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理論教學 > 基礎學科 > 病理生理學 > 正文:鉀代謝紊亂:低鉀血癥和高鉀血癥
    

低鉀血癥和高鉀血癥,鉀代謝紊亂

  鉀代謝亂主要是指細胞外液中鉀離子濃度的異常變化,包括低鉀血癥(hypokalemia)和高鉀血癥(hyperkalemia)。關于在病理情況下細胞內鉀離子濃度的改變及其對機體的影響等問題,迄今還知之不多。

  一、低鉀血癥

  血清鉀濃度低于3.5mmol/L(3.5mEq/L,正常人血清鉀濃度的范圍為3.5~5.5mmol/L)稱為低鉀血癥。低鉀血癥時,機體的含鉀總量不一定減少,細胞外鉀向細胞內轉移時,情況就是如此。但是,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低鉀血癥的患者也伴有體鉀總量的減少——缺鉀(potassium deficit)。

  (一)原因和機制

  1.鉀攝入減少一般飲食含鉀都比較豐富。故只要能正常進食,機體就不致缺鉀。消化道梗阻、昏迷、手術后較長時間禁食的患者,不能進食。如果給這些患者靜脈內輸入營養(yǎng)時沒有同時補鉀或補鉀不夠,就可導致缺鉀和低鉀血癥。然而,如果攝入不足是唯一原因,則在一定時間內缺鉀程度可以因為腎的保鉀功能而不十分嚴重。當鉀攝入不足時,在4~7天內可將尿鉀排泄量減少到20mmol/L以下,在7~10天內則可降至5~10mmol/L(正常時尿鉀排泄量為38~150mmol/L)。

  2.鉀排出過多

 、沤浳改c道失鉀:這是小兒失鉀最重要的原因,常見于嚴重腹瀉嘔吐等伴有大量消化液喪失的患者。腹瀉時糞便中K+的濃度可達30~50mmol/L。此時隨糞丟失的鉀可比正常時多10~20倍。糞鉀含量之所以增多,一方面是因為腹瀉而使鉀在小腸的吸收減少,另一方面是由于腹瀉所致的血容量減少可使醛固酮分泌增多,而醛固酮不僅可使尿鉀排出增多,也可使結腸分泌鉀的作用加強。由于胃液含鉀量只有5~10mmol/L,故劇烈嘔吐時,胃液的喪失并非失鉀的主要原因,而大量的鉀是經腎隨尿喪失的,因為嘔吐所引起的代謝性堿中毒可使腎排鉀增多(詳后文),嘔吐引起的血容量減少也可通過繼發(fā)性醛固酮增多而促進腎排鉀。

 、平浤I失鉀:這是成人失鉀最重要的原因。引起腎排鉀增多的常見因素有:

 、倮蛩幍拈L期連續(xù)使用或用量過多:例如,抑制近曲小管鈉、水重吸收的利尿藥(碳酸酐酶抑制藥乙酰唑胺),抑制髓袢升支粗段Cl-和Na+重吸收的利尿藥(速尿、利尿酸、噻嗪類等)都能使到達遠側腎小管的原尿流量增加,而此處的流量增加是促進腎小管鉀分泌增多的重要原因。上述利尿藥還能使到達遠曲小管的Na+量增多,從而通過Na+-K+交換加強而導致失鉀。許多利尿藥還有一個引起腎排鉀增多的共同機制:通過血容量的減少而導致醛固酮分泌增多。速尿、利尿酸、噻嗪類的作用在于抑制髓袢升支粗段對Cl-的重吸收從而也抑制了Na+的重吸收。所以,這些藥物的長期使用既可導致低鈉血癥,又可導致低氯血癥。已經證明,任何原因引起的低氯血癥均可使腎排鉀增多。其可能機制之一是低氯血癥似能直接剌激遠側腎小管的泌鉀功能。

  ②某些腎臟疾。喝邕h側腎小管性酸中毒時,由于遠曲小管泌氫功能障礙,因而H+-Na+交換減少而K+-Na+交換增多而導致失鉀。近側腎小管性酸中毒時,近曲小管HCO3-的重吸收減少,到達遠曲小管的HCO3-增多是促進遠曲小管排鉀增多的重要原因(詳后文)。急性腎小管壞死的多尿期,由于腎小管液中尿素增多所致的滲透性利尿,以及新生腎小管上皮對水、電解質重吸收的功能不足,故可發(fā)生排鉀增多。

