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鼓管軟骨段在解剖上正常,但其機能發(fā)生障礙,即咽鼓管咽口被動開放而不能主動開放。與一般炎性水腫所致的咽口阻塞有所區(qū)別。
根據(jù)病史和體征,用Valsalva通氣法檢查正常者,多為此癥。最好進行聲導抗檢查。本癥吞咽和呵欠時鼓室壓不變,用力捏鼻鼓氣時有氣體進入鼓室。
過去都采用中耳負壓治療法治之,如穿刺,插穿引流,僅能獲得短暫療效,不能達到長期治愈。Misurya于1976年首次采用腭帆張肌腱縮短術,即病人取父子臥垂頭位,在第三磨牙后內方翼鉤處,用1%利多卡因作粘膜下局部浸潤麻醉,于翼鉤端外側做2厘米弧形切口,暴露翼鉤,并沿翼鉤向深層內外兩側剝離出腭帆張肌腱,用3°尼龍線在翼鉤兩側穿過腭帆張肌腱,包繞翼鉤,予以縮短結扎(圖1),一般可縮短0.5厘米,癥狀多能解除。
圖1 腭帆張肌肌腱結扎方法
1.Glasscock及House認為系咽鼓管軟骨軟化所致,咽鼓管軟骨軟化原因不明。
2.腭帆張肌肌無力或咽腭神經(jīng)麻痹,使咽口不能主動開放。
【臨床表現(xiàn)】 返回
開始耳內發(fā)悶,有阻塞感,呈低音性持續(xù)耳鳴,有時鼓室內積液,可出現(xiàn)傳導性耳聾現(xiàn)象,類似分泌性中耳炎,易被誤診為咽鼓管炎性阻塞而進行鼓膜切開或插管術。耳鏡檢查鼓膜多混濁,內陷,有時鼓室內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