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名族首頁  |   藏族醫(yī)學  |   蒙古族醫(yī)學  |   維吾爾族醫(yī)學  |   苗族醫(yī)學  |   傣族醫(yī)學  |   瑤族醫(yī)學  |   考試寶典  |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名族醫(yī)藥 >> 瑤族醫(yī)學 >> 瑤族醫(yī)藥 >> 正文:仇公亮 -瑤藥烏尾丁、喉毒藥、火烙藥物說明書
    

仇公亮

  
一級分類
常用植物藥
二級分類
分類
仇公亮
年份
couh gong ndiangx
別名
烏尾丁、喉毒藥、火烙木
來源
冬青科植物毛冬青Ilex pubescens Hook.et Arn.的根、葉。
形態(tài)特征
常綠灌木,高3米,小枝有棱,被粗毛,干后暗紅色。單葉互生,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2~5.5厘米,寬1~2.5厘米,頂端近漸尖,基部寬楔形,邊全緣或常有齒;▎涡,淡紫色或白色,雌雄異株,花序簇生,或雌花序為假圓錐花序狀,雄花為4~6朵;雌花5~6朵,較大。果球形,直徑約4毫米,熟時紅色;ㄆ4~6月,果期7~8月。
生態(tài)分布
生于山坡、山腳或溝谷邊。產(chǎn)于廣西各地縣市;分布于廣東、安徽、福建、浙江、江西、臺灣等省份。
采集加工
全年可采,曬干備用。
性味
味苦、甘,性涼。
功效
清熱解毒,生津止渴。
傳統(tǒng)應用
感冒發(fā)熱、口渴、扁體炎、氣管炎、炎、肺、腸炎痢疾、單純性消化不良、癰瘡腫毒。
用法用量
15~90克,水煎服;外用鮮葉適量搗敷。
方例
1.高血壓 仇公亮(毛冬青)、鉤鉆(鉤藤)各30克,臺忍(粉葛)、鴨灶咪(牛膝)各20克,水煎服。 2.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仇公亮(毛冬青)根90克,配腳燉服,每天1劑,分2次服。另用全林適量水煎浸泡患部。 3.術后感染 仇公亮(毛冬青)嫩葉、木恐碎(海沙)葉各等量研末,先用仇公亮(毛冬青)水煎浸洗后取藥粉撒敷。
化學成分
根含3,4-二羥基苯乙酮,氫醌,東莨菪素,栗樹皮素,高香草酸和秀毛冬青素Ⅰ。近年又從根中分出三萜類化合物:毛冬青皂甙A1,毛冬青皂甙元A,毛冬青皂甙B1、B2、B3[1],毛冬青三萜甙A[2],冬青三萜甙A、D、E、J、K、O,毛冬青酸[3]。
藥理
1.降壓作用  毛冬青粗制劑及黃酮甙對醉犬和,以及脊髓犬和貓,均能引起緩慢而持久的降壓作用,靜注20~30min降壓才明顯,1~3h降至最低水平。黃酮甙的降壓作用可被阿托品所阻斷,不受剪斷迷走神經(jīng)的影響,也不能對抗腎上腺素的升壓反應,故與膽堿受體有關。但是黃酮甙能使正常和去神經(jīng)的耳血管及上下肢血管擴張,灌流量增加,故其擴血管作用部位在外周[1,2]。毛冬青甲素20mg/kg靜滴能使正常血壓兔、硝普鈉性急性低血壓兔的動脈血壓升高;去甲腎上腺素性急性高血壓兔的動脈血壓降低;心率均減慢;提高正常血壓兔竇反射敏感性;抑制低血壓兔竇反射的敏感性[3]。
2.抗炎作用  毛冬青甲素150mg灌,連續(xù)25d,具有抑制大輸卵管炎所致結締組織增生,對抗黏膜上皮變性壞死,抑制炎癥的浸潤。造模大鼠經(jīng)用藥后其血液比黏度、紅細胞電泳率、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等指標顯著改善,從而引起到防治輸卵管炎性阻塞的作用[4]。毛冬青乙素(ilexoninB為毛冬青甲素的衍生物)灌胃對角叉菜膠致大鼠關節(jié)腫、二甲苯引起小鼠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對豚鼠紫外線紅斑的形成以及對醋酸引起小鼠扭體反應均有抑制作用,并能降低正常大鼠腎上腺VitC含量,認為其抗炎作用部分是通過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tǒng)而發(fā)揮作用的[5]。
3.鎮(zhèn)咳祛痰作用  毛冬青根的水煎劑對小鼠SO2所致咳嗽有鎮(zhèn)咳作用,用小鼠酚紅法證明有祛痰作用[6]。與臨床用于肺熱端咳有關。
4.抗菌作用  毛冬青根煎劑、醇浸劑和黃酮甙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變形桿菌、弗氏痢疾桿菌、綠膿桿菌均有抑制作用,尤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最敏感[7]。此與臨床用于清熱解毒有關。
5.毒性  毛冬青黃酮甙小鼠靜脈注射的LD50為920mg/ks。家兔靜注1g/kg后,出現(xiàn)呼吸困難和倒伏,3d后復原。給猴、家兔長期(3個月)大量(相當于人3~5倍用量)肌注,每日2次,進行慢性毒性試驗,未見毒性反應,血液、肝、腎、甲狀腺功能及實質性器官均未見明顯變化[8]。
化學成分參考文獻
[1]Hidaka K,et al.Chem Pharm Bull,1987,35(2):524.
[2]Zeng L M.et al.C A,1983,98:157840v.
[3]Han Y N,et al.CA,1991,115:189739e.
藥理參考文獻
[1]中山醫(yī)學院新藥學教研組:《新醫(yī)學》,1972,3(7):9。 [2]中山醫(yī)學院第一附院:《廣東省醫(yī)藥衛(wèi)生研究所醫(yī)學科技資料》,1973,(11):34。 [3]阿潔文等:《廣州中醫(yī)學院學報》,1989,6(3):136。 [4]劉小玉等:《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3,13(8):478。 [5]曾俊玲等:《中藥材》,1993,16(11):31。 [6]浙江人民衛(wèi)生實驗研究院:《科研資料匯編》(1966—1971),1972:50。 [7]廣州第三制藥廠:《中草藥通訊》,1971,(2):48。 [8]中山醫(yī)學院藥學教研組:《新醫(yī)學》,1972,3(8):17。
附注
出處
中國瑤藥學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評論加載中...
    網(wǎng) 名: (必填項)
    評論內容:
    沒有相關文章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2017320號-1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