  ③腎上腺皮質激素過多:原性和繼發(fā)懷醛固酮增多時,腎遠曲小管和集合管Na+-K+交換增加,因而起排鉀保鈉的作用。Cushing綜合征時,糖皮質激素皮質醇的分泌大量增多。皮質醇也有一定的鹽皮質激素樣的作用。大量、長期的皮質醇增多也能促進遠曲小管和集合管的Na+-K+交換而導致腎排鉀增多。

 、苓h曲小管中不易重吸收的陰離子增多:HCO3-、SO42-、HPO42-、NO3-、β-羥丁酸、乙酰乙酸、青霉素等均屬此。它們在遠曲小管液中增多時,由于不能被重吸收而增大原尿的負電荷,因而K+易從腎小管上皮細胞進入管腔液而隨尿喪失。

 、萱V缺失:鎂缺失常常引起低鉀血癥。髓袢升支的鉀重吸收有賴于腎小管上皮細胞中的Na+-K+-ATR酶,而這種酶又需Mg2+的激活。缺鎂時,可能因為細胞內Mg2+缺失而使此酶失活,因而該處鉀重吸收發(fā)生障礙而致失鉀。動物實驗還證明,鎂缺失還可引起醛固酮增多,這也可能是導致失鉀的原因。

  ⑥堿中毒:堿中毒時,腎小管上皮細胞排H+減少,故H+-Na+交換加強,故隨尿排鉀增多。

 。3)經皮膚失鉀:汗液含鉀只有9mmol/L。在一般情況下,出汗不致引起低鉀血癥。但在高溫環(huán)境中進行重體力勞動時,大量出汗亦可導致鉀的喪失。

  3.細胞外鉀向細胞內轉移  細胞外鉀向細胞內轉移時,可發(fā)生低鉀血癥,但在機體的含鉀總量并不因而減少。

 、诺外浶周期性麻痹:發(fā)作時細胞外鉀向細胞內轉移,是一種家族性疾病。

 、茐A中毒:細胞內H+移至細胞外以起代償作用,同時細胞外K+進入細胞。

  ⑶過量胰島素:用大劑量胰島素治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時,發(fā)生低鉀血癥的機制有二:

 、僖葝u素促進細胞糖原合成,糖原合成需要鉀,血漿鉀乃隨葡萄糖進入細胞以合成糖原。

 、谝葝u素有可能直接剌激骨骼肌細胞膜上的Na+-K+-ATP酶,從而使肌細胞內Na+排出增多而細胞外K+進入肌細胞增多。

 、鋇中毒:抗日戰(zhàn)爭時期四川某地發(fā)生大批“趴病”病例,臨床表現(xiàn)主要是肌肉軟弱無力和癱瘓,嚴重者常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經我國學者杜公振等研究,確定該病的原因是鋇中毒。但當時鋇中毒引起癱瘓的機制尚未闡明,F(xiàn)已確證,鋇中毒引起癱瘓的機制在于鋇中毒引起了低鉀血癥。鋇中毒時,細胞膜上的Na+-K+-ATP酶繼續(xù)活動。故細胞外液中的鉀不斷進入細胞。但鉀從細胞內流出的孔道卻被特異地阻斷,因而發(fā)生低鉀血癥。引起鋇中毒的是一些溶于酸的鋇鹽如醋酸鋇、碳酸鋇、氯化鋇、氫氧化鋇、硝酸鋇和硫化鋇等。

  4.粗制生棉油中毒 近二三十年來,在我國某些棉產區(qū)出現(xiàn)一種低血鉀麻痹癥,在一些省內又被稱為“軟病”。其臨床主要特征是四肢肌肉極度軟弱或發(fā)生弛緩性麻痹,嚴重者常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血清鉀濃度明顯降低。往往在同一地區(qū)有許多人發(fā)病。病因與食用粗制生棉籽油有密切關系。粗制生棉油是農村一些小型油廠和榨坊生產的。這些廠的生產工藝不合規(guī)格。棉籽未經充分蒸炒甚至未曾脫殼就用來榨油,榨出的油又未按規(guī)定進行加堿精煉。因此棉籽中的許多毒性物質存于油中。與“軟病”的發(fā)生和隨后的一系列研究,都是棉酚(gossypol)。“軟病”時低鉀血癥的發(fā)生機制尚未闡明!败洸 钡陌l(fā)現(xiàn)和隨后的一系列研究,都是我國學者進行的。迄今為止,國外的書刊中,尚無該病的記載。

