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英文) | tularemia |
拚音 | TUREBING |
別名 | |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傳染病 |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
西醫(yī)病名定義 | 兔熱病是土拉桿菌所致的自然疫源性急性傳染病,其臨床癥狀因不同類型而異,主要有發(fā)熱、皮膚潰瘍焦痂、淋巴結腫大、呼吸道癥狀、眼結膜充血潰瘍及毒血癥等。 |
中醫(yī)釋名 | |
西醫(yī)病因 | 病原為土拉桿菌(Fran-cisellatularemia),是顯著多形的革蘭陰性小桿菌,在凝固的卵黃培養(yǎng)基或含有半胱氨酸的特殊培養(yǎng)基上易于生長;產生內毒素,對實驗室動物均具致病力,根據對家兔的不同毒力和分解甘油的性能可分為美洲變種和歐亞變種。 |
中醫(yī)病因 | |
季節(jié) | |
地區(qū) | 本病見于美、歐、亞等三洲,中國西藏、青海、黑龍江等地有病例發(fā)現。 |
人群 | |
強度與傳播 | 傳染源主要為嚙齒動物如野兔、田鼠等,人與人間傳播極少見,蜱、蚊、虻等為潰瘍淋巴結型的傳播媒介。病原菌的侵襲力強,能穿透沒有損傷的口腔、鼻咽腔、呼吸道、胃腸道等的粘膜,也能經過完整的皮膚侵入人體。 |
發(fā)病率 | |
發(fā)病機理 | 病原菌自皮膚、粘膜侵入人體后,即沿淋巴管至所屬淋巴結,引起充血、腫脹和組織增生,病灶中心有壞死和化膿。細菌在原發(fā)淋巴結中繁殖后進入血循環(huán),導致菌血癥,并到達深部淋巴結、肝、脾、骨髓等形成結核樣肉芽腫,具有一定特征性。人類感染可由下列各種途徑引起:①直接接觸病獸及其排泄物,病菌通過皮膚、粘膜、眼結膜等侵入人體。②經呼吸道吸入染菌塵埃而感染。③食用未充分煮熟的病獸肉、染菌飲料和食品而感染。④通過節(jié)肢動物如蜱、蚊、蚋、虻等叮咬而感染。⑤實驗室感染。感染后有持久免疫力。 |
中醫(yī)病機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醫(yī)診斷標準 | |
中醫(yī)診斷 | |
西醫(yī)診斷標準 | 兔熱病診斷標準: 1.發(fā)病前10天內有與野兔等嚙齒動物接觸史。 2.突然畏寒發(fā)熱、頭痛、嘔吐、咳嗽。 3.由于土拉菌侵入途徑不同,可有多種臨床類型,即潰瘍膿腫型、胃腸型、肺型和結合膜炎型等。 4.白細胞正;驕p少,血沉增快,C反應蛋白增加。 5.早期采血、淋巴結穿刺液、潰瘍膿液作動物接種分離病原體,或用葡萄糖胱氨酸血瓊脂培養(yǎng)。 6.取雙份血清查土拉菌血清凝集試驗及補體結合試驗,有條件者作免疫熒光試驗及皮膚試驗。 [附]臨床分型 潰瘍腺型:病菌侵入部位出現丘疹、水皰和膿皰,潰破后形成潰瘍、有時有黑色痂皮;局部淋巴結腫大、化膿、潰破。 肺型:有咳嗽、粘液血性痰、胸痛、氣促、紫紺。肺部體征少,局部淋巴結腫大。 胃腸型:陣發(fā)性腹痛、惡心、嘔吐、腹瀉;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偶見腹膜炎。 |
西醫(yī)診斷依據 | 流行病學資料和臨床特點有重要參考價值,確診有賴于病菌的分離和血清免疫學試驗。 |
發(fā)病 | |
病史 | |
癥狀 | |
體征 | 臨床表現復雜多樣,一般可分淋巴結型、潰瘍淋巴結型、眼淋巴結型、胃腸型、原發(fā)肺炎型、傷寒型等。各臨床類型均有不同程度的毒血癥癥狀如發(fā)熱、劇烈頭痛、肌骨關節(jié)酸痛、乏力、多汗、食欲減退等,乃細菌釋出的內毒素所致。熱多為弛張型,常伴寒戰(zhàn)、肝脾及淺表淋巴結可腫大。未用特效治療者的熱程可持續(xù)2一3周,甚至遷延數月,持續(xù)性低熱是本病突出癥狀之一。潛伏期一般為3一5d。潰瘍淋巴結型和淋巴結型(局部無潰瘍)多見,兩者約占80%-90%。病菌侵入后1一2d局部出現丘疹,繼化膿壞死,中心脫落形成潰瘍,邊緣隆起有硬結感,有時覆以黑痂。潰瘍周圍紅腫不著,疼痛輕度。所屬淋巴結腫大,輕觸痛,以腹股溝及腋下多見;1-2月內逐漸消退,部分在3-4周時因化膿而潰破,排出乳白或黃綠色無臭膿液。原發(fā)性肺炎型可伴嚴重毒血癥及感染性休克,有干咳、胸骨后疼痛等,肺部體征少。眼淋巴結型(約占1%一2%)的特點為結膜炎、眼瞼腫脹疼痛、流淚等,角膜可出現潰瘍而導致失明,耳前、后及頸部淋巴結常腫大。胃腸型患者多表現為腹部陣發(fā)性鈍痛,伴嘔吐、腹瀉,偶可引起腹膜炎、嘔血、黑糞等,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壓痛,毒血癥較著。傷寒型也占一定比例(5%一15%);無原發(fā)病灶或局部淋巴結腫大,毒血癥證象顯著,半數繼發(fā)肺炎,偶可并發(fā)腦膜炎、心內膜炎、心包炎、腹膜炎等。咽淋巴結型少見,病菌侵入后被局限于咽部,扁桃體和周圍組織水腫充血,并有小潰瘍形成;咽部疼痛不著,頸及頜下淋巴結腫大,一般為單側。 |
