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單元 |
小單元 |
細目 |
要點 |
七 藥 |
(二)藥物的作用機制與受體 |
1.藥物的作用機制 |
(1)作用于受體 |
2.藥物的作用與受體 |
(1)藥物與受體相互作用學說 | ||
(三)影響藥物作用的因素 |
1.藥物方面的因素 |
(1)藥物劑量 | |
2.機體方面的因素 |
(1)生理因素、精神因素、疾病因素 | ||
(四)藥物相互作用 |
1.聯(lián)合用藥與藥物相互作用 |
(1)藥物相互作用 | |
2.藥動學方面的藥物相互作用 |
(1)影響藥物的吸收 | ||
3.藥效學方面的藥物相互作用 |
(1)藥物效應的協(xié)同作用 | ||
4.藥物相互作用的預測 |
(1)體外篩查 | ||
八 藥 |
(一)藥品不良反應與藥物警戒 |
1.藥品不良反應的定義和分類 |
(1)藥品不良反應的定義 |
2.藥品不良反應發(fā)生的原因 |
(1)藥物方面的因素 | ||
3.藥品不良反應因果關系評價依據(jù)及評定方法 |
(1)藥品不良反應因果關系評定依據(jù) | ||
4.藥物警戒 |
(1)藥物警戒的定義和主要內容 | ||
(二)藥源性疾病 |
1.藥源性疾病的分類 |
病因學分類、病理學分類、量-效關系分類、給藥劑量及用藥方法分類、藥理作用及致病機制分類 | |
2.誘發(fā)藥源性疾病的因素 |
(1)不合理用藥 | ||
3.常見的藥源性疾病 |
藥源性腎病、藥源性肝疾病、藥源性皮膚病、藥源性心血管系統(tǒng)損害、藥源性耳聾與聽力障礙 | ||
4.藥源性疾病的防治 |
藥源性疾病的防治原則 | ||
(三)藥物流行病學在藥品不良反應監(jiān)測中的作用 |
1.藥物流行病學的定義和主要任務 |
(1)藥物流行病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目的 | |
2.藥物流行病學的主要研究方法 |
(1)描述性研宄 | ||
3.藥物流行病學的應用 |
應用的范圍和局限性 | ||
八 |
(四)藥物濫用與藥物依賴性 |
1.精神活性物質 |
(1)藥物濫用 |
2.致依賴性藥物的分類和特征 |
(1)致依賴性藥物的分類 | ||
3.藥物濫用的危害 |
(1)對個人的危害 | ||
4.藥物依賴性的治療 |
(1)藥物依賴性治療原則 | ||
5.藥物濫用的管制 |
(1)國際藥物濫用的管制 | ||
九 藥 |
(一)藥動學參數(shù)及其臨床意義 |
1.房室模型 |
單室模型、多室模型及其臨床意義 |
2.藥動學參數(shù) |
速率常數(shù)、生物半衰期、表觀分布容積、清除率的解釋及其臨床意義 | ||
(二)房室模型 |
1.單室模型 |
(1)靜脈注射、靜脈滴注、血管外給藥的藥動學方程、基本參數(shù)求算及臨床意義 | |
2.雙室模型 |
(1)靜脈注射、靜脈滴注、血管外給藥的藥動學參數(shù)的意義 | ||
3.多劑量給藥 |
(1)多劑量函數(shù) |
大單元 |
小單元 |
細目 |
要點 |
九 藥 |
(二)房室模型 |
4.非線性動力學 |
(1)藥物體內過程的非線性現(xiàn)象、特點和識別 |
(三)非房室模型 |
1.統(tǒng)計矩及矩量法 |
(1)零階矩、一階矩、二階矩及意義 | |
(四)給藥方案設計與個體化給藥 |
1.給藥方案設計 |
(1)一般原則 | |
2.個體化給藥 |
(1)血藥濃度與給藥方案個體化 | ||
3.治療藥物監(jiān)測 |
(1)需進行血藥濃度監(jiān)測的情況 | ||
(五)生物利用度 |
1.生物利用度的臨床應用 |
生物利用度的臨床意義 | |
2.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方法及生物等效性 |
(1)生物利用度研究的主要方法 | ||
十 |
(一)藥品標準與藥典 |
1.國家藥品標準 |
(1)國家藥品標準的組成及效力 |
2.國際藥品標準 |
美國、英國、歐洲、日本等藥典的主要內容和特點 | ||
3.中國藥典 |
(1)中國藥典的主要內容和結構 | ||
十 |
(二)藥品檢驗與體內藥物檢測 |
1.藥品檢驗程序與項目 |
(1)取樣 |
2.藥品質量檢驗 |
(1)藥品監(jiān)督機構 | ||
3.體內藥物檢測 |
(1)體內樣品的種類 | ||
十 常 |
(一)精神與中樞神經系統(tǒng)疾病用藥 |
1.鎮(zhèn)靜與催眠藥 |
(1)苯二氮(艸卓)類藥物的構效關系及地西泮、艾司唑侖、三唑侖的結構特征與作用(2)非苯二氮(艸卓)類藥物唑吡坦、艾司佐匹克隆的結構特征與作用 |
2.抗癲癇藥物 |
|||
3.抗精神病藥物 |
(1)吩噻嗪類藥物的構效關系及氯丙嗪、奮乃靜的結構特征與作用 | ||
3.抗抑郁藥 |
(1)去甲腎上腺素重攝取抑制劑氯米帕明、阿米替林、多塞平的結構特征與作用 | ||
4.鎮(zhèn)痛藥 |
(1)天然生物堿及類似物的構效關系及嗎啡、可待因、納洛酮的結構特征與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