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教程 > 正文:醫(yī)方論 理氣之劑 上課筆記
    

醫(yī)方論教程:理氣之劑

理氣之劑補中益氣湯黃耆(蜜炙)一錢五分 人參 甘草(炙)一錢 白術(土炒) 陳皮(留白) 當歸 五分 升麻二分 柴胡三分 姜三片、棗二枚煎。氣也者,人之所賴以生者也。大氣積于胸中,歸于丹田,呼出則由心達肺,吸入則由肝 納腎,無一處不到,無一息或停。故宗氣為一身…

理氣之劑

補中益氣湯

黃耆(蜜炙)一錢五分 人參 甘草(炙)一錢 白術(土炒) 陳皮(留白) 當歸 五分 升麻二分 柴胡三分 三片、棗二枚煎。

氣也者,人之所賴以生者也。大氣積于胸中,歸于丹田,呼出則由心達肺,吸入則由肝 納腎,無一處不到,無一息或停。故宗氣為一身之主,外護肌表,則為衛(wèi)氣;內統血脈,則 為營氣;散布于各臟腑,則為各臟腑之氣。人能順而養(yǎng)之,則氣平而血亦和,尚何疾病之有? 無如七情擾于中,六yin侵于外,斯百變叢生,而郁氣、逆氣、動氣、滯氣、痞氣、燥氣、寒 氣、痰氣、濕氣、水氣種種氣病,指不勝屈矣。醫(yī)者當細心剖析,對癥施治,方免貽誤。汪 庵于理氣門中,首選補中益氣湯,誠以東垣辨內傷、外感剴切詳明,使人于陽虛發(fā)熱之癥 不誤作傷寒妄汗妄下,保全無限民命,實為功于千古。即如此方,于主治注中,治一切清陽 下陷,中氣不足之癥。臨后二語,明白了當,本無謬訛。若使東垣,遇陰虛發(fā)熱及上實下虛 之癥,亦斷不用此方。乃不善學人,每有先入之見,膠執(zhí)于中,一遇發(fā)熱,不論陽虛陰虛,不論上實下實,遂謂甘溫能除大熱,動輒參、 、升、柴,為害非小!夺t(yī)貫》曰∶“讀傷寒 書而不讀東垣書,則內傷不明而殺人多矣;讀東垣而不讀丹溪書,則陰虛不明而殺人多矣。

”此誠持平之論也。夫學醫(yī)而知宗仰東垣,不可謂非有志之士,然尚不可預有成心,又況峻 烈之品,險怪之法,豈可輕試乎哉?

烏藥順氣散

烏藥 橘紅二錢 麻黃(去節(jié)) 川芎 白芷 桔梗 枳殼(炒)一錢 僵蠶(去絲嘴,炒) 炮姜 甘草(炙)五分
加姜蔥煎。

中風之癥,皆由氣血虧虛,外風乘隙而入,便當著意調營,使風從衛(wèi)出;又或痰火內蘊,外風乘之,便當清營、化痰、息風、理氣。此方多用升散于養(yǎng)血化痰,二義闕然,與注中治 中風等癥未為合法也。

蘇子降氣湯

蘇子 半夏 前胡 濃樸(姜炒) 橘紅 當歸一錢 甘草(炙) 肉桂五分
加姜煎。

此等方施之于濕痰壅塞、中脘不舒者,尚嫌其太燥。乃注中主治虛陽上攻、喘嗽嘔血等 癥gydjdsj.org.cn,是益火加薪。吾見其立敗也。

木香順氣湯

木香 草蔻仁 益智 蒼術二分 濃樸四分 青皮 陳皮 半夏 吳茱萸(湯泡) 干姜二分茯苓 澤瀉二分 升麻 柴胡一分 當歸五分 東垣此方,升清降濁,使中脘開通,極有意義。但辛燥太過,宜酌用之。

四磨湯

檳榔 沉香 烏藥 人參
等分,濃磨,煎三、四沸,溫服。

四磨湯,原為氣逆喘急而設。若用人參,不如勿服之為佳矣。除人參,加木香、枳實者 為宜,且于氣厥者尤合。

越鞠丸

香附(醋炒) 蒼術(泔浸炒) 撫芎 神曲(炒) 梔子(炒黑)
等分曲糊為丸。

凡郁病必gydjdsj.org.cn/jianyan/先氣病。氣得流通,郁于何有?此方注云∶統治六郁。豈有一時而六郁并集者 乎?須知古人立方不過昭示大法。氣郁者,香附為君;濕郁者,蒼術為君;血郁者,川芎為 君;食郁者,神曲為君;火郁者,梔子為君。相其病在何處,酌量加減,方能得古人之意,而不泥古人之方。讀一切方書,皆當作如是觀。

七氣湯

半夏(姜汁炒)五錢 濃樸(姜汁炒)三錢 茯苓四錢 紫蘇二錢
加姜棗煎。

七情受病,兼有痰涎,一時舉發(fā)則有之。理氣化痰,開解郁結,七氣湯所以為佳也。

四七湯

人參 官桂 半夏一錢 甘草五分
加姜煎。

越鞠丸治氣實之郁,四七湯治氣虛之郁。虛則寒生,不可謂氣病絕無寒癥也。備此一法,庶無偏勝之患。

代赭旋復湯

旋復花三兩 代赭石一兩 人參二兩 甘草三兩 半夏半升 生姜五兩 大棗十二枚 汗吐下后,中虛氣逆,不可再攻。故用重以鎮(zhèn)之,甘以緩之,辛以散之之法。

丁香柿蒂

丁香 柿蒂二錢 人參一錢 生姜五片 呃逆之癥非一端。若腎氣不收,厥逆而上,頭汗微喘,當用大劑參附以收攝真陽,此治 連珠發(fā)呃之要法,非丁香、柿蒂等所能勝任也。若因寒犯胃,氣郁而呃者,則此方為宜。丹 溪乃以相火上沖之呃為辭,豈呃逆之癥,但有火呃,竟無寒呃乎?是又過當之談矣。

橘皮竹茹

橘皮 竹茹 人參 甘草 半夏 麥冬 赤苓 枇杷
加姜棗煎。

此則治痰火之呃,而不可以治胃寒之呃。若誤用之,則輕者增劇。

定喘湯

白果二十一枚(炒黃) 麻黃 半夏(姜制) 款冬花三錢 桑皮(蜜炙) 蘇子二錢 杏 仁(去皮尖) 黃芩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
加姜煎。

治痰先理氣,不為疏泄,則膠固不通。此定喘用麻黃之意也。


點擊查看:<<醫(yī)方論>>目錄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