故均被稱為烏頭。其主根如
馬鈴薯的種子,可以生出好多小的子根莖,圍在主根的周圍,有小莖連接,為烏頭生出的子代小烏頭,附于周圍故形象稱為附子,故其子根稱為附子。主根及其子根歷來被藥用,故稱烏藥。所以烏頭是其主根,烏藥是對整個植物的稱呼,也包括各類烏頭與附子。所產(chǎn)的附子來年又可以作為種子繁殖下一代附子,相對下一代的附子,原代作種子的附子就叫做烏頭了。所以烏頭與附子只有藥材生長年齡的差異。這大概屬于附子烏頭原本的名稱內(nèi)涵。
由于人口的大發(fā)展,社會需要量的增加,野生附子已不能滿足,所以家種附子的大規(guī)模生產(chǎn)實屬必然。四川是附子的產(chǎn)地,早在宋神宗時期就有大規(guī)模、規(guī)范化的種植文獻。如楊天惠《彰明縣附子記》對四川附子的種植范圍,種植時間,種植方法,采收季節(jié),加工方法,植物特性等均有詳細記載。其實當時不獨四川一省,廣西,云南,陜西,廈門,浙江等地都有種植,但四川產(chǎn)的烏頭附子影響最大,效果最佳,久而久之,所有的家種烏頭都以川烏命名,所有家種烏頭的子根都叫附子。事實這一習慣一直沿用到了現(xiàn)在,目前對各大中藥市場如陜西、湖南、湖北等家種的烏頭都叫川烏,各
地烏頭的子根加工品都叫附子。
草烏屬于野生烏藥,主要指同科北烏頭的塊根,同科的其他野生烏頭也屬于草烏。《本草綱目》將其與川烏附子進行了區(qū)別。如在烏頭條集解下曰:“根苗花實并與
川烏頭相同,但此系野生,又無釀造之法,其根外黑內(nèi)白皺而枯燥為異爾,然毒則甚也”。所以說各地野生的烏藥不同于川烏附子。不僅沒有嚴格規(guī)范的加工工藝,而且毒性較川烏更大,形態(tài)色澤也略有不同,所以加以區(qū)別。當然在烏藥成為家種之前,所謂的川烏與草烏都是野生,兩者的區(qū)別并不突出,應當都叫烏頭。
-----------附子
附子為
毛茛科植物烏頭的旁生塊根。
惲鐵樵說:“附子最有用,亦最難用!薄白钣杏谩,是說附子能夠救人于危急存亡之際,被稱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藥;附子又能強壯健體,所謂通行十二經(jīng),內(nèi)溫臟腑骨髓,外暖笳肉肌膚。許多名醫(yī),以擅用附子出名。明代浙江名醫(yī)嚴觀,常用
姜汁制附子,人稱“嚴附子”。 近代四川名醫(yī)祝味菊先生也擅用附子,30年代在上海行醫(yī),經(jīng)常用附子救治危急重癥,超人的膽識,獨特的配伍,出奇的療效,贏得病家和同道的好評,雅號“祝附子”,F(xiàn)代云南名老中醫(yī)吳佩衡先生,附子運用十分得手,而且其量很大,有達400g者,令人昨舌,人稱“吳附子”。“最難用”,依我所見,有兩層意思,第一,是指附子的應用范圍十分廣泛,但附子證難以辨識,不是在危急之際錯失良機,就是因為治不對證而不見功效;第二指附子有毒,如果用不對證,不僅無效,甚至出現(xiàn)毒副反應。附子內(nèi)含烏頭堿,入口服烏頭堿0.2mg即可發(fā)生中毒反應,3-5mg即能致死。故口服生附子是非常危險的。據(jù)說印第安人常用烏頭的藥汁涂抹箭頭,野獸中箭以后很快倒地。附子中毒的癥狀為惡心、
嘔吐、
腹痛、
腹瀉、頭昏眼花、四肢及周身發(fā)麻、畏寒,繼而瞳孔放大,視覺模糊,呼吸困難,手足
抽搐,血壓及體溫下降。烏頭堿可直接毒害心肌細胞,中毒可導致心室纖顫。所以,必須講究附子應用時的指征、配伍以及服用劑量、方法、煎煮時問、藥物品種等諸多因素。正因為如此,古代醫(yī)家畏用附子者不乏其人。正如清代張隱庵在《本草崇原》中所說的那樣:“甚至終身行醫(yī),而終身視附子為蛇蝎,每告人曰:附子不可服,服之必發(fā)狂,而九竅流血;服之必發(fā)火,而