 、鎸C體的影響

  低鉀血癥對機體的影響,在不同的個體有很大的差別。低鉀血癥的臨床表現(xiàn)也常被原發(fā)病和鈉水代謝紊亂所掩蓋。低鉀血癥的癥狀取決于失鉀的快慢和血鉀降低的程度。失鉀快則癥狀出現(xiàn)快,而且也較嚴重;失鉀慢則缺鉀雖已較重,癥狀也不一定顯著。一般說來,血清鉀濃度愈低,癥狀愈嚴重。但有一點應當強調指出,在可興奮的組織內,興奮性不僅與血清鉀降低的程度有關。而更重要的還取決于細胞內鉀濃度與細胞外鉀濃度之比([K+]i/[K+]e)。比值大則興奮性減低,比值小則興奮性增高。

  雖然細胞內的許多酶需要鉀激活,但是細胞內鉀濃度的輕度降低(例如從160降至130mmol/L)是否會明顯地影響這些酶的活性,尚不清楚。

  動物實驗證明,缺鉀時細胞內外發(fā)生離子交換。即細胞內K+逸出而細胞外Na+和H+進入細胞。缺鉀比較嚴重時,細胞內Na+和H+的積聚可達到足以影響酶活性的程度。因此,缺鉀引起的細胞功能障礙很可能是細胞內鈉離子濃度和pH改變的結果。

  低鉀血癥對機體的影響如下:

  1.對骨骼肌的影響 主要是超極化阻滯。低鉀血癥時[K+]i/[K+]e的比值增大,因而肌細胞靜息電位負值增大。靜息電位與閾電位的距離增大,細胞興奮性于是降低,嚴重時甚至不能興奮,亦即細胞處于超極化阻滯狀態(tài)。臨床上先是出現(xiàn)肌肉無力。繼而可發(fā)生弛緩性麻痹。這種變化在四肢肌肉最為明顯,嚴重者可發(fā)生呼吸肌麻痹,這是低鉀血癥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圖5-3)。

圖5-3 細胞外液K+、Ca2+濃度和正常骨骼肌靜息膜電位
(Em)與閾電位(Et)的關系

  肌肉興奮性的這種變化在急性缺鉀要比在慢性缺鉀時嚴重得多。因為在急性缺鉀時,細胞外鉀濃度已經顯著降低而細胞內鉀在短時間內尚來不及較多地外逸,故細胞內外鉀的濃度差明顯增大,[K+]i/[K+]e比值顯著增大。在慢性缺鉀時,隨著時間的推移。細胞內鉀釋出也較多,因而[K+]i/[K+]e比值變化可以不大。因此,同一水平的低鉀血癥,在急性缺鉀患者可引起嚴重的肌肉麻痹而在慢性缺鉀患者卻可無明顯的肌肉癥狀。

  2.對心臟的影響

 、艑εd奮性的影響:按理論推測,細胞外液鉀濃度降低時,由于細胞膜內外K+濃度差增大,細胞內K+外流應當增多而使心肌細胞靜息電位負值增大而呈超極化狀態(tài)。但實際上當血清鉀濃度降低特別是明顯降低(如低于3mmol/L)時,靜息電位負值反而減少,這可能是由于細胞外液鉀濃度降低時,心肌細胞膜的鉀電導(potassium conductance)降低,從而使細胞內鉀外流減少,而基礎的內向鈉電流使膜部分去極化所致。靜息電位負值的減少使靜息電位與閾電位的距離減小,因而引起興奮所需的剌激也較小,所以心肌的興奮性增高。細胞外液鉀濃度降低時對鈣內流的抑制作用減小,故鈣內流加速而使復極化2期(坪期)縮短,心肌的有效不應期也隨之而縮短。心肌細胞膜的鉀電導降低所致的鉀外流減小,又使3期復極的時間延長。近年有人從低鉀血癥病人的右心室尖部所記錄的心肌細胞動作電位中也觀察到3期復極時間的延長。3期復極時間的延長也就說明心肌超常期延長。上述變化使整個動作電位的時間延長,因而后一次0期除極化波可在前一次復極化完華之前到達。在心電圖上可見反映2期復極的S-T段壓低。相當于3期復極的T波壓低和增寬,并可在其末期出現(xiàn)明顯的U波,相當于心室動作電位時間的Q-T間期延長。

