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題
- 民間中醫(yī) (http://37tcm。com/cgi-bin/leobbs.cgi)
-- 本草求真 (http://37tcm。com/cgi-bin/forums.cgi?forum=33)
--- 有關(guān)
地黃 (http://37tcm。com/cgi-bin/topic.cgi?forum=33&topic=33)
--------------------------------------------------------------------------------
-- 作者: 緣起
-- 發(fā)布時間: 2004/11/13 11:29am
干地黃味甘寒。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作湯,
除寒熱
積聚,除痹,生者尤良。久服,輕身不老。一名地髓,生川澤。
名醫(yī)曰:一名芐,一名芑,生咸陽,黃土地者佳,二月八日采根陰干。
案說文云:芐,地黃也,禮曰钘毛牛藿,羊芐,豕徽;廣雅云:地髓,
地黃也;爾雅云:芐,地黃;郭璞云:一名地髓,江東呼芐;列仙傳云:呂
尚服地髓。
——以上摘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熟地黃 [隰草]
{能滋腎}熟地黃 [專入腎, 兼入肝] 甘而微溫, 味厚氣薄, 專補腎臟真水; 兼培黃庭后土,土厚載物, 諸臟皆受其蔭, 故又曰能補五臟之真陰。 熟地功力甚鉅,在景岳謂其真陰虧損, 有為
發(fā)熱、為
頭痛、為焦渴、為
喉痹、為嗽痰、為喘氣,或脾腎寒逆為
嘔吐 [亦有不宜用地黃者] , 或虛火載血于口鼻, 或水泛于皮膚,或陰虛而泄利, 陽浮而狂燥, 或陰脫而仆地。 陰虛而神散者, 非熟地之守不足以聚之[守以制散] ; 陰虛而火升者, 非熟地之重不足以降之 [重以制升] ; 陰虛而燥動者,非熟地之靜不足以鎮(zhèn)之 [靜以制動] ; 陰虛而剛急者, 非熟地之甘不足以緩之[緩以制急] ; 陰虛而水邪上沸者, 舍熟地何以自制 [水以引水] ?舍熟地何以歸元?陰虛而精血俱損脂膏殘薄者, 舍熟地何以厚腸胃 [厚以滋薄] ? 且猶有最玄、最妙者,則熟地兼散劑能發(fā)汗, 以汗化于血 [陰以化陽] , 而無陰不作汗也;熟地兼濕劑能回陽, 以陽生于下 [引陽歸陰] , 而無陰不回也。 然而陽性速,故
人參少用亦可成功; 陰性緩, 熟地非多難以奏效。 而今人有畏其滯膩者,則崔氏何以用于
腎氣丸而治痰浮 [痰本于腎] ? 有畏其滑泄者,則仲景何以用于八味丸而醫(yī)腎泄 [泄因
腎氣不固, 故謂腎泄。 ] ?有謂陽能生陰陰不能生陽者, 則陰陽之理原自互根 [無陰則陽無以化] , 彼此相須,缺一不可, 無陽則陰無以生, 無陰則陽無以化。 內(nèi)經(jīng)曰: 精化為氣。 得非陰亦生陽乎?景岳尚論熟地, 最為明確, 獨中所論脾
胃寒逆為嘔, 可用地黃以治,是亦千慮之一失耳! 夫既脾胃虛寒, 則脾與胃己受寒累, 正宜用以辛熱以為掃除,如太陽既至, 堅冰自解, 乃復(fù)墜以霜雪, 投以陰劑, 不使寒滋甚乎? 余讀景岳全書,見其所論, 語語透辟, 字字箴規(guī), 可為法守, 獨于所論地黃有宜脾腎虛寒, 尚有未及;雖曰熟地性溫, 寒從溫散, 然寒至上逆為嘔, 則寒已甚,豈有熟地之溫而可令寒外散乎? 但或陽勝陰微, 陽藉陰化, 偶有
