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程門雪驗方
    

醫(yī)師交流:程門雪驗方


一、疏解宣化湯

    組成:清水豆卷12g  帶葉蘇梗4.5g  荊芥穗4.5g  薄荷葉3g(后下)  冬桑葉9g  炒杭菊花4.5g  嫩前胡4.5g  白杏仁9g  象貝母9g  竹瀝半夏4.5g  赤茯苓9g  廣陳皮4.5g  焦六曲9g

    主治:惡寒發(fā)熱,頭痛骨楚,或胸悶不舒,或咳嗽多痰。苔薄膩,脈浮。

    加減:痰濕較重、苔膩較厚者加荷葉邊一圈,寒熱較高、口干苦或小溲黃赤者加甘露消毒丹12g(包煎)或更去薄荷葉加雞蘇散12g(包煎),惡心嘔吐者加黃連0.9g,納呆者加谷芽、麥芽各9g。

    按:外感風邪而有濕熱,臨床甚為常見,程氏常用疏解宣化法治之。他曾說:“凡治外感,如無痰濁濕熱瘀滯之類,則‘體若燔炭,汗出而散’,不致遷延時日。如有痰濁、濕熱、瘀滯,內外合邪,則病必糾纏難解。因而必須詳細審證,才不失治療時機!蓖庑皧A濕解表退熱,需佐以二陳化痰利濕,內外同治,方能獲取速效。本方即針對風邪夾濕而設,為疏解宣化、表里同治之法。

    附記:程氏用薄荷有三法:外感風邪者,取其發(fā)汗祛邪,用時后下,取其輕揚;外感余邪未清者,需減其發(fā)汗之性,用薄荷炒炭,不須后下;風陽上亢或氣火上炎頭;蛎浲凑,或其他頭面官竅疾患,取其辛涼清泄,也用薄荷炭,不后下。

二、和解宣化湯

    組成:銀柴胡3g~12g  竹瀝半夏4.5g至6g  酒炒黃芩3g~4.5g  塊滑石12g  赤茯苓9g  廣陳皮4.5g  白蔻殼2.4g  生米仁12g  白杏仁9g  干蘆根24g~30g  fo手花2.4g

    主治:濕熱互阻、氣機窒塞,寒熱有汗不解,胸脘痞悶,小溲黃赤,口苦。苔膩,脈濡數。

    加減:惡心嘔吐者加姜汁炒竹茹4.5g、姜川黃連0.9g,胸脘悶痛者加廣郁金4.5g,胸中懊(忄農)nao者加焦山梔4.5g、清水豆卷12g,兼形寒咳嗽者加冬桑葉9g、杭菊花6g、象貝母9g,口苦苔黃濕熱較盛者加甘露消毒丹12g(包煎)。

    按:濕溫或風溫夾濕,濕熱互阻寒熱不解者,不宜多用表藥,多發(fā)汗易致濕從燥化。程氏常以小柴胡湯或合瀉心湯、三仁湯化裁,或合梔子豉湯、甘露消毒丹化裁,以和解樞機兼化濕熱。若兼有表邪,亦以柴胡配解表藥,使邪從表解。程氏對瀉心湯尤為重視,認為胸痞主要原因是濕熱痞結。干姜配黃連、半夏配黃芩,辛開苦降是治胸痞主藥,參草姜棗乃理中之意,可隨癥加減。若無表癥,程氏多不用生姜,而以姜汁炒川黃連、姜汁炒竹茹等代之,意在避免辛溫太過。而常用陳皮、蔻殼、fo手花、川厚樸花、廣郁金旨在芳香宣通,有助濕熱開化。