癰毒頓生;服之彼內(nèi)爛五臟,今年服之,明年毒發(fā)!备阶与y用.從此可以窺見一斑了。
1 藥證
附子主治脈微細。
附子是古代的救脫藥。多用于嚴重的嘔吐、腹瀉以及大量出汗以后導致的以脈微弱或脈沉伏不出、四肢厥冷為主要特征的危急重癥。如《
傷寒論》
干姜附子湯(附子、干姜)主治“下之后,復發(fā)汗,晝?nèi)諢┰瓴坏妹撸苟察o,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
四逆湯(附子、干姜、
甘草)主治“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內(nèi)寒外熱,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湯組成與四逆湯相同,僅干姜倍之。其主治“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317條)。附子與
麻黃細辛同用(
麻黃附子細辛湯),則主治”少陰病,始得之,反
發(fā)熱,脈沉者”(301條)。從《傷寒論》的原文來看,仲景十分重視附子主治的脈象描述,除脈沉微、脈沉伏不出以外,尚有脈微欲絕、脈沉、脈弱、脈遲等。而脈微細,最為典型。
所謂脈微細:指脈形極細極微;按之如游絲,似有若無;或脈沉伏不出,重按至骨方得,或脈突然變得浮大而空軟無力,此即為附子證的特有的脈象。筆者稱“附子脈”。這種脈多見于大汗、大下、大出血或者極度疲勞、寒冷刺激之后,體質(zhì)相當虛弱的患者,也可見于經(jīng)過長期疾病折.磨,或年高體弱的患者。與這種脈象相伴而來的癥狀,多為:①精神萎靡,極度疲勞感,聲音低微;②畏寒,四肢冰冷;③大便溏薄或
泄瀉,瀉下物多為不消化物,并伴有腹?jié)M腹痛等;④浮腫,尤其是下肢的凹陷性
水腫,有時可以出現(xiàn)
腹水。如果檢測血壓,多見血壓偏低,心功能與腎功能可能低下。所以,“脈微細”不能僅僅理解為一個癥狀,而應當理解為是一種體質(zhì)狀態(tài),這就是中醫(yī)所謂的“陽虛”或“少陰病”。
附子脈也有特殊情況,不見細弱,反見有力者,但同時必須具有其他癥狀。如《金匱要略》
大黃附子湯證的脈象就是“脈緊弦”,
桂枝附子湯證的脈象為“脈浮虛而澀”。不過兩者所伴有的癥狀為劇烈的疼痛,所謂“脅下偏痛”、“身體煩疼,不能自轉(zhuǎn)側(cè)”。從臨床看,附子證出現(xiàn)脈緊或弦的,還包括伴有出汗。如近代名醫(yī)惲鐵樵認為“脈硬有汗”是應用附子的特征之一。脈緊應無汗,是使用麻黃桂枝的指征,而脈緊甚至脈硬而反汗出,就是
亡陽的危癥,可以考慮使用使用附子。惲氏這個經(jīng)驗,與《傷寒論》
桂枝加附子湯證是相符的,對于“發(fā)汗,遂漏不止”的患者,張仲景是主張在
桂枝湯的基礎加上附子的。
附子還主治痛證。就張仲景所及,附子多用于以下的疼痛。
身體煩痛。在《傷寒論》及《金匱要略》中應用較多,如桂枝附子湯主治“風濕相搏,身體煩疼,不能自轉(zhuǎn)側(cè)”(第二)。
脅下偏痛。
大黃附子湯主治“脅下偏痛,發(fā)熱,其脈緊弦”(第十)脅下,包括了脅肋部、上腹部和腰胯部。
胸痛。
薏苡附子散主治“
胸痹緩急者”(第九)。胸痹,為古病名,表現(xiàn)為胸背痛。
腹痛。
四逆散條下有“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318條)。《金匱要略》中的附子
粳米湯,主治“腹中寒氣,雷鳴切痛”,均是劇烈的腹痛。唐代《千金方》
溫脾湯(大黃、附子、干姜、
肉桂、