  ⑵對自律性的影響:在心房傳導組織、房室束-浦肯野纖維網的快反應自律細胞,當3期復極末達到最大復極電位(-90mV)后,由于膜上Ik通道通透性進行性衰減使細胞內鉀的外流逐漸減少,而鈉離子又從細胞外緩慢而不斷地進入細胞(背景電流),故進入細胞的正電荷量逐漸超過逸出細胞的正電荷量,膜就逐漸去極化,當?shù)竭_閾電位時就發(fā)生0期去極化。這就是快反應細胞的自動去極化。在低鉀血癥時鉀電導降低,故在到達最大復極電位后,細胞內鉀的外流比正常減慢而鈉內流相對加速。因而這些快反應自律細胞的自動去極化加速,自律性增高。

 、菍鲗缘挠绊懀旱外浹Y時因心肌靜息電位負值變小,去極化時鈉內流速度減慢。故0期膜內電位上升的速度減慢,幅度減小,興奮的擴布因而減慢,心肌傳導性降低。在心電圖上,可見P-R間期延長,說明去極化波由心房傳導到心室所需的時間延長,QRS綜合波增寬,說明心室內傳導性降低(圖5-4)。

  

圖5-4 血漿鉀濃度對心肌細胞膜電位及心電圖的影響

  由上述可見,低鉀血癥時由于心肌興奮性增高、超常期延長和異位起搏點自律性增高等原因,容易發(fā)生心律失常。傳導性降低所致的傳導緩慢和單向傳導阻滯,加上有效不應期的縮短有助于興奮折返,因而也可引起包括心室纖維顫動在內的心律失常。

 。4)對收縮性的影響:如前所述,細胞外液鉀濃度降低時對鈣內流的抑制作用減小,故在2期復極時鈣內流加速,心肌細胞內Ca2+濃度增高,興奮-收縮偶聯(lián)過程加強,心肌收縮性增強。然而,低鉀血癥對心肌收縮性的影響因缺鉀的程度和持續(xù)時間而異:在早期或輕度低鉀血癥時,心肌收縮性增強;但在嚴重的慢性缺鉀時,心肌收縮性減弱。與此相應的組織學變化是:在實驗動物的心肌中可見橫紋的消失、間質細胞浸潤、不同程度的心肌壞死和瘢痕形成。由此也可以理解,有些嚴重慢性缺鉀的狗,可因心力衰竭而發(fā)生水腫。然而在臨床上,缺鉀很少成為心力衰竭的原因。

  3.對腎的影響

 、拍驖饪s功能障礙:在慢性缺鉀伴有低鉀血癥時,常出現(xiàn)尿濃縮的障礙。由此可以理解,慢性缺鉀的病人常有多尿和低比重尿的臨床表現(xiàn)。尿濃縮功能障礙的發(fā)生機制在于:

 、龠h曲小管對ADH的反應性不足;

 、诘外浹Y時髓袢升支NaCL的重吸收不足以致髓質滲透壓梯度的形成發(fā)生障礙。

 、颇I血流量減少:人和動物缺鉀時都可發(fā)生腎血管收縮,從而引起腎血流量減少。引起腎血管收縮的因素有:

 、倌I內血管收縮性的前列腺素的生成不成比例地增多;

 、谘芫o張素Ⅱ的水平增高。

  ⑶腎小球濾過率減少:在實驗動物,腎小球濾過率的減少似與腎血流量的減少平行。在病人,嚴重而持續(xù)的缺鉀也可使腎小球濾過率明顯減少。時間久后,可導致腎的器質性損害。

 、饶I形態(tài)結構的變化:在大鼠,缺鉀引起的病變主要見于髓質集合管,表現(xiàn)為增殖性反應包括上皮細胞腫脹、增生和胞質內顯著的顆粒形成。持久的缺鉀可導致間質瘢痕形成、腎小球硬化和腎小管擴張等器質性變化。在人,慢性缺鉀主要引起近曲小管上皮細胞的空泡形成,也可發(fā)生間質瘢痕形成、間質淋巴細胞浸潤和腎小管萎縮等變化。

  以上的變化中,除了顯著的纖維化和腎組織的喪失以外,一般都是可復性的。

  4.對胃腸的影響

  鉀缺乏可引起胃腸運動減弱;颊叱0l(fā)生惡心、嘔吐和厭食,嚴重缺鉀可致難以忍受的腹脹甚至麻痹性腸梗阻。

  5.對代謝的影響

 、盘谴x:血漿鉀濃度的降低可抑制胰腺分泌胰島素,因而低鉀血癥患者的糖原合成發(fā)生障礙,對葡萄糖的耐量不足,易發(fā)生高血糖。應當看到,這時的胰島素分泌減少也有一定的代償意義,因為胰島素可通過保養(yǎng)進細胞內糖原合成和直接剌激骨骼肌細胞膜上的Na+K+-ATP酶而使細胞外鉀向組織內轉移?梢姷外浹Y時的胰島素分泌減少,有助于防止血漿鉀濃度的進一步降低。

