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此文乃吾對火神派思考之開篇,發(fā)表于【內蒙古中醫(yī)】2008年6期,很多朋友表示感興趣,但閱讀不便。故全文錄與此,請各位同道指正。
近年來,中醫(yī)界“火 神派”的提法方興未艾。火神派源于四川清末名醫(yī)鄭欽安,以當代盧崇漢等人為代表,臨證擅用大劑
附子,倡導扶導理念,甚至有人提出了“天下沒有陰虛”的極端觀點,在醫(yī)界造成了一定影響,關于火神派的各種討論也層出不窮。
既然火神派源于四川,既然川醫(yī)擅用附子,那就不能不談到一位重要的川籍名醫(yī)蒲輔周。蒲氏系川醫(yī)世家出身,以擅治疑難雜癥、療效卓著而譽滿全國。生于1888年,與擅用附子而成名的視味菊、吳佩衡同時代。所以,不論從地域、時代哪個角度來看,談火神派對附子、溫法的運用而不談蒲輔周,都不免有以偏概全之嫌疑。
蒲氏雖無論附子之專文留世,但在《蒲輔周醫(yī)案》、《蒲輔周醫(yī)療經驗》、《中醫(yī)臨床家.蒲輔周》、《名老中醫(yī)之路.蒲輔周篇》等書中,相關醫(yī)論、醫(yī)案頗多,細細品味,可以找出蒲氏對附子、附子類方及溫法的運用規(guī)律。
1 。概述
我們先來看一下散于蒲氏著作各篇中的相關論述及醫(yī)案。
1.1 。對溫法的態(tài)度
1.1.1。溫而勿燥 ,免傷其津,實為溫法要訣。
1.1.2。要掌握時機。即要對癥,也必須適中,注意中醫(yī)即止。
1.1.3。要注意配伍。一般不用純溫熱藥物拼湊起來去治病。要注意附子湯中之
白芍、
四逆湯中之
甘草、
腎氣丸中
熟地的含義,即或溫而不燥,或甘以緩之,或水中補火。
1.2。分病論述:蒲氏對多種疾病中如何運用附子及溫法都有提綱挈領式的概括。
1.2.1。腎病:晚期時用濟生腎丸和理中湯或
溫脾湯。急救時可用附子三錢、醋制
龜板一兩、
人參三錢。
1.2.2。
高血壓:陽虛者可用附子湯加包板、
龍骨、
牛膝。
1.2.3。肝病:用藥不能太寒,亦不能太熱。肝病及脾,脾胃虛寒者,用
柴胡桂
姜湯或理中湯加
吳萸、
草果。肝炎陽虛可用附子湯、腎氣丸。
1.2.4。
自汗:陽虛衛(wèi)弱、背惡寒、易
感冒者,
玉屏風散加附子。
1.2.5。五更瀉:非腎虛一端,概與溫腎非其治也。腎虛者才用四神丸。
1.2.6。
白喉:夏邦佐治白喉熱痹,用
黃連解毒湯佐
僵蠶、附子。用附子者,用寒不遠熱,用諸藥不能獲效者,屬釜底無火、不能氣化,必加附子。
1.2.7。陰虧:津液虧損,用生津藥不能獲效者,屬釜底無火,不能氣化,必加附子。
1.2.8。急性熱。簼駸岵‰m傷陰屬多,而補氣補陽亦不可廢,若需用附子,必慎重,且用量宜輕。
1.3。用溫法醫(yī)案(含雖用溫法但未用附子者):蒲氏醫(yī)案中用溫法取效的病種較多。包括月經不調(
子宮內膜炎)案、
痛經案、口瘡案、中虛脾弱(
腹瀉)案、 陽虛脾濕(腹瀉)案、中氣不足案、陽虛水逆(高血壓)案、
震顫案、陽虛脾濕(
慢性支氣管炎)案、類中風案、
眩暈(高血壓)案、感冒案、肺脾同。)案、
便血案、熱甲轉寒中案、陽虛欲脫(腺病毒
肺炎)案、
麻疹后傷陽案、
痢疾(急性中毒性痢疾)案、老年
腰痛兼二
便秘澀(前列腺,肥大)等幾十種。
2。規(guī)律
綜上所述,可把蒲氏運用附子及溫法的規(guī)律概括如下。
2.1。應用范圍廣范:基本涵蓋了急性
亡陽、慢性虛損、真寒假熱等多種類型,包括了肺、脾、肝、腎、腸、細胞等多個臟腑。
2.2。急性病變證期以溫法回陽救逆:如附子湯治愈心病,
側柏葉湯治潰瘍出血、
椒梅湯治乙腦高熱寒中等,體現了中醫(yī)大家多擅治急癥的風范。
