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腿轉筋
徐迪華醫(yī)案:王某某,男,28歲,1958年1月4日初診。自訴:3個月來小腿抽筋經常發(fā)作,輕工作輕發(fā),重工作重發(fā),休息后不發(fā)。發(fā)作后小腿酸痛數天不退。近4夜連續(xù)小腿抽筋,頭昏少力,食欲正常。2年前有
鉤蟲病史,服2次驅蟲藥后,5次大便檢查,末見蟲卵。檢查:血壓90/60毫米汞柱。舌淡苔滑,脈軟細。面色萎黃,心肺正常,腹平軟,肝脾末觸及。紅血球325萬,血色素60%。
處方:
芍藥甘草湯60毫升,為2天量。
1月6日復診:服藥一劑,小腿抽筋減輕,2劑即停。再服原方100毫升,外添服
黃芪9克,
黨參12克,
當歸9克,服5劑。3個月后隨訪,小腿抽筋未發(fā)過。(中醫(yī)雜志1959l<9)140)
按語:小腿轉筋,即29條所謂“腳攣急”也,乃
芍藥甘草湯之主證,由肝之陰血虧虛,筋脈攣急所致。有是證使用是方,有是方即獲是效。誠信仲景之方,乃臨床實踐之總結,用之不殆,則歷驗不爽。
二、不安腿
王明如醫(yī)案:朱某某,女,45歲,1986年11月30日初診。近4個月來兩側小腿有莫可名狀的酸、麻、脹、似痛非痛之感,有時抽筋,有時有觸電樣感覺,靜坐休息時反而加重,常須拍打,按捏稍能緩解。本院神經科診斷為不安腿綜合征。經西藥治療無效而來余處求診。兩腿關節(jié)活動正常,按委中、承山穴有明顯酸脹感。頭暈乏力,夜寐不安,納谷不佳,坐立不安。舌淡紅中裂,苔薄白,脈弦。此乃肝血不足,筋脈失養(yǎng)所致。治以柔肝養(yǎng)血,緩急舒筋,處方:生
白芍60克,甘草5克,5劑。
服藥以后諸證明顯改善,夜已能安睡,胃納好轉,共服上藥30劑痊愈。(浙江個醫(yī)雜志1988;<6):273)
按語:肝藏血,主筋。肝血不足,筋脈失養(yǎng),可致四肢酸楚不適,或痛、或麻,或脹。作為緩急之劑,芍藥用量宜大,一般無不良反應。
三、屬脘痛(急性胃痙攣)
劉持年醫(yī)案:朱某,男,17歲。胃院陣發(fā)性疼痛,近日加重,夜間尤甚,呈抽掣樣發(fā)作,喜按,飲食無礙,二便正常。舌質淡紅,苔薄黃,脈弦略數。診為急性胃痙攣。處方:白芍l 5克,甘草9克,3劑。
第1劑頭煎服后痛減,3小時后煎渣再服,癥狀消失劑,痛止而末復發(fā)。(山東中醫(yī)學院學報1979;(3):20)
按語:胃痛喜按,乃虛也;痛而抽掣,拘急也;以舌、脈之象,責之于肝也。故柔肝緩急,是為正治,當用芍藥甘草湯。
四、腰冷痛
醫(yī)案:范某某,男,60歲。因冬月擔水,不慎摔倒,扭傷腰部,當時疼痛劇烈,行走不便,自覺右側腰部有冷感。查局部無明顯腫脹,但第三、四腰椎右側有明顯壓痛,活動后右腰部痛甚,脈舌無變化。以芍藥甘草
附子湯加
乳香l0克、
沒藥10克,水煎服。并以生
姜、
蔥白共搗熱敷患處,服完4劑痛止。(
湖南中醫(yī)學院學報1980;(1)‘14)
按語:年高體鈍行不慎,冬月扭腰經絡損,痛劇必用芍甘緩,腰冷還需附子溫,更加
乳沒止疼痛,活血溫通一并斟。
五、偏
頭痛 劉國普醫(yī)案;陳某某,男,45歲,l974年6月29日診。有