感冒,用此雜于溫散之中, 或有見效; 若真純陰無火, 厥氣上逆而嘔, 則此又為深忌。至于制用地黃, 宜用好酒、
砂仁末同入, 久蒸久曝, 使其轉(zhuǎn)苦為甘, 變紫為黑,方能直入腎經(jīng)耳。 [汪昂云: 地黃性寒, 得酒與火與日則溫; 性滯得砂仁則利氣,且能引入丹田。
六味丸用之為君, 尺脈弱者加桂附, 所謂益火之原以消陰翳也;尺脈旺者加知柏, 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也。 ] 出懷慶, 肥大者佳。
——以上摘自《本草求真》 清.黃宮繡 著
熟 地
熟地,味甘,性溫,沉也,陰中之陽,無毒。
入肝腎二經(jīng)。生血益精,長骨中腦中之髓。
真陰之氣非此不生,虛火之焰非此不降。洵奪命之神品,延齡之妙味也。世人以其膩滯,棄而不用,亦未知其功效耳。夫腎有補而無瀉,是腎必宜補矣。然而補腎之藥。正苦無多。
山茱萸、
牛膝、
杜仲、
北五味之外。舍熟地又用何藥哉。況山茱萸、牛膝不可為君。而杜仲又性過于溫,可以補腎火之衰,而不可補腎水之乏。此熟地之必宜用也。熟地系君藥,可由一兩以用至八兩。蓋補陰之藥與補陽之藥,用之實有不同。補陽之藥,可少用以奏功,而補陰之藥,必多用以取效。以陽主升而陰主降。陽升,少用陽藥而氣易上騰;陰降,少用陰藥而味難下達。熟地至陰之藥,尤與他陰藥有殊,非多用之,奚以取勝;蛑^熟地至陰之藥,但其性甚滯,多用之而膩膈生痰,萬一助痰以生喘,亦甚可危也。此正不知熟地之功力也。自神農(nóng)嘗草之后,將此味失談,遂使后世不知其故。雖歷代名醫(yī)多有發(fā)明,而亦未嘗言其秘奧。未熟地豈特不生痰,且能肖痰,豈特不滯氣,且善行氣,顧人用之何如耳。夫痰有五臟之異。痰出脾、肺者,同熟地則助其濕,用之似乎不宜。倘痰出于心、肝、腎者,舍熟地又何以逐之耶。故人有吐痰如清水者,用二陳消痰化痰之藥,百無成功,乃服八味湯,而痰氣之洶涌者頃刻即定,非心、肝、腎之痰用熟地之明驗乎。更有一種,朝夕之間,所吐皆白沫,日輕而夜重,甚則臥不能倒。用六味湯。大加熟地、山茱萸,一連數(shù)服,而痰即大減,再服數(shù)十劑,白沫盡消而臥亦甚安,又非熟地消痰之明驗乎。熟地消痰而不生痰,又何疑哉。至于氣之滯也,服地黃湯而消痰于頃刻,猶謂氣之不行也可乎。
人生飲食,脾腎之氣行,水谷人腹,不變痰而變精。惟其脾腎之虛也,水谷人腹,不化精而化痰矣。用地黃湯而痰消者,往往多能健飯,是熟地乃開胃之圣品也。其所以能開胃者何也?胃為腎之關(guān),腎水旺而胃中之津液自潤,故腎氣足而胃氣亦足,腎氣升而胃氣亦升也。
然則熟地行氣而非滯氣,不又可共信哉。氣行痰消,烏能作喘,尤所不必疑者矣。
或問:熟地既是君藥,亦可單用一味以奏功乎?夫熟地雖是君藥,不可獨用之以取勝。
蓋陽藥可以奇用,。而陰藥必須耦用也。況熟地乃至陰之品,性又至純,非佐之偏勝之藥,斷斷不能成功,此
四物湯補血所以必益之
當(dāng)歸、
白芍、
川芎也。推之而與人參同用,可以補心腎之既濟;與
白術(shù)同用,可以補脾腎之有虧;與
麥冬、五味同用,可以滋肺腎之將枯;與白芍同用,可以益肝腎之將絕;與
肉桂同用,可以助命門之火衰。與
棗仁同用,可以安膻中之火沸;與
元參同用,可以瀉陽明之焰。然必用至一兩、二兩為君,而加所佐之味,或五錢或八錢,自易取勝于萬全也。徜熟地少用,其力不全,又何以取勝哉。內(nèi)惟肉桂止可用一二錢。不可用至三錢之外,余則可與熟地多用而無忌者也。