人參)治療冷積,就是以腹痛、四肢冷、舌苔白膩為特征的疾病。清《對山醫(yī)話》記載:華亭費秋谷母驟腹痛,瀕危者再。聞天馬山有道人能醫(yī),乃親往延治。途遇一老翁,同憩于亭間,問何適?費以延醫(yī)對。翁于囊中出一方曰:此孫思邈所得龍宮方也。服之當有效。費于匆遽間不辨何藥,即市歸進母,一服而愈。后以方示人,蓋即《千金方》溫脾湯也。
頭痛!度蚍健分纹^痛,年久不愈,用姜炙附子與
高良姜為末,茶調(diào)服,方名必效散!跺A确健酚酶阶优
全蝎、
鐘乳粉,研末為丸,治療頭痛!秱骷颐貙毞健穭t用附子
石膏為末內(nèi)服。均用附子。
痛經(jīng)!逗喴追秸摗酚酶阶优
當歸,研粗末煎服,治療經(jīng)候不調(diào),血臟冷痛,是治療痛經(jīng)。
附子所主治的痛證,其痛勢劇烈,但出現(xiàn)以下幾種情況:①患者雖蒼白虛弱,反而煩躁不安,全身疼痛而痛無定處,如一些腫瘤引起的疼痛、中樞性疼痛等;②關(guān)節(jié)疼痛、拘急而冷汗直冒,如某些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腰椎間盤脫出、
痛風等;③脅腹大痛而腹部按之無硬滿拒按,而且舌不紅苔不黃膩者。④胸痛徹背,四肢冰冷過肘及膝,如
心絞痛等。
2 應用
(1)以脈微細、四肢冷為特征的疾病,如
心力衰竭、各種
休克等等。常配伍干姜、甘草、人參等,方如四逆湯、
參附湯、真武湯等。
用于心力衰竭較多的是真武湯(附子、
白芍、
茯苓、
白術(shù)、
生姜)。對于洋
地黃類藥物效果不明顯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用該方以后能緩解
心悸、氣短、胸悶等癥狀。
我的經(jīng)驗,宜在真武湯的基礎上加上肉桂、甘草更好。感染中毒性休克及心源性休克等搶救,則用四逆湯(附子、干姜、甘草)加人參為多。有人在60年代介紹用四逆湯加
黃連、
厚樸、肉桂治療4例中毒性
痢疾休克患者,治愈3例,死亡1例。本人治療1例再障、心腎功能不全的患者,經(jīng)常因氣促、浮腫而急救住院,后堅持服用中藥,用
黃芪建中湯加附子。附子用量在30-4Og之間,癥狀明顯改善,已經(jīng)服用附子4年余,住院次數(shù)明顯減少。
昔年上海兒科名醫(yī)徐小圃,擅長使用附子、麻黃、桂枝等溫熱藥,尤其是小兒
麻疹見面色灰滯,精神淡漠,脈細數(shù)無力時。
應用尤多。這些情況多數(shù)是
肺炎并發(fā)心力衰竭、呼吸和循環(huán)障礙等。據(jù)其子徐仲才醫(yī)師介紹,徐小圃先生應用父子的指征是神疲、色恍、肢清、脈軟、小溲清長、大便溏泄等。臨床上往往抓住一二主證,即放手應用。他指出,陽虛證端倪既露,變幻最速,如疑懼附子之辛熱,舉棋不定,必待少陰證悉具而后用,往往貽噬臍莫及之悔(上海中醫(yī)學院編,近代中醫(yī)流派經(jīng)驗選集,上?萍汲霭嫔,1962版,232頁)。江蘇省中醫(yī)院的江育仁先生為徐小圃的弟子,也擅長使用附子。他們對61例住院的
小兒肺炎、中毒性消化不良、傷寒等危重病兒進行了觀察,入院時病情都較嚴重,且有19例已伴有心力衰竭和循環(huán)障礙。
治療方面,26例是完全使用了以參、附為主的回陽救逆法,12例是以
生脈散加附子、
龍骨、
牡蠣等;單純用養(yǎng)陰清熱、苦寒解毒方藥的為13例,且均為年齡較大的兒童。這些患兒顏面望診以青灰恍白為多,占總病例的50%以上。年齡愈小,其出現(xiàn)的機會愈多。精神狀態(tài)多見萎靡淡漠,目光無神,幼、嬰兒表現(xiàn)更明顯。舌苔滑白、舌質(zhì)淡紅、淡白者占總數(shù)57%;黃苔、灰苔、白苔、舌質(zhì)紅者占總數(shù)43%。其舌質(zhì)舌苔的表現(xiàn)與患兒的臨床體征是一致的。