三、桂芍甘麥龍牡湯

    組成:川桂枝三分至六分  炒白芍9g  炙甘草3g  淮小麥15g  煅龍骨9g(先煎)  煅牡蠣六錢(先煎)  炒棗仁9g  紅棗5枚

    主治:自汗、形寒,或汗出烘熱、汗后畏風,或兼心煩不寧、寐差多夢。脈濡滑,苔薄膩。

    按:本方為桂枝湯加減而成,旨在調和營衛(wèi)、安養(yǎng)心神。桂枝量小,不作發(fā)汗之用,白芍酸以制辛,取其斂汗和營之功,配以龍骨、牡蠣、淮小麥、棗仁增強收斂止汗、安神養(yǎng)心作用。程氏指出:“桂枝湯是發(fā)汗劑,不是止汗劑。但方藥經過適當配伍后,亦可作止汗之用。桂枝湯的主證是自汗、惡風、發(fā)熱,但熱勢并不高,如有些病人常出虛汗,又有些怕風,并無寒熱,亦可用桂枝湯。我的經驗是:用于發(fā)汗解表,重桂枝(4.5g),而輕芍藥(4.5g~6g),并配合柴胡、葛根羌活、防風之類;用于止汗,重芍藥(9g),而輕桂枝(0.9g~1.8g),并配合煅龍骨、煅牡蠣之類,?色@效。”

四、百合地黃合淮麥甘棗湯

    組成:野百合15g(先煎)  大生地12g  淮小麥30g  炙甘草3g  炒棗仁9g  川貝母6g  夜合花6g  珍珠母15g(先煎)  紅棗4枚

    主治:神志不寧,精神失常。頭;蛲,心悸,胸悶,夜寐不安,便艱等癥。

    按:百合補肺陰,地黃滋心營,配以淮麥甘棗養(yǎng)心安神,珍珠母平肝抑陽,川貝母、夜合花解郁化痰,酸棗仁養(yǎng)血安神。程氏曾指出:“臟躁癥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不僅見于婦人,也常見于男子。因此,如果把甘麥大棗湯作為婦科專方,就未免失之狹隘了。葉天士最賞識此方,在甘緩和陽熄風諸法中用之最多,散見于肝風、虛勞、失血等門內,凡見頭眩、心悸、胸悶等癥狀時,輒用此方加味!庇衷f:“葉氏用淮麥甘棗湯最得法,屢效大癥!豆沤襻t(yī)案按》附記中載之可證也。吾亦喜用此方,得效亦多!边說:“甘麥大棗湯是一張治心病、養(yǎng)心氣、瀉虛火的好方子。也是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損其肝者緩其中的好方子。如果進一步與百合地黃湯同用,來治神志不寧、精神失常的一類疾病,更有殊功!

五、通補奇脈湯

    組成:鹿角霜3g~9g  鹽水炒黑茴香4.5g  炙甲片4.5g  菟絲子9g  潼沙苑12g  炒杜仲6g  補骨脂3g  炒延胡索3g

    主治:奇脈虧虛,絡道不和。腰髀酸楚疼痛,甚則不能轉側,動則痛不可忍。

    加減:腎虧較甚者,可加淡蓯蓉4.5g  巴戟肉6g  杜狗脊6g  川續(xù)斷肉6g。高年痛久者,可加胡肉2枚  桑寄生9g  臺烏藥3g。有外傷史者,可加炙乳香1.5g(研沖)  炙沒藥3g(研沖)  全當歸9g。陰雨天痛著者,可加白芥子3g  臺烏藥3g  川獨活6g  桑寄生9g。兼便溏者,加生白術12g。

    按:腰痛日久,多有腎經虧虛,特別高年體弱者,較難取效,程氏取葉天士氏善用調奇經八脈之術以治此證,見效多著。蓋奇經八脈與腎脈關系密切,故多以補腎藥配活血止痛、理氣通絡之品以獲通補之效。程氏每以鹿角霜、小茴香、炙甲片為主藥,因鹿角溫經補腎、茴香理氣、山甲活血,故能緊扣病機。鹿角、山甲味咸,茴香鹽水炒黑,“咸先入腎”、“色黑入腎”,而腰為腎府,三味相配,即能溫通腎脈、流暢氣血,且可達腰、脊、髀、尻等腎與督、帶諸脈交會之處,于是奇脈虛寒、氣血痹阻之腰痛可望得以解除。





-----------請教一下,生米仁是薏米嗎?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