或問:產(chǎn)前必用熟地以補血,不識產(chǎn)后亦可重用乎?曰:產(chǎn)后正宜重用也。產(chǎn)婦血大虧,不用熟地以生新血,用何藥乎?雖fo手散乃產(chǎn)后圣藥,然能加入熟地,則生血尤奇。凡
產(chǎn)后血暈諸病,同人參、當(dāng)歸并用,必建殊功,不特產(chǎn)后臍腹急痛者始可用之也。夫腎中元氣,為后天之祖,熟地稟先天之氣而生,產(chǎn)婦虧損血室,元氣大耗,后天之血既不能速生,正藉先天之氣以生之。用熟地以助后天,實有妙理,非泛論也。
或問:熟地膩膈生痰,世人以
姜汁、砂仁制之可乎?,顧熟地何嘗膩膈也,熟地味甘而性溫,味甘為脾胃所喜,性溫為脾胃所宜,脾胃既不相忤,又何所忌而膩膈哉。況熟地乃陰分之藥,不留胃中,即留腎中。胃為腎之關(guān)門,胃見腎經(jīng)之味,有不引導(dǎo)至腎者乎。膩膈之說,起于不知醫(yī)理之人,而不可惑深知醫(yī)理之士也。雖姜汁開胃,砂仁蘇脾,無礙于熟地,而終不可謂熟地之膩膈生痰耳。
或謂熟地既不膩隔,何以
六味地黃丸中加
茯苓、
山藥、
澤瀉,非因其膩隔而用之乎?是以茯苓、山藥、澤瀉,為制熟地之品,亦何其輕視茯苓、山藥、澤瀉哉。腎宜補而不宜瀉,既用熟地以補腎,豈可復(fù)用利藥以瀉腎,況又用利藥以制補腎之藥,使之有瀉而元補乎,是熟地之不宜制也明矣。熟地既不宜制,用茯苓、山藥、澤瀉之三昧,非因制熟地也,亦明矣。熟地既不宜制,用茯苓、山藥、澤瀉之三味,非因熟地之膩膈也,抑又明矣。然則用三味之意謂何?因熟地但能滋陰而不能去濕,但能補水而不能生陽,用三味以助其成功,非用三味而掣其手足也。
或問:熟地既不膩膈,何以生痰,前人言之,豈無見而云然乎?曰:熟地實消痰圣藥,而世反沒其功,此余所以堅欲辨之也。凡痰之生也,起于腎氣之虛,而痰之成也,因于胃氣之弱。腎氣不虛,則胃氣亦不弱。腎不虛則痰無從生,胃不弱則痰無由成也。然則欲痰之不成,必須補胃,而欲痰之不生,必須補腎。腎氣足而胃氣亦足,腎無痰而胃亦無痰。
熟地雖是補腎之藥,實亦補胃之藥也。胃中津液原本于腎,補腎以生胃中之津液,是真水升于胃矣。真水升于胃,則胃中邪水自然難存,積滯化而痰涎消,有不知其然而然之妙。
熱地消痰不信然乎,而可謂其膩膈而生痰乎。
或問:熟地補腎中之水,何必又用山藥、
山萸以相佐。蓋腎水非得酸不能生,山茱萸味酸而性又溫,佐熟地實有水乳之合。然而山茱萸味過于酸,非得熟地之甘溫,山茱萸亦不能獨生腎水也。配合相宜,如夫婦之好合,以成既濟之功也。
或問:熟地入于八味地黃丸中,何獨為君?蓋八味丸補腎中之火也。然火不可以獨補,必須于水中補之。補火既須補水,則補水之藥必宜為君矣。方中諸藥,惟熟地乃補水之圣藥,故以之為君。有君則有臣,而山藥、山茱佐之;有臣則有佐使,而
丹皮、澤瀉、茯苓從之。至于桂、附,反似賓客之象。益桂附欲樸火而無能自主,不得不推讓熟地為君,補水以補火也。
或問:熟地可獨用以治病乎?熟地亦可以獨用者也。凡遇
心腎不交之病,只消熟地二兩,煎湯饑服,而心腎交于眉睫。人以為熟地乃腎經(jīng)之藥,誰知其能上通于心乎。夫心腎不交之病,多是心火太過而腎水大虧也。
用熟地以滋其腎中之枯干,腎得水之滋,而腎之津即上濟于心,心得腎之濟,而心之氣即下交于腎,又何
黃連、肉桂之多事哉。
或問:熟地既可單用以成功,凡遇心腎不交之病,竟用熟地一味為丸,朝夕吞服之得乎?此則又不宜也。熟地單用,止可偶爾出奇,要必須輔之以