脈象方面,較大兒童的脈象以沉細、細數(shù)的偏多。
(2)以劇烈疼痛為主訴的疾病,如骨關(guān)節(jié)炎、腰椎及
頸椎病以及一些腫瘤引起的疼痛、腹痛等。常配伍甘草、細辛、干姜、桂枝、肉桂、
芍藥、黃芪、麻黃、大黃等藥物。方如麻黃附子細辛湯、桂枝加附子湯、大黃附子湯等。
關(guān)節(jié)炎疼痛:曾治療1例來自青海的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患者,四肢關(guān)節(jié)疼痛,一度無法行走,因其面色黃暗,下肢浮腫,脈沉微,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
防己黃芪湯,服用數(shù)月而愈。
腰椎間盤脫出、
急性腰扭傷:以疼痛為主者,用麻黃附子細辛湯。
腫瘤疼痛:大多屬于中樞性疼痛,可用大量附子,曾治療1例
肺癌骨腦轉(zhuǎn)移的患者,全身疼痛,用滾燙的熱毛巾敷腰部方舒服片刻,伴有大
便秘結(jié),后用大黃附子湯(大黃附子細辛)加芍藥、甘草、厚樸、
枳實等,服藥后頓感全身舒暢,后服用此方2個月方去世。l例肺癌轉(zhuǎn)移、陰囊潰瘍患者,用附子配
黃芪建中湯一度能夠明顯止痛。
(3)
肝硬化腹水、嚴重貧血等,附子常配合建中湯、四逆湯等。
肝硬化腹水:曾治療l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雖經(jīng)靜脈滴注
白蛋白,但其血清蛋白數(shù)值依然很低,精神萎靡,舌質(zhì)紅而嫩,脈象空大而無力,用小建中湯加附子30g,服藥3劑后,尿量增加,后持續(xù)服用2月,治愈出院,至今健康。
曾治療1例瀕臨死亡的胰頭癌患者,貧血兼有
黃疸,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大便溏,舌苔白膩,用四逆湯加桂枝、
茵陳、茯苓、白術(shù)等,一度黃疸消退,食欲增加,后又存活了2個多月。
(4)以精神萎靡、面目黃腫為特征的疾病,如慢性腎炎、腎功能衰竭等,常配伍大黃、干姜、黃芪、白術(shù)、茯苓等藥物,方如溫脾湯、大黃附子湯等。
腎功能不全、尿毒癥:附子與大黃配合的口服或者灌腸療法,相當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透析療法。
(5)以惡寒、咳喘、痰液清稀為特征的疾病,如
支氣管哮喘、
慢性支氣管炎、肺心病等,常配伍肉桂、
五味子、干姜、細辛、
山萸肉等。
哮喘:凡哮喘見惡寒、無汗、脈沉微細、舌質(zhì)暗淡而潤澤,苔白水滑者,附子配合
小青龍湯有效。近代名醫(yī)祝味菊就有如此經(jīng)驗方(施杞主編,上海歷代名醫(yī)方技集成,297頁,學林出版社1994),作為平時的保健,可服用
金匱腎氣丸(附子、肉桂、
熟地、
山藥、山
萸肉、茯苓、
澤瀉、
丹皮),可改善體質(zhì),預防復發(fā)。
過敏性鼻炎:如精神萎靡、鼻黏膜蒼白、清水鼻涕不斷者,可以參照《傷寒論》桂枝加附子湯證的“遂漏不止”的方證,使用桂枝湯加附子、細辛、五味子。平時則可服用金匱腎氣丸。另據(jù)日本醫(yī)生巖崎報道,甘草附子湯也有效。
(6)以腹瀉、嘔吐為特征的疾病。如急慢性腸炎、小兒消化不良、小兒腹瀉等。常配伍干姜、白術(shù)、人參、茯苓、甘草等。
腸炎腹瀉:《傷寒論》原文多次提到四逆湯治療吐利,故消化系統(tǒng)疾病用附子的機會較多。江陰名老中醫(yī)邢鸝江先生年輕時暑天因飲食不慎導致腹瀉,服用芳香化濕等藥不僅無效,反而
便血,大便呈赤豆汁樣。精神萎靡,所幸其業(yè)師朱莘農(nóng)先生投四逆湯,數(shù)劑即止。
