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頭眩,言睡在床褥,亦覺頭眩眼花,非言坐起而覺也。夫外感風寒之癥,坐起時,皆頭眩也。方書頭眩,皆以陽虛立論,愚以為久病后、汗下吐后,方可言陽虛。若暴病及未曾汗下吐者,則風寒邪熱,痰火積飲,皆能眩暈。吳氏書以太陽中風頭眩,頭搖。脈浮弦而急者,羌活神術(shù)湯,加防風、天麻,此治太陽陽明外感風寒也。又云寒熱嘔而口苦,頭眩,脈弦數(shù),小柴胡湯,加川芎、天麻,此治少陽頭眩也。余今酌定初起暴病,有表癥而頭眩,無汗脈浮者,發(fā)散表邪為主,在太陽用羌活湯,在陽明用干葛防風湯,在少陽用柴胡湯。以上惡寒者,多加羌活,有風者,多加防風;有火者,加酒炒黃芩連。若表癥已解,里有結(jié)熱,又宜清里熱,如桔梗湯、涼膈散。大凡眩暈之癥,一見嘔吐,即為痰飲食滯,急用保和平胃二陳湯。里有積熱者,加山梔、黃連,最忌凝滯補劑。惟汗吐下及久病后見頭眩者,當用溫中扶元,如建中湯、真武湯、苓桂白術(shù)甘草湯。若氣虛者,四君子湯加天麻;氣虛有火,加梔連;虛而有痰者,六君子湯,血虛者,四物湯加天麻;血虛而有火者,加山梔、黃連;若陰火上沖,知柏四物湯。
太陽病發(fā)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fā)熱,心下悸,頭眩身 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太陽病,誤用麻黃以發(fā)汗,是以頭眩身 動,一派陽虛之癥,故用真武湯。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fā)汗則動經(jīng),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主之。
言若吐若下后,久病胃虛,不能運化,虛邪搏飲上沖,故頭眩。脈沉緊,非汗脈,強發(fā)汗則振振身動,故用苓術(shù)甘桂湯,助中州化水飲。
傷寒吐下后,發(fā)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gydjdsj.org.cn/hushi/硬,脅下痛,氣上沖咽喉,眩冒經(jīng)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此與上條同是吐下后,因此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沖咽喉,似火似實,又見眩冒經(jīng)脈動惕之虛候,攻補兩難,故曰久則成痿。
太陽與少陽并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jié)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譫語,脈弦五六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此條詳注項強。
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欲作谷疸。雖下之,腹?jié)M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陽明病,脈遲,胃寒也,飽則微煩頭眩。胃寒不能消水,谷停留腸胃,則小便難。而作谷疽。雖下之,腹?jié)M如故。何以知其然者?以脈遲。
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不痛。
陽明病,不惡寒,又能食,胃熱也?戎饔诜,胃熱上沖,則肺熱而咳,咽喉痛。設(shè)不咳,則肺無火咽亦不痛。
少陽之病,口苦咽干目眩。
目?诳,膽經(jīng)所主,故名少陽之病。
羌活神術(shù)湯
此治太陽風濕發(fā)熱眩暈之癥。若兼陽明,加干葛,白芷;兼少陽,加柴胡、川芎;兼飽悶惡心,加半夏、神曲。
柴胡 黃芩 廣皮 甘草 川芎 天麻 半夏
此治少陽寒熱眩暈癥。若惡寒,加羌活防風,有火,加梔連。
羌活湯 見惡寒。
此治太陽惡寒發(fā)熱眩暈者。若胸前飽悶,合平胃保和散。嘔吐,加半夏、天麻。
干葛湯 見似瘧。
此治陽明表邪眩暈者。若嘔吐飽滿,加半夏、濃樸;惡寒無汗,加羌活、防風。
桔梗湯
此治痰結(jié)飽悶眩暈者。若惡寒發(fā)熱,加羌活、防風;里有積熱,加梔連;陽明見癥,加白芷、天麻;少陽見癥,加柴胡、川芎。
涼膈散 見發(fā)狂。
平胃二陳gydjdsj.org.cn/pharm/湯 即蒼樸二陳湯。
此治痰飲食積眩暈之癥。胸前飽悶,合保和散,加砂仁、豆蔻、胃寒,加干姜,胃熱,加梔連。
建中湯
白芍藥 桂枝 甘草
此治陽虛眩暈之癥。氣虛,加人參、白術(shù);血虛,加當歸、黃 。
真武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