茯神、山藥,佐之以山茱、棗仁,始可久用以成功耳。
或問:熟地宜多用以奏功,抑宜少用以取效乎?熟地宜多不宜少也。然而用之得宜,雖重用數(shù)兩不見多;用之失宜,雖止用數(shù)錢未見少。用之于腎水大虧之日,多用猶覺少;用之于脾土大崩之時,少用亦覺多;用之于腎火沸騰之病,用多面殊欠其多;用之于胃土喘脹之癥,用少而殊憎其少。全在用之得宜,而多與不多,不必計也。
或疑熟地膩滯,補陰過多,終有相礙,未可單用一味以取勝,然前人亦有用一味以成功者何也?愚謂熟地單用以出奇,實偶然權(quán)宜之法,不若佐之他味,使兩味以建功之更勝。如治心腎之虧也,加入
龍眼肉;如肝腎之虧也,加入白芍;如治肺腎之虧也,加入麥冬;如治脾腎之虧也,加入人參,或加白芍。既無膩膈,更多捷效,是在人之權(quán)變耳。
或疑腎虛者,宜用熟地,以陰補陰也,何以補胃者亦用之,補膽者亦用之耶?此固古人權(quán)宜之法,然亦至當(dāng)之法也。夫胃為腎之關(guān)門,腎虛則胃亦虛,補腎正所以補胃也。膽雖附于肝,而膽之汁必得腎之液滲入,始無枯涸之優(yōu)。腎虛則膽亦虛,補腎正所以補膽也。
倘見胃之虛而徒用補胃之藥,則香燥之品,愈爍其腎水之干;見膽之虛而止用補膽之味,則酸澀之劑,愈耗其腎水之竭。腎水既虛.而胃膽愈弱矣。惟用熟地以補腎,而胃與膽取給于腎而有余,自然燥者不燥,而枯者不枯,誰謂陽癥不宜補陰哉。
或疑熟地至陰之藥,多用之以滋腎宜也。
然何以至陽之病,古人亦用以奏效,豈熟地亦陽分藥乎?熟地非陽分藥也。非陽分之藥而偏用之以治陽病者,陽得陰而平也。陽非陰不伏,用熟地以攝至陽之氣,則水升火降。陰陽有既濟之美矣。
或疑熟地滋陰而不能開胃,孰知熟地正開胃之神藥也。胃為腎之關(guān)門,腎中枯槁,全藉胃之關(guān)門,搬運水谷以濟其困乏,豈有腎中所喜之物,而
胃反拒絕之理。況腎虛無水,則胃中無非火氣,亦望真陰之水以急救其干涸也。然則熟地正胃之所喜,不獨腎之所喜也。
安有所喜者投之,不亟為開關(guān)以延入者乎,所以腎虛之人,必用熟地以開胃耳。至于腎水不虧,胃中無火,一旦遽用熟地,未免少加脹悶,是不善用熟地也。誰謂熟地盡閉胃之物哉? 生 地
生地,味苦甘,氣寒,沉也,陰也。入手少陰及手太陰。涼頭面之火,清肺肝之熱。亦君藥也。其功專于涼血止血,又善療金瘡,安胎氣,通經(jīng),止漏崩,俱有神功。但性寒,脾胃冷者不宜多用。夫生地既善涼血,熱血妄行,或
吐血、或衄血、或下血,宜用之為君,而加入
荊芥以歸其經(jīng),加和
三七根末以止其路,又何熱之不除而血之不止哉。然而此味可多用而不可頻用,可暫用而不可久用也。當(dāng)血之來也,其勢甚急,不得已重用生地,以涼血而止血。
若血一止。即宜改用溫補之劑,不當(dāng)仍以生地再進也。今人不知其故,驚生地止血之神,視為靈丹妙藥,日日煎服,久則脾胃太涼,必至
泄瀉,元氣困頓,而血又重來。不悟生地用多,反疑生地用少,仍然更進,且有增其分兩,至死而不悟者,亦可悲也夫。
或問:生地與熟地同是一物,而寒溫各別,人湯煎服,非生地變?yōu)槭斓匾?曰:生地不先制為熟,則味苦,苦則涼。生地巳制為熟,則味甘,甘則溫,’何可同日而語。譬如一人,先未陶淑,其性剛,后加涵養(yǎng),其性柔,生熟地何獨不然。
