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帶腳小草、小節(jié)草、扁草、韭菜草、面條草、水苗、帶子扎、水鱉苦草 |
漢語拼音 | ku cao |
英文名 | Herb of Eelgrass, Herb of Spiral Wildcelery |
藥材基原 | 為水鱉科植物苦草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苦草,多年生沉水草本。葡匐枝纖細。葉基生;無柄;葉片長條形,隨水深淺而長短不一,長可達2m,短不及15m,寬5-20mm,綠色或略帶紫紅色,質(zhì)薄,半透明,全緣或有尖銳鋸齒;▎涡,雌雄異株;雄花佛焰苞長1.5-2cm,每 佛焰苞內(nèi)含雄花200余朵或更多,開放時雄花從苞中脫出,浮于水面上,萼片3,大小不等,成舟形;雌花佛焰苞綠色或暗紫色,長1.5-2cm,梗纖細,長30-50cm,開花時伸出水面,受精后花序柄旋卷,將子房帶入水中,萼片3,綠紫色,花瓣白色。果實圓柱形,長5-30cm。種子倒長卵形,有腺毛狀凸起;ㄆ8-9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吉林、河北、陜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 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池沼、溪流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全草含脫植基葉綠素素(chlorophyllide)a,粉苞苣甾醇(chondrill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二十(烷)醇(eicosanol),磷脂酰膽堿(phosphatidylcholine),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磷脂酰甘油(phosphatidylglycerol),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inositol)。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苦;性溫 |
歸經(jīng) | 歸脾、肝經(jīng) |
功效 | 燥濕止帶;行氣活血 |
功效分類 | 理氣藥 |
主治 | 帶下色白;產(chǎn)后惡露不盡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10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本經(jīng)逢原》:苦草,香竄,味苦伐胃,氣竄傷腦,膏粱柔脆者服之,減食作瀉,過服則晚年多患頭風(fēng)。昔人畏多產(chǎn)育,以苗子三錢,經(jīng)行后,曲淋酒服,則不受妊,傷血之性可知。 2.《本草綱目》:婦人白帶煎湯服。又主好嗜干茶不已,面黃無力,為末,和炒脂麻不時干嚼之。 3.《本經(jīng)逢原》:理氣中之血,產(chǎn)后煎服,能逐惡露。 |
考證 | 出自《本草綱目》。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Herba vallisneriae Spiralis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Vallisneria natans(Lour.) Hara [Vallisneria spiralis auct. Non L.; Physkium natans Lour.] |
科屬分類 | 水鱉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