  ⑵蛋白代謝:缺鉀可以引起負氮平衡,因為鉀是蛋白合成所必需。在兒童,鉀缺乏可以成為生長障礙的原因之一。

 、撬㈦娊赓|和酸堿平衡:

 、偃┕掏置跍p少;血漿鉀濃度降低能直接抑制腎上腺皮質球帶合成醛固酮。血漿醛固酮水平的降低能減少腎遠曲小管等對鉀的排泄,因而也有一定的代償意義;

 、谀I產氨增加:低鉀血癥時可能通過細胞內酸中毒而使腎臟遠曲小管產氨增加,氨排出的增多可使遠曲小管排鉀減少,因而也有代償意義;

 、鄱嗄蚨囡嫞郝匀扁洉r,尿濃縮功能減退,因而排出大量低比重尿。水分的喪失引起渴感。動物實驗證明缺鉀也能剌激渴感,從而引起多飲。

 、苣I排氯增多:缺鉀時,全部腎小管特別是其遠側部分對氯的重吸收減少。

 、菟釅A平衡:低鉀血癥患者的酸堿平衡狀態(tài)與原發(fā)疾病或引起低鉀血癥的原因有密切關系。例如,當原發(fā)疾病為腎小管酸中毒,或引起缺鉀的原因為腹瀉時,患者就可伴有代謝性酸中毒。當引起缺鉀的原因是長時間應用高效能利尿藥如速尿、利尿酸時,患者就有代謝性堿中毒。但是,缺鉀和低鉀血癥本身卻往往傾向于引起代謝性堿中毒。這是因為,第一,低鉀血癥時,遠曲小管內K+-Na+交換減少,故H+-Na+交換增多,因而排H+增多;而且,如前所述,低鉀血癥時腎遠曲小管產氨和排氨增多,氨又可與H+增多結合成NH4+而排出;第二,低鉀血癥時(原因為細胞外鉀向細胞內轉移者除外),細胞內K+向細胞外釋出,細胞外的H+進入細胞,從而使細胞外液H+濃度降低;第三,如前所述,缺鉀時腎排氯增多,而機體缺氯可引起代謝性堿中毒(參閱《酸堿平衡紊亂》)?梢娫谝粋具體的低鉀血癥患者,酸堿平衡的狀態(tài)是由原發(fā)疾病、缺鉀原因和低鉀血癥本身的影響來共同決定的。

  ㈢防治原則

  1.防治原發(fā)疾病,去除引起缺鉀的原因如停用某些利尿藥等。

  2.補鉀如果低鉀血癥較重(血清鉀低于2.5~3.0mmol/L)或者還有顯著的臨床表現(xiàn)如心律失常、肌肉癱瘓等,則應及時補鉀。

  補鉀最好口服,每天以40~120mmol為宜。只有當情況危急,缺鉀即將引起威脅生命的并發(fā)癥時,或者因惡心、嘔吐等原因使患者不能口服時才應靜脈內補鉀。而且,只有當每日尿量在500ml以上才容許靜脈內補鉀。輸入液的鉀濃度不得超過40mmol/L,每小時滴入的量一般不應超過10mmol。靜脈內補鉀時要定時測定血鉀濃度,作心電圖描記以進行監(jiān)護。

  細胞內缺鉀恢復較慢,有時需補鉀4~6日后細胞內外的鉀才能達到平衡,有的嚴重的慢性缺鉀患者需補鉀10~15日以上。

  如低鉀血癥伴有代謝性堿中毒或酸堿狀態(tài)無明顯變化,宜用KCL。KCL對各種原因引起的低鉀血癥實際上也都適用,因為低鉀血癥本身就可以引起缺氯。如低鉀血癥伴有酸中毒,則可用KHCO3或檸檬酸鉀,以同時糾正低鉀血癥和酸中毒。

  3.糾正水和其它電解質代謝紊亂引起低鉀血癥的原因中,有不少可以同時引起水和其他電解質如鈉、鎂等的喪失,因此應當及時檢查,一經發(fā)現(xiàn)就必須積極處理。如前所述,如果低鉀血癥是由缺鎂引起,則如不補鎂,單純補鉀是無效的。

.

[1] [2] [3] 下一頁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2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2017320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