或問:生地涼血以止血,是生地實救死妙藥也。吾見世人服生地以止血,不敢再用,改用他藥,而仍然吐血,一服生地而血又即止,安在生地之不宜久服乎?曰:服生地止血之后,改用他藥,而仍吐血者,非不用生地之故,乃改用他藥,不得其宜之故耳。夫止血之后,不可不補血,然而補血實難。補血之藥,未有不溫者,而吐血之后,又最忌溫,恐溫?zé)嶂砸衅溲。補血之藥,又未有不動者,而吐血之后,又最忌動,恐浮動之氣又催迫其血也。然則用生地止血,當(dāng)用何藥以普其后乎?
六味地黃湯加五味、麥冬,則平而不熱,靜而不動,服之則水升火降,永無再犯之憂,又安在生地之必宜服哉。
或疑生地雖涼,要亦不甚,以治虛熱之病,似應(yīng)相宜,何禁用甚嚴也?不知生地之涼,不特沁入于胃,且沁入于脾,不特沁入于脾,又沁入于腎。故久服則脾腎俱傷,往往致大瘕之瀉,不可不慎用也。
或疑生地止血甚神,而瀉中有補,似亦與元參之類可齊驅(qū)而并駕也。然而元參尚可重用,而生地斷宜輕用也。蓋生地沉陰之性,涼血是其所長,退火是其所短,不比元參既退浮游之火,而又滋枯涸之水也。生地涼血,則血雖止而不行。生地不能退火,則火欲炎而難靜,久則火上騰而血亦隨沸矣。
或疑生地寒涼,可以止血,以血得寒而止乎,抑血得補而止乎?夫生地涼中有補,血得涼而止,亦得補而止也。蓋血非涼則無以遏其上炎之勢,非補亦無以投其既濟之歡,故生地止血建功實神者,正以涼中有補也。
或疑生地清肺肝之熱,肺肝俱屬陰,補陰即不能奏功之速,自宜久服之為得,安在生地止可暫用而不可常服耶?曰:生地清肺肝之熱,亦止清一時之熱耳。肺肝之火,初起多實,久病多虛。生地清初起之熱。則熱變?yōu)楹;清久病之熱,則熱愈增熱。蓋實火得寒而勢解。虛火得寒而焰起也。故生地止可一時暫用,而斷斷不可長用耳。
——以上摘自陳士鐸(清)之《本草新編》
--------------------------------------------------------------------------------
-- 作者: 緣起
-- 發(fā)布時間: 2004/11/13 11:30am
希望看到更多的論述(以熟地為主),包括您的寶貴論述和看法。謝謝
--------------------------------------------------------------------------------
-- 作者: 緣起
-- 發(fā)布時間: 2004/11/13 11:36am
地黃
釋名亦名(音戶)、芑(音起)、地髓。
氣味(
生地黃)甘、寒、無毒。(熟地黃)甘、微苦、微溫、無毒。
主治
1、吐血唾血,補虛、除熱,去
癰癤。用生地黃不拘多少,三搗三壓,
取全部液汁,裝瓦器中,蓋嚴,在熱水中熬濃,去渣再煎成糖稀狀,做
成丸子,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溫酒送下。一天服二次。此方名“地黃
煎”。
2、利血生精。用地黃(切)二合,與米同煮,熟后以酥二合、蜜一合同
炒香放入,再煮熟食下。此方名“地黃粥”。
3、明目補腎。用生、熟地黃各二兩,川
椒紅一兩,共研為末,加蜜和
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鹽湯送下。
4、虛損(或大病后,或積勞后,四休沉滯,骨肉酸痛,呼吸力少,或
小腹拘急,咽干唇燥,飲食無味,多臥少起)。用生地黃二斤,面一斤,
搗爛炒干炒末。每服一匙,空心服,酒送下。一天服三次。
5、病后虛汗(口干心躁)。用熟地黃五兩,加水三碗煎成一碗半,分三
次服,一天服完。
6、
咳嗽唾血,癰疽勞瘵。用生地黃汁十六斤、人參末一斤半、白茯苓