偏頭痛史已五年余。近三月來,午后加劇抽掣疼痛,經顱骨攝片、腦電圖、腦血流圖及血脂等檢查,均無異常。診斷為神經血管性頭痛。先后服過川草茶調散、杞菊
地黃九、血府逐府湯等,均無顯效。面潮紅,心煩,耳嗚,多夢,口干微苦,二便正常,舌尖邊紅、少昔,脈弦細略數。癥屬陰虧肝亢之候。處方:白芍45克,甘草12克。
6劑后,痛減,續(xù)服12劑,頭痛完全消失。上年后隨訪末再發(fā)(浙江中醫(yī)雜志l980;(2>:76)
按語:肝血不足,經脈失養(yǎng),陽亢上擾而致頭痛,心煩、多夢、舌紅少苔、脈弦細,肝血不足之候也;面紅、耳嗚、口苦,
肝陽上亢之象也。用芍藥甘草場養(yǎng)肝血而潛肝陽,頭竅得養(yǎng),不被邪擾,則頭痛可愈。
六、鼠涅腫痛
劉渡舟醫(yī)案:李某,男,25歲。右腿鼠溪部生一腫物,形如雞卵,表面不紅,用針管抽不出內容物。右腿拘緊,伸而不能直,強伸則劇烈疼痛,足跟不能著地,每到夜晚,小腿經常抽筋,痛苦不堪。脈弦細而數,舌紅而少苔。脈證合參,可知本證屬陰血不懦,筋脈失養(yǎng)所致。為疏:白芍24克,
炙甘草12克,3劑。
僅服I劑,筋不抽痛,夜得安睡。進2劑3劑,足跟即能著地。又服1劑,而諸癥皆除。(《新編
傷寒論類方犯984:164—165)
按語:腫物緣于筋聚,筋聚因于攣急,攣急本于血虛也。及察舌脈,則肝血不足之象昭然若揭。用芍藥甘草湯以酸甘化陰,柔肝緩急,正切病本.故原方未動,只四投即愈。
七、面痛(三又神經痛)
陳漢雄醫(yī)案:羅某某,女,54歲,1964年7月12日初診。右側面頰陣發(fā)性劇痛已3周,經某醫(yī)院診斷為“
三叉神經痛”。近來發(fā)作次數更加頻繁,每因吞咽或說話而引起劇痛,痛時閉目流淚,翹嘴咬牙,歷10余秒鐘可得暫停,旋止旋作,日漸精神萎靡,頭暈目眩,食飲皆廢,脈象緩大,舌上無苔,中見裂紋。投以養(yǎng)血祛風方(
四物湯加
細辛、
鉤藤、姜蟲等)2劑乏效,乃改用芍藥甘草湯。
處方:芍藥(酒炒)30克,甘草(蜜炙)12克。
諸癥悉除,7個月未曾復發(fā)。(江西醫(yī)藥雜志1965;(7)
按語,足見芍藥甘草緩急止痛之功甚著。
八、寒痹(風濕性關節(jié)炎)
劉定西醫(yī)案;張某,男,56歲,1978年1月27日初診。一年前因防震露宿,右腿關節(jié)疼痛,遇冷加劇,得熱可減,診為“風濕性關節(jié)炎”,轉診四川、甘肅等地,中西醫(yī)多方治療效果不佳,病情逐漸加重。現有腿強直冷痛,運動障礙,彎腰跛行,形寒肢冷,疲乏無力,面色蒼白,口淡無味,食欲不佳,舌苔白膩,六脈濡弱。證屬寒痹。
處方:赤白芍、甘草各30g,附子15g。3劑,水煎服。
服后諸證逐漸減輕,服藥期間曾自覺右腿肌肉跳動掣痛,后自行緩解,原方附子量新增至30g,又服藥10余劑,病愈八九,經善后調理痊愈。迫訪數年,末再復發(fā)。 (國醫(yī)論壇19915(5>:17)
按語:本案寒痹,乃營衛(wèi)不和,陰寒凝滯所致,故用調和營衛(wèi)、溫經止痛之芍藥甘草附子湯治之。錢潢云:“芍藥酸收,斂汗液而固營陰;附子辛熱,補真陽以強衛(wèi)氣;甘草扶植中州,調和營衛(wèi)。所謂溫經復陽之治也!