2.3。慢性病變后期以溫法固本:如慢性支氣管炎案。
2.4。注重運用時機:蒲氏用溫法并非一溫到底,非常重視時機的把握,有雖用溫法而不用附子者,如中虛脾弱案;有先用附子類方,效后則轉方或減去附子者,如便血案;有先用應證子,效后再用附子類方善后者,如肺脾同病案。充分反映了蒲氏擅用溫法,擅用附子而又不偏執(zhí),不拘泥的靈活運用法度。
2.5。注重配伍:一般不以純溫熱藥物組方,講究溫而勿燥。
2.6。反對大劑量:蒲氏用附子多從3克開始,9克則需先煎,醫(yī)案中最大量僅為18克。急救時量亦不大,多為小量濃煎頻服法而取效,如陽虛欲脫(
腺病毒肺炎)案。
需要指出的是,有人以蒲氏用溫法效著而將其歸為辛溫派。是極為不妥的。蒲氏雖擅用溫法,但并不能代表其全部的學術觀點,他對《溫病條辨》亦極推崇,擅用葉、吳之法治溫。ㄒ蚱洳粚俦疚挠懻摲秶,故不詳述),其弟子高輝遠教授認為,蒲氏是真正的不偏不倚,全憑臨證所需,辨證施治。邢斌氏說,中醫(yī)的最高境界是“雜家”,不為一法所囿,蒲氏已經達到了這種至上的境界。將其單純的歸為辛溫派,扶陽派,實際上是對他們的貶低。
3 對火神派的思考
歸納蒲氏規(guī)律可知,其用附子及溫法的規(guī)律與火神派存在著明顯的區(qū)別,集中表現在:中病即止、不一溫到底,注重配伍、不用純溫熱藥組方,小量宜可急救等幾個方面。當然這并不是說蒲氏法就已完備,但是這幾條恰恰是火神派存在爭議之處。這幾條規(guī)律實際上代表了相當一部分名醫(yī)的態(tài)度,這些名醫(yī)未必不知附子功效卓著,未必不知《內經》中“陽重于陰”的觀點。正如當代中醫(yī)泰斗朱良春先生所說:“附子溫五臟之陽,要擅用不可濫用”《朱良春用藥經驗集》中將附子列于篇首,可見其對附子的重視程度。但其即有從扶陽角度出發(fā)的“培補腎陽湯”治慢性虛損,又有以寒涼藥為主的“先發(fā)制病通下療法”治急性熱病,亦屬雜家。蒲、朱二老是療效卓著的臨床大家,他們對附子及扶陽法的態(tài)度提示我們在學習附子及溫法的時需明確以下幾點:
火神派推重扶陽理念、擅用附子,便扶陽法絕不是火神派的專利,用附子變不是火神派的專利。不要因學習扶陽理論就認為萬皆為陽虛。并非只有溫法才能愈病。不要因附子療效卓著就把它看作萬病靈丹。并非只有大劑量附子才能愈病。附子配伍法很重要。
歷史上每一種新派創(chuàng)立之初,為了倡導新說、針碥時弊,為了引人重視,都不免矯枉過正,如何紹奇先生說,張景岳為了倡導溫補學派,為了駁倒丹溪,就顧不得言辭之激,立論立偏了。筆者此論,并非否認火神派在推廣扶陽思想,擴大附子應用范圍上所做出的巨大貢獻。但是鄭欽安的主要學術貢獻在于把許多狀似陽癥、實屬陽虛的癥狀系統(tǒng)歸納提煉出來,在于極大的擴大附子的適用范圍,而并不在于單執(zhí)溫法、單一大劑量使用附子上。其傳人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鄭氏本意。筆者所批評的,正是那種“罷黯八法、獨尊扶陽”的偏執(zhí),是那種"天下沒有陰虛"的極端、是那種“附子動輒上百克,認為小量不能愈病”的死板,是那種“附子就象佐料的味精,什么方里都可以放一點兒”的唯心。
任何一種流派的成熟、大都需要幾代人的努力,甚至是聽取反對者的意見。火神派創(chuàng)立時間尚短,更需如此。為了避免把理論探討演變成無謂的口舌之爭,研究蒲輔周等雖擅用附子、擅用溫法,卻不專用、不拘泥、不屬于“火神派”的眾多醫(yī)家的經驗,對完善火神派有更大的實用價值和更積極的現實意義,愿與同習者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