小兒腹瀉用四逆湯的機會也較多。汪氏用四逆湯加黃連治療小兒腹瀉70例,其中大部分是經(jīng)過服用西藥或中藥無效的患者,結(jié)果58例治愈,8例近期治愈,4例無效。汪氏經(jīng)驗,本方適用于大便稀溏,體溫升高不明顯,四肢冷,脈微弱,舌苔白的患者。
(7)咽
喉膿腫、牙周炎等,附子與大黃等配合使用。方如大黃附子湯、附子
瀉心湯等。
近代名醫(yī)范
文虎先生有治療
乳蛾(扁
桃體膿,腫)的家方一張,其組成為
生大黃3錢、淡附,子1錢、細辛3分、
玄明粉3錢、姜
半夏3錢、生甘草3錢。藥后往往瀉下多次,則熱退腫消。現(xiàn)代有報道采用附子大黃細辛湯(附子12g、大黃10g、細辛8g、甘草5g)治療牙周炎50例,效果比用西藥(牙痛安每次1粒,螺旋霉素每次2粒,每日3次)滿意。
3 參考
(1)要注意附子證的辨別:附子有毒,所以對證下藥是保證附子用藥安全有效的關(guān)鍵。附子證絕無惡熱、口渴等癥。患者多面色灰暗或有輕度浮腫,目睛無神,言語無力,多思臥困重,即《傷寒論》所描述的“脈微細,但欲寐”的狀態(tài)。
(2)關(guān)于附子證的脈象:附子脈是應用附子的重要指征,但是臨床上有時也有變化,如疼痛劇烈時,脈象可出現(xiàn)浮脈、洪大脈,但是,重按是缺乏底力的,而且,疼痛止后,其脈象還會恢復沉微的的本態(tài)。
(3)關(guān)于附子的煎服法:附子煎服法很有講究,如果用于抗休克,則宜久煎,可增效解毒。一般用10g者,宜先煎15分鐘,20g者,則先煎30分鐘,30g者,則先煎45分鐘,即每增加10g,先煎的時間增加15分鐘。但用于止痛時,煎煮時間不宜過長。有人提出附子煎煮新法,即將附子搗為粗末,開水煎煮10分鐘以后,嘗無麻味即可。煎煮附子時水一定要一次放足,不能中途再添加冷水進去,這是朱良春老中醫(yī)的經(jīng)驗。另外,云南老中醫(yī)吳佩衡先生也主張用大鍋大水長時間煎煮附子,也是這個經(jīng)驗。
(4)關(guān)于附子的用量:附子的用量最難統(tǒng)一,多寡懸殊極大。有主張用量宜3—9g,又主張用量在30g以上者。盡管大劑量附子的有效報道很多,但因為附子采集時間、炮制、煎煮時間等各地不同,毒性的差別很大,據(jù)報道,不同地區(qū)附子的毒性相差8倍之多(云南醫(yī)學雜志,1963,2:40)。所以,臨床使用附子,仍宜從小劑量開始,而后根據(jù)病人的反應及病情需要,逐漸增加用量。
張仲景用附子有兩個劑量段。大劑量為3-5枚,多用于治療關(guān)節(jié)疼痛或心腹大痛;小劑量為1-2枚,多用于治療脈沉微、四肢逆冷等。
(5)關(guān)于附子的配伍:附子必定要配伍甘草、生姜。陶宏景在《本草經(jīng)集注》中說:“俗方每用附子須甘草、人參、生姜相互配合者,正制錢其毒也!庇袑嶒灡砻鳎瑔斡酶阶泳哂休^大毒性,而四逆湯(附子9-12g,干姜6-9g,
炙甘草12g)毒性大為減輕,二者口服LD50相差4.1倍。其原因為甘草中的主要成分甘草酸可與附子中所含的生物堿結(jié)合成難溶的鹽類。
(6)附子中毒的處理:附子中毒,古時候用甘草、黃連、肉桂、
綠豆、
黑豆湯解之,F(xiàn)代多注射
阿托品、
普魯卡因等,并用1%~2%鞣酸洗胃,酌情給予催吐劑、活性炭以及保溫、吸氧等?诜䴘獠枰灿薪舛咀饔,目的是沉淀生物堿。
[
本帖最后由 天天布衣 于 2008/9/6 18:37 編輯 gydjdsj.org.cn/rencai/]
-----------謝謝,非常感謝!!
-----------如何在外形上辨別生附子與生川烏?
-----------要是有生川烏 生附子的圖片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