體檢 | |
電診斷 | |
影像診斷 | |
實驗室診斷 | 早期采血液、淋巴結穿刺液、潰瘍分泌物、痰液等標本接種于特殊培養(yǎng)基上,但陽性率(尤其是血液)一般不高。以上述檢材作涂片用免疫熒光抗體法檢查,則可獲得較好效果。動物接種的病菌分離率最高,但可引起動物中本病的流行及實驗室人員的感染,應特別注意。豚鼠或小鼠皮下或腹腔內注射上述檢材后一般于1周內死亡,其肝脾等組織可出現具一定特異性的肉芽腫,取脾組織做培養(yǎng)易分離出病原菌。必要時也可取患者的淋巴結作活體組織檢查。 血清免疫學檢查有凝集試驗(試管及微量法)、補結試驗、間接血凝試驗等。血清凝集素于病后2周出現,第7、8周達最高值,雙份血清效價有4倍以上升高,或凝集效價高于1:160者,均具診斷價值。病人血清與布氏桿菌可有低度凝集。間接血凝試驗具簡便、快速、特異性高、節(jié)省材料等優(yōu)點,宜推廣應用。 皮內試驗的靈敏性和特異性均較高,病后1周內即可出現陽性,第1周和第2周的陽性率各為30%和95%?捎糜谠缙谠\斷和流行病學調查,但不能除外以往患過本病的可能性。皮內注入0.1ml后24一72h.局部紅腫直徑>1cm或硬結直徑>0.5cm者為陽性。 |
血液 | |
尿 | |
糞便 | |
腦脊液 | |
其他診斷 | |
免疫學 | |
組織學檢驗 | |
西醫(yī)鑒別診斷 | 兔熱病應與鼠疫和炭疽病鑒別。鼠疫局部潰瘍和淋巴結腫大的疼痛遠較兔熱病為劇,皮膚炭疽有較特異的黑色焦痂,周圍組織水腫顯著。此外,本病也需與傷寒、結核、布氏桿菌病、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各種立克次體病等區(qū)別。 |
中醫(yī)類證鑒別 | |
療效評定標準 | 治愈:癥狀消失,創(chuàng)面愈合;血液或分泌物細菌培養(yǎng)2次陰性。 |
預后 | 本病的預后視病菌的毒力、個人抵抗力和不同臨床類型而異。歐亞地區(qū)潰瘍淋巴結炎較多,重癥者也很少有并發(fā)癥,病死率較低(<1%);北美地區(qū)重癥多,病死率可達3.5%一7%,死亡原因主要為肺炎、敗血癥、感染性休克等。 |
并發(fā)癥 | |
西醫(yī)治療 | 鏈霉素對本病有顯著效果,成人每日為1g,分2次肌注,療程7d;有嚴重毒血癥者如傷寒型、原發(fā)性肺炎型等則可增大至每日2g,連用7~10d,癥狀消退時劑量可減為每日1g。給藥后患者的病情于Z4h內即有顯著進步,48h內可望熱退,用藥后很少復發(fā)。四環(huán)素和氯霉素對本病也有效,雖也可迅速控制癥狀,但清除體內病原菌的效果遠不如鏈霉素。應用四環(huán)素后發(fā)熱和中毒癥狀一般于48一72h內消退;每日成人量為2g,3一4次分服,療程7一10d。復發(fā)再治仍有效。氯霉索的療效也佳,尤適用于合并腦膜炎的患者;此時劑量宜較大,每日為50mg/kg,成人為2-3g,早期宜于靜脈內給藥,療程10一14d。伴發(fā)眼結膜炎時可用0.5%氯霉素或0.5%鏈霉素眼藥水滴眼。 |
中醫(yī)治療 | |
中藥 | |
針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 |
護理 | |
康復 | |
預防 | 強調個人保護,預防接種尤為重要,國內采用減毒活菌苗皮上劃痕法。疫區(qū)居民應普遍接種,每5年復種一次,每次0.1ml,可取得較好的效果。在蜱多地區(qū)工作時要穿緊身保護衣,剝野兔皮時應戴手套,兔 肉必須充分煮熟。妥善保藏飲食,防止為鼠類排泄物所污染,飲水須煮沸。實驗室工作者須防止染菌器皿、培養(yǎng)物沾污皮膚或粘膜。有被感染可能時口服四環(huán)素(成人每日2g,4次分服,療程3一5d)或肌注鏈霉素(每日1g,分2次肌注,療程同上),可防止發(fā)病。應結合疫區(qū)具體情況開墾荒地或(和)改進農業(yè)管理,以改變環(huán)境,從而減少嚙齒類動物和媒介節(jié)肢動物的繁殖。本病雖在人與人間很少傳播,但患者仍須隔離,潰瘍、淋巴結及眼部的分泌物應予消毒。局部潰瘍無須特殊處理。淋巴結若無軟化波動,切勿擠弄或切開,以免病菌逸入血循環(huán),可用飽和硫酸鎂溶液局部濕敷,有化膿并可能形成瘺道時即切開引流。 |
歷史考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