九、
吐血(
消化性潰瘍出血)
張德超醫(yī)案:韓某某,男,40余歲。宿患消化性潰瘍已4年,脘痛時輕時重,因飲食過急和郁怒致胃絡受傷,吐血盈碗,脘痛.脈弦。證屬胃絡受傷,肝旺上逆。治宜柔肝緩急,護胃止血。處方:白芍15克,甘草9克,
白及30克,濃煎,頻頻緩服。
服1劑后,吐血減少。連服2劑,吐血全止,脘痛消失。(陜西新醫(yī)藥1979;<9):31)
按語:起于郁怒和飲食過急,肝氣犯胃,胃絡損傷而吐血,故用芍藥甘草湯柔肝緩急以治本,加白及降逆止血以治標,標本同治,則氣平而血止。
十、
呃逆 馮漢龍醫(yī)案:一王姓老翁,呃逆連聲,日夜不止,以致飲食減少,夜不能寐,連續(xù)三晝夜,深以為苦。日更數醫(yī),迭進
丁香柿蒂湯、旋覆代赫湯,均未見顯效;又以指甲放入煙管中吸之,即時順止,少頃又發(fā),再用則無效。先祖父診其舌尖無苔,口干少津,脈弦細略數,陰虛之象已顯。以脾土之陰受傷,致肝木上犯,上升無制,呃逆之所由作也!夺t(yī)學啟源》謂芍藥“瀉肝補脾胃”,成無已謂“甘草以生陽明之津,芍藥以和大陰之液,……此用陰和陽法也”。
白芍藥30克,生甘草15克,煎湯頻頻服之。
盡劑而呃逆已止。因舌津末還,原方加鮮
石斛(先煎)15克進一劑,卒末復發(fā)。(浙江中醫(yī)1989l<12);557)
按語:肝陰不足,木氣亢盛,挾土氣而上逆也,治宜酸瀉肝補,伐肝益胃。治陰虛呃逆,法見東垣、丹溪書。
十一、強中
喬保均醫(yī)案:王某,男,36歲,1964年4月15日診。3個月前因與近鄰不和,情志不遂,沉悶不樂,繼之,陽物易舉,挺而堅硬。近月來陽舉不倒,房事后亦強而不衰,脹痛不堪,歷經中醫(yī)治療未獲顯效。查見形體健壯,舌質尖邊紅,苔薄黃,脈弦有力。此乃肝郁化火,陰氣耗損,陰愈虛而火愈旺,相火內蒸,氣血不充所致。重投芍藥甘草湯:
生甘草l50克,芍藥90克,水煎涼服,每日1劑分3次服。
5劑后,陰莖脹痛明顯減輕,且有軟縮趨勢,遂以上方減量用之,繼服3劑而痊。(河南中醫(yī)1989;(3>:31)
按語:本案肝郁不勃,損傷真陰,致使相火妄動而強中。治應遵《內經》“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以酸瀉之”之旨,用芍藥甘草場酸甘化陰,滋降相火,則強中可愈。重劑而投,其效更佳。
十二、
肛裂 嚴其達醫(yī)案:李某,女,32歲。大便干燥半月,5日前大便干燥更甚,便后肛門疼痛伴少量鮮血,以后每次便后均感肛門劇痛及有少量鮮血,其疼痛歷經3小時方緩解。肛門檢查:肛門后正中位有一梭形裂口,深及皮膚全層,色鮮紅,牽拉裂口時有少許滲血并覺疼痛。診斷為急性肛裂,給芍藥甘草湯:白芍50克,甘草l2克,水煎服。
次日大便軟,肛門疼痛減輕,繼進l劑,便軟痛止,肛門裂口已愈合。
(四川中醫(yī)l 987;(8);34)
按語:肛裂病人常以大便疼痛就診,對急性肛裂的治療應以潤便和止痛并舉,止痛則以緩解痙攣為先。芍藥甘草湯具有上述兩種作用,作為主方應用于臨床,效果滿意。據報道,一般于藥后即可達到便軟痛止,裂口亦斯愈合。常用量為白芍40一60克,甘草12克,或加
火麻仁24克以增強潤便作用。
十三、
