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渡舟教授從事中醫(yī)臨床與教學半個多世紀,上溯歧黃之道,下迨諸家之說,力倡仲景之學,博采眾長,學驗俱豐,逐步形成了獨特的學術思想和醫(yī)療風格,于臨床各科均有自己獨到的經驗,F(xiàn)將劉老在脾胃病治療上的經驗簡論于后,雖不能賅盡劉老經驗,亦能述其略。 1 尊仲景 活用五瀉心湯 慢性胃炎屬于中醫(yī)學“痞證”、“胃脘痛”、“胃痞”的范疇,其臨床癥狀以胃脘脹滿為主,而《傷寒論》五瀉心湯是治療心下痞氣的主方,與慢性胃炎正相合拍。導師劉渡舟教授認為:慢性胃炎的中醫(yī)治療首當從脾胃不和入手,脾胃之氣不和,升降之機乖戾,使氣痞于心下而成心下痞。五瀉心湯中,半夏瀉心湯、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三方是調理脾胃陰陽的,大黃黃連瀉心湯和附子瀉心湯乃是針對寒熱具體情況而制訂的,雖然不能完全歸咎于脾胃的氣機升降失調,然氣機痞于心下,而使胃脘之氣不和則一。因此,仲景創(chuàng)五瀉心湯以治療心下痞證,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財富,為脾胃病的治療提出了系統(tǒng)的方法。劉渡舟教授從事中醫(yī)臨床50余年,對仲景之學有高深的造詣,現(xiàn)就導師應用瀉心湯類方治療慢性胃炎的經驗論述如下。1.1 半夏瀉心湯 本方由半夏、干姜、黃芩、黃連、人參、炙甘草、大棗組成。它是治療脾胃之氣失和,心下痞滿而挾有痰飲的一種痞證,后人將其稱為痰氣痞。因其挾有痰飲,故兼有嘔吐之證。此證氣機升降不利,中焦痞塞,胃氣不降而生熱,故用芩、連之苦寒以降之;脾氣不升而生寒則腸鳴下利,故用干姜之辛熱以溫之;痰飲擾胃,逆而作嘔,故用半夏降逆和胃以止嘔;脾胃氣弱,不能斡旋上下,故以人參、草、棗以補之。本方清上溫下,苦降辛開,寒熱并用,以和脾胃,為治療心下痞的主方,也是導師治療慢性胃炎的常用方。 未完待續(x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