末三斤、白沙蜜十斤,拌勻,小火熬三晝夜,成膏。每服一匙,開水或
酒送下。此方名“玉膏”。
7、吐血
便血。用地黃汁六合,銅器煮開,加
牛皮膠一兩,等化盡后再
加姜汁半杯。分三次服完。
8、小便帶血、吐血、耳
鼻出血。用生地黃汁半升、
生姜汁半合、蜜一
合,調(diào)勻服。
9、月經(jīng)不止。用生地黃汁一碗,加酒一碗煎服。一天服兩次。
10、月經(jīng)不調(diào),久不受孕。用熟地黃半斤、當(dāng)歸二兩、黃連一兩,在
酒中泡一夜,取出焙干研細為末,加煉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七
十丸,米湯或溫酒送下。; 11、妊娠漏胎,下血不止。用生地黃汁
一升,泡在酒四合中,煮開幾次后服下,不止再服。又方:用生地黃為
末,酒沖服一匙,晝夜各服一次。又方:用生地黃、熟地黃,等分為末。
每服半兩,空心服,白術(shù)、
枳殼煎湯調(diào)下,每日服二次。此方名“二黃
丸”。
12、妊娠胎動。用生地黃搗汁,煎開,加雞蛋白一枚,攪勻服下。
13、產(chǎn)生血痛(腹中有硬塊作痛)。有熟地黃一斤、陳生姜半斤,同炒
干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diào)下。此方名“黑神散”。
14、產(chǎn)后中風(fēng)。用生地黃五兩,搗出汁,生姜五兩,也搗成汁。以生
地黃渣浸姜汁中,生姜渣浸生地黃汁中,過一夜。次日取兩藥炒黃,焙
干,研細。每服一匙,酒送下。
15、胞衣不出。用生地黃汁一升,
苦酒三合,調(diào)勻溫服。
16、熱悶
昏迷。用生地黃汁一碗灌下。如大渴飲水不止,則用生地黃
根、生
薄荷葉等分搗爛,榨取汗,加
麝香不許,冷水調(diào)服。覺心下頓涼,
即不再服藥。
17、疔腫
乳癰。用生地黃搗爛敷患處,藥變熱,即須更換。
18、跌打損傷,瘀血在腹。用生地黃汁三升,加酒一升半,共四升半
煮成二升半,分三次服完。
19、眼睛紅痛。用生地黃、
黑豆各二兩,搗成膏,臨臥時先以鹽湯洗
眼,再以藥膏涂蓋在眼皮上。次日晨,用水把藥膏浸濕、洗掉。
20、
牙疳膿血。用生地黃一斤、鹽二合,共搗成團,外用面裹住,投
火中燒焦,剝出面殼,藥中加麝香一分,研勻,貼患處。
21、牙齒動搖。用棉裹生地黃放口中細嚼,令藥汁作用于齒根,最后
將汁涸下。
22、耳中常鳴。用生地黃一截塞耳中,一天換幾次。生地黃煨熟塞耳
更好。
23、犬咬傷。用地黃搗汁涂傷處。
——以上摘自《本草綱目》
--------------------------------------------------------------------------------
-- 作者: 三七生
-- 發(fā)布時間: 2004/11/14 01:49pm
地髓,一髓字足以盡其用矣。
--------------------------------------------------------------------------------
-- 作者: 緣起
-- 發(fā)布時間: 2004/11/14 07:04pm
下面引用由三七生在 2004/11/14 01:49pm 發(fā)表的內(nèi)容:
地髓,一髓字足以盡其用矣。
精辟!真所謂“知其要者一言而終”者也!
一陰一陽之謂道也,藥也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