便秘 耿守緒醫(yī)案:李某某,男,62歲,1988年4月2日診。近三年來大便干結如羊糞,數日一行,臨廁努掙汗出,心慌氣短,西醫(yī)常用果導片以解燃眉之苦。診見:舌質淡黯,苔薄白,脈弦細而澀。診斷:老年性便秘。治宜益氣養(yǎng)血,潤腸通便。
處方:生白芍30克,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3劑藥盡,大便通。10劑后,大便軟硬適度,日便一次,隨訪一年,大便正常。(四川中醫(yī)l991;(3):34)
按語:《本經疏證》云:“芍藥能入脾開結”,“芍藥合甘
苦草以破腸胃之結”。據臨床觀察,本方確有通便開結之效,尤對年老體弱,氣血不足者為佳。
十四、唾中齪齒
石宜明醫(yī)案:張某,男,5歲,1984年9月4日就診;妓旋p齒余,經驅蛔、清胃泄熱等治療無效。證屬筋脈拘攣之風證。擬柔肝緩急,解痙祛風。
處方;配制白芍3克,炙甘草10克,
蟬蛻10克。
3劑后齪齒減輕.繼服3劑告愈。以后偶爾復發(fā),仍服此方即愈。(四川中醫(yī)1987;43)218)
按語:原按曰-----曾以大劑芍藥甘草湯治一小兒腿攣轉筋,不意患兒所患睡中齪齒亦隨之霍然。因思小兒齡齒一證,當屬筋脈孿急所致,即試以大劑芍藥甘草湯加蟬蛻治之,每多獲效。限于病案資料尚少,仍需作進一步臨床觀察。
十五、畏寒
隨志化醫(yī)案:張某,男,40歲,1986年8月21日就診。時值酷暑盛夏,而病者卻厚衣加身,仍打寒顫。自述因天熱貪涼,夜宿樹下,晨起即感惡寒頭痛,身痛,鼻塞流涕,自認為
感冒,遂購APc三片服之,半小時后大汗淋漓,良久方止。自此,覺氣短懶言,倦怠乏力,畏寒怕冷、倦臥欲被,動則汗出,半月末愈。舌紅苔白,脈遲無力。此乃大汗傷陽耗陰所致。治以扶陽益陰。
方藥:白芍12克,炙甘草l0克,附子15克。
服2劑,四肢轉溫,汗出停止,病愈體安。(河南中醫(yī)1988;(5):34)
按語:“汗而發(fā)之”,是治療外感之常法,然汗不得法,往往變生它證。本案發(fā)汗太過,傷陽損陰,而見畏寒伯冷,動則汗出等癥,以芍藥甘草附子湯扶陽益陰以救誤,屬方證相對,故獲良效。
十六、足部瘍毒
李高行醫(yī)案:1956年秋間,先父左足外跟上15厘米處許,生一膿疤,瘡之邊緣色黑,四周
發(fā)熱腫痛,……當即排出膿汁,用九
黃丹撤患處,外貼安慶膏,并內服
仙方活命飲,以期清熱解毒。服后效果杳然,腫痛日甚,膿汁不絕,末及一周,潰爛面積橫約12厘米,縱若9厘米,腫勢上至膝,下至趾。夜寢時偶有譫語,但醒時神識無異,飲食便溺亦正常……。
處方:
赤芍藥24克,生甘草15克,日服2劑。
連服2日,腫痛消退尚緩,深思其故,知系赤芍僅長于活血,而清熱之力不足。乃于前方加
金銀花45克,仍日服2劑。3日后.發(fā)熱腫痛大減,遂改為日服l劑。服5劑后即停內服藥,迨膿盡撤九黃丹,患處發(fā)痛,換撤《醫(yī)學心悟》之海浮散,而收全功。(江西醫(yī)藥1963)
按語:大凡瘍毒之發(fā)熱腫痛,乃由患部充血所致。血淤愈甚,則腫瘍愈甚。芍藥甘草湯善行血通脈,《本經》謂芍藥治血痹,《別錄》謂芍藥散惡血,所述藥理,極合本證。尤用赤芍藥于下肢血脈淤滯,其效更捷。
-----------頂一